中医讲肥胖体质

合集下载

中医的五种肥胖质完整版

中医的五种肥胖质完整版

中医的五种肥胖体质分类
胃热型肥胖
特征:面色红润,易发脾气,有遗传,口臭、口干、口苦,易便秘,食欲好,体质好。

生活注意:少吃辛辣有刺激的食物,注意饮食质量。

饮食注意:这类人群应多吃白菜、芹菜、莴苣、竹笋、莼菜、莲藕、苦瓜、马齿苋、马兰草。

这些食物都有清热化湿的功效,能帮助胃热湿阻型肥胖者减肥
搭配引导:
脾虚湿阻型肥胖
特征:吃得少也会长胖,三餐不规律,会经常熬夜,容易食积,便秘、便溏,平时精神状态差,易犯困
生活注意:注意身体的干燥度。

饮食注意:平时多吃豆类食物,多吃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炙,防己,黄芪,甘草,泽泻,
搭配引导:
肝郁型肥胖
特征:情绪起伏大,工作压力大,这类人群七情六欲过度,情绪躁动,烦躁暴怒,联想不断,穷思竭虑的思考,头疼,头晕,面红,口苦,咽干,肌肉紧张结实,麻木,震颤,便秘,舌红,苔黄。

生活注意:多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情
饮食注意:可以用枸杞和菊花泡茶喝,如果有条件再加点冰糖味道很不错,尽量不要吃鸡肉是会动风的
搭配引导:
脾肾阳虚型肥胖
特征:主要胖得部位脸部、胳膊,整天会感觉乏力,手脚冰冷,腹泻,或便秘.,阴阳不平衡。

生活注意:多注意晒太阳,少吃生冷的。

饮食注意:适合食物附子、炮姜、五味子、米壳、吴茱萸、党参、白术、补骨脂、肉豆蔻
搭配引导:
气滞血淤型肥胖
特征:运动少,周期不正常,形体肥胖、两胁胀满、胃脘痞满、烦躁易怒、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失眠多梦、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暗有瘀斑、脉弦数或细弦
生活注意:多做有氧运动,多吃深颜色的蔬菜。

饮食注意:番茄,黑豆,薏苡仁,香附,甲鱼,青鱼,桃仁,猪腰骨、油菜、黑木耳
搭配引导:。

【中医】中医说胖

【中医】中医说胖

中医说胖中医认为,胖,并非简单的身材问题,而是一种身体与精神的和谐失衡。

在传统医学的智慧长河中,肥胖被视为“痰湿”体质的表征,痰湿内阻,使得气血不畅,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古语有云:“肥人多痰湿,瘦人多火旺。

”肥胖之人,往往伴有疲倦无力、食欲不振、易困乏等表现,这些都是痰湿内阻的征兆。

中医治疗肥胖,主张“标本兼治”,既要消除痰湿,又要调和阴阳,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治疗肥胖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有内服的中药,也有外用的敷贴,更有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

在中医的视角下,肥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等手段,逐渐恢复健康。

饮食方面,中医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强调饮食的均衡与适量。

肥胖之人,应减少油腻、甜腻、辛辣等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以助消化,排除痰湿。

此外,中医还强调“动则不衰”,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加快痰湿的代谢。

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运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呼吸的调节,使身体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治疗肥胖的过程中,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血,改善体质;推拿则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除痰湿。

当然,治疗肥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患者们树立信心,持之以恒。

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调整生活节奏,让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养。

总之,中医认为肥胖是身体与精神和谐失衡的体现,治疗肥胖需内外兼修,调整饮食、加强锻炼、合理运用中医疗法,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让我们携手共进,追求健康的生活,让肥胖不再困扰我们的生活。

中医讲肥胖体质

中医讲肥胖体质

中医讲肥胖体质同样的东西为什么你吃了胖,她却不胖?难道是天生的吗?今天,就从中医的角度跟大家聊一聊。

中医讲肥胖体质分为五个类型:胃热滞脾型、脾虚不运型、痰浊内滞型、脾肾阳虚型、气滞血瘀型。

换而言之就是肝、胆、胰、脾、肾,这些脏器的功能或是太强亦或是太弱,导致机体的代谢不平衡,进而发生肥胖,严重者会出现病症。

所以减肥唯有从根源入手,才能不至于让吃的食物都变成肥膘堆积在身上,才能彻底摆脱胖子的称号。

想瘦必须先诊断清楚自己的体质,否则一切都是枉然。

现在你可知道你为何一直在减了又涨,涨了又减,一直涨一直在减的状态了吧!现在我们具体说一下这五种类型的具体症状解惑。

1、胃热滞脾型症状: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口干苦。

心烦头昏,胃脘灼痛嘈杂。

得食则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解惑:胃热则易饥,饥则纳食增加,纳食过多则伤脾,伤脾则使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脾运失常则水湿内停,水湿聚而成饮成痰,故久而久之,则成肥胖。

故此类患者宜清胃热泻胃火,导滞而祛脂。

2、脾虚不运型症状:肥胖臃肿,神疲乏力。

身体困重,胸闷脘张,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解惑:脾主肌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则身体健壮,肌肉发达。

脾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故神疲乏力。

脾虚则气血无力,气血运行无力则水饮痰湿内阻,从而出现舌胖嫩舌边有齿印,肚腹肥胖。

故脾气健,水湿利,则肥胖减。

3、痰浊内盛型症状:形盛体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痰涎壅盛,头晕目眩,呕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嗜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解惑:先天形体肥胖,或父母遗传,或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聚而生痰,使痰浊内生,痰浊内阻,从而形体臃肿肥胖。

故宜燥湿化痰,理气消痞,痰湿祛则肥胖消。

4、脾肾阳虚型症状:体型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自汗气喘,动则更甚。

中医讲肥胖体质

中医讲肥胖体质

中医讲肥胖体质中医讲肥胖体质一、引言肥胖体质是指人体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体质状态,其主要特征是脂肪堆积过多。

在中医理论中,肥胖体质与人体体内的阴阳失衡有关,具有较高的偏阳倾向。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对肥胖体质进行解析,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肥胖问题。

二、病因分析⒈饮食因素:过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过多的热能不能得到有效消耗。

⒉情志因素: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下,导致肥胖体质的发生。

⒊生活习惯因素:长期缺乏运动、身体活动不足,导致脂肪无法有效燃烧。

⒋遗传因素:部分人体内存在肥胖相关基因,易患肥胖体质。

三、病机分析肥胖体质的发生与体内的阴阳失衡密切相关。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⒈脾胃湿热:饮食不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导致脂肪堆积。

⒉肝郁气滞: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影响脂肪代谢。

⒊肾阳虚亏:肾阳不足,导致水液代谢失调,容易形成水肿和脂肪堆积。

四、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体质和个体情况,针对肥胖体质的不同病机,中医辨证施治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⒈调理脾胃:饮食调节,避免暴饮暴食,采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搭配适当的药物治疗,以调理脾胃功能。

⒉调畅肝气:情志调理,避免情绪低落,适度进行放松和调节,搭配适当的药物治疗,以舒缓肝郁气滞。

⒊补益肾阳: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力,改善肾阳虚亏状况,搭配适当的药物治疗,以补益肾阳。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研究论文、中医治疗方案、食谱推荐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肥胖体质:指人体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体质状态,主要特征为脂肪堆积过多。

⒉阴阳失衡:中医理论中,指人体阴阳相对失调的状态,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⒊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机等方面的不同,采用针灸、草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七、结语通过对肥胖体质的中医讲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肥胖问题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施治等方面。

中医内科学肥胖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肥胖PPT课件
详细描述
学会调节情绪,通过冥想、瑜伽、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熬 夜和过度疲劳。
定期检测体重,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总结词
定期监测体重是预防肥胖的重要环节,能够 及时发现体重异常增长,并采取相应措施进 行调整。
详细描述
建议每周测量一次体重,并记录在册。如果 发现体重异常增长或减重困难,应咨询专业 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 。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 间久坐,尽量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
饮食减肥注意事项
饮食减肥需注意营养均衡和身体健康,避免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或 健康问题。
04
CHAPTER
肥胖的预防与保健
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
总结词
控制饮食是预防肥胖的重要措施,应合理安排膳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摄入。
详细描述
选择低热量、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瘦肉和鱼类等。控制餐后甜点和零食 的摄入量,避免过度饮酒。
胃热滞脾型肥胖
总结词
胃热炽盛,食物进入胃中难以消化, 导致脂肪堆积。
详细描述
多食、消谷善饥、口渴喜饮、口臭、 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 清胃泻火,佐以消导,方用防风通圣 散加减。
脾虚湿阻型肥胖
总结词
脾胃虚弱,水湿运化失调,湿邪内停,导致肥胖。
详细描述
肢体困倦、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泄泻、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健脾益 气,利湿化浊,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肥胖的病因病机
病因
饮食不节、缺乏运动、情志失调、年老体衰。
病机
脾虚痰湿、气滞血瘀、湿热内蕴。
肥胖的中医治疗原则
健脾祛湿
清利湿热
针对脾虚痰湿型肥胖,以健脾祛湿为 治疗原则。

【中医】中医说胖

【中医】中医说胖

中医说胖中医之道,博大精深,其中胖瘦之辨,尤为精妙。

古人云:“瘦子多病,胖子多寿。

”然而,此言未必尽然,中医认为,胖与瘦并非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一种身体状态的体现。

“形神合一,阴阳平衡”,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胖瘦之别,实则源于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

中医认为,肥胖多因脾胃虚弱、湿气内生所致。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湿气内生则停滞于体内,进而形成肥胖。

“胖人多痰湿,痰湿生百病”,中医认为肥胖之人易生痰湿,痰湿停滞于体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诸多疾病。

故而,中医治疗肥胖,重在调理脾胃,祛除痰湿。

中医治疗肥胖,方法多样,既有食疗,又有药疗,更有针灸、推拿等外治法。

食疗方面,宜食清淡、易消化之品,如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等,以健脾利湿。

药疗方面,可根据个体体质,选用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苍术、白术、泽泻、丹参等。

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则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减肥的目的。

“病从口入”,中医认为,肥胖之因,与饮食密切相关。

故而,减肥过程中,饮食调理至关重要。

中医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饮食要多样化,合理搭配。

此外,中医还强调“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以保持脾胃的正常功能。

在治疗肥胖的过程中,中医还注重情志调理。

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会影响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进而影响肥胖。

故而,保持心情舒畅,对减肥具有重要意义。

“医者,仁术也”,中医治疗肥胖,不仅关注病痛的消除,更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

在治疗过程中,医者应以仁爱之心,耐心指导,使患者树立信心,共同战胜肥胖。

总之,中医治疗肥胖,注重整体调理,既关注病因,又关注症状,旨在恢复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

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医的世界,探寻减肥的奥秘,拥有健康的生活。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辨证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辨证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辨证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过食肥甘、疏于劳作、七情过度、脾胃虚衰、痰饮水湿等有关。

1.先天禀赋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十分明显。

中医认为体质阴阳刚柔的差异,是由先天禀赋决定的。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中指出:“土形之人,……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水形之人,……大头,小肩,大腹”,前者为全身性肥胖,后者为腹大的中心性肥胖,二者均与先天禀性赋有密切关系。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

《素问。

奇病论》说:“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多食甘美,逐渐积聚化为膏脂;或饮食节制无度,日久损伤脾胃,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停聚,湿从内生,聚湿生痰,造成肌肉减少而脂肪增加,停留肌肤、脏腑而发为肥胖。

故《素问。

通评虚实论》有“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之说。

《临证指南医案》对于肥胖的形成描述得更为具体、详细,认为“湿从内生,必其人膏梁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

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

还有人指出“厚味肥甘,可助阳生气、生阴。

生阴者,转化为脂液,浸淫脉道,脉膜变异”。

《脾胃论》说:“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

”这些都充分说明过食膏梁甜腻、厚味肥甘、酒醴茶汤、生冷瓜果均可导致精微物质过剩而引起肥胖。

3.脏腑失调无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出现脏腑气血失调,肥胖发生的机率也随之增大。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也。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矣。

”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与脏腑功能有关,其中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受纳、腐熟、运化、吸收、输布,是维持人体营养物质代谢正常进行的根本。

中年以后,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退,对肥甘厚味的转化功能也逐渐减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输布,蓄积体内而为痰湿脂浊,躯脂满溢,再加上年高以后好静少动,形体遂渐渐肥胖。

《素问。

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五谷入胃,需依靠脾胃的健运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若脾胃虚损则运化失职,水谷肥甘之物无以化生气血精微,而转变为痰浊积聚体内,导致体态肥胖,故有“肥甘生痰”、“肥人多痰”之说。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常用减肥中药
中药减肥的优缺点
中药减肥副作用相对较小,但见效较 慢,需要长期坚持,同时需注意中药 的配伍和剂量,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 影响。
山楂、荷叶、茯苓、泽泻、薏苡仁等 常用中药具有利湿、消食、解郁等功 效,常用于减肥。
针灸减肥研究
1 2
针灸减肥机制
针灸减肥主要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内分泌 和神经系统,促进新陈代谢,减少食欲,从而达 到减肥效果。
详细描述
增加运动量包括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 、慢跑、游泳等,以及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 。中医建议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的运动方
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控制情绪压力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医认为情绪压力能够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肥胖的发生。 因此,控制情绪压力也是预防肥胖的重要方面。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控制情绪压力的方法包括调节心态、放松心情、缓解焦虑 等方面。中医建议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同时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放松身心。
脾虚湿阻型肥胖
症状
脾虚湿阻型肥胖患者多表现为形体肥胖、肢体困 重、倦怠乏力、脘腹胀满等症状。
病因
多因脾胃虚弱,水湿运化无力,痰湿内生,导致 肥胖。
治疗原则
健脾益气,利湿化痰。
气滞血瘀型肥胖
症状
气滞血瘀型肥胖患者多表现为形体肥胖、胸胁胀满、烦躁易怒、 月经不调等症状。
病因
多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导致气血瘀阻,痰瘀互结,形成肥胖。
总结词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合理饮食是预防肥胖的重要措施。
详细描述
合理饮食包括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营养、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等方面。中医建议 选择低热量、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如蔬 菜、水果、粗粮等,同时适量摄入蛋白质和 脂肪,避免过多摄入糖分和油脂。

中医讲肥胖体质

中医讲肥胖体质

中医讲肥胖体质中医讲肥胖体质引言:肥胖体质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之一。

中医学认为,肥胖体质是由于气机失调、体液代谢紊乱等因素导致的。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医对肥胖体质的认识,并提供相应的调理方法和建议。

第一章:肥胖体质的概念与分型1·1 肥胖体质概念1·2 肥胖体质的分类1·2·1 气滞型肥胖1·2·2 痰湿型肥胖1·2·3 血瘀型肥胖1·2·4 脾虚湿阻型肥胖第二章:中医肥胖体质的诊断与辨证2·1 望诊与问诊2·2 脉诊与舌诊2·3 中医肥胖体质辨证要点2·3·1 气滞型肥胖的辨证2·3·2 痰湿型肥胖的辨证2·3·3 血瘀型肥胖的辨证2·3·4 脾虚湿阻型肥胖的辨证第三章:中医肥胖体质的调理方法3·1 饮食调理3·1·1 气滞型肥胖的饮食调理方法3·1·2 痰湿型肥胖的饮食调理方法3·1·3 血瘀型肥胖的饮食调理方法3·1·4 脾虚湿阻型肥胖的饮食调理方法3·2 中药调理3·2·1 气滞型肥胖的中药调理方法3·2·2 痰湿型肥胖的中药调理方法3·2·3 血瘀型肥胖的中药调理方法3·2·4 脾虚湿阻型肥胖的中药调理方法3·3 锻炼与运动建议3·4 心理调适方法第四章:常见的中药配方4·1 气滞型肥胖的中药配方推荐4·2 痰湿型肥胖的中药配方推荐4·3 血瘀型肥胖的中药配方推荐4·4 脾虚湿阻型肥胖的中药配方推荐附件:1·体质辨识表格2·调理方案记录表3·常见药材使用手册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主要规定了药品的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中医认为:肥胖多分这3类,症状各不同,各有推荐成方,建议收藏!

中医认为:肥胖多分这3类,症状各不同,各有推荐成方,建议收藏!

中医认为:肥胖多分这3类,症状各不同,各有推荐成方,建
议收藏!
1、痰湿阻滞型肥胖:
表现为饮食不太节制,爱吃生冷刺激的食物,吃得多,小肚子比较大,精神状态比较差,月经延后,经量少。

调理原则:以健脾燥湿化痰为主,兼顾活血调经。

推荐成方: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2、脾虚气虚型肥胖
表现为:吃的不多,肚子和腿比较胖、面色发白,精神状态不加,浑身怕冷,吃不下饭,四肢水肿等。

调理原则:健脾温阳、补气。

推荐成方: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茯神、人参、生姜。

3、血虚型肥胖
表现为:四肢都比较纤细,但是肚子大。

就是因为体内血液不足,机能下降,代谢失常导致的。

对症调理原则:以补血为主。

推荐成方:大枣、生姜、蜂蜜、人参、五味子、肉桂、土白术、茯苓。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中医对肥胖的认识1.肥胖的定义及影响1.1 定义: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组织过多导致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情况。

1.2 影响: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降低生活质量。

2.中医对肥胖的理论认识2.1 中医体质分类:中医将人群按体质分为平和、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血瘀、特禀八种类型。

2.2 中医肥胖病机分析:①湿热体质:在中医理论中,认为湿热体质易导致体内湿热郁滞,从而导致肥胖。

②痰湿体质:痰湿体质会导致体内湿气聚积,形成肥胖病理。

③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脂肪无法正常代谢,从而导致肥胖。

④肝郁气滞:中医认为肝气郁结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

3.中医治疗肥胖的方法3.1 饮食调理:中医通过饮食调理,采用针对不同体质的饮食疗法,平衡体内阴阳,减轻湿热、痰湿等病理。

3.2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刺激穴位,促进脏腑功能调整,达到减肥的效果。

3.3 中药治疗:中医使用中药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清除湿热、痰湿等病理,促进新陈代谢,减少脂肪积累。

4.预防肥胖的中医建议4.1 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的调理,提倡多摄入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摄入。

4.2 锻炼:中医推荐适当的运动锻炼,活动身体,促进脂肪消耗。

4.3 情绪管理:情绪的不稳定会导致压力增加,造成肥胖。

中医注重调理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4.4 定期体检:中医建议肥胖者定期进行体能检查,了解体内阴阳平衡和身体健康状况。

附件:●饮食记录表●食物禁忌表●中药处方范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指传统中医药法律法规中对于中医的定义,广义上包括中医药学科、诊疗方法等。

●2.中药:指适用于中医方法治疗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3.饮食调理: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改善健康状况的方法。

●4.推拿按摩:指通过手法按摩穴位、经络,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健康的方法。

中医肥胖的名词解释

中医肥胖的名词解释

中医肥胖的名词解释引言:肥胖是当今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而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对于肥胖问题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疗法。

本文将对中医肥胖的名词进行解释,并深入探讨中医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

一、体质分类中医将肥胖体质分为三类:气虚体质、湿热体质和瘀滞体质。

气虚体质的肥胖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但体力较差,容易疲劳;湿热体质的肥胖则伴随着体形肥胖、口苦口渴、大便黏腻等症状;而瘀滞体质的肥胖则表现为形体肥胖伴随着血液循环不畅、经期不调等特点。

二、中医病因分析中医认为肥胖的病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人体内部的问题,如脾胃湿腻、气虚等;外因则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环境压力等外部因素。

中医强调内外统一,认为解决肥胖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内因和外因。

三、中医治疗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饮食调理强调食物对人体的热能影响。

根据不同体质类型,制定不同的饮食方案。

例如,气虚体质可适当增加高热量食物,湿热体质则应以清淡食物为主。

此外,中医还强调对于人体内湿气的排解,如多喝绿茶、薏苡仁粥等。

2. 中药调理:中药在中医治疗肥胖中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中医师可开方使用不同的中药。

例如,对于气虚体质,可以使用补气药物,如党参、黄芪;对于湿热体质,则需要使用清热药物,如黄柏、栀子。

3.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在肥胖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功效。

通过针对不同的穴位和经络进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气血,达到瘦身的目的。

例如,按摩足三里穴和脾经穴位可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4. 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肥胖也有一定的效果。

它能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体质,缓解肥胖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脾经、肝经和脾胃经等。

结语:中医肥胖的名词解释包括体质分类、病因分析以及治疗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理、中药调理、推拿按摩和艾灸疗法等手段,中医能够有效地调理身体的内外平衡,帮助人们解决肥胖问题。

中医在肥胖治疗中不仅注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且兼顾人体的整体健康,有助于改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讲肥胖体质

中医讲肥胖体质

中医讲肥胖体质肥胖已经成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减肥和健康。

中医认为,肥胖与体质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脾虚痰湿。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肥胖体质的原因和特点。

一、肥胖与脾虚痰湿中医认为,肥胖与脾虚痰湿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主水湿代谢,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日久成痰,形成肥胖。

脾虚痰湿型肥胖主要表现为身体沉重、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症状。

二、肥胖与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肥胖的另一种重要体质因素。

气滞血瘀型肥胖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两胁胀痛、心烦易怒、舌质暗紫有瘀斑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型肥胖与肝气郁结有关,肝气郁结则气机不畅,血行不利,形成气滞血瘀。

三、肥胖与湿热内蕴湿热内蕴型肥胖主要表现为身热口干、口苦尿黄、苔黄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热内蕴型肥胖与饮食不当、嗜烟酒有关,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之品,酿生湿热,形成肥胖。

四、肥胖与寒湿困脾寒湿困脾型肥胖主要表现为身体沉重、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畏寒肢冷等症状。

中医认为,寒湿困脾型肥胖与贪凉过度、外感寒湿有关,寒湿内侵,阳气受遏,形成肥胖。

中医认为肥胖体质的原因和特点主要包括脾虚痰湿、气滞血瘀、湿热内蕴和寒湿困脾等方面。

在减肥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采取相应的调理方法,以改善体质状况,达到减肥的目的。

肥胖与中医体质相关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问题日益成为全球的公共卫生焦点。

肥胖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与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密切相关。

近年来,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为肥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中医体质在肥胖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本文将综述肥胖与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肥胖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肥胖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14%上升到2016年的39%。

肥胖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人体体质可划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9种类型。

中医讲肥胖体质

中医讲肥胖体质

中医讲肥胖体质中医讲肥胖体质一、导言肥胖体质是指一种体内脂肪积累过多的体质特征。

中医认为肥胖体质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肥胖体质的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

二、肥胖体质的原因⒈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导致肥胖体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族中有肥胖倾向的人群,往往会传递给后代,增加其患肥胖体质的风险。

⒉饮食习惯过度摄入高热量、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食用过多的快餐、油炸食品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肥胖体质的发生。

⒊生活方式缺乏运动、过度依赖机械化生活方式,长时间坐着不动、缺乏体力劳动等,会增加肥胖体质的风险。

三、肥胖体质的诊断方法⒈中医体质辨识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舌苔、面色、体躯形态等进行综合判断,采用中医体质辨识方法,初步判断患者是否为肥胖体质。

⒉体重指数(BMI)评估通过患者的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来评估患者的体重状况,BMI超过30则诊断为肥胖体质。

四、肥胖体质的治疗方案⒈草药治疗使用中草药进行调理,调节脾胃功能,排出体内湿热等有助于减肥的物质,达到减重的目的。

⒉饮食调控采用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蔬果、谷物等的摄入量,减少高糖高脂的食物,有助于控制体重。

⒊运动疗法通过适当的运动方式,促进脂肪燃烧,增加身体的代谢率,达到减肥的效果。

五、肥胖体质的预防措施⒈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的食物,增加蔬果、谷物等的摄入量。

⒉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定期参与运动,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加身体的代谢率,有助于控制体重。

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不过度劳累,有助于维持体内的平衡。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肥胖体质调查问卷、饮食记录表以及运动日志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肥胖体质:指体内脂肪积累过多的体质特征。

⒉中医体质辨识:通过对脉搏、舌苔、面色、体躯形态等进行综合判断,判定体质特点。

⒊体重指数(BMI):通过身高和体重计算得出的指标,用于评估体重状况。

中医学中的肥胖症与减肥方法

中医学中的肥胖症与减肥方法

中医学中的肥胖症与减肥方法肥胖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然而,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提供了一套与西方医学不同的减肥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中肥胖症的原因,同时探讨几种中医减肥方法。

一、肥胖症的中医解释肥胖症在中医学中被称为“痰湿症”。

中医认为,肥胖主要是由于脾胃湿浊,引起气血不调和运行不畅所致。

具体而言,中医将肥胖分为痰湿型、湿热型、气滞型和脾胃虚弱型等不同类型。

1. 痰湿型:痰湿体质的人往往肥胖,其主要表现为肥胖者身体肥胖松软,容易发胖,并伴有水肿、运动不足等症状。

2. 湿热型:湿热体质的人体内湿气过重,往往导致肥胖。

这类人多有食欲大、喜油腻食物、排便不通畅等问题。

3. 气滞型:气滞体质的人常表现为体形肥胖,尤其容易在腹部和腰部囤积脂肪。

气滞型肥胖主要与情绪长期紧张、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

4. 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体质容易导致消化功能减弱,食物无法完全吸收而引起肥胖。

这类人常常感到困倦,食欲不振。

二、中医减肥方法根据中医学的观点和肥胖症的类型,中医提供了多种减肥方法,包括饮食调理、中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于减肥的重要性,主张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注重荤素搭配。

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中医医师可能会推荐一些特殊的食谱,如糯米饭、莲藕、薏仁粥等,以促进新陈代谢和消除湿气。

对于痰湿型肥胖者,建议少食甘肥及淀粉类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如苦瓜、山楂等有利于消除湿气。

湿热型肥胖者则需要少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草莓、黄瓜等帮助清热的食物。

对于气滞型肥胖者,建议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薏苡仁等,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

脾胃虚弱型肥胖者可以适量多食一些有助于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红枣等。

2.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使用中药治疗肥胖症,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茯苓、山楂、神曲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调理体内的湿气、燥湿和化痰等问题,从而减轻肥胖症状。

中医关于“肥胖”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肥胖”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肥胖”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肥胖
1. 肥胖是由先天禀赋、年老体弱、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以及情志所伤等原因,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调,五脏失养,导致痰饮、水湿内停,气滞血瘀的本虚标实证。

2.本病早期以脾虚不运为主,久病可由脾及肾,导致脾肾两虚,或肝失疏泄,心肺失调,可见气滞、痰湿、瘀血相杂,导致病情复杂。

3.临床以胃火炽盛、痰湿内生、气郁血瘀、脾虚不运、脾肾阳虚为主。

4.应注意早期预防,治疗应配合生活调理,以补虚泻实为主要治疗原则,注重调理脾,向时结合消导通腑、行气利水、行气化痰或痰瘀同治等法,以标本兼治。

5.本病早期综合治疗,可获痊愈,但也易复发。

久胖者,常并见胸痹、消渴、眩晕、水肿等多种病证。

二、肥胖的日常防控措施
1.肥胖的预防非常重要。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醇酒,膳食均衡,忌多食、暴饮暴食,忌食零食。

2.平素要积极主动锻炼,持之以恒。

3.肥胖的调护是治疗的有益补充,也是巩固治疗成果的关键。

4.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根据情况选择导引、散步、快走、
慢跑、骑车等运动方式。

5.运动不可太过,贵在持之以恒,勿中途中断。

6.减肥须循序渐进,使体重逐渐减轻,接近正常体重。

不宜骤减,以免损伤正气,降低体力。

可有针对性地配合药膳疗法。

中医关于“肥胖”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肥胖”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肥胖”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肥胖肥胖是以体重超过一定范围、形体肥胖为主症的疾病,可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是多种其他疾病发生的基础。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肥胖”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最早系统地记载了肥胖病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并对肥胖进行了分类。

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肥贵人”的描述。

《灵枢·卫气失常》根据皮肉气血的多少将肥胖分为“有脂”“有膏”“有肉”三种类型:“人有脂、有膏、有肉。

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䐃肉坚,皮满者脂。

䐃肉不坚,皮缓者膏。

皮肉不相离者肉。

”在病因方面,《素问·奇病论》记载“数食甘美而多肥”,《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已发现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除此之外,《黄帝内经》还认识到肥胖可转化为消渴,与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发现肥胖者易于发生骨的病变。

3.金·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指出了脾胃功能与肥胖之间的密切联系。

4.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湿》云:“凡肥人沉困怠情,是湿热,宜苍术、茯苓、滑石;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宜二术、人参、半夏、草果、厚朴、芍药。

”认为肥胖应从湿热、气虚两方面论治。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记载了肥人多气虚、多痰湿,易致气道不利,故多非风之证。

清·陈士铎《石室秘录·肥治法》认为“肥人多痰,乃气虚也”,提出治痰须补气兼消痰,并补命火,使气足则痰消。

6.《丹溪心法·中湿》:“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湿热,宜苍术、茯苓、滑石。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正文:一、中医对肥胖的定义与分类肥胖是指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健康问题。

根据中医理论,肥胖可分为以下几类:⒈湿热痰浊型:主要表现为体重过重、容易出汗、口干燥渴、胃口大、大便黏滞等症状。

⒉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体形肥胖不均匀、腹部肥胖突出、面色晦暗、皮肤搔痒等症状。

⒊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体重超重、容易疲倦、腹部脂肪积聚、食欲不振等症状。

⒋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为体型肥胖、情绪易怒、胸闷胁痛、舌质较红等症状。

二、中医对肥胖的病因病机认识⒈饮食过剩:中医认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饮食过剩,导致消化系统无法消化和吸收过多的能量,从而形成脂肪堆积。

⒉情绪失调:情绪失调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或长期压抑会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内热,促进脂肪的堆积。

⒊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脾胃功能不振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弱,从而影响能量代谢,促进脂肪堆积。

⒋肝郁气滞:中医认为肝气郁结会导致气滞血瘀,影响脾胃功能,从而导致肥胖。

三、中医对肥胖的治疗方法⒈中药调理:根据不同肥胖类型的病因病机,中医可以开具相应的草药方剂,以调理脾胃、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等,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⒉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减肥非常重要。

中医建议减少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摄入,增加粗纤维、低热量的食物摄入,提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

⒊运动调理:中医提倡适量的运动对于减肥很有帮助。

中医认为,通过运动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代谢。

⒋心理调理:中医认为情绪稳定对于减肥很重要,可以通过心理调理方法如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来改善情绪,减少食欲。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中医内科学——肥胖

中医内科学——肥胖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肥胖【定义】肥胖是由于过食、缺乏体力活动等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使体重超过一定范围,或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是多种其他疾病发生的基础。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属于本病范畴。

其他具有明确病因的继发性肥胖,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对于无症状的2型糖尿病,若肥胖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肥胖多因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情志所伤、先天禀赋等导致湿浊痰瘀内聚,留着不行,形成肥胖。

肥胖的基本病机是胃强脾弱,酿生痰湿,导致气郁、血瘀、内热壅塞。

【病位】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形体肥胖为主要表现。

2.起病缓慢,病程长,常伴有身体沉重、头晕乏力、行动迟缓,甚或动则喘促等症状。

一旦形成肥胖,不易短时间内减轻体重。

3.常有嗜食肥甘、缺乏运动的习惯,或有肥胖病的家族史。

可因长期过重的精神压力以及不适当地服用药物诱发。

4.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易合并消渴、眩晕、中风等。

测量体重、身高、腰围、腹围、血压,进行血脂、血糖、血清胰岛素、黄体生成素、皮质醇、睾酮等检查,计算体重指数可反映身体肥胖程度,腰围或腰臀比可反映脂肪分布,必要时行CT或MRI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检查,也可通过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法、双能量X线吸收法测定体脂总量。

(二)鉴别诊断1.水肿两者均形体肥胖甚则臃肿。

肥胖多因饮食不节、缺乏运动、先天禀赋等原因引起,经治疗体重可减轻,但较慢。

水肿多因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久病劳倦等导致,以颜面、四肢浮肿为主,严重者可见腹部胀满、全身皆肿。

经治疗体重可迅速减轻并降至正常。

2.黄胖两者均有面部肥胖。

肥胖多由于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缺乏运动、情志所伤、先天禀赋等原因引起。

黄胖则由肠道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黄胖、肿大为特征。

【辨证论治】1.胃热火郁临床表现:肥胖多食,消谷善饥,可有大便不爽,甚或干结,尿黄,或有口干口苦,喜饮水;舌质红,苔黄,脉数。

中医内科学-肥胖

中医内科学-肥胖

01
主要在脾胃及肌肉
02
与肾气虚衰密切相关(气损及阳)
病性
总体上实多虚少
实:胃热(因),痰湿(果) 肥人多痰
虚:脾气亏虚 肥人多气虚
病机转化
01
实——虚(早期,过食 长期,损伤脾胃,胃纳不佳,后天失养,正气渐耗)
各种病理产物间的转化
日久变生他病 (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痹证)
肥胖
单击添加标题
——中医内科学第六小组
肥胖: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过食肥甘以及久卧久坐、少劳等引起的气虚痰湿偏盛为主、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年龄特征:多见于40-50岁的中年人,尤以女性居多
轻度肥胖:无明显不适
中度肥胖:虚弱无力,头晕目眩,行动不便,动则气喘,心悸,怕热汗多,腰腿疼痛
正气渐衰 肺、脾、肾功能 痰湿渐生
缺乏运动
1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2
缺乏运动 阳气气化功能不足
3
津液不归正化
4
痰湿 膏脂
病机
胃强脾弱,酿生痰湿
气郁、血瘀、内热壅塞 胃纳太过 酿生湿热 化生痰湿 壅滞脾土 损伤脾阳
失运
病位
肥胖主要可能通过导致胰岛素抵抗来决定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有效降低体重,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饮食失节
流窜停于
病 因 胃强 脾弱 水谷 精微 膏脂 筋膜腔隙
年老体弱
先天禀赋
一定的家族史一定遗传性 阳热体质
气郁血瘀证
兼证:便干,失眠,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量少甚或闭经,经色暗或有瘀块。
舌脉: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或滑或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讲肥胖体质
同样的东西为什么你吃了胖,她却不胖?难道是天生的吗?今天,就从中医的角度跟大家聊一聊。

中医讲肥胖体质分为五个类型:胃热滞脾型、脾虚不运型、痰浊内滞型、脾肾阳虚型、气滞血瘀型。

换而言之就是肝、胆、胰、脾、肾,这些脏器的功能或是太强亦或是太弱,导致机体的代谢不平衡,进而发生肥胖,严重者会出现病症。

所以减肥唯有从根源入手,才能不至于让吃的食物都变成肥膘堆积在身上,才能彻底摆脱胖子的称号。

想瘦必须先诊断清楚自己的体质,否则一切都是枉然。

现在你可知道你为何一直在减了又涨,涨了又减,一直涨一直在减的状态了吧!
现在我们具体说一下这五种类型的具体症状解惑。

1、胃热滞脾型
症状: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口干苦。

心烦头昏,胃脘灼痛嘈杂。

得食则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解惑:胃热则易饥,饥则纳食增加,纳食过多则伤脾,伤脾则使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脾运失常则水湿内停,水湿聚而成饮成痰,故久而久之,则成肥胖。

故此类患者宜清胃热泻胃火,导滞而祛脂。

2、脾虚不运型
症状:肥胖臃肿,神疲乏力。

身体困重,胸闷脘张,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解惑:脾主肌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则身体健壮,肌肉发达。

脾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故神疲乏力。

脾虚则气血无力,气血运行无力则水饮痰湿内阻,从而出现舌胖嫩舌边有齿印,肚腹肥胖。

故脾气健,水湿利,则肥胖减。

3、痰浊内盛型
症状:形盛体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痰涎壅盛,头晕目眩,呕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嗜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解惑:先天形体肥胖,或父母遗传,或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聚而生痰,使痰浊内生,痰浊内阻,从而形体臃肿肥胖。

故宜燥湿化痰,理气消痞,痰湿祛则肥胖消。

4、脾肾阳虚型
症状:体型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自汗气喘,动则更甚。

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解惑: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人体出生之前,先天养后天,出生之后,后天养先天,肾气充足,脾气健旺,相反,脾气虚弱,则导致肾失所养,导致脾肾虚弱。

脾肾在水液代谢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脾阳受损,脾气虚弱,导致水液代谢失常,饮停体内,聚液成痰,聚于组织孔窍之间,而成肥胖。

肾主水,水液代谢需要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将水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力,导致水液停聚。

肾阳不足又无力温煦脾阳,导
致脾阳受损,从而出现脾肾阳虚,水液代谢障碍,停聚体内,而发为肥胖。

5、气滞血瘀型
症状:体形丰满,面色紫红或暗红,胸闷胁胀,心烦易怒,夜不能寐或夜寐不安,大便秘结,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瘀筋,脉沉弦或涩。

解惑: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运行通畅。

反之肝气不舒,疏泄功能失常,则导致气血、水液代谢失常,停聚于组织孔窍之间,化液为饮,聚而成痰。

中医素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之说。

气滞和血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无论气滞,还是血瘀,阻于组织、孔窍之间,而发为肥胖。

所以减肥首要任务就是要认清体质,辨症分析,科学的进行减肥方案搭配。

在此声明一点:节食减肥的方法不可取,节食减肥后只要稍稍放肆一下就会反弹很多,而且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珍爱健康,善待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