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真题汇编: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解析版)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同步练习)(附答案)—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以“反共”作为幌子结盟的主要目的是()A.以“反共”迷惑西方大国,掩盖侵略意图B.以反苏为诱饵,鼓励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C.打破共产国际提倡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D.拉拢西方大国加入轴心国军事同盟2.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A.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的影响B.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英法的绥靖政策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3.英国史学家惠勒·贝内特曾说道:“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有它合理的、适当的地位,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
”惠勒·贝内特论述的是()A.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B.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C.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D.美国通过的《租借法案》4.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德国高级军事会议上说:“我明白,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
我早在今年春天已作出决定。
但是我考虑,在最近几年里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才回头对付东方。
”希特勒付诸这一行动的标志是()A.突袭波兰B.突袭法国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空袭英国5.“要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两个字回答,那就是:胜利。
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胜利……不论道路多么漫长,多么崎岖,一定要夺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领导人的一段演说。
这段话表明英国()A.继续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B.要坚决抗击法西斯的侵略C.继续维持“静坐战争”局面D.以此恐吓德国阻止其侵略6.1941年上半年,德国进口所需80%的橡胶、65%的锡、70%的铜、50%的铝、25%的锌都来自苏联,斯大林填补了希特勒矿产品供应的重要缺口。
这一现象()A.说明苏联违反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原则B.彻底改变了欧洲战场的战略态势C.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为德国提供了物资D.表明苏德已走向亲密的盟友关系7.下图为发表于1941年12月29日的漫画《活力少年》。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经济危机指的是国民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 的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 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 中的决定性阶段。
•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 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一、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一战后,意、德、日法西斯组织的产生。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各种矛盾。 3、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德日意西)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 1918—1933年,魏玛共和国。 • 1933年,希特勒正式建立法西
斯政权。
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 甲午、甲辰、甲寅,三甲之役,
• 减耕减产,给农民提供补贴,稳定农产品价格。
➢社会:
• 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立法,法治思想;总统行政权的扩大。
• 材料 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 公共工程署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 参加劳动。其中最宏伟的工程是田纳西流域的水利工程。这一 流域原是美国的一个贫困地区,多数居民没有电用。1933年 成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 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 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促进了这一地区工业和农业 的发展。
• 1941年6月,德国不得不 放弃入侵英国的计划,开 始入侵苏联。
三、二战的进程
1、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2、1940年6月,法国沦陷。 3、1940年7月——1941年,不列颠空战。 4、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5)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的一次经济大危 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 以上。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4. 英法的绥靖政策
(1)含义: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 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
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 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 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 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雅尔塔协定》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战后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
(2)内容: ⑤ 成立联合国:1945年10月24日
◇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 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卢森堡不战而亡 39天 征服法国
(1940.6.22)
◇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 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1940.7 空袭英国 1941.6 入侵苏联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一、法西斯主义、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法西斯主义的产生(1)背景:经济大危机;凡——华体系下的矛盾与冲突;德日意民主基础薄弱(专制、军国主义)(2)表现: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②德国:1920年德意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纳粹是德文“民族”和“社会主义的”两个词缩写的音译),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③日本:1921年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3)基本特征:极端民族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4)主张: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年10月,从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开始,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概念阐释】绥靖政策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利益,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二是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实质: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以换取本国和平;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实质就是纵容侵略,维护既得利益。
影响:①最大的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壮大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使他们做好了大战的准备,加速二战的全面爆发。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探究2 英法的绥靖政策 史料 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①……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不敢同德、日、 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②,……还有30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 政局动荡③,……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 蔑视④……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 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⑤。
18
3.阅读“雅尔塔会议三巨头”(见教材P105)
信息解读:英、美、苏三大国在雅尔塔召开的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 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19
4.阅读“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见教材P105)
信息解读: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了二战后国际秩 序的构建,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参与制定《联合国宪章》,成为五大常任理 事国之一。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2)审判战犯,肃清__法__西__斯__主__义____和军国主义 (3)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 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4)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5)成立__联__合__国___
11
评价
(1)积极:以建立和维护__世__界__和__平____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 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2)消极: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__强__权__政__治____色彩, 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扩军备战 (2)1935年,意大利入侵___埃__塞__俄__比__亚___ (3)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 轴心国
意、德、日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又称轴心国集团
6
4.绥靖政策 (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__奥__地__利___,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表现: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__苏__台__德___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高中历史统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单选题A .AB .BC .CD .D 4.在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时,有人指出:“这两次战争(一战和二战)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
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
”该观点A.欧洲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致命打击B.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C.苏联战场成为抵抗德国法西斯军队的主战场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要贡献7.雅尔塔会议上,为了换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两国除答应把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交给苏联外,还出卖了中国的主权,如雅尔塔协议中规定要维持外蒙古现状、大连商港国际化、旅顺租借给苏联作为军港,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由中苏双方共同经营等。
这意味着A.世界已经形成足鼎立局面B.雅尔塔体系解决了美苏矛盾C.美英已经无力与苏联抗衡D.雅尔塔体系带有强权色彩8.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首相张伯伦等人认为,法国对捷克履行军事义务就成了英法同盟的一个威胁,因此而卷入一场战争,对英国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
所以,当希特勒在1938年抛出苏台德问题时,最紧张的是唯恐被卷入战争的英国。
由此可见,当时()A.英法无力抵御法西斯的扩张B.经济危机影响英国对外政策C.德国法西斯主导了欧洲局势D.欧洲的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雅尔塔体系要保卫的并不仅仅是“二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即两极格局;相反,雅尔塔体系要保卫的是整个战后的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
在这一点上,雅尔塔体系基本完成了任务。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就国际关系而言,指出材料一中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要“修正”的内容,以及二战时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参加的两次高峰会议对战后世界作出的重要安排。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知识梳理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根本: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矛盾具体:市场供需的矛盾。
一方面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
(信贷消费膨胀,股票投机过度,贫富差距过大)导火线: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暴跌2.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影响特别深远3.影响:国内:激化社会矛盾;国际: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4.摆脱危机的道路: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①经济大危机使各国经济陷入低谷,并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②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③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盛行:(极端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扩张,发动战争)主要事件意大利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德国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日本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
④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亚洲,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6年,意德结成轴心国。
⑤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气焰。
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进一步姑息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⑥欧洲集体安全计划的落空,苏联转而中立自保,客观上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1939.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过程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选择题1.右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漫画,内容为自由女神将象征着世界自由的火炬传递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他们身后高举的带有镣铐的巨手是苏联的象征。
该漫画表明( )A.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B.英美开始商讨建立联合国C.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走向联合D.美国彻底放弃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2.所谓“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确立了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
观察下面的漫画,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美国掌控着开启“体系”的钥匙B.战后确定的国际和平秩序正受到挑战C.维护战后体系是各国的共同责任D.战后体系遏制了军国主义的复活31944年苏联提出,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苏、英、美、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只要五国中一个国家反对,决议就不能通过;英美代表则主张少数服从多数。
苏联提出一票否决权的出发点是( )A.真正体现世界大国的强权政治B.使大国之间实现政治利益平衡C.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劣势D.推动联合国有效维护世界和平4.在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对斯大林的态度有所不同,罗斯福对苏联提出的分化德国不再反对,还同意了苏联要求归还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南库页岛等要求。
这主要是因为( )A.美英在战后重建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B.战争造成英国丧失了世界大国地位C.美国希望苏联参战,尽早结束太平洋战争D.美国意识到战后美苏是世界的主宰5.读下表,表格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表明( )A.各国开展局部反法西斯斗争B.法西斯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C.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D.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2021山东聊城模拟)法国总理达拉第在签订《慕尼黑协定》后,心中已经准备好回国时面对国人的嘘声,没想到迎接他的巴黎民众不但没有嘘声,反而一片兴奋,欢迎“伟大”的总理归来。
高中历史课堂小练世界史第17课(含解析)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1936年11月,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
该协定在当时旨在()A. 建立侵略苏联的同盟B. 摆脱国际联盟的束缚C. 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D. 掩盖对外侵略的野心2.[2020浙江嘉兴第五高级中学期中]日本法西斯专政区别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是()①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取得权力②自下而上建立起法西斯政党的一党专政③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④先发动侵略战争后上台A. ①③B. 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3.[2020浙江宁波北仑中学期中]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1929-1932年无疑是一道深谷……在思想知识界及政治舞台上,共有三股势力争霸。
马克思共产主义是其一。
第二种势力则是改良式的资本主义。
……至于第三条路,就是法西斯路线了。
”第三股势力——法西斯势力在欧洲上台的标志是()A.1932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B.1933年,希特勒被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为政府总理C.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宜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D.1936年,德国出兵占领菜茵非军事区4.[2020山东日照期中]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局持续动荡。
1931-1940年10年间产生了11任首相.其中2任首相出自政党(任期为1931年4月-1932年5月),1任出身文官(任期为1936年3月-1937年2月),其余8任均为军人或由军部支持。
这一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 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B. 国家走向法西斯化C.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D. 民主宪政传统消失5.[2020上海虹口一模]《慕尼黑协定》签订以后有人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
”这位“英国首相”是()A. 劳合·乔治B. 尼维尔·张伯伦C. 温斯顿·丘吉尔D. 克菜门特·艾德礼6.二战全面爆发之前,法西斯侵略者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的最早的侵略战争是()A.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B. 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C.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D. 德国吞并奥地利7.1938年慕尼黑会议前夕,墨索里尼承认“如果国联当初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么我会不得不在一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断了原子弹的制造。 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 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 的巨大的俄国熊,另 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 牛,中间坐着的是一 头可怜的英国小毛 驴。”
——丘吉尔
2,二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
第二次世界大战……仅欧
项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洲战场就有3000万人伤亡, 战争持续时间
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亚 洲战场转折点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 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1944.6 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军处于两面
夹击之中)
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 洲战场转折点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 战争结束 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
4年零3个月
6年多
其中一多半是贫民。最令
参战国
30多国
61国
人毛骨悚然的,是纳粹德 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 的“大屠杀”。像纳粹德 国那样使用工业技术手段 对整个民族实施灭绝性的 大屠杀,史无前例。
作战区域面积 参战人口
动员武装力量 军民伤亡
直接军费开支
400万平方千米 15亿
7000万人 3000多万人 1805亿美元
均势,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 1
美国
美国
美国
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国实力的迅 2
速恢复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
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
3
英国 德国
德国 英国
日本 德国
——姚丽《二战全史》 4
法国
法国
英国
(一)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课时作业1: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A级——合格考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崩溃的标志是()A.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召开B.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C.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D.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2.战争是一群政治家和野心家制造的灾难,卷入其中并付出代价的是期盼和平的人们。
下列属于希特勒发动的是()A.七七事变B.科索沃战争C.突袭波兰D.偷袭珍珠港3.在走向世界大战的过程中,1936年是影响巨大的一年。
这一年()①广田弘毅在日本上台组阁②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③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④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形成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和欧洲战争策源地分别是()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日本⑤意大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③5.毛泽东主席说:“以妥协求和平,和平亡,以斗争求和平,和平存。
”纵观历史,面对威胁人类的邪恶势力,必须同仇敌忾,若一味地忍让,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和平,会造成更大的灾难。
下列事件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德国闪击苏联B.德国闪击波兰C.慕尼黑会议的召开D.珍珠港事件6.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美军遭受重大损失。
美国于12月8日对日本宣战,由此()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B.苏德战争全面爆发C.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D.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7.当今世界有许多重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义力量携手合作,共同抵抗邪恶和暴力的标志性事件是()A.英法对德宣战B.苏美对德宣战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8.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发展历程。
下面年代尺反映的是()A.美国南北战争B.第一次世界大战C.第二次世界大战D.美苏全面冷战B级——等级考9.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4)
彻底铲除法西斯势力
居民,谋杀、虐待纽战伦俘堡;审判
判处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
的社会基础 (三判处)戈反林人等道1罪2名:战对犯任绞何刑,平赫民斯居等民3进人无行期谋徒杀刑、,生施物实验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绞刑,木户幸一等
放佩逐尔和等其2人他2非0年人有道期行徒刑为,,另或外基2人于分政别治判、处种15族年、和宗10年教背景1的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东乡茂德被判处20年徒刑 ,重光
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种蜕变的极端民族主义进一步与法西斯主义、极权主义、军国主义、帝国
主义相结合,形成了意大利法西斯极权主义、德国纳粹主义,以及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国家体 制,并最终驱使它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去实现希特勒的建立拥有无限“生存空间”的第三个千 年德意志帝国、墨索里尼的恢复古罗马帝国、日本法西斯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
材料10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 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 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展开了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以 争夺国际市场,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在日本,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侵略 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开启了第二次世大战 的序幕。1936年5月,以广田弘毅内阁恢复陆海 军大臣现役武官专任制为标志,日本法西斯政 权初步确立
军部法西斯
冈村宁次
东条英机
绥靖政策
绥靖:安抚,平息。
二战中英法的对德政 策,通过牺牲他国,主要 是弱小国的从经济利益到 领土利益给法西斯国家, 换取法西斯国家不去进攻 自己的一种政策。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A.列强操控东亚政治局势
B.反法西斯同盟内部斗争激烈
C.绥靖政策引发国人不满
D.欧洲列强勾结日本谋取利益
19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⑵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 策源地的形成 ⑶具体原因: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德 国一直都想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有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意大利、日本也深怀不满) ②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和苏朕的自保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③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分散性、孤立无援、配合不力使法西斯国家侵略从局部战争走向 世界大战。 ⑷历史传统:德意日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国主义传统; ⑸文化根源:德意日历史文化的特质
为什么两者选择的道路不同?
凡尔赛-华 盛顿体系 的受益者
基础雄厚
三权分立 民主传统深厚
一战后 的国际 地位
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利益受损
经济基础 基础薄弱
文化传统
军国主义 传统深厚
拓展: 罗斯福新政 (1)核心: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用国家的力量扩大 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2)主要内容:①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②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 争,③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⑤建立社会 保障制度。 (3)影响:①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 恢复发展,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 ②新政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③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 ④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含答案解析)高一历史下学期课后诊断性课时练+单元练(中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诊断性课时练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限时30分钟)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英国对日政策在七七事变后由绥靖政策转变为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
但事实上,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其出口总额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0.79%,而这期间英国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
英国的做法是为了()A.避免战争形势恶化B.联合美国引火苏联C.维持亚洲均势局面D.通过妥协保全自身2.下图为漫画《荒唐的伴侣》,漫画中希特勒和斯大林举行了婚礼。
该漫画讽刺的是()A.德意日法西斯的结盟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C.英法制造慕尼黑阴谋D.大国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3.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认为《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奇耻大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解析版)-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
课时3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说:“你永远不会认为百万民众会为了一个经济计划而献出其生命。
但是他们情愿为一个信仰而死,因而我们的运动就是要不断接近这样一个目标。
” 德国为此采取的直接措施是()A.实行一党专制B.推行经济复兴政策C.宣扬民族共同体理论D.建立纳粹集权体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但是他们情愿为一个信仰而死,因而我们的运动就是要不断接近这样一个目标”可知,德国采取的措施是为了给纳粹分子塑造一个信仰和目标,结合所学可知,纳粹德国极力宣扬民族共同体理论,宣扬种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为德国的百万民众塑造了这样一个信仰和目标,C项正确;一党专制是纳粹德国在政治上的统治方式,与题干意思不符,A项错误;德国推行的经济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失业率,但并非在为百万民众塑造信仰,B项错误;德国建立纳粹集权体制不能体现材料中的“信仰”和“目标”,D项错误。
2.1936年5月21日,英国外交部常务次长范西塔特在备忘录中写道:“如果我们持久地与次要的独裁者(指墨索里尼)不和,我们就永远不能与首要的独裁者(指希特勒)妥协,甚至不能同他安全共处。
”从这段材料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不包括()A.英国不认可德意两国的法西斯制度B.英国特别防范德意法西斯势力结盟C.英国特别重视与意大利的双边关系D.英国当时有意全面遏制法西斯势力【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英国面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主要敌人,是无力与它们同时作战的,为了同德国达成全面的谅解,就要拉拢意大利,以免它投入德国的怀抱,增加绥靖德国的困难,故D项正确。
3.1938年英、法、德、意四国召开慕尼黑会议,会议满足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换取希特勒在“和平宣言”上签字。
这一结果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英国首相张伯伦被称赞为和平的使者。
这主要说明()A.德国意在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B.维护世界和平成为英法首要目标C.英法与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D.英法缺乏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信心【答案】D【解析】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为了换取希特勒在“和平宣言”上签字,竟满足了“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并且“这一结果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这反映出英法两国所推行的绥靖政策,即缺乏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信心,故选D项;题干主要反映英法两国所推行的绥靖政策,而不是德国要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英法两国之所以在慕尼黑会议上,“满足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其真正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利益,而非维护世界和平,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英法两国与法西斯势力的利益不一致,排除C项。
课时作业4: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分层训练与测评题组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A.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B.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C.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答案 D解析D项属于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
A、B、C三项属于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形成的共同条件。
2.一位政治人物曾经表示:“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他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
”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B.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提出领土扩张要求C.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进攻埃及答案 C解析综合上述史实可以判断,让意大利向非洲沙漠扩张,减少其对西欧国家的威胁,正是绥靖政策的体现,故选C。
3.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军官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
”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A.九一八事变B.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C.七七事变D.华北事变答案 A解析材料中“日本”和“满蒙”是两个关键信息,九一八事变使日军占领了中国东北,故选A。
题组二第二次世界大战4.近代日本政府的一次声明称:“当时,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零四百人,而在其周围有二十二万中国军队。
情况突然紧急起来,同时,居住该地的百万帝国居民也陷于严重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我军关心这种情况,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
”当时日本“先发制人”的真实背景是()A.日本急于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掠夺中国财富以医治创伤B.日本制定“基本国策纲要”,要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地位C.蒋介石推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D.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促使日本加快侵略步伐答案 A解析分析题干可知,题干实际问的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日本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需要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转嫁危机,故答案为A。
统编版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德国
希特勒
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 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 的开始。
日本
冈村宁次 东条英机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 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 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4.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意大利“一战”中支出 军费120亿美元,其他损 失30亿美元,巴黎和会 分赃最少,称之为“乞 丐帝国主义”。
2.现实因素: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起到了催化剂作用(导火线)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 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
工业 下降
1.历史因素: 德意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极为不满,力图摆脱体系束缚。
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 漫画将英、法、美、意、 日比做一只五头怪兽,它 贪婪地将德国踩在地下并 将内脏吞食殆尽。
日本在一战期间得以独占中 国,结果战后在列强压力下 不得吐出了所获收益。因此 日本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严重不满
(1)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 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 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①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 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③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46.2 %
40.6 %
28.4 %
16.5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2019.4·浙江高考·22)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
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
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A.凡尔赛会议B.慕尼黑会议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D.缔结《非战公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张伯伦……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结合所学,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英国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张伯伦换来希特勒在“英德和平宣言”上的签字,故选B项;参与讨论凡尔赛和约的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排除A项;1939年由于英法对徳绥靖,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并未取得实质进展,排除C项;《非战公约》是法国为得到自身安全保障于1928年推动制定的,且张伯伦1937才上台担任英国首相,排除D项。
2.(2019.4·浙江高考·23)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
斯大林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
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③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④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41年11月……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结合所学,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莫斯科战役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故①正确;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故②错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故③错误;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3.(2019.4·浙江高考·24)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不仅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而且加速了盟军的反攻和胜利的到来。
请观察右侧示意图,选出这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地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②③【答案】A【解析】①为中途岛海战,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故①正确;②为瓜岛战役,日军实力进一步受到削弱,最终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故②正确;③为关岛战役,美军全歼了关岛的守备部队,标志着“奇袭行动”的完美结束,导致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态势严重恶化,预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故③错误;④为1944年菲律宾海战,战役尚未正式开始,日军就已经丧失了在空中的反击力量,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4.(2018.4·浙江高考·23)右图所示为二战时期《苏军攻克柏林》海报。
图中远处是柏林标志性建筑——凯旋门(勃兰登堡门)。
历史不会忘记这场神圣的反法西斯战争,其中苏联军民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列项中对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表述准确的是( )①莫斯科战役使德军闪电战破产②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③“霸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④光复巴黎,强渡莱茵河,会师易北河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解析】莫斯科战役重挫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是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故①正确;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是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故②正确;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盟军军事行动,故③错误;光复巴黎是盟军军事行动,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5.(2017.4·浙江高考·24)《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
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
该历史事件是( )A.德国吞并奥地利B.慕尼黑协定的达成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答案】B【解析】德国吞并奥地利是武装占领,不是大国出卖小国主权,故A项错误;慕尼黑协定是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一项绥靖政策,故B项正确;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是慕尼黑协定的结果,不是事件本身,故C 项错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德之间签订的,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6.(2016·浙江文综·23)右图所示,1939~1942年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疯狂地侵略扩张。
下列按侵入时序所作的排列,准确的选项是( )A.②①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答案】C【解析】①为英国,德国1940年7月大规模空袭英国;②为法国,德国1940年5月入侵法国;③为波兰,德国1939年9月入侵波兰;④为苏联,德国1941年6月向苏联发动袭击,按照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
7.(2016·上海单科·30)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C.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答案】A【解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过程中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四国条约》,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与十月革命无包含关系,故B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属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措施,与社会福利措施《社会保险法》无包含关系,故C项错误;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二战爆发,与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无包含关系,故D项错误。
8.(2015·浙江文综·22)在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中,斯大林发表讲话:“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
……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
”随后战场形势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
这次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B.库尔斯克战役C.斯大林格勒战役D.列宁格勒战役【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可知时间是1941年。
莫斯科战役是指发生在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A项正确;库尔斯克战役发生于194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于1942至194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列宁格勒战役发生于1941至1944年,持续时间比较长,把德军拖住在苏联西北战场上,与题干“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不符,故D项错误。
9.(2014·重庆文综·8)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旗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以颜其额。
”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图一《百鸽图》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40年12月23日”,这一时期处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赠与美方《百鸽图》深层用意必然是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故A项正确;日本偷袭珍珠港发生在1941年12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时间是1942年1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开罗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0.(2014·上海单科·27)1943年,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
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中国的领土。
代表中国与会的是( )A.国民政府 B.中华苏堆埃政府C.北洋政府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答案】A【解析】1943年,中国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1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
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
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
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
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
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6分)【答案】(1)背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意义: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解析】(1)据所学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得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据所学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和1942年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得出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据材料“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可知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由材料“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
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可知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据所学阿拉曼战役与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与瓜岛战役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可知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和二战的转折点之一;由材料“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分析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1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