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3课杜甫诗五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杜甫诗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思想。2.认识其诗抒写个人情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浑厚,意境开阔的特点,即“诗史”的特点。3.初步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意解读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本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中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中两个动词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名句识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考点演示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

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安史之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因上书救房瑁,被贬,弃官后奔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此称其为“杜工部”。严武死后,杜甫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月夜》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诗人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喜上心头,马上安置妻子儿女于鄜州的羌村,只身上路,匆匆投奔君王。不巧,途中遭遇叛军,为叛军所获,被掳到长安。诗人身陷敌营,失去了自由,一方面心念君王,另一方面心悬妻孥。在八月的一个夜晚,一轮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夜凉如水,对远在鄜州的妻儿的思念之情就在他的内心汹涌起来了。于是那脍炙人口的《月夜》就流传于世了。

《哀江头》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诗人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为叛军抓获,带到沦陷的长安。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春日潜行曲江曲”),触景伤怀,哀恸欲绝(“少陵野老吞声哭”),写下了《哀江头》这首“哀”诗。这一背景是我们理解本诗思想内容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

《蜀相》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浣花溪畔。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定。在这期间杜甫仍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但当时安史之乱还未曾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杜甫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定居后第二年的春天,他

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又呈吴郎》

上元元年(760),得西川节度使严武之助,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畔,营草堂。上元二年(761),即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765年,严武病卒成都后,杜甫失去依靠,遂带家眷乘船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住了两年。

大历二年(767),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曾居住于瀼西的草堂。杜甫在草堂前种有枣树,当时邻居有一寡妇常到堂前扑枣充饥。后来杜甫搬家了,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住。姓吴的为了防止寡妇扑枣,用篱笆把枣树围起来。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劝告这位亲戚。

《登岳阳楼》

自“安史之乱”后,诗人流离失所,长期漂泊于西南一带。自大历三年(768)正月,诗人从夔州出峡,漂泊江湘一带,至此邂逅心仪已久的岳阳楼。登楼眺望,触景生情,忧从中来。于是,这首有着宏阔气象的借景抒情“登楼”诗于该年冬诞生了。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读懂领悟本诗的思想感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虚幌.(huǎnɡ)(2)嚼啮

..(jiáo niè)

(3)明眸.皓齿(móu) (4)柏.森森(bǎi)

(5)戎.马(rónɡ) (6)天寒地坼.(chè)

2.填空。

(1)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被人们誉为“诗史”。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

(3)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

(4)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5)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又呈吴郎》)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