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解酒的科学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解酒的科学解释
WDP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XXX班 100049)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源远流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从神农尝百草到现在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历经数千载,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又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文明传承的过程中,中医药文化与酒文化互相渗透、影响。本文选择其中一方面进行介绍,即中医药解酒,并且分析中医药解酒的科学原理所在。一、中医对酒及醉酒的认识
酒作为日常生活饮品之一,自古以来被称为“百药之长”中医理论认为,酒性温热,昧甘、辛、苦,归心、肝、胃、肺经,功效舒筋活络,止痛散寒,温通经脉,引行药势,用于风寒湿痹,筋脉痉挛,且有导引其它药物达病所之功。历代医家认为,酒属湿热有毒之邪,多饮发病,酒热湿毒蕴结中焦,湿热壅滞,土壅木郁,肝胃不和,气滞、湿热蕴结于胃脘,或停于胁下,而为胃痞、胁痛等伤酒之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酒,天之灵禄也,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中医学认为酒大热有毒,为湿热之邪,故传统解酒方剂根据治热以寒的原则,多以寒凉药物为主配伍组成。根据中医的角度,酒的状态为水,性质为火,酒还会入肝使人烦躁,所以中医解酒就以利尿和清热为目的,采取的方法则为去水和发汗。多以辛凉解表药或清热泻火药为主,辅以芳香化湿、行气消积药物配伍来解酒。
二、中医药物解酒
1.古方、经方常用药物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多种“解毒”、“解诸毒”的中药,这里自然包涵了解酒毒之意。据史料记载,西汉以前,就有茶饼冲泡加入葱、姜、橘等配料,
以此醒酒提神之方。三国时期的张揖所著的《广雅》亦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其饮醒酒。”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治饮酒连日醉不醒方及“欲使难醉”方10余首,所用药物有芜菁菜、葛根、葛藤、葛根汁、菊花末、黄柏、小豆花、龙骨、刮生竹皮(竹茹)、柏子仁、麻仁、井中倒生草等;方有葛根饮、龙骨饮、枇杷叶饮“并杂以干蒲、麻子”、苦酒浸鸡子方等;还有治“连月饮酒,咽喉烂,舌上生疮”之大麻黄柏丸[1]。唐代的医书《外台秘要》中引用了许多前人的古方,如:“饮酒连日醉不醒九首”。据不完全统计在《太平圣惠方》、《世医得效方》、《普济方》、《医方类聚》等书中有150多种解酒、戒酒的药方,其中解酒药方占90%,戒酒药方占10%。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也记载了一些药方[2]。宋朝《太平圣惠方》将解酒方分成5类:治饮酒太醉不解诸方、治恶酒诸方、治饮酒腹满不消诸方、治饮酒后诸病诸方、断酒诸方。将方剂中较为常用的药物摘录如下:
北柴胡[3] 菊花葛根干姜砂仁枳椇子连翘虎杖薏苡仁石菖蒲甘草陈皮茯苓红枣鲜萝卜猪苓泽泻五味子白扁豆桂枝竹茹葛花乌梅白豆蔻盆硝草果淡竹叶生石膏神曲白术甘遂薄荷白茅根藿香贯众肉豆蔻白茅根白芷雄黄全蝎丁香高良姜麦芽檀香陈橘皮酸枣仁瓜蒌枳实青皮沉香白附子拐枣全蝎莱菔子
2.偏方常用解酒药物
在对“李约瑟难题”的解释中,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所谓的“科学”是存在于民间的艺人、匠人。一些现在看来具有科学性的事物在当时主要靠师徒关系传承发扬,并没有上升为理论。在中医药也是如此,不单单是郎中、大夫们的探索;在普通大众之间也存在着尝试和总结。因此数千年来,在中国民间蕴藏着非常丰富、简单而又疗效神奇的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秘方、验方,为中华民族之繁衍和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方子所用药物,多以食物为主,很容易获得,而且在《食疗本草》中也有详细记载。将在解酒偏方中常用药物归纳如下:西瓜大白菜莲藕梨山楂八角桂皮蜂蜜葡
萄柚子芹菜
橄榄[4]霜柿饼豆腐蛋清海蜇冬瓜菱角拐枣鲜橙杨桃茶叶
食醋浓米汤甘薯绿豆酸奶香蕉茭白生梨荸荠甘蔗柑橘
3.常见解酒药物分类
无论是古方、经方还是偏方,按照中医理论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即清热利尿类、生津止渴类、芳善化湿类。例如菊花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白扁豆能健脾、化湿、消暑;豆蔻有温中行气,固肠止泻,消食之功[7][2]。(1)清热利尿类药性多偏寒凉,具有清热、解毒等作用,如西瓜、甘蔗、莱菔子、葛花。对饮酒积热,毒伤脾胃,见胃痛、发热、烦渴、小便短赤者,有显著的解酒、清热、利尿等功效。例如,《本经》记载“葛花,能解酒毒,葛花解醒汤用之,必兼人参。但无酒毒者不可服,服之损人天元,以大开肌肉,而发泄伤津也。”用治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胸膈饱胀、呕吐酸水等伤及胃气之证,可与人参、白蔻仁、陈皮等配伍。
(2)生津止渴类多系果品,其味甘酸,药性平和。主含糖、维生素、无机盐、果胶、有机酸、纤素等,有解酒、消食、生津及强壮作用。例如,枳椇子出于《本草纲目》,李时珍说“酒⋯⋯又畏枳椇子、葛花、赤豆花、绿豆粉者,寒胜热也。”可见枳椇子为公认的解酒要药。
(3)芳善化湿类本类药多为辛温香燥之品,主一归脾胃经。主含挥发油,有健胃、止呕等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肠管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肠内积气。对于饮酒过量,毒伤脾胃,湿浊郁遏,蕴结中焦,气机失调丽致运化失常,见脘腹胀满疼痛、呕酸不思饮食、心神烦乱者,可称得上是解酒、化湿醒脾、调中行滞之妙品。例如,丁香,出自《药性论》“杀酒毒”。
三、中医经络解酒
1.常用穴位及位置
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下巨虚、肝经的中封穴、太冲穴、中脘穴、足底小肠的反射区。(1)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
即为此穴。(2)下巨虚正座屈膝位,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当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该穴位于人体的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穴与解溪穴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3)太冲穴采用正座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4)中脘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5)足底小肠反射区在足底后呈广泛区域性。
2.具体方法
如果你饮酒至醉,腹中难受,头痛恶心,隔了一晚仍然不见好,通常称为宿醉,治疗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用拇指揉按腿上的足三里穴了,按揉的同时如果你感到腹中舒服,有肠蠕动的感觉,证明酒食已入小肠,需同时揉下巨虚和足底小肠的反射区,通常10分钟就可明显缓解症状。
如果点揉足三里恶心反而加重,证明酒食仍停在胃中,此刻则需要手指探喉催吐;因为食物和酒精已造成对胃的伤害,而胃粘膜上有急性炎症发生,食物和酒精此时和毒素没有区别,最好能吐干净了,症状才可消失。吐的过程中可以饮用加少许盐的水,可以帮助清洗胃粘膜,将更多变质的食品带出来。然后揉中脘穴和足三里,再加揉足底胃反射区及太冲穴和中封穴,就可以增强肝的解酒毒功能,同时服用藿香正气丸,然后稍事休息,通常一小时内可解除症状。
四、中医药解酒的科学原理的分析
1.醉酒的生理生化过程
饮酒后,酒精经胃吸收30%,70%在小肠上段吸收,经血液运输到肝脏以及其它器官组织。据报道90%以上是通过肝脏进行新陈代谢的:酒精进入肝细胞后,首先经过身体作用转变为乙醛,继而再变为乙酸,在此转变过程中脂肪氧化减弱,肝脏内脂肪酸合成增多在生理情况下80%的乙醇是被ADH代谢,余下的20%大部分由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代谢。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多余的脂肪无法转运出来,就会形成脂肪肝。通俗地理解,这其实就是一个肝细胞慢性中毒的过程。乙醇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可作为黄嘌呤氧化酶的底物激活黄嘌呤氧化酶,使超氧阴离子和自由基生成增加,引起脂质过氧化,使细胞质膜磷脂溶解,破坏膜的结构和通透性,使钙离子内流增加,排出受阻,在细胞内、线粒体和核内储留,激活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