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有为之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贯穿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包罗万有。
一个道字包涵了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等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养生,画符念咒、吞刀吐火、阴阳风水、看相算命、武功等等,无一不包括在内,都属于道家的学术,可以说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也因为如此,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只古今名家的著作就有数十家之多,各有个的说法,又各不相同,见解不一。
到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也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
本文从道家无为与无不为的思想这一角度试分析老子的智慧。
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翻看中国的几千年历史,每一个朝代,在政事治理上,按南怀谨先生的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中国的思想史上,老子以“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为主要的政治思想特征,有别于儒家的“德治”(或“礼治”),法家的“法治”。
《老子》中老子对治国的理念有很多阐述。
第三章曰:“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简而言之就是:无为而治。
道家的政治思想源于道生万物的宇宙观。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根”,是“天下母”。
在第四十二章老子进一步说明了道生万物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将道的形态概括为“有”和“无”。
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在此基础上,老子阐释了道的运行方式——自然。
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五十一章又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从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来看,老子的“自然”即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意思。
王弼注《老子》“道法自然”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而无所违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后人持有道家的这种宇宙观应用到政治上,就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方针。
无为而无不为
然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老子在第七十三章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淮南子》对此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李约瑟博士在讨论“为”字的翻译时则认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为”字原原本本的译成‘行动’,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相信大部分的汉学家在这一点上都错了。
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扔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
”①在这里李约瑟将“有为”认为是顺着自然,顺着事物的天性去行动。
“无为”与“无不为”,如果把重点放在了“无不为”,往往导致有些学者把《老子》归于阴谋论,权术论一流。
如钱穆在《庄老通辩》中就说:“……故曰无为而无不为,后其身而身先;又曰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着眼,完全在应付权谋上打算也。
”又说:“……必至老子,乃始转尚实际功利,重权术,迹近欺诈,彼乃把握自然而玩弄之于股掌之上,伪装若无为,而其内心蓄意,则欲无不为。
”②郑良树据马王堆帛书《老子》说:“老子谈‘无为’,
谈‘无以为’,老子不谈‘无不为’。
……大概《韩非子》在解释《老子》、利用《老子》之际,于老子‘无为’思想别有会心的瞭解,乃创立‘人君无为,臣下无不为’的政治法术。
后人不察,竟以此权谋法术加在老子朴素的哲学上。
帛书《老子》的出土,正可以澄清后人对老子哲学的误会,並可以瞭解法家如何改变老子的思想。
”③老子哲学是否在汉初以前只谈“无为”不谈“无不为”暂且不论,但从这段话中看,郑树良对“无不为”也理解为权谋之术应该是不错的。
“无为”与“有为”的体用之辩
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
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
王弼注《老子》说:“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
”④韩康伯在《周易注》中说:“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
”⑤在王弼和韩康伯看来,“无为”为体,“无不为”为用,两者是割裂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理解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则身为体的“无为”与用的“无不为”就分出了层次,成了主要与次要,根本与从属的关系。
然而这似乎并不符老子本意。
老子在第一章论述“有”“无”的关系时说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在老子看来“有”与“无”是同源同生的。
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谈到体用时说:“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
”可见在宋元时期发展起来的体用一源说更符合老子的论述。
无为无不为之间并无从属关系。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为。
体用一源说将本体与其现象之间统一起来,那么无为与无不为之间如何统一?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说:“‘无为’不是戒绝活动,而是戒绝某类活动。
道家区分了两种活动:与自然和谐的活动和反自然的活动,‘无为’是戒绝反自然的活动。
”⑥把卡普拉“无为”是戒绝反自然的活动,那么“有为”应该就是顺应自然的行动了。
郭象曰:“无为之言,不可不察也。
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为也。
然自得此为,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也。
”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然而,“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自然已经顺其自然地在运转,如果人不算在这一自然系统中,一切行为岂不都是对这种运行的干扰,无为成了不为才最合适?如果人算在这一自然系统中,与花鸟虫曽一般,那么人的一切行为本身就是自然运转的一部份,又何必区分“无为”与“有为”?可以说,把“无为”单纯理解为顺其自然,“无不为”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无为而无不为:无私而无所不可以为
艾兰教授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中说:“‘无为’正如水之所为,它缺乏意识不能有行为,但其自然而然地流淌而需任何人为的努力……其是‘无为’的一个侧面,由于‘道’也是基于水的意向,故‘无为’亦是‘道’的体现。
”
⑧艾兰教授对水的论述并没有具体谈到“无不为”,但给人以启发:水本身无意识,它自身的一切行为因此都是“无为”的,但在它流淌的过程中,它的行为又造成了一系列的“有为”结果。
司马谈对此也有一个论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⑨在司马谈看来,“无不为”是有前提的,即“无成势,无常形,不为物先,不为物后。
”
回到老子的原文,老子对无为的具体表象有着大量的论述:“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清静为天下正。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等等,可见在老子看来,“无为”即无欲,即清静,即无私、无名、朴。
若失去了这些前提,做不到“损之又损”,“塞其兑,闭其门”以达“致虚极守静笃”的无私无欲,就真如钱穆所说,是圣人凭其所窥之天道,操弄天道以无所不为,为所欲为了,实有违老子本意。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又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可见在老子看来,美丑善恶是相对,并没有一定之规,从这个角度而言,“无不为”即是如有必要,一切皆可为。
综合起来,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意思就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