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考研】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社会化社会化是社心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1、定义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
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
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
二、社会化的理解1、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共同性比较好理解,民族、阶级的社会化有某些共同性;◇个别性是主要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体的遗传特点差异,社会化有差异;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双胞胎的出生顺序带来的期望◆即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独特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过程。
个性化与社会化同样重要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化,轻个性化。
2、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个体终生从出生直到死亡,社会化进程不会终断。
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之有不同的要求、进程,3、其他◇不可避免性:社会化不论个体是否愿意,它总以种种形式在它身上实现。
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可直接,亦可间接。
青少年阶段是重点◇目标的多样性:凡与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重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技能;道德、政治、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工具:交流、理解、被理解◇桥梁:形成自我(与环境相区别)、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成为一员)◇量标:掌握语言的程度反映社会化程度。
《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doc
第三章社会化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ri)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稈。
每个人从来到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比人生活在一个具有某种关系(如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的社会环境里,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剥削行为在资木主义社会被视为合法的行为,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不允许的。
所以说,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煤响,是通过务种育接与间接的渠道进行的。
所以,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白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白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
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进行的。
总而言Z,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二)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刚从母胎里分娩出来,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Z 屮。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川种种方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使他憐得什么是正确的,是被社会所提侣与鼓励的;什么是错误的,是被社会所禁止与反对的。
与此同时,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其H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 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稈,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徳规范的过稈。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一、社会化的概念(一)社会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社会化的意义个人要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的基点。
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2.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人类素质(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3.社会化的本质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
4.社会化过程的特征(1)连续性。
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
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2)无终点性。
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不断引导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不断进行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1.语言社会化语言社会化是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
本质上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社会化一个人一生中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
社会化的一般结果是使人们适应特定社会的要求,获得特定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1.个性化的含义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个人的独特性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别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2.个性化的过程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青岛农业大学
社会化概念的三种理解角度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历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 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把社会化分为3种:儿童期的社会化、青春期 与青年期的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继续社会 化与再社会化的概念。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 用的各种通信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
电视、网络等媒体对 儿童社会化的正面影 响和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 作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电视被社会学家称为儿童的“主要社会化力量”。
1938年2月6日,《纽约时 报》报道了美国宾州一座 农庄里一个六岁半女童的 故事。这个女孩叫安娜, 是个私生女,出生后,母 亲由于害怕社会的压力, 将孩子关在了二楼的储藏 室,不让她与任何人接 触……
人的社会发展与人的生理发展必须是同步的, 如果没有社会维度的发展,人的有机体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
家庭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家
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童年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 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 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二,儿童时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对家庭以 来最强烈的时期。 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儿童可以从中习得 各种社会关系。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化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化1500字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学会适应和融入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出生开始,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接受教育和培训等途径,逐步学会适应社会生活。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化的过程,探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接收社会文化,从而形成个体的社会心理特征。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作为家庭成员、学生、职员等。
个体通过这些角色的扮演来认识自己、感知自己和他人的身份,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2.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学会逐渐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包括行为规范、道德原则、文化习惯等。
个体通过社会化学会什么是正确和合适的行为方式,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3. 社会认知和情感: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学习如何理解和解读社会环境中的他人行为和情感表达。
个体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情感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并学会适应他人的期望和需求。
4. 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和建立人际关系。
个体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竞争、互助等社会交往方式,同时学会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在考试中,可能会考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 社会化的定义、过程和影响因素:了解社会化的定义、不同的社会化过程以及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媒体等。
2. 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了解社会角色的概念、个体如何形成和改变角色认同的过程,以及角色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概念、分类和形成过程,以及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4. 社会认知和情感:了解社会认知和情感的概念、影响社会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因素,以及社会认知和情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 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了解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概念、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以及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2-3社会化过程共20页文档
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实现的); (4)同辈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成人控制的反动,常会成为反
主流文化的背景,并在社会化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应加以引导.
5.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 段. 电视的作用尤其突出,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5.反向社会化(文化反晡) 年青一代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年长一代
6.反社会化 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无理性型和有理性型)
谢谢你的阅读
知识就是财富 丰富你的人生
2.个体内化(内在因素)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 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 反应模式的过程.
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
(1)观察学习(班图拉) (2)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象、表象、思维等
认知活动,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内部化) (3)角色扮演(综合性的学习过程) (4)主观认同(自居作用) (5)自我强化(达标后的自我满足)
美国学者布郎芬布伦那研究证实:学龄青年与同辈群体交往的时间是 与父母交往时间的两倍以上.
美国心理学学家米德更认为,在现代社会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达到改 变了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2)基本特征:
(1)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有较强的心理认同感; (2)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榜样、语言、交往方式、消
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它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个体 社会化的第一课堂.
在个体社会化中,家庭的重要性在于:
(1)童年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此时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 所;
社会心理学讲义3--社会化
至少可分为五类:
第3章
① 政治社会化 ——指正式负有教育责任的政治家和 教学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输政治信息、 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过程。
② 民族社会化 —— 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 的过程。 ③ 法律社会化 —— 人们学会用法律及其制度调节 自己的行为。
④ 性别角色社会化 —— 按照社会规定的男女性别 角色的要求学习支配自己的行为。 ⑤ 道德社会化 —— 将社会肯定的道德准则加以内 化,使公民形成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过程。 第3章
性 格——是人格最鲜明的表现,是在社 会化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倾向。 性格是人格中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一旦 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3章
性格是有结构的:
◇
性格结构是多重矛盾的统一
◇
◇
性格结构具有确定性和变异性
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和主导性
◇
性格结构具有表层性和深层性
3、社会角色的冲突 ① 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 ② 新旧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③ 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④ 角色规定人格与个体真实人格的冲突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既要学会担当社会 角色,又要不断解决角色冲突的过程,解决角 色冲突的过程本质上个体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第3章
四、人格的形成 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便有了人格。 ① 什么是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格都作过论 述。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定义。 人格(personality)—— 是个体与其环境 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 (扬国枢)。人格一旦形成,就构成人们之间 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它是人的心理-物 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体现了一个人过去和现 在的全部特征。 第3章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化的途径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化的途径1500字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习得和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而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在社会情境下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研究。
下面是2023心理咨询师备考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处理和解释。
其中包括人类社会认知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知觉、判断和推理。
了解社会认知的原理和机制,以及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2.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独特的身份和归属感。
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比较来构建和维持自己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涉及到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体的自我感知和他人的看法等方面。
3.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影响可以分为归因、从众和权威三种类型。
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从众是指个体通过模仿、服从或者接受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来改变自己;权威是指个体对权威人物的认同和服从。
4.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的互动和相互作用。
社会关系可以被分为亲密关系和合作关系两种类型。
亲密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支持,如亲子关系、友谊和爱情关系;合作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关系,如团队合作和社会合作。
5. 社会冲突:社会冲突是指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资源、权力或目标方面的竞争和冲突。
社会冲突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到群体行为、社会标签和偏见等方面的问题。
6. 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对社会问题和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承担。
社会责任与个体的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有关。
了解社会责任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心理咨询师在社会心理咨询中起到积极作用。
7.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指用来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常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观察和统计分析等。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二、家庭父母的影响 1、家庭环境 父母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榜样,对孩子起到 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儿童社会化过程最重要的因素。人若早期缺乏与父母亲密的关怀关 系,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2、父母文化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父母的理想、情操、家庭关系、生活方式、对子女 的骄阳方式。父母的文化素养对处在童年期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已被许多学者所证明。 3、父母教养方式
1、早期社会化 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它主要指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儿童将社会 规范和价值标 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2、预期社会化 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例如,学校里进行的教育。 3、发展社会化 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须有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 角等。在比较顺利的社会过程中,新近学到的东西对原来已经学到的东西加以补充、改组、 并融为一体。如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等。 4、反向社会化 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如在移民家庭里。 5、再社会化 是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 为方式的过程。如生活在新兵训练所、军舰、监狱、精神病院和传统的寄宿学校等机构里的。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个体如何感知和解释社会信息?- 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形成?- 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概念?- 社会规范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领域:1. 社会认知- 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信息。
- 包括印象形成、归因理论、社会知觉的偏差等。
2. 社会态度- 研究个体对他人、群体、事件或对象的评价倾向。
- 包括态度的形成、改变、测量以及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 人际关系- 研究个体之间的吸引、排斥、合作、竞争等互动关系。
- 包括人际沟通、友谊、爱情、冲突解决等。
4. 社会影响- 研究他人在场、群体压力、社会规范等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 包括从众、服从、顺从、领导与追随等。
5. 社会化- 研究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角色和文化来成长和发展。
- 包括儿童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再社会化等。
6. 群体心理- 研究群体内部的心理现象,如群体动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等。
- 包括群体行为、群体互动、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社会心理现象,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在控制条件下,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探讨因果关系。
- 优点:可以精确控制实验条件,重复性强。
- 缺点:可能缺乏生态效度,难以推广到现实生活。
- 自然实验: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但尽量控制变量。
- 优点: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 缺点:控制变量较为困难。
2. 观察法- 自然观察:在不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自然发生的行为。
- 优点:能收集真实行为数据。
社会心理学之专题3为什么我会成为现在我?人之为人秘密——社会化
人从母体中分离出来, 自然人,又称生物人,
还不能算作社会意义 上的人。
一般指刚刚出生的新生 儿,他们对社会一无所 知,不具备人的社会属
性,只有自然的生理性
动机和需要。此时,任
何社会的法律、道德、
规范等,对他们都没有
任何的约束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 扮演着一个中间角色,在他看来,只有 人格的这三个部分终其一生都是和谐的, 一个人才能获得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之专题3为什么我会成为现在 的我?人之为人的秘密——社会化
四、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 的内容
社会心理学之专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什么我会成为现在 的我?人之为人的秘密——社会化
人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的形成和确立, 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的。一旦脱离了社会, 就只会养成动物或类似动物的习性,而 不会形成人性。
社会心理学之专题3为什么我会成为现在 的我?人之为人的秘密——社会化
人的自然属性是生而有之的,先天就有 的,那么人的社会属性是从哪里来的呢? 唯一的答案只能是:从社会化过程中产 生与发展。
人的转化。
个体要成为“社会人”,就必 须学习社会生活知识、社会 规范,了解社会对他的期待, 逐渐掌握参与所在社会与群 体生活所应具备的技能。与 此同时,社会或群体又以现 存的文化、经验、知识去千 方百计地对来到世上的新人 施加种种影响,使之成为社 会或群体所需要的合格的成 员。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社会 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请分别用10个词来描述男性和女性。
性别角色社会化使男性认同男性的角色规定, 表现出符合男性身份的行为;也使女性认同 女性的角色规定,表现出符合女性身份的行 为。
《个体社会化》课件
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一方面,对于整个同辈群体而言,无论是学前儿童、各阶段的学生还是成人,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样,在同一个特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会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经历的共同性折射到他们心理内部就是经验的共同。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没有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经验,就谈不上社会化中共同性的形成。
01
02
3、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常常容易被分析者忽视的另一个系统的社会化目标,是社会角色的社会化。我们知道,更多的观念、态度、行为规范与社会技能都是与一个人的社会角色相联系的。随着人们的社会角色不同,社会也有着高度不同的期望与要求。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观念、态度、行为规范与社会技能是对应于某一社会角色而被系统化的。社会在对一个人的这些方面进行评价时,所选择的主要参照系首先是这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角色。一个人从出生到年老,一生中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相应地,社会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也随着其社会角色的变化而改变。人生在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因此,脱离开人们的社会角色笼统地讨论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技能的社会化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化的一般结果,应当是使人们适应人生某一阶段的特定社会要求,获得成功履行特定人生阶段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识、观念与技能,并形成恰当的、与特定人生阶段的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为后一阶段的发展准备良好的条件。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阿威龙的野男孩
关于被遗弃在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其中最 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 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 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 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 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 研究。这个野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 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 “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1976年出版的 《阿威龙的野男孩》一书,介绍了这个野 男孩被发现的概况。 2016/7/4 kangyanping@
2016/7/4 kangyanping@
(二)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理解 1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 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
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关注一个民族代代相传 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又把社 会化叫做文化濡化或文化熏染。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第四节 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 社会角色
2016/7/4 kangyanping@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 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 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 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 社会成员的过程。
2016/7/4
kangyanping@
4、野孩
野孩或兽孩是指从很小时便与人类隔绝 的孩子,他们从未或很少经历人类的关 怀、爱护等情感和社交行为,更至关紧 要的是不会讲话。兽孩是由人类所生, 由动物带大,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野 外,迄今报道的兽孩已超过100例 ,下 面是其中最典型的几个野孩: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化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化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早在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开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是个体同别人交往,承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标准,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关于社会化,正确的说法是:①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开展为社会人的过程;②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③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④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即:①社会对个体进展教化的过程;②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不包括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展社会化的过程。
关于再社会化,正确的说法是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获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社会化的根本内容社会化的根本内容包括:①教诲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消费的根本知识和技能;②教诲社会成员遵守社会标准;③教诲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的,确定人生理想;④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根本条件社会化的根本条件有:①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②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社会化的载体包括:①参照群体;②学校;③家庭;④群众传播媒体。
观念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五、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而不是“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三〕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包括:①道德观念;②道德情感;③道德行为;④道德判断。
〔四〕政治社会化爱国意识的开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国家意识阶段不是爱国意识的开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
教养论
20世纪占主导地位。
理论基础: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 理论。
给我12名身体健康的婴儿,并让他们在我指定的 环境成长,我保证能把其中任意挑选出来的婴儿 培养成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 商界领袖,甚至培养成乞丐和强盗,而不管他的 天资、能力、才能,以及他的祖先的种族情况如 何——华生
再社会化
改变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 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 标的过程。 1. 强制性的: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来实施的再社 会化过程。 2. 非强制性的:由于社会文化急剧变迁或生活方 式陡然改变造成的。
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
指被教育者反过来向施教者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 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分两种情况: 1. 于地理迁徙而产生的旧文化和新文化出现之时。
后世俗水平:包括第五、六、七三个阶段 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开始意识到有许多比 法律还重要的原则。 第五阶段:社会制度和良心定向,即人们懂 得法律的重要性并遵守法律,但他们也认识 到并非所有的法律都是合理的。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即人们 形成了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社会道德 原则 第七阶段:人们从宗教或自然的观念的角度 看待道德与道德行为。
孔融让梨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指由于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社会期望的 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 会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社会化:人们依据自己的性特征获得特定文 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 性别角色由社会模塑。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 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 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第一节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化
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
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
(视角)
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
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
二.情感的发展
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
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
6-8周快乐
3-4个月生气
8-9个月悲哀、害怕
12-18个月亲切感
18个月害羞
2岁骄傲感
3-4岁内疚感
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
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
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
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
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
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三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到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和评价
第三步,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评价自己
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
和库利镜中我的理论有些类似,但要更复杂。
米德认为婴儿开始是不知道我和他人的区别的,学说话有了语言符号才发展建立起自我概念来。
自我概念就是我是怎样一个人,自我概念始于把自我当客体来看待,客我是逐步建立起来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仿阶段(最初的2年)
第二阶段:嬉戏阶段(从2岁开始持续好几年)
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偷吃糖果的事)第三阶段:群体游戏阶段(踢球)
明白一般人对你行为的评价是怎样的,把社会就
内化了,就熟悉一般的社会规则是怎样子的了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
库利和米德强调意识到的自我的发展,弗洛伊德的重要发现就是发现无意识。
人格自我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由这三部分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是由本我逐渐分化来的。
本我代表了人的无意识的
冲动,其中又以性的冲动和侵犯冲动为主。
超我代表了社会对人的要求,自我是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
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
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生的过程,弗洛伊德更主要的是关注童年。
他认为心理发展一共有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而每一个阶段都要克服一个主要的矛盾或危机。
艾里克逊认为人生的八大阶段:
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
自主与怀疑儿童早期
主动与内疚学龄前
勤奋和自卑期学龄期和小学阶段
认同和角色混淆期青春期
亲密与孤独期青春期
代级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
完美与绝望老年期
五.让皮亚杰:认知发展
他关注人的认知方面,社会化不能理解为规范和价值从上一代向下一代简单地传递,个体本身也是他所在社会的道德法则的积极加工者。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和他的认识发展水平是平行的,即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随着他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皮亚杰把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1岁半到2岁,建构和再构
客体)、前操作阶段(2到7岁,只能把精力集中于情景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具体操作阶段(7到11岁,懂得如何构想客体)、形式操作阶段(12到15岁,能建立起高度的抽象思考能力,能够构建理想和推理)
第四节养育孩子的方式
专制型(立规矩,讲秩序,强调责任)
放任型(给予自由,说服,强调权利)
权威性(强调责任和权利的平衡)
第五节社会化的主体
讨论什么样一些因素在社会化过程中起作用。
1.家庭(没教养,社会伦理是家庭伦理的扩大)
2.学校和日托中心(服从权威)
3.同辈群体(平等的地位,除了强大的基因遗传,就是群体)
4.大众传媒(轻易地得到很多知识,自相矛盾的地方)
5.互联网(双向的,视频游戏)
第六节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青春期与青年期(更多受同伴的影响,自我意识较强,比较
注重别人的评价,自卑与自大同时存在,
很脆弱,代沟,独立与依赖间的徘徊。
青年期的啃老族。
)
成年期(已经适应了社会角色,熟悉社会的规则,但还需适
应新的角色。
中年危机,意义感的丧失)
晚年生活(各方面走下坡路,社会声望日益低弱)
死亡和濒死(最后一刻学死,自己如何去适应,亲属如何去
适应)
第七节再社会化
让人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接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
典型的就是洗脑。
再社会化发生在那些全面控制的机构中,精神病院、军队、监狱、劳改营、集中营这样的机构里,没有人身自由,完全被剥夺。
人进入到这种机构里,要面对剥夺、禁欲、去个性化,军训基本上类似于再社会化。
疲劳、剥夺睡眠、饥饿、肉体和精神折磨都是再社会化常常采用的手段,军事训练、劳改营、监狱、集中营、战俘营、精神病院、邪教、传销组织以及文革时期的接受再教育等全都是一种洗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