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特色 构筑个性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语文特色构筑个性课堂

语文素质教育向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我们自身不断地深入钻研,才能达到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素质教育的相关因素,探讨科学合理的教法。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把握学科特色,扬长避短,构筑个性课堂。笔者以为不能忽视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工具性,是其他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将语文课的教学积极地与其他学科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培养和完善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果孤立地搞语文单科教学,迟早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里。事实上,只有重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才有可能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1.教材中的启示:

语文学科与哲学之间难以割裂的联系:

a.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作者关于“游后洞”的思考和议论,隐含着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b.在《察今》一文中,“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一段隐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即联系的观点;“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变……今为殇子矣。” 同样隐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即发展的观点。

c.在鲁迅《拿来主义》一文,处处蕴含着辩证的否定的思想,即所谓“扬弃”的观点。

了解及利用这一点,对指导学生写议论文大有裨益。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武装起来的学生,在写作中看问题往往全面、深刻,论证常常集中有力。

议论文写作,往往要求学生以历史知识为事实论据,以哲学原理为理论依据。当然,不单议论文写作如此,记叙文写作也不例外,作者也须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这样立意才能高人一筹。不仅仅是“文史哲不分家”,语文与其他学科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说明文写作,学生可以借鉴地理、生物等学科内容,学习用平实、科学、严谨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及结构。

2.高考中的启示:

就某种角度而言,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在现代文阅读命题中,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天文、地理、生物学、教育学、考古学、音乐等,不一而足。从这里可以看出高考命题者的思路,是为充分体现语

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综合性。教学仅仅围绕教材转是狭隘的,教学仅仅困囿于课文的条条框框里是封闭的,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北京四中的李家声老师谈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应答时强调,学生对选用阅读材料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解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学生阅读范围广,重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许起码不会对陌生材料产生一种恐惧感,答题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了。

因此,必须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重视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方面,忽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无异于扼杀学生爱美的天性,置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内核于不顾。马克思说:“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如果我们在分析课文时,忽视了文章中间蕴涵的自然美、心灵美、语言美等美的因素,那么,我们还能给学生传授了些什么呢?

课文《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美,《〈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的人格美,《锦瑟》中意象的朦胧美,《赤壁怀古》的雄壮美,无不扣击着学生的心扉,激发着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愫,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真正的美并不单纯在于外表,而在于对自身心灵上的净化,在于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以及领悟。为了让学生对美有进一步的认识,我曾在课堂上专门介绍了《巴黎圣母院》中两个不朽的美的典型——艾丝美拉达和卡西摩多,使学生对美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某年上海高考作文,要求学生针对《十五的月亮》歌词写成一篇百字评论,许多考生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仓促成文,得分率之低令语文教师为之瞠目,原因大概不能排除学生平时对美的事物缺乏敏锐的感受能力吧?“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运动员在体育场上展示体魄之美,军事家在战场上有智慧之美,政治家在外交场合展现言辞之美,模特在T型台上展示体态之美,学生有朝气之美,教师有优雅之美。美,处处皆有,关键是教师能否将发现美、挖掘美的方法和思路给予学生。因此,必须本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教学原则,“在读、写、听、说训练过程中,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评价美和创造美的条件”。教师可利用名言警句、音乐、绘画、游戏、比赛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挖掘美,感受美,鉴赏美。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愉快,才会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三、是否采用自身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探索教学方法、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收长处的同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特点(包括性格、气质、兴趣、阅历等诸多因素)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即科学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这一点恰恰为个别老师所忽视。他们不根据班情、学情,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而一味迷信名家,全盘照搬名家教学模式,有的老师今天用黎世法的“六课型教学法”,明日用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一时用张孝纯的“一主两翼法”,一会用山东的“训练式教学

法”,不停地变换教学方式,实际上并没有深入钻研其内涵,缺乏反刍的过程,只是邯郸学步,仅得其形,未得其神,甚至丧失了自我,有照猫画虎之嫌;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以致生吞活剥,食而不化,实际上却产生了负效应,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反而把学生搞得一头雾水,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就语文学科而言,许多优秀教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人文素养高者,可从教书与育人结合方面形成特长,如辽宁的魏书生;长于理论思考者,可从思维训练方面发挥强项,如江苏名师蔡明;能说善演者,可从课堂教学的艺术领域形成优势,如上海的程红兵;善于组织活动者,可从活动教学方面探索新路,如安徽的邓彤。只有结合自身特点,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体现自己身为语文教师的教学特点和素质。

总之,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端正自己的教学观,根据学科特点不断钻研,勇于探索,只有把握语文特色,根据个人实际,量体裁衣,做出科学的判断,方能构筑个性化的课堂。

(李飞武,陕西省西安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