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与有为
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
道家的哲学思想和它的经济思想的关系,则显示了另一方面的意义。道家老庄学派不承认贵贱尊卑的礼制,也反对刑赏禁令的法制,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同受道的支配。道就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本来的样子(道法自然,《老子·25章》),因而个人活动乃至国家的治理,都应该顺应自然。据此,该学派主张个人应该少私寡欲(《老予·19章》)、不以物害己(《庄子·秋水》),以求得身心极大的自由。而就治国来说,则应该为无为,事无事(《老子·63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二产·应帝王》),反对任何人为干预,主张完全合乎自然行事,以小国寡民为理想社会的模式。道家的全部经济思想,亦不外乎这几点。
在这个意义上,无为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不违背事物本身规律的作为。按照道家的解释,无为是从“道”这个根本的宇宙万物本源的自然特性上所衍生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家认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万物,而应以自然无为的态度顺应万物之天性,使其自然生长,自得其足。
老子还把这种“无为”思想扩展到治国之道上,认为治国者积极有为就会扰乱百姓,反而造成社会矛盾和混乱,只有“无为而治”才是正确的治国方法。
老子对欲望问题也很重视。《老子》一开篇就把欲望问题同道和有无一起提了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上面这段论述,是老子欲望论的理论基础。因此,对老子欲望论的分析还应从这里开始。王弼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云: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其注常有欲,以观其徼云,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我们在上节探讨道常无为时指出,无为即顺乎自然。这是一种无任何意志和目的的状态。欲望则是意志和目的的表现。所以无为的状态,就是没有欲望的状态。反之,有为则是有意志有目的的状态,也就是有欲望。因此,《老子》开篇的这段话中关于欲望的观点可以这样来理解:作为天地之始的无,是没有任何意志和目的的,也就是没有欲望。天地之所以能长存,也正在此。所以,人们也只有在无欲的状态,才能了解始物之妙。作为万物之母的有,已是有意志有目的即有欲望的了,不然,就不能生成千姿百态的万物。所以,人们也只有在有欲的状态,才能了解成物之徼。可见,老子既认为人应无欲,也承认人之有欲。老子的欲望论应包括无欲算和有欲两方面的内容。无虽是天地之始,但现实世界的生成却出于有。有了现实世界,也就有了人的欲望。常有欲,以观其徼,正说明人的欲望一开始就同有形有名的万物的生成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无是最高境界,因而无欲也应是最高要求,即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37章)。又说: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8章)。无欲最能返乎朴。朴是然的本性,是最高的品质,能无欲而返乎朴,天下自然安定。
无为与有为议论文论据
无为与有为议论文论据
大家好!老子曾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一观点阐述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
而孔子却又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一观点强调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
这看似矛盾的双方,实则辩证统一,互相包容,这要求我们将“有为”和“无为”之声共同奏响,以无为保根基,以有为促国家繁荣。
老子说“为者败之”,是指圣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从不按自己的想法随意行事。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顺应自然,不过度消耗自然。
在面对粮食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时,更应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顺应自然。
当今社会,不少人将“无为”曲解为“安于现状,无所作为”,以此消极倦怠,日渐佛系、躺平,这是万万不可的。
“有为”不是乱作为,它需要“无为”的制约。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重视自然、协调发展,它同样需要“有为”的赋能。
“有为”与“无为”如鸟之双翼,一方的存在须另一方的制约与促进,一方的践行离不开另一方的指导与规划。
无为保证了国家根基的稳定,有为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正如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中的表现一样,有能力、有责任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以己之躯护卫国家的安全,是为“有为”;而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则居家抗疫,不给党和国家添乱,这体现的恰恰是“无为”,二者共促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
“无为”是国家赖以稳定、协调发展的精神根基。
因此,我们应将“有为”与“无为”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立足于当今时代之大变局,共同促进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愿诸君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以“无为”保国家根基,以“有为”促民族复兴,在“有为”与“无为”的统一下,为实现国之复兴发一份热,发一份光。
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无为与有为,追求“无败”的两种路径
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无为与有为,追求“无败”的两种路径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圣人无为故无败。
--《老子》有的人认为要想“无败”,应该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有的人则认为要想“无败”,应该积极有为。
你赞同哪一种?请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文题解析】:本材料要求表达对于“无败”的理解,选择赞同“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还是赞同“积极有为”的观点。
在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对“无败”的理解:解释“无败”的含义,可以引用《老子》中的原文来说明。
2.对“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的观点的分析和论证:阐述这种观点的优势和合理性,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哲学思考来支持。
3.对“积极有为”的观点的分析和论证:阐述这种观点的优势和合理性,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哲学思考来支持。
4.最后给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总结。
注意,本文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分析。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流畅、条理清晰,以及适当运用举例和引用等手法来加强论证的力度。
佳作赏析【佳作赏析】:无为与有为,追求“无败”的两种路径《老子》中的名言“圣人无为故无败”引发了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之间关系的思考。
有人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积极有为才能实现“无败”。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观点,并阐述我个人的观点。
一派人认为,要想实现“无败”,应该顺应自然,不强求有所作为。
他们认为,人类的成功与失败是由于过度干预和努力而造成的。
只有放下执念,随遇而安,才能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他们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为榜样,认为自然界中万物皆顺其自然,不违背本性,因此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认为,顺应自然的人会更加轻松自在,不会被外的干扰所困扰,也不会因为功利心的驱使而失去内心的平静。
他们认为,人类应该像大自然一样守望自己的本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而不是盲目追求功利和成就。
无为与有为的素材摘抄
无为与有为的素材摘抄王蒙先生说:“‘无为’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情,也就是――‘有为’。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无为”撑起了“有为”的天空。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如何度过?能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
在临死的时候,我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共产主义事业。
”保尔做到了珍惜短暂的生命,不去做那些无谓的事,节省下全部的精力从事共产主义事业,才成为一名伟大的战士。
而今饮誉世界的著名画家凡・高,生前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因为他既已选择了纯粹的艺术,便注定没有富裕的生存环境,没有美女相伴。
在享乐上,他一无所有。
然而,他以令人震撼的最明丽鲜艳的色彩描绘大自然,歌颂大自然,表达自己深深的爱恋。
他崇尚自己的艺术,不肯向不认可他的世俗低头。
艺术不能给他面包,使他最终因贫穷而自杀。
但他却成了一代新奇画风之宗,拥有了一世盛名。
每一个生命个体,若要在人生旅途上有所作为,便必须学会放弃。
放弃无足轻重的琐事,才能积蓄生命的所有能量,去做最有意义的事,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天空。
生命恰如一叶扁舟,承载的重量有限,所以必须学会舍弃。
只有丢掉了不必要的负担,小舟才可轻快行驶。
越是不能舍弃,最后要舍弃的往往越多。
“无为”而后大有作为,是铁的法则,适用于每一个人。
企业亦如此。
我国国企改革的原则便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企退出次要的行业,是为了更好地在关键领域中发展。
不涉足小范围,正是为了在更广阔的空间增强其竞争力,更有力地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家亦如此。
我国奉行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集中力量发展本国经济,追赶发达国家,水平迅速提高。
而印巴、以巴两地战火频仍,导致国家之间矛盾更加激化,人民困苦,经济发展受阻。
泰戈尔说:“鸟的翅膀上系上黄金,便再也飞不起来了。
”是的,请先“无为”,卸下赘余的“黄金”,然后方能“有为”,展翅高飞!让“无为”撑起“有为”的天空!。
2023年有用与无用议论文(精选9篇)
2023年有用与无用议论文(精选9篇)有用与无用议论文1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想做一个有用的人比无用的人好。
可是,我今天听了储老师的课,却改变了看法。
在上课时,储老师讲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来帮助我们来理解。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庄子带着弟子上山去砍柴。
有的树木笔直地听着,而有的'树木却弯弯曲曲的他们总是先砍直的树木,弯曲的树木却安然无样。
口渴的时候就喝点泉水,甘甜的泉很快就干枯了,苦的泉水却剩下了好多。
庄子带着弟子下山了,来到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家里做客。
老爷爷家里有两只白鹅,想要杀一只来吃。
一只会叫的,一只不会叫的杀哪一只好呢?当然是杀不会叫的,会叫的还可以用来叫鸣。
还有一个故事是:有一个人种了一片葫芦。
他非常勤快,每天都帮着他们浇水、施肥。
过不了多久就长出了一个有小船那么大的葫芦。
小葫芦可以劈成两半当瓢,那大葫芦就算它大,也没有什么用处,要的有什么用呢。
上了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有用与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有时候做“有用”的人好。
有时候做“无用”的人好。
这真是让我受益无穷啊!有用与无用议论文2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人的思想也渐渐随着数据的快速更替发生了转变。
昨天的报纸,无用,丢掉;旧的软件安装包,无用,丢掉;过时的硬件被换下来,连收购的人也不要了,丢掉……人们习惯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可又觉得自己内心空空如也。
也是没有办法,不适应时代的东西终将被淘汰。
一个退休的程序员有一天发现自己的程序不再为世人所理解,新的编程语言与更好的算法取代了他,他的那串无用的代码将沉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令他不免感到深深的伤感。
为了更快地奔跑,我们总是要丢掉一些东西,到后来我们甚至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我们拼命地装上我们自认为有用的东西却不知道那是自己的无能。
人类的物质生活总是在不断提升,可精神文化却被自己吞噬。
他们太“能干”了。
有了杜比7。
1声道的家庭影院谁还去听口技呢?有了炫酷的3D打印,我们还需要篾匠吗?我们看似很能干地抛弃无用之物,其实是自己的无能。
有与无的名言
有与无的名言“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
是以夫有之为物,虽千变万化,而不得一为无也。
不得一为无,故自古无未有之时而常存。
”生即有,生即无,无有也。
任何事物也有,也无。
你出生,就是一种自然体系。
我们归于自然。
发生的事情就是空。
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
境无自性,由见而有,不见即无。
见无自性,由心有动,不动即无。
动无自性,独由不觉,觉则不动。
夫无为者无所不为也,有为者有所不为也。
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有些人、无言以对,因为感情问题;有些事、无能为力,因为社会现实。
空,有时是虚,虚与实相反相成;空,有时是无,无和有相伴相生;空,有时是灵,灵和悟相契相通。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世界是属于那种拥有金钱而无所不为的人。
室中无书籍,犹人身之无精神。
真如无念,并非无知。
实相真空,并非无物。
真如实相如如不动,但功用无穷,用而即空,即空而用。
心地既要充实,又要虚无。
没有贪欲称作虚无,没有妄念称作充实。
有了虚无就能充实;有了充实就能虚无。
心地既要纤细入微,又要宽阔博大。
宽阔的心能包容天下一切事物,纤细的心能仔细审度天下的万事万物。
没有存在于本心之外的事物和天理。
万物相生相克,无下则无上,无低则无高,无苦则无甜。
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知甜。
人生的真谛就是“无我”。
而无我的前提就是无相,不执著于任何事物,聪明地看清周遭的一切少惹是非,保全自己。
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人生无友,恰似生命没有太阳。
法国谚语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没有思想自在,就没有迷信,没有真理。
得与失,有与无,好与坏,利与弊都是并列存在的,只不过一个现于明处,另一个隐于暗处。
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讲的福祸相依和周文王所讲的阴阳相衡吧。
“存在“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存在就没有未来。
话题作文“无为与有为”导写
话题作文“无为与有为”导写作者:李兰所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0年第07期文题王蒙先生说过:“人一生要做许多事,人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无为’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也就是──‘有为’。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你也许有许多爱好,诸如踢足球、唱流行歌曲、画画;你也许喜欢和朋友们高谈阔论,自吹自擂;你也许曾为别人的一个漠然的眼神而怏怏不乐、耿耿于怀;你也许喜欢和人说三道四,叽叽喳喳……你是否对王蒙先生的话有所感悟呢?请以“无为与有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②文面整洁,标点正确,避免错别字;③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写好本文应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理解“无为”的含义。
王蒙先生的话说得很明白,“无为”就是“不做”,不做无益、无价值的事,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节省下来,做一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老庄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更不是违法乱纪、贪赃枉法。
“无为”是一种正确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只有正确地理解“无为”的含义,才能准确立意,恰当行文。
2.正确理解“无为”的作用。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喜欢做的事情很多,如果事事都做,势必一事无成。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分清主次,有所选择,集中精力做好一件或几件事,才能做出成绩,取得功效。
“无为”是讲究效率的表现。
一个人不做无效的事,才能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工作生活才有效率;“无为”让人潜心钻研、身心愉快。
试想,摆脱那些人际交往间的得得失失、高谈阔论,保持一片宁静与纯真的心境,潜心于自己的事业或学业,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吗?“无为”是一个人修养与度量的具体表现。
有时舍弃一件事情,尤其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非常痛苦的,没有一定的勇气与毅力是做不到的,只有强者才能下定决心,勇往直前。
无为是我们工作与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需要。
老子哲学中的“有”与“无”
老子哲学中的“有”与“无”老子哲学中的“有”与“无”2012年02月21日老子本体论哲学的起点是万物如何成为万物本身这个基本的哲学问题。
由于超越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合理地解释这个问题。
老子在古代十分有限的知识积累下,运用其理性直观的思维模式,对“有”、“无”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形成了中国式本体论哲学的基本特色。
《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老子哲学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在那样一个人类心智渐开的时代,老子就有了对世界本原问题的透彻理解。
“道”与“有”、“无”是本体论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许多西方哲学家提出的基本哲学概念都与老子哲学有着相似之处。
老子哲学中除了“道”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学概念之外,还有“有”与“无”这一对哲学范畴。
从一定程度上说,“有”与“无”这一对哲学范畴正是“道”演绎其基本逻辑的“剧场”。
弄不清老子哲学中“有”与“无”的含义,也就意味着不能把握老子哲学的实质。
不少研究老子哲学的人,通过不同断句的方式来解读老子哲学,常常会有不同的解释。
由于中国汉字易生歧义,让人们有不同的释读方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比如《老子》第一章中的文字,任何一种现代翻译方式都似乎有其局限性的一面。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老子哲学的实质——我们必须首先将老子理解为一位对宇宙本原有着深刻研究的哲学家,并且应该将其对于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的探讨理解为老子哲学中最主要的部分。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老子》甲本和乙本,两种本子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流行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次序不同,而与韩非子《解老》的次序相同。
有人据此认为,《老子》的思维路径,是由“无为而无不为”的伦理道德政治观点上升到哲学观点的。
然而,1993年郭店楚简出土的《老子》却是不分章节的,排列顺序与帛书及今本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老子》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是经过人为编辑的。
高二议论文议论文《无为与有为》
议论文《无为与有为》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而人与物齐焉,故千秋代序而无异也。
然今之人鲜能备理,芸芸者以己为师,以能巧为智,而弃圣贤之德若鄙履也。
况时之久矣,未若璧匿于尘寰。
初者,《易经》以名传世,有识者振臂呼而晓天下,众皆趋之,蔚为大观。
然时之过矣,“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罪无赦”之律稍见之,盖人之异也。
其以《易》之稍解为饱学者,为风水之师,为命运者,洒然异之,而人多不疑,若鹜也。
何谓也?今之人熙攘于蝇蝇小利,且妄于无劬而有所获也,故欺人者以口舌之理探囊而取物,更有甚者,斧斤斫草木于荣华之时,绝其长而无所直;鱼鳖罔罟而无所止;烁绝者塞于日月之光。
道之所阻,侔侔然惟利之见者。
众皆持利而不桡,猛贪而戾,不以亲亲为本而流于逸乐,且未尝懼乎山之屼者、惊乎坌塺之坲坲,畏于日之瞑暝也。
黟者,自然之律何息焉?夫如江河之滈,弃良田而掷屋宇,蹈群山而倾洪瀑,若爚乱天下耳。
时人惶惊起,尽高人之术而无易也,遂仰于西方之技,然徒为饮鸩止渴之方,无所救,殆已。
国之广,曾以天地为壤,而博者,则古典沈于旧迹而遗香泽。
然,虽世之瞩目,山中人鲜之矣。
善好学者以书为友,况罅乎时之疾也,故《易》当为君子之志,及其所继,皆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惟道之所取,是故国之有瘳矣。
人不可无畏,无畏则江河没于町畦,好游者耽于穷途,君子当以恐惧修省。
畏者皆三思而后行,不假言辞之熠,不托时之济济,谴有为于无为,然后东风矣,此善若水,以做事而谋始焉,何为惧也。
故人皆以自然之德度于万物,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同心之力,为四时之禁,赀帛取于道,为德行束修,仰于自然。
其时皆以道为友,文人相重,不妄求取,是以二而一也。
夫如,则山木自寇,桂伐于其时,正得秋,万宝成,国之大壤,则民富而有余焉。
自然之道,谓阴阳相生、相对、相化耳,和谐统一,自流于形而无溢也。
故君子者当以俭德辟难,谦谦者行于江湖,顺天时而利万器,循天地而飨四时,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国之大计可行也。
高考语文 庄子的无为与有为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庄子的无为与有为一部《庄子》博大精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十个人看了也许有十种理解,于丹老师借庄子来修身养性,易中天老师看到了隐藏在庄子背后的严酷的社会现实,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用佛经来解读庄子,南先生精通儒、释、道各家学问,对庄子的解读游乎经史子集之间,收放自如,让人大开眼界。
我们后人也许不能完全领悟庄子的思想,但假使真能穿越时空隧道向庄子当面请教,估计他老人家也只会答复,密!玄机!自己去悟吧!孔子是圣人,庄子是神人,圣人跟神人终归是有区别的。
如此才华横溢的庄子为什么能心甘情愿地忍受一世清贫,不用自己的才华去救世,庄子的无为应如何理解?政治上无为以庄子的才能,要出将入相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应该是件很简单的事,解读庄子首先应了解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思想来源于生活,也往往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属战国中期,是个危机四伏的乱世,礼坏乐崩,群雄并起,各诸侯国之间明争暗斗、背信弃义、落井下石。
庄子深知“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庄子.人间世》),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生逢这样一个乱世,无论效力于哪一国,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还会赔上道德良知。
因为如果你不算计别人就会被别人算计,为效力的国君谋发展,就要不断地掠夺他国,扩大自己的势力,给百姓带来无穷祸患。
庄子选择无为大概实出无奈,没有人天生就与成功和金钱有仇,他深知要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和荣华富贵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个代价却是他无法承受的。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应帝王》),当今的天下就是被越治越乱,人顺应自然之理生活着,都没有私心,天下就会太平了。
庄子是一个心中充满大爱的人,他的《齐物论》主张万事万物平等,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如此心怀天下之人怎可能为了一己之私而置他人的权利、生命于不顾?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庄子为何会在政治上无为。
如果他也选择了荣华富贵,出将入相,那世间也只是多了一个权谋家,却少了一位光照千古的大哲人,难道不是历史的损失吗?他不爱是因为心中充满大爱,他冷酷是因为他已经白热化,他无为是想有大为。
高考作文无为与有为范文
高考作文无为与有为范文高考作文范文:无为与有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经存在着一种思想观念,即“无为而治”,主张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
然而,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提出了“有为”的概念,强调积极主动地去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那么,无为与有为到底哪个更好呢?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指放下执着,顺应自然规律,以及随遇而安。
这是一种宽容、平和的生活态度。
在某些情况下,无为的态度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对事物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在困难面前应该放下执着,乐观地面对问题,而不是心怀悲观,过度焦虑。
这样的无为态度,可能会使我们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无为也代表了一种宽容的心态,它不强求人们一定要做什么,而是鼓励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环境,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这样一来,人们就能够更加舒服地去适应外部的要求和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无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在某些时候,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有为代表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要求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畏艰辛,不退缩,而是始终保持一颗追求进步的心态。
比如,高考就是一个典型的有为的例子。
高考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验,只有通过积极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对于那些有为的人来说,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更好地制定计划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寻求解决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努力。
他们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
综上所述,无为与有为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而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在面对一些无法改变的事实和困境时,我们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去应对,在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
而在面对那些可以改变的问题和目标时,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努力付出,坚持追求进步。
无为和有为的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有为与无为作文素材陶渊明鲁迅李清照
有为与无为作文素材陶渊明鲁迅李清照鹰击长空,是因为它不甘平凡,高远长空,方是它的归属;鱼翔浅底,是因为它淡泊宁静,柔波浅底,才是它的家乡;寒梅傲立,是因为它一枝独秀,冰凌冬季才是它的天堂。
鹰不甘于低空徘徊,鱼不屑于尘世纷杂,梅不欲与百花争艳,它们坚持自己的原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因而谱写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好篇章,更为人们所赞扬铭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无为与有为,是不为权贵所伏,坚守自己清白,是举世皆醉我的醒的超然达观。
陶渊明,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他是一位农者,是一位隐者,更是坚持自我的杰出代表。
他不肯为那区区五斗米折腰,更不愿因世间的浑浊搭上自己的清白,于是他归去来兮,于田园之中且行且歌,享受风飘飘而吹衣的快然自足,他虽误落尘网中,但他深知自己的归处,深知自己做人的原则。
因此,他不为官,不入仕,只做那淡泊自足的隐者,门前五柳,诗中圣哲,正因为如此,他被后世文人墨客铭记,实现了自己别样的价值。
无为与有为,是不为那庸俗之行,为那君子之义,是敢于剖析,坚持自我的高大正义。
鲁迅,在日本留学途中,观看到国人麻木的影像,于是立即改变自己的志向,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此时的医术根本无法挽救国人,救其内心才是根本。
于是,他弃医从文,于广阔的天宇间独自彷徨,他千夫所指,却以笔化剑,一遍遍剖析中国人的劣根。
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他坚持自我,敲响了世人的警钟。
他的无为与有为,改变了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为与有为,是面对困境,不为与小人同流合污,宁可为那感天动地的大义之行。
李清照,寻寻觅觅,自赵明诚客死他乡后独身一人肩负之重,难以想象。
再嫁那张汝周,想不到却是卑鄙小人,但易安坚持自我原则,宁可自己入狱,也要揭发那小人之行。
一个柔弱女子,是以何等的勇气做了这样的事,正由于她的坚守,后人在记住了她那凄切婉转词作的同时,更记住了她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她是当之无愧的乱世中的美神。
不为与有为,一对矛盾,一个选择,选择正确,为该为者,不为不该为者,坚持自我,方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
" 无为"与"有为"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范畴。
"无为"的概念最早由老子提出,他在《道德经》中提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味着道的本质是无为的,但在其作用下却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事物。
这是从道的角度阐述的自然与人的关系,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相对的,“有为”则是人类通过努力和干预来实现目标的行为。
在儒家思想中,"有为"被理解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完善;而在道家中,"有为"有时也被认为是过分干预或强行改变事物的行为,这与老子的思想相违背,因为他提倡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强加于人。
在实际应用中,"无为"并不等同于完全的不作为,而是要在有所为的同时,不过分干预和控制,给予事物足够的生长和发展空间。
而"有为"也不应理解为盲目的行动,而是在理解和应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
总结来说,"无为"是一种哲学态度,主张顺应自然,避免过度的控制和强制;而"有为"则是人们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努力和指导去达到目标的方法。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一)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一)【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上下凡五千余言,充满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
而在老子《道德经》里,“有”与“无”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道德经》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明确提出有无相生,认为“有”与“无”是相互对立而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道德经》第四十章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提出有生于无,12]所有的物是从“有”中产生的,而“有”是从“无”中产生的。
13]这恰好与西方哲学中崇有抑无的观念相反。
从这一点也可看出,《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但并非一时之功,就老子“有”“无”关系的前后变化亦可拆穿“老子一夜便作《道德经》之传说。
在讨论关于“有”与“无”的具体关系时,许多学者都困惑于老子《道德经》后半部分第四十章中提出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大多都认为这是与第一章中“有无相生”的观点相矛盾的,如陈鼓应先生说:今本“有生于无”之说,显然与第1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法对应。
第1章的“无”、“有”是“同出而异名”地指称道的。
14]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子的思想,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因循守旧。
故在此将对“无”与“有”这一二元辩证的关系加以详细的论述,并阐释其与西方哲学的具体不同,意欲呈现一个更加清晰的老子思想精髓。
“有”与“无”的关系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无相生”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有生于无”的阶段。
“有”与“无”关系的这一微妙变化,不仅反映出老子思想的不断变化性,也隐含着老子对世界(亦即老子所说的天地万物或自然)更为理性的认识。
(一)第一阶段——有无相生“有无相生”见于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的有与无
老子“有无”之小论摘要:“有”与“无”是《老子》中十分重要的论述点。
在《老子》中,“有”与“无”关系紧密相联,并且“有”与“无”与老子论述中心“道”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同时对于中国古代乃至当代的意识形态都有重要的影响。
“有”“无”对我们的生活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老子;“有”与“无”;关系;意义关于老子中的“有”和“无”我想讨论的篇章为《老子》道经部分十一章“三十辐同一毂”:“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挻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①其大义为:三十根辐条凑聚在一个轮毂上,因为轮毂中间有空虚,才有了车轮滚滚前进的功用;柔软的粘土制作陶器,因为陶器有空虚的地方,才有了陶器可以盛装东西的功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因为门窗有空虚之处,才有了进出房屋,可以供人生活的功用:所以,实体的存在是价值的凭借,而实际价值都是因为那空虚的存在才起到了作用。
这一章,老子认为,虚和实,有和无都用他们的作用,而有只是“利”,“无”才是“用”。
“有”是实在直接的实体,而“无”才是用途本身。
老子在道经第一章就谈到了有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始”,而“有”是“母”,这里的“始”是起源,而“母”是指母体。
在《老子》的第四十章中,清晰无误地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里的无,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来说,这个“无”,应当就是大爆炸起点“奇点”之前的状态了,而有“有”,也就是“一”,就是爆炸起点的那个奇点。
“道生一”,就是一种无到有的状态,而那个“一”或者“有”,便是“德”了,可见“有无”和老子的“道德”是有着很大联系。
当然,这个“有无”和普通意义的有无有差别,它包含这更为广阔的含义。
老子“中有”无同“德道”一样,有着极其精妙和深远的含义,短时间内我也很难揣摩清楚,这里我也不好多说。
不过我认为,相比于其他章节的“有无”,第十一章中的“有无”有着更为浅显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为与有为
老子通过对其“道”的阐发,这里的“道”是指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引导人们去体认“道”、“法自然”,进而返朴归真,放弃有为,无为而化,使纷乱的万有世界进入一种和谐有序、圆融无碍的理想存在状态。
在这一理想世界的构建中,其方法是无为的,目的是积极有为的,即“无为而无不为”,这种生存状态在本文中称之为“无为之境”。
老子提出“无为”,希望从烦乱纷争的无序社会中超脱出来,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中去,以此达到消融社会矛盾、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
在老子的思想中,“无为”指基于天道的自然本性,顺任万物的本性无心而为;不是无所作为的“不为”,而是要人在遵循事物自然固有本性的前提下因应善为。
我觉得这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是自然的、不加以人为的造作,让世间万物顺其自然;其次,是不妄为、不过度而为,不能超过事物自然生长的限度;最后,是不为私欲,无心而为,只有真正做到没有私欲,才可以顺应其万物的发展规律。
“有为”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指与“无为”对立的违背万物自然本性的肆意妄为,用虚使诈、违背人之自然性情的仁义礼智、甚、骄、奢、不知足以及执著于事物的末端而抓不住根本等等,在老子看来都是“有为”,这些“有为”导致了冲突、磨擦、不平等、不自由的混乱无序,从人类社会讲是致乱之源,“有为”政治反而适得其反,越“有为”越混乱。
应当指出,这种贬义的“有为”与本文所主张的“有为价值”中的“有为”根本不同,本文所主张的“有为价值”中的“有为”是指积极意义上的“有所作为”,是“无为”的目的。
可见,《老子》的“无为”是一种不显露锋芒的积极有为的主张。
现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浮躁、混乱,我们更加需要辩证地看待“无为而治”,我们需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在天地自然
的真理之下,有相应的法律规程之后,各个人群组织都有“为无为”的各种关系产生。
“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哲理穿过时空遂道向我们走来。
就治理国家而言,每一个新政权的建立,(本质上说,纯粹的无为而治,古今中外是没有的。
)顺应历史潮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是历史的必然。
同时目前配套的体制、法律受众多因素和人为的影响,出现社会失范的现象。
公职人员的腐败渎职,以权谋私,贪污贿赂,挥霍公款,吃喝送礼,玩忽职守,因文化和贫富冲突引发的团伙犯罪,猖撅嚣张,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协和损失,假冒伪劣产品的制造与销售泛乱成灾。
全世界范围内的贩毒、种毒、制毒、吸毒人数猛增,畸型时态的性病、爱滋病等产生和蔓延……都是违背无为而治产生的有为病毒。
中国当前西部大开发,是缩小东西部地区,地域经济、生活差距战略转移。
且符合中国国情和西部人民利益的无为之举。
加上宽松优厚的政策、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健全相应的法制等相对“无为之治”,又是社会一大进步。
干部群众依法办事,不需要政府多加干预,政企分开,减轻农民负担,废除许多不合理的收费,出台一系列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举措,倡导扶贫工程、希望工程、自愿者工程等等;在计划经济转型中,市场机制的宏观调控,进而市场经济接轨国际化;先富帮后富,对收入高要通过税收等形式加以调节,取缔非法收入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解决好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都是由有为走向无为之治的举措,长江洪峰、北京的沙尘暴一次给我们警示。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也要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和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水资源危机等造成的“环境难民”,高喊“绿色革命”的口号,打起“回归自然”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