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先秦诸子学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_刘仲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 ,他说 “: 杨墨被指着病痛深切处 ,曰无父无君 ,是禽 兽也 ,故其书遂无传 。”① 熊赐履著《学统》,则更将诸
子之言归为“异统”。李光地等人的口吻完全是剿袭旧
说 ,乏善可陈 ,而且这些道学家面目的流风余韵已经是
昨日黄花 。
乾嘉考据学兴起以后 ,学者虽然没有一反理学家
驳斥诸子百家的态度而提倡子学 ,但出于以子证经的
不仅如此 ,他还进一步从学术源流的角度论述了 诸子与经 、史 、集关系 。关于子与经的关系 ,他说 “: 盖 六艺之教 ,通于后世有三 ,春秋流为史学 ,官礼诸记 ,流 为诸子 ,论议诗教 ,流为辞章辞命 。 ……而诸子家言 , 源委自可考也 。”② 关于子与集的关系 ,他说 “: 诸子亦 后世集部论撰之祖也 。”③ 章学诚关于文集起于诸子 的说法 ,被后来学者所继承 。彭兆荪在《古诗一首赠顾 涧滨》中云 “: 中垒条九流 ,诸子继六籍 。子衰别集兴 , 艺文志繁碛 。”④ 俞樾在《宾盟集·自序》中说 “: 文集始 于诸子 ,古之君子既没 ,而其徒撰次其行事 ,而文日益 卑矣 。”⑤ 关于子与史的关系 ,章学诚认为“子集诸家 , 其源皆出于史”,之所以有诸子 、史书之分 ,完全是由于 分类之需要 “, 不得不分四种门户”⑥。先秦诸子书“年 月纵可不拘 ,而独断必凭事实 ,于是亦自摭其所见所闻 者笔之于书 。”而且诸子书 “, 多与史部相为表里 ,如《周 官》典法 ,多见于《管子》《、吕览》,列国琐事 ,多见于《晏 子》《、韩非》。”⑦ 因此 “, 虽曰诸子家言 ,实亦史之流别 矣 。”至于隋唐以后 ,子部的范围扩大 “, 而会要典故之 书 ,其例实通于史 ,法家有律令 ,兵家有武备 ,说家有闻 见 ,谱录之有名数 ,是子库之通于史者什之九也 。”⑧
关键词 :清代学术 ;考据学 ;诸子学 中图分类号 : 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605X(2005) 01 - 0036 - 06 Analysis on Chu2Tsu Hsüehπs role for learning in Chπing Dynasty LIU Zhong - hua ( History Institue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 The characteristic of learning in Chπing is textual research1The thought of learning determined the trend of
① 《潜研堂集》卷三八《惠先生士奇传》,上海古籍出 版社 1989 年版 。
② 孙星衍《: 孙氏祠堂书目》,平津馆丛书本 。 ③ 《车酋轩语》《, 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 。 ④ 徐珂《: 清稗类钞》第八册 “, 经术类”“, 经有六证”
条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 ⑤ 胡承珙《: 求是堂文集》卷三《答陈硕甫明经书》,清
需要 ,子学逐渐成为清儒治学的一个辅助领域 ,成为乾
嘉通儒研究中必然要涉及的一部分 。著名考据学家孙
星衍在策问士子时就明确要求应试者“诸子之学亦宜
36
涉猎”②。张之洞在《车酋轩语》中也说 “: 大抵天地间人 情 、物理 ,下至猥琐纤末之事 ,经 、史所不能尽者 ,子部 无不有之 。其趣妙处 ,较之经 、史 ,尤易引人入胜 。故 不读诸子 ,不知瓦砾 、糠秕无非至道 ;不读子 ,不知文章 之面目变化百出 ,莫可端倪也 。此其益人 ,又在于表里 经 、史之外者矣 。”③ 孙星衍和张之洞的说法基本上反 映了清代一般学者对子学的态度 ,其间虽有高下出入 , 但都没有象理学家那样一股脑地将子学视为洪水猛兽 般的“异端”。
·试论先秦诸子学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
其一 ,读子证经 六经所以载道 ,诸子百家乃道之羽翼 。《汉书·艺 文志》说 “: 合其要归 ,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诸子思想虽 有短长 ,但若能“舍短取长 ,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清代 考据学者继承了这种观念 ,读子证经就是其表现之一 。 清儒考证经 、史 ,首先从音韵训诂入手 ,重视字的 音形义 ,重视名物制度的考证 ,重视三代史实的考辨 。 在考证经史中 ,不但重视本证 ,还特别重视他证或旁 证 。而对于六经来讲 ,只有先秦子书与其时代相当 ,也 惟有其时代相当 ,因此 ,子书在字的音形义上 ,在所涉 及的名物制度上 ,在所记载的史实上 ,与六经中的内容 才有更多可以相互比照的地方 。正是由于先秦子书与 六经有许多这样的共同点 ,所以 ,清儒在治汉学时特别 重视以子证经 、史 。正如惠士奇所说 “: 周秦诸子 ,其文 虽不尽训 ,然皆可引为礼经之证 ,以其近古也 。”① 清儒在考证经史中都非常注重利用先秦诸子材 料 。孙星衍在《孙氏祠堂书目》中说 “: 又流览释 、道两 藏 ,有子书古本及字书 。医学 、阴阳 、术数家言 ,取其足 证儒书者 ,写存书麓 。”② 清末的学者则明确提出了 “以子证经”的方法 。张之洞在《车酋轩语》中说 “: 读子为 通经”“, 子有益于经者三 :一证佐事实 ; 一证补诸经伪 文 、佚文 ;一兼通古训 、古音韵 。”③ 藏书家叶德辉在总 结证经的方法时也说“经有六证”,其中之一便是“以子 证经”。他还进一步解释说 “: 以子证经 ,诸子皆六艺之 支流 ,其学多于七十子 。周秦两汉九流分驰 ,诸儒往往 摭其书之遗言 ,以发明诸经之古学 。”④ 张之洞 、叶德 辉的总结可以说是清儒考证方法的直接提炼 。 考据学中以子证经 、史方法的形成 ,有一个重要的 缘起 ,即求六经之本旨 。清儒以恢复六经之本原为务 , 而要想求得孔孟真解 ,就必须剔除前人的妄解与附会 。 先是弃明而复宋 、唐 ,接着又越唐 、宋而求之于汉 、魏 , 后来又进一步 ,而求之于先秦 。可以说 ,清儒在解经中 选取材料的倾向是以古为尚的 ,正如胡承珙所言 “: 以 秦人而视三代 ,犹邑人也 ;以汉视秦 ,则州人矣 ,然则较 唐宋以后 ,不啻其在数千里之外者 ,则州人犹为近之 。 是故篇章大义 , 风谕微言 《, 传》之 于《经》《, 笺》之 于 《传》,离合之间 ,同异之际 ,求而不得当 ,则证之他经 , 又不得则证之以秦汉古书 ,往往有日奄然合符 、涣然冰释 者 。”⑤ 又如俞樾说 “: 西汉经师之绪论 ,已可宝贵 ,况 又在其前欤 ?”⑥ 在这种追求本原的观念下 ,清儒以恢 复古训 、古音为务 ,而要求得古训 、古音 ,单单利用经传 本身是不够的 。而先秦子书与六经在形成的时间上最 为接近 ,在所涉及的内容上也多有关联 。因此 ,清儒在 利用经传的本证之余 ,特别重视使用以子证经 、史的旁 证法 。 以子证经的方法 ,不仅表现在考据方面 ,也表现在
learningπs development1This trend is made use of Pre2Qin classics of philosophy to prove Confucian Classics1Chu2Tzu Hsüeh was not only arranged well but also changed the status of strange omen to assistant for Confucianism Classics ,and became the basement of revival in modern time1
Key words :learning in Chπing Dynasty ;textual research ;Chu2Tzu Hsüeh
春秋战国时期 ,殊俗异政 ,百家云兴 ,诸子学派先
后迭出 ,盛极一时 。秦汉以后 ,儒家学说与六经典籍逐
渐定于一尊 ,而其他诸子学说则渐趋消歇 ,甚至背上了
义理方面 。清人在尊儒 、尊经的取向下对诸子学说与 儒家的冲突之处进行了调和 。如 ,卢文弓召 、钱大昕和谢 墉等人调和荀子和孟子人性论 ,认为孟 、荀各得孔子 “性相近 ,习相远”之一端 ;毕沅和孙星衍等人则调和墨 子和儒家的冲突 ,认为墨子并没有非毁周制 ,汪中则直 接肯定墨子兼爱思想 ;吴世尚和林云铭等人则坚持“庄 子助孔”说 ,认为庄子本人不仅没有非毁孔子 ,而且是 庄子最早尊孔子为圣人 。这种调和之处反映了“诸子 为六经羽翼”思维方式 ,有些固然歪曲了其原来的本 意 ,但改变了道学家一概将诸子贬为“异端”的蛮横态 度。
可以说 ,清代学术中的诸子学基本摆脱了理学时 代的“异端”罪名 ,而回到了“诸子为六经之羽翼”的阶 段 。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
① 李光地《: 榕村语录》卷二十《道释》,中华书局 1995 年版 。
② 《岱南阁集》卷一《观风试士策问五条》,中华书局 1996 年版 。
③ 《车酋轩语》《, 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 ,河北人民出版 社 1998 年版 。
试论先秦诸子学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
刘仲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历史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清代学术以考据最有特色 。学术理路的选择决定了学术的走向 。以子证经 、史这种缘起 决定了清儒研究诸子也要以考据为主 。在经 、史考证需要的推动下 ,先秦子书得到了大量的整理 ,子 学也走出了理学时代的异端地位 ,而回到了“子为六经羽翼”的学术体系中 ,并为近代子学的复兴奠定 了基础 。
异端的罪名
。邢
日 丙
在《论语疏》中说
“: 异端
,诸子百家
之书也 。”出于对儒家经典的维护 ,诸子百家历遭后人
拒斥 ,这种趋势在理学形成以后尤其明显 。理学家信
服孟子所言“能言距杨墨者 ,圣人之徒也”的教诲 ,讲究
学术“正统”,辟“异端”。清初 ,理学家李光地 、熊赐履
和陆世仪等人都明确排斥子学 。李光地赞赏孟子杨
其二 ,诸子“实有先王政教之遗” 《汉书·艺文志》不仅提出了诸子为“六经之支与流 裔”的观念 ,而且强调诸子的起源是“出于王官”。这种 诸子起源论多为后世学者所认同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 学术多元一体观念的理论基础 ,也是认可诸子学说价 值的合理依据 。因此 ,不管诸子出于王官的观点是否 正确 ,只是强调这种观念便为承认了诸子学说的价值 提供了可能 。相反 ,否认这一点的学者 ,如《考信录》的 作者崔述提出诸子出于杨 、墨 ⑦,则往往也否定了诸子 学说的价值 ,甚至斥之为“异端”。 在清代 ,申述诸子出于王官论的学者以章学诚最 为有名 ,他说 “: 诸子之书 ,多周官之旧典 。”其理由是 , “古者治学未分 ,官师合一 ,故治具于官 ,而官守其书 。 然世氏师传 ,讲习讨论 ,则有具于书 ,而不必尽于书者 , 犹今官司掌故 ,习见常行 ,不必转注传授 ,繁言曲解 ,其 一端也 。 ……故诸子之书 ,虽极偏驳 ,而其中实有先王 政教之遗 ,惟所存有多寡纯驳之不同 ,而其著书之旨 , 则又各以意为之 ,盖不肯自为一官一曲之长 ,而皆欲即 其一端以易天下 。”⑧ 章学诚认为诸子书虽然各自出 于依托 ,但并不是没有师承 ,只是诸子学说各自得“道 体之一端”,而且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 ,成一家之言 。至 于诸子所得之一端 “, 无非六艺之所该 ,故推之而皆得
刊本 。 ⑥ 《诸子平议·序》,上海书店 1988 年版 。 ⑦ 崔述《: 考信录提要》卷上 《, 崔东壁遗书》,上海古
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 ⑧ 《章氏遗书·立言有本》,文物出版社 1985 年版 。
37
安徽史学 2005 年第 1 期
其所本”。在章学诚看来 “,《老子》说本阴阳《, 庄》《列》 寓言假象《, 易》教也 。邹衍侈言天地 ,关尹推衍五行 , 《书》教也 。管 、商法制 ,义存政典《, 礼》教也 。申 、韩刑 名 ,旨归赏罚《, 春秋》教也 。其他杨 、墨 、尹文之言 ,苏 、 张 、孙 、吴之术 ,辨其源委 ,挹其旨趣 ,九流之所分部 , 《七录》之所叙论 ,皆于物曲人官 ,得其一致 ,而不自知 为六典之遗也 。”① 章学诚的观点 ,虽然是传统的诸子 出于王官论的发挥 ,但却为先秦诸子学说从异端回到 “六经羽翼”的地位铺垫了基础 ,也反应了他对诸子学 说进行调合与吸收的态度 ,从而缓和了理学时期六经 与诸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