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_共享发展理念下的研究与展望_孙迎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经济探讨 2017 年第 1 期
三农问题
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理念下的研究与展望 ※
孙迎联 吕永刚
内容提要: 精准扶贫概念的勃兴, 肇始于我国理论界在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对反贫困范式的重新
审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扶贫机制改造、完善和重构。 已有研究通过对精准扶贫的主体拓展、精准识贫的方
法演进和精准治贫的路径选择等三大焦点问题的回应,初步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 但从总体上看,精准
一、共享发展理念下精准扶贫主体扩展的研究
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式扶贫, 我国扶贫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总体上 说,扶贫仍然没有突破“政府强制输入”的路径依赖。 以政府为主体的扶贫模式, 优点是资源动员能力强, 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取得显著的减贫效果。但也存在 对贫困人口敏感度低、扶贫管理成本高和监督弱化等 政府失灵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当前温饱性绝对贫困已
多维贫困的角度对贫困内涵进行扩展,改进精准识贫 的方法也就成为国内扶贫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对贫困的不同理解,精准识贫的方法也有所 不同。 既然贫困是一种多维度福利缺失的现象,选取 什么样的角度去识别贫困,直接取决于对贫困性质和 原因的理解。 田飞(2010)从资本的视角,将贫困分为 经济资本贫困、社会关系资本贫困和人力资本贫困三 个维度,认为贫困是低水平的经济资本、社会关系资 本、人力资本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逐一分析三维资本 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分解并分别建立衡量 指标,从而构建了贫困识别的三级指标体系。 他还通 过在安徽各地采集的样本数据,对贫困识别指标体系 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段世江等(2014)认为,家 庭经营活动、收支状况、获得服务和住房四个方面,最 能反映贫困的状况。 在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贫困家 庭识别四维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将环首都贫困带 22 个县的家庭,划分为由贫困到富裕五大类:极端贫 困户、比较贫困户、一般户、比较富裕户和非常富裕 户,并揭示了贫困家庭存在的人口高龄化、人力资本 低值化、 收入来源单一化和生计脆弱化等突出特征。 刘 艳 华 等 (2015) 以 英 国 国 际 开 发 署 (DFID) 提 出 的 脆 弱性-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针 对中国农村的多维贫困地理识别指标体系和拓展多 维 发 展 指 数 (MDI) 的 计 算 方 法 , 建 立 了 多 维 度 合 成 式 农村贫困地理识别方法。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剩余贫困 人群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决定了未来一段时 期中国扶贫需要对贫困地区进行地理考察和分析。
基本解决,结构性相对贫困加剧的条件下,脱贫成本 越来越高,仅仅依靠政府扶贫,贫困人口很难彻底走 出贫困陷阱。
共享发展以人人参与为条件, 以人人享有为旨 归。 随着共享发展理念的逐步确立并被社会广泛接 受,实践中的扶贫主体进一步由政府向社会扩张。当扶 贫存在政府失灵时, 行动主体多元化往往就是一种有 效的矫治与补充。 因此,近年来关于精准扶贫主体拓展 的研究也迅速增多, 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引入社会组织 参与扶贫,使之成为精准扶贫的新主体等问题而展开。 例如,廖建军(2014)通过对广东省慈善组织参与扶贫 济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促进慈善组织参与扶贫, 从公益慈善参与扶贫的管理、合作、运作、监督等四个 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杨燕曦(2014)分析了湖南省 NGO 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的制约 因素,认为要尽快完善 NGO 组织参与扶贫的法律与法 规,为 NGO 组织参与扶贫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并且 要加强 NGO 组织自身扶贫能力的建设和行业自律 , 提升 NGO 组织的公信力, 同时还要通过宣传使民众 加深对 NGO 扶贫的了解,形成有利于 NGO 扶贫的社 会环境。向家宇(2014)通过对 S 省三个贫困村的组织 化贫困治理实践的调查, 表明建立农村精英带动、一 般农户支持、贫困农户参与的农民合作组织,是贫困 人口成为反贫困治理主体力量的有效途径。
※本 文 系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共 享 发 展 理 念 下 的 精 准 扶 贫 机 制 创 新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16BKS061)的 阶 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 60 -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三 农 问 题
精准扶贫的主体进行拓展,引入社会组织和贫困 人口自身的力量参与扶贫之后,需要在扶贫的具体分 工中,对各主体的职能进行准确定位,以保证不越位、 不缺位,各守其职。陆汉文(2015)认为,原来作为主要 主体的政府,可以抽出身来不再置身于具体的扶贫事 务中,而是以扶贫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在建立扶 贫开发基金、建设扶贫开发基础信息平台、运用各种 政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为贫困家庭 劳 动 力 提 供 就 业 机 会 等 方 面 起 主 导 作 用 。 曹 静 (2014) 认为,社会组织因其专业性与机制的灵活性,应该在 贫困治理中充当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的角色。郑宝华 等 (2015) 认 为 , 贫 困 者 不 仅 要 参 与 扶 贫 项 目 的 实 施 , 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扶贫项目的决策主体。 李玲红 (2014) 认 为 , 吸 收 贫 困 农 民 参 加 的 农 民 合 作 组 织 , 功 能在于保护农民权益、进行生产、信贷和销售等方面 的合作, 可以对缓解能力贫困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在郑瑞强(2016)看来,政府、社会组织、贫困对象都是 扶贫工作的主体,各自扮演不同的扶贫角色,精准扶 贫主体模式的理想发展方向就是形成政府、社会组织 和贫困对象的三元共治。
DOI:10.13891/j.cnki.mer.2017.01.011
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理念 的最为重要的演进,就在于把“共享”纳入“中国道 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共享发展作为新 历史起点上的发展正义理念,体现了直面当代中国深 化改革进程中各种“出场焦虑”和“在场难题”的现实 担当。 从扶贫的角度看,共享发展理念蕴含了鲜明的 问题意识,凸显了精准扶贫脱贫的价值诉求,同时也 为解决“谁来扶、扶持谁、怎样扶”等精准扶贫的核心 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路径。 因此,近几年来, 理论界以共享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对精准扶贫问 题展开研究与对话,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我国精准扶 贫研究逐渐成为学术聚焦的新领域。本文拟对这一领 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综述,分析前沿与焦点 问题,揭示理论潜能与实践愿景,以深化精准扶贫中 国模式的研究。
合治贫措施日渐式微,精准治贫的帮扶措施需要进一 步下沉到贫困个体层次,将扶贫资源的配置锁定每一 个贫困户,帮助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开展适合的产业 项目。 在创新精准治贫帮扶措施的研究中,扶贫项目 与贫困户的精准对接, 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如 汪 三 贵 等 (2015) 指 出 , 提 高 扶 贫 项 目 到 户 精 准 性 , 应该把扶贫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权限下放至县,扶贫项 目资金的分配, 要根据贫困县的人口和贫困程度,对 贫困人口多和贫困程度深的贫困县,要增加扶贫资金 的投入,并借鉴财政“一事一议”的形式,因地制宜地 确定扶贫项目。 杨建文等(2015 年)认为,实现产业项 目扶贫到户,要在连片集中开发的基础上,注重因地 制宜地开发产业,设计出切合贫困户需求和实际情况 的扶贫方案,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扶贫参 与主体由以村为主转变为以贫困户为主、 以村为辅。 贾 文 龙 (2015) 总 结 了 贵 州 省 毕 节 市 扶 贫 项 目 到 户 的 经 验 后 提 出 ,积 极 开 展 “公 司+基 地 + 贫 困 农 户 ”、 “ 规 模园区、农业特色基地、专业村群+农民专业合作社+ 扶贫龙头企业+贫困农户”、“政府+公司+贫困农户”、 “合作经济组织+公司+贫困农户” 等链式扶贫新模 式,促进扶贫项目对接到贫困农户。 在推行项目到户 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贫困户的盈利模式,以免使贫 困户沦为简单的原材料供应者。
扶贫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如何实现共享发展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推进、如何达成多元扶贫主体的合作共
治、如何合理设定多维贫困测度指标及其权重,以及如何将返贫防控机制纳入精准扶贫机制等问题上,还需要
后续研究的继续跟进。
关 键 词: 精准扶贫 共享发展 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编号: 1009-2382(2017)01-0060-05
二、共享发展理念下精准识贫方法演进的研究
目前我国贫困识别的主要方法,是根据单一的收 入 标 准 : 按 照 2010 年 可 比 价 格 计 算 , 人 均 年 收 入 2300 元以下即为贫困。 而共享发展理念,以全体社会 成员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为目标,以 个体利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综合 增进为表征。 根据这一要求和特征,贫困不仅仅是满足 人的基本生活的必要收入的缺乏, 应该被视为在多个 维度上人的可行能力被剥夺的状态, 更主要的是获得 最基本收入的社会资本的缺乏。 也就是说,贫困既包括 收入贫困,还包括文化教育、身心健康、政治权利、社会 关系等方面的贫困。 基于收入的传统贫困识别方法,忽 视了贫困的多维福利特征, 不能准确地识别贫困对象 及其贫困特征,将它运用于扶贫实践,就会导致因过于 关注收入水平的数字化增长, 而忽视对贫困地区基础 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忽视对贫困 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等扶贫疏漏。这显然与共 享发展的理念相背离,也与国际社会多维度反贫困的 共识不符。收入贫困的认知方法缺乏对于贫困复杂性 的解释力,注定造成贫困的多维客观属性与单维主观 测度之间的结构性冲突。 因此,基于共享发展理念从
三、共享发展理念下精准治贫路径选择的研究
1. 确立精准治贫的战略目标 对贫困的精准治理是精准扶贫的核心。精准治贫 的战略目标,作为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先导,集中 体现了精准扶贫的方向、思路与着力点。 一些学者对 精准治贫的战略目标进行了探索。 在这类文献中,根 据共享发展的公正性和益贫性要求,诠释和分析精准 治贫战略目标的研究最为集中。 如唐钧(2016)认为, 治贫战略成功与否,首要取决于系统目标的“精准”。 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之所以会治理贫困,主要出于两 个目的:一是社会公正,二是社会稳定,其中,社会公 正应该是精准治贫的终极目标,社会稳定是精准治贫 的功利性目标,后者对前者起维护和保障作用,如果 颠倒顺序,为了稳定去损害公正,精准治贫的结果必 然会适得其反。 黄承伟等(2015)强调,减少贫困人口 和消除贫困,是精准治贫的最终目的,要通过扶贫资 源的有效使用,提高贫困对象的生活质量,使他们稳 定地脱贫致富。 天慧等(2016)指出,精准治贫的近期 目标是到 2020 年消除绝对贫困, 中期目标是在消除 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巩固脱贫成效,消除脱贫脆弱性, 远期目标就是在消除贫困后,实现长期可持续稳定脱 贫。 为实现精准治贫的目标,必须在脱贫攻坚中运用 “短板”思维,重点放在补齐“短板”上,宏观层面上注 重改善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观层面注重发展县域 产业经济、微观层面注重对贫困对象的个性化帮扶。 2. 创新精准治贫的帮扶措施 精准治贫的帮扶措施,是提升精准扶贫绩效的关 键。 作为共享发展的重要发力点,精准治贫就是要通 过一定的帮扶措施,让贫困人口拥有更多的存在感和 获得感。 随着扶贫开发的持续深入开展,现阶段我国 温饱型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规模大幅 度减少。 剩存贫困户呈现出分布较散、致贫因素复杂 和脱贫难度加大的特征。 在此情况下,无差别化的综
虽然目前我国在精准识贫方法上已经取得了一些 进展,但由于多维贫困的研究总体滞后,存在着多维指 标的选择与合成的难题,因此,消化和吸收国外关于多 维贫困识别的前沿性成果, 仍是国内精准识贫方法研 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学界借鉴或改进欧美等国多元贫 困的测量方法, 从全国或特定地区的角度对贫困进行 了考察。 如邹薇等(2011)利用 Alkire-Foster 多维贫困 测度模型,根据 8 个年度中国健康与营养的调查数据, 从经济收入、教育程度、生活质量三个维度对贫困进行 了动态考察。 高艳云等(2013)也运用该方法,选用了受 教育年限、适龄儿童在学情况、医疗保险、用电情况、卫 生设施、饮用水、做饭燃料、电器资产、住房 9 个指标识 别样本家庭在不同时点贫困状态, 并采用有序响应 probit 模型, 着重从家庭层面和区域层面揭示慢性贫 困的家庭类型。 陈辉等(2016)也在多维视角下,以粤
- 61 -
现代经济探讨 2017 年第 1 期
三农问题
北山区农村家庭为分析样本,对贫困地区、贫困村、贫 困家庭和贫困维度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定量测算。郭建 宇(2012)采取 UNDP 关于多维贫困指数计算方法,从 教育、 健康和生活水平三个维度测算农户多维贫困, 并根据山西省贫困的统计数据,分析农户多维贫困的 状况及其地域特点。 这些研究,反映出当前我国收入 之外的多维度贫困,进而肯定了运用多维理论和方法 精准识贫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三农问题
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理念下的研究与展望 ※
孙迎联 吕永刚
内容提要: 精准扶贫概念的勃兴, 肇始于我国理论界在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对反贫困范式的重新
审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扶贫机制改造、完善和重构。 已有研究通过对精准扶贫的主体拓展、精准识贫的方
法演进和精准治贫的路径选择等三大焦点问题的回应,初步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 但从总体上看,精准
一、共享发展理念下精准扶贫主体扩展的研究
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式扶贫, 我国扶贫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总体上 说,扶贫仍然没有突破“政府强制输入”的路径依赖。 以政府为主体的扶贫模式, 优点是资源动员能力强, 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取得显著的减贫效果。但也存在 对贫困人口敏感度低、扶贫管理成本高和监督弱化等 政府失灵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当前温饱性绝对贫困已
多维贫困的角度对贫困内涵进行扩展,改进精准识贫 的方法也就成为国内扶贫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对贫困的不同理解,精准识贫的方法也有所 不同。 既然贫困是一种多维度福利缺失的现象,选取 什么样的角度去识别贫困,直接取决于对贫困性质和 原因的理解。 田飞(2010)从资本的视角,将贫困分为 经济资本贫困、社会关系资本贫困和人力资本贫困三 个维度,认为贫困是低水平的经济资本、社会关系资 本、人力资本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逐一分析三维资本 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分解并分别建立衡量 指标,从而构建了贫困识别的三级指标体系。 他还通 过在安徽各地采集的样本数据,对贫困识别指标体系 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段世江等(2014)认为,家 庭经营活动、收支状况、获得服务和住房四个方面,最 能反映贫困的状况。 在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贫困家 庭识别四维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将环首都贫困带 22 个县的家庭,划分为由贫困到富裕五大类:极端贫 困户、比较贫困户、一般户、比较富裕户和非常富裕 户,并揭示了贫困家庭存在的人口高龄化、人力资本 低值化、 收入来源单一化和生计脆弱化等突出特征。 刘 艳 华 等 (2015) 以 英 国 国 际 开 发 署 (DFID) 提 出 的 脆 弱性-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针 对中国农村的多维贫困地理识别指标体系和拓展多 维 发 展 指 数 (MDI) 的 计 算 方 法 , 建 立 了 多 维 度 合 成 式 农村贫困地理识别方法。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剩余贫困 人群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决定了未来一段时 期中国扶贫需要对贫困地区进行地理考察和分析。
基本解决,结构性相对贫困加剧的条件下,脱贫成本 越来越高,仅仅依靠政府扶贫,贫困人口很难彻底走 出贫困陷阱。
共享发展以人人参与为条件, 以人人享有为旨 归。 随着共享发展理念的逐步确立并被社会广泛接 受,实践中的扶贫主体进一步由政府向社会扩张。当扶 贫存在政府失灵时, 行动主体多元化往往就是一种有 效的矫治与补充。 因此,近年来关于精准扶贫主体拓展 的研究也迅速增多, 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引入社会组织 参与扶贫,使之成为精准扶贫的新主体等问题而展开。 例如,廖建军(2014)通过对广东省慈善组织参与扶贫 济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促进慈善组织参与扶贫, 从公益慈善参与扶贫的管理、合作、运作、监督等四个 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杨燕曦(2014)分析了湖南省 NGO 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的制约 因素,认为要尽快完善 NGO 组织参与扶贫的法律与法 规,为 NGO 组织参与扶贫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并且 要加强 NGO 组织自身扶贫能力的建设和行业自律 , 提升 NGO 组织的公信力, 同时还要通过宣传使民众 加深对 NGO 扶贫的了解,形成有利于 NGO 扶贫的社 会环境。向家宇(2014)通过对 S 省三个贫困村的组织 化贫困治理实践的调查, 表明建立农村精英带动、一 般农户支持、贫困农户参与的农民合作组织,是贫困 人口成为反贫困治理主体力量的有效途径。
※本 文 系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共 享 发 展 理 念 下 的 精 准 扶 贫 机 制 创 新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16BKS061)的 阶 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 60 -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三 农 问 题
精准扶贫的主体进行拓展,引入社会组织和贫困 人口自身的力量参与扶贫之后,需要在扶贫的具体分 工中,对各主体的职能进行准确定位,以保证不越位、 不缺位,各守其职。陆汉文(2015)认为,原来作为主要 主体的政府,可以抽出身来不再置身于具体的扶贫事 务中,而是以扶贫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在建立扶 贫开发基金、建设扶贫开发基础信息平台、运用各种 政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为贫困家庭 劳 动 力 提 供 就 业 机 会 等 方 面 起 主 导 作 用 。 曹 静 (2014) 认为,社会组织因其专业性与机制的灵活性,应该在 贫困治理中充当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的角色。郑宝华 等 (2015) 认 为 , 贫 困 者 不 仅 要 参 与 扶 贫 项 目 的 实 施 , 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扶贫项目的决策主体。 李玲红 (2014) 认 为 , 吸 收 贫 困 农 民 参 加 的 农 民 合 作 组 织 , 功 能在于保护农民权益、进行生产、信贷和销售等方面 的合作, 可以对缓解能力贫困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在郑瑞强(2016)看来,政府、社会组织、贫困对象都是 扶贫工作的主体,各自扮演不同的扶贫角色,精准扶 贫主体模式的理想发展方向就是形成政府、社会组织 和贫困对象的三元共治。
DOI:10.13891/j.cnki.mer.2017.01.011
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理念 的最为重要的演进,就在于把“共享”纳入“中国道 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共享发展作为新 历史起点上的发展正义理念,体现了直面当代中国深 化改革进程中各种“出场焦虑”和“在场难题”的现实 担当。 从扶贫的角度看,共享发展理念蕴含了鲜明的 问题意识,凸显了精准扶贫脱贫的价值诉求,同时也 为解决“谁来扶、扶持谁、怎样扶”等精准扶贫的核心 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路径。 因此,近几年来, 理论界以共享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对精准扶贫问 题展开研究与对话,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我国精准扶 贫研究逐渐成为学术聚焦的新领域。本文拟对这一领 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综述,分析前沿与焦点 问题,揭示理论潜能与实践愿景,以深化精准扶贫中 国模式的研究。
合治贫措施日渐式微,精准治贫的帮扶措施需要进一 步下沉到贫困个体层次,将扶贫资源的配置锁定每一 个贫困户,帮助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开展适合的产业 项目。 在创新精准治贫帮扶措施的研究中,扶贫项目 与贫困户的精准对接, 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如 汪 三 贵 等 (2015) 指 出 , 提 高 扶 贫 项 目 到 户 精 准 性 , 应该把扶贫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权限下放至县,扶贫项 目资金的分配, 要根据贫困县的人口和贫困程度,对 贫困人口多和贫困程度深的贫困县,要增加扶贫资金 的投入,并借鉴财政“一事一议”的形式,因地制宜地 确定扶贫项目。 杨建文等(2015 年)认为,实现产业项 目扶贫到户,要在连片集中开发的基础上,注重因地 制宜地开发产业,设计出切合贫困户需求和实际情况 的扶贫方案,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扶贫参 与主体由以村为主转变为以贫困户为主、 以村为辅。 贾 文 龙 (2015) 总 结 了 贵 州 省 毕 节 市 扶 贫 项 目 到 户 的 经 验 后 提 出 ,积 极 开 展 “公 司+基 地 + 贫 困 农 户 ”、 “ 规 模园区、农业特色基地、专业村群+农民专业合作社+ 扶贫龙头企业+贫困农户”、“政府+公司+贫困农户”、 “合作经济组织+公司+贫困农户” 等链式扶贫新模 式,促进扶贫项目对接到贫困农户。 在推行项目到户 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贫困户的盈利模式,以免使贫 困户沦为简单的原材料供应者。
扶贫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如何实现共享发展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推进、如何达成多元扶贫主体的合作共
治、如何合理设定多维贫困测度指标及其权重,以及如何将返贫防控机制纳入精准扶贫机制等问题上,还需要
后续研究的继续跟进。
关 键 词: 精准扶贫 共享发展 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编号: 1009-2382(2017)01-0060-05
二、共享发展理念下精准识贫方法演进的研究
目前我国贫困识别的主要方法,是根据单一的收 入 标 准 : 按 照 2010 年 可 比 价 格 计 算 , 人 均 年 收 入 2300 元以下即为贫困。 而共享发展理念,以全体社会 成员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为目标,以 个体利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综合 增进为表征。 根据这一要求和特征,贫困不仅仅是满足 人的基本生活的必要收入的缺乏, 应该被视为在多个 维度上人的可行能力被剥夺的状态, 更主要的是获得 最基本收入的社会资本的缺乏。 也就是说,贫困既包括 收入贫困,还包括文化教育、身心健康、政治权利、社会 关系等方面的贫困。 基于收入的传统贫困识别方法,忽 视了贫困的多维福利特征, 不能准确地识别贫困对象 及其贫困特征,将它运用于扶贫实践,就会导致因过于 关注收入水平的数字化增长, 而忽视对贫困地区基础 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忽视对贫困 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等扶贫疏漏。这显然与共 享发展的理念相背离,也与国际社会多维度反贫困的 共识不符。收入贫困的认知方法缺乏对于贫困复杂性 的解释力,注定造成贫困的多维客观属性与单维主观 测度之间的结构性冲突。 因此,基于共享发展理念从
三、共享发展理念下精准治贫路径选择的研究
1. 确立精准治贫的战略目标 对贫困的精准治理是精准扶贫的核心。精准治贫 的战略目标,作为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先导,集中 体现了精准扶贫的方向、思路与着力点。 一些学者对 精准治贫的战略目标进行了探索。 在这类文献中,根 据共享发展的公正性和益贫性要求,诠释和分析精准 治贫战略目标的研究最为集中。 如唐钧(2016)认为, 治贫战略成功与否,首要取决于系统目标的“精准”。 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之所以会治理贫困,主要出于两 个目的:一是社会公正,二是社会稳定,其中,社会公 正应该是精准治贫的终极目标,社会稳定是精准治贫 的功利性目标,后者对前者起维护和保障作用,如果 颠倒顺序,为了稳定去损害公正,精准治贫的结果必 然会适得其反。 黄承伟等(2015)强调,减少贫困人口 和消除贫困,是精准治贫的最终目的,要通过扶贫资 源的有效使用,提高贫困对象的生活质量,使他们稳 定地脱贫致富。 天慧等(2016)指出,精准治贫的近期 目标是到 2020 年消除绝对贫困, 中期目标是在消除 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巩固脱贫成效,消除脱贫脆弱性, 远期目标就是在消除贫困后,实现长期可持续稳定脱 贫。 为实现精准治贫的目标,必须在脱贫攻坚中运用 “短板”思维,重点放在补齐“短板”上,宏观层面上注 重改善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观层面注重发展县域 产业经济、微观层面注重对贫困对象的个性化帮扶。 2. 创新精准治贫的帮扶措施 精准治贫的帮扶措施,是提升精准扶贫绩效的关 键。 作为共享发展的重要发力点,精准治贫就是要通 过一定的帮扶措施,让贫困人口拥有更多的存在感和 获得感。 随着扶贫开发的持续深入开展,现阶段我国 温饱型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规模大幅 度减少。 剩存贫困户呈现出分布较散、致贫因素复杂 和脱贫难度加大的特征。 在此情况下,无差别化的综
虽然目前我国在精准识贫方法上已经取得了一些 进展,但由于多维贫困的研究总体滞后,存在着多维指 标的选择与合成的难题,因此,消化和吸收国外关于多 维贫困识别的前沿性成果, 仍是国内精准识贫方法研 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学界借鉴或改进欧美等国多元贫 困的测量方法, 从全国或特定地区的角度对贫困进行 了考察。 如邹薇等(2011)利用 Alkire-Foster 多维贫困 测度模型,根据 8 个年度中国健康与营养的调查数据, 从经济收入、教育程度、生活质量三个维度对贫困进行 了动态考察。 高艳云等(2013)也运用该方法,选用了受 教育年限、适龄儿童在学情况、医疗保险、用电情况、卫 生设施、饮用水、做饭燃料、电器资产、住房 9 个指标识 别样本家庭在不同时点贫困状态, 并采用有序响应 probit 模型, 着重从家庭层面和区域层面揭示慢性贫 困的家庭类型。 陈辉等(2016)也在多维视角下,以粤
- 61 -
现代经济探讨 2017 年第 1 期
三农问题
北山区农村家庭为分析样本,对贫困地区、贫困村、贫 困家庭和贫困维度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定量测算。郭建 宇(2012)采取 UNDP 关于多维贫困指数计算方法,从 教育、 健康和生活水平三个维度测算农户多维贫困, 并根据山西省贫困的统计数据,分析农户多维贫困的 状况及其地域特点。 这些研究,反映出当前我国收入 之外的多维度贫困,进而肯定了运用多维理论和方法 精准识贫的重要性与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