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的一些文言文知识归纳:1.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

(2)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3)俄而:不久。

(4)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5)未若:不如,不及。

(6)因:由于。

(7)骤:急,紧。

(8)欣然:高兴的样子。

(9)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10)胡儿:文言文中代指小孩。

(11)左将军:这里指左将军王凝之,是谢安的弟弟谢万的下属。

《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行,出行。

(2)日中:中午。

(3)过中:过了中午。

(4)不惠:不会变通。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做事做人不聪明。

(5)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去,离开。

(6)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至,到。

(7)元方: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

(8)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尊君,代词,这里指陈太丘;不,通假字,通“否”。

(9)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10)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1)君:对对方的尊称,你可以称这位君主的儿子为卿。

2. 《论语》十二章①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高兴;不亦……乎,这是古代常用句式,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也……吗”,通常以“不亦”开头,“乎”结尾,中间用正反相对的两种句式。

相当于“不是很好吗”。

②朋:同门师兄弟。

③就有道而正焉: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匡正、端正;焉,于之,向他学习;④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愠,恼怒、怨恨;⑤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忠,尽心竭力;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信,真诚、诚实;⑦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传,传授;⑧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按时去复习它;⑨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⑩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温故知新,通过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新,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汇总

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玩耍)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按时)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来得及)31.一狼径去(径直)32.屠暴起(突然)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36.目似瞑(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狡猾)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跟从)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看,视)42.积薪其中(柴草)43.又数刀毙之(杀死)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45.止露尻尾(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53.只使坠(纵使,即使)54.充塞四虚(四方)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56.国人道之(讲述)二、重点虚词三、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同“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1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五、一词多义六、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__今义:__指子女__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文章的义理__今义:__文章的意思__3.去后乃至古义:__离开__ 今义:__到、往__4.相委而去古义:__舍弃__ 今义:__委屈、委托__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__回头看__ 今义:__照顾__6.与人期行古义:__约定__ 今义:__日期__7.下车引之古义:__拉,牵拉__ 今义:__引用__8.不亦君子乎古义:__有才德的人__今义:__泛指品德高尚的人__9.可以为师矣古义:__可以凭借__今义:__可能、许可__ 10.饭疏食,饮水古义:__粗劣__ 今义:__疏通、疏散__11.饭疏食,饮水古义:__冷水__今义:__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__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__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__今义:__无学识、无智谋的人__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 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17.少时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19.止增笑耳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今义:__耳朵__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21.身亡所寄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22.因往晓之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七、文言句式1.省略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童趣》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兴趣6、方出神方: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论语》十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

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看齐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具有以下特点:1. 使用古代汉字,字形与现代汉字有所区别;2. 词汇丰富,使用较多的汉字,需要积累大量的生词;3. 语法结构复杂,句式严谨,需要深入理解;4. 语言优美、含蓄、抽象,需要仔细品味。

二、文言文的常见句式1. 以“时态、语态、主谓、宾谓”为主的“四分法”。

文言文中主语常常省略,动词形式较多,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主谓关系。

2. 倒装句:将句子的语序倒置,常用于表示强调、排比等修辞手法。

3. 并列句:以“而、且、乃、若、亦、则”等连词连接的句子,形式较多样化,常用于并列、转折、递进等情况。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忠实于原文:阅读文言文时要保持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尽量不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或解释。

2. 熟悉常用字词:通过课文和练习积累常用的字词,逐渐理解其含义和使用方法。

3. 疑难句的解读: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从上下文中推断,或者查阅相关的注释和翻译。

4.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加文学效果,如比喻、夸张、排比等,需要仔细体会。

四、文言文的翻译技巧1. 理解上下文:翻译文言文时要充分理解上下文的语境和背景,并尽量还原原文的语义。

2. 注意准确用词:尽量选择恰当的现代汉语词语来翻译文言文,避免用词过于生僻或繁琐。

3. 灵活运用语序: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语境灵活调整词序。

4. 理解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要理解其所要达到的效果,并在翻译时适度加以转换。

五、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的重点内容1. 《王安石祭侄文》:了解古代祭礼的形式和礼仪,在阅读中体会王安石的豪情壮志。

2. 《离骚》: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作背后的故事,体会其深邃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3. 《孟子》:阅读摘录的篇章,了解孟子的思想,如仁义道德、君臣关系等。

4. 《论语》:阅读摘录的篇章,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说,领悟其中的道德和修养。

初一上册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上册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初一的同学们来说,上册的文言文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掌握好这些知识点,能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初一上册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初一上册常见的实词有:1、“之”:①作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例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

②作助词,“的”,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其”:①作代词,指代人、物、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的”。

②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如“其真无马邪?”3、“而”:①表顺承,“然后、就”,如“温故而知新”。

②表转折,“却、但是”,如“人不知而不愠”。

③表修饰,“着、地”,如“康肃笑而遣之”。

4、“以”:①作介词,“用、拿、把”,如“以刀劈狼首”。

②作连词,“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于”:①表示在,如“于舅家见之”。

②表示到,如“至于夏水襄陵”。

二、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不充当主要成分,但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乃”:①于是,就,如“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才,如“去后乃至”。

2、“者”:①……的人,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②……的原因,如“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乎”:①表示疑问语气,“吗、呢”,如“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表示感叹语气,“啊、呀”,如“不亦乐乎!”4、“也”:①表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表陈述或解释,如“夫战,勇气也”。

三、文言文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1、“尊君在不”中的“不”,通“否”,表示疑问。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四、文言文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异也是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关键点。

1、“儿女”,古义指子侄辈,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前往。

3、“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一、常见课外文言文篇目及内容理解。

- 字词积累。

-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

- 古今异义。

- 儿女:古指子侄辈,今指儿子和女儿。

如“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

- 去:古指离开,今指前往。

如“太丘舍去”中的“去”。

- 一词多义。

- 日:日中不至(太阳);寒雪日内集(天)。

- 句子翻译。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您跟我父亲约定在中午。

中午您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 内容主旨。

- 字词积累。

- 通假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古今异义。

- 可以:古指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

如“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

- 一词多义。

-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

- 句子翻译。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不好的地方就要改正。

- 内容主旨。

- 这些篇章主要阐述了儒家的修身、治学等思想,如强调学习的态度(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等)和方法(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诚信、仁爱等)。

- 字词积累。

- 古今异义。

- 险躁:古指轻薄,今指危险和急躁。

如“险躁则不能治性”中的“险躁”。

- 一词多义。

- 行: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三人行(行走)。

- 句子翻译。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1篇陈太丘与友期一、词语积累1.通假字尊君在不.(通“否”,读fǒu。

)2.词类活用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3.古今异义(1)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3)期.日中(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4.一词多义不:①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

)②日中不.至(没有。

)5.重点词语(1)去后乃至..(乃:才。

至:到。

)(2)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3)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5)相委而.去(而:表示修饰。

)(6)下车引.之(引:拉。

)二、主题思想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

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三、人物形象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元方:聪敏机智,有胆识,爱憎分明,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正直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第2篇《论语》十二章一、文学(文体)常识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②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⑦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指“优点,长处”)3.古今异义①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七年级上册一、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v.今义:日期n.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客2.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4.常考实词/虚词*序号重点字翻译例句1 舍舍弃太丘舍去2 去离开3 乃才去后乃至4 委舍弃相委而去5 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5.判断句1)非人哉(“非”为表判断动词)6.省略句1)去后(客)乃至2)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7.写作手法1)陈太丘与友期行:反衬8.主旨情感1)咏雪: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2)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七年级是初中学习的重要阶段,语文上册的知识点众多,其中必背的部分更是基础中的基础。

以下为大家梳理了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诗词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通过描写大海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此诗借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中描绘了江南的美景,同时流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烘托出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

5、《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中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8、《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以景衬情,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二、文言文1、《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篇短文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精析咏雪一\课文译评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重点字词1寒雪:这里指在下着寒雪的季节;即寒冬..2与:跟;和..3讲论:讨论讲解..4文义:这里泛指诗歌文章等的创作与欣赏的理论..5俄而:不久;一会儿..6骤:急..7欣然:愉快的样子..8纷纷:指白雪纷飞的样子..9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10差:差不多..11拟:相比..12未:不..13若:像..14因:乘;通过..15起:飘起..16乐:高兴..17即:就是..18大兄:大哥..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太傅谢安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白雪纷飞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像柳絮乘着大风飘起..”谢安大笑;非常高兴..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评析: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表明了他赞赏道韫的聪敏与才气..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与:和;跟..2期:约定..3日中:正午时分..4中:即前句的日中时分..5至:到..6舍:放弃..7去:离去..8乃:才..9时年:那年..10戏:嬉戏..1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12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13待:等待..14非:不是..15哉:语气助词;表感叹..16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可不译..17委:丢下;舍弃..18信:信用..19礼:礼貌..20引:拉..21之:代元方..22顾:回头看..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没来;陈太丘放弃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发怒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傀;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评析:本文记元方和来客的对话..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二<需掌握的字谢太傅fù柳絮xù雪骤zhòu 无奕yì女尊君在不fǒu五<多义词1.而1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2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2.因1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连词;可译为“因而”<“于是”等..黔之驴3.与1与儿女讲论文义:和;同..咏雪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与……相比较..六国论4.乃1去后乃至:才..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桃花源记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就是..陈涉世家六<重点实词<虚词一重点实词1.内集: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2.骤:急..3.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4.差:差不多..5.拟:相比..6.期:约定..7.去:离开..8.委:丢下;舍弃..9.引:拉..10.顾:回头看..二重点虚词1.与与儿女讲论文义:作介词用;可译为“跟”“同”“和”等..2.而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3.因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4.乃去后乃至:副词;表示时间相接或在前面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可译为“才”..七<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八<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动词..今义为日期;名词..3.太丘舍去:离去..今义为前往..4.下车引之:拉..今义为引用..5.元方入门不顾:回头..今义为照顾或顾客..九<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3.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者;……”等形式..4.省略句①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5.感叹句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十<文学常识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集;已佚..世说新语原为3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十一<背景知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着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3卷;按内容分为36门..十二<文章结构咏雪第一层开头到“……讲论文义..”:点明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谢太傅<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等;环境“寒雪日”“内集”..第二层从“俄而……”到“……公大笑乐..”:通过一次应答;体现了少年谢道韫的聪颖..第三层从“即公……”到结束:点明谢道韫的身份..陈太丘与友期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写陈太丘的朋友失约..第二层“元方时年……”到“……入门不顾..”: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机智..十三<课后习题答案一1.本题是开放性的;应从整体感知;答案说出“融洽”<“欢快”<“轻松”的意思即可..文中“儿女”是子侄辈的意思;指家中年轻一代人..现在的“儿女”专指子女..2.“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就像我们今天称呼“您”一样..“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发表不同见解..总之;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二1.俄:常和“而”“顷”等字连用;表示“片刻”的意思..欣然:然;……的样子..欣然;高兴的样子..2.拟:比;比拟..3.未若:比不上..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三此题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总的来说;应该是“柳絮”比“撒盐”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的比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不能给人以美感..另外盐太重;撒盐没有飞雪之飘逸;而“柳絮因风起”则与骤雪神似;美感十足..山市蒲松龄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三、文学常识积累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一字 ;号 ;世称“”; 代家..答案:聊斋志异蒲松龄留仙剑臣柳泉居士聊斋先生清文学家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山市”即山中蜃景;它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四、字词句积累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奂山邑八景之一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逾时倏忽如拳如豆连亘六七里直接xiāo汉窗fēi皆洞开则黯然piāo miǎo 山上人烟市肆sì念近中无此禅院chán答案:huàn yì míng méng yuán bì nì yú shū gèn霄扉缥缈二、重点字词解释1、然数年恒不一见2、高插青冥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4、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5、高垣睥睨;6、连亘六七里7、居然城郭矣 8、堂若者;坊若者 9、城市依稀而已10、惟危楼一座 11、直接霄汉 12、则黯然缥缈13、或凭或立 14、倏忽如拳如豆 15、逾时;楼渐低16、见山上人烟市肆答案:1、经常 2、青天;天空 3、不久;不一会儿 4、屋檐;明白 5、高墙6、连绵不断7、城市8、厅堂;街巷9、隐隐约约10、高11、云霄和天河 12、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13、靠着14、突然15、过了一会 16、店铺三、通假字1、一切乌有:同译为:2、裁如星点:同译为:答案:1、“乌”同“无”没有2、“裁”同“才”仅仅四、重点句子翻译1、然数年恒不一见2、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3、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4、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5、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6、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答案:1、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2、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3、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4、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5、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6、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五、一词多义1、若:中有楼若者若为佣耕若听茶声然2、顾:相顾惊疑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元方入门而不顾3、一:惟危楼一座或凭或立;不一状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4、然:尘气莽莽然然数年恒不一见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答案:1、好像;你;好像2、看;难道;回头看3、数词;一;统一;全;都4、------的样子;可是;这样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式: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译为: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2、省略句式: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等于“他们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译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2、“始悟为山市”等于“始悟这景象为山市”.. 译为: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3、“与同人饮楼上”等于“与同人饮于楼上”.. 译为: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七、词类活用1、窗扉皆洞开洞:名词作状语译为:像洞一样2、逾时;楼渐低低:形容词作动词译主:降低八、古今异义词1、高垣睥睨睥睨:古义:今义:2、惟危楼一座危:古义:今义:3、或凭或立或:古义:今义:答案:1、睥睨:古:指城墙上呈凸凹形的矮墙;今:斜着眼看;形容高傲的样子2、危:古:高;高耸;今:危险3、或:古:有的;今:连词;或者九、用原文回答:1表现山市独特的句子是:2说明山市罕见的句子是:3能够表现所见景物不是实景;而是山市的句子是:4能够证明山市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句子是:5初见山市目击者的心理反应:6总写山市的恢弘气象的句子是:7写出危楼清晰的原因的句子是:8能表现奂山山市面积之广大的句子是:答案:1、邑八景之一也2、然数年恒不一见3、念近中无此禅院4、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5、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6、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7、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8、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五、内容及写法理解1、作者描绘山市是以时间顺序来写的..三个阶段:1、初现阶段:从孤塔到宫殿的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如若问整个过程还有个4、消失阶段2、本文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夸张孤塔耸起;高插青冥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作用:使文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结尾照应开头;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一、文学常识:1、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着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他着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2、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等着..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着作..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二、字词解释:1、一词多义:①亡: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②之:其邻人之父亦云/近塞上之人/近塞之人/此独以跛之故助词;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代词;他;代塞翁③而: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马无敌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表承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④富:宋有富人富有的家富良马有许多2、古今异义:①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古;死亡今..②居一年:经过古;居住今.. ③死者十九:十分之九古;数字十九今..3、词类活用:①智子疑邻:智;形容词作动词;以……为聪明.. ②天雨墙坏:雨;名词作动词;下雨..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暮;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④家富良马:富;形容词作动词;有许多..三、内容理解:1、智子疑邻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点拨: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或: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 要看意见正确与否..2、塞翁失马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点拨: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或: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七、课外拓展:1、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塞翁失马此篇..2、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3、关于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言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言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言文知识点语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中最为基础的语言运用技能。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更加深入的语文言文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言文知识点。

一、拼音与音节
1. 拼音系统的构成及发音规则。

2. 常见汉字的音节组成和读音规则。

3. 听写、朗读、辩音练习。

二、词汇
1. 单词的构成和分类。

2. 词类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3. 常用词类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4. 词义辨析和词语搭配。

三、句子
1. 句子的基本构成和分类。

2. 各种句子的特点和用法。

3. 句意转换和句型变化。

4. 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应用。

四、篇章
1. 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段落的组织和衔接方法。

3. 文章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4. 作文中的写作技巧和常见问题。

五、修辞与韵律
1. 比喻、拟人等常见修辞手法的应用。

2. 诗歌、词曲的基本形式和韵律格律规则。

3. 修辞和韵律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六、汉字书写
1. 常见汉字的构造和笔画规律。

2. 常见笔画相似、易混淆的汉字区别。

3. 汉字书写的技巧和规范。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言文知识点的简要介绍,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这些知识点将不断丰富和深化,让学生们更加熟练地掌握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水平。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
鼓励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阅读文言文作品,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 能力。
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
重视积累
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 积累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为理解文言文打下基 础。
理解文意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逐步深入了解文言文的 语法、修辞和表达方式 。
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与课文相 关的文言文作品,拓宽 视野,提高阅读和理解 能力。
重点词语解释
对《论语》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等。
《世说新语》选读
文章内容
选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如 《望梅止渴》、《画龙点睛》等 ,涉及魏晋时期的人物故事和风
俗习惯。
知识点总结
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和人物 特点,理解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内
涵。
重点词语解释
对《世说新语》中的重点词语进 行解释,如“望梅止渴”、“画
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体会其用词的精妙、句式的变化和修辞的 运用。
把握主题
分析文言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文言文作品欣赏与评价
经典作品欣赏
《论语》、《孟子》、《左传》等经典文言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 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作品评价标准
从语言、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对文言文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其 优缺点。
语法分析
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文 言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的真正 含义。
文化背景
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有助于理解文言文中的难点 。
多练习
通过大量的练习,加深对文言 文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
力。
考试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
选择题
对于选择题,要认真阅读题目和选项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实词1. 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 僵硬(2)不亦说乎“说”通“悦” 愉快(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 你(4)是知也“知”通“智” 聪明(5)一切乌有“乌”通“无” 没有2. 重点词语(1)为业:谋生(2)训故:旧的(3)如:像……一样(4)方:正(5)数:几(6)未之尝:未曾(7)市:集市(8)寻:不久(9)省:回忆,记起(10)是:这,此,这个,这样。

表判断。

(11)略无:毫无,全然没有。

形容沙漠中很少有草木等植物。

这里是毫无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还有一句“邑人奇之”。

之:代词,指他。

有人对他的举动感到奇怪。

(12)人问之:之:代词,代指他。

有人问他。

问,动词做谓语时不能带宾语,所以问前面加“人”,这里的“人”是句子的主语,不是定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别人”。

与之论辨:之:代词,代指他。

跟他谈论道理。

辨,通“辩”,辩说。

不若人也:若,及、赶得上。

不及人。

不如别人。

不及:比不上,赶不上。

焉为:即“以为焉”,为什么。

表示反问语气。

他认为聪明和愚笨的差距是由能不能用心思造成的。

自用其才才:才干。

自己只凭个人才干去做事。

不因人之才而善用人之才也:因,依靠,凭借。

他善于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才能来办好事情。

之谓也:之,指示代词,这;谓,同“为”,意动用法,“以为”。

认为……说的就是……啊!若子才难用:若,如果;才,才能;难用,难以任用。

才能难以被任用。

则无望其速成矣:无望,不要希望;速成,很快成功。

那么就不要希望他能很快成功了。

吾未尝见其不专心致志于道德者也:未尝,不曾;致志,专心一志;于,对于;道德,指讲求仁义礼智之道。

不曾见过他不用心刻苦地学习仁义礼智之道的人。

乃迎子于门:乃,于是,就;迎,迎接;于门,在门口,状语后置句的正常语序为“于门迎子”。

于是就在门口迎接你。

固成事者:固,本来;成事者,能够成就事业的人。

本来能成就事业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知识梳理
下车引. 之 (引:拉,牵拉) 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篇目
重点实词释义
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吾日三省吾身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谋划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论语〉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越过 矩:法度) .. 十二章》 温故而知新 (故:学过的知识)
轻视
作动词
分类
例句
释义
形容词的 友人惭. (《陈太丘与友期行》)
感到惭愧
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论语〉十二 以……为快乐
章》)
形容词的
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 形(《陋室铭》)
使……感到劳累
词语
释义
从事
就 靠近
完成
地方、区域 方

举例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持就火炀之(《活板》) 瞬息可就(《活板》)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方欲行(《狼》)
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修养)
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 (意:意志 日:岁月)
篇目 《狼》
重点实词释义
缀. 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一狼仍从. (从:跟从) 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屠大窘. (窘:处境困迫,为难) 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顾. 野有麦场 (顾:看,视) 屠乃奔倚. 其下 (倚:靠着,靠)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
9.与
词性 连词 介词
作用
例句
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诫
跟随,同
子书》)
引进共同活动的人。译为: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
和,跟,同
行》)

2024新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汇总

2024新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汇总

《咏雪》1、词语汇释(一)重点词语1.内集:家庭聚会。

内,指家人。

集,聚集。

即把家里人聚焦到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义,道理,意义,文义,文章的义理,即文章表达的意思。

4.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6.俄而:不久,一会儿。

7.骤:急。

8.欣然:高兴的样子。

9.未若:比不上。

10.因风:乘风。

因,趁、乘。

11.即:是。

12.无奕:谢奕,字无奕,谢安长兄。

13.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聪慧有才辩。

(二)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文义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今义:儿子和女儿。

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

3.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凭借,趁,乘;今义:因为(三)一词多义俄而.雪骤(与“俄”“既”等构成副词性词组,表示时间短,不久)2、理解默写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的句子是:公大笑乐。

《陈太丘与友期行》1、词语汇释尊君在不.(不,通“否”)(三)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3.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用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5.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任(四)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五)一词多义相委而.去(连词,表示顺承)(六)敬辞与谦辞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2、理解默写1.友人不守信用的表现是:过中不至。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吗”2.但手熟尔/惟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3.徐以杓酌油沥之杓:同“勺”4.板印书籍“板”同“版”5.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6.药稍镕“镕”同“熔”二、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名作动,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灵:形作动,显得灵异3.苔痕上阶绿上:名作动,爬上绿:形容词使动,使······变绿4.草色入帘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青5.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6.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7.不蔓不枝蔓:名词作动词,生藤蔓8.不蔓不枝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9.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10.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用火11.再火令药溶火:名词作动词,烧12.木格贮之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13.则以纸帖之帖:名词作动词,做标签,标记三、古今异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宜今义:一种学位称呼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从前的事情3.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置之古义:覆盖今义:向外透,往上升4.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古义:平民今义:衣服的一种5.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古义:模子今义:模范、榜样、示范6.薄如钱唇古义:边缘今义:嘴唇四、一词多义【以】1、以备一根内有重复者连词,来,用来2、以松脂/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以钱覆其口/徐以杓的油沥之/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3、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介词,把4、公亦以此自矜/以我酌油知之凭借1、唐人尚未盛为之/每韵为一帖动词,做2、皆为板本动词,是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介词4、未为简易是5、又为活板动词,做,这里指发明6、每字为一印动词,做,这里指雕刻7、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做,这里指雕刻8、满铁范为一板/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动词,成为9、极为神速是【其】1、其法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4、其印自落代词,那些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代指毕昇的6、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指陈尧咨7、以钱覆其口代词,指葫芦【之】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词,代指“板印书籍”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代词“这”3、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代词,代指“铁板”4、以纸帖之/木格贮之代词,代指不用的字模5、旋刻之代词,代指“奇字”6、不以木为之者代词,代指活字模7、以手拂之,代词,代指字模8、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凭手熟的道理9、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10、睨之久而不去代词,指陈尧咨射箭11、康肃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12、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件事1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15、水陆草木之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的【印】1、自冯瀛王时始印五经印刷,动词。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必背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必背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必背1.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 重点字词解释。

-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 文义:文章的义理。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 因:趁、乘。

3.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 重点字词解释。

-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日中:正午时分。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 乃:才。

- 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舍弃。

-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 引:拉,牵拉。

- 顾:回头看。

3.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文言文重点实词归纳-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文言文重点实词归纳-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世说新语》二则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委: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引: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论语》十二章1、通假释义吾十有五而至于学(“有”同“又”)2、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是两个词。

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义:蒙蔽,没有)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

今义:危险,几乎。

)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的人,男子汉。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3、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4、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文言文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更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以下将对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梳理。

首先是文言文的实词。

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如“自”这个字,在“自非亭午夜分”中,“自”解释为“如果”;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自”则是“自己”的意思。

再如“绝”字,“沿溯阻绝”里表示“断”;“哀转久绝”中则是“消失”。

还有“观”字,“观潮”里是“观看”,“天下之伟观也”中就是“景象”。

虚词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比如“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是“这”;“忘路之远近”中是“的”;“渔人甚异之”中作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而”字也有多种用法,“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中表转折,“启窗而观”中表承接。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也很关键。

判断句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字表判断。

倒装句有“何陋之有”,这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省略句常见的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省略了主语。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达”是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则要求译文优美,富有文采。

例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要翻译为“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

比如《论语》十二章,要了解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和政治主张,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诫子书》则要明白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劝诫。

学习文言文还要注重积累和诵读。

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多读多背经典的文言文篇章,培养语感。

同时,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古代文化常识的书籍,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在考试中,文言文的题型通常有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

字词解释要准确把握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句子翻译要注意特殊句式和关键词的翻译;内容理解则要认真分析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一讲:文言文考点:1、文学常识;2、内容理解;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1、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⑥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2、而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3、以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如:卷石底以出)第三讲:重点课文复习第六单元21、《论语》六则1、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悦高兴)②学而不思则罔(罔—惘迷惑不解)③尊君在不(不—否表疑问)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耶吗)⑤著我旧时裳(著—着穿)⑥火伴皆惊忙(火—伙伙伴)⑦对镜帖花黄(帖—贴)2、词类活用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②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③父异之(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④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4、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一、古今异义词1、太丘舍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2、相委而去(委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3、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二、一词多义期: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引:1、下车引之(拉)2、属引凄异(延长)信: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2、谓为信然(确实)3、与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三、文章主旨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

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第二则、《乘船》一、重点词义1、所以①本所以疑(......的原因)2、舍①王欲舍所携人(扔掉,抛弃)二、古今异义1、宁可以急相弃邪(可以:古义:能够,因为;今义:表示同意)三、文章主旨《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23、《伤仲永》一、一词多义㈠、“之”1. 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 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 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6. 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 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8.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㈡“于”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㈢、自1、并自为其名:自己2、还自扬州:从。

㈣、闻1、余闻之久也——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㈤、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二、词类活用㈠、意动用法1、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2、邑人奇之(奇——对…感到惊奇。

)3、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4、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5、伤仲永(伤——对…感到哀伤,对…哀怜)㈡、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三、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今为判断词。

)2. 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今义为或许。

)3.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大家)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四、通假字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五、文章主旨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

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才能成才。

24、《木兰诗》一、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二、古今异义:①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双兔傍地走(走:古义为跑,今义行走。

)③木兰当户织(户:古义为门,今义人家、门第。

)④出郭相扶将(郭:古义为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三、一词多义:1、市:a. 东市买骏马(集市)b. 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2、愿:A、愿为市鞍马(愿意) b、愿驰千里足(希望)四、词语活用:①问女何所思。

“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②策勋十二转。

“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③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五、成语:扑朔迷离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

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六、文章主旨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女性勇敢、刚毅、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

第七单元26、《卖油翁》1、一词多义⑴之①以我酌油知之(代词这个道理)②康肃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③睨之(代词指他射箭)⑵以①公亦以此自矜(因、凭)②以我酌油知之(凭)③以钱覆其口(用)④不以疾也(如此,这么)⑶而①久而不去(表修饰)②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表转折)③康肃笑而遣之(表修饰)④卖油翁释担而立(表顺接)⑷射①汝亦知射乎(射箭)②吾射不亦精乎(射技)2、重点句子及翻译①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②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

)3、文章主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也劝告那些“手熟”的人,其实“手熟”还不是技艺的最高境界,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27、《三峡》1、一词多义⑴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⑵或①或王命急宣(有时)②或以钱币乞之(有人)⑶绝①绝巚多生怪柏(极、最)②哀转久绝(消失、停止)③沿溯阻绝(断绝)⑷清①回清倒影(清波)②清荣峻茂(水清)⑸疾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②寡人无疾(病)2、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连词】承上启下(到了)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3.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4.不以疾也(疾古义:快今义:疾病)5.良多趣味(良古义:真,实在今义:好)6.属引凄异(属古义:连续今义:属于)3、通假字: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这里指中断)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4、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下霜)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⑤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⑥林寒涧肃(寒,清凉;肃,寂静。

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乘船)这么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搁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6、文章主旨这段文字尽管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三峡七百里的万千气象。

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江水流经三峡时的壮观场面,描绘了两岸的景物;山石树木,飞泉哀猿,情景历历如绘,使人读后,宛如身历其境,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28、《古文二则》1、一词多义⑴安①安有寄千金(怎么)②安敢毒耶(怎么)⑵以①有友某以千金寄之(把)②此何以知(凭)③师无以应(拿来)⑶语①故不语郎君(告诉)②此中人语云(告诉)⑷卒①卒辇而致之(最终)②卒或有所闻(最终)③卒于官(死)⑸难①辟邪说,难壬人(驳斥)②戴震难师(质问)⑹就①就傅读书(靠近)②还来就菊花(靠近)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⑺言①日数千言不肯休(字)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字)③孔子之言(说的话)④言事无所依违(说话)2、文章主旨《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课文写蔡勉旃在友人“不立券”且不久即去世,其子又未闻此事的情况下,能够“坚持还亡友财”,表现了他“重诺责,敦风义”的品格。

《戴震难师》文章写了戴震读私塾时难住老师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29、《陌上桑》一、古今异义1.但坐观罗敷(坐),古义;因为。

今义;坐下。

2.使君谢罗敷(谢),古义;请问。

今义;感谢,道谢。

二、词类活用1.罗敷喜蚕桑(蚕桑),{名词作动词;“采桑养蚕”}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三、文章主旨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采桑姑娘秦罗敷严厉拒绝太守调戏她的动人故事,赞美了她的勇敢、坚贞美丽、聪慧机敏、不畏权势、不慕富贵的高尚品格,也鞭挞了太守的丑恶嘴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