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的核心战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的核心战场
自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走过了近20年。进入2012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突然再次提速——6月7日与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对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经历了两次调整,接连推出利率市场化改革举措——这两次利率调整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
在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张健华撰写了《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一书,对全球各地的利率市场化进行了梳理和比较,以期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和总结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印度、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拉美三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经验,对比了其利率管制的形成原因、改革的步骤、改革前后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状况、金融法律环境以及货币调控方式方面,回答了什么是金融自由化的内在动力,利率市场化给金融行业的整体模式、金融稳定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的时机选择。近年来,中国货币市场和几乎所有债券市场上的利率,包括同业拆借、回购、国债、金融债
和企业债以及国内外币存款的利率都已经放开。张健华在本书中指出,中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考虑是:确立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利率,通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寻找中国的均衡利率水平,逐步实现政策利率由存贷款基准利率向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转化;通过中央银行目标利率调节市场利率,引导存贷款利率,调节货币信贷总量,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0世纪上半叶,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利率管制。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随着高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突出,通过利率管制调控宏观经济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以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为主要依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世界性潮流,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和地区经济金融不断发展和特定历史事件的影响,利率管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各国经济金融运行先后遭遇困境,如美国的“金融脱媒”和“滞胀”、日本的“滞胀”与升值压力、韩国的高通胀和企业危机、中国台湾的高通胀和升值压力、拉美三国的经济危机等。放松利率管制、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和资金市场化定价机制于是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应对经济结构转型、转变金融资源动员方式的举措。
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受到“金融脱媒”或资本国际流动加强的巨大冲击,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变了西方国家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金融行业内部,如大小机构之间、银行及证券机构之间的竞争格局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创新活动更为活跃,这加速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进而也改变了金融风险的传播链条。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荆棘和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自由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
金融风险问题并不停留在银行利差收入减少、竞争加剧等直接表象问题。由于基于金融市场的创新更为激进,各类金融机构更为依赖全球金融市场的各类交易,金融市场全球性、系统性风险问题凸显。各国往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者改革进展的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的完善、混业监管机制的建立也减轻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本书还试图通过总结典型国家的经验教训,消除一些存在已久的误解,尤其集中在改革背景、改革时机和改革的阻力动力及改革不良后果上。比如有观点认为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天然”存在利率市
场化,实际上,多数国家都曾经历过严厉的利率管制时期,由管制到市场化是普遍经历的进程,是经济思想、社会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又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实际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期,也正是内部经济发展乏力,外部出现石油危机等巨大压力的时期,美、英等国在这段时间还出现了“滞胀”。有观点认为银行业特别是大银行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阻力的主要来源,实际上,受到创新制约的银行业,面对来自资本市场的挑战,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动力之源。另外,有观点认为改革将提高融资成本,将使部分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破产,而本书认为实际上,融资成本的上升不是改革的后果,而是改革的诱因。只不过利率管制条件下,融资成本的上升体现在非银行体系。
经过这两次调整,中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除城乡信用社外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已不设上限管理,在基准利率以下具有30%的自主定价空间,实际执行利率由银行根据财务成本、风险状况及盈利目标等与客户议价决定,基本反映了市场资金供求状况。
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和进程各不相同,但多数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都以最终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作为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标志。中国此次存款利率允许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是改革存款利率上限管理的突破性尝试,是
本次利率调整的最大亮点,是我国利率市场化乃至整个金融改革的关键步骤。
张健华以及央行其他相关负责人也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利率市场化不意味着货币当局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管理与调控,而表明货币当局对利率的管理不再通过行政性手段来实现,而是运用自己拥有的金融资源,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通过市场交易来改变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并通过影响基准利率来调控整个市场利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