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十八章 四十年代小说(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概述
从区域上进行划分:
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孤岛文学
各区域内的政治和文化气候随着战争形势的演变而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作家的生存方式、思想感情和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时间上进行划分:
抗战初期
抗战中后期
战争的进程左右着作家创作的各个方面,由此引发了两个时期从题材选择到艺术风格诸多方面的差异。
从内容和题材选择上进行分类:
一、抗战题材小说。
二、讽刺暴露题材的小说。
三、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
四、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
抗战初年小说创作的特点:
1、创作动机:应和着抗战初期民族动员的要求,为满足广大民众了解抗战实况的渴望而创作。
2、以短篇为主,关注事件而非人物。
3、带有较强的新闻报导性和宣传鼓动性。
4、通俗化特征。
抗战初年小说通俗化的途径:
一、采用民间文学、传统文学已有的叙事形式,通俗易懂地宣传抗战道理,“旧瓶装新酒”,如老舍《兄妹从军》。
二、不直接采用旧形式,而是采用旧形式中易为大众接受的叙事手法,用浅近的白话文,创作旨在“发动民众,鼓动士兵”的大众小说,如欧阳山《三水两民夫》。
这些急就章往往热情有余,缺乏艺术个性而流于概念化。
这些缺陷在丘东平和姚雪垠的抗战小说中得到了初步的克服。
他们是初期抗战小说的代表。
丘东平:“七月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暴风雨中的一天》、《友军的营长》等战地小说有战地实感和直面现实的锐气,又带有浓重的主观感情,呈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和鲜明的个性。
姚雪垠:1938年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曾引起较大的反响。
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率先在国统区小说创作中进行了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成功尝试。
另外,还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长夜》、《长夜》等。
抗战中期之后,随着抗日战争持久态势的日渐明朗,战争初起阶段的热情日渐沉积为谛视社会人生的智慧,抗战爆发初期对于民族觉醒的热情逐渐被对社会人生真实面貌,尤其是其阴暗面的揭示所取代,旨在剖析、暴露、讽刺的文学成为一股潮流。
剖析、暴露和讽刺,上承30年代左翼创作传统,直面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时代,借助于科学的世界观,以分析的眼光深入反映社会现实,剖析各式人物的性格心理。
剖析、暴露社
会小说和讽刺小说的兴起,标志着作家对现实认识的深化。
张天翼:《速写三篇》包括《华威先生》、《谭九先生的工作》和《“新生”》,讽刺的锋芒锐利而内涵深远,笔调冷峭而节奏明快,且分寸把握准确。
《华威先生》在国统区引起了持续两年之久的关于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争论,启动、引导并推动了这一创作潮流。
《华威先生》是一篇典范的讽刺作品,在当时曾发挥过巨大的影响,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党棍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实质,有力的抨击了他们所奉行的国民党当权派在抗日中竭力防范人民,限制人民,敌视人民的反动路线。
《华威先生》活化出一个“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政客、文化官僚华威的形象。
作品着力深刻揭露了华威先生打着“抗日”的旗号,其实却干着扼杀群众救亡活动的勾当。
华威先生是个“领导迷”、“开会迷”,但其实,他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
作品揭露了国民党破坏抗日,实行法西斯“一党专政”的历史罪行。
从艺术上看:
一、漫画式的人物速写。
夸张而粗线条地勾勒出几幅有讽刺意味的人物活动剪影,凸现人物的本质。
二、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
让人物在对比强烈,自相矛盾的言行中做自我暴露,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三,语言活泼、俏丽、幽然、诙谐。
茅盾的《腐蚀》,靳以的《众神》和《晚宴》,黄药眠的《陈国瑞先生的一天》,张恨水的《八十一梦》、《五子登科》、《魍魉世界》等也都是有影响的讽刺之作。
艾芜:由浪漫转向写实。
抗战初期,的短篇《秋收》和《纺车复活了的时候》等在细腻的描写中传达出抗战初期欣悦明快的气氛。
40年代之后创作了《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三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石青嫂子》等也相当出色。
第三个十年是中国现代中长篇小说创作的丰收期。
1、数量超过了前两个十年。
2、形成一支可观的创作队伍。
3、作家对于社会、人生、艺术多样化的深入探索。
第三个十年小说创作队伍的组成:
1、30年代业已成名的作家。
2、30年代初登文坛的作家。
3、新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作家。
文化分析小说的代表作:
废名: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谈禅论道,说东道西,但对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和西方的物质文明,并非一视同仁。
文化分析小说的代表作:
沈从文:长篇小说《长河》生动地反映了传统田园生活方式在现时代的矛盾激荡与变化,抒发了他对民族文化机运的隐忧与希望。
第二节沙汀师陀路翎
一、沙汀的生平及其创作
沙汀(1904-1992),原名杨朝熙,四川安县人。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翼作家联盟秘书及散文组组长。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
建国后历任西南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长期从事文学创作,著作有《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记贺龙》《敌后琐记》等。
沙汀:
30年代初期投入左翼文学运动,其短篇集《法律外的航线》自觉地克服早期革命文学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病,较为真切地反映了土地革命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随后的《土饼》、《苦难》二集转向自己所熟悉的四川农村,反映了农民的苦难与纯朴,有力地鞭挞了地主阶级及其走狗们的残暴与可鄙,从而赢得“农民作家”的称号。
抗战之后努力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耕耘,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短篇小说有《堪察加小景》和《在其香居茶馆里》等名篇,长篇小说有著名的“三记”——《淘金记》、《困兽记》和《还乡记》。
40年代后期的短篇集《呼嚎》和《医生》等也都是严谨精致的作品。
代表作《淘金记》不仅生动地刻画四川农村地主阶级的群丑图,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及他们与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雇工之间的矛盾。
《困兽记》描写了大后方一群乡村教师的思想苦闷和感情纠葛。
《还乡记》进一步展现和暗示了贫苦农民从个人反抗到投入集体斗争的历程。
《在其香居茶馆里》是沙汀历来为人称道的作品。
小说通过四川北部回龙镇上的权势人物与豪绅之间的利害冲突,揭露了权势者贪污行贿、发国难财的丑恶行径,辛辣地讽刺了国统区兵役制度的黑暗腐败。
作品的情节并不复杂,回龙镇联保主任方治国因新任县长扬言要认真整顿兵役,出于自保,将土豪邢幺吵吵已经缓役四次的二儿子密告到县上,并将其抓了壮丁。
邢幺吵吵作为有钱有势的头面人物,见儿子被抓,在茶馆里当众与方治国大吵大闹,以致两人打得鼻青脸肿。
正当两人闹着不停时,却传来县里邢大老爷已与新县长做好了交易,邢幺吵吵的二儿子已被“开革”出来的消息。
原来新任县长的“整顿兵役”不过是一个骗局。
艺术特色:
①成功地运用了客观冷静的讽刺喜剧艺术,以小见大。
②采取了明暗线交织的情节线索。
③结构紧凑,具有独具匠心的结尾。
④在场面上凸现人物性格,不做静态的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
⑤具有浓郁的四川地域特色。
沙汀小说的特色:
1、善于塑造有典型意义和高度个性化的人物。
2、生活实感强,乡土气息浓郁。
3、语言幽默质朴,比较口语化。
4、讽刺不露声色,描写客观冷静。
同是讽刺作家,沙汀与张天翼的讽刺风格不同。
沙汀的讽刺没有张氏的夸张、漫画式特征,而是把尖锐的政治讽刺寓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的客观描绘中,在冷静的叙述和白描中,让那些有面子的上等人在拚命的互相攻击、互相撕扯中,自我暴露,显现出丑恶灵魂,由此形成了含蓄、冷峻的讽刺风格。
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
河南人。
曾参加反帝大同盟。
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
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人事创作。
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结婚》、《马兰》。
师陀:
抗战前已出版《谷》、《里门拾记》、《落日光》等短篇小说集,以善用散文化、抒情化的笔触描绘中原乡镇的世态风习和自然景观著称,表现出对乡土文化的深切关怀。
抗战期间有短篇集《野鸟集》、《果园城记》和长篇小说《马兰》、《无望村的馆主》、《结婚》等。
《果园城记》收录了十八个短篇,历时八年写成,作为芦焚“最得意的短篇结集”,有意把果园城本身当作主人公,当成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集中各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示了
果园城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调和生活氛围。
从而使果园城成为封闭的传统文化的象征,极富文化探询的意味。
如钱理群所说,果园城之于芦焚,不仅是因为果园城中的人物是“习知的人物”,事件是“习知的事件”,“其中更浸透着他的理想追求,他的哲学感悟,他的审美情感和他的性格力量”,这是以芦焚式的弥漫的诗意、偷笑着的讽刺和苍老的语言书就的中国乡村历史的独特话语。
“果园城”虽然带着豫东风情,却已经不是一个全然的地理概念,它指向的是精神记忆的家园;它已经出离了纯粹的小说家个人经验,成为“故乡”或“中国”的缩微形态。
路翎与七月派小说
七月派小说:
胡风所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的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的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和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风格沉雄、激越、悲壮。
以1941年下半年《七月》终刊到1944年底《希望》筹刊为界,七月派小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丘东平、彭柏山、曹白、阿垅等人为代表,战地报告是主要的叙事形式;后期由路翎、阿垅、冀汸、贾植芳等人接替,把七月派小说粗犷、狂放的战争浪漫主义发展到了极致。
路翎是"七月派"小说的重要代表,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这一流派的特点。
路翎(1923-1994),祖籍安徽省无为县,生于南京。
原名徐嗣兴。
汉族。
著名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爱》,话剧剧本《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
路翎创作的基本主题
路翎笔下的人物众多,如破产农民、矿工、卖艺人、船工、逃兵、妓女、教师、商贩、青年学生等,但主要的是两类,即流浪汉和知识者。
通过对前者的描写,歌颂其所具有的"原始的强力"和"精神奴役的创伤",通过对后者的描写,历史地表现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道路。
这是路翎小说中两个主要的视点。
1943年3月,路翎发表了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这部作品是路翎早期的典范之作,具有强烈的路翎式风格。
小说展现了一个粗犷、狂放、充满着原始蛮性的世界。
小说着力挖掘了下层劳动者自发的反抗性,即生命的原始强力。
1945年11月,路翎发表长篇《财主底儿女们》。
胡风宣告:时间将会证明,《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
《财主底儿女们》是表现知识分子人生探索的长篇巨制,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包含着相当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小说重主观感情的渗入,追求心理描写的深度,富于慷慨悲壮的悲剧美。
《财主底儿女们》是一部展示五四以来知识分子命运的心灵史诗,小说共分两部:第一部主要写从1931年一.二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间所发生的事件,侧重写蒋家分崩离析的过程;第二部主要从抗战写到到苏德战争爆发,侧重写蒋家小儿子蒋纯祖的心灵探索历程。
这样,就在一个相当大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苏州首户蒋捷三家的衰落,和第二代蒋蔚祖、蒋少祖、蒋纯祖三人不同的思想历程,表现出了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的历史动态。
路翎小说的艺术特色
1、注重创作的心灵体验,发展了现代心理小说,笔下人物形象都具有充满渴望、追求的心理倾向和“扰乱”、“狂躁不安”的情绪特征,充满了动荡感。
2、注重对灵魂的挣扎和原始生命强力的突现,具有粗犷、雄强的审美意象和悲壮美。
3、路翎小说的语言是一种新欧化的、带有很强的作家主观体验色彩的语言,抽象而富于哲学色彩,附加了诸多修饰性的成分。
参考书目: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
范智红:《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
赵园:《路翎小说的形象与美感》
[美]安敏成著、姜涛译:《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