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
美学论文:论中国绘画从“具象美”到“抽象美”

从“具象美”到“抽象美”——论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概述一.“抽象”、“抽象美”与中国绘画二.从“具象美”到“抽象美”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1.唐代以前的原始“具象美”2.宋元时期发达的“具象美”和萌芽状态的“抽象美”3.明清时期高度发展的“抽象美”及其与“具象美”的结合三.中国绘画美学特点之展望从“具象美”到“抽象美”——试论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中华民族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她丰富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示:“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必须继承和借鉴的。
”在美学领域中,中国绘画的传统体现了整个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这种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突出地体现了它所固有的美学特征,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这个艺术领域中,世界上有两大体系,一个是以中国水墨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另一个是以欧洲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
中国绘画的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
中国绘画的传统象黄河、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在数千年的流迁演变中,它依托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理论、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正如中国的黄河、长江的面貌与性格不同于西方的多瑙河、密西西比河的面貌性格而呈现出中华民族的面貌性格及理论造诣美学特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新石器时代半坡村遗址那数以万计的陶器及描绘于那些陶器上的人、动物、花鸟等形象,质朴、生动而有趣,是迄今发现的中国绘画之萌芽。
解放初期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夔凤帛画》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在纺织品上画出的有主题性的绘画。
历史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为流传,石窟壁画、石窟雕塑便成为特定时代一定阶级的宗教宣传品,“从印度的阿陀到中国新疆的拜城、库车、甘肃的敦煌、山西大同的云岗及河南洛阳的龙门等地,联结成了一条辉煌而绵长的佛教石窟艺术绵带。
浅谈中国文人画

浅谈中国文人画浅谈中国文人画文修:2021年1月2日美术欣赏期末论文学号: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_提交时间:__________浅谈中国“文人画”的题材、内涵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
它是我国具有较深厚、较全面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重视笔墨趣味,体现文人情趣,诗书画印结合,以诗入画、以书法入画。
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的确,它与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和专业画家的绘画都有明显的不同,所体现的审美追求,最为充分地表现出了我国绘画重主观意念、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
文人画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
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
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
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
郑板桥尤善画竹石,其画中之竹石,尽管形态上与现实中的竹石并没什么区别,但很显然这些自然客观之物已被人格化,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人文化正是如此,画客观事物,却不是单纯的状物描摹,更多的是表达主观感受,基于现实,却由现实中超脱升华。
我们不禁会问,人文画的题材为何仅局限在山水、花鸟这类自然之物上而又赋予这样的内涵呢?我们且从王维说起。
唐代大诗人王维,同时也是一个大画家,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论元代文人画的美学思想

名家名作浅论元代文人画的美学思想李 冉所谓文人画,也叫士夫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三个高峰,一是宋代的院体画,一是清代的大写意画,另一个就是元代的文人画。
元代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期间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画家,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和传世的经典之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元代的文人画把民族审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元代美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并对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尤其是“元四家” 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以及倪瓒等人的创作情感和美学思想,业已成为一代代艺术追求者的精神营养。
为此,本文试图分析他们的美学思想之形成,来揭示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和光大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一、时代的影响元代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少数民族第一次全面统治中原。
以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精神为主的蒙古帝国,在其统一大江南北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使得传统知识分子的现实境遇和生存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宋末政治、文化的凋敝中走过来的文人,在新朝建立之后,不但深受丧国之痛,甚至连重振旗鼓的机会都没有,转眼间沦为元代社会的最底层。
元朝大搞民族分化,将社会共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为第一等,色目人(包括吐蕃、畏兀儿等民族)为第二等,汉人为第三等(金统治下的汉人),南人为第四等(南宋统治下的汉人)。
南人杀死蒙古人和色目人偿命,而蒙古人杀死南人只按杀死奴隶处理,只需要赔几头牲口。
特别是元代废除了自隋代以来实行的长达七十年之久的科举制度,使汉人特别是南人基本上没有“入仕”做官的机会,就算能做官也做不到太高。
因而在宋末时期地位极高的汉儒或者说文化人,一下子被纳入了最末等。
“九儒十丐”,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几乎到了历朝历代的最低等,仅仅高于乞丐这个身份。
文人的政治地位,从国家机构之主体瞬间滑落为山林隐士,“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突然破灭,不免心生悲凉之感。
徐悲鸿的绘画风格及其艺术思想-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徐悲鸿的绘画风格及其艺术思想-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徐悲鸿的绘画风格被称为画坛金陵三杰之一的徐悲鸿,诞生于19世纪。
当时正值西方涌入中国的时期,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徐悲鸿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
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即将西方的写实运用到中国画中,改变了中国画的格局和面貌,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徐悲鸿的创作活动大致分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思想。
(一)留学期间(1919~1927年):欧洲古典写实主义风格。
徐悲鸿自幼受到了朴素绘画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的父亲。
徐悲鸿的父亲是民间肖像画师,以为人绘画肖像为生。
在传统观念里,肖像最大的要求就是形似。
故而徐悲鸿的绘画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一点可从其早期绘画作品中的逼真和形似找到印证。
后徐悲鸿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先后到日本、法国求学。
在日本期间,徐悲鸿认识到了西方影响下的日本绘画已经渐能脱去拘守积习,而会心于造物,在对比了日本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之后,徐悲鸿逐步形成了对写实、务实风格画风的欣赏。
徐悲鸿初到法国留学时,恰逢现代主义流派风靡法国,不过徐悲鸿接受的是正规学院派教育,其老师达仰也是一名写实主义画家。
故而,徐悲鸿对欧洲古典写实主义格外推崇。
这一时期的徐悲鸿国画作品较少,油画作品较多,其1923年的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
随后的《持棍》《箫声》《自画像》等作品均获得了法国美术界的一致好评。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徐悲鸿作品是其创作阶段的第一个小高峰,画作众多,对色块的运用和西方光照明暗的对比,也使得其油画作品得到了完善,已经具备了西方作品的写实技巧。
(二)回国后(1928~1936年):中西文化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回国后,徐悲鸿大力主张素描是一切绘画造型的基础,倡导通过西方写实主义改变中国画的现状。
可以说,徐悲鸿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素描技艺的传导者。
浅析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

浅析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作者:吴鸿昌来源:《商情》2010年第21期[摘要]“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因其创作主体大都是文人士大夫。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历史发展史上重要的流派,他们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包括文人画的题材趋同、文人画重意、文人画重笔墨、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合一。
[关键词]文人画家美学思想一、何谓文人画“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因其创作主体大都是文人士大夫。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
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明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和“浙派”,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明代画家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
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
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历史发展史上重要的流派,他们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潘天寿曾这样说过,文人而兼画家,画家而兼文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特点,中国绘画以此进入了超逸之境。
二、文人画的历史沿革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历代文人更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也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
美学论文: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

美学论文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一、柏拉图关于美学本质的探究关于“美”是什么,有人认为自然界中花草为美,有人认为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件是美的……关于这个问题想来是见仁见智的了。
柏拉图一句“美是难的”道出了想要探究什么是“美”却又的确不轻松。
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学派注重形式美,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觉得圆形是最美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在于有用。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不是向有些人所谓完全的否定前人对于美的观点,却是在继承中辩证的否定。
柏拉图提出了一组“二元对立”,即“理念实在/经验世界” (“理性/感性”)。
按照后来结构主义的观点,二元对立的一组概念作为核心概念出现,斜杠前的概念在地位上要明显优于斜杠后的概念(例如:天/地,生产力/生产关系)。
即柏拉图认为理念实在(理性)是第一性的,是作为本体出现的。
“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论点,在后人看来,他的哲学美学思想被认定为“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源也便在此处。
将“理念”认定为核心存在,认为“理念”是绝对的、永恒的、固定的、不会随世事更替而更迭的。
这便和我们到家所讲的“道”有些类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自然万物的法则,永恒存在,不会消亡,是万妙之门。
我们讲修身,很重要的便是悟道,柏拉图认为人们想要真正认识“真理”,便要感知“理念”。
在《理想国》第十卷当中,他阐述了一个经典的比喻,便是“三张床”的比喻,三张床分别由画家、造床匠、神制成的。
神造的床是“本质的床”、“真正的床”也是“自然的床”。
这样的床存在于“理念”,造床匠根据神造的床打造出的床在我们看来虽然是真切的存在的,却也是“模仿”出来的了,而画家看到造床匠造出的床而画出的床便是模仿本是模仿的成品了。
所以《理想国》中提到“如果我们把画家叫做那两种人所造的东西的模仿者,应该是最合适的。
”柏拉图是想借助这个比喻,来说明诗歌就和绘画一样,是“模仿的模仿”,“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就像所有其他模仿者一样,自然地和王者或真实隔着两层。
论潘天寿的美学思想——以“格调”为例

论潘天寿的美学思想——以“格调”为例一、关于格趣潘天寿是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画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不仅是杰出的绘画家,而且也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诗人、绘画史论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的美学思想有着对于中国古典的传承,同时也是他自己实践的总结。
对于潘天寿的美学思想,前人基本总结了精神食粮论、艺术家公论、自然美与生活、艺术形式与现实相结合、形神论、迁想妙得论、民族风格论、笔墨色彩的形式美、布线论等几个主要的大的方面。
在这里,我想就他的格调(也就是潘天寿的格趣,语出一九六一年的一次中国画讲座。
格调另记为格趣,虽相近,但其它文稿讲稿大都用格调一词,似以此更加准确。
)加以论述。
潘天寿这样来评价和定位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的意境、气韵、格趣为最高的境界。
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
这也是潘天寿绘画理论的三大命题。
对于潘天寿的格调,我们不仅仅能从他的绘画理论可以见出其中的精髓,我们还可以从它的绘画、教育思想中看出格调美学的韵味和其中的意义。
二格趣的艺术特色和美学含义1、格趣中的格对于格,主要是风格、格调的意思。
在风格方面,潘天寿一直都主张艺术追求独特的风格,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追求高的格调。
这些都体现在他绘画艺术的立意、造型、构图、笔墨和色调等等其他的许多的方面,形成了特殊的风格,形成高的格调。
格调与思想绝对有关格调说到底就是精神境界。
他曾说:品格不高,落墨五法。
所以说潘天寿的格调反映着作者和作品精神境界方面的内容,这是他的创新。
2、格调中的调调也就是趣在潘老的美学思想里包含了很丰富的含义,主要有趣味、情趣和意境的含义。
潘老主张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创作时要求高的格调。
这就使他的艺术有了自然、质朴、古拙、特异、意想不到的趣味和风格。
在他的指画中,追求独特的趣味体现的很明显。
在潘老自己很多的艺术方面,都一直在追求趣味跟情趣,他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书的特殊的趣味。
在潘老的格调中,他主张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要注意表现内在的精神情韵,对景写生,更须懂得舍与不舍,不舍而舍,即能懂得景外之景。
简析文人画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特征

简析文人画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特征史荣利(平顶山工学院规划建筑系,河南平顶山467044)摘要: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绘画形式,“文人画”最早是董其昌提出来的,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文人画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系统的美学理论、丰富的笔墨技法,为中国传统绘画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文人画简淡雅选一、前言任何一种绘画形式,都有自己的美学思想。
文人画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是“儒、道、释”的综合产物。
儒家人世的教化理性,道家出世的清静无为和佛教内悟的虚无超脱,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形成一种似乎矛盾而又统一的哲学体系。
二、文人画的美学思想及艺术特征文人画家在绘画上表现主观意趣,重“理”轻“形”。
把水墨写意艺术作为他们发泄自身情感的一种外在形式,笔墨的突出强调。
使文人画获得了独特审美成就。
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崇尚自然,脱略形似,反对精巧的制作,强调情意的抒发。
诗、书、画、印结合的风格特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在绘画表现题材上,以山水、花鸟为主,多表现梅兰竹菊、枯木山石,借以体现他们的主观情趣。
抒发文人情怀。
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简、淡、雅、逸”,形成独特的绘画美学特征,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从几个方面探讨文人画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特征:1.文人画的美学思想基础作为绘画艺术,一种绘画美学思想.或者一种绘画艺术形式的形成。
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时代的产物。
它的产生、发展,除经济因素之外.还有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它是上层建筑中政治、哲学、艺术、宗教等因素交相作用的产物。
而绘画美学思想同哲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它形成于一定的哲学体系之中。
中国绘画在汉以前.表现比较明显的,是它同政治和宗教的关系。
这种关系从青铜器上的那些富有神秘色彩、獠捩可怖的纹饰中便可看出。
周以前崇拜的是“帝”,周人及其以后崇拜的是“天”。
从西汉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受儒家尚用思想的影响,绘画多以“明劝戒,著升沉”(谢赫《古画品录》)为目的。
论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大全5篇)

论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大全5篇)第一篇:论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论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摘要:“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因其创作主体大都是文人士大夫。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历史发展史上重要的流派,他们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包括文人画的题材趋同、文人画重意、文人画重笔墨、文人强调画诗书画合一。
关键字:文人画家;美学思想Abstract: “Literators’ painting” also known as “scholars’ painting”,because they are created by literators.Literators’painting include the Literators’ sentiment and ideal.Chinese Literators’ painting is the importment genre in Chinese art history.which emphasize individuality expression and combination calligraphy,draw, poem.Literati artist's aesthetic idea reflect in similar subjucts,artistic conception,combin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paintings poetry.Key words: Literati painter;esthetics ideology一、何谓文人画“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因其创作主体大都是文人士大夫。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
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论宗炳及其《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

论宗炳及其《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摘要】论宗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的《画山水序》是一部关于山水画的重要著作。
本文将通过对宗炳及其《画山水序》的背景介绍和意义探讨,揭示宗炳美学思想的精髓。
在将分别从宗炳对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对艺术创作的看法、对审美标准的探讨、对艺术家修养的要求以及对艺术欣赏的心得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在结论部分总结宗炳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展望其对中国艺术史的贡献与影响。
通过对宗炳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为当代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论宗炳、《画山水序》、美学思想、背景、意义、传统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审美标准、艺术家修养、艺术欣赏、贡献、影响、总结、展望1. 引言1.1 介绍论宗炳及其《画山水序》的背景论宗炳(1855-1914),字伯鲁,号觉庵,是清末民初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美学家和书法家。
他出生在江苏常州,少年时期即展现出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
后来,他得到了名家陆启宾的指导,研习诗文书画,尤其对山水画有着特别的热情。
宗炳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画山水序》中。
这部《画山水序》是宗炳在对古代文人绘画作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所写的,其中融合了他对艺术、审美、创作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体悟。
宗炳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深邃的见解,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近代中国美学的奠基人之一。
通过对宗炳及其《画山水序》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位美学大师的学术著作,并从中体会其对山水画与艺术美学的独到见解和贡献。
在中国美术史上,宗炳的地位不可替代,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
1.2 论宗炳及其《画山水序》的意义《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清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画家宗炳所撰写。
这部论文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后世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强调了中国绘画的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提倡在继承前人基础上追求个性和创新,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尊重个性表达。
浅谈文人画的绘画美学观

2020-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
艺术画廊浅谈文人画的绘画美学观郭宁(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要: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最能代表中国绘画的一个画种,它直接地体现了中国画的独特审美情趣。
本文试从文人画这一画种的起源、发展来探究文人画的绘画美学思想以及文人画的重大美学意义和巨大影响。
关键词:文人画;书法;绘画美学中图分类号:J2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9-0043-01一、文人画的起源和发展文人画的产生有清晰地历史发展脉络。
文人画的由来我们可以向前追溯到汉代,那时的张衡、蔡挹皆有画作。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姚最提出的“不学为人,自娱而已”中我们可以初见文人画的中心要义。
山水画的一代鼻祖宗炳在他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中提炼出了“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从这个“游”字我们可以体会出宗炳强调绘画的自娱性。
到了唐代,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代末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在创作上追求平淡天真和笔墨情韵。
北宋中后期,大文学家苏轼首先提出“士人画”的概念。
元代文人画进入了兴盛时期,最著名的当属元四家。
到明代文人画出现了“吴门派”和“浙派”,值得一提的是董其昌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被正式提出和使用。
清代文人画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人画家,例如八大、石涛、扬州八怪等。
现当代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画家,比如“北齐南黄”的齐白石和黄宾虹。
总之,文人画从它产生开始到现在一直占据着中国画坛的主导地位,它的影响巨大,成为一种规范中国画的一种程式。
二、文人画的绘画美学思想研究文人画的美学思想就不得不提及北宋大文豪苏轼。
他主张“游于物之外”,而不能“游于物之内”。
这里可以看出苏轼在绘画中,不注重可观事物的表象,要求要“游于物之外”,也就是说绘画要有作者的主观情感,不能被事物的外形所束缚,正如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中国文人画中的美学思考

中国文人画中的美学思考关于《中国文人画中的美学思考》,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文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感伤怀旧情怀,使其更加渴望回归大自然、回归恬静、回到物我相忘的精神追求,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国文人画中的美学思考,欢迎阅读借鉴。
中国文人画是泛指古代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明代文徵明首称“文人之画”,以唐代大诗人王维为其创始者,并以之区别于画院待诏、祗候等所作的宫廷式院体画。
“文人画”奠基于山水田园诗,审美意象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和审美追求。
文人画标举“逸品”,崇尚野趣,在“逸笔草草”之中展示其创作主体的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因而,“野”---技巧上的“疏野”、品味上的“野趣”、哲思上的“野逸”---成为洞察、鉴赏和检视中国文人画的一个审美角度。
一、文人画的“疏野”技巧“野”本义指郊外,《说文解字》云:“野,郊外也。
从里,予声。
埜,古文野,从里省,从林。
”①引申为“荒野”、“民间”、“界限”等。
后来,“野”演变为形容词,如“野生”、“野蛮”、“野老儿”等,在审美范式的代际转换中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巩固,最终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美学范畴。
“野”作为我国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命题,最早出现于儒家经典。
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在探讨作为先秦美学核心问题的“文质”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人们经常引用这一材料。
唐代司空图明确提出“疏野”一品,云:“惟性所宅,真取不羁。
控物自富,与率为期。
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③自魏晋玄学思潮后,“疏野”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也成为艺术理论的核心审美范畴。
“疏野”的特点为真率自然,“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是说随本性,取大自然之天真、本性,无世俗之种种羁绊。
“控物自富”之“控物”为“拾物”,即在俯仰自得中自由取舍。
中国文人画独特的美学意蕴2200字

中国文人画独特的美学意蕴2200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在中国画坛上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人画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吸引了无数的画家、理论家、学者。
中国文人们珍视生命的尊严,而这些有着远大抱负的才子们在那样的封建社会中又难免不能一吐为快地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社会阶级的特征也清晰地折射在中国文人画上。
文人士大夫中一部分人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而把时间、精力和感情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花鸟鱼虫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一。
由于强烈的民族意识,绘画的目的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避世寄情的手段,是“聊以自娱”,是“追一时之兴趣”他们便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于云烟风物之上。
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绘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
笔墨意趣的追求成为重点,不在追求自然景物的描绘,而是以笔墨趣味来表达画家主观的心理观念,因此,气势雄伟,壮阔雄强的风格已不再引起文人们的兴趣,心境的平静,恬淡,聊寒简远,萧条寂寞才是他们的追求。
因此,文人画大都以极其普通常见的简单景色,通过精练的笔墨,表现一种闲逸,淡泊和幽美寂静的意境。
正如扬淮桢所说,这是一种“幽寂之山谷,合幽寂人之心”。
他们的作品尽管都有真山真水为依据,但是,无论写春景,秋景或夏景,冬景,写崇山峻岭或是浅水平坡,总给人以冷落清淡或荒寒之感,追求一种“无人间烟火”的境界。
文人大夫就是从日常的简单景色中通过精练的笔墨,传达出宁静安逸、几乎天老地荒和空无一人的寂寞画面境界。
这类典型的文人画莫过于八大山人的作品了。
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上中说:“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题跋多奇致,不慎解,书法有晋唐风格。
画善山水、竹石,笔情纵恣,不泥成法,而苍劲圆崪,时有逸气,所谓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者也。
襟怀浩落慷慨啸歌,世目以狂。
”人们似乎过多地强调了八大创作书画过程中慷慨悲歌,忧愤于世的情绪。
然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激动,不是狂暴,而是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笔端之上,以奔放而率意的书法线条而独创一格,将诗人特有的情怀与想象力融入画中,一切目的性的追求被解除,一切撕心裂肺的爱、痛彻心腑的情,种种难以割舍的拘迁,处处不忍失去的欲望,都在这种独有的情怀中默默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悠悠的惆怅,并以特殊之笔法取势,尽去古人窠臼,超然地集大成而达至高之画境。
浅谈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论文】

浅谈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摘要:中国画, 又称国画, 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设计中经常会使用国画中的元素进行设计, 这样的设计中富含传统的中国文化, 具有传统的独特魅力。
本文主要从中国画的线条美、意境美、笔墨美、诗意美、空间美这五个方面探索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画; 美学思想; 艺术设计;一、中国画中国画, 又称国画。
作为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之一, 中国画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审美和艺术欣赏。
中国画的绘画方式主要是用颜料在宣纸或宣绢上作画的, 风格鲜明。
中国画作为中国艺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画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明, 体现了独特的东方审美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感和价值取向, 对中国诸多艺术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画的历史悠久, 自晚周时期便开始有人物画, 六朝时期的人物画已经逐渐成型, 隋唐朝山水、花鸟画独立为新的画科, 两宋时期水墨画盛行, 文人墨客多爱水墨画以表达志向与情趣。
最初中国画的主要颜料是红黑色,后来水墨画逐渐兴起, 故此, 中国画也被称为水墨丹青。
中国画经过漫长历史的洗礼, 在朝代更替间逐渐发展起来, 它承载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所以, 中国画在绘画技艺和艺术传达上都能够给其他艺术领域以启发。
二、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中国画自有它独特的美, 中国画的美在于它经过的漫长历史沉淀, 中国画的美在于它的意境, 在于它对情景的表达, 在于它独特的绘画线条, 在于它的笔墨诗意。
中国画的美作为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 它并不注重具体表象的写实画风, 而是采用一种抽象的表达, 用生动的艺术形式表达不同的神、情、意、趣。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之一,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它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代表, 在世界美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画一般都是在宣纸上进行作画, 宣纸与水墨是中国画的典型特征, 具有丰富的笔墨情趣。
2021刘海粟先生的艺术教育美学思想研究范文3

2021刘海粟先生的艺术教育美学思想研究范文 前言谈及艺术大师刘海粟,大家提及最多的就是其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他十六岁时从旧式家庭中逃出,到上海创办了上海美专。
1924年公开展出裸体模特画作,由此而引发了学术界对他的争论和攻击,蔡元培先生为了保护他,将其送到国外留学。
数年以后,他从海外载誉归来,引起了社会名流、达官贵人的争相追捧。
此时,可以说,他已经用自己的美学思想战胜了那些传统的保守的思想。
纵观其一生,可以用“敢创、敢闯、敢于开拓”对其进行概括。
他一生的独特经历也就决定了他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独特性。
此外,刘海粟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不仅是闻名于世、独享殊荣的大画家,而且是出色的美学思想家。
同时,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刘海粟先生也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要比较全面的理解刘海粟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和实践,首先要了解的是其美学思想。
一、美学思想简介 针对“什么是美?”这一美学基本问题,不少哲学家、美学家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对其作出过解释,刘海粟先生同样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刘海粟在上海办美术专科学校时,蔡元培先生曾经提笔赠送“询约深美”四个大字。
刘海粟先生以此为切入点,对“美”作了更为形象的解释,即:“‘美’是指一种思想的境界,求学的人只能处于永恒的探索之中。
美的疆境阔大无垠。
比如:登山觉得前面的山峰高与云齐,上去之后,上面还有高山,不会有止境。
对任何一门学问达到一定程度的完美,都要付出巨大的劳动,不劳而获的事是不会有的。
天才便是若干积聚起来的智慧。
” 这段对“美”的解释,没有使用艰深晦涩的语言,华丽虚无的词藻,却通俗易懂地道出了“美”的真谛,这正是大师的魅力所在。
刘海粟先生平生几乎没有写过有关美学的专门论着,但是这并不影响其成为美学大师。
几乎在其艺术生涯开始的同时,他就表现出对传统的善于吸收和对新鲜事物积极探索的才能,他在对色彩与线条、主体与客体、和谐与统一等专业方向的研究中,分布着不少零散的关于美学方面的观点。
美术美学论文

美术美学论文引言美术美学是研究艺术与美的哲学分支,探索了艺术作品产生美感的原因和美的本质。
它关注艺术创作的实践性、审美体验的主观性以及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本论文将探讨美术美学的起源与发展,旨在理解美术美学的核心理念和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美术美学的起源与发展美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
在此之前,美术被视为手工艺品的一种表现形式,缺乏理论上的探讨。
然而,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对自由思想的倡导,推动了美术美学的发展。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判断力批判》和英国哲学家伯克的著作《演说家》为美术美学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提出了判断力批判理论,探讨了审美经验的普遍性和主观性。
他认为审美判断不同于其他知识判断,它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事实。
伯克则强调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共鸣的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作品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和共鸣,引发深层的思考和体验。
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进一步推动了美术美学的发展。
黑格尔强调艺术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展示,艺术作品具有普遍性和象征性。
他对艺术的研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美术美学理论。
20世纪以来,美术美学逐渐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为美术美学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解释。
美术美学也开始关注跨文化的艺术表达和多元化的审美体验,拓展了其研究范畴。
美术美学的核心理念美术美学的核心理念包括美的本质、艺术的功能和审美体验的主观性。
首先,美术美学探讨了美的本质问题。
美的本质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议题,不同的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康德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它既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黑格尔则认为美是精神世界的自我展示。
美术美学的研究旨在寻找美的普遍性和共性特征。
其次,美术美学探讨了艺术作品的功能。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装饰或娱乐的手段,它还承载着社会、文化和个体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表达和传递情感来引起观众的共鸣,激发思考和反思。
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它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品。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历史。
本文将从中国画的美学理念入手,浅析中国画的美学内涵及其所表达的文化精神。
一、中国画的美学理念美学是研究艺术美的哲学学科,具体探讨了美的概念、美的特征、美的规律、美感的产生和表现等问题。
中国画的美学理念非常丰富和深刻,它包括了物我合一、大思境界、神仙气质、文化精神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逐一探讨。
1.物我合一。
“物我合一”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美学理念,反映了中国画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物我合一,实际上是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和艺术技巧与绘画对象融为一体的意识状态。
在中国画的审美概念中,画家需要让自己的意识丧失在所绘物肢体中,把自己和所画之物融为一体,通过“物我合一”达到画境一致的境界。
这种境界可以使画面产生更为真实的艺术效果,并引发观众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反思。
2.大思境界。
中国画的“大思境界”是美学理念之一,一方面反映了画家对所绘事物的全貌把握,同时也显示出画家精神境界的高度。
画家创作是需要借助思想和理念,将自己的感情、心境以及思想等,把握并表现在作品中。
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大思境界”。
只有在这个境界下,画家的个体创造力才能通过工具表现出来,那么画作才能真正具有艺术感染力。
3.神韵。
中国画在创作中,尤其注重表现画面的气韵和灵性,其表现手法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就注定了中国画的神韵气质,也使其与其他绘画形式区别开来。
中国画家借助笔墨表现出来的境界,总是有一种脱俗出世的感觉,即那种沉静幽远、质朴深邃、与自然合一的清新意境,这种体现了道教中神仙人物的气质,称之为“神仙气质”。
4.文化精神。
不论是中国颜色、线条还是构图,都充满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烙印,具有传统美的特征。
同时在绘画技法中,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强调传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摘要:“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因其创作主体大都是文人士大夫。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历史发展史上重要的流派,他们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包括文人画的题材趋同、文人画重意、文人画重笔墨、文人强调画诗书画合一。
关键字:文人画家 ; 美学思想Abstract: "Literators’ painting" also known as "scholars’ painting",beca use they are created by literators.Literators’painting include the Literators’ sentiment and ideal.Chinese Literators’ painting is the importment genre in Chinese art history.which emphasize individuality expression and combination calligraphy,draw, poem. Literati artist's aesthetic idea reflect in similar subjucts,artistic conception,combin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paintings poetry.Key words: Literati painter ; esthetics ideology一、何谓文人画“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因其创作主体大都是文人士大夫。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
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1]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2]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明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和“浙派”,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明代画家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
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
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历史发展史上重要的流派,他们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潘天寿曾这样说过,文人而兼画家,画家而兼文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特点,中国绘画以此进入了超逸之境。
二、文人画的历史沿革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历代文人更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也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
此后文人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五代时以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独特的构图形式,他们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在创作上追求平淡天真和笔墨情韵,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艺术规范。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
邓椿的“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将“文”与“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的发展启到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又使文人画向成熟迈进了一步。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
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
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
赵孟頫、柯九思强调以书入画,同时许多文人画家将具有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作为自己的表现题材,用以标榜个人的志节情操。
延至明代,文人画已上升为画坛的主导地位,并直接影响到了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和审美取向。
清代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石涛最为突出。
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
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
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画派”、“扬州八怪”、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三、文人画家的美学思想自先秦时期开始,基础绘画实践萌芽中,便已经蕴涵着“文人画”的基本精神。
如秦汉的“解衣般礴”、“谨毛失貌”等理论实际上已经反映出中国文化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形式的认识。
魏晋时代的“得意忘象”、“传神悟对”等更是奠定了后来文人画的理论基础。
隋唐及五代的“心源”说、“写真”说,为后来文人画的理论框架增添了砖石。
到了宋元,文人画达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相继提出“不以形似”、“求无人态”、“胸有成竹”、“写生写气”、“逸笔草草”、“书画同源”等理论和绘画法则,使得中国画走向了一个新的文化高度。
经历了宋画的精致之后,元画的写意被一致肯定为“文人画”脱颖而出的标志,以至明清之后的大画家们,如董其昌、明四家、徐青藤、恽南田、八大、石涛、石溪、吴昌硕等人,都以直溯元人胸臆为准则。
文人画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文人画的题材趋同文人画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
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
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
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
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
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
文人画对梅兰竹菊的代代阐释,表达了文人画家追求爱慕高尚纯洁的气质、格调和风貌的一种理想人格与情操。
(二)文人画重画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
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既是白既是空。
“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人画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重视内心表达,突出画面意味,玩味笔墨形式,喜平淡天真,强调诗书画一体,力图展现画家无限的才情、智慧与修养。
(三)文人画重笔墨与水墨重墨法重笔法乃文人画之玄也。
唐代王维同时有提倡中国文人画以水墨为主显示了中国文人画的清新淡雅,米元章及父亲米友仁主张把诗书画结合起来。
文人画笔法上讲究逸笔草草一挥而就,元代赵孟頫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画竹还应八法通。
若还有人来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把书法和中国画结合起来,提倡笔墨趣味书画同源,使书法的点线速迟及韵律以画的形式来表现出来,到了董其昌在印法上更有了严格的讲究,使得文人画又有金石气。
文人画还强调章法上删繁就简,直到不能再删为止。
惜墨如金,计白当黑给人以深邃无限的想象空间。
文人画家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
(四)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合一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
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
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文人画喜欢在作品中题款,提款在创作中起到了深化主题、丰富意蕴的重要作用。
相同的题材,通过具有不同含意的题款,可以揭示出每个画家的不同的创作用心和艺术追求。
[5]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
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
在文人画作中,诗书画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
比如“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称道的郑板桥。
他有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善画兰,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
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
他的墨竹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
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
他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总之,中国文人画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的原因是它是诗书画印的载体,不单一是画的表现,不仅是文人士大夫的墨戏之作而是骚人墨客抒情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人画家曾经创造过无与伦比的辉煌,其写意精神至今仍焕发出光彩。
重新认识文人画的价值,通过对文人画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文人画的继承、发掘,开拓出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1]邱振亮.中国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34[2]同上.[3]陈师曾.中国文人画之价值[J]世纪中国美术文选[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4]葛路.中国古代绘画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2[5]高淮生.由题画诗透视中国文人画家的人格精神.中国矿业大学学报[J].2002.1[6]陈绶祥.新的聚合---"新文人画"经纬[M].南京:广西美术出版社,新文人画派,199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