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重要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3.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具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和时空无法分开,具有内在统一性。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好理论体系。
•在哲学意义上,物质即存在,意识即精神。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原理: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列宁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总原理
●规律及其客观性原理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4.规律是客观的。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1.定义: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语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意识第二性,但不能否定意识的重要反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为什么是辩证统一关系呢?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规律;(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依赖于实践这一基本途径;(3)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善于创造物质条件、手段。如飞机上天
✧联系与发展规律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世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
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都不能孤立存在,都通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多样性决定联系的多样性,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表象、必然与偶然的联系)。
●事物的发展性规律
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上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别于变化和运动)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辩证法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具体讲: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统一体中;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规律的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未前提;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个子得到发展;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者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矛盾共性寓
于个性之中,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质量互变规律:量边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
变和质变互透。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认识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主题通过中介作用于客体。认识(产生,回归,检验)实践
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具体来讲(体现在)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作用于实践客体;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它们的辩证联系表现在: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总之,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1. 定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真理具有客观性的原因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3.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注意“反映” 的概念
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其次,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
首先,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
其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应,这是它具有的条件性、有限性。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
包含相互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三)真理与谬误
1.谬误的定义:指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两者不可混淆。
其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真理取代。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若超出了范围,真理就会变成了谬误。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
第二,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也是绝对的、不变的。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第一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
第二,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即使已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是相对的近似的正确,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