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一、使用教材
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内容。
二、实验器材
(一)实验材料:小番茄、大蒜瓣、胡萝卜、榕树叶、西兰花、澄清石灰水、溴麝香草酚蓝(BTB)溶液。
(二)实验用具:带有按压头的洗手液空瓶、空的生理盐水挂瓶、输液器、注射器、透明保温杯、饮料瓶、广口塑料瓶、吸管、乳胶管、温度计、玻璃弯管、塑料泡沫板、透明胶带、卫生香、生日蜡烛、剪刀、小刀、酒精灯、打火机、纱布、细线、牙签、冰袋、二氧化碳传感器、平板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一)学生课前自学微课,对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及实验装置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热量、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检测方法,这有助于接下来的创新自制实验装置。
(二)创新自制实验装置: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弃材料或易得的材料,自制实验装置。
将教材中的三个实验装置整合成一个实验装置,“一箭三雕”地分组探究绿色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的呼吸作用。
(三)实验材料多样化:学生自行准备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作为实验材料,改进了教材中只用种子来实验的状况。
(四)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和平板电脑“探究温度对果实呼吸作用的影响”,更直观地解释实际生活问题。
(五)微信报道学生的创新实验“废物巧利用,创意大比拼”,提升了学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促进不同班级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探究欲望强烈,并且喜欢与人合作学习。
之前已经经过多次的实验探究,知道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色变为黄绿色或黄色)以及氧气的检验方法(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要求各小组在自学微课后开展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生活废弃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把“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热量”、“呼出二
氧化碳”、“吸收氧气”这三个实验整合在一起,用一套实验装置分三个步骤有序地、一气呵成地完成实验过程,从而分别得出各种植物器官进行呼吸作用的三个结论,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表达式。
这样的设计,将学习的舞台和主动权都交给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力,同时废物的利用提升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最后再引导学生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和平板电脑拓展探究“温度对果实呼吸作用的影响”,解释生活现象。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2.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原理与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尝试实验设计,培养合作与动手操作及创新能力。
2.进行表达与交流,培养口头表达与探究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实验探究,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参与教材实验的改进,形成勇于创新的精神。
六、实验教学内容
课前各个学习小组利用生活废弃品制作实验装置,课中用自制的实验装置分组探究植物一种器官的呼吸作用,小组展示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呼吸作用的三个结论: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释放能量,从而构建呼吸作用的概念。
课后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和平板电脑探究“温度对果实呼吸作用的影响”,解释生活问题。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学,任务驱动。
本节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微课中以教师的实际操作来呈现教材的3个演示实验(如图1、2、3,实验材料为萌发的绿豆种子和煮熟的绿豆种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通过微课的自学,学生们质疑:是不是只有种子才能进行呼吸作用呢?绿色植物的其他器官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是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布置探究任务,要求各小组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制作一套实验装置,将教材中的三个实验整合成一个实验,五个小组分别探究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的呼吸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动手、勤动脑的探究精神;让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植物其他器官也能进行呼吸作用。
(二)巧用废物,创新实验。
课前组建学习小组,并分发“小组分工责任卡”,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课题以及自行准备实验材料,按照探究法的一般步骤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给与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当各小组确定方案后展开实验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
因该实验过程耗费的时间较长,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利用iPad 拍摄记录各小组各自的实验准备过程并做成微课,在课堂上展示,介绍各自的实验装置,然后再分组实验,检验热量的变化、二氧化碳含量和氧气含量的变化。
第一组:探究“根的呼吸作用”。
实验材料:胡萝卜。
利用废物:闲置的保温杯,注射器。
实验装置如图4:
实验过程如下: 1.按图4组装实验装置(甲:新鲜的胡萝卜,乙:烫熟的胡萝卜),记录温度计的初始数值,将保温杯并放入泡沫保温箱中。
图1 图2 挤压洗瓶法 图3 图4 甲 乙 图5 甲 乙
2.10小时之后,取出实验装置,读取两支温度计的数值并做记录。
3.用装有5ml澄清石灰水的注射器抽取20ml空气,拔出注射器并震荡片刻,观察两支注射器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图5)。
4.打开盖子,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伸入两个保温杯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小组内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第二组:探究“茎的呼吸作用”。
实验材料:大蒜瓣。
利用废物:饮料瓶,吸管,橡皮泥。
实验装置如图6:
图6 甲乙图7 甲乙
实验过程如下:
1.按图6组装实验装置(甲:蒸熟的大蒜瓣,乙:新鲜的大蒜瓣),记录温度计的初始数值,将装置用棉花包裹好,放到自制的泡沫保温箱中。
2.10个小时之后取出,读取温度计上的数值并记录。
3.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将吸管末端有橡皮泥的一小段剪掉后迅速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挤压饮料瓶使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图7)。
注意松开手之前先将吸管从石灰水中取出,防止液体倒吸。
4.打开瓶盖,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伸入两个饮料瓶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小组内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第三组:探究“叶的呼吸作用”。
实验材料:大榕树叶。
利用废物:生理盐水瓶,注射器,输液器。
实验装置如图:
图8 甲乙图9 甲乙图10 甲乙
实验过程如下:
1.按图8组装实验装置(甲:新鲜的树叶,乙:烫熟的树叶),读取并记录两支温度计的数值。
2.用棉花将玻璃瓶的瓶身裹紧,将这两个实验装置置于泡沫板制成的保温盒中保温。
3.10小时之后取出实验装置,读取并记录两支温度计的数值并记录,拔出温度计。
4.取2只25ml的注射器分别编号甲、乙,分别抽取5ml的BTB溶液,分别将注射器与输液器的一端相连;将输液器的尖端插入玻璃瓶橡胶塞的小孔中,打开输液器的阀门,抽取20ml 气体,然后震荡注射器,观察两支注射器中BTB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如图9,10)。
5.打开橡胶塞子,将燃烧的卫生香伸入瓶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6.小组内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第四组:探究“花的呼吸作用”。
实验材料:西兰花。
利用废物:广口塑料瓶。
实验装置如图11:
悬挂法:先在瓶中加入BTB溶液,用纱布将西兰花包裹起来悬挂在瓶盖上,再放入瓶中,拧紧瓶盖。
实验过程如下: 1.按图11组装实验装置(甲:新鲜的西兰花,乙:蒸熟的西兰花),读取温度计的初始数值,将这两个装置用棉花包裹好,放入自制的泡沫保温箱中。
2.2个小时后取出实验装置,读取温度计上的数值并做记录。
3.观察瓶中溴麝香草酚蓝(BTB )溶液的颜色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图12)。
4.打开盖子并将西兰花取出,将点燃的生日蜡烛伸入瓶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图20)。
5.小组内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第五组:探究“果实的呼吸作用”。
实验材料:小番茄。
利用废物:洗手液瓶。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过程如下:
1.按图13组装实验装置(甲:新鲜的小番茄,乙:烫熟的小番茄),读取温度计的初始数值,将装置用棉花包裹好后放入自制的泡沫保温箱中。
2.10个小时之后,取出实验装置,读取并记录此时两支温度计的数值并做记录;
图11 甲 乙 图12 甲 乙
图13 甲 乙 图14 甲 乙 图15 甲 乙
3..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甲和乙,分别加入等量的溴麝香草酚蓝溶液(BTB溶液),将上述实验装置的玻璃弯管分别伸入到试管液面下,取下乳胶管上的止水夹,按压洗手液瓶上的按压头,观察两支试管中BTB溶液的颜色变化,并做记录(如图14,15)。
4.打开洗手液瓶的瓶盖,将两支生日蜡烛点燃后伸入瓶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小组内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巧妙地利用生活废弃品创新实验装置,向学生渗透了环保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使学生明白科学研究可以取材于生活,实施于日常。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更加简单便捷,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三)分组实验,展示交流。
各小组按上述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按顺序先后检验热量的变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变化,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见表1)。
表1:
各小组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分别得出实验结论:绿色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了热量,产生了二氧化碳,吸收了氧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自我提升。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历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理性思维的求知态度以及问题解决的创新观念,提高学会学习的综合能力。
(四)归纳总结,建构概念
教师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得出:“植物体的所有器官的全部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并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如下所示)的方式建构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细胞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自主获取知识,建构概念,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五)拓展探究,学以致用
课下学生们四人一组,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和平板电脑,探究温度对果实呼吸作用的影响。
实验过程:取2个广口瓶分别编号甲和乙,将两等份小番茄分别放入瓶中,用塑料泡沫板制成瓶盖,将二氧化碳传感器插入瓶中,注意保证瓶子处于完全密封状态。
将甲装置置于常温下,乙装置置于装有冰袋的保温箱中(如图16)。
半个小时之后,观察对比平板电脑上甲和乙的二氧化碳曲线图。
教师汇总10个小组的数据并求平均值,绘制成曲线图(如图17),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得出结论:低温下水果的呼吸作用比较弱,有机物的消耗较少,有利于水果的保存。
图16 甲乙图17 温度对果实呼吸作用的影响
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学什么尝试解决以下生产生活问题:
1.蔬菜、水果等为何要低温保存?为什么?
2.农民伯伯为什么在施肥之前都要先松土?
3.大雨之后为什么农田要及时排涝?
4.萝卜放久了为什么会空心?
综合这些实例指出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重要因素除了温度、氧气浓度之外,还有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分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促进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设计意图】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为生活和生产服务。
(六)多维评价,有效激励
最后教师对本实验探究课的过程性评价(《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合作探究评价表)进行汇总,过程性评价包括“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活动效果、成果展示”等方面的内容,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小组成员参与探究的热情,体现了任务驱动对探究积极性的有效激励作用。
(七)微信报道,提升成就感
学生撰写新闻稿,通过厦大附中微信公众平台呈现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将实验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促进不同班级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
八、实验教学效果与评价
本节课为了落实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1.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也实现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互动,切实提高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2.学生们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构建科学概念,同时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精神。
3.通过对原有教材的改进,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创新的能力。
4.让学生做中学,做中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质疑,综合与概况等理性思维。
5.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现了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