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教师节王向东教授奉上文化大餐

9月10日适逢第26个教师节,下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新华日报》资深编辑、江苏省杂文学会会长、享誉全国杂文界的“烟雨金陵一侠客”王向东走上我院“双百讲坛”作“大爱育人,《论语》中的师生关系”演讲,为我院师生奉上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倾倒了全场听众。

讲座一开始,王教授开宗明义就对我院“大爱育人”理念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说,“大爱育人”理念既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也包涵含着深厚的国学底蕴,是和我国的教育始祖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论语》中孔子就把师生关系定位于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同时又具有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泰职院大爱育人理念是对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接着,王向东从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考试中的师生关系、生活中的师生关系、金钱面前的师生关系、绯闻面前的师生关系等五个方面深入阐述,指出,在学生面前,教师应该诲人不倦,应该允许学生各言其志、各言其愿,应该讷言敏行,应该视富贵如浮云,同时应该允许学生批评自己、监督自己。王教授还特别强调,教师应该“三省其身”,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不是老板,学生也不是“粉丝”,学问不是包装,寂寞不是偶然。《论语》的真谛,“人不知而不愠”是知识分子的立身之本。

王教授是泰州人。演讲中,王教授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论语》中精言妙典信手拈来,又杂以家乡的俗谚俚语,使得报告厅里始终充满着“快活的空气”,充分显示了王向东教授对《论语》的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以及他作为全国著名杂文大家的风范和人格魅力。经管院副院长展凯表示,作为大师级的人物,王教授能把《论语》的精髓和当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加以深刻的阐释,这对我们今后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启迪。王教授的演讲是我们教师节收到的一份精美的国学“大礼”。机电学院许霞同学说,我们参与听讲的同学对王教授演讲的评价是:听了都说好。

院党委书记刘富文会前亲切会见了王向东教授,并代表学院向他颁发了特聘教授证书。

报告会由副院长郭冬梅主持,全体院党委委员、全院教职员工及学生代表聆听了报告。

大爱育人:《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王向东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穆拉德教授,2008年10月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做《诺贝尔奖的成功之路》的报告,介绍自己研究一氧化氮生物学性质取得的重大发现。

穆拉德教授说,“诺贝尔精神就是创新、发现新的东西。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独创性,让别人跟着你走。”

引言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人际关系

孔子在《论语》中讲的人际关系,一共有五类,即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

从《论语》中涉及的内容看,师生关系在这五种关系中,应该归属于朋友关系。

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昨为生徒论择交之义,谓青年总以寡交为善;与其交友不如亲师,师乃朋友之年长者也。”十分透彻地肯定了师生关系就是朋友关系。

钱穆《略论中国教育学》认为师生关系既有朋友关系平等的一面,又有父子关系相亲的一面。

他说:“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其视来学者乃平等如朋友。又曰:‘我无行而不与二三子。’则孔子乃以身教,以行教,以己之为人教。其与来学者相处亦亲切如家人。又曰:‘我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则其终日相亲又不啻过其家人矣。又曰:‘回也视予如父,予不得视犹子。’则师弟子之亲,乃亦有逾于父子者。孔子卒,来学者庐墓心丧三年。故来学者之于其师,自称门人弟子。其传师说,乃称家言。而为师者非著书立说以为教,乃一如家人之日常相处以为教。”

总体而言,《论语》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同时又具有家人之间的亲密。对孔子来说,学生不仅是自己的朋友,而且是对自己“劝善规过为先”之人。有这样的学生,是老师的一种幸福;如何面对这样的学生,则是对老师的一种考验。

孔子经受住了这种考验。

《论语》中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考察。

(1)诲人不倦:课堂上的师生关系

孔子上课,经常表扬那些好学的学生。颜渊就是其中最闻名的一个。《论语·子罕》记孔子的话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等于说,课上到最后,孜孜不倦的仅仅剩下颜渊一个。看五四时代那么多学者开课,都有学生逃课,再回过头来听孔子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就很亲切。听话听音。既然“语之而不惰者”是颜渊,那么,“语之而惰者”是谁呢?不知道。孔先生似乎没去学生处查过名单。

进而言之,“语之而惰者”到哪儿去了呢?也不知道。恐怕有逃课的,也有上课打瞌睡的。

《论语·公冶长》有宰予昼寝的记录,属于不逃课也不听课的。孔子也为此发过脾气,说“朽木不可雕也”。

遇到紧要关头,孔子的学生中逃课的人更多。《论语·先进》:“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从陈蔡者,《史记·孔子世家》谓有颜渊、子贡、子路;《弟子列传》谓有子张;《吕氏春秋·慎人篇》谓有宰予,合计五人。他皆无考。

其他的同学哪儿去了呢?不知道。孔先生后来似乎也没给他们处分。如果有份处理决定,不至于无考。

就是跟着走的五个人,也不是人人步步紧跟。《论语·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后”。这就是说,就连颜渊,遇匡人之难之际,也有逃课记录。《吕氏春秋·劝学篇》则谓颜渊“随夫子行,忽遇匡人之难”,“自必潜身远害,或从他道迂行,此其所以相失在后也”,为颜渊逃课做了一点解释。

(2)各言尔志:考试中的师生关系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学生进行考试,似乎都是进行“开卷考试”,而且是讨论式的“开卷考试”。他的试卷从来没有偏题怪题,常见的考题是“各言尔志”、“各言其愿”,有点类似香港高校内地招生时出过的一些题目。香港高校内地招生,香港岭南大学有一题是“谈谈你的理想和兴趣”,并且要求“就一个点来谈,不要面面俱到”;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系有一题是“有何职业规划”。

不同的是,孔子在考学生的同时,自己也作回答,等于同时参加考试,并且与学生共同讨论。

《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