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风热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散风热药
发散风热药
辛凉以辛为主:发散
以凉为主:清经中之火
辛凉药善入阳明经,(气分)——肺,胃
薄荷
性味:辛,凉。
归经:入肺、肝经。
入肺肝经肺经——肌表:故薄荷可疏散在表之风热
肝经——经脉:故薄荷可发散肝经之郁火(各经的郁火皆易入肝经)
特点:薄荷脑(又称薄荷冰,干薄荷);为薄荷的提取物。成熟期的薄荷,薄荷油含量最高。
保存方法:应阴干,密闭,否则发散。
产地:主产江苏,故称苏薄荷。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辟秽解毒。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病多兼挟毒邪,而少风邪。
①风热既循经又伤血风:阳邪——按六经辨证
热:类似毒——按卫气营血辨证传变:肺络肺经肺脏
(1)如果不入肺经,则发为郁火,引起咽痛,痈脓。素体阴血不足,风热之邪易变为伏邪,热趋津血,故伏邪易流注于血分循虚脏传变脏气衰败,先伤脏腑表浅之络脉再伤脏腑自身的络脉。
(2)如入肺经,则引起胸痛,发热汗出而热不解,汗为热邪迫津外泄。
②外感时一定要分清风热:不可用辛温药,只有当辛凉药发散不可用时,则用一些辛温药佐制。
风寒:不可用辛凉药,当风寒化为郁火时,用辛凉药。
风寒伤阳气,所以表证期长,而温热疫毒易伤津血,故表证期短,或无表证。
(阳明多气“同气相求”)
③温病,首先要养津液,其次为解毒。(气分:清热解毒;血分:凉血解毒)
素体多湿,或热邪与湿合湿浊湿毒伤气伤血浊毒
④清热解毒,祛湿药:
热邪在上焦:应轻清宣散,用薄荷、桑叶
中焦:辛、苦、寒(痞结)用黄芩、黄连
下焦:清利湿热用木通、滑石
⑤薄荷配荆芥(1)引诸药走周身,发散周身郁火
(2)且可防薄荷等凉药入里。
火郁发之:辛凉药不走全身,走局部,全身郁火时必须用发散周身之药。
⑥薄荷辛润,可滑利窍道,善走上。风热郁火在上焦者皆可用,且最善清肝经郁火。
不同经脉的郁火、伏火时应配以相应经脉所用之药
薄荷善发散,不善于走经。应单包,后下。
2.风疹色红,与风热、湿热有关时可用薄荷。
风疹不透正气不足:麻疹不能灌浆,似隐似现。
邪气郁滞
薄荷用以鼓舞阳气,透散风热:用药后疹先多后少。
注意:不要透散过度伤阳气疹出无止
伤血脉引邪内陷伤脏腑
⒊肝郁气滞:多以胀为主,并无胸闷胁痛
若有胸闷胁痛则多为肝经有郁火,因肝经郁火为实火,所以应配以清泻药。
气机郁滞经中有火口苦,心烦,目赤。
临床上,薄荷主要当佐药,臣药,无法独立完成作用。
古人用以醒脾开胃减肥,用小量薄荷,大量荷叶。
牛蒡子
性味:辛、苦、寒。
归经:归肺、胃经。
特点: 真牛蒡子,头平整,如刀切过一样。
燥,偏走经,药力强,善于透散局部郁火,常配射干。
功效: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消积通便)——种子药:都有降泻作用
应用:
1、局部郁火引起的咽痛、胃中积火、痰郁化火(脏腑积聚)
2、小儿食积,大便干燥。常用榔片,如伴有咽痛时,适合配以牛蒡子。
注意:牛蒡子苦寒,易伤脾胃,伤正气,应炒用。
常用以做佐药,量宜小,用多则便稀,恶心。
气虚便溏应少用,用多则引邪入里。
蝉蜕
性味:甘、寒、微辛。
归经: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应用:
1.风热感冒、咽痛音哑,常配以僵蚕治疗音哑。(音哑:邪偏在里;咽痛:邪偏在表。)
2.小儿外感风热后,因稚阴稚阳之体,故邪热易入经,伤阴气,用蝉蜕甘寒而不燥。
3.素体津液不足感邪致痉。素体津液不足,感邪之后热邪上冲,津液不足,不能涵摄阳气,上冲窍道,气机不利,而致痉。痉,时作时止,如阴气恢复不足则遇感即发,引发抽搐的温度越来越低,初起40℃,39℃,38℃,37℃。
邪气入经后:蝉蜕不但疏散风热,还有清热作用。
用量:小儿5~10g,成人20g。
4.外感风热引起的风疹可用,但饮食物、药物引起的疹则不可用。血虚风燥引起的疹可用,配养血祛风药,荆芥穗,如消风散、当归饮子。
5.明目退翳:目赤,翳障(眼角肉增生)为肝经郁火引起者可用,(肝经内热也可)。翳为外障,而内障为肝肾不足,虚火上扰,络脉瘀滞所致:在大量补肝肾药的基础上配蝉蜕。邪毒在经时用蝉蜕。
6.破伤风:应用大量解毒止痉药,佐以蝉蜕(以祛风、止痉)。
破伤风为毒邪伤及筋脉、脏腑痉挛抽搐
7.小儿痉痫夜啼,与肝经郁火有关者用之。10 g-20g 。8.外感风寒,郁热入里,入少阳时,用蝉蜕代柴胡或配柴胡。(太少两感)
小儿风寒感冒:杏苏散
风热感冒:桑菊饮+蝉蜕、薄荷
薄荷:辛、凉
蝉蜕:甘、寒皆可入肺(肝),气分
小儿外感热势高,津亏时用;外感风寒也可稍加,以助退热。(太阳、阳明合病但应以太阳为主时用)。因牛蒡子苦寒,伤脾胃,故此时不可用。
桑叶
性味:苦,甘,寒。
归经:归肺、肝经。
特点:主产于江浙一带,经霜后采收。苦味、寒味主要来自于霜后,如不经霜,则无苦,无寒。炙桑叶可增加其甘润之性。桑叶轻清疏散,能升能降。(辛燥、苦寒的药虽可疏利经脉,但伤津液而致燥,气机燥涩不利引起干呕,此所以苦寒药伤脾胃)
燥证:
肺燥证外燥:凉燥:(外感风寒)桑叶配伍散轻之品(抗生素、寒凉、可伤阳伤津)
温燥:外感风热感冒:未化燥—用大量桑叶
已化燥—用少量桑叶,另:炙后可以提高甘润之适肺燥
内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