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先秦诸子学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_刘仲华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哲学:论析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先秦诸子哲学:论析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先秦诸子哲学:论析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论文摘要:先秦哲学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本文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派别:儒、墨、法、道等诸家的学说来阐明中国文化的源头。

一般来说,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哲学思维从原始时代人们对精神和自然界关系问题的两种自发的对立倾向,经过殷周奴隶社会的天命神权论和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形成了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派别。

它们之间互相辩难,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开拓、创新时代。

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之不稳,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

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着书立说。

一时间,学派峰起,百家争鸣。

特别是儒、道、墨、法、阴阳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

这是中国古代一次思想大解放、大飞跃,一批哲人迸发出的原创性精神智慧,在中国文化史、东亚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有载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疆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杨春,曾青著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1、和谐性2、兼容性3、多样性4、承继性二、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1、内在因素:自然界2、外在因素:天道变化3、社会现实:个人奋斗三、先秦诸子学的内容与地位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各派思想产生的影响是先秦诸子学出现和发展的客观条件2、先秦诸子学不同于儒家学说的主要方面1)有独特的批判精神2)注重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寻求理论依据3)具有务实倾向。

四、诸子学派之间的关系1、从学术渊源看:如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和杨朱为代表的杨朱学派2、从阶级属性看:墨家学派属于工商业者的思想学派。

3、从价值取向看:儒家学派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宽泛。

4、从历史地位看:诸子百家争鸣促进了古代中国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繁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1 -。

试论先秦诸子学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

试论先秦诸子学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

试论先秦诸子学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
刘仲华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清代学术以考据最有特色.学术理路的选择决定了学术的走向.以子证经、史这种缘起决定了清儒研究诸子也要以考据为主.在经、史考证需要的推动下,先秦子书得到了大量的整理,子学也走出了理学时代的异端地位,而回到了"子为六经羽翼"的学术体系中,并为近代子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7页(P36-41,95)
【作者】刘仲华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北京,10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考证学思潮下的清代文体学特征与地位 [J], 陈志扬
2.试论先秦诸子学说的共性特征 [J], 陈学举
3.试论清代乾嘉诸子学兴起的文化意义 [J], 林军
4.试论先秦汉语象声词的语法地位 [J], 陈波
5.清代考据学的兴起与诸子学历史地位的升降 [J], 林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术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

学术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

▪ 其次,子学各派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 实用性。由于诸子之学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 变革的需要而出现的,因而都能自觉地以寻求 治国平天下的方案为其从事学术活动的目的, 体现出十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实用性。
▪ 儒家创始人孜孜不倦的理论探索和“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奋斗品格;墨家徒众身体力行, “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而为之”的舍己救世精神; 法家人物“非古师今”的变法功业,都鲜明地 指出这一点。
▪ 五行说是指《尚书·洪范》中所说的木、火、 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关系。
▪ 1.相生 ▪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
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
▪ 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 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
是我国古代奴隶主国王和封建君主对有血缘关系
的亲族和功臣授予的一种称号。“俸禄”,即古
代官吏的薪水。
▪ 6.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 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唐时期,一
直延续至清末,存在了00多年。 ▪ 7.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一是把选用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的手里收归朝廷;二是选拔官吏有了
数目时说:“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并明白地 列出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 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共十家。
▪ 汉初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根据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特点,在它们中间分出阴
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六个最 重要的学派,后来班固《汉书·艺文志》又增加 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除去小说家 属于文学的范围,后世又称之为“九流”。
▪ 木克土,因为树根吸收土中的营养,以补己用, 树木强壮了,土壤如果得不到补充,自然削弱。

清朝理学、诸子学、今文经学复兴的意义——兼及与晚清政治态势的互动关系

清朝理学、诸子学、今文经学复兴的意义——兼及与晚清政治态势的互动关系

2019年第35卷第1期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〇1.35 N o.l2019(总第 1,3期)JOURNALOFNORTHUNIVERSnYOFCHINA(SOCIALSCIENCEEDraON)(Sum.163)文章编号 #1673-1646(2019)01-0001-015清朝理学、诸子学、今文经学复兴的意义—兼及与晚清政治态势的互动关系"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摘要:本文根据学界即有的研究成果,分别对诸子学、理学及今文经学在清中期之后的复兴状况做了概要性的梳理。

诸子学重新受到重视,乃是因为它能起到羽翼经学考据挑战理学权烕的作用,而理学的复兴则又恰恰是因为经学过于封闭的治学风格无法应对晚清政局出现的危机,必须通过为理学注人新的经世活力来挽救学界衰颓萎靡的局面。

今文经学的兴起也有一个从维系清朝统治的常态向为晚清变革提供舆论支持的转变过程。

这三种传统学问的内在转型相互交织在一起,与晚清政治社会变革态势息息相关,值得进行深人讨论。

关键词:诸子学;理学复兴;经世;今文经学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d o i:10.3969). iss n.1673-1646. 2019. 01.001Significance of the Revival of Pre-Qin Philosophies? Neo-Confucianism and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Political Situations in the Late Qing PeriodY A N G N ia n q u n(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existing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re­vival of Pre-Qin philosophies&Neo-Confucianism a nd New Text Confucianism after the Mid-Qing period.Pre-Qin philosophies were re-emphasized because they worked as the textual criticism and challenges to theauthority of Neo-Confucianism.The revival of Neo-Confucianism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 isolated style oftextual criticism failed to cope with the political crises in the late Qing period?and the in tical statecratt into Neo-Confucianism can prevent the academia from weakening and degenerating.The riseand development of N ew Text Confucianism had also gone through a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houghtsmaintaining the rule of the Qing Dynasty to support the reforms in the late Qing period.The in transformation of these t hree traditional scholarship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s inthe late Qing Dynasty?which is worthy of in-depth discussions.Key words:Pre-Qin philosophies;revival of Neo-Confucianism;practical statecraft;New Text Confu­cianismc引言从民初梁启超与胡适提出或应和“理学反动说”以后,清朝的思想史基本上就被定位成了两汉经学复兴与衰亡的历史,间或有个别学人如钱穆先生对 此思路提出异议,认为清朝学术不过是宋明理学延 续下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核心思想并无根本变 化,但在影响力方面显然无法与“理学反动说”抗收稿日期:2018-11-1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百年清史学术史(11W T D770002)作者简介:杨念群(964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事专业:清史研究。

先秦诸子学的发端与演变

先秦诸子学的发端与演变

先秦诸子学的发端与演变廖妙清摘要:我国的传统学术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在诸子学发展变迁中反映出来,从《庄子·天下篇》到《论六家要旨》再到《汉志·诸子略》,通过学者对诸子百家的发展源流以及其学术特点加以总结概括,使后人了解当时的各家学术流派,继承和发展了《七略》,体现出先秦至西汉学术发展、思想传承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先秦;诸子学;庄子天下篇在中国传统的学术发展中,诸子学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研究中国的古籍和古学,不得不从诸子入手。

在论述先秦学术的文献里,《庄子·天下篇》、《论六家要旨》与《汉志·诸子略》是极富有代表性的。

《庄子·天下篇》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准确而详细的论述先秦诸子的学术文献。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儒家独尊后的一篇学术文献,从儒学的角度对诸子百家做出评价。

我们将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可以知晓诸子百家由先秦至汉的大致转变。

1发端:《庄子·天下篇》“诸子”一词,源自于刘向刘歆父子撰写的《七略》,后世对于诸子的界定一直处于不断丰富的过程中,最终集中表现为“经史子集”四部中的“子部”,在狭义上的“诸子”常被特指为先秦诸子。

《庄子·天下篇》是迄今我们能看到的最在的先秦学术史著作,作者在文章中评论了天下的学术,并且涉及到墨翟、禽滑厘、宋鈃、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等十多位学者,在开篇处,作者即表示:“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随即将天下道术分为六类。

第一类以墨翟和禽滑厘为代表,作者认为二者的意愿是好的,但方法却不可取,“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在作者看来,这种主张推行的太过激烈,所反对的也过于严苛。

尽管这一思想也值得褒扬,但是这种道术却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乱世中这未尝不是好的政策,但是在治世的角度而言,却仅为下策。

第二类则是宋鈃、尹文。

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一个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诸子百家。

这个概念源自于《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句话:“有诸子百家,或明或暗,争说纷呈,其论不一。

”这里所谓的“诸子之家”,指的是古代哲学思想体系的不同流派和学派,其中包括墨家、儒家、道家、名家等等。

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思维多样性,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对诸子百家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进过程以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理念。

墨家提出了“非攻”、“明鬼神”等独特的观点,对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学派,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讲究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则主张追求自我的超越和超自然的智慧,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名家则注重语言学、逻辑学和修辞学,对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墨子、老子、庄子、孟子等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的主张、理论,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诸子百家的理论和思想,也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它们所阐述的社会伦理、道德信仰、人性价值等等,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参考的方向。

尤其是儒家的思想和理论,为现代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它们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拓宽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格局,也为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引。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研究诸子百家的思想和理论,不断推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论西汉时的“子学没落,儒学独尊”问题

论西汉时的“子学没落,儒学独尊”问题

论西汉时的“子学没落,儒学独尊”问题
陈启云
【期刊名称】《史学月刊》
【年(卷),期】2003()1
【摘要】诸子思想的没落 ,并非秦始皇“焚书坑儒”所致。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也并非是罢黜诸子百家全部。

汉代独尊的是“六艺”经学而不是儒学思想。

“经学”的崇尚 ,不只是在教育的仕进制度上取代了诸子思想的地位 ,在学术思想文化发展上更是诸子思想消沉的主因。

【总页数】7页(P15-21)
【关键词】西汉;诸子思想;儒学独尊;汉武帝
【作者】陈启云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1;K204
【相关文献】
1.超越经学,回归子学:现代儒学的思想形态选择 [J], 任剑涛
2.儒学复兴更需要“子学”而非“经学” [J], 白彤东
3.论“独尊儒术”与汉代儒学的没落 [J], 惠吉星
4.齐学:儒学独尊的阶梯 [J], 徐晓青
5.儒学独尊与西汉时期的目录事业 [J], 张志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自汉代开始,有关先秦诸子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先秦诸子学又称先秦百家学说,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诸多思想流派和学说的总称,包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集中于“诸子百家”中,但也有其他诸子之说不见于《汉书·艺文志》的。

一、学术渊源先秦百家争鸣,发生于社会急剧变革的战国时期,其主要背景是社会政治激烈动荡、经济深刻变革、阶级关系空前尖锐复杂、学术文化繁荣昌盛。

春秋时期的许多思想家由于思想不能统一,便纷纷走上了离经叛道的反传统道路,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大解放,造就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内容丰富多彩,学派众多林立,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二、著作考述1、各派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一生共有弟子3000人,所学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天文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是先秦最有影响的大思想家。

他的重要学术贡献主要有:①首创私人讲学制度,设坛于杏坛之上,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②广收门徒,首创儒家学派,并创办文化教育机构,积极传播其思想体系;③善于将古代礼仪规范运用到政治实践中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④重视历史,批评时政,主张依法治国,提倡礼乐教化。

( 2)老聃,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撰有《道德经》。

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不尚贤”、“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宠辱若惊”等观点。

《庄子》是一部集中体现道家思想的著作,其中《天下》、《秋水》、《至乐》等篇最为著名。

《庄子》以内篇为主,外篇很少。

2、儒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著有《论语》一书,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奠定了儒家学说基础,开创了儒家学派,历来被尊奉为“万世师表”。

【doc】试论晚清诸子学的兴起

【doc】试论晚清诸子学的兴起

试论晚清诸子学的兴起38?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试论晚清诸子学的兴起史革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关键词]晚清时期;诸子学;学术变迁[摘要]明清之际,诸子学已经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出现了萌发的迹象.晚清时期,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诸子学的复兴成为不可逆转之势.维新运动兴起之前,部分耆学宿儒承清初诸子学复萌之余绪,本着乾嘉汉学的研究路数,初步性地开展关于诸子学的研究,对于诸子典籍的校勘,辑佚,考证,注释,侧重于技术性的整理,为诸子学在晚清的兴起付出了积极的努力.戊戌维新思潮兴起以后,新派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诸子学,使诸子学的研究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开展起来.新派学者破除了"独尊儒术"的藩篱,扩大了学术眼界,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振兴祖国民族文化和探讨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上面,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见解,为民国年问中国现代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O214(2OO6)O2—0038—08 ResearchontheUpsurgeoftheScienceofZhuziinLateQingDynastySHIGe—xin(HistoryDepartment.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KeyWords:lateQingdynasty;thescienceofZhuzi~academicchangeAbstract:thescienceofZhuziwhichhadbeenpaidattentiontobysomescholarsbegantogerminateinthetimeofthetran—sitionfromMingtoQingdynasty.InlateQingdynastyitsrevivalwasakindoftendencythatco uldn'tbeturnedbackwiththegreatchangeinChinesesociety,Beforethereformationin1898.Succeedingtothesur vivaloftheZhuzi'Srevival accordingtotheresearchingwayofHanscienceduringtheperiodoftheemperorsofQianlong andJiaqing,theConfucian scholarscarriedouttheresearchontheZhuzipreliminarily.includingancientrecords'correct ing,checkingandenquiryandexplainingaboutZhuzi,whichhaddonesomepositiveworkfortheZhuzi'Supsurgeinlate Qingdynasty.Afterthereformationin1898,theintellectualsofnewschoolbegantOshowconcernforZhuzi,whichm adetheresearchonthesei—enceofZhuzidevelopinthenewculturebackground.Thenewschoolscholarsbrokeoutthehe dgeofthethoughtof"honouringConfucianismonly'',enlargedtheacademicfield.turnedtheemphasisofresearc htoinvigoratingthenational cultureandinquirytointernalacademicpattern,bringingmuchvaluableacademicinsight,w hichlaidfoundationforChi—nesemodernlearning'Sdevelopmentduringthe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诸子学又称子学,系指除儒学以外的诸子各家的学说,诸如活跃在先秦时期的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等,都是属于诸子学中的很有名气的学派.诸子学兴起于先秦,以后由于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诸子学遭到压抑,甚至禁止,走向了衰落.明末清初,一些学者曾对诸子学产生兴趣,如傅山就学好老庄,遍注诸子.清代中期,汪中曾撰《墨子序》,对墨学推崇备至.到晚清,社会风气丕变,诸子学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萌发崛起,不意竞成复兴之势.大致而言,晚清时期的诸子学的发展,在19世纪末戊戌维新运动以前是它的萌发阶段,在此以后(尤其在晚清最后十年间)则是它的兴起阶段.晚清诸子学的萌发晚清诸子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现象,从其渊源来讲,至少可以追溯到乾嘉时代.乾隆年间,考据学盛行,文人学者多以爬梳古籍为治学本务.部分学者不满于仅在儒学典籍的整理上耗费精力,于是把治学目光移向诸子学,开始对这些千年绝学的研究.嘉道以后,清朝统治趋于衰落,文化专制有所松动,一些原来被压抑的学术思想开始活跃起来,其中就包括诸子学.从嘉道年间到光绪朝中后期,研究诸子学的学者主要以旧式宿儒为主体,他们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对历史文献的技术性整理上,基本上还是乾嘉考据学在诸子学领域中的延伸.论及的范围有《韩非子》,《吕氏春秋》,《老子》,《庄子》,《苟子》,《管子》,《公孙龙子》,《商君书》,《淮南子》等.这些研究尽管没有超出传统学术的藩篱,但毕竟为晚清最后十年问诸子学的新发展打下了基础.《韩非子》韩非子是先秦时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着有《韩非子》55篇.《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韩非子"作《孤愤》,《五蠹》,《内外储》, 《说林》,《说难》十万余言".秦汉时,其书称《韩子》,而非名《韩非子》.宋以后,书名始有变化.因宋以后学者尊称唐韩愈为"韩子",为避免混淆,人们便把《韩子》改称为《韩非子》.流传至清代的宋版《韩非子》只有南宋时所刻的"乾道本".该书在序里题署"乾道改元中元日黄三八郎印",可知它印于公元1165年(南宋乾道元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此印本在清代有过两个传本,即李奕畴所藏的原印本和钱曾的述古堂影抄本.李奕畴所藏的原印本现已亡佚,但它尚有两种抄本传世:一是张敦仁在18o5年(嘉庆十年)曾向李借阅,抄了一部,但未刊刻,影响不大;一是吴鼎在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抄录了李氏藏本,并在南京刊印.顾广圻发现其中第14卷有缺页,便用述古堂抄本予以补足.为此,他作了《韩非子识误》3卷,附刊在吴螽所刻印的南京翻刻本之后.这个本子又叫"吴燕本",或"吴氏仿宋本",是清代着名的精刻本,亦为学界所认可的善本.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扬州汪氏编印"乾晏合编"中的《韩非子》及《韩非子识误》,1875年(光绪元年)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子全书》中的《韩非子》,以及后来鸿丈书局的石印本等,都是根据吴靠影宋乾道本翻刻的.清初钱曾的述古堂影抄本曾被黄丕烈购到.黄氏借到李奕畴所藏的原印本,将两书作了校勘,付梓刊刻,后为上海涵芬楼所收藏.除了顾广圻的《韩非子识误》外,晚清学界关于《韩非子》的着述还有:俞樾《诸子平议》中有专论《韩非子》一卷,孙诒让《札逢》亦有论及以及吴汝纶《韩非子点勘》,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等.影响较大的是后者.王先慎,湖南长沙人,晚清名儒王先谦从弟,向好诸子学.王先慎以乾道本为主,参用他本,博采诸家,间付己见,写成《韩非子集解》2O卷,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刊印.他在考释该书时,除以宋乾道本为底本外,还用其他版本及唐宋时所编的类书,如《群书治要》,《艺:艾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书的引文来加以校勘.他在注释时不但保存了旧注,还广泛采集了卢文招,顾广圻,王念孙,张文虎,俞39樾,孙诒让,王先谦及日本蒲阪园《增续韩非子》的各种校释,附以己见,内容相对精当.王先慎的《集解》使《韩非子》一书"厘然可诵",成为当时最通行的注释本之一,以至不断被翻印.《老子》《老子》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一部诸子学典籍,然而关于老聃其人及《老子》一书的研究却疑问颇多,莫衷一是,不少问题至今仍无定论.汉以后流传下来的《老子》注释本有魏王弼的《老子注》,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唐傅奕的《老子古本篇》等.清代学者毕沅撰《老子道德经考异》二卷,用唐傅奕本校勘通行的伪河上公注本,间下训释,刊刻于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汪中(1744~1794)的《述学补遗》中有《老子考异》一篇,对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等问题作了研究.崔述(1740~1816)的《洙泗考信录》一卷,也考辨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问题,得出否定性的结论.晚清学者论《老子》者不胜枚举.魏源的《老子本义》二卷,并不斤斤于字句篇章的考证,而是阐发书中的"微言大义".作者肯定《老子》蕴涵的"静制动,牝胜牡","无为而治"等思想观点具有积极意义,可资借鉴.他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如遇大寒暑,大病苦之后,则惟诊治调息以养复其元,而未可施以肥浓腹削之剂.如西汉承周末文胜,七国赢秦汤火之后,当天下生民大灾患,大痢瘭之时,故留侯师黄石佐高祖,约法三章,尽革苛政酷刑.曹相师盖公辅齐,汉,不扰狱市,不更法令,致文,景刑措之治,亦不啻重睹太古焉.此黄,老无为可治天下."[]'p2此外,俞樾还写了《老子平议》,见于《诸子平议》, 对于《老子》81章中的58段文字作了注释,旁征博引,辩驳详明.类似的着作还有孙诒让的《老子札逢》等.《庄子》《庄子》是诸子学的重要内容,形成于先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后人虽以老,庄并称,但清儒对《庄子》的研究远比《老子》开展得充分.晚清以前,有关《庄子》研究的着述屡有告世,如高秋月的《庄子释意》,吴世尚的《庄子解》,孙嘉淦的《南华通》,宣颖的《南华经解》,姚鼐的《庄子章义》,林云铭的《庄子因》,陆树芝的《庄子雪》,王懋弘的《庄子存校》等.晚清时期,学界对《庄子》的研究,整理有了新的进展.一些学者,包括像曾国藩那样的正统理学家,都对《庄子》抱有浓厚的兴趣,予以高度评价.曾国藩在《圣哲画像记》中就把庄周与司马迁,斑固,左丘明相提并论,列为"三十二圣哲"之一.此期刊行4O的《庄子》研究着作有:《庄子约解》,刘鸿典着,刊于1864年(同治三年);《庄子内篇注》,王圈运着,刊于1869年(同治八年);《庄子平议》,俞樾着,所着《诸子平议》内容之——:《庄子集释》10卷,郭庆藩着,有1894年(光绪二十年)湖南长沙思贤讲舍刻本;《庄子集解》8卷,王先谦着,有1909年(宣统元年)长沙思贤讲舍刻本及涵芬楼影印本.此外,孙诒让校《庄子》53则,收入《札逢》之中.在这些着作中,以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尤为精当.郭庆藩(1844~1896),字孟纯,号子滞,湖南湘阴人,郭嵩焘之弟昆焘子.其着《庄子集释》采用注疏体,具录晋人郭象注,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及晋唐人逸注,并搜集了清代研究《庄子》的学者如卢文昭,王念孙,洪颐煊,郭嵩焘,俞樾,李桢等人的有关着述,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受到时人高度评价.梁启超说:"郭孟纯(庆藩)的《庄子集释》,用注疏体,具录郭注及陆氏《经典释文》,而搜集晋唐人逸注及清儒卢,王诸家之是正文字者,间附案语以为之疏,在现行《庄子》诸注解书中算最好了."Ez](p船z.'《苟子》苟子与孟子同为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两位大师,但至宋代,《孟子》被尊为儒学经典,几与孔子并列,而《苟子》则以"异端"而受到儒学正统派的排斥,长期隐而不彰.清代中期,汪中着《苟卿子通论》,对《苟子》作了阐释,《苟子》受到人们的注意.晚清时期,《苟子》进一步受到学界关注.该书读本以谢墉(1719~1795),卢文弭的合校本为最善,流行亦广.关于《苟子》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顾广圻的《苟子异同》1卷,郝懿行的《苟子补注》1卷,刘台拱的《苟子补注》1卷,陈奂的《苟子异同》,陈昌齐的《苟子正误》,俞樾的《苟子平议》4卷,孙诒让的《札逢》校《苟子》29则,以及王先谦的《苟子集解》.其集大成者为王先谦的《苟子集解》.该书在谢墉校刻本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王念孙,刘台拱,陈奂,俞樾诸家对于《苟子》考订,整理的成果,内容充实,甚便于学者阅读.在对《苟子》的评价上,王先谦提出了与正统派学者不同的观点,不同意对《苟子》的否定.他说:"昔唐韩愈氏以苟子书为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推其由,以言性恶故.余谓性恶之说,非苟子本意也.……夫使苟子而不知人性有善恶,则不知木性有枸直矣.然而其言如此,岂真不知性邪?余因以悲苟子遭世大乱,民胥泯棼,感激而出此也.苟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为千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称赞《苟子》"探圣门一贯之精,洞古今成败之故,论议不越凡席,而思虑浃于无垠,身未尝一日加民,而行事可信其放推而皆准."[3](p7.这些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以往对《苟子》的认识偏颇,有利于对于《苟子》研究的开展.《墨子》墨子是先秦时代与孔子齐名的思想家,墨学与儒学在当时都曾号称"显学".但是,自汉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后,墨学衰落,渐成为绝学,废止长达二千年之久.至清代,墨学才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开始复兴.乾隆年间,汪中治墨学,校《墨子》全书,又采古书之涉于《墨子》者辑为《表微》一卷.之后,毕沅着《墨子注》,张惠言着《墨子经说解》,王念孙着《读墨子杂志》等,都对《墨子》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整理,为墨学在晚清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西学潮流的冲击,国人反思传统文化,企图从中找到应付外来冲击的对策.《墨子》一书中包含的大量自然科学内容,与传人中国的声光化电之学堪相匹敌.这样,《墨子》便受到国人的重视,有关墨学的着述不断刊行.如苏时学的《墨子刊误》(1867年刊),俞樾的《墨子平议》(收于《诸子平议》,1870年刊),王树楠的《墨子斟注补正》(1887年撰),陈澧的《东塾读书记》(1871年撰),殷家俊的《格术补笺》(1876年撰),邓云昭的《墨经正文解义》(1896年撰),王仁俊的《格致古微》(1896年撰),孙诒让的《墨子闲诂》(1895年聚珍本)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是一部带总结性的着作.作者积十年之功,潜心钻研《墨子》,集各家研究墨学成果于一书,遂告大成.全书计《闲诂》正文15卷,校释原书53篇之文;《目录》1卷,考71篇之佚存;《附录》1卷,为《墨子篇目考》,《墨子佚文》,《墨子旧序》;《墨子后语》上下篇,为《墨子传略》,《墨子年表》,《墨学传授考》,《墨子绪闻》,《墨学通论》,《墨家诸子钩沉》等.该书既有对《墨子》一书的校勘,考证,又有对墨学思想的探讨阐发,与当时其他墨学着述风格迥异.朴学大师俞樾对此书评价甚高,说:"国朝镇洋毕氏,始为之注.嗣是以来,诸儒益加雠校,涂径既辟,奥安粗窥,《墨子》之书,稍稍可读.于是瑞安孙诒让仲容,乃集诸说之大成,着《墨子闲诂》.凡诸家之说,是者从之,非者正之,缺略者补之.至'经说'及'备城门'以下诸篇,尤不易读,整纷剔蠹,蹶摘无遗,旁行之文,尽还旧观,讹夺之处,咸秩无紊.盖自有《墨子》以来,未有此书也.……近世西学中,光学,重学,或言皆出于《墨子》,然则其备梯,备突,备穴诸法,或即泰西机器之权舆乎?嗟乎!今天下一大战国也,以孟子反本一言为主,而以墨子之书辅之,傥足以安内而攘外乎!"[41cp卜.'梁启超亦评价说:"盖自此书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读.现代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导之.古今注《墨子》者固莫能过此书,而仲容一生着述亦此书为第一也.''[.](p2.∞《管子》《管子》一书是一部重要的子学着作,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流行于清代的《管子》一书是唐人尹知章的注本,错谬甚多.嘉庆时,洪颐煊吸收了王念孙,孙渊如等人校证《管子》的一些成果,附以己说,写成《管子义证》8卷.稍后,王念孙也写成《读管子杂志》24卷,凡640余条. 这两部管学着作成为晚清《管子》研究的先声.鸦片战争以后刊行的管学着述主要有:戴望(1817~ 1873)的《管子校正5526卷,宋翔凤(1776~186o) 的《管子识误》1卷,张佩纶(1848~1908)的《管子学》(不分卷,有影印原稿本12册),俞樾(1821~19o6)的《管子平议》6卷等.《商君书》《商君书》是关于商鞅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是商鞅的后学编成的,但大部分代表商鞅的思想.在清代,《商君书》的校本主要有三种:孙星衍,孙冯翼的《商君书校》,收录于《问经堂丛书》;严可均校本,在浙江书局《二十二子》内;钱熙祚校本,在《指海》内.此外,注解《商君书》的着述有:俞樾的《商子平议55,孙诒让的《商子札逢55和王仁俊的《商君书发微》等.从嘉道年间至19世纪末,是晚清诸子学复兴的第一阶段.在此期,秦汉时期的诸子学主要流派普遍受到学者的关注.涌现出的研究成果除了上述提到的各家外,还有《吕氏春秋》,《公孙龙子》,《慎子》,《邓析子》,《孙武子》,《关尹子》,《列子》,《淮南子》等各家.秦汉诸子百家,几被网罗殆尽.从这些成果的形式来看,既有专题性的着作,如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孙诒让的《墨子闲诂55,王先谦的苟子集解》等,又有综合性的研究着作,如俞樾的《诸子平议》,孙诒让的《札逢》等,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已经可以与乾嘉诸老相比美,其中不乏精品在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孙诒让的《墨子闲诂》,王先41?谦的《苟子集解》以及俞樾的《诸子平议》都是深受学界好评的传世之作.俞樾的《诸子平议》可称为晚清学者综合性研究诸子学的一部代表作.该书仿照王念孙《读书杂志55体例,对《管子55等十四家作了阐释.全书共35卷,其中《管子平议》6卷,《晏子春秋平议》1卷,《老子平议》l卷,《墨子平议》3卷,《苟子平议》4卷,《列子平议》1卷,《庄子平议》3卷,《商子平议》1卷,《韩非子平议》1卷, 《吕氏春秋平议》3卷,《董子春秋繁露平议》2卷, 《贾子平议》2卷,《淮南内经平议》4卷,《杨子太元经平议》1卷,《杨子法言平议》2卷.从其书目录涉及范围之广博,可见作者的治学规模的宏大.俞樾虽然学宗儒学,尤其服膺汉学,但是对于诸子百家并无成见,而采取接纳的态度.他在书序中说:"圣人之道,具在于经,而周秦两汉诸子之书,亦各有所得.虽以申,韩之刻薄,庄,列之怪诞,要各本其心之所独得者,而着之书,非如后人剽窃陈言,一倡百和者也.且其书往往可以考证经义,不必称引其文,而古言古义,居然可见."[5](p1章太炎则把俞樾此书与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相提并论,称:"《诸子》乃与《杂志55抗衡."[.]㈨p2这种评价是完全正确的.此期的诸子学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治学思路,治学风格上并没有超出乾嘉汉学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乾嘉汉学在诸子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延伸.关注诸子学的学者主要是旧式士夫宿儒.所述问题,多为对于诸子典籍的校勘,辑佚,考证,注释,侧重于技术性的整理,鲜有对于诸子学义理的深入阐发.从研究者的指导思想来看,基本上是站在儒学的立场上看待诸子学的,把诸子学视为坚持儒学的的一种补充,是以诸子学辅翼儒学.因此,此期的诸子学研究尽管有所开展,但只是作为传统儒学的附属学术而存在,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二中臼甲午战争后的诸子学戊戌维新思潮的兴起对晚清思想学术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新学思潮的感染下,学术界成长起一批具有近代学术目光的知识群体.严重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痛定思痛,从文化学术的层面来反省中国的问题,重新估价中国传统学术的地位和作用.此期的新派知识分子,无论是改良派方面的,还是革命派方面的,都非常看重诸子学,竭力攻读之,研究之,试图从中挖掘于己有用的内容.这批人治诸子学的思路,宗旨和方法,与老辈42士人截然不同,因此,自戊戌维新思潮兴起后,尤其在晚清最后十年间,中国学界的诸子学研究别开生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时期.在新派知识分子中,系统研究诸子学首当其冲的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不仅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作了论述,还对老,墨各家进行了考辨,提出了"诸子并起创教", "诸子创教改制","诸子改制托古","诸子争教互攻"等观点.但是,康有为在这里谈诸子完全是从政治着眼,以诸子印证儒家的今文经学,为其尊孔倡教,托古改制的政治主张服务,而且所论主观武断,"自由进退古今",引起了学术上的争议.谭嗣同,唐才常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立场出发,抨击守旧土人排斥诸子学为"异端"的谬见.唐才常指出:"尘尘世界,桎梏于文法,昏瞀于科目,沈冥于俗儒,如蛾趋焰,如蚁附擅.其上者能笺注虫鱼,批风抹月,人许,郑而家徐,庾;其下则抱兔园册子,束淫老师宿儒之言,以谋通显;或且睥睨群论, 私尊敝帚.与之言西学,则日异端;与之言周秦诸子,则亦日异端.而试问彼之不异端而绳矩昌平者,糟粕而已,囤莶而已.呜呼!孔教之晦,学派之孽,斯云剧矣."他认为,先秦诸子都是从孔学中衍化出来的,与孔学并不矛盾,指出:"是故周,秦诸子,悉薮滋孔氏,而孟子,公羊子,衍太平之仁理,寻平权之坠绪,其嫡派也.墨子,庄,列,精研天人之旨,曼衍格物之词,其支派也.苟子开历代网罗钳束之术,其孽派也."唐才常还认为,诸子学不仅与孔学同源,而且还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他说:"故欲求今日民穷财尽,公私窳敝之病,则必治之以管学;欲求今日士,农,工,商各怀私心之病,则必治之以墨学;欲求今日吏治废弛,弄文髋法之病,则必治之以申,韩之学;欲藏五大洲大同之轨,进一千五百兆仁寿之民,则必治之以孟子,公羊之学."[]'p3"谭嗣同在《仁学》中则强调诸子学是西学的源头,说:"如商学,则有《管子》,《盐铁论》之类;兵学,则有孙,吴,司马穰苴之类;农学,则有商鞅之类;工学,则有公输子之类;刑名学,则有邓析之类;任侠而兼格致,则有墨子之类; 性理,则有庄,列,淮南之类;交涉,则有苏,张之类;法律,则有申,韩之类;辨学,则有公孙龙,惠施之类.盖举近来所谓新学新理者,无一不萌芽于是."[8_j(p39维新派士人反对排斥诸子学的守旧观点,肯定诸子学的价值和意义,具有进步性,但他们中的不少人因受康有为的影响较深,所论带有不少附会的成分.2O世纪初,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潮流的影响下,新派知识分子以近代学术观点审视中国传统学术,开拓出诸子学研究的新局面.此期诸子学研究的开展,是与新派知识分子突破"独尊儒术"的学术旧格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章太炎抨击儒家追逐功名利禄,向统治者献媚的劣迹,指出:.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盖孔子当春秋之季,世卿秉政,贤路壅塞,故其作《春秋》也,以非世卿见志.其教弟子也,惟欲成就吏材,可使从政.而世卿既难猝去,故但欲假借事权,便其行事是故终身志望,不敢妄希帝王,惟以王佐白拟._9]("并尖锐揭露历代帝王尊孔的目的是为了"便其南面之术"[1o](P".刘师培在《国粹》发表《论孔子无改制之事》的文章,指出康有为提出的孔子"托古改制"说是无稽之谈,并论证儒学并非深不可测,无非是和诸子百家一样的学术派别.摆脱儒学一家束缚的倾向非常明显.由于突破了"独尊儒术"的教条,新派知识分子对于诸子学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把它们看成是与儒学同样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宝库.邓实甚至把中国先秦诸子学与古希腊学术相提并论,把诸子学的复兴视为中国的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的希望.他说:考吾国当周秦之际,实为学术极盛之时代,百家诸子争以其术白鸣,如墨苟之名学,管商之法学,老庄之神学,计然白圭之计学,扁鹊之医学,孙吴之兵学,皆卓然白成一家言,可与西土哲儒并驾齐驱者也.夫周秦诸子之出世,适当希腊派兴盛之时,绳绳星球,一东一西,先后相映,如铜山崩而洛钟应,斯亦奇矣[]基于这种认识,一些新派学者不囿于儒学一格,对先秦诸子及汉唐后非主流学派的思想家展,开研究,所及范围包括道家,法家,墨家,名家,杂家,农家,兵家等,以及汉唐后的王阳明,李贽,徐光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李垮非主流学术家等.谈论诸子学较为活跃的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为革命派学者,诸如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马叙伦,陆绍明等,《国粹》,《政艺丛报》是他们的主要论坛.另一部分为改良派学者, 主将是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 他们就诸子学问题发表的文章甚多,见诸于《国粹》者就有:《国学发微》,刘师培,第1期,1905年2月;《周末学术史叙》,刘师培,第2期,1905年3月;《国学通论》,邓实,第3期,1905年4月;《古学起原论》,刘师培,第8期,1905年9月; 《古学复兴论》,邓实,第9期,1905年1O月; 《王艮传》,刘师培,第1O期,1905年l1月;《颜李二先生传》,刘师培,第12期,1906年1 月;《老子韵表》,刘师培,第14期,1906年3月;《明末四先生学说》,邓实,第15期,1906年4 月;《诸子言政本六经集论,陆绍明,第16期,1906年5月;。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在西方话语占据主流地位的学术生态圈中,不少学者言必称国外学术之先进伟大,其实,中国传统学术广博精深,宏旨远奥,且具系统性和连续性,丝毫不亚于西方。

国学,是指中国固有的全部学术,或称中国传统的学问,是成系统的、专门性的学问,是约定俗成的中国固有文化学术的总称。

“学术”之“学”指学问,“术”指方法,中国传统学术有其系统的学问及其治学方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中历代智者创造、传承下来的有关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文化和学术体系,这个体系涉及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

中国传统学术几千年的发生、发展、传承、流变,形成了国学的学术发展史。

中国传统学术分段向来有不同的观点,如梁启超有“四分法”和“八时代说”等,而吕思勉“七分法”谓:“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

两汉之儒学,二也。

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

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

宋明之理学,五也。

清代之汉学,六也。

现今所谓新学,七也。

”[1]本章的论述取其前六段,即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汉)学。

综观千年国学学术发展史,有其一以贯之的传统连续性,也有其各具特色的阶段性。

中国传统学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受到社会政治变迁的牵制、历史阶段性较为明显;二是以经学为中心、衍及其他诸科;三是以实用为旨归,较少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四是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就阶段性特点而言,先秦为国学的元典时期,重在原创性;两汉魏晋南北朝为学术范式建立的时期,重在多向度的探求性;唐代海纳百川,是不同学术冲击融合的时代,重在汇通性;宋元明为国学呈现为道统心性的时期,重在义理探求;清代为国学的全面总结阶段,体现出深广精博性。

第一节先秦诸子学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繁荣、学派竞出的时期。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中国学术,源远流长。

学术的发展、演进及其繁荣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更迭,直接相关。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极为复杂,思想领域却很活跃。

在此百家争鸣、众学纷呈的时代,古代思想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和一大批著作。

在诸子百家中,孔、老、墨、孟、庄等儒家、道家、墨家及法家的著作在先秦典籍中占有显著地位。

他们或从理论上探讨如何修身治国平天下,或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或通过论辩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解释礼仪制度,总而言之,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因此,本文对这一时期先秦诸子学研究状况做了简要梳理,希望能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先秦诸子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诸子学指先秦时期各种哲学思潮、派别的总称,它包括儒、道、墨、法、兵等等。

狭义的先秦诸子学,指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子学思想,即“儒、墨、道、法”诸家。

这里所谈的先秦诸子学研究是指狭义的先秦诸子学研究。

先秦诸子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既有不少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又有许多反映当时人民的愿望、智慧和对事物的正确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因此,对先秦诸子学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而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学术则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遭到冲击。

中国学术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玄学的影响,导致原来高扬儒家思想的汉代经学走向衰落。

魏晋玄学兴起后,佛教的传播开始出现。

隋唐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利用佛教宣传自己的宗教政策,使得大批知识分子放弃儒家思想,专心钻研佛教,儒学研究也出现低潮。

明清时期,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国人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进步思想家打起维护儒家正统的旗帜,坚持儒学研究,以儒学为基础来评判是非,形成了乾嘉时期的“汉学热”。

论先秦诸子的学术阶梯

论先秦诸子的学术阶梯

作者: 张京华
出版物刊名: 理论学刊
页码: 52-54页
主题词: 诸子百家;先秦诸子;政治实践;学术;阶梯;主要流派;儒家;实践途径;道家;理想与现实
摘要: <正> 在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有一个学术阶梯。

诸子百家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对政治实践的要求。

但是在具体的政治目的和实践途径上,诸子百家又各有不同的侧重。

这种共性和个性联系在一起,恰恰构成了一个学术阶梯,各个梯级之间呈均匀的递进关系。

这一现象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几个主要流派道家、儒家、法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诸子之学的历史地位——《诸子百家读本》序言

诸子之学的历史地位——《诸子百家读本》序言

诸子之学的历史地位——《诸子百家读本》序言
李学勤
【期刊名称】《管子学刊》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孙开泰先生把人民日报出版社排印的他的新著《诸子百家读本》拿给我看,我近半年多以来工作极忙,几乎没有读书的时间,然而这部书稿却深深吸引了我。

牾读一遍,我确实感觉到,这虽然是一种普及性的“读本”,其内容之充实,功力之深厚,决非一般率而操觚者可比。

过去人们形容难得的作品,常说如“空谷足音”,现在出版物充斥市场,固然不是“空谷”,但这样作者投入大量心力的书,也还应该是大家期待的“足音”。

【总页数】1页(P124)
【作者】李学勤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转折 [J], 李春

2.诸子百家思想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借鉴 [J], 牛海丽
3.试析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J], 康彦
4.诸子百家散文对高中作文思维培养的启示 [J], 谢小敏
5.诸子百家,惟儒独尊
——夫子庙 [J], 高祥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 ,他说 “: 杨墨被指着病痛深切处 ,曰无父无君 ,是禽 兽也 ,故其书遂无传 。”① 熊赐履著《学统》,则更将诸
子之言归为“异统”。李光地等人的口吻完全是剿袭旧
说 ,乏善可陈 ,而且这些道学家面目的流风余韵已经是
昨日黄花 。
乾嘉考据学兴起以后 ,学者虽然没有一反理学家
驳斥诸子百家的态度而提倡子学 ,但出于以子证经的
不仅如此 ,他还进一步从学术源流的角度论述了 诸子与经 、史 、集关系 。关于子与经的关系 ,他说 “: 盖 六艺之教 ,通于后世有三 ,春秋流为史学 ,官礼诸记 ,流 为诸子 ,论议诗教 ,流为辞章辞命 。 ……而诸子家言 , 源委自可考也 。”② 关于子与集的关系 ,他说 “: 诸子亦 后世集部论撰之祖也 。”③ 章学诚关于文集起于诸子 的说法 ,被后来学者所继承 。彭兆荪在《古诗一首赠顾 涧滨》中云 “: 中垒条九流 ,诸子继六籍 。子衰别集兴 , 艺文志繁碛 。”④ 俞樾在《宾盟集·自序》中说 “: 文集始 于诸子 ,古之君子既没 ,而其徒撰次其行事 ,而文日益 卑矣 。”⑤ 关于子与史的关系 ,章学诚认为“子集诸家 , 其源皆出于史”,之所以有诸子 、史书之分 ,完全是由于 分类之需要 “, 不得不分四种门户”⑥。先秦诸子书“年 月纵可不拘 ,而独断必凭事实 ,于是亦自摭其所见所闻 者笔之于书 。”而且诸子书 “, 多与史部相为表里 ,如《周 官》典法 ,多见于《管子》《、吕览》,列国琐事 ,多见于《晏 子》《、韩非》。”⑦ 因此 “, 虽曰诸子家言 ,实亦史之流别 矣 。”至于隋唐以后 ,子部的范围扩大 “, 而会要典故之 书 ,其例实通于史 ,法家有律令 ,兵家有武备 ,说家有闻 见 ,谱录之有名数 ,是子库之通于史者什之九也 。”⑧
关键词 :清代学术 ;考据学 ;诸子学 中图分类号 : 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605X(2005) 01 - 0036 - 06 Analysis on Chu2Tsu Hsüehπs role for learning in Chπing Dynasty LIU Zhong - hua ( History Institue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 The characteristic of learning in Chπing is textual research1The thought of learning determined the trend of
① 《潜研堂集》卷三八《惠先生士奇传》,上海古籍出 版社 1989 年版 。
② 孙星衍《: 孙氏祠堂书目》,平津馆丛书本 。 ③ 《车酋轩语》《, 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 。 ④ 徐珂《: 清稗类钞》第八册 “, 经术类”“, 经有六证”
条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 ⑤ 胡承珙《: 求是堂文集》卷三《答陈硕甫明经书》,清
需要 ,子学逐渐成为清儒治学的一个辅助领域 ,成为乾
嘉通儒研究中必然要涉及的一部分 。著名考据学家孙
星衍在策问士子时就明确要求应试者“诸子之学亦宜
36
涉猎”②。张之洞在《车酋轩语》中也说 “: 大抵天地间人 情 、物理 ,下至猥琐纤末之事 ,经 、史所不能尽者 ,子部 无不有之 。其趣妙处 ,较之经 、史 ,尤易引人入胜 。故 不读诸子 ,不知瓦砾 、糠秕无非至道 ;不读子 ,不知文章 之面目变化百出 ,莫可端倪也 。此其益人 ,又在于表里 经 、史之外者矣 。”③ 孙星衍和张之洞的说法基本上反 映了清代一般学者对子学的态度 ,其间虽有高下出入 , 但都没有象理学家那样一股脑地将子学视为洪水猛兽 般的“异端”。
·试论先秦诸子学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
其一 ,读子证经 六经所以载道 ,诸子百家乃道之羽翼 。《汉书·艺 文志》说 “: 合其要归 ,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诸子思想虽 有短长 ,但若能“舍短取长 ,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清代 考据学者继承了这种观念 ,读子证经就是其表现之一 。 清儒考证经 、史 ,首先从音韵训诂入手 ,重视字的 音形义 ,重视名物制度的考证 ,重视三代史实的考辨 。 在考证经史中 ,不但重视本证 ,还特别重视他证或旁 证 。而对于六经来讲 ,只有先秦子书与其时代相当 ,也 惟有其时代相当 ,因此 ,子书在字的音形义上 ,在所涉 及的名物制度上 ,在所记载的史实上 ,与六经中的内容 才有更多可以相互比照的地方 。正是由于先秦子书与 六经有许多这样的共同点 ,所以 ,清儒在治汉学时特别 重视以子证经 、史 。正如惠士奇所说 “: 周秦诸子 ,其文 虽不尽训 ,然皆可引为礼经之证 ,以其近古也 。”① 清儒在考证经史中都非常注重利用先秦诸子材 料 。孙星衍在《孙氏祠堂书目》中说 “: 又流览释 、道两 藏 ,有子书古本及字书 。医学 、阴阳 、术数家言 ,取其足 证儒书者 ,写存书麓 。”② 清末的学者则明确提出了 “以子证经”的方法 。张之洞在《车酋轩语》中说 “: 读子为 通经”“, 子有益于经者三 :一证佐事实 ; 一证补诸经伪 文 、佚文 ;一兼通古训 、古音韵 。”③ 藏书家叶德辉在总 结证经的方法时也说“经有六证”,其中之一便是“以子 证经”。他还进一步解释说 “: 以子证经 ,诸子皆六艺之 支流 ,其学多于七十子 。周秦两汉九流分驰 ,诸儒往往 摭其书之遗言 ,以发明诸经之古学 。”④ 张之洞 、叶德 辉的总结可以说是清儒考证方法的直接提炼 。 考据学中以子证经 、史方法的形成 ,有一个重要的 缘起 ,即求六经之本旨 。清儒以恢复六经之本原为务 , 而要想求得孔孟真解 ,就必须剔除前人的妄解与附会 。 先是弃明而复宋 、唐 ,接着又越唐 、宋而求之于汉 、魏 , 后来又进一步 ,而求之于先秦 。可以说 ,清儒在解经中 选取材料的倾向是以古为尚的 ,正如胡承珙所言 “: 以 秦人而视三代 ,犹邑人也 ;以汉视秦 ,则州人矣 ,然则较 唐宋以后 ,不啻其在数千里之外者 ,则州人犹为近之 。 是故篇章大义 , 风谕微言 《, 传》之 于《经》《, 笺》之 于 《传》,离合之间 ,同异之际 ,求而不得当 ,则证之他经 , 又不得则证之以秦汉古书 ,往往有日奄然合符 、涣然冰释 者 。”⑤ 又如俞樾说 “: 西汉经师之绪论 ,已可宝贵 ,况 又在其前欤 ?”⑥ 在这种追求本原的观念下 ,清儒以恢 复古训 、古音为务 ,而要求得古训 、古音 ,单单利用经传 本身是不够的 。而先秦子书与六经在形成的时间上最 为接近 ,在所涉及的内容上也多有关联 。因此 ,清儒在 利用经传的本证之余 ,特别重视使用以子证经 、史的旁 证法 。 以子证经的方法 ,不仅表现在考据方面 ,也表现在
learningπs development1This trend is made use of Pre2Qin classics of philosophy to prove Confucian Classics1Chu2Tzu Hsüeh was not only arranged well but also changed the status of strange omen to assistant for Confucianism Classics ,and became the basement of revival in modern time1
Key words :learning in Chπing Dynasty ;textual research ;Chu2Tzu Hsüeh
春秋战国时期 ,殊俗异政 ,百家云兴 ,诸子学派先
后迭出 ,盛极一时 。秦汉以后 ,儒家学说与六经典籍逐
渐定于一尊 ,而其他诸子学说则渐趋消歇 ,甚至背上了
义理方面 。清人在尊儒 、尊经的取向下对诸子学说与 儒家的冲突之处进行了调和 。如 ,卢文弓召 、钱大昕和谢 墉等人调和荀子和孟子人性论 ,认为孟 、荀各得孔子 “性相近 ,习相远”之一端 ;毕沅和孙星衍等人则调和墨 子和儒家的冲突 ,认为墨子并没有非毁周制 ,汪中则直 接肯定墨子兼爱思想 ;吴世尚和林云铭等人则坚持“庄 子助孔”说 ,认为庄子本人不仅没有非毁孔子 ,而且是 庄子最早尊孔子为圣人 。这种调和之处反映了“诸子 为六经羽翼”思维方式 ,有些固然歪曲了其原来的本 意 ,但改变了道学家一概将诸子贬为“异端”的蛮横态 度。
可以说 ,清代学术中的诸子学基本摆脱了理学时 代的“异端”罪名 ,而回到了“诸子为六经之羽翼”的阶 段 。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
① 李光地《: 榕村语录》卷二十《道释》,中华书局 1995 年版 。
② 《岱南阁集》卷一《观风试士策问五条》,中华书局 1996 年版 。
③ 《车酋轩语》《, 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 ,河北人民出版 社 1998 年版 。
试论先秦诸子学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
刘仲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历史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清代学术以考据最有特色 。学术理路的选择决定了学术的走向 。以子证经 、史这种缘起 决定了清儒研究诸子也要以考据为主 。在经 、史考证需要的推动下 ,先秦子书得到了大量的整理 ,子 学也走出了理学时代的异端地位 ,而回到了“子为六经羽翼”的学术体系中 ,并为近代子学的复兴奠定 了基础 。
异端的罪名
。邢
日 丙
在《论语疏》中说
“: 异端
,诸子百家
之书也 。”出于对儒家经典的维护 ,诸子百家历遭后人
拒斥 ,这种趋势在理学形成以后尤其明显 。理学家信
服孟子所言“能言距杨墨者 ,圣人之徒也”的教诲 ,讲究
学术“正统”,辟“异端”。清初 ,理学家李光地 、熊赐履
和陆世仪等人都明确排斥子学 。李光地赞赏孟子杨
其二 ,诸子“实有先王政教之遗” 《汉书·艺文志》不仅提出了诸子为“六经之支与流 裔”的观念 ,而且强调诸子的起源是“出于王官”。这种 诸子起源论多为后世学者所认同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 学术多元一体观念的理论基础 ,也是认可诸子学说价 值的合理依据 。因此 ,不管诸子出于王官的观点是否 正确 ,只是强调这种观念便为承认了诸子学说的价值 提供了可能 。相反 ,否认这一点的学者 ,如《考信录》的 作者崔述提出诸子出于杨 、墨 ⑦,则往往也否定了诸子 学说的价值 ,甚至斥之为“异端”。 在清代 ,申述诸子出于王官论的学者以章学诚最 为有名 ,他说 “: 诸子之书 ,多周官之旧典 。”其理由是 , “古者治学未分 ,官师合一 ,故治具于官 ,而官守其书 。 然世氏师传 ,讲习讨论 ,则有具于书 ,而不必尽于书者 , 犹今官司掌故 ,习见常行 ,不必转注传授 ,繁言曲解 ,其 一端也 。 ……故诸子之书 ,虽极偏驳 ,而其中实有先王 政教之遗 ,惟所存有多寡纯驳之不同 ,而其著书之旨 , 则又各以意为之 ,盖不肯自为一官一曲之长 ,而皆欲即 其一端以易天下 。”⑧ 章学诚认为诸子书虽然各自出 于依托 ,但并不是没有师承 ,只是诸子学说各自得“道 体之一端”,而且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 ,成一家之言 。至 于诸子所得之一端 “, 无非六艺之所该 ,故推之而皆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