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塌陷稳定性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2

L1 L
S1
S2
Ⅰ'
L4
Ⅲ'

L2
L1
L
L4
地表
Ⅲ'
M=H Li
β0 β
λ0 α
采 空 区 地 面 塌 陷 稳 定 性 评 价
3、底板移动角、边界角小于煤层倾角时平面及倾向剖面示意图

L2

L1
S1
S2
Ⅰ'
L
L3 L4
Ⅳ'

L2
L1
L
L3
L4
地表
Ⅳ'
M=H Li
β0
β
λ α λ0
采 空 区 地 面 塌 陷 稳 定 性 评 价
1- 2 2 2- 3 3 1) n -(n+ n+1 综1-n 1 2 n
(4)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结果
(6)导水裂隙带高度表示,急倾斜煤层开采以垂向高度表示,倾斜、 缓倾斜煤层开采以煤层法向高度表示。
五、参考文献及相关规范 1、《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 炭工业局,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2、《矿区水文地质勘探规范》 3、《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开采 研究所 1981.12第一版 4、《矿山开采沉陷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何国清 5、 《矿山开采沉陷及其损害防治》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王金庄等 6、《老采空上方建筑地基变形机理及其控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1.郭广李
100 M
Hli=
Hli =
1.6 M 3.6
100 M
100 M
5. 6
8.9 4.0
3.0
Hli= 5.6 1.6 M 3.6
软弱(10~20)
100 M
5.0 M 8.0
100 M
100 M 100 M Hm = 2.5 Hm= 1.5 6.2 M 32 2.1 M 16
走向剖面示意图

S2
S1
S
S1
S2
Ⅰ'
M=H Li
δ δ
0
δ δ
0

冒落塌陷及移动裂缝发育区
地表移动轻微变形区
L、L1、L3—冒落塌陷及移动裂缝发育倾向宽度(m); L2、L4—地表移动轻微变形倾向宽度(m); S、S1—冒落塌陷及移动裂缝发育走向长度(m); S2—地表移动轻微变形走向长度(m); β、β0—顶板移动角、边界角; λ、λ0—底板移动角、边界角; δ、δ0—走向移动角、边界角; α—煤层倾角;H—顶板厚度;Hli—裂隙带高度;Ⅰ-Ⅰ′、Ⅱ-Ⅱ′、Ⅲ-Ⅲ′、Ⅳ-Ⅳ′—剖面编号。
2、采空区稳定评价
采 空 区 地 面 塌 陷 稳 定 性 评 价
(1)评价方法 对采空区稳定性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的方法。 定性评价根据采空区顶部覆岩稳定平衡状态、地面塌陷活动 状况及塌陷趋势等进行评价; 定量评价是通过计算采空区最大冒落带高度和最大导水裂隙 带高度,以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作为评价采空区是否形成地面塌 陷、地表发生裂隙变形的判定指标。 当采空区顶板埋深 (H)小于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 (Hli) 时,对应 的采空区地表水平投影范围属破坏性影响区,为不稳定的采空区 范围。反之,当采空区顶板埋深(H)大于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 (Hli) 时,对应的采空区地表水平投影范围为基本稳定的采空区范围。 同时结合地表移动盆地理论,以采空区顶板埋深(H)等于最大 导水裂隙带高度 (Hli) 时对应的顶板埋深点(或线)为起算点,根 据采空区覆岩岩性组合特征,选择移动角和边界角参数经验值, 计算地表移动范围,其中采用移动角计算所得范围列入不稳定区 段,采用边界角计算所得范围列入基本稳定区段。
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最大深度613m,坑口东西长600m,南北宽420m,
4、地面塌陷发育特征 包括:变形特征和趋势(伴生裂缝情况、充水情况、植被发
育情况、坑坡崩塌滑坡情况、回填情况)、塌陷坑的形态、排列
方式、分布与采空区的对应关系、发生时间等
四、稳定性评价
包括: 塌陷体稳定性评价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
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半定量评价方法
1、塌陷体稳定性评价
地面塌陷体的稳定性评价以定性的方法评价,参照中国地质环境监
1.5
Hli =
3.0
Hm=
7.0 M 63
100 M
1.2
急倾斜煤层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倾角55~90°)
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 (m) 最大冒落带高度 (m)
Hm=0.4~0.5Hli
H li H li 100 Mh 8.4 4.1h 133
m 100 Mh 7.3 7.5h 293
强度。要有勘探剖面图(要求能控制评价区)。
2、开采情况
开采历史、现状和将来 包括:建井时间、闭矿时间、主井深度(开采水平)、倾 向宽度、走向长度、采矿方式、顶板管理方式、开采煤层、
3、采空区的分布特征
复杂的采区可以分片进行统计,包括:沿走向长度、倾向 宽度、开采深度(最大、最小)。
要有与勘探剖面图一致作采空区剖面图,要求能控制采区。
围内,从中心向边缘一般依次可划分出冒落塌陷带、移动裂隙发
育带和轻微变形带三个带。冒落塌陷带、移动裂隙发育带较难划 分,并且从稳定性的角度考虑,均划为不稳定区段,轻微变形带
划为基本稳定区段。
计算中的移动角和边界角经验值:取自《开采规程》中与调查 区的采空区覆岩条件基本相近的经验值。其中当α<50°时按照附 表5-3(按覆岩性质区分的地表移动一般参数综合表)中,根据覆 岩类型(单轴抗压强度)对应的移动角和边界角经验值取值;当α >50°时,顶底板的移动角和边界角参照附表5-1(典型工作面观 测站地表移动实测参数表)及附表5-2(部分矿区地表移动实测参 数表)结合调查区实际情况取值。
采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结果:应通过剖面图表示(移动距离也可以用图解 空 法在剖面图上确定),根据剖面图反映到平面图上。 区 地 (5)多煤层开采如何计算导水裂隙带的问题? 面 A..上下两层煤的最小垂距h大于回采下层煤引起的冒落带高度时H下冒时: 塌 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单独计算,取标高最高者为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 值; 陷 B..上层煤接触到或完全处于下层煤引起的冒落带范围内时:需要考虑 稳 综合采厚的计算: h h h 定 M M M ++M -( + ) y y y 性 评 C ..上下煤层之间的距离很小时,综合采厚按累计厚度计算。 价
采空区地面塌陷稳定性评价
二OO九年十二月
主 要 内 容
前言 地面塌陷成因类型
稳定性评价的基础
采空区地面塌陷稳定性评价 参考文献及相关规范
二、地面塌陷成因类型
岩溶型塌陷、土洞型塌陷、冒顶型塌陷
本次针对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讨论
三、稳定性评价的基础 1、矿层(煤层)特征
包括层数、每层厚度、间距、产状、顶底板单轴饱和抗压
Hm=
Hm=
4.7 M 19
Hm =
7.0 M 63
100 M
4.7 M 19
6.2 M 32 100 M
100 M
1.2
2 .2
HlLeabharlann Baidu =
极软弱(<10)
3.1 M 5.0
5 . 0 M 8 .0 100 M
100 M
4. 0
Hm=
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关于塌陷 体稳定性定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地面塌陷体稳定性评价为单体评价。 塌陷体稳定性定性评价标准
稳定性 分级
塌陷微地貌
堆积物性状
地下水埋藏及 活动情况
说明
塌陷尚未或已受到轻微 有地表水汇集入 正在活动的塌陷,或 充填改造,塌陷周围有开 疏松、呈软 不稳定 渗,有时见水位, 呈间歇缓慢活动的塌 裂痕迹,坑底有下沉开裂 塑至流塑状 地下水活动较强烈 陷 迹象 疏松或稍 其下有地下水流通 接近或达到休止状态 基本 塌陷已部分充填改造, 密,呈软塑 道,有地下水活动 的塌陷,当环境条件改 稳定 植被较发育 至可塑状 迹象 变时可能复活 已被完全充填改造的塌 较密实,主 进入休亡状态的塌陷, 稳定 无地下水活动迹象 陷,植被发育良好 要呈可塑状 一般不会复活
岩性
备注
坚硬
H li
100 Mh 8 .4 4.1h 133 100 Mh 7.3 7.5h 293
中硬、软 弱
H li
H =0.4~0.5Hli
h:为回采阶段垂 高 M:为煤层的法线 厚度
(3)地表移动计算(角量参数法)
评价引用地表移动盆地理论,在采空区地面塌陷变形影响范
覆岩岩性 (单向抗压强度MPa)
1.2 M .0 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 m2 ) Hli= 100 M 8.9 Hm= 100 M 2.5 2 . 1 M 16 最大冒落带高度计算( m) 100 M 2.2
坚硬(40~80)
Hli =
中硬(20~40)
.1 M 5.0 1.2 M 3 2. 0 Hli=
(2)采空区覆岩破坏高度的计算方法
采 空 区 地 面 塌 陷 稳 定 性 评 价
本次选用国家煤炭工业局煤行管字[2000]第81号文关于颁发《建筑 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的经验公 式进行计算。或者使用《矿区水文地质勘探规范》中的经验公式 缓、中倾斜煤层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倾角为0~54°):
采 空 区 地 面 塌 陷 稳 定 性 评 价
1、底板移动角、边界角大于煤层倾角时平面及倾向剖面示意图

L2 L1 S1 S2

L
Ⅰ'
Ⅱ'

L2
L1
L
地表
Ⅱ'
M=H Li β0 β
α
2、底板移动角大于煤层倾角、边界角小于煤层倾角时平面及倾向剖面示意图
采 空 区 地 面 塌 陷 稳 定 性 评 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