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二战中德国法西斯的闪击战(闪电战)_张献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北上迎接韦咣,岭南归入隋版图。冼夫人不顾七十多岁高龄,乘骏马,与隋使安抚岭南头领。冼夫人不愧为女中豪杰,她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叛乱掠夺和贪暴,高瞻远瞩,有勇有谋,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和军事首领,她保持了岭南110余年的和平稳定,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的第三个女儿,义军将起之时,“公主乃归鄠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平阳公主打败了隋室进攻的同时,趁机扩大战果,“公主掠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平阳公主与其父兄一起共同攻下长安,她是唐朝建立过程中文韬武略的巾帼英雄。她统领“娘子军”甚为有名,有力地支援了其父兄的正面战争,为唐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朝王世贞《娘子关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氏,娘子关前高义旗。今日关头成独笑,可无巾帼赠男儿。”在平阳公主的葬礼上,李渊命令鼓吹军乐,高祖曰:“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这大概也是开了女子葬礼鼓吹军乐的先河吧!

唐朝的非正式政权,比如农民起义也不乏妇女当首领的,像唐代的陈硕真。陈硕真早年丧夫,家境贫寒,不忍见乡亲受官吏的压榨和迫害,便率众起义。后来,在唐朝军队的打击下,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了,但她的反抗精神是女性尚武风尚的直接反映,也谱写了女性武将飒爽英姿的豪迈篇章。

她们的事迹都表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在中国妇女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妇女干政风潮

为了让妇女们永远安于依附顺从的地位,封建社会还为妇女规定了许多道德规范,就连妇女自身也为自己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更使妇女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女性只能遵循“男主外,女主内”、“女不言外”的要求,不得与社会交往,特别是不得参预政治生活。但外族影响下社会风气的活跃、封建礼教的松动、封建王朝的强盛和封建统治者的大度与宽容为妇女干政打开了一个缺口。

隋唐以前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已经渐渐显露出来,北齐颜之推在描述北齐都邺城一带的妇女时说:“邺下风俗,专以妇持家门,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

到了隋唐时期,女性更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武则天利用她的聪明才智,明争暗斗,她先于永徽六年(655年)登上了唐高宗皇后的宝座。尽管当时朝中大臣有很多人反对她,但是武则天置封建伦理道德于不顾,最后将皇帝冠冕也改变了性别,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的发展做了应有的努力。她敢于冲破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碎封建时代的桎梏,一跃登上皇帝宝座,妇女的尚武风尚使她们认识到女子与男子无别,这也增加了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性。

太平公主是一个“多权略”的女子,武则天末年,她与中宗、张柬之诛杀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等,使中宗继位,后又与唐玄宗清除韦后势力。唐玄宗初年有7个宰相,其中有5个是她的人,《旧唐书》中有“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因此她“军国大事,事必参决,如不朝谒,则宰臣就第议其可否”,这种情况为玄宗所不能容忍,乃诛其党,赐死公主。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几乎成了“武则天第二”,她是唐初的继武后、韦后之后的第三个干政的女人。

北朝妇女尚武风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隋唐妇女,使她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求打破对她们的局限,以求得与男子同等的权力。这也与封建礼教的弱化、统治者的开放和宽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是开放的,所以它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兼容的,在中国古代社会,它是最为例外的。外来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少数民族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勇悍血液,加上魏晋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少数民族的习俗和异域风情深深地影响到中原,也使妇女的思想更加的开放。

妇女的这种精神风貌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统治者的宽容与大度紧密相连,也与外族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推动息息相关。

(责任编辑:刘向宏)浅议二战中的闪击战

张献华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在二战中,纳粹德国运用闪击战术,横扫欧洲,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下列事实即为佐证:27天内征服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尽管德国运用了当时极为先进的战略,由于它进行的是侵略战争,再者,其国力有限等原因,德国的征服虽辉煌一时,但最后仍以失败而告终,留给后人无限的思索和探究。

一、闪击战的由来

在德意志全部历史中,军事以及指导军事活动的指导思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甚至可以说是认识、了解德意志这个国家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德国著名工人活动家李卜克内西说得更为形象,“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立着的金字塔。牢牢地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顶上的尖铁,一切都是由它托着的。……如果你能弄懂这金字塔是怎样倒过来的,你就已开始对德国有一点了解了。”

在战略指导思想上,德国历代统治阶级都毫无例外地极力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从被称为“大王”德意志军事思想的奠基人弗里德里希二世到二战时期的德国将领,大都强调进攻的重要性。在弗里德里希二世撰写的《战争总则》一书中,他就认为,防御是错误的原则,战争必须是短暂的和积极主动的,在顽强抵抗以后被消灭,比在退却中被消灭要光荣得多。所以,他所发动的战争都是以突然袭击开始的。后来的毛奇继

146・・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承发展了关于主动进攻的思想,他认为,战略进攻是通向目的地的直路,而防御则是弯路。而且他还认为,一旦实施了战争动员,就不必担心承担责任,不等宣战就主动进攻,而且要毫无顾忌地迅速行动。而按照施利芬的观点,进攻是防御的最好方法,只有主动进攻,而不是防御才有出路。二战时期的闪击战理论就是德国一味进攻思想的最集中体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经济迅猛发展,统一已成大势所趋。普鲁士宰相俾斯麦确定了“铁血政策”,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是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唯一选择。而要想在战争中赢得众多强敌,以免招致更多的强敌干预,普鲁士必须速战速决,尽快夺取胜利,而毛奇就指挥了对丹麦、对奥地利、对法国的三场战争,为德国的统一扫清了障碍。由于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所以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军国主义传统等封建残余,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为以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一战期间,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由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战略上受到对手协约国成员国的包围,一旦开战,势必两线作战。而德国要取胜,不可能平分兵力,因为协约国的经济和军事潜力要大大超过德国,所以德国要在对手没来得及充分动员其战争潜力之前,就首先解决最危险的敌人,然后再对付另一战线上的敌人,这也是“施利芬计划”的大体思路。尽管一战以德国失败而告终,但经过一战的实践以及坦克、飞机等现代兵器的出现,为二战闪击战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军事理论上看,克劳塞维茨的鸿篇巨著《战争论》对于战争的相关理论做了全面论述。意大利的朱丽奥・杜黑在《制空权》中提出了一种战争的新形式——

—空战,其中提到,“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

—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夺得制空权就是胜利;在空中被击败就是战败”。英国的J・F・C・富勒的《装甲战》是一部完整叙述机械化部队作战的书,而且对军队指挥和一些军事原则,以及装甲兵在各种战斗中的运用都有精辟的论述,深刻地影响和作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曾经写道:我相信机械化战争,也就是相信那种用机械化装备起来的人数不多的军队。另外,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提出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德国的鲁登道夫提出的总体战理论,法国的戴高乐在其著作中提出的机械化战争的思想,这些军事理论都为闪击战提供了理论支持。

说到闪击战,必须要提到被称为德国“装甲兵之父”、“闪击战之父”的古德里安。这位在一战中得到砺练的军官,后来在陆军参谋本部运输兵总监部任职的过程中,阅读了前人的理论著作,逐渐发现了集中使用装甲兵的重要性,后来经过不断摸索试验,对装甲兵的编制、使用渐趋成熟。他曾把他的新观点发表在《军事周刊》上,而且出版了《装甲部队及其与其他兵种的协同》(1937)、《注意-坦克!》(1937)等著作,可以说著述颇丰。

最后,纳粹党魁希特勒对闪击战的实施也是“功不可没”的。1932年,希特勒曾说过:“下次战争将完全不同于上次战争,步兵攻击和密集队形将过时,持续多年在固定的战线进行的呆板的正面攻击将不会再现。我断定……我们将再次获得机动作战的优越性。”1933年,希特勒在一次现代武器表演会上,当看到古德里安的一支摩托化坦克部队通过训练场时,不由得欣喜若狂,认为这就是他所希望和需要的东西。所以,希特勒的思想与古德里安的观点不谋而合。后来,古德里安关于组建专门装甲师的建议,得到希特勒的积极支持,于1935年秋,建立了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批三个装甲师。

理论形成以后,必须有实践的检验,才能进行更广泛的应用。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对共产主义怀有刻骨仇恨的希特勒决定把伊比利亚半岛当作他的战争实验室。在纳粹德国的武装干涉下,德制梅109型轰炸机开始在西班牙的领空肆虐。马德里和格尔尼卡惨遭轰炸。初战告捷,希特勒大喜过望。他开始相信自己的钢铁部队无坚不摧。很快,他又寻觅到下一个牺牲品,这就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倒计时阶段,纳粹德国找到了闪击战理论的最好试验场。

二、对闪击战的评价

从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开始,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继而在1941年、1942年之交莫斯科保卫战的折戟沉沙,德国以摧枯拉朽之势,风卷残云般地席卷了欧洲、巴尔干和北非,令世界为之震惊,这也大大刺激了希特勒的称霸欲望。然而,自不量力的希特勒在侵略苏联的过程中停住了脚步,陷入了被动的两线作战的泥淖。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正义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的力量,战局也进入了主动进攻和联合反攻的阶段。闪击战风光不再,法西斯德国四面楚歌,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接近了尾声。

二战中,从欧洲中部涌出的德国法西斯祸水,以闪电般的速度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以坦克、飞机和摩托化步兵为主要突击力量的纳粹军队,在欧洲大陆上横冲直撞。“闪电战”这个全新的名词,一时令许多人闻风丧胆,不寒而栗。这大概是坦克作为主战力量第一次投入战争,钢铁与血肉的碰撞,胜利的无疑是前者。希特勒给德国带来了短暂的辉煌,也给世界带来了短暂但无法忘却的苦难,直到1941年,这股闪电般向前冲击的狂风才在莫斯科城下被遏止。但纳粹德国闪击战的失败,并不代表闪击战理论的失败与消亡。

闪击战理论是军事技术发展进入机械化时代的产物,它无疑是当时非常先进的军事理论。战术是由军事技术水平决定的。闪击战理论的出现正体现了列宁的这一唯物主义的科学论断,它与坦克和飞机为主要代表的机械化武器装备的出现和大量装备部队密不可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虽然发明坦克和飞机的不是德国,首先提出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先驱也不在德国,但德国法西斯却率先掌握了闪击战理论。这说明军事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需要的,而保守主义是要不得的。

但闪击战不是万能的良药,它也有难以避免的局限性。缺乏持久作战能力是闪击战的一个最大的缺陷。在物资储备方面它往往做短期打算,后备兵力明显不足,而且战争消耗巨大,所以战略物资有进一步上升之势。另外,闪击战强调高速度、大纵深、立体作战,这不仅增加了消耗,而且使补给线越拉越长,部队的战斗力也日渐衰竭。例如,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正是由于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没有做长远打算,所以闪击战的威力就无法发挥,最后导致了闪击战的破产。

军事是政治的继续和延伸,战争从根本上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战争的政治目的也决定了战争的性质。由德国法西斯挑起的二战之所以说是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是因为德、意、

14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