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与“有为”

合集下载

“有为”与“无为”

“有为”与“无为”

“有为”与“无为”邓小平用了20几年的时间在中国为中国共产党锻造了两支制造现代化的干部队伍,功效还可以再挺50年。

邓小平为了锻造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在充分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国情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后,制定的建国谋略鲜为人知,最少是很少见诸报端。

我想也许其他方略可以很多,但是在干部队伍的制造上,他是用了大心的。

要点如下:这两支干部队伍是党权的“无为”之队和经管的“有为”之队。

在中国没有党权,就没有统一意志,就无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但是,按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教义来进行“有为”的锻造,已经被30多年的历史证明是很难成功的。

这里出现一个具有尖锐矛盾的问题,要“党权”而不要“党义”,能否实现,就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邓小平的功绩就在于他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到了出路。

(在这一方面陈云等人都不是天才。

)邓小平使用党权骟改了党义。

他明令全党采取“不许搞姓资姓社的讨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一部分地域搞特区”等等无疑是给党义膑足的措施。

这些措施归结到一点就是让党义“无为”(采取了老子道家的“无为之治”之策)。

几经较量党权终于放弃了党义,“无为”占了上风,也给另一支干部队伍的锻造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同样在中国没有经济管理的开放政策,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也不可能有出路。

因此搞现代化的干部队伍就必须建造成一支有为的队伍,这支队伍不能由党义来约束,他必须能够在第一时间取得与世界同步行动的权利。

这支由投机家、民营企业家、掮客组成的队伍与党权是分离的,他是党权的对立面,在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里寻找发财致富的缝隙。

他们只要在任何地方找到这种缝隙,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下蛋养蛆,发展壮大。

他们已经变成是中国现代化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已经和党权一样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中坚。

20多年来邓小平等人的苦心栽培总算有了结果,这支用中国儒教和西方科学教义培养起来的干部队伍在成熟起来,这是一支由“有为”的人士组成的队伍,现在江泽民要通过三个代表把他们收编进党权系统。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

不 为 “伸手必 被捉”之 为
中,管 理者 的职 务行 为 以管 理 的名 愧 ,自信 没有 不正 当之 处 。管 理者
应 当承认 ,作 为 道 德经 中 义得 以实施 ,按照名 正言顺 的逻辑 , 只要 问心 无愧 ,又 经得起 历 史的拷
的重要 概 念 ,无 为 的确有 清净 不作 那是 正 当的 。然 而无 为理 念 的提 出 问,当然 可 以无不 为 ,直 至做 出必
为 之 意 :“无 为 者 ,寂 然 无 声 ,漠 则表 明 ,管 理者 的职 务行 为 虽然 以 要 的牺 牲 ,否则就是 失职 。
然 不动 ,引之不 来 ,推 之不往 ”者也 。 正 当的名 目出现 ,但 是如 果使 用 了
正 当管理 同样 需要排 除一 种倾
然而被 称为道 家之渊府 的 淮南子 不 正 当的 管理手 段 ,就应 当予 以克 向,那 就 是 不 能 够 “不 作 为 ”。 当
那 么 ,无 为 的是什 么 呢? 淮 验证 ,才 能让 管理 者放 弃 不正 当管 程 度 。在可 为可 不为 的情 况 下 ,管
南 子 ))的界 定 很 明确 :“私志 不 得 理 的侥 幸 。无论 是 用 以欺 人 还是 自 理 者 似 乎 可 以做 出趋 利 避 害 的 选
入 公 道 , 嗜欲 不 得 在 正 术 ”。用 今 欺 ,不 正 当管理 最 终要受 到历 史直 择 ;但 是在两 种体 制 并存 时就不 同
管理 的两 翼 ,那么 无不 为也包 含着 我约 束 。1995年 夏 天 ,格力 集 团的 后 ,立 即给管理层 下达 了 12字 令 :
敢于 冲破 特 定 “禁 区 ”的意 味 ,即 销售 量 急速膨 胀 ,财务 出现 很多 漏 公 平 公 正 、 公开 透 明 、公 私 分 明。 敢 于创 新 的无不 为 ;只不过 那必 须 洞 ,时任 经营 部部 长 的董 明珠要 求 就 是为 了提 醒管 理层 在企 业变 大 以

有为与无为作文范文800字

有为与无为作文范文800字

有为与无为作文范文800字英文回答:In life, there are two approaches that one can take the path of action or the path of inaction. The concept of "wei" and "wuwei" in Chinese philosophy captures these two approaches. "Wei" refers to taking deliberate action, while "wuwei" refers to the idea of non-action or effortless action. Both approaches have their merits and can lead to different outcomes depending on the situation.Taking the path of action, or "wei," involves actively engaging with the world and pursuing one's goals through effort and determination. This approach requires a proactive mindset and a 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 When faced with a challenge, a person who follows the path of action will actively seek solutions and work towards achieving their desired outcome. For example, if I want to improve my fitness level, I will join a gym, set goals, and work out regularly to achieve my desired results. Thisapproach can lead to personal growth, success, and a senseof accomplishment.On the other hand, the path of inaction, or "wuwei," suggests that sometimes the best course of action is to do nothing and let things unfold naturally. It is about going with the flow and allowing events to take their own course without interference. This approach requires a certainlevel of trust in the natural order of things. For instance, if I am faced with a difficult decision and I am unsure of the best course of action, I might choose to wait and see how things unfold before making a move. This approach can lead to a sense of peace, acceptance, an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中文回答:人生中,我们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方式——行动的道路或无为的道路。

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

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
老子不是不谈治国的大事,但他指出,爱民治国要生之,富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则指出治人之过,是由于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自然的状态不能保存)
道家的哲学思想和它的经济思想的关系,则显示了另一方面的意义。道家老庄学派不承认贵贱尊卑的礼制,也反对刑赏禁令的法制,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同受道的支配。道就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本来的样子(道法自然,《老子·25章》),因而个人活动乃至国家的治理,都应该顺应自然。据此,该学派主张个人应该少私寡欲(《老予·19章》)、不以物害己(《庄子·秋水》),以求得身心极大的自由。而就治国来说,则应该为无为,事无事(《老子·63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二产·应帝王》),反对任何人为干预,主张完全合乎自然行事,以小国寡民为理想社会的模式。道家的全部经济思想,亦不外乎这几点。
在这个意义上,无为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不违背事物本身规律的作为。按照道家的解释,无为是从“道”这个根本的宇宙万物本源的自然特性上所衍生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家认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万物,而应以自然无为的态度顺应万物之天性,使其自然生长,自得其足。
老子还把这种“无为”思想扩展到治国之道上,认为治国者积极有为就会扰乱百姓,反而造成社会矛盾和混乱,只有“无为而治”才是正确的治国方法。
老子对欲望问题也很重视。《老子》一开篇就把欲望问题同道和有无一起提了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上面这段论述,是老子欲望论的理论基础。因此,对老子欲望论的分析还应从这里开始。王弼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云: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其注常有欲,以观其徼云,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我们在上节探讨道常无为时指出,无为即顺乎自然。这是一种无任何意志和目的的状态。欲望则是意志和目的的表现。所以无为的状态,就是没有欲望的状态。反之,有为则是有意志有目的的状态,也就是有欲望。因此,《老子》开篇的这段话中关于欲望的观点可以这样来理解:作为天地之始的无,是没有任何意志和目的的,也就是没有欲望。天地之所以能长存,也正在此。所以,人们也只有在无欲的状态,才能了解始物之妙。作为万物之母的有,已是有意志有目的即有欲望的了,不然,就不能生成千姿百态的万物。所以,人们也只有在有欲的状态,才能了解成物之徼。可见,老子既认为人应无欲,也承认人之有欲。老子的欲望论应包括无欲算和有欲两方面的内容。无虽是天地之始,但现实世界的生成却出于有。有了现实世界,也就有了人的欲望。常有欲,以观其徼,正说明人的欲望一开始就同有形有名的万物的生成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无是最高境界,因而无欲也应是最高要求,即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37章)。又说: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8章)。无欲最能返乎朴。朴是然的本性,是最高的品质,能无欲而返乎朴,天下自然安定。

管理的“无为”和“有为”

管理的“无为”和“有为”

342018.10特别策划EXCLUSIVE“无为而治”这一理念出自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著名的治国理念,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同时也强调“无为无不为”。

这里所说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要遵循这个世界的规律,遵循每个人的个性,这是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

在最初,无为而治是一种治国理念,国家的政府官员和领导者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不去做过多的约束,让百姓有足够的精力发展生产力。

早有汉高祖和他的继任管理的“无为”和“有为”者们皆推崇此道,他们颁布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刑罚、鼓励农耕,使得汉朝的生产力与经济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国家日益强盛,在经历十几年的战争后最终歼灭了匈奴骑兵,成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汉王朝。

后来无为而治又在教育领域有所运用,教育者们发现,对于学生要给他们创造自由成长的条件,尊重每个人的天性,把每个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试错,充分信赖他们的发展潜力,通过教育者的“无为”让孩子在一次次独立实践中得到成长。

来到现代,无为而治也被很多管理者们奉为至上真理。

对于管理者们来说,无为而治更像是一种豁达的心态、一种崇高的境界。

无为的管理模式就是要领导人做好整体决策、把握好企业的前进方向,但具体工作就要全权授予下属来做,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企业,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重视度,于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领导者不必亲力亲为,善于运用领导权责就能将“无为”变为“有为”。

战略管理:“无为”的基础从具体方面来讲,无为的第一步是文/本刊记者 张美玲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特别策划EXCLUSIVE做好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一种宏观管理,就是要先做好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与布局。

这种方法是为“无为”的管理做铺垫,只有完善好企业的整体战略布局,从宏观管理走向微观管理,企业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有为无为为主题的发言稿

有为无为为主题的发言稿

有为无为为主题的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对有为无为这一主题的一些想法。

有为无为,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话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研究和探讨。

在古代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中都有对有为无为的探讨,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一话题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面对这一课题,我们需要冷静理性的思考,不断探讨、深化对有为无为的认识,并根据自己所在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首先,我想谈一谈有为与无为的基本概念。

有为,即有所为,即有一定的目标和行动,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不断奋斗、付出、实现自我价值。

而无为,则是指不做,放下一切欲望和执念,随缘随遇,不为外界所动,放空自己,追求心境的平和与安宁。

在这个多变的社会中,有人认为应该有所为,要积极进取,为自己的梦想去拼搏,不断奋斗、不断进取。

因为只有积极进取、不断奋斗,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也有人认为应该无为而治,要学会放空自己,顺其自然,不要被功利所累,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清净。

在我看来,有为与无为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需要有所为的时候,也需要无为的时候。

有时候,我们需要积极进取,为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去拼搏,不断奋斗,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但是,也有时候,我们需要放下一切执念,学会放空自己,顺应生活的变化,从容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其次,我想谈一谈有为无为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为无为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方法。

有为,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积极向上的品质,要有梦想,有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不断奋斗,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我价值。

而无为,则是我们需要具备的一种淡然处世的品质,要学会放下一切欲望和执念,顺其自然,不被功利所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才能拥有一颗平和的心,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于“无为”处实现“有为”

于“无为”处实现“有为”

于“无为”处实现“有为”无为而治,无为而行,无为而成。

这句话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通常强调主动的努力和积极的行动来实现目标,而在中国文化中,却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行的理念。

这种似乎矛盾的观念其实反映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和境界。

在中国哲学中,“无为”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策略,通过放下私欲,超脱功利,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实现“有为”。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说在行动中无私无欲,不被功利情绪所左右。

在中国哲学中,始终提倡务虚无为,淡泊名利,抱怀高尚的品德,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只有做到“无为之为”,才能真正抛开功利心,超越世俗,不为外物所累,不为情感所困。

对于个人来说,无为即是要做到舍我其谁,视富贵如浮云,相对来说,实现了“无为”反倒能获得更多。

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升迁而努力,只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奋斗,那么我们就是被功利所左右,被外界所驱使,这样的状态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之为“有为”,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超脱物质利益的束缚,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工作,不计较得失,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不操之过急,不急于求成,所谓处处皆无为之有为,才是真正的有为。

在管理上,“无为”更是一种高明的管理艺术。

一个领导,如果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个人得失而计较,不为功利而忧虑,不为功名利禄而偏袒,相反,能够为他人着想,善待下属,尊重他人,那么他就是一个有为的领导。

当一个领导能够做到“无为”,他才能成就更多的事业,获得更多的尊重,也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在社会上,“无为”也能够达到“有为”的效果。

一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都能以无欲为首,不被功利所左右,而是追求真善美,为他人着想,以一颗宽容的心待人处事,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也是一个有为的社会。

一个社会所谓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物质繁荣和政治稳定,更在于他的人伦和谐和社会和谐。

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社会和谐,才能谈得上有为,否则,再大的繁荣也是虚幻的。

有为和无为的作文

有为和无为的作文

有为和无为的作文
以《有为和无为的作文》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
古人曾经说过,“有为有不为,无为无不为”。

这句话提醒我们,无论是有为还是无为,都是有益于自己的。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使用这两种思维模式,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首先,有为思维模式强调积极行动。

在写作过程中,采用有为思维模式不仅能帮助作者把文章结构化,更重要的是有为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作者做出正确的选择,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读者更清楚、更准确。

例如,当我写一篇关于社会上犯罪的文章时,有为思维模式可以提供一种积极的视角,指出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抵制犯罪,建立安全社会。

另外,当涉及到一些新的想法时,采用有为思维模式也能帮助作者更加清晰地表达这些新的想法,从而使文章显得更具有启发性。

其次,无为思维模式强调被动行动。

在写作过程中,采用无为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作者发现更多的潜在机会,更好地发掘文章的可能性。

无为思维模式可以让作者不把时间花在实施行动上,而是花在思考的价值上。

例如,当我写一篇关于环境污染的文章时,无为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多潜在的机会,比如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此外,采用无为思维模式还可以让作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整个文章的内涵,从而能够把最简洁、最准确的观点传达给读者。

总之,无论是采取有为思维模式还是无为思维模式,都可以给写作带来帮助。

有为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作者发现适当的行动,而无为思维模式则可以让作者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内涵,有效地运用这两种思维模式,作者才能使文章更加精彩。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老子通过对其“道”的阐发,这里的“道”是指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引导人们去体认“道”、“法自然”,进而返朴归真,放弃有为,无为而化,使纷乱的万有世界进入一种和谐有序、圆融无碍的理想存在状态。

在这一理想世界的构建中,其方法是无为的,目的是积极有为的,即“无为而无不为”,这种生存状态在本文中称之为“无为之境”。

老子提出“无为”,希望从烦乱纷争的无序社会中超脱出来,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中去,以此达到消融社会矛盾、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

在老子的思想中,“无为”指基于天道的自然本性,顺任万物的本性无心而为;不是无所作为的“不为”,而是要人在遵循事物自然固有本性的前提下因应善为。

我觉得这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是自然的、不加以人为的造作,让世间万物顺其自然;其次,是不妄为、不过度而为,不能超过事物自然生长的限度;最后,是不为私欲,无心而为,只有真正做到没有私欲,才可以顺应其万物的发展规律。

“有为”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指与“无为”对立的违背万物自然本性的肆意妄为,用虚使诈、违背人之自然性情的仁义礼智、甚、骄、奢、不知足以及执著于事物的末端而抓不住根本等等,在老子看来都是“有为”,这些“有为”导致了冲突、磨擦、不平等、不自由的混乱无序,从人类社会讲是致乱之源,“有为”政治反而适得其反,越“有为”越混乱。

应当指出,这种贬义的“有为”与本文所主张的“有为价值”中的“有为”根本不同,本文所主张的“有为价值”中的“有为”是指积极意义上的“有所作为”,是“无为”的目的。

可见,《老子》的“无为”是一种不显露锋芒的积极有为的主张。

现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浮躁、混乱,我们更加需要辩证地看待“无为而治”,我们需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在天地自然的真理之下,有相应的法律规程之后,各个人群组织都有“为无为”的各种关系产生。

“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哲理穿过时空遂道向我们走来。

就治理国家而言,每一个新政权的建立,(本质上说,纯粹的无为而治,古今中外是没有的。

有为与无为作文

有为与无为作文

有为与无为作文曾听人问道:“有为是才,无为也是才,那么有为无为,孰优孰劣?”欲答此疑,必先知道何为有为,何为无为。

古人云:“为无为,则无不治”、“夫唯不争,故无尤”。

清静无为,是道家的思想,讲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治世之法。

与儒家相比,道家治世或许显得较消极一些,但是,上至汉文帝“半壁江山一纸书”,下至曾国藩写给曾国荃的“低头一拜屠羊说”——又有多少可在史书上留名的英才是不谙道家“无为”妙学的呢?所以,有为不如无为。

汉代名儒贾谊,可谓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

他年少即入仕为官,且官居博士,是当时众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位,正所谓“年少得志”。

但后来。

他只因时政问题多次向皇帝参本奏折、尽忠上谏却不被皇帝采纳就一时忧郁愤懑、志气消沉,以致最后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昔日凌云壮志一朝湮没,徒留千年后苏轼的一篇《贾谊论》在为他嗟叹哀惋。

贾谊,有为也。

才思敏捷、名满天下,但是,他仍停留在“有为”境界。

他锋芒毕露、急于求成,想把所有的宏伟抱负付诸行动,于是在此时得罪了当时的权臣周勃、灌婴等人;他想有所作为,可最终他因人诬陷中伤而失败,被贬长沙。

而且他败得彻底:他轻易地输掉了最宝贵的筹码——生命,他只因一次碰壁就放弃了全部,让人惋惜也让人怜悯。

他忽略了最重要的方面:无为。

那么,何谓无为?汉文帝刚即位时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内忧外患,其中最大的隐患是雄踞长江以南地区、对帝位早存觊觎之心的南越王赵佗。

若为了消除隐患而发兵大动干戈,那么刚安稳下来的大汉社稷不免要再遭战乱之苦,且这一场战争的胜算至多不过五五之数。

于是,后来深谙道学的汉文帝仅凭与赵佗的两封往来书信就平息了这场看似避无可避的战争。

那信中无丝毫威逼之意,也只字未提让南越王放弃发兵,反而是对南越王加以慰劳:“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民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冢”,但确实是使南越王承认了汉文帝的天子之位,并且臣服于文帝。

真可谓是“半壁江山一纸书”。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与“有为”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与“有为”

班级管理(guǎnlǐ)中的“无为”与“有为”班主任是什么?有人形象地比喻说,班主任是条扁担(biǎn dɑn),一头担着学校的要求,一头担着学生的心愿。

“要求”的箩筐里已被教学任务塞得很满,纪律、卫生、活动的加载又会随时出现。

“心愿”的一头,不仅有幼稚天真的共性和单纯固执的个性构成难调的众口,还有家长的殷殷期盼。

班主任每天面对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针对学生的学习、日常规范、生活等诸多方面,拼时间,耗精力,天天严防死守,让人疲倦而压抑。

“无为”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门优秀的管理艺术。

“无为”并非不为,而是“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

“无为”用于教学管理上即是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转变管理机制,形成学生“有为”、教师“无为”的良性状态。

如果说学生是一群羊,那么教师的“无为”不是放散羊,更不是羊群后的鞭子,而是要做羊群前面的一片水草地。

要真正地实现班级“无为而治”,让班主任从繁杂的管理中解脱出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jǐɡè)方面进行思考:一、“无为(wúwéi)”中的“有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极其需要非语言的暗示活动,这也是体现班主任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才是教育追求的最佳境界。

有些情况班主任不必在班集体中当众说得很清楚,可以通过一些眼神、表情、动作、语调、体态等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班会课学生走神,你可以走到他面前停住,或是向他递一个眼神,以这样细微的动作代替(dàitì)批评。

这样既不影响课堂,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天早上一位学生迟到了15分钟,低着头眼里噙着泪,嘴角微微颤动,好像要解释什么。

我当时一句话也没说,让她回座位好好自习。

跑操结束后,我以唠家常的语气询问她最近的学习状态,是否存在困难需要我进行帮助。

没想到她主动说明了早上迟到的情况,从孩子的眼中我看到的是一种被尊重的感激。

于“无为”处实现“有为”

于“无为”处实现“有为”

于“无为”处实现“有为”无为已成为一种文化内涵,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乃至政治领域。

事实上,“无为”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有着复杂的哲学思想内涵。

无为并不等于不做事,而是不做无益之事,不做违反天道自然之事,不与他人争斗之事。

因此,无为有时也可以理解为高明的应对策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然而,现实社会中,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能抓住机会、主动出击的人,这与无为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在“无为”中实现“有为”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无为”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态度,而是一种积极的进攻策略。

无为之道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顺势而为”,即“从容不迫地顺应周围的环境,把握机遇”。

这在实践中表现为,要根据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智慧地选择合适的行动方式,而非一昧地追求最大化的收益。

同样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干扰和干扰,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其次,无为之道强调的是把握时机,把握重心。

在具体行动中,我们不应该急于求成,而是应该做好准备,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例如,在商业领域中,不是每个市场都适合你的产品,不是每个客户都有需要你的服务,要根据市场需求、自身特点和竞争状况等因素,选择最有前景的客户和市场,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同时,找到关键点,聚焦核心问题,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项上,也是无为之道的一种表现。

明确重点,抓住重心,才能在闲杂事物中拔得头筹。

最后,实现“无为”升华到“有为”,还需要注重个人修养和能力提升。

无为之道最核心的内涵是“无欲”,即心如止水,无动于衷,不为物欲所动,不被外在因素所左右。

只有摆脱思维的根本原因,才能达到“不为所欲为”的境界。

“有为”的实现,也需要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自我提高,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例如,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平衡的心理,加强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在无为的基础上,实现有为的状态。

综上所述,实现“无为”升华到“有为”,需要明确无为之道的内涵和实践原则,注重把握时机,抓住重心,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个人修养和能力。

有为和无为的现实意义

有为和无为的现实意义

有为和无为的现实意义
有为和无为,是中国文化中的概念。

有为是指积极主动地做事,为
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不断努力;而无为则是指顺其自然,顺应自然而不
刻意地做事。

这两种态度在生活中都有其现实意义。

有为的现实意义
1. 提高自身素质。

有为的态度让人在不断努力中提升自我,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素质。

2. 实现个人目标。

有为的人会设定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向着目标前进。

他们会勇于面对挑战,不怕失败,不断尝试,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

3. 增强个人竞争力。

有为的人不仅是自我提升,也会和他人竞争,比
如在职场上,有为的人会为了更好的职位地位而竞争,积极争取机会,获得更多成就。

无为的现实意义
1. 减少焦虑和压力。

无为的人没有太多的期待和要求,不会去强求事
情的发展,从而减少了焦虑和压力,能够保持心情平和。

2. 更好地享受生活。

无为的人顺其自然,没有太多的刻意,能够更好
地享受生活,关注当下的美好,体验生活的乐趣。

3. 更好地处理复杂问题。

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有时候需要放松心态,静下心来,顺其自然,这时候无为的态度就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
更好地处理问题。

综上所述,有为和无为都有其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和
需求,灵活运用这两种态度,让它们成为我们成功的武器。

有为无为演讲稿

有为无为演讲稿

有为无为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有为无为”。

这个话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被提及,但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它的内涵和意义。

所以,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演讲,能够让大家对“有为无为”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有为”的含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通常把“有为”理解为积极向上、努力奋斗、不断进取。

的确,这种积极的态度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品质,它让我们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有为过度”的状态,过度的努力和追求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焦虑和疲惫。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无为”。

那么,“无为”又是什么意思呢?“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不为外在的成败得失所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为而治”是一种处世哲学,它强调的是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操之过急。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通过“无为”来理解,即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不让外在的压力和困难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怀疑自己,感到焦虑和疲惫。

这时,我们就需要学会“无为”,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让外在的困难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从而更好地面对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成功的时候保持谦逊和平和的心态,不为成功所迷惑,不为失败所沮丧,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常常会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忙于工作和生活,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忽略了与家人朋友的相处。

这时,我们就需要学会“无为”,停下脚步,静下心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家人朋友共享快乐时光,从而更好地珍惜眼前人和事,体验生活的乐趣。

总之,有为无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为的精神,不断努力,奋发向前;同时,我们也需要无为的态度,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被外在的成败得失所累。

扬“无为”精神 办“有为”教育

扬“无为”精神 办“有为”教育

扬“无为”精神办“有为”教育“无为”是“无为而治”,“崇文守正,无为有为”是“无为精神”。

就教育而言,就是要明晰对人的本质和发展的认识,关注师生的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无为中学一直秉承“扬无为精神办有为教育”的宗旨,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的“有为”发展创造一切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有为”教育奠基。

标签:“无为”“有为”教育无为中学坐落于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无为自隋朝始建,市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

因为不違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

这就是“崇文守正,无为有为”的“无为”精神。

就教育而言,遵循客观规律就是要明晰对人的本质和发展的认识,关注师生的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一、无为中学的办学历史及简介1925年,热心桑梓教育的早期共产党人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创建了第一所中学,即“无为县初级中学”。

1951年,升为地区重点中学,1955年又上升为省管中学。

1978年以后,全校师生员工励精图治,逐步走出一条高质量、有特色、有良好校风的办学之路。

2001年,学校晋升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学校现有5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余人,专任教师231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75人,一级教师83人,省级教坛新星3人,市学科带头人4人,市骨干教师17人。

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4人。

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同步,近年来,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参与编写各种教学专著30多本,承担省级教研课题7项,国家级教研课题1项。

二、明晰对人的本质和发展的认识,关注师生的发展,确定学校办学品位(一)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人的本质。

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不仅促进了人手和语言的形成,而且还发展了人的意识和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
" 无为"与"有为"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范畴。

"无为"的概念最早由老子提出,他在《道德经》中提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味着道的本质是无为的,但在其作用下却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事物。

这是从道的角度阐述的自然与人的关系,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相对的,“有为”则是人类通过努力和干预来实现目标的行为。

在儒家思想中,"有为"被理解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完善;而在道家中,"有为"有时也被认为是过分干预或强行改变事物的行为,这与老子的思想相违背,因为他提倡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强加于人。

在实际应用中,"无为"并不等同于完全的不作为,而是要在有所为的同时,不过分干预和控制,给予事物足够的生长和发展空间。

而"有为"也不应理解为盲目的行动,而是在理解和应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

总结来说,"无为"是一种哲学态度,主张顺应自然,避免过度的控制和强制;而"有为"则是人们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努力和指导去达到目标的方法。

有为与无为

有为与无为

有为与无为无为与有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

老子最先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辩证关系。

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称之“无为”;就其生成万物来说,又称之“无不为”。

为了保证礼法的有效实施,道家还提出了政治权力中的操作原则,即君无为而臣有为,这一原则正式出现于黄老学派。

从历史上来看,老子针对统治者第一次提出了“无为”的主张,认为君主无为,百姓可以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的无为主要是想消解统治者对百姓过多的控制与干涉,给百姓以更多的生存空间,以使社会恢复并保持和谐与秩序。

当然实际的社会并没有这样简单,仅靠无为并不能使社会恢复秩序,正是由于此,黄老学派才提出了“法”作为君主无为的补充。

《经法》云:“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名声号矣。

刑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十大经》也说:“欲知得失,请必审名察形。

刑恒自定,是我愈静,事恒自施,是我无为。

”君主之无为,是因为有刑名法度约束天下。

与此相应,就是必须有执法的人,即所谓臣。

黄老学派认为,君主必须无为,而臣子则必须有为。

庄子学派作品《庄子·天道》及黄老学派作品《管子》都明确提出了这一原则。

《天道》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

此不易之道也。

”《管子·心术上》也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

”“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

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

故日:“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故日: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

故日“君”。

‘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此言不夺能。

不与下试也。

”这是以心与九窍比喻君臣,充分表现稷下道家以治身、治国为一理的特点。

照这样的解释,“君无为而臣有为”,第一是为了区分君臣不同角色,并保证君主处于主动的地位;第二是为了有效发挥大臣的能力,使各尽其责。

“有为”与“无为”的思考

“有为”与“无为”的思考

“有为”与“⽆为”的思考林中⼀凡认为:⾝为中国⼈,我觉得我对我⾃⼰的国家知道得实在是太少了。

作为⼀介草民,做不了惊天动地的⼤事,却免不了要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活着就免不了要思考些什么。

于是就有了“有为”与“⽆为”的思考......我想,“有为”与“⽆为”还得要从站在哪个⾓度来看吧?!“儒家是‘以有为求有为,是真有为’,道家是‘以⽆为求有为,是假⽆为’,禅宗是‘以有为求⽆为,是真⽆为......”从“治世”的⾓度来看,这个似乎很有道理,是不是?⽽从“⽴世”的⾓度来看呢?禅宗好象更有魅⼒吧?!社会就是舞台,我们就该扮演好不同的⾓⾊,让我们擦亮眼睛,⾛出⾃⼰最为理想的⼈⽣之路!下⾯是转⼀篇博客朋友的⽂章,我觉得很有思考的价值:我有三宝,持⽽保之(2009-05-13 21:20:58)宗教禅宗儒家道家孔孟宇宙⽂化分类:国学易中天⽼师在《从⽼庄到禅宗》中总结说,儒家是“以有为求有为,是真有为”,道家是“以⽆为求有为,是假⽆为”,禅宗是“以有为求⽆为,是真⽆为”,我觉得⼊⽊三分。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效法天(天⾏健,君⼦以⾃强不息)、地(地势坤,君⼦以厚德载物),追求“天⼈合德”,主张⼊世和承担社会责任,但效果并不理想:孔⼦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惶惶若丧家之⽝;孟⼦到处奔⾛呼吁,其王道思想和民本主义却始终不得见⽤,只能退⽽独善其⾝。

哎,明知其不可⽽为之,真是⼈格伟⼤,精神可嘉。

孔孟由于坚持“克⼰复礼”⽽没有在其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但是他们肯定传统、重视教育、关⼼社会,始志不移,其⼊世的社会理想激励后世⽆数仁⼈志⼠创造丰功伟绩,实现⼈⽣价值,才有2000年来绵延不绝,灿烂辉煌的中华⽂明。

因此,我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永恒价值是不容否认的,不学儒家不可知天命,不知天命⽆以为君⼦。

以⽼庄为代表的道家效法⽔(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之所恶,故⼏于道),追求“天⼈合⼀”,跳出以⼈为中⼼的主观局限,⽽以客观、整体、辨证和发展的视⾓观察天地万物(包括⼈类社会),因此境界⽐儒家⾼远,思路⽐儒家开阔,智慧也⽐儒家深刻,其主张出世和观察,提出了“道”、“德”和“圣⼈”之说。

有为与无为作文800字

有为与无为作文800字

有为与无为作文800字
古人云:“有为有极,无为有极,有极乃先;有为者,其所得者多;无为者,其所得者少。

”这句话,深刻概括了“有为”与“无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有为”指的是人们有计划地,有正确的方向地把握生活,并取得成功。

“无为”指的是个人在生活中没有计划,无心插柳,望洋兴叹,甚至消极抗拒一切变化。

首先,有为的人,都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计划,他们的行动有方向性,有规划性,有野心和激情,并有自信心及毅力去实现目标,从而取得成功;反之,无为的人,缺乏计划,所有的行为都是毫无目的的,更无法取得成功。

其次,有为的人有明确的自我形象,他们不断反思,不断修正错误,重新定位;而无为的人,面对自己没有任何改变,屡败屡战,慢慢走向毁灭。

另外,有为的人,总是有准备去面对变化,敏锐把握机会,不断拓宽知识面,跟上发展步伐;而无为的人,总是以消极的思想,对变化抗拒,不仅发展不起来,还容易拖累他人。

最后,有为的人,会运用到自己的能力与技能,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无为的人,即便有优越的条件,也无法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没有计划,没有动力,也没有方向。

总之,有为与无为是相对而言的,有为指的是有组织有规划、有目的有野心的行动,从而取得成功;而无为则是毫无目的、毫无计划
的,更是消极厌恶新事物的行为,反而会降低成功的几率。

所以,尽量多多地去行动,勇于冒险,努力奋斗,才能够缩短与成功的距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为”与“有为”摘要自然法思想在西方社会绵亘千年,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对西方社会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道家以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其思想对于中国的古代法律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道家法律思想和早期自然法对自然的理解都源于对"自然"本身的敬仰和崇拜的自然观,但是它们对自然更深的认识和附加于自然观念中的不同内涵形成的逻辑和造成的影响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关键词老子自然法无为有为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012-02自然法思想在西方社会绵亘千年,经不同的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道家学说中也有各种关于法的理念的认识和观点,都产生了将法的合理性合法性归于自然的倾向,本文试图从道家法律思想与自然主义自然法理论的特点、对自然的理解的比较中探讨“无为”与“有为”两种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影响。

一、道家法律思想――《老子》(一)道道家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本文试图从《老子》中探寻道家法律思想的一些特征。

《老子》开篇即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直接将论述的中心指向了“道”,至于“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老子是尽量将它虚无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毕竟可道之道非常道,然后世之人拜读道家著作之时还是尽量给“道”的定义进行着不舍的探索,如《韩非子?解老》中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①范应元在《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中认为,“道者,自然之理,万物之所由也。

”而现在的人一般也都将“道”解释为自然规律或规则,被看做世界万物的生成者和万物恃以存在的普遍规律,然这些解释必然与老子本身想将“道”虚无化的过程是相悖的。

道家认为,这种“道”是天、地、人之“法”,被视为人类社会应该遵循的最高标准,而社会秩序的最高状态即是与自然秩序相同。

(二)自然但凡学者论述道家法律思想与西方自然法观念时都会提及道法自然的名句,这种观点直接理解可以认为是天地人事的规律都要遵循道遵循自然,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观念。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的状态,不去刻意追求什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②老子》中将自然界事物的自然变化或者生长看做它们不争不求不刻意的结果,如水,虽柔弱却没有能坚强过它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争。

这些是道家思想者眼中的自然,万物按照道的轨迹自我生长、和谐共存,是“道”让整个自然显得生生不息,平静怡然,而世间万物又得以延续和繁盛。

于是,人所处的社会秩序也要以达到这样的状态为目标,治世的标准也就要以自然来衡量,这种自然是纯粹的自然,它所体现的不是一整套的价值标准,而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

(三)寡欲《老子》中有很多论及寡欲的说法,寡欲与前面提到的“自然”的观念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换了个角度来谈如何才是遵循“道”的做法,如何管理社会,如何定天下。

“道常无名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③不欲不争,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定,才能体会到自然或者“道”的力量,“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④不欲,万物也会自化,不需要横加力量在其上,众人皆无欲或者理解为统治者无欲是实现民众和谐安稳的最好方式。

二、自然主义自然法自然法观念绵延于西方的各个历史时期,自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主义自然法,中世纪的神学主义自然法,近代理性主义自然法到现代社会的自由主义自然法,自然法思想以博大精深的内涵涵盖了正义、自由、平等、民主等等观念,并随着具体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政治思想不断丰富,产生新的内涵,对正义的追求构成了贯穿西方自然法学发展的红线,自然法是对非正义理论的对抗。

梅因说过:“如果自然法没有成为古代世界中一种普遍的信念,这就很难说思想的历史、因此也就是人类的历史,究竟会朝哪一个方向发展了。

”⑤(一)普遍永恒在斯多葛学派那里,自然法观念获得了自然理性的属性。

他们将自然的过程看作一种受神的必然性支配的过程, 而这种神的必然性就是自然、理性,它们是自然秩序或说宇宙秩序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人既然作为自然秩序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就要按照自然生活,即按照理性、按照宇宙的自然法生活。

按照自然生活,成为最高的目的,而这个正确理性则为主管和主宰万物的宙斯所固有。

这种伦理要求也可以进一步转化为政治主张即自然法是普遍存在的,是至高无上的,是一切个人和国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因此,国家所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自然法。

自然法是理性的法律,是所有人的法律。

西塞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斯多葛学派的观念,“真正的法律,乃是与大自然项符合的正理;它是普遍的适用的,不变而永存的。

”⑥“法律的基础也在自然中。

人生来就具有关于正当和不当的观念,法律就其本质而言,其依据不是某个统治者专断的意志,也不是多数人的命令,而是自然,也即先天的理念为基础……他(西塞罗)把lex nata,即我们内心的法律,视为一般意义上法律的基础。

它是不能从十二铜表法或从裁判官的告示――也即从实证法――中,……因为它就是正确的理性,它是普遍有效的,不可改变的,也不可能被废除的。

”⑦当时自然法思想被认为是跟自然界规律之符合一致,它终得以被许为普遍有效的一套法律,而在这一点上似乎与《老子》中要求遵循自然的道有相似,并且这种信念经过千年的洗礼经过对人本身的关注到现在都已经很难再被接受了。

虽然道家坚持一个超然于世的普遍恒久的“道”,与自然主义自然法思想所论述的普遍永恒的法律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种结论的相似并不能意味着两者的前提、过程和结果的相似,而事实上是有着巨大的差别。

(二)自然正义自然主义自然法作为早期的自然法思想,也曾将自然看做物质的自在自然,但是在后期却将自然赋予了更多自在自然之外的概念。

梅因在《古代法》中曾写到:“它(自然)的最初含义无疑是指物质宇宙,后期的希腊学派……在‘自然’的概念中,在物质世界以外又加上一个道德的世界。

他们将这个名词的含义加以扩展,使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宇宙,而且包括人类的思想、习俗和希望。

”西塞罗无疑是中期罗马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法学家,他的法学理论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他在论述自然法的时候加上受到斯多葛学派的影响,赋予了自然法正义、平等的概念。

由于自然法具有自然理性特质,所以人们对自然法原则的信奉就不再需要任何权威的或外在的解释。

并且成为法律的善恶判断标准。

“其实,自然不仅可以分辨正义与不义,它也能毫无例外地分辨出荣耀的和可耻的。

……只有疯汉才会说,这些判断是意见而已,而不是由自然所确定的。

”⑧这种自然法不是功能性的,它不服务于个人或社会的某种功利性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本体性的自然法,它以自身为目的,个人和社会接受自然理性的指导并遵守这种自然法本身就是善和正义的。

这种古老的自然正义的内涵远比前一个特点来得重要,由这种正义的属性和价值判断的标准衍生发展的公正、平等的观念是近代被复兴和新的内涵的形成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支撑。

三、“无为”与“有为”的不同影响无为与有为注定要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是避世的,消极的,最终演化成政治外衣,后者是治世的,积极的,最终变成人民维护自己的权利有力支持。

前文中探讨的《老子》中的道家法律思想的内容,可以看出,道家所追寻的“道”是一种虚无的非理性的概念,它不可知不可道,却要人们遵循它,返回自然的状态,顺自然而然的发展,但是这些与人类社会本身的追求本来就是不相符合的,道家崇尚的是远离被人类行为改变的的现世,隐身山林,这样大家就不会有矛盾,就不会有争斗,就可以获得心灵的安宁。

但这种无为的不干预的方式确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所谓的君王南面之术,即如何做一个深藏不露,而又具有极高明手腕的君王之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战乱之后,新皇朝初建之际,统治者采取的轻徭薄赋,宽律弛禁,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治国方针之上。

”但是这种观念的运用在更多时候更在于前面的那个影响,它为中国古代的君王统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外衣,然这已经是道家思想发展之后的情形了,有的学者已经讨论过,黄老思想的运用,重在“黄”而不是“老”,道法合流,不过是法披上了道的外衣,这里就更不用提及比老子更为消极也逍遥的庄子了。

而治世的,积极的自然法思想,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变成反抗旧时代和重建新时代的重要武器。

到了罗马帝国后期,罗马社会实际上已陷人无序状态,自然法便不再是体现包揽无余的自然理性,而是体现着上帝统治整个寰宇的永恒法则了。

至16世纪以后,欧洲经历了从神到人的巨大转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人们从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用人的眼光观察自然和社会,生出一系列新的欲求和价值。

当革命的现状撼动了好几个世纪的王权根基,当思想的变革向神学赋予的合法性进行挑战时,近代理性自然法思想被运用到革命的成果、政权的合法性、新规则的运行和思想的传承中去。

通过自然法思想重建权威,寻找合法性根源。

将神抽象化、精神化,提出自然法则,通过自然状态向国家的转变。

当然不同的自然法学家对自然状态和自然法则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从人本身的理性来解释国家或者公民社会的合理性。

将信仰与教会区分开来,获得精神力量的旁观,从而将世俗教会以及教会对国家的干预推开。

当从自然法和人性出发的社会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神权问题的处理上也出现了相同的地方,近代欧洲的变革更多的并不是摧毁宗教,只是摧毁教会。

洛克系统地阐述了政教分离的主张,在他看来,国家的职责在于保卫每个人的生命和属于今生财产的安全,即保护公民的世俗利益,而对于每个人灵魂和对上帝的信仰的事情的管理和思归与个人自身的,它不属于国家,也就不必要屈从于国家。

古典自然法是自然法发展最盛的时期,由此阐发关于国家、权利、民主、自由等等观念一直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四、结语道家法律思想和早期自然法对自然的理解都源于对“自然”本身的敬仰和崇拜的自然观,但是它们对自然更深的认识和附加于自然观念中的不同内涵形成的逻辑和造成的影响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文明之间都在不断的交流和融合,适应现在世界的文化就会被吸收,在倡导法治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这些观念的相互影响。

注释:①老子.二十五章.②老子.第八章.③老子.第三十七章.④老子.第六十六章.⑤[英]梅因.沈景一译.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第43 页.⑥登特列夫著.李日章译.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台北:联经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⑦⑧海因里希?罗门.姚中红译.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0页.第21页.⑨郭建.中国法律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参考文献:[1]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2]易顶强.西方自然法与中国道家“法自然”思想之比较.广西社会科学.2002(4).[3]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编.自然法:古典与现代--西方法律思想史论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4]丁以升.道家的“法自然”观及其影响兼与西方自然法思想比较.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5).[5]罗昶.中国“法自然”观与西方“自然法”说比较.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5).[6]田庆锋.20 余年来关于"自然法"的中西方法律思想比较研究综述.广西社会科学.200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