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浅谈

历史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浅谈
历史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浅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45627421.html,

历史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浅谈

作者:李长新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年第05期

认知心理学家把学习看作是信息的加工和储存,而信息反馈则是为了强化和检验信息加工与储存的状况。在历史教学中,信息反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历史课堂信息反馈是不到位的,甚至存在误区,历史课堂教学究竟应如何进行信息反馈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下面笔者将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与体会,以期与同行共勉。

一、备课运用预测信息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预测信息,即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单元基本特征、每节课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课堂目标检测练习,预测出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也根据以往教学所获得的经验,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际出发,优化教法,注重扶、引、放、收,巧妙安排历史课堂结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这样,既能让教师将学生可能出现的失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游刃有余,又可以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基础与契机。

二、信息反馈必须及时

信息反馈贵在及时,否则时过境迁,作用就会太大减弱。如将学生做过的作业或试卷放置很久才去讲评,讲解时学生早已忘记做题时的感觉,一些错误的认识经过时间的沉淀也可能已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形成定势,进而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因此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就会对后续教学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及时进行目标检测、反馈、矫正。

三、信息反馈务必真实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转变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但是受到中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已经变成枯燥的历史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初中历史对于学生培养的本质!随着教育部关于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新课改更注重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基于这样形势,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等方式,更注重历史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作用,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1. 历史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虽然我国已经大力推行新课程的改革,但是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不仅教学模式单一,而且历史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历史知识进行高强度记忆,或者是照本宣科要求学生直接在课本中划出重点内容,以此来达到考试过关的目的。譬如在戊戌变法这一历史知识教授中,绝大部分教师仅把戊戌变法的过程大致宣讲一遍,然后就重点讲解该事件中考试的知识重点,致使学生对戊戌变法仅仅只有个简单认识,不能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往往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浇灭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2. 初中历史教学缺少良性的课堂互动。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当前我国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旧的历史教学观念,我们称为教本主义,课堂即书本,书本即课堂,书本是课堂教学的凭据,以谈古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没有论今的韵味,教学没有走出书本,成了古代说书的先生。为 此有的人认为就是故事课,识字能说者皆为其师,不要什么专业培训,任找一人代上都得行。其实历史教学只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结合实际,仍对学生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是当今 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堂。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说明史学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如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新课完后,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凭借自己的 见闻说出:当今世界你还知道那些是毒品?对于今天的毒品违法犯罪,作为新世纪中学生的 我们能听之任之,估息养奸,任其危害?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珍爱生命,远 离毒品并与其作斗争,难道这样的历史课不是一节德育课吗? 2.社会课堂化,提高学生学史的能力,培养学史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观,仅与一些图文资料为教材,枯燥无味,远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学生的 史学来源较为狭窄,学得费劲而难得提高。渐渐失去了学史的兴趣。我认为历史课堂应就地 取材、就近取材,历史教学生活化。如教学八下中国历史:人民政权的巩固一课:抗美援朝 知识点时,作为贵州松桃的老师可以世昌广场为教材,进行教学。先亮出龙世昌塑像,然后 可问:这是谁呢?此处和此人对于这里的中学生是众所周之的,这样即可激起学生的课堂主 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分,然后问此人是在那次战争?哪个国家牺牲的?为什么作为 松桃人的他要到朝鲜去打仗呢?引导学生参考并齐读课本的第10页最后一段回答,再一次 激发学生的兴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孔子说过: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皮亚杰说过: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有时我们可以把热播的影视剧带进课堂,如电视剧《汉武大帝》可用来教学七上:西汉政权 的进一步巩固。因为现在的影视基本在农村普及,这拓宽了师生史学的来源。同样的可以用 学生看过的三国演义教学七上中国历史的:三国鼎立。为此社会课堂化,就地取材,就近取 材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关注当地,关注当时,深入社会实际,深入学生的生活。 3.课堂地图化,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掌握史学知识 涉及到地点的史学,利用简易图进行教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上图是教学七上第三课 所用的地图,一看就知道半坡氏族是黄河中上游陕西境内的原始居民,为此也可以知道他们 的农作物是高粱和玉米,气候干燥,半地穴住房;河姆渡氏族却位于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 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气候潮湿,干栏式住房。但历史课堂地图有三个特点: 3.1简易:只要把以本课堂相关的省、地点,河流画好即可,不能过于繁杂,否则费了功夫没 效果,那样只能在学生眼前密密麻麻,不知所讲之地在何处,以上教学图只画了长江、黄河 两条主要河流,也只标注于陕西、江浙两地。这样便于学生一目了然本课的知识点。又如九 年级世界史:英国大革命一课时只要画爱尔兰(左)、苏格兰(中上)、英格兰(右),其 间都是河流。在英格兰主要也只要标明马斯顿、普雷斯顿、纳斯比和伦敦即可,这样就把整 节课的知识点现于图中,便于学生对英国大革命的掌握。 3.2以本节课无关的,不要画出来,多了、宽了反而不利学生堂屋。如英国大革命教学如拿 原版的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可能还很难在地图上讲请楚。 3.3可以相当于板书设计,课完时复述概括时也较为简单,便于学生掌握。如右图只要加一 个课题:英国大革命,那不是一个很好的板书设计吗? 4.历史课堂形式多样化、活动化,但不失重点

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实践完整版

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 堂上的实践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6+1”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与思考徐业享 “6+1”课堂教学模式是石家庄精英中学现校长、原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首创的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继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之后的第三大课堂教学创举,既有理论依据,又极富推广和使用价值,吸引着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竞相模仿与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高效“6+1”课堂模式的流程主要是课堂的 “导”“思”“议”“展”“评”“检”和自习课的“练”七个环节。一是导,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以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大约5分钟);二是思,教师下发学习提纲,学生按照课堂学习提纲上的路线图读课本,自学深思,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大约18分钟);三是议,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讨论题目,按照小组起立讨论(讨论内容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大约9分钟,特别是起立讨论,比一般课堂的坐下来讨论效果更好);四是展,学生按照既定的规则激情展示,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大约8分钟,展示的形式也很实在,不追求活泼和气氛);五是评,激情展示结束后,教师开始精讲,对本节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大约7分钟,最体现教师功夫和水平的环节);六是检,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方法和规律进行回顾,接受教师的检测(大约3分钟,这

个环节时间很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有专门的练的环节);最后是练,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夯实双基,最终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他们的课程表上上午第五节课排的都是公共自习课,学生自由练习,主要解决教师下发的“自助餐”,下午三四两节课和晚自习的部分节次排的是学科自习,主要进行限时训练,一般有几节正课,就有几节限时训练课)。 这一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将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每节课都要做到环环相扣,让所有学生都紧张、高效,学生要不停地去阅读、思考、质疑、辩论、动手练习等,让学生对当堂内容进行横七竖八的解剖,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最后达到能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 高效“6+1”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角从老师转变为学生。课堂上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表出自己的见解,让学习的过程由枯燥变得生动,解决了学生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效率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究其根本,我认为是一种生本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实践,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陈韦王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陈韦王 发表时间:2014-04-01T16:42:24.187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陈韦王 [导读] 历史课开设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通过带领学生回顾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学习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笪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宁海中学陈韦王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更加明确;课程类型得以拓展,除了必修课之外,还有选修课供学生课余根据兴趣加以拓展学习;改变了以往的区分为中外的通史体例,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阐释历史;建构起专题体系。本文从教师角度探究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新课程的“新”的重点不仅在于课程标准的“新”,而且在于教学理念的“新”上,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变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教学上的主体、参与地位。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如何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良好互动、完成教学任务,是对教师的新的挑战。 历史课开设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通过带领学生回顾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学习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方向。成为一个有常识的人。但历史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知识的琐碎和繁复,因而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低、很难长期专注于课本上的文字描述。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下将历史课打造成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魅力学科,对教师来说,需要做到的有:一、准备充足的素材,凝聚学生注意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将历史课堂打造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保持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材准备得充分与否。因此,教师要做到的第一点是在准备素材。素材内容越丰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就越容易集中。具体而言,素材内容既可以包括人物、事件的史实,也能够是对书上简练的事实加以拓展的历史细节。 在丰富素材内容时,也要对素材的形式多样化。素材内容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名人名言、幻灯片、新闻稿等,也可以是网络视频等,这些手段都可以是用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关注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如在讲授《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多幅图片直观反映经济危机时期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的困境,还可以与2008 年金融危机相比较,用身边的现实例子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二十世纪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历史其实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也是后人历史的部分。在评价人物时,可以通过人物传记的摘要和评语导入。总而言之,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叙述感受历史,从而对历史加深感悟和理解,形成学习动力,拥有新的热情,更好地发觉自身潜力。 二、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法,促进学生参与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中辛亥革命一课,对于其历史时间元素的过于重视导致学生只限于对此事件的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此事件在宏观上对其他决策和历史现象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知其然,而完全不懂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具体而言,可以采取话剧表演、演讲、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自我探索和思考。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打破了课堂的沉闷,使得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同学之间交流的加强不仅能够加深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使得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也能给师生互动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学相长。这样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情谊以及老师的指导和关怀,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喜爱,对学习的自觉。因而更加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课本之外的学科知识,拓展知识、丰富阅历。 历史课程的一大特点是时间序列性。因而采用画表、作图等手法是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知识要点的重要方法。在讲中国八年抗战的时候,必要的基础知识记忆是有必要的,从中提出问题也是学习的关键,比如中国抗战的主要战线,其各个战线有什么主要的思想指导,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此次战争的贡献各有多少,国家将领的用兵策略等等,都需要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由此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脑理解历史。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加深全体同学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和认知。同时在讲授完课堂内容之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结合课堂内容提问。 如两次世界经济危机有何区别和共同点?发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课程教学任务,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准备之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和演说。学生准备的过程必然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预习,而课堂上的辩论更是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教师可以在学生加以点评,以指导学生,使得辩论、分组讨论等内容不流于形式,学生得到真正提高。 三、紧扣课标、扩展教材内容高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递教学内容,同时最大限度地紧扣课程标准。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教师在其中的自主性包括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处理教材以确定教学内容。在新课程下,《课程标准》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改变了以往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对课标与教材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托《课程标准》,立足教材,多样化解读教材。发挥教学的主体性。而不是死扣教材、千篇一律宣读教材。

推动课堂教学型新视角

推动课堂教学型新视角 教学园地 04-13 0843 推动课堂教学型新视角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正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变,经过课题实验,笔者认为当前课堂应从“教师导学”课堂走向“问题导学”课堂,继而走向“自我导学”课堂。围绕这种型,课堂将呈现以下特征。 思维:由教师主导的“先教后学”思维走向师生合学的“先学后导”思维 受传递式教学影响,我们习惯性了“先教后学”的教学思维。这样的教学思维忽视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和学习主体意识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淡化教师主导作用、充分相信学生潜能、提倡师生合学的“先学后导”教学思维,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能力是有益的。“先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构化备课、学生结构化预习,师生共同发现问题、生成问题,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学习。“导”是指“生本联导、生生互导和师生相导”等三层含义。在实践层面,有许多教师怀疑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正是“症结”所在,教师要以身作则、示范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相信学生很快能够学会。 课型:由单一化的新授课走向多元化的课型体系 对于学习而言,在单一课型课堂学习,还是在多元课型体系课堂中学习?哪一个课堂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呢?以新授课为主的单一课型从本质上看,强调教师的传授和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潜能。长此以往,学生潜能被忽视、思维被限制、智力开发被轻视、情感被压抑,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课型体现着教育的理念、思想、方式、思维等。从问题学习角度、思维品质角度、能力品质角度等来设计课型,如体现“问题学习”理念和思维的课型设计,可根据问题学习规律来设计。“问题学习”是按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的过程来学习,那么,体现“问题学习”特征的课型,可创新为“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

历史课堂教学要求

历史课堂教学要求 一、备课 (一)具体要求 1.教案(导学案)要规范,符合所教年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学过程要详细写(杜绝简案),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教案中提倡用彩色笔做重点标注; 4.同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做到“三同”,即:同教学内容、同进度、同检测。“三有”,即:有备课思路、内容、方法,研讨形成共识,并具体落实到学案、教案和教学中。 5.及时做好教学反思。 6.超周备课。 (二)检查:检查结果记入学期末常规检查考核。 1.教研组长单周周五检查本组教案,即每月2次。 2.教务处每月检查教案一次。重点是同头教师的教案。 3.教务处不定期、不定科抽查教案。重点是同头教师的教案。 二、上课 1. 在学校教学中,课表具有法律的性质。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表上课。因开会、学习等原因,须找年级主任调课,不得私自调课。 2. 教务处不定时、不定教师和学科听课,按照《怀柔四中常态课标准》打分,结果记录到教研组考核内。 3. 规范教学流程,重点关注“导-学-练”三个节点。 4. 严格落实学科德育要求,遵循尊重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于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5. 每节课须有检测与反馈环节,每两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课堂检测本(要写日期,教师的教案中在反馈环节有记录)。

三、作业 1. 严格执行市教委中小学生减负的规定,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要注重实效性,根据教学目标、课堂重难点、学生实际,精选、分层、适量。 2. 每周布置一次个性化作业,并且留存备查。 3. 教师批改作业要及时,有时间、批语,必须复批。 4. 教师要有学生错题的积累记录。 5. 签订减负协议书。 四、辅导 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有效果的辅优补差工作每周至少一次,做好详实记录,实行月检查制度,并且通过学生座谈或问卷方式了解情况。 五、质量监测 1. 阶段性监测制。每月月底以年级为单位,以学科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适当增加能力考查内容。依据监测结果,召开年级分析会--找问题、定目标、谋措施,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会议详细记录和教师发言稿保存、教务处检查。 2. 各年级学生参加怀柔区教科研中心组织的全区统一期末质量监测,并根据其具体的工作安排,完成组考、考试、阅卷、成绩登统工作。 3. 历史学科由任课教师在区统考的前一周完成期末测试,并将统计好的成绩上报年级组长。 4. 质量监测后,年级组长负责组织、召开好“三会”,即:教师的质量分析会、学生的表彰会和家长分析会。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如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绘图大比拼等活动,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对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的“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的学生中有叫“秦始皇”、“张骞”“明智天皇”的也就不奇怪了。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水平。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能够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增强》里的明 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短剧、“看图说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让学生看《举子看榜》“看图说史”的活动,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有趣的是他们对图中挑担子的小男孩的身份发生了争议,初一学生的天真本性使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说是货郎的、有说是书童的。这个时候不能由他们争个没完没了,偏离主题,于是活动的目的让我提醒他们的时机也到来了,我对他们的发言都做了肯定表扬“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保留各自的意见,然后立即顺势让学生们思考此图整体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留有悬念又尊重了学生,也不让他们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们也就很快言归正转,并都能说到当时八股取士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复杂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所以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持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例如“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七年级下《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危机”的教学。第一堂课实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任务(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 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但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不过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协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

0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 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其教学过程由教师直接控制,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它能使学生比较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历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使系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得以有效地传授,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然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造成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它所反映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授受关系,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知识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传授、灌输为主。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历史 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 1.宏观把握教材 宏观把握教材就是教师备课时,要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如高一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是《无 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包括四节内容,这四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是 总的世界革命运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现代史首次革命高潮,这是以俄国十月革 命为开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导,以被压迫民族为同盟军的一 次世界规模的革命运动。这样讲述,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又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 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 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2.微观拓宽教材 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 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 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 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 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 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引用了赵尔巽在《清史稿》中的有关论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让学生思考这一观点。然 后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观点辅导,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它突出地表 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赵尔巽的 观点主要错在否定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3.深化标题间的内在联系 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意深化各 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听过很多公开课。觉得有些教师对各个问题平均用力,分不清主次,挖掘不出每个标题的内在联系;有些教师则解难释疑,详略得当。如《“工农武装割据” 的形成》一节,重点讲清概念——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紧密结合,并让学生按本书内容内 在联系连线:(图略)这样就把其内在联系讲透了。其难点是中国实施“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这就要按毛泽东的论述,结合中国当时实际国情,逐条分析讲述,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严谨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 处理好三个关系: 1.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 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 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时下各学科提出了“核心素养”,但是具体到各学科又不能泛泛而论。历史与社会是综合性人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即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不但要体现人性,更要注重追求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就是需要结合实际学情,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社会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历史与社会其实就是一门综合性人学科,立足于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发展社会的综合能力培养,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人素养。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抓住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凸显综合的意义,以鼓励和指导学生以综合性知识内容为媒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

通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与教师研讨,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能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二、以综合思维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较多,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割裂地学习,肯定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我们以历史线索为主导,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三个角度指导学生贯通知识,进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 1.古今综合 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就是古,“社会”就是今,其实学习的就是古往今,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古今知识联系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学习历史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对照地图加深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学习当前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参照古今大历史变迁深刻认知。 比如学习“辽阔的疆域”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制作成动漫视频,以渐变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展现给学生。

研究论文: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索

119687 学科教育论文 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 探索 初中的历史在学生的成长生涯中占着不可磨灭的分量,可谓意义重大,而初中历史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是不利的。历史包含了我们民族的兴衰,荣辱,智慧,使我们的青少年和民族有了更深的羁绊,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操。读史使人明智,但若是从起点就阻碍了青少年对历史的了解,如教学中老师一味的照本宣科,学生视历史为鸡肋,如此下去,后果不言而喻。本文通过研究课堂教学现状,指出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是以为历史教学的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的落后性 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但大多数老师依赖教学参考或多媒体课件,导致课堂教学呆滞、死板,使得学生认为历史便是冗繁,枯燥的学科,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成了老师

一个人的舞台,学生的状态便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再者,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内涵,只讲历史的表象问题,划考试重点,像是为了重点而去了解历史,明明具有历史非凡意义的秦王朝的统一,本是气势辉煌,凸显浓墨重彩的那一笔,却偏偏讲的平淡无奇,一张口就是记重点,让学生牢记其意义,长久以往,便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即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老师说的就是考试要点。 还有一些老师固步自封,使用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插图教学法,一大段文字对应一个图片,这种非动态且单一的模式并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这样是很难提升教学效果的。这些相对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还会对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存在偏见,不利于个人发展。 (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讲的淋漓尽致,自我陶醉其中,而学生却是千姿百态,有做其他科作业的,有看课外书的,还有走神的、睡觉的,还有剩下的那部分学生勉强听着老师讲课,随口回应老师的问题,甚至伙同其他同学起哄,学习效率低下,这样久久发展下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更加依赖老师的讲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十分关键,它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阵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主 要在课堂进行,同时历史教学也是推动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其他文化课的学习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政治和文学都是从浩瀚的历 史文化中分离出来的,可以说历史是百科之母。在我们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中,老师读课本,学生划重点,考试背重点,学生学得十分被动、消极、机械,不会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割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我在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以来,长期 执着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改进历史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本文谈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并逐步完善。 一、正确认识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 历史是一种文明的传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它展示了一 个民族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一个民族产生、发展、壮大、演变的脉络,任何文化都有一个传 承历史走向,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创新,同时也不知道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历史 的传承能够更好地发挥一个国家公民的爱国主义的思想,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来发展国家, 人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上的经验给我丰富的智慧,开阔我们的眼界,启迪 我们睿智地思考问题,少犯错误,一个国家的未来由少年主宰,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说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必须知道一个国家的过去,立足今天,展望未来,一个民族忘记祖国的历史意味背叛,我们要把学 生培养成爱国主义建设者,历史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可以全面推动学生的思想建设,这 是时代的要求和选择,也是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 辞的责任。只有正确认识了历史的教学地位,才能端正我们的历史教学的态度。 二、抓纲务本,明确教学目标 抓纲务本,这个“纲”原来是指《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现在是指《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是我们教学的行动指南,它对教材中的知 识哪些要求识记、哪些要求理解、哪些要求熟练运用、培养什么情感,都十分明确、细化, 形成一个严密的教学体系,教材是立足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写,它是 围绕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它是新课标的细化、具体化,它是我们教学的蓝本,是历史教育专 家严格审查后使用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深钻教材,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不能停留在表 面的语言文字上,课标和教材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两件重要武器,离开它们我们就无法教学,如船置浅滩、车陷泥潭,我们教学本末皆无了。 三、认真落实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这样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设计, 不能浪费一分一秒,不能浪费学生的智力资源,更不能浪费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立足于学 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必须要整合、完善、整合所有的资源,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我在教 学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1.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内心偏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驱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长时间专注在自己的所学的目标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开 发学生的智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新思维中,通过思维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把历史知识细化、序化、网络化。 2.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可以使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通过声音、图像,生动、形象、 直观再现出来,中学生喜欢直观地思考问题,逻辑思维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声音、图像、 文字多方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容易记忆、理解。心理 学表明,信息多途径进入学生大脑之中比单一渠道进入学生大脑中记忆深刻得多。

6+1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实践课件-精心整理

“6+1”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与思考 徐业享 “6+1”课堂教学模式是石家庄精英中学现校长、原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首创的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继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之后的第三大课堂教学创举,既有理论依据,又极富推广和使用价值,吸引着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竞相模仿与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高效“6+1”课堂模式的流程主要是课堂的“导”“思”“议”“展”“评”“检”和自习课的“练”七个环节。一是导,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以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大约5分钟);二是思,教师下发学习提纲,学生按照课堂学习提纲上的路线图读课本,自学深思,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大约18分钟);三是议,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讨论题目,按照小组起立讨论(讨论内容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大约9分钟,特别是起立讨论,比一般课堂的坐下来讨论效果更好);四是展,学生按照既定的规则激情展示,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大约8分钟,展示的形式也很实在,不追求活泼和气氛);五是评,激情展示结束后,教师开始精讲,对本节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大约7分钟,最体现教师功夫和水平的环节);六是检,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方法和规律进行回顾,接受教师的检测(大约3分钟,这个环节时间很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有专门的

练的环节);最后是练,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夯实双基,最终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他们的课程表上上午第五节课排的都是公共自习课,学生自由练习,主要解决教师下发的“自助餐”,下午三四两节课和晚自习的部分节次排的是学科自习,主要进行限时训练,一般有几节正课,就有几节限时训练课)。 这一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将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每节课都要做到环环相扣,让所有学生都紧张、高效,学生要不停地去阅读、思考、质疑、辩论、动手练习等,让学生对当堂内容进行横七竖八的解剖,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最后达到能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 高效“6+1”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角从老师转变为学生。课堂上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表出自己的见解,让学习的过程由枯燥变得生动,解决了学生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效率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究其根本,我认为是一种生本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实践,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下面我就以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为例,记录“6+1”教学模式在本课中的具体实践。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 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 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 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 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 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 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 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 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 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 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 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视角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视角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视角 福建高中历史新课改第一轮实验在2009年已经落下帷幕,现在新一轮高中课改又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之中。高中历史新课改一路走来一路歌,几度春秋几经风雨,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辛酸相互交织在一起,我们高中历史教师探求旅途的终点,更要欣赏沿途风景的美丽。为此,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展现出许多备受关注且独具韵味的新视角:课堂教学的新颖化、主干知识的网络化和历史解读的多元化。 一课堂教学的新颖化 美国著名教育家克罗韦尔认为:“现代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知识,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去建立新的教育观念。”高中历史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有常法,又贵在变法,关键在于勇于创新和更新观念。纵观近几年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颖化可谓异彩纷呈,亮点迭起。 1.课堂教学理念的新颖化 21世纪的教育发展观,必须是既承认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同时又要承认教师也是发展的主体。换言之,学生需要发展,教师也需要发展,师生相互影响又共同发展。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理念新颖化之一是树立了正确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使学生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与个性,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释放,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理念新颖化之二是确定了正确的学生观。现代教育的学生观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仅是教育对象和客体的传统观念,确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新观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换言之,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各种见解,将个体的全部力量充分释放,重视公正、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理念新颖化之三是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现代教师的教育观主要包括:(1)新的教育本质观;(2)新的生活教育观;(3)新的生命健康观;(4)新的多向合作观。 2.课堂教学互动的新颖化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普遍讲究科学发展与有效教学。有效是课堂互动新颖化的主旋律之一。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其一是教师的参与要有效。课前教师备课要突出精心与细致;课中教师授课要突出激情与活力;课后教师辅导要突出耐心与差异。只有这样,高中历史课堂的教与学才会碰撞出知识与智慧的火花。其二是学生的参与要有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全员参与又要关注学生的全程参与,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三是师生的互动要有效。专家指出,在一堂课上,如果80%以上的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但是师生互动如果是随意讲讲笑话、听听故事、走走秀场;如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