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误解的四大构成要件
购房合同中重大误解
一、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1. 误解是因当事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
在购房合同中,当事人因自己的过错导致对合同内容、性质、效力等产生误解,而非因他人的欺骗或不正当影响。
2. 当事人的误解必须是对合同的主要内容构成重大误解。
如果仅仅是合同的非主要条款发生误解,且不影响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则不构成重大误解。
3. 误解必须是对合同的内容发生误解,并导致了合同的订立。
当事人因误解而订立的合同,必须是基于误解而产生的。
4. 误解必须是重大的。
所谓重大的确定,既要考虑误解者所误解的不同情况,考虑当事人的状况、活动性质、交易习惯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又要考虑因此给当事人造成的不利后果。
5. 误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合同一旦履行,将会使误解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二、购房合同中重大误解的处理方式1. 当事人请求变更合同。
在重大误解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合同内容,使合同符合当事人的真实意思。
2. 当事人请求撤销合同。
在重大误解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合同,使合同自始无效。
3. 当事人请求解除合同。
在重大误解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解除合同,使合同自解除之日起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购房合同中重大误解的案例:甲、乙双方签订了一份购房合同,约定甲购买乙的一套房屋。
合同中约定房屋面积为100平方米,实际交付时,房屋面积只有90平方米。
甲在签订合同时误以为房屋面积为100平方米,实际交付时发现面积不足,遂认为构成重大误解,请求撤销合同。
法院经审理认为,甲在签订合同时对房屋面积产生误解,且该误解直接影响到甲的权利和义务,符合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
因此,法院判决撤销双方签订的购房合同。
四、总结购房合同中重大误解是合同法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当事人因自己的过错导致对合同内容、性质、效力等产生误解,可能会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损害。
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当事人可以依法请求变更、撤销或解除合同,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重大误解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引言重大误解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对合同标的、数量、质量、履行方式等合同要素存在错误认识,导致其作出不符合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
重大误解的法律规定在我国合同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本文将从重大误解的定义、构成要件、法律效力、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重大误解的定义重大误解,是指一方当事人因对合同标的、数量、质量、履行方式等合同要素存在错误认识,导致其作出不符合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
这种错误认识是当事人主观上的认识错误,而非客观事实的错误。
二、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构成重大误解需要满足以下要件:1. 误解存在:当事人对合同标的、数量、质量、履行方式等合同要素存在错误认识。
2. 误解严重:误解的程度达到足以影响当事人作出意思表示的程度。
3. 误解原因:误解是由于当事人的过失或非过失造成的。
4. 误解后果:误解导致当事人作出不符合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
三、重大误解的法律效力1. 误解方有权请求变更或撤销合同: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2. 误解方不承担违约责任:在重大误解的情况下,误解方可以免除因误解所导致的违约责任。
3. 误解方有权请求赔偿损失:误解方因误解所遭受的损失,可以请求对方赔偿。
四、重大误解的处理方式1. 变更合同:当事人可以协商一致,对合同内容进行变更,以消除误解。
2. 撤销合同: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因误解订立的合同。
3. 赔偿损失:误解方因误解所遭受的损失,可以请求对方赔偿。
4. 恢复原状:在误解方请求撤销合同的情况下,双方应将合同履行后的财产恢复原状。
五、案例分析【案例一】:甲乙双方签订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甲将一套价值100万元的房屋出售给乙,价格为90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发现该房屋的实际价值为150万元。
甲认为,由于自己对房屋价值的误解,导致自己作出了不符合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遂请求撤销合同。
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的定义
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的定义在我国民法体系中,可撤销合同主要包括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四种情形,那么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的定义是什么呢?下面就由我为你介绍相关的法律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的定义(一)重大误解的概念“误解”是指合同当事人所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真实意思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是当事人为意思表示时所不知或者误认为所致。
重大误解的构成条件是:1、当事人已经有了意思表示行为,如果当事人没有表示其意思,就不可能有误解;2、表示行为与当事人真实意思不一致;3、表示行为与真实意思不一致是由当事人不知或者误认导致的;4、当事人的不知或者误认是由于他自己的原因所致,即使有对方当事人的行为影响,也不是由于对方当事人的欺骗所致。
(二)显失公平一方利用其优势或利用对方无经验、轻率等而与对方订立合同,发生显失公平的后果通常也与对方的重大误解联系在一起。
例如某人因缺乏经验和轻率误将假货当作真品购买,误将价值仅值200元的商品当作价值700元的商品购买,显然,行为的结果将会造成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的极不平衡。
在此情况下,可从两个方面来区别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
第一,要确定是否存在着一方利用对方的无经验和轻率的情况,也就是说要考察是否符合显失公平的主观要件。
如果误解的一方只能证明自己因缺乏经验或不仔细而发生了误解,不能证明对方是否利用了自己的无经验和轻率,则应按重大误解处理。
同时,如果误解一方能够证明对方在订约时施加了一些影响,如混乱的价格信息等又未构成欺诈,则可认为对方利用了自己的无经验和轻率,这种情况可按显失公平处理。
第二,要考虑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是否平衡。
在误解的情况下,可能一方造成了重大损失,但对方并未获得利益(如误将价格相同的另一种型号的商品当成买卖的标的物)。
而在显失公平的情况下,通常是双方利益不平衡,即一方受损,另一方得利。
二、重大误解与欺诈显示公平有什么区别重大误解与欺诈的区别。
“重大误解”之内涵界定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重大误解”之内涵界定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是表意人将其内心意欲实现的一定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意思表示可能因某种原因使表意人的表示行为与其内心效果意思不相一致。
“意思表示错误”或称“错误”,主要是指当事人所为的意思表示与内心的意愿不相一致的情况,而这种不一致情况的产生是由于当事人的错误所造成的。
并非所有的错误都能使允诺人逃避其允诺的后果,只有在例外的情况下,造成错误的允诺人才能免受自身错误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否则就有违于合同法维护交易安全和公正的要求。
在这一问题上,所有的法律制度的认识都是一致的,各国的立法均作了规定,仅对某些错误法律予以调整,而对其他错误法律则不予调整。
然而,二者的界限究竟在何处?这是一个长期以来理论和实践上争论不止的研究课题。
我国《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合同法》第54条也对此作了概括性的规定,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也就是说,在我国,法律规定只有构成重大误解时才会影响合同效力,当事人才有申请变更和撤销合同的权利。
但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合同法》均未对所谓的“重大误解”进行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民通意见》 )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这一规定虽然比《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要具体得多,但却不是对“重大误解”的定义,充其量不过是对司法实践中应该认定、可以认定为属于“重大误解”情形的范围的一种列举。
根据这一规定,“重大误解”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标准:一是必须为司法解释所列举的类型;二是必须有较大的损失。
重大误解的法律行为案例(3篇)
第1篇一、基本案情原告:张某,男,35岁,某市某区居民。
被告:李某,男,40岁,某市某区居民。
案由:重大误解导致合同无效纠纷二、事实与理由1. 事实2019年6月,张某与李某在某市某区一房产中介公司看中了一套位于某市的二手房。
张某与李某在中介的协调下,于2019年7月1日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
合同约定,张某以人民币200万元购买李某的房屋,双方于2019年8月1日办理过户手续。
然而,在办理过户手续的过程中,张某发现李某提供的房屋产权证上的面积与实际面积存在较大差异。
经核实,房屋实际面积仅为150平方米,而产权证上标注的面积为180平方米。
张某认为,李某在签订合同时存在重大误解,导致其以高价购买了面积较小的房屋。
因此,张某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李某退还已支付的购房款。
李某则认为,张某在签订合同时已明确知道房屋的实际面积,且双方签订合同时不存在任何误解。
李某不同意解除合同,并要求张某继续履行合同。
2. 理由张某主张,其与李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存在重大误解,请求法院判决如下:(1)确认张某与李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2)李某退还张某已支付的购房款200万元;(3)本案诉讼费用由李某承担。
李某辩称,张某在签订合同时已明确知道房屋的实际面积,不存在重大误解。
李某请求法院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
三、法院判决经审理,法院认为:1. 张某与李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中,李某提供的房屋产权证上的面积与实际面积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张某在签订合同时对房屋面积产生了重大误解。
2. 张某在签订合同时,并未充分了解房屋的实际面积,且在签订合同后,张某发现了这一重大误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3. 张某在发现重大误解后,及时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李某退还已支付的购房款,符合法律规定。
综上所述,法院判决如下:1. 确认张某与李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2. 李某退还张某已支付的购房款200万元;3. 本案诉讼费用由李某承担。
重大误解合同的司法认定和裁判依据
重大误解合同的司法认定和裁判依据甘肃政剑律师事务所崔刚听谓重大误解的合同,是指行为人因对合同的重要内容产生错误认识而使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合同。
《民法通则意见》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结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该规定解释了重大误解的合同的基本内容。
重大误解一般以双方误解为原则,以单方误解为例外.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如下:(1)须有意思表示的成立。
重大误解系就意思表示而发生,如果不成立意思表示,则不发生重大误解;(2)意思表示的内容与内心的效果意思须不一致;(3)须表意人不知内心的效果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而且欠缺认识的原因;(4)误解须为重大。
所谓误解重大,是指行为人表达出来的意思与其真意愿存在着重大差别,并且极大地影响了当事人所应享受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具体确定重大误解要区分当事人所误解的不同情况,考虑当事人的情况、活动性贡、交易习惯等各方面的因素来确定。
确定误解重大的简洁标准是表意人因此而受到或者可能受到较大利益损失。
在审判实践中.是否构成重大误解,必须慎重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刊登的王春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铝型材厂有奖储蓄存单纠纷一案的判决书指出: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对于民事行为的重要内容产生错误的理解,并且基于这种错误理解而为的民事行为。
本案公布以后,对司法实践中确认是否属于重大误解,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可撤销合同的裁判依据:1、可撤销合同的范围应限定为意思表示不真实合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所谓”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产生错误的认识,致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真实意思相违背,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2)是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按照我国的司法解释,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可撤销合同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民事行为。
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
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重大误解一般以双方误解为原则,以单方误解为例外。
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如下:1、须有意思表示的成立。
重大误解系就意思表示而发生。
如果不成立意思表示,则不发生重大误解。
2、意思表示的内容与内心的效果意思须不一致。
重大误解的表意人首先应有内心的效果意思存在,无意识的表示,没有内心的效果意思不成立误解。
3、须表意人不知内心的效果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而且欠缺认识的原因。
重大误解一般是行为人的过失行为造成的,即由行为人不注意、不谨慎造成的。
4、误解须为重大。
所谓误解重大,是指行为人表达出来的意思与其真实意愿存在着重大差别,并且极大的影响了当事人所应享受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重大误解,指的是一方当事人因自己的过错导致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误解而订立了合同。
误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误解既可以是单方面的误解,也可以是双方的误解。
依我国学界通以及审判实践的做法,等同于传统民法中的错误。
重大误解是可撤销行为的一种。
重大误解是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法定撤销事由,除了重大误解之外法定撤销事由还有:显失公平(民法通则第59条)。
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是在民法意思表示中仅可撤销的行为,是基于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撤销权而产生的。
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可以对这四种行为行使撤销权。
因当事人行使撤销权而使得该项行为不产生法律效力,其原理在于当事人所撤销的是该项行为。
所谓的撤销是原本存在的可撤销的行为归于消灭。
[1]中文名重大误解概述可撤销行为的撤销事由范畴民事行为关系基础基于撤销权条件因重大误解而做出的民事行为一般具有以下构成要件:(1)误解一般是因受害方当事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受到他人的欺骗或不正当影响造成的。
这类合同多是由于当事人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信息或交易经验而造成的,从而导致合同与当事人自己的真实意思相违背。
(2)当事人的误解必须是要对行为的主要内容构成重大误解。
如果仅仅是行为的非主要条款发生误解且并不影响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就不应作为重大误解。
关于重大误解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况。
在法律关系中,重大误解是一种常见的民事法律现象,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交易的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重大误解的概念、构成要件、法律效力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重大误解的概念与特征1. 概念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基于对民事行为的错误认识,导致其意思表示与真实意思不符,从而损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重大误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对民事行为的性质产生误解;(2)对对方当事人产生误解;(3)对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产生误解。
2. 特征(1)主观性:重大误解是基于当事人自己的错误认识,而非客观事实;(2)客观性:当事人对民事行为的误解具有客观性,即误解与事实之间存在差异;(3)损害性:重大误解导致当事人合法权益受损,并造成较大损失。
三、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1. 当事人对民事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产生误解;2. 当事人的误解是因自己的过错或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3. 当事人的误解导致其意思表示与真实意思不符;4. 当事人的误解给其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造成较大损失。
四、重大误解的法律效力1. 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可撤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因重大误解订立的民事行为,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撤销权行使期间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
2. 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当事人因重大误解订立的民事行为,可以协商变更。
变更后的民事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3. 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无效在以下情况下,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无效:(1)当事人对民事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产生严重误解,导致民事行为完全失去意义;(2)当事人因重大误解订立的民事行为,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
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doc
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1)必须是表意人(即作出意思表示的当事人)因为误解作出了意思表示。
(2)必须是对合同的内容发生了重大误解。
(3)误解是由误解方自己的过错造成的(4)误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有可能对误解人造成较大损失。
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对相对人或者合同标的物的行为有错误的理解,致使其行为违背自己的意愿,致使自己利益受到较大损失的事实。
因重大误解而签订的合同可以撤销。
但是,重大误解必须符合一定条件,才能构成和产生撤销(或变更)合同的法律后果。
重大误解的四个构成要件(1)必须是因误解而作出意见书的人(即作出遗嘱的一方)。
首先,表意文字的人想表达他的意思(在合同条款中),否则无法评估是否存在误解问题。
其次,表意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必然是误解造成的,即对表意文字的错误理解与其意义表达有因果关系。
(2)对合同内容有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必须是合同内容被严重误解,导致合同订立,使当事人可以要求解除合同。
在法律上,普遍的误解不能使合同被撤销。
我国的司法实践认为,在合同构成重大误解之前,有必要对合同的主要内容进行误解。
因为在对合同主要内容产生误解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可能无法实现被误解方的合同目的。
对以下方面的误解一般不被认为是一种误解:①人们对订立合同的动机有误解。
当事人订立合同的动机各不相同,如购买计算机用于学习、购买合同中的目的、以学习为动机;如果学习实际上是错误的,则是动机的错误。
合同的有效性不受影响,交易的安全性将受到严重影响。
当然,如果当事人以条件的形式订立合同,动机的错误可能会影响合同的效力。
②如果某些条款出现错误,如果不影响合同的性质和合同内容,则不应将其作为重大误解予以撤销。
对合同主要条款的误解主要是对合同主要条款的误解;对合同次要条款的误解,不会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造成太大影响,一般不应视为重大误解。
当然,对哪些条款构成重大误解的误解应该根据具体合同的性质、交易习惯等因素来确定。
重大误解民法典的规定是什么
导读:重大误解在《民法典》中可撤销,当事人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相关民事法律行为。
新正文详解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及撤销事由,助您规避法律风险。
一、重大误解民法典的规定是什么1.《民法典》中对于重大误解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2.重大误解通常发生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当事人对合同的主要条款或关键信息产生误解,导致合同内容与当事人的真实意图相违背。
这种误解可能是由于当事人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信息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受到他人的欺诈或不当影响。
二、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误解必须是重大的:重大误解要求当事人对合同的主要条款或关键信息产生误解,这种误解必须达到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程度。
2.误解是由受害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重大误解通常是由于当事人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信息或交易经验而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受到他人的欺骗或不正当影响。
3.误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由于误解的存在,合同内容与当事人的真实意图相悖,导致当事人的权益受到损害。
三、重大误解的撤销事由1.重大误解作为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法定撤销事由,允许当事人在发现误解后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撤销权的行使可以使原本存在的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归于消灭,从而恢复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2.除了重大误解外,法定撤销事由还包括显失公平、欺诈和胁迫等情形。
这些情形均可能导致民事行为与当事人的真实意图相悖,因此法律赋予当事人撤销权以保护其合法权益。
3.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在行使撤销权时应遵循法定程序和时限要求。
同时,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当事人在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时应尽可能获取充分的信息并谨慎评估风险。
构成重大误解的条件
二、构成重大误解的条件(一)重大误解与合同的订立或合同条件存在着因果关系误解,导致了合同的订立,没有这种误解,当事人将不订立合同或虽订立合同但合同条件将发生重大改变。
与合同订立和合同条件有因果关系的误解,才属于协议错误,构成重大误解。
否则,不构成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如果一方的误解是由另一方欺诈造成的,误解不是合同订立的直接原因,而应认为欺诈导致了合同的订立,对这类合同应按欺诈处理。
一方的错误陈述可以导致另一方的误解,在英美法里,误述分为欺诈性的和非欺诈性的。
对非欺诈性误述致另一方误解而订立的合同,可以构成我们所说的重大误解。
(二)误解是合同当事人自己的误解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构成了合同,因此误解应当是当事人自己的误解。
第三人的误解或错误(如误传)可导致合同不成立,但不能导致合同的撤销,如果第三人的错误转化为当事人的错误时例外。
也就是说,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有过失,才可构成合同上的错误。
这种错误可以是单方错误,也可以是双方错误,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是双方错误才可导致合同撤销,对某些特定的合同,单方错误(对当事人特定身份的认识错误)也可导致合同的撤销。
第三人的错误可使当事人对合同内容发生误解,如邮电局工作人员将甲方当事人的要约内容译错,乙方接电后予以承诺。
受《德国民法典》的影响,多数学者主张,对第三人错误造成的误解,应认定为重大误解,对合同予以撤销。
笔者认为,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误解,不是我国《合同法》所说的重大误解,不应按可撤销的合同处理。
以发电报误译电报稿为例,甲方发电要约,其意思表示与其真实意愿是一致的,乙方表示承诺是因为看了内容错误的电文,应以意思表示不一致认定合同未成立(甲方对乙方的承诺不表示反对时除外)。
因为,承诺人并未受领要约人的意思表示,双方的意思表示无从取得一致。
这与重大误解是有区别的,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违背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当事人自己的意思表示与真实意愿是不一致的,但双方当事人在意思表示上取得了一致。
重大误解 撤销合同 损失承担
重大误解下的合同撤销与损失承担在合同法领域,重大误解是合同撤销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合同一方在签订合同时,对合同的关键内容存在重大误解,这可能导致合同的实质内容与双方的真实意愿严重不符。
为了保护误解方的合法权益,法律允许其在一定条件下撤销合同。
本文将从重大误解的定义、合同撤销的条件、程序以及撤销后的损失承担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重大误解的概念及构成要件重大误解,指的是在合同订立过程中,由于当事人的错误认识,导致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如标的物、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方式、履行地点、履行期限等产生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理解。
为了构成重大误解,必须满足以下要件:1. 误解必须是重大的,即对合同的主要内容产生错误认识,而非细枝末节的误解。
2. 误解必须是由误解方自己的过失造成的,而非对方故意误导或欺诈所致。
3. 误解方在订立合同时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自己的误解。
二、合同撤销的条件与程序当合同存在重大误解时,误解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
但撤销权的行使并非毫无限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 撤销权的行使必须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进行,超过这一期限,撤销权消灭。
2. 撤销权的行使必须通过诉讼或仲裁的方式进行,即误解方必须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申请。
3. 撤销权的行使应当是合法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在程序上,误解方需要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交相关证据,证明其在签订合同时存在重大误解,并请求撤销合同。
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在审查证据后,如果认为确实存在重大误解,将依法撤销合同。
三、合同撤销后的损失承担合同撤销后,双方应当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
但由于合同的履行可能已经给双方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因此需要对损失进行合理分担。
在重大误解导致合同撤销的情况下,损失承担的原则如下:1. 无过错原则:如果双方对合同的撤销都没有过错,那么损失应当由双方按照公平原则进行分担。
这可能涉及到各自投入的成本、已获得的利益以及预期的利润等因素。
重大误解法律适用(2篇)
第1篇一、引言重大误解是指在法律行为中,当事人对其权利义务的认定存在严重错误,导致法律行为的效力发生争议。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重大误解是法律行为无效或者可撤销的重要情形之一。
本文将从重大误解的定义、构成要件、法律适用以及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重大误解的定义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因对事实或法律关系的认识错误,导致法律行为无效或者可撤销。
这种错误应当是当事人无法预见的,并且对其权利义务的认定产生严重影响。
三、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1. 误解的存在:当事人对事实或法律关系的认识存在错误,且这种错误是明显的、严重的。
2. 误解的原因:误解的产生应当是由于当事人的过失或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的。
3. 误解的后果:误解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法律行为的效力发生争议。
四、重大误解的法律适用1. 重大误解的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予以支持。
”由此可见,重大误解的法律效力为:(1)可撤销:当事人可以请求撤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2)无效:当事人可以请求确认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无效。
2. 重大误解的法律责任(1)合同责任: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请求撤销的,应当返还因合同所取得的财产。
(2)侵权责任:当事人因重大误解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五、重大误解的处理方式1. 撤销合同:当事人请求撤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应当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出申请。
2. 确认合同无效:当事人请求确认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无效,应当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出申请。
3. 返还财产:当事人一方请求返还因合同所取得的财产,应当依法执行。
4. 承担侵权责任:当事人因重大误解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六、结语重大误解是法律行为无效或者可撤销的重要情形之一。
在实际生活中,当事人因误解而订立的合同或者实施的法律行为较为常见。
显失公平与重大误解的条件
显失公平与重大误解的条件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是有区别的,在我国法律中将两者都归入可撤销合同之列。
根据《民法通则》第59条的规定,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可以变更或撤销合同。
所谓重大误解,是指一方因自己的过错而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误解,订立了合同。
误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误解既可以是单方面的理解(如出卖方误将某一标的物当作另一物),也可以是双方的误解(如买卖双方误将本为复制品的油画当成真品买卖)。
重大误解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构成并产生使合同变更或撤销的法律后果。
重大误解由以下要件构成:(1)须是表意人因为误解作出了意思表示。
首先,表意人要将其意思表示表达出来,否则无从评价其是否存在着误解问题:其次,表意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因为误解所造成的,即表意人的错误认识与其作出的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必须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了重大误解。
在法律上,一般的误解并不都能使合同撤销。
我国司法实践认为,必须是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发生误解才构成重大误解。
因为在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发生误解的情况下才可能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可能使误解的一方的订约目的不能达到。
若仅仅是合同的非主要条款发生误解且不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就不应看作重大误解。
根据《意见》第71条之规定:“行为人因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3)误解是因误解方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受到他人的欺骗或不正当影响造成的,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表意人的过失行为造成的,即由其不在意、不谨慎造成的。
如果表意人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例如表意人对于对方提交的合同草案根本不看就签字盖章,则行为人无权请求撤销,法律不允许当事人在自己具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情况下,借口实施的行为对自己不利而随时提出撤销。
(4)、误解是误解的一方的非故意的行为。
重大误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重大误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重大误解的相关法律知识。
重大误解的主要内容1、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1)表意人对合同内容发生重大误解(错误具有主观重要性和客观重要性。
不是鸡毛蒜皮、无关宏旨的错误。
所谓“主观重要性”,指若表意人知悉实情就不会作出此等意思表示; 所谓“客观重要性”,指表意人经理智评价即不会作出此等意思表示。
下列错误属于较大的错误,可以构成重大误解:①对法律行为性质的错误将买卖的要约当作赠与的要约予以承诺);②对人的特征的错误(将不懂法的人聘为法律顾问)。
须注意:“人”不仅包括“合同当事人”,还包括与合同有关的“第三人”。
③对标的物的性质(如品种、质量、规格)和标的物数量的错误(将小产权房当作大产权房购买)④误传、误写、误说(欲以5000元出售手机,误说成500元)。
(2)因为误解,致使表意人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真意不一致。
(3)表意人因误解遭受较大损失。
特别提示关于标的物错误,注意两点:(1)对于标的物的错误须为“性质错误”而不能是“价值错误”。
①性质,指标的物具有的、对价值产生影响的事实上、法律上的特征及关系。
② 价值并非性质,而是性质(以及供求关系等因素)产生的结果。
对于标的物价值(或市场价格)的错误,认识不构成重大误解。
(2)法律行为作出时,对“标的物当下性质”的错误认识,可构成重大误解。
法律行为作出时,对“标的物性质未来变化”的错误认识,不构成重大误解。
2、“解释先行于错误”规则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解释先行于错误”,先解释意思表示的客观意义,再判断经由解释的意思表示之客观含义与其内心真意之间是否发生重大误解。
(2)“误载不害真意” (Falsa Demonstrationon Nocet)。
若经由解释,可确定当事人就意思表示巳经达成一致,仅仅用错了词或者说错了话,不属于重大误解,按照其一致的意思表示确定法律行为的内容和效力。
购房合同中供暖方式重大误解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购房合同纠纷也日益增多。
其中,供暖方式作为房屋配套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引发纠纷的常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以一起购房合同中供暖方式重大误解的案例,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二、案情简介2019年5月,张某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一份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购买的房屋位于该公司的住宅小区内。
合同中明确约定,房屋采用集中供暖方式,室内采用地板辐射供暖。
然而,在办理入住手续时,张某发现房屋实际供暖方式为壁挂炉供暖,与合同约定不符。
张某认为,开发商在签订合同时存在重大误解,导致其遭受了经济损失。
于是,张某将开发商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其损失。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本案中,开发商在签订合同时,明知房屋实际供暖方式为壁挂炉供暖,却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张某在签订合同时产生重大误解。
因此,法院支持了张某的诉讼请求,判决解除合同,并要求开发商赔偿张某的损失。
四、法律分析1. 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包括:(1)当事人对合同内容存在误解;(2)误解是由于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3)误解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
2. 供暖方式重大误解的法律后果在供暖方式重大误解的情况下,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如果合同被撤销,则合同自始无效;如果合同被变更,则变更后的合同继续有效。
1. 购房者在签订合同时,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房屋的配套设施,避免因重大误解而遭受损失。
2. 开发商在签订合同时,应如实告知房屋的配套设施,不得隐瞒真实情况,以免引起纠纷。
3. 当发生供暖方式重大误解时,当事人应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购房合同中供暖方式重大误解是一个常见的法律问题。
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有助于购房者避免损失,保障自身权益。
重大误解有哪些构成要件
一、重大误解有哪些构成要件“重大误解一般以双方误解为原则,以单方误解为例外。
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如下:1、须有意思表示的成立。
重大误解系就意思表示而发生。
如果不成立意思表示,则不发生重大误解。
2、意思表示的内容与内心的效果意思须不一致。
”二、可撤销合同合同的类型《民法总则》作了明确规定: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三、可撤销合同区别性质不同无效合同从性质上说虽然合同存在,但是自始自终都是无效的。
它是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损害公共利益,损害第三人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以欺诈、胁迫和恶意串通,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因此它始终没有转变为有效合同的可能,是一种绝对无效的合同。
可撤销合同是在合同被撤销前,保持着法律效力,只是法律赋予一方当事人享有撤销权。
它的构成原因是一方的欺诈、胁迫订立合同;乘人之危订立合同;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因显失公平而订立的会同。
“在可撤销的合同中,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有权撤销合同,但是当事人的这种权力并非没有任何限制,相反撤销权人必须在规定的撤销期间行使撤销权……合同法规定的撤销权的行使时间为一年,在此期间,撤销权人必须行使其撤销权,否则,就失去了撤销合同的权力”(5)如果一方当事人撤销权消灭,可撤销的合同就是有效的合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大误解的四大构成要件
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因为对相对人的行为或者合同的标的发生错误认识,从而是自己做出与自己意思相违背的行为,致使自己的利益遭受较大的损失的行为。
基于重大误解签订的合同是可以撤销的合同。
但是重大误解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构成并产生使合同撤销(或者变更)的法律后果。
一般情况下,重大误解由以下要件构成:
(1) 必须是表意人(即作出意思表示的当事人)因为误解作出了意思表示。
首先,表意人要将其意思表示表达出来(体现在合同条款中),否则无从评价其是否存在着误解问题。
其次,表意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因为误解所造成的,即表意人的错误认识与其作出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 必须是对合同的内容发生了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必须是对合同的内容发生了重大误解,并导致了合同的订立,从而使当事人能主张撤销合同。
在法律上,一般的误解并不都能使合同撤销。
我国司法实践认为,必须是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发生误解才构成重大误解。
因为在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发生误解的情况下才可能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可能使误解的一方的订约目的不能达到。
如果对如下情况发生错误认识,一般则不能认为构成误解:①对订立合同的动机发生错误认识。
当事人订立合同都具有各种不同的动机,如购买电脑是为学习所用,在该合同中购买是目的,学习是动机,如果事实上学习本身是一个错误,则属于动机的错误,不应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到交易的安全。
当然,如果当事人将其订约的动机以条件的形式订立于合同中,则动机的错误有可能影响到合同的效力。
②对某些用语发生错误,如不影响合同的性质和合同的内容,也不应作为重大误解而使合同撤销。
对合同的内容发生认识上的错误,主要是指对合同主要条款发生认识上的错误;对次要的且不会过多地影响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合同条款发生误解,一般不应当作为重大误解处理。
当然,对哪些条款认识错误构成重大误解,应当根据具体合同的性质和交易习惯等因素来认定。
(3) 误解是由误解方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受到对方的欺骗或不正当影响造成的。
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表意人的自己过失行为造成的,即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