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3课杜甫诗五首

合集下载

2014年公开课优质课课件语文:1.3《杜甫诗五首》课件(4)(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14年公开课优质课课件语文:1.3《杜甫诗五首》课件(4)(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杜甫诗五首
走近忧国忧民的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 南巩县。 20 岁起,漫游吴越、 齐赵。 746 年赴京应试,落第 后旅居长安 10 年。 755 年“安 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 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 759 年弃官西行,于成都西郊 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 。前后 住了 4 年,写诗 240 余首。他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世 称杜工部。 765 年携家经水路 出蜀,飘泊于荆、湘,以舟 为家。 770 年病逝于湘江舟中, 年 5 9 岁 。 杜甫(712---770) 卒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 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 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 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 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 “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 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 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 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 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任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1(人教版必修3)

【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1(人教版必修3)

昭君怨恨什么?杜甫写昭 君的怨恨其用意是什么? 一怨 : 有倾国倾城之色, 入宫却不得宠幸。
二怨 : 远嫁异域,怀念 故土而永不能归。
背景资料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 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 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 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 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 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 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 以玉喻之。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 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 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 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 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 门隔岸相对。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共写了几个意象? 风、天、猿、渚、沙、鸟 2、重点意象是什么?为什么? 猿、鸟。 猿鸣———听到它的叫声使人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感情:哀婉孤独
★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 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每 一种景物都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 落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 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滚滚’而来的 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 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 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杜 甫 诗 三 首
一、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 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 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 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 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 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 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① 猿啸: 风 急 天高 猿 啸 哀,渚 清 沙白鸟 飞 回 。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鸣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猿猴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
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 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
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 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 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 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 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三吏”、“三别”。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
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 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 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 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 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 杜甫诗五首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 杜甫诗五首 Word版含解析

第3课杜甫诗五首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

杜甫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脱险后,任左拾遗。

后因事被贬,做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

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其为“诗圣”。

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

杜甫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著名的诗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月夜》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时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而妻子和儿女因避乱暂住鄜州(今陕西富县境内)。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哀江头》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

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蜀相》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像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又呈吴郎》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

当时,杜甫住在瀼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高中语文 第5课 杜甫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5课 杜甫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本 课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回环、曲折
栏 目
回.车叱牛牵向北: 调转


(2)独独 盖.失 留强 青援 冢向 ,黄 不能昏:独.完仅:、单只独、独自 独.畏廉将军哉: 表反问语气,难道
导记·晨读晨练
千载琵琶作胡语.:此指音乐
(3)语又 琵闻 琶此 声停 语.欲重唧 语.唧 迟: :
一、词句梳理
本 课
1.古今异义
栏 目
(1)塞.上.风云接地阴
开 关
古义: 这里指夔州的山。
今义:指长城以北的地区。
(2)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义: 图画。
今义: 画图形(多指图样或地图)。

栏 目
“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有《杜工部诗集》。代表

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石壕吏》《潼
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等。1962 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誉为“全世界人民应纪念的四
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导记·晨读晨练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 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 本 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

栏 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触景伤怀

开 的七言律诗。

导读·边学边思
开 关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导记·晨读晨练
【常识常记】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分别是《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

1.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全文如下: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

全文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3. 《三衢道中》是宋代诗人曾几所作。

全文如下: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以上就是三首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文档:第一单元 第3课 杜甫诗五首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文档:第一单元 第3课 杜甫诗五首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杜甫诗五首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思想。

2.认识其诗抒写个人情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浑厚,意境开阔的特点,即“诗史”的特点。

3.初步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意解读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本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

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中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中两个动词是“含”、“泊”,一动一静。

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

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名句识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考点演示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安史之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

因上书救房瑁,被贬,弃官后奔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此称其为“杜工部”。

《杜甫诗五首》教辅

《杜甫诗五首》教辅

《杜甫诗五首》教辅第3课杜甫诗五首一、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安史乱起,杜甫落人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

因上疏救房瑁,被贬,弃官后奔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

严武死后,杜甫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

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其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瘐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为诗中集大成者,风格沉郁顿挫。

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课文简析(一)月夜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

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廊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

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旨)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

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仅是自己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共94张PPT)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共94张PPT)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 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 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 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 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 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读音纠错:
万壑(hè) 渚清(zhǔ) 千载(zǎi) 王嫱(qiáng) 青冢(zhǒng) 朔漠(shuò) 省识(xǐng) 环珮(pèi) 暮砧(zhēn)
字词解释:
白帝城高急暮砧(捣衣石 ) 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的沙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极恨,极其遗憾) 画图省识春风面(略识) 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旋) 潦倒新停浊酒杯(衰颓,失意) 寒衣处处催刀尺(催动刀尺,指赶裁冬衣) 无边落木萧萧下(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沉。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 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 之状。”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 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翻 腾起伏的心情。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 壮阔,哀感深沉。
思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人说诗歌写“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 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起伏和涌动。你的 感受是怎样的呢?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吏”“三别” 皆被传诵,作品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 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 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 处,形成了自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三吏三别: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语文选修第3课《杜甫诗五首》精品课件

语文选修第3课《杜甫诗五首》精品课件

诗歌赏析:
题解:全诗以“哀”字为核心。开篇第一句的 “吞声哭”,就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接 着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 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以“哀”字 为题,以“哀”统领全面,笼罩全篇,沉郁 顿挫,意境深远。
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繁华 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 忧时伤乱的哀思。
• 此诗以诗代简,词语明白如话却又委婉含蓄。虚词 在律诗中并不多见,但这首诗却用了10个虚词,诗 人用了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承接关联,如“不”、 “为”、“只”、“缘”、“已”、“正”、 “即”、“便”、“虽”、“却”,这样既有律诗 的格律韵味,又具散文的灵活性,读起来抑扬顿挫, 令人回味不已。
登岳阳楼
Download prompt: This PPT courseware has been carefully prepared by our store. We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can help everyone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PPT courseware, i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 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 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 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 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 的一首。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粤教版《杜甫诗五首》课件

粤教版《杜甫诗五首》课件
两诗都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杜诗触景伤情, 既写了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又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 忧虑和关心。孟诗则是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宦海
浮沉中能得到张丞相奖掖提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
哀 江 头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 天。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
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月 夜
思考: 情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全诗的诗眼是哪几个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为什么? 2、请说说这首诗的诗意,表 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 达了什么情感?
月 夜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①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②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妻子的望月之久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范仲淹《苏幕遮》)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拓展迁移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寂寞的情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眼 前
从 前
现 实
一、写长安沦陷后的曲 江景象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二、回忆安史之乱以前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三、写诗人在曲江头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产生的感慨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3课《杜甫诗五首——哀江头》教学设计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3课《杜甫诗五首——哀江头》教学设计

哀江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哀江头》中今昔对照的手法。

2、让学生理解《蜀相》中寄托的诗人的身世感慨。

3、让学生体会《登岳阳楼》雄浑阔大的意境。

4、让学生体会这几首诗中体现的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天。

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

二、朗读诗歌。

三、结构分析按现实——回忆——现实,将诗歌分为三部分,请找出标志性的语句。

试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1、行曲江所见景象2、忆往昔繁华盛况3、发物是人非感慨四、鉴赏和探究1.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1)诗人独行曲江为什么要“哭”,他看到了什么?明确:“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

“细柳新蒲”,又是一个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

“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

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大恸。

(2)既然内心痛苦,为什么却不大声地哭,而是“吞声哭”,而且要“潜行曲江”呢?明确:因为当时江山易手,安史叛军已掌控长安。

“黄昏胡骑尘满城”,此时天已黄昏,胡骑出动,扬起了满天灰尘,给人一种高压恐怖气氛。

诗人的这些谨慎的行为都是尽量不被叛军发现的无奈之举。

小结:第一部分写行曲江所见景象。

(荒凉、破败)2.朗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三层:A. 总写往日繁华。

B.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C.写对李杨二人自食恶果而酿成悲剧的感慨。

(1)此段写班婕妤的典故有什么作用?明确:“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这几句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

“同辇随君”用班婕妤典故,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

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3课件:第5课 杜甫诗三首(共72张PPT)

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3课件:第5课 杜甫诗三首(共72张PPT)

审视标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秋兴》,即因秋引发感慨(触景 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 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 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通读诗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ຫໍສະໝຸດ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秋 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使枫树林凋谢衰败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沉。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山上雾霭阴 沉接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一 叶孤舟系在江岸,像系着我思念故园之情。
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
游 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 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时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期 《望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
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
长 “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
安 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 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
西 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
南 时
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 就的。

沉郁顿挫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件(共25张PPT)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周密的七言律诗,共 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 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 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 《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 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 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 有同感焉。”
课外扩大
同样,关于其思念汉室,王安石并不就事论事, 作一般的悲悯之语,而是展开视野,由明妃联想到 更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联想到在南的失意,而 言外之意,则又由美女的失宠联系到才士的不遇, 以对昭君个人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 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意”的普遍性与无可奈何。
课外扩大
王安石这一立论易犯胡汉不分、内外无别之 嫌,尤其是第二首中的“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 乐在相知心”,更容易给人丧失民族立场之感。 自南宋以来,王安石这两首诗就不断招致非议。 其实批评者都误解了王诗本意。王诗旨在推陈出 新,这里面既有作为大政治家对人生独立思考的 深度,有个人好为异论的性情作用,又有为文宜 奇不宜平的创作通则。
课外扩大
有关王昭君的故事既载史籍,流传也广,自汉 代以来以此为题材的作品颇多,但主旨不是悲王昭 君之流落塞外,就是责毛延寿之贪赃弄奸。王安石 却不取此想法。他认为杀毛延寿实属冤枉,因为像 明妃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好意态是画不出的。这一 观点并不是简单地为毛延寿开脱罪恶,而是含蓄地 揭示明妃的不幸实际上是由于皇帝的昏庸造成的。
主旨分析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 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 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 怨恨。
主旨分析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 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 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杜甫诗五首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思想。

2.认识其诗抒写个人情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浑厚,意境开阔的特点,即“诗史”的特点。

3.初步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意解读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本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

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中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中两个动词是“含”、“泊”,一动一静。

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

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名句识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考点演示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安史之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

因上书救房瑁,被贬,弃官后奔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此称其为“杜工部”。

严武死后,杜甫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月夜》天宝十五年(756)六月,诗人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喜上心头,马上安置妻子儿女于鄜州的羌村,只身上路,匆匆投奔君王。

不巧,途中遭遇叛军,为叛军所获,被掳到长安。

诗人身陷敌营,失去了自由,一方面心念君王,另一方面心悬妻孥。

在八月的一个夜晚,一轮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夜凉如水,对远在鄜州的妻儿的思念之情就在他的内心汹涌起来了。

于是那脍炙人口的《月夜》就流传于世了。

《哀江头》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诗人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为叛军抓获,带到沦陷的长安。

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春日潜行曲江曲”),触景伤怀,哀恸欲绝(“少陵野老吞声哭”),写下了《哀江头》这首“哀”诗。

这一背景是我们理解本诗思想内容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

《蜀相》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浣花溪畔。

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定。

在这期间杜甫仍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但当时安史之乱还未曾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杜甫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

定居后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又呈吴郎》上元元年(760),得西川节度使严武之助,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畔,营草堂。

上元二年(761),即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765年,严武病卒成都后,杜甫失去依靠,遂带家眷乘船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住了两年。

大历二年(767),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曾居住于瀼西的草堂。

杜甫在草堂前种有枣树,当时邻居有一寡妇常到堂前扑枣充饥。

后来杜甫搬家了,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住。

姓吴的为了防止寡妇扑枣,用篱笆把枣树围起来。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劝告这位亲戚。

《登岳阳楼》自“安史之乱”后,诗人流离失所,长期漂泊于西南一带。

自大历三年(768)正月,诗人从夔州出峡,漂泊江湘一带,至此邂逅心仪已久的岳阳楼。

登楼眺望,触景生情,忧从中来。

于是,这首有着宏阔气象的借景抒情“登楼”诗于该年冬诞生了。

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读懂领悟本诗的思想感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虚幌.(huǎnɡ)(2)嚼啮..(jiáo niè)(3)明眸.皓齿(móu) (4)柏.森森(bǎi)(5)戎.马(rónɡ) (6)天寒地坼.(chè)2.填空。

(1)杜甫,字子美。

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被人们誉为“诗史”。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月夜》)(3)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4)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5)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怜:怜惜(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清辉:月光(3)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戎马:代指战争(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分裂(5)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顾:拜访一、结构图示《哀江头》⎩⎪⎨⎪⎧⎭⎪⎬⎪⎫前四句: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五至十二句: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日 曲江的繁华景象后八句: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今昔对比 《蜀相》⎩⎪⎨⎪⎧ 首联:寻访祠堂颔联:环境幽静颈联:诸葛亮功绩→景仰尾联:沉痛感慨《又呈吴郎》⎩⎪⎨⎪⎧ 首联:直叙其事颔联:“扑枣”原因颈联:吴郎行为尾联:强力劝说→忧国忧民二、要点赏析1.阅读《月夜》,回答下列问题:(1)首联为什么写“独看”?是从谁的角度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远离家门,只留妻子在家中独自望月,思念自己。

是从妻子的角度来写的。

诗人月夜想象家中妻子望月思念自己,表达了夫妻的相互思念之情。

(2)试对颈联中的“湿”字和“寒”字作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湿”字和“寒”字写出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感情至深,哀婉至切。

2.阅读《哀江头》,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哀”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还是哀。

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日之哀。

再转入叙述贵妃升天,玄宗逃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哀至极矣。

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

“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2)这首诗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到回忆,又从回忆到现实。

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逸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

3.阅读《蜀相》,回答下列问题:(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松柏茂盛、伟岸不凡的气象;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能。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出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的意境。

“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

(3)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

4.阅读《又呈吴郎》,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表现出诗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揭示了战乱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了双重的灾祸。

表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2)诗人在批评吴郎时措辞非常委婉,极具艺术性,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先批评那个寡妇,说她无端猜疑,实属“多事”;再说寡妇对吴郎在堂前围起篱笆产生了误解,但骨子里却是批判吴郎未免太小气了些,太不会体谅穷人。

5.阅读《登岳阳楼》,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