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常见中医病证——消渴

合集下载

常见病症的中医饮食调护:消渴

常见病症的中医饮食调护:消渴

谢谢!
症状
饮食调护 原则
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饮食调护
方举例
桑葚醪《本草纲目》
桑葚醪《本草纲目》
【组成】桑葚1 000g,精米500g,酒 曲适量。
【制法】将桑葚捣汁煮沸,将糯米与 桑甚汁拌匀,蒸煮成糯米干饭,待冷 却后加酒曲,拌匀,发酵成为酒酿。
【用法】每日适量佐餐饮服。
(四)下消之阴阳两虚证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 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 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 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 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常见病症的中医饮食调护 消渴
壹 消渴定义


贰 饮食宜忌
叁 辨证施膳
消渴定义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 油、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
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相关。
壹 消渴定义


贰 饮食宜忌
叁 辨证施膳
饮食宜忌
饮食有节,宜少食多餐,保证蛋 白质、膳食纤维的摄入量,限制 脂肪、食盐摄入量,少食肥肉或 动物油脂。
竹叶粥《饮膳正要》
组成 鲜竹叶50片,生石膏90g,粳米60g,白砂糖30g
制法 将竹叶用清水洗净,切段,与生石膏加水1 000ml, 煮沸后半小时,去滓,澄清取汁,加入粳米煮成粥
用法 食时放入白糖搅匀,1次空腹食完
(二)中消之胃热炽盛证
多食易饥
尿多
口渴 形体消瘦
症状
大便干燥 苔黄,脉滑实有力
(二)中消之胃热炽盛证
壹 消渴定义


贰 饮食宜忌
叁 辨证施膳
消渴证型
下消之肾阴亏虚证 上消之肺热津伤证
03
04
01 02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消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消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消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笔记——消渴一、概述消渴又称糖尿病,是由于正气亏虚、体液失调导致的病症。

其特征是烦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视力模糊、口渴难耐等并发症。

中医对于消渴的治疗注重调理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调和脏腑功能。

二、病机和病因消渴的病机主要是阳虚、阴亏、营血不足所致。

病因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遗传因素等有关。

近年来,久坐不动、妊娠糖尿病的增多也是导致消渴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三、中医治疗原则1. 滋阴益肾:通过补充阴精、活血化瘀等方法,滋养阴阴。

常用的药物有生地黄、黄精等。

2. 祛瘀通络:采用活血化瘀、疏通血脉的方法,改善瘀血引起的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桃红四物汤、当归、川芎等。

3. 调和脏腑功能:通过调整脾胃、肝胆、心肾等脏腑功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全身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四、常用中药方剂1. 黄连解毒饮:用黄连、知母、白芍等中药制成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2. 六味地黄丸:主要由熟地、山药、丹皮等中药制成,具有滋阴益肾、生津止渴的功效。

3. 通脉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中药制成,可祛瘀通络、活血化瘀。

五、饮食调理1. 控制总体热量:合理控制饮食总能量,避免肥胖和高血糖。

2. 低糖饮食:限制摄入糖分,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3. 增加膳食纤维: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血糖的平稳。

六、其他辅助治疗1.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

2. 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咨询、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焦虑和压力。

七、注意事项1. 遵医嘱用药: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按时服用。

2. 定期复查:定期测量血糖,观察病情变化。

3. 合理饮食: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避免暴饮暴食。

4. 合理运动: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消渴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内科学精第六章3消渴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精第六章3消渴ppt课件
3.《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说:“每发即小便至甜”, “焦枯消瘦”。首先观察到了消渴病小便甜。
4、《诸病源候论.消渴候》曰: “ 其病变多发痈疽
5《丹溪心法·消渴》治疗以“养肺、降火、生血为主”。 形成养阴为主治疗理论。
可编辑ppt
3
• 6.王肯堂《证治准绳·消瘅》在前
人论述的基础Biblioteka ,对三消的临床分气阴两虚,瘀血内阻 — 心痛、中风、四肢麻木 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 水肿 瘀阻络脉,热毒内生或疮毒外袭 — 疮疡、痈疽 正气亏虚,感染痨虫 — 肺痨 肝肾阴亏,耳目失养— 视朦、耳聋
虚风内动—眩晕 阴液极亏,
虚阳上浮或阴竭阳亡 — 神昏或昏 迷、死亡。
可编辑ppt
12
• 禀赋不足 精亏液竭

阴津 肺
辨证论治
可编辑ppt
22
一、辨证要点
• 1、辨部位:上、中、下三消。肺、胃、
肾。
• 2、辨标本: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 3、辨本症与并发症 。本症为主,并发症
为次。
• 4、有少数患者相反,本症不明显,而因眼
疾、痈疮、肺痨、心脑疾病(心痛、眩 晕、中风)、水肿、肢体麻木等症为线 索,确诊为消渴。
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 (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 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 肾消)。”
可编辑ppt
4
三、范围
• 西医的糖尿病与本病基本一致。 • 而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
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 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可编辑ppt
5
可编辑ppt
6
可编辑ppt
7
可编辑ppt
19
二、病证鉴别
1.口渴症 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表现。可见 多种疾病过程中,各有相应病证的临床表现。 不伴见多食、多尿、尿甜、消瘦等消渴的特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医内科常见病-肺系病证练习题 (4)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医内科常见病-肺系病证练习题 (4)

第六章中医内科常见病-气血津液病证(汗证、消渴、郁证、虚劳、中暑、内伤发热)一、最佳选择题1、汗证属虚证者的治疗原则是A、化湿和营B、调和营卫C、温肾固摄D、清化湿热E、清肝泄热2、患者男性,55岁。

有慢性咳喘病史十余年,平素易汗出,劳动后尤甚,易外感,体倦乏力,恶风,舌苔薄白,脉细弱。

该患者治疗首选A、麻杏石甘汤B、桂枝汤C、玉屏风散D、当归六黄汤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3、患者夜寐盗汗,五心烦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A、黄连阿胶汤B、黄连温胆汤C、当归六黄汤D、养阴清肺汤E、甘麦大枣汤4、消渴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A、肾阴亏损B、胃热炽盛C、肺热津伤D、阴虚燥热E、阴阳两虚5、消渴的病变脏腑主要是A、肺、脾、肾B、肺、胃、肾C、心、肝、肾D、肝、脾、肾E、脾、胃、肾6、患者尿频量多,混浊如膏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皮肤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宜用A、清利湿热B、清热化湿C、滋养肾阴D、健脾益肾E、滋肾壮阳7、郁证的发生虽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受累之脏为A、心、肝、肾B、肝、心、脾C、肺、心、肝D、肺、脾、肾E、心、肺、肾8、虚劳病证的治疗原则是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虚则补之D、实则泻之E、损者益之9、某女,22岁。

发汗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一贯煎B、济川煎C、薯蓣丸D、香薷饮E、麻黄汤10、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A、阴虚阳盛,虚火内炽B、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C、血虚失养,阴不配阳D、中气不足,阴火内生E、肾阳亏虚,火不归原11、治疗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可选用的中成药是A、补中益气丸B、知柏地黄丸C、杞菊地黄丸D、六味地黄丸E、附子理中丸12、患者低热,热势随情绪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宜选用的治法是A、益气健脾,甘温除热B、滋阴清热,益胃生津C、疏肝理气,解郁泻热D、活血化瘀,除烦止渴E、理气消积,活血化瘀13、患者常在劳累之后低热,伴有头晕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

消渴(中医)

消渴(中医)

病机转化(消渴变证或称并发证):
气阴两虚,瘀血内阻 — 心痛、中风、四肢麻木
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 水肿 瘀阻络脉,热毒内生或疮毒外袭 — 疮疡、痈疽 正气亏虚,感染痨虫 — 肺痨 肝肾阴亏,耳目失养— 视朦、耳聋
虚风内动—眩晕
阴液极亏,
虚阳上浮或阴竭阳亡 — 神昏或昏 迷、死亡。
禀赋不足
瘀血阻滞
3.治法 4.方药 血府逐瘀汤
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熟地——活 血化瘀,祛瘀生新 枳壳、柴胡、桔梗、甘草——疏肝行气宽胸 牛膝——入血分,引血下行
瘀血阻滞
临床辨识: 淤血阻滞之证在消渴中很少单独出现,常并 见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证型之 中,需结合前述各方,视证型轻重而化5.临床应用 (1)可参考应用消渴方(上消),玉女煎(中消)
消渴方:天花粉、黄连 、生地黄、藕汁 玉女煎: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川牛膝 (2)燥热内炎,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可加黄连、大黄 (3)津伤耗竭,烦渴不止,小便频数,可加生地黄、二冬
津伤躁热
临床辨识: 临床统计证实,该型主要见于糖尿病早期, 病程<5年,年龄常<50岁,合并症最少,血 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增高,血糖增高显著。
1.辨证依据 (1)主症:多饮多尿,尿液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畏 寒,四肢欠温,面容黧黑,耳轮干枯; (2)兼症:乏力自汗,或五更泄泻,或水肿尿少,或阳萎 或月经不调; (3)舌象:舌淡苔白而干 (4)脉象:脉沉细无力
四、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
2.辩证分析: 命门火衰,固摄失权——多尿,混如脂膏, 甚则饮一溲一; 阳虚内寒——畏寒,四肢欠温,面容黧黑; 肾阳虚衰 卫气失固——自汗 脾失温煦——五更泄泻 水失温化——水肿尿少; 真阴衰竭,外窍失养——耳轮干枯。

中医学课件-消渴

中医学课件-消渴
下篇:內科病證 第二十一節 消 渴
第二十一、概述
1、病證特徵: 消渴是以多飲、多食、多尿、
身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的病症。
返回本節 返回目錄
下篇:內科病證 第二十一節 消 渴 一、概述
2.鑒別診斷: (1)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飲水的一個臨床 症狀,可出現於多種疾病過程中,尤以外感熱 病為多見。但這類口渴各隨其所患病證的不同 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不伴見多食、多尿、 尿甜、消瘦等消渴的特點。 (2)癭病:其中氣鬱化火、陰虛火旺的類型, 以情緒激動,多食易饑、消瘦,類似消渴病的 中消,但眼球突出,頸前生長腫物則與消渴有 別,且無消渴病的多飲、多尿、尿甜等症。
返回本節 返回目錄
返回本節 返回目錄
下篇:內科病證 第二十一節 消 渴 一、概述
3.現代醫學範圍 西醫的糖尿病、尿崩症,可參考本節 辨證論治。
返回本節 返回目錄
下篇:內科病證 第二十一節 消 渴
二、病因病機
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 嗜食無度
積 熱 傷 津
情志失調 氣鬱化火
鬱 火 傷

肺燥 上消
陰虛燥熱
胃熱 中消 腎虛 下消

勞欲過度

素體陰虛


氣陰兩傷 陰陽俱虛
血瘀
返回本節 返回目錄
多飲 多食 多尿 消瘦 尿甜
變證百出
下篇:內科病證 第二十一節 消 渴
三、辨證論治
1.辨上、中、下三消之主次: 上——口渴喜飲; 中——消穀善饑; 下——小便頻數。
返回本節 返回目錄
下篇:內科病證 第二十一節 消 渴 三、辨證論治
2.治療原則: 應從養陰入手,燥熱較甚時佐以
清熱,陰損及陽者陰陽並補。
返回本節 返回目錄

消渴的中医概念

消渴的中医概念

消渴的中医概念消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也称为“消渴病”。

它在中医学中属于内科范畴,主要特点是多饮、多尿、口渴、消瘦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中气(脾胃功能)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刺激食物、精神过度紧张等。

这些因素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营养物质无法充分吸收和利用,进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代谢障碍。

消渴的症状主要包括多饮、多尿、口渴、消瘦等。

多饮指的是患者口渴难解,时刻渴求饮水。

多尿则是指患者尿量明显增多,尿频,尿液稀瘀清,味甘清。

口渴指的是患者总感觉口干舌燥,渴欲解渴。

消瘦则指患者体重减轻,形体消瘦。

中医学中认为消渴病主要是由脾胃虚弱所致,治疗上的重点是调理脾胃、健脾益气。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苦参、山药等,中药水煎服用。

另外,还可以配合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理脏腑功能。

食疗方面,可适当增加摄入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过多糖分的摄入。

除了药物治疗和食疗调理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改善生活习惯。

首先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其次,要注意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适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此外,还要适量的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改善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的状况。

总结起来,消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常见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口渴、消瘦等。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治疗重点是调理脾胃、健脾益气。

除了药物治疗和食疗调理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改善生活习惯,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对于消渴病的治疗,需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复习笔记消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复习笔记消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复习笔记消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复笔记-消渴一、消渴概述消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

它属于中医骨伤科学范畴中的一种疾病,多与肾虚、阴虚、气虚等相关。

消渴的治疗要点是滋养肾阴、益气生津。

二、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消渴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1. 肾虚型消渴:- 病因病机:肾虚导致的水液无法代谢,表现为多饮多尿。

- 辨证论治:主要以补肾为主,可采用六味地黄丸加减、龟龄集等处方。

2. 阴虚型消渴:- 病因病机:阴虚导致的水液无法代谢,表现为多饮多尿。

- 辨证论治:主要以滋阴为主,可采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处方。

3. 气虚型消渴:- 病因病机:气虚导致的气液无法升降,表现为多尿、乏力。

- 辨证论治:主要以益气为主,可采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处方。

三、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消渴预防与护理1. 合理饮食:-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 控制糖分摄入,减少甜食和含糖饮料。

- 多摄入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2. 积极锻炼:- 适度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 平时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3. 定期检查:- 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治疗措施。

- 加强对消渴知识的研究,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四、中医骨伤科学对消渴的研究与进展1.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消渴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 当前,中医药正在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2. 针灸理疗:- 针灸理疗在治疗消渴中有一定疗效。

- 目前,一些研究正在对针灸理疗在消渴中的机制及疗效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中医执业医师需要在中医骨伤科学领域中掌握消渴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知识,并在预防与护理以及科研进展等方面持续深化学习,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消渴的中医治疗是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需要医师不断学习,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关于“消渴”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消渴”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水渴”的证治分类一、上消(肺热津伤)1.临床表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2.证机概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3.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4.代表方:消渴方。

5.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黄、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黄连、黄芩、知母清热降火。

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玉泉丸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

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

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

二、中消(一)胃热炽盛1.临床表现: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2.证机概要:胃火内炽,消灼水谷,耗伤津液。

3.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4.代表方:玉女煎5.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清胃泻火;玄参、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

若大使秘结不行,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口渴难耐,舌苔少津,加乌梅滋阴生津;火旺伤阴,舌红而干,脉细数,方用竹叶石膏汤。

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粳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

(二)气阴亏虚1.临床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2.证机概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3.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4.代表方:七味白术散。

5.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天冬、麦冬养阴生津。

若肺有燥热,加地骨皮、知母、黄芩;口渴明显,加天花粉、生地黄、乌梅养阴生津;气短汗多,加五味子、山茱萸敛气生津;食少腹胀,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助运三、下消(一)肾阴亏虚1.临床表现: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六章3.消渴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六章3.消渴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 并干预糖尿病前期症状,防止病情恶化。
调护建议
饮食调理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控制总 热量摄入,保证营养均衡。
运动疗法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调节 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糖尿病症状。
心理调适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情绪波动对病情 的影响。
尿糖阳性
尿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正常范 围。
体重下降
由于体内糖代谢异常,导致体 重逐渐下降。
鉴别诊断要点
上消与中消的鉴别
消渴与其它疾病的鉴别
上消以口渴多饮为主,多因肺燥伤津 所致;中消以多食易饥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高渗综合征等,需根据患者的 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诊 断。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进行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 缓解糖尿病症状。
06
消渴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患者李某,男,58岁,长期口渴,多 饮多尿,消瘦无力,体重下降,检查 血糖升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
病例二
患者王某,女,42岁,口渴多饮,尿 频量多,疲倦无力,检查血糖正常, 诊断为尿崩症。
消渴的分类与表现
分类
消渴根据不同的病机可分为上消、中 消、下消三种类型,分别对应肺燥、 胃热、肾虚。
表现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口 渴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昏迷、肢体 麻木等并发症。
02
消渴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分析
01
02
03
04
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 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

《中医内科学消渴》课件

《中医内科学消渴》课件

中医对消渴的认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中医定义:消渴是指由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引起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 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消渴的病因主要包括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 病机主要为燥热偏盛,阴津亏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临床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是消渴的主要临床表现。
中药方剂及针灸治疗
中药方剂:根据消渴 的不同证型,采用不 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 疗,如六味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等
针灸治疗:通过针灸 刺激穴位,调节人体 内分泌系统,达到治 疗消渴的目的
注意事项:针灸治疗 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 进行,中药方剂需根 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 行辨证施治
辅助治疗:消渴患者 还需注意饮食调节、 适当运动等辅助治疗 方法,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 案例三:张某,男,52岁,因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等症状就诊,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经过中医内 科学治疗,病情得到改善。
• 案例四:陈某,女,40岁,因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就诊,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过 中医内科学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以上案例均为消渴病的典型病例,通过中医内科学治疗,病情得到 有效控制或缓解。
劳欲过度:房室不节, 损伤肾阴,虚火上炎, 发为消渴
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 足,肾阴亏虚,发为消 渴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症状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糖尿病等 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
03
消渴的中医治疗
添加 标题
消渴的分类:根据病因 和发病机制的不同,消 渴可分为上消、中消和 下消三种类型。上消以 口渴多饮为主,中消以 多食易饥为主,下消以 多尿、腰膝酸软为主。

中医内科学--消渴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消渴  ppt课件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四节 消渴
ppt课件
1
【目的要求】
熟悉消渴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熟悉消渴的主要病因、病机。 熟悉消渴的诊断要点,与相关病证的鉴别。 熟悉消渴的辨证要点。 掌握消渴的治疗原则及辨证论治。 了解消渴的并发症和预防调护。
ppt课件 2
【概述】
1、定义:
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 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临床特征:“三多一少”。
ppt课件 5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治》: 立专篇加以论述,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
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 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肾气丸主之。”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
坚,小便即数。” 之。”
积 热 内 蕴
消 谷 耗 液
消 渴
ppt课件
20
③情志失调
郁 怒 伤 肝 劳 心 竭 虑
郁 久 化 热
火 热 内 燔
消 灼 肺 胃 阴 津
消 渴
ppt课件
21
④劳逸失调
房 事 不 节
肾 精 亏 虚
虚 火 内 生
肾 虚 肺 燥 胃 热
消 渴
ppt课件
22
病因病机 小结
禀赋不足 精亏液竭 阴津 亏损 燥热 偏胜 肺 胃 情志失调 劳逸失调 郁久化火 肾精亏损
ppt课件
16
3、范围:
糖尿病
ppt课件
17
【病因病机】
1、病因:
①禀赋不足
②饮食失节
③情志失调
④劳逸失调
ppt课件 18

中医内科学——消渴(已完成)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消渴(已完成)PPT课件
▪ 5、治疗:
《金匮要略》有专篇对消渴的证治进行阐述, 立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有效方剂。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主张“先行一百二 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初步认识到体 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
.
概述
《三消论》:“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 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 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 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
.
.
.
.
.
及时做OGTT, 早诊断,早干预!
.
.
糖尿病并发症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工作年龄成人致盲 的第一位原因1
• 糖尿病肾病 终末期肾病的第 一位原因2
• 中风 心血管死亡和中风 增加2到4倍3
• 心血管疾病 80%的糖尿病患 者死于心血管事件4
• 糖尿病神经病变 非创伤性截肢的 第一位原因 5
•与此相对应的是, 中国2型糖尿病 患者的胰岛功能 可能更差,更易 出现B细胞功能 衰竭
.
糖尿病分型
临床分型
1型糖尿病 (5-10%) 2型糖尿病 (90-95%) 妊娠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特点
β细胞被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胰岛素抵抗及(或)胰岛素分泌缺陷 在妊娠期间出现或第一次被诊断
β细胞功能基因缺陷 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 胰腺外分泌病 内分泌病 药物或化学制剂 感染等
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
.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 讨论稿
各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部位
↑格列奈类 (Repaglinide) ↑磺脲类 ↑DPP-IV 抑制剂
胰腺 胰岛素分泌受损 葡萄糖
肠道
高血糖
↓葡萄糖苷 酶抑制剂

消渴中医经典条文解释

消渴中医经典条文解释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消渴中医经典条文解释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消渴中医经典条文解释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and checking it out!)消渴中医经典条文解释一、消渴病概述消渴病的定义与分类:消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津液亏损,导致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

根据中医学的分类,消渴病可以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三种类型,分别对应口渴、消瘦、多尿等症状的不同表现。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消渴病的病因主要有饮食不当、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

病机主要是由于体内津液亏损,导致水液代谢失常,从而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消渴病的临床表现:消渴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

口渴表现为口干舌燥、饮水不止;多饮表现为喝水量明显增加;多尿表现为尿频、尿量增多;消瘦表现为体重明显减轻;乏力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此外,消渴病还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如视力模糊、皮肤瘙痒、下肢水肿等。

二、中医经典条文解析中医经典条文解析:《黄帝内经》关于消渴病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消渴病被认为是由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引起的。

其病因与病机主要表现为阴虚火旺,肺燥胃热,肾虚阴亏等。

对于消渴病的诊断与治疗,《黄帝内经》提出了观察尿液的颜色、口感、身体症状等方法。

治疗上,强调了饮食调理、中药治疗和针灸等综合治疗措施。

《伤寒杂病论》关于消渴病的论述:《伤寒杂病论》对消渴病进行了证候分类,将其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

上消表现为口渴、多饮、尿频;中消表现为消谷善饥、大便干燥;下消表现为小便频数、腰膝酸软。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一、概念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该病属常见病。

二、病因病机1.饮食失节2.情志不调3.劳欲过度4.禀赋虚弱三、诊断要点1.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原因不明之消瘦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2.也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不明显,以肺痨、眩晕、胸痹心痛、水肿、中风、眼疾、疮痈等病症,或因烦渴、烦躁、神昏等病就诊,或无症状,体检时发现本病者。

3.血糖测定一般可作出诊断。

必要时可做葡萄糖耐量试验、C肽释放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尿比重及相关理化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1.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外感热病之实热证为多见,与本病的口渴有相似之处。

但此类口渴多随所患疾病而出现相应症状,无多尿、多食、消瘦及血糖高等临床表现,一般可以区别。

2.瘿病:证属气郁痰结,阴虚火旺者,常见多食易饥、消瘦等症。

与消渴之多食、消瘦相似。

但瘿病还有心悸、多汗、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等症状和体征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无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及血糖偏高。

二者一般不难区别。

五、辨证要点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病位以肺胃肾为主。

根据证候不同,其肺燥、胃热、脾虚、肾亏的程度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津伤燥热多是肺胃的病变,阴精亏虚多责于肾,气阴两虚常是脾肾不足,阴阳两虚则更以脾肾衰惫为主。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常互为因果。

因病程的长短以及病情程度的不同,阴虚和燥热的表现又有侧重。

一般病初以燥热多见;病程迁延者,则以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兼有燥热;或日久病重阴损及阳,则可见阴阳两虚之证。

瘀血作为标证之一,常兼夹于消渴的病程中。

3.辨本症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及消渴为消渴病的基本临床表现。

随着病情的进展,其并发症就逐渐显现,常见的并发症有眼疾、痈疽、肺痨、心脑疾病、水肿、肢体麻木等。

少数病久或老年患者可以本症不明显,而以并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者,须认真辨别。

消渴中医辨证论治资料

消渴中医辨证论治资料

消渴中医辨证论治资料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口渴、多尿、多食、消瘦和疲乏无力。

根据中医学理论,消渴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治疗上需要调理整体,应用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的方法。

以下为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论治资料。

1.辨体质消渴病患者多具有阴虚体质,易出现口渴、咽干、盗汗、潮热、头晕等症状。

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脾胃虚弱,容易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针对患者的体质进行调理,以滋养阴液、调整机体平衡为主。

2.辨症状消渴病的症状可分上、中、下三消。

上消症状为口渴、咽干、尿频,治疗宜用滋阴润燥方法,如天花粉、山药、沙参等;中消症状为食欲亢进、饥饿感明显,治疗宜用清热泻火方法,如黄连、黄芩、栀子等;下消症状为尿多、腰酸乏力,治疗宜用补肾固涩方法,如山茱萸、熟地黄、覆盆子等。

3.辨病位消渴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

肺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喘息等症状;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多食、腹胀、腹泻等症状;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尿频、尿急等症状。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针对不同的病位进行治疗,如润肺、健脾、补肾等。

4.辨分期消渴病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初期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伴有疲乏无力等症状;中期表现为食欲亢进,食后腹胀,伴有头晕等症状;晚期表现为身体消瘦明显,伴有腰膝酸软、尿频等症状。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根据不同的分期进行辨证论治,如初期以养阴清热为主,中期以健脾和胃为主,晚期以补肾固涩为主。

5.辨兼症消渴病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如失眠、便秘等。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同时关注这些兼症,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如失眠患者可采用养心安神方法,如酸枣仁、夜交藤等草药或柏子养心丸等中成药;便秘患者可采用润肠通便方法,如决明子、火麻仁等草药或麻仁润肠丸等中成药。

6.辨舌脉象舌脉象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

消渴病患者的舌质多红,舌苔多黄或少苔,脉象多细数或弦细。

中医:消渴

中医:消渴

生津止渴 术散
下 肾阴 尿频量多,口干舌燥, 舌红,脉沉 滋阴固肾 六味地
消 亏虚 腰膝酸软,头昏耳鸣 细数
黄丸
阴阳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 舌淡苔白, 温阳滋肾 《金匮》
两虚 腰膝酸软,形寒畏冷, 脉沉细无力 固涩
肾气丸
甚则阳痿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常用中成药
上消——消渴丸 中消——玉泉丸 下消——知柏地黄丸 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三、辨证论治
1.辨上、中、下三消之主次: 上——口渴喜饮; 中——消谷善饥; 下——小便频数。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三、辨证论治
2.治疗原则: 应从养阴入手,燥热较甚时佐以
清热,阴损及阳者阴阳并补。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三、辨证论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一、概述
病证特征: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
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的病症。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一、概述
现代医学范围 西医的糖尿病、尿崩症,可参考本节 辨证论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二、病因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 嗜食无度
积 热 伤 津
情志失调 气郁化火
郁 火 伤

肺燥 上消
阴虚燥热
胃热 中消 肾虚 下消

劳欲过度

素体阴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常见中医病证——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诊断要点】
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类证鉴别】
1.消渴与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

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消渴与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

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辨证论治】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
主症: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病机概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剂:消渴方加减。

常用药物: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芩、知母等。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病机概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剂: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物: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牛膝等。

2.气阴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病机概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剂:七味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怀山药、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麦冬等。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概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怀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等。

2.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

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病机概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怀山药、茯苓、附子、肉桂等。

病例:
计某,男,48岁。

2011年2月14日初诊。

患者有家族消渴病史,平素嗜食辛辣及膏粱厚味,最近两个月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易饥为突出。

现症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瘿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易饥为突出主症,诊断为消渴——中消。

患者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辨证为胃热炽盛证。

其病因病机为: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中医病症鉴别: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

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消。

中医证候诊断:胃热炽盛证。

中医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剂:玉女煎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生石膏(先煎)、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牛膝
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