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亚洲栽培稻气孔长宽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杂草稻与栽培稻苗期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

杂草稻与栽培稻苗期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

杂草稻与栽培稻苗期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杂草稻和栽培稻苗期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差异。

通过对两者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对比分析,发现杂草稻的根系较为粗短,而栽培稻的根系则更为细长。

在生理特性方面,杂草稻的根系吸水能力更强,而栽培稻的根系则具有更高的营养吸收能力。

杂草稻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更为广泛,而栽培稻的根系更注重深层土壤的生长。

综合比较结果显示,杂草稻和栽培稻在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为今后研究杂草对栽培稻的竞争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的展望在于进一步深入探讨两者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中的除草工作。

这项研究对于提高栽培稻生长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杂草稻、栽培稻、苗期、根系形态、生理特性、比较、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展望、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杂草稻和栽培稻都是水稻的生长阶段,在苗期的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对这种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水稻的生长特性,还可以为水稻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食用价值。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杂草的影响往往会给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通过比较杂草稻和栽培稻在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杂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机制,为减少杂草对水稻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对杂草稻和栽培稻苗期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可以为优化水稻的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杂草稻与栽培稻在苗期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比两者的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探讨杂草稻与栽培稻在生长过程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通过研究比较不同种群的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进一步探讨杂草稻和栽培稻之间的竞争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气孔特性在亚洲栽培稻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气孔特性在亚洲栽培稻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tn n i e t i t .Un e h a l a b n c n e t h e N2 r l a e f x i h g e h n t a n c r t w;u d r df r n ab n c n e t h e d r t e S ne c o o tn ,t 0 e s u s ih rt a h ti on s a r e l r n e i e e tc r o o t n ,t N2 ee s U n r a e t e i c e e o o n s a a d p g ma u o c n r t n 0 r la ef X i i c e s d wi t r a f r t w n i n r c n e tai . l s hh n s c r e o
11 供试 材料 .
行处理。 同时分别截取此三叶叶鞘上 、 下 3 中、 段进行 外表 面处 理 。 ‘ 13 观测 方法 . 用 光 学显 微 镜 观 测 封 固好 的切 片 。记 数 在 1 X 6 l 倍 网格 尺 (. 53m 内的气孔 数 , 换算 为 0 00 m ) 2 再 个 / m。 m 。取 1 观察点 的平 均值 即为此 部分 的气 孔 5个 密度 ; 片( 叶鞘 ) 部分气 孔 密度 的平 均值 即为 整 叶 或 各 个叶片( 或叶鞘 ) 的气孔密度 。
I fu n e o g n c Fe t i a i n o 0 l x sf o Co n F ed n e c fOr a i r i z t n N2 F u e r m r il l l o
Z N a o , N J g e * D N a ,L U C u rn , N i u n H N i HA G H i u A i w n , 0 G Hu n o h no g WA G X u a 。Z A G X n l n j

中日水稻品种株型与品质比较分析

中日水稻品种株型与品质比较分析

中日水稻品种株型与品质比较分析胡月;郭晓红;李猛;周健;姜红芳;吕艳东;那永光;许鹤;蓝金路【期刊名称】《中国稻米》【年(卷),期】2018(024)005【摘要】为促进黑龙江省优质水稻育种工作,选取9个品质优良的日本粳稻品种和9个黑龙江省近10年审定并大面积推广的优质粳稻品种为材料,对两者的株型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品种和日本品种株型差异显著,黑龙江品种的株高和上3节间粗度显著高于日本品种;黑龙江品种上3叶叶片较日本品种长且宽;日本品种叶片直立性要好于黑龙江品种;黑龙江品种穗长、穗质量、粒质量等优于日本品种;黑龙江品种和日本品种在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方面差异不显著,黑龙江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评分略高于日本品种,蛋白质含量略低于日本品种.【总页数】6页(P39-44)【作者】胡月;郭晓红;李猛;周健;姜红芳;吕艳东;那永光;许鹤;蓝金路【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厅寒地作物种质改良与栽培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厅寒地作物种质改良与栽培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厅寒地作物种质改良与栽培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厅寒地作物种质改良与栽培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厅寒地作物种质改良与栽培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厅寒地作物种质改良与栽培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黑龙江佳木斯154007;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厅寒地作物种质改良与栽培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厅寒地作物种质改良与栽培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大庆1633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相关文献】1.两种株型水稻品种杂交后代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研究 [J], 王敬国;邹德堂;崔晟焕;候升林2.淮北地区偏大穗型中粳水稻品种株型特征和稻米品质 [J], 杜永;王艳;黄生元;刘群松;王学红;刘辉;孙成军;杨建昌3.中日水稻品种杂交后代的株型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J], 徐海;宫彦龙;夏原野;杜志敏;闫志强;王华杰;陈温福;徐正进4.中日水稻品种杂交后代株型性状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J], 徐海;宫彦龙;夏原野;闫志强;王华杰;唐亮;徐正进5.黄淮地区不同粳稻品种株型、产量与品质的比较分析 [J], 杜永;王艳;王学红;孙乃立;杨建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居群根表铁膜形成能力的比较研究

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居群根表铁膜形成能力的比较研究

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居群根表铁膜形成能力的比较研究黄剑冰;任杰;唐璐;但建国【摘要】根表铁膜形成能力反映了水稻根系氧化力的强弱.为了了解普通野生稻根系氧化力,采用水培铁胁迫试验对5个水稻品种和2个普通野生稻居群根表铁膜形成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同亚洲栽培稻相比,普通野生稻拥有较高的根孔隙度,但其根表铁膜含量较低;供试植株的根孔隙度与根表铁膜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这很可能与侧根的数量有关.%Iron plaque on roots is an indicator of root oxidation potential of Asian cultivated rice,Oryza sativa L.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root oxidation potential of O.rufipogon Griff.,iron plaque formation on the roots of five rice cuhivars and two populations of O.rufipogo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hydroponic experiments.Iron plaque was induced by exposing the roots to a Kimura B nutrient solution supplemented with 0.532 mmol/L FeSO4 for 12 h.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rufipogon populations had higher root porosity,but lower content of iron plaque on roots compared with the rice cultivars.The root porosity of all tested plants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nt of iron plaque on their roots,which was possibly attributed to difference in number of lateral roots on primary roots.【期刊名称】《热带作物学报》【年(卷),期】2017(038)003【总页数】5页(P421-425)【关键词】铁膜;根孔隙度;亚洲栽培稻;普通野生稻【作者】黄剑冰;任杰;唐璐;但建国【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7.03.006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为主要栽培种。

单双子叶植物气孔设计实验区分

单双子叶植物气孔设计实验区分

单双子叶植物气孔设计实验区分
【原创版】
目录
1.实验背景及目的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正文
1.实验背景及目的
气孔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植物界中,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在气孔设计上存在显著差异。

单子叶植物的气孔通常为圆形,而双子叶植物的气孔为肾形。

为了探究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本实验采用不同植物叶片进行气孔设计实验,以期为植物生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2.实验方法
本实验选取了典型的单子叶植物水稻和双子叶植物棉花的叶片作为
实验材料。

实验分为两组,分别为单子叶植物组和双子叶植物组。

实验过程中,首先将选取的叶片放入扫描电镜下观察,获取气孔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然后,采用 ImageJ 软件对扫描电镜得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气孔的平均直径、面积以及分布密度等参数。

3.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单子叶植物水稻的气孔呈圆形,直径约为 20-30 微米,气孔分布较为均匀;而双子叶植物棉花的气孔呈肾形,直径约为 30-40 微米,气孔分布较为集中。

此外,水稻叶片的气孔密度约为每平方毫米50-70 个,而棉花叶片的气孔密度约为每平方毫米 30-50 个。

4.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可以发现,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在气孔设计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单子叶植物的气孔呈圆形,直径较小,分布较为均匀;而双子叶植物的气孔呈肾形,直径较大,分布较为集中。

这种差异可能与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理需求有关。

水稻的品种概况—中国栽培稻的主要类型(北方水稻生产课件)

水稻的品种概况—中国栽培稻的主要类型(北方水稻生产课件)

中国栽培稻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条件的关系
水陆稻为地土分布上即受田土的水分条件(水田或旱地)所影晌形成 的产物;粘糯稻,则在栽培过程中由植物特性 最明显的淀粉性变异所选别 栽培的类型。
中国栽培稻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条件的关系
(一)籼粳稻品质的地理分布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就全国范围来说,我国南方种植的多为籼稻品种,北方种植的为粳稻 品种,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是籼粳交错种植地带。就海拔而言,低海 拔地方种植的是籼稻品种,高海拔地方种植的是粳稻品种,中间是籼粳交 错种植地带。
从普通野生稻分布看我国稻种起源
普通野生稻在我国的分布是,海拔约30-600米,经纬度东起台湾桃园, 西至云南景洪;南起海南岛崖县的羊栏公社,北至江西东乡。主要生长 在河流两岸的沼泽地、草塘和山坑低湿处。随着调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野生稻的分布地区可能还会增加。后鉴于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气候 较现在更为温暧,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犀牛的颚骨;遗址南面 生长着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树本上缠绕生长的海金沙,现在只布 于我国广东省、台湾省,马来亚,泰国等地。据此推断,那时的野生稻 界限可能比现代更为偏北,这有待于考古发掘和孢粉分析的证实。不难 想象,距今约万年前的原始氏族人,正是在生长着野生稻的环境中,从 采集野生稻谷为食的活动中,观察到自然落谷能萌发生长的现象,从而 尝试着播种野生的稻谷,重复收获、播种的过程,为种植水稻迈出第一 步的。
我国栽培稻种的演变和传播
栽培稻种就是在这一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下驯化、形成并分化为 籼亚种和粳亚种,并向四周传播的。
丁颖曾指出,籼稻是栽培稻的基本型,粳稻则是适应高海拔低温条件 下形成的气候生态型。
我国栽培稻种的演变和传播
籼粳的垂直分布及所占百分率因地区而异,但规律一致,如滇南 的温度高于滇北,籼粳垂直分布的高度也是南高于北。同一地区因地 形、雨量不同,也有差异。

水稻植株气孔分布的研究

水稻植株气孔分布的研究

算为个/mm , 1 取 5个 观 察 点 的平 均 值 , 为 此 即 部分气 孔密 度 , 叶片 ( 叶鞘 ) 部 分气 孔 密 度 的 或 各 平均值 既 为整个 叶 片( 叶鞘 ) 或 的气孔密 度 。
亚洲 、非洲 、大 洋州 和拉 丁美洲 的热 带和 亚热 带
地 区。对 稻 的亚显 微 结 构 的研 究 , 随近 代 观 察 是
气孔 分布 比较 特殊 外 , 它 部 位 脉 间 区气 孔 行 按 其 相 互 间隔远近 可分 为两组 。一 般每组 为 2~ 5行 ,
3年 累 计 试 验 秋 光 、 粳 5 号 、 R 6 中 4 3 辽 I3 、 1、 M3 2 C 0 2 丹 东 陆稻等 典 型粳 稻 、 粳 型 、 型 0 、92 、 偏 典
第 5期
李 磊 鑫 : 稻 植 株 气 孔 分 布 的 研 究 水
分 布 比较 特 殊 。在 叶 片 前 半 部 分 , 片 主 脉包 括 叶 叶 片表 皮 的 4~6个 分 脉 脉 间 区 。从 叶 片基 部 开 始 , 4— 由 6个 分脉 脉 间 区内气 孔行 不分 组过 渡 到
象, 这可 能 与取样 误差 有关 。
行 间距离 较小 , 相邻 气孔 行 的气孔相 互错 开 , 向 斜
与叶脉 成 5 。 6 。 同时 行 内气 孔 被 叶 表皮 长 细 O 一0, 胞隔开, 但单 位 长 度 内气 孔 数 不 定 。两 组气 孔 行 间分 布约 4~ 8行 表皮 长细胞 , 时也有 零 星气孔 有 分布 。气 孔 行 与 叶 脉 距 离 较 近 。沿 叶 脉 方 向 观
籼 稻 、 籼 型 、 壳稻 、 哇稻 、 稻 等合 计 2 偏 光 爪 陆 5个
品种 , 资源来 自本 国和 国际水 稻研 究所 。

覆膜对玉米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覆膜对玉米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D 的覆 膜 与施 底 肥 时 间 为 2 1 0 0年 1 月 2 日。 于 1 0
由表 1 可见 : 播种后 1 , 3 处理 B c D的出苗率 d 、、 分别 比处理 A 对照 ) 4 %、1 ( 高 7 5 %和 4 %; 5 播种后 l 5 d ,处理 B c D的出苗率分别 比处理 A高 3 %、0 、、 6 4% 和 3%; 8 与处理 B相比, 处理 C和处理 D的出苗率均 有所提高 . 这说明秋覆膜 可以保蓄秋 天的降水 , 并抑 制水分在冬天蒸发 , 比春覆膜更能保墒保温 。
水量 2 9 m; 8. m 降雨时空分配不均 ,—9 6 6 月份降雨量 占全年降水量的 8%左右 ,粮食生产基本处于大旱 0
大减产 、 小旱小减产的状态。 近年来 , 水分 已成为限制 本地区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 ,采用提高土壤保水、 保 墒能力的措施势在必行。 为改善瓦房店市西南部土壤 水环境及提高作物产量 , 瓦房店市谢屯镇农业技术推
广 站 于 2 1 开展 了覆 膜 与施 肥 田间试 验 。 00年
行观测 . 记录玉米株高和茎粗 , 至到玉米抽穗 、 株高稳 定, 每次重复测定 3 , 次 取其平均值 。玉米收获后 , 记
录玉米 穗长 、 茎粗 及 产量 。 E cl S S 用 xe 和 P S软件 进行 数 据统 计分 析 。
无 膜 处理 。
高玉米 出苗率 、增加玉米生长前期的株高和茎粗 , 且 3 个覆膜处理 间的玉米 出苗率 、株高和茎粗差 别不 大, 差异均不显著 ; 覆膜处理具有增产效果 , 秋膜+ 施 底 肥处 理 的增 产 效果 最 为 明显 . 幅 为 1. %, 说 增 59 0 这 明此方式能起到保水 、 保墒的作用。 覆 膜技 术 能与 施肥 技术 结合 。 能很 好 地发 挥 肥 既

10种地被植物叶片气孔特征及其耐阴性研究_吴永华

10种地被植物叶片气孔特征及其耐阴性研究_吴永华

: , A b s t r a c t T e n k i n d s o f r o u n d c o v e r l a n t s( S e d u m s e c t a b i l e B o r e a u S. s e d i o r m e, S. h b r i d u m, g p p p y ’ , C h r s a n t h e m u m m a x i m u m, C o r e o s i s l a n c e o l a t a, D e n d r a n t h e m a m o r i o l i u m ‘ B e i m e i h u a n D. m o r i o l i u g y p f f ‘ ’ , u a v a)w B e i i n x i a o u I r i s t e c t o r u m,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h b r i d a a n d H. e r e s t u d i e d i n s t o m a t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 j g j f y t i c s a n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s b e t w e e n s t o m a t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s h a d e t o l e r a n c e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l e a f p , o f S. s e c t a b i l e, S. s e d i o r m e a n d S. h b r i d u mw e r e r a n d o m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t h e s e s h o w e d s t o m a t a l l a n t s p p p y , m o r e t o l e r a n c e t o s h a d e . L e a f s t o m a t a l o f t h e o t h e r s w a s c o l l e c t i v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n 1 0p l a n t s l e a f s t o m a t a l , o f d i c o t l e d o n o u s l a n t s s u c h a s S. s e c t a b i l e, S. s e d i o r m e a n d S. h b r i d u mw e r e a n i s o c t i c t e w h i c h y p y y p p p y , s h o w e d m o r e t o l e r a n c e t o s h a d e . Wh e r e a s a n o m o c t i c t e w a s f o u n d i n t h e r e s t d i c o t l e d o n o u s l a n t s y y p y p ’ , ’ , a s C. m a x i m u m, C. l a n c e o l a t a, D. m o r i o l i u m‘ B e i m e i h u a n D. m o r i o l i u‘ B e i i n x i a o u H. h b r i s u c h - g j g j f f y , d aa n d H. u a v a, w h i c h s h o w e d l e s s t o l e r a n c e t o s h a d e . I n a d d i t i o n l e a f s t o m a t a l o f m o n o c o t l e d o n I. t e c - y f

水稻叶片气孔分布与气孔密度的研究

水稻叶片气孔分布与气孔密度的研究

水稻叶片气孔分布与气孔密度的研究
刘丽霞;程红卫;陈温福
【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0(031)004
【摘要】用改良刮制法研究了水稻叶片的气孔分布与气孔密度。

结果表明:稻叶
下表面气孔的分布不是随机的,表现出一定的规rn律性。

气孔在脉间区纵向排列成行;叶缘和主脉附近气孔分布较均匀;其他脉间区气孔行可分为两组,组内气孔行数因品种、rn叶位和叶片上的具体部位而有差异。

同一叶片气孔行数的顺序是:基部>中部>尖部。

稻叶气孔密度是籼稻普遍大于粳稻,且rn籼稻、偏籼稻、粳稻和偏粳稻4种类型气孔密度的大小顺序为:籼稻>偏籼稻>偏粳稻>粳稻,表现出
明显的类型间差异。

【总页数】5页(P313-317)
【作者】刘丽霞;程红卫;陈温福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辽宁沈阳 110161;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
究室,辽宁沈阳 110161;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辽宁沈阳 1101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相关文献】
1.不同气孔密度水稻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特征 [J], 单提波;徐正进
2.氮素不同用量对水稻叶片气孔密度及有关生理性状的影响 [J], 李海波;李全英;陈
温福;孟雷
3.水分胁迫对水稻叶片气孔密度、大小rn 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J],
4.干旱胁迫对水稻叶片气孔密度的影响 [J], 田鑫;于广文
5.水稻叶片气孔密度与气体扩散阻力和净光合速率关系的比较研究 [J], 陈温福;徐正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普遍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普遍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普遍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孙传清;王象坤;吉村淳;岩田伸夫【期刊名称】《遗传学报:英文版》【年(卷),期】2000(27)3【摘要】用44个RFLP标记对来自中国、印度、泰国等亚洲10个国家的普通野生稻(简称普野,下同)和来自多个国家的75个栽培稻品种,从多态位点的比率、等位基因数、基因型数、平均杂合度及平均基因多样性等多个方面,比较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普通野生稻、栽培稻籼粳亚种及栽培稻与普野之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

结果表明:中国普野的遗传多样性最大;其次是印度普野;南亚普野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大于东南亚普野,而多态位点的比率、等位基因数及基因型数等却低于东南亚普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明显小于普通野生稻。

在所检测的44个位点中,栽培稻的多态位点数仅为野生稻的3/4,等位基因数约为野生稻的60%,基因型种类约为野生稻的1/2。

栽培稻中籼稻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粳稻。

在平均每个位点的实际杂合度上,以中国普野杂合度最高,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2倍。

说明从野生稻演化成栽培稻的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杂合度降低,等位基因减少,基因多样性下降。

【总页数】8页(P227-234)【关键词】水稻;遗传多样性;RFLP;野生稻;栽培稻【作者】孙传清;王象坤;吉村淳;岩田伸夫【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九州大学农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1【相关文献】1.用SSR标记比较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J], 朱作峰;孙传清;付永彩;张培江;王象坤2.基于ISSR指纹标记的亚洲栽培稻与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分析 [J], 段世华;郑卓;胡乃凤;胡有生3.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 [J], 段世华;李绍清;李绍波;朱英国4.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的检测研究 [J], 孙传清;李自超;王象坤5.杂草稻、栽培稻及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J], 王黎明;李战胜;高旭华;沈雪峰;方越;陈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资料

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资料

分类号密级UDC 编号学位论文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Genetic studies on hybrid sterility between Oryza sativa L. and O.glaberrima Steud.任光云指导教师陶大云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昆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科专业名称作物遗传育种论文提交日期2006年6月论文答辩日期2006年6月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年月日答辩委员会主席魏蓉城评阅人谭学林师常俊龚洵云南农业大学2006年6月云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呈交的学位论文“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它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2006年 6 月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2)1.引言 (3)1.1 非洲栽培稻,水稻改良中首选的基因库 (3)1.2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机理 (4)1.3 遗传标记 (5)1.4分子标记定位QTL的原理 (6)1.5 作图群体的组成及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8)1.6 QTL定位、标记辅助选择 (9)1.7 数量性状研究今后的发展 (10)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1)2.材料与方法 (13)2.1 遗传分析材料 (14)2.2 群体构建 (14)2.3 田间表型性状的调查 (15)2.4 基因型数据的收集 (16)2.5 近等基因系群体标记杂合率的检测 (17)2.6 用回交高世代群体对育性QTLs(基因)进行确认和定位 (17)3 结果与分析 (19)3.1回交过程中各个世代育性分离分析 (19)3.2 BC6F1近等基因系群体育性位点检测 (20)3.3用回交高世代群体(BC7F1)对育性QTLs的分析 (26)3.3.1回交高世代群体BC7F1.育性的表现 (26)3.3.2用回交高世代群体BC7F1对育性QTLs(基因)的分析 (29)3.3.3 BC7F1群体中定位的育性基因对育性作用力 (35)3.4回交高世代群体定位的新育性位点 (38)4 讨论 (41)4.1对已有位点的验证 (41)4.2新育性位点的发掘 (41)4.3 BC6F1与BC7F1结果偏差 (42)4.4 选择回交在QTLs定位中的作用 (42)4.5 实验技术讨论 (42)4.6 BC7F1群体的下一步验证 (43)5 结论 (44)参考文献 (45)致谢 (52)摘要在发掘利用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近缘种有利基因的过程中,杂种不育及控制各种重要农艺性状有利QTLs位点的导入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水稻叶片气孔特性及其相关性

水稻叶片气孔特性及其相关性

水稻叶片气孔特性及其相关性傅志强;黄璜;何保良;谢伟【期刊名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7(033)006【摘要】用改良刮制法观测了13个早稻品种剑叶、20个晚稻品种上三叶的气孔特性,比较了常规稻与杂交稻气孔差异,并对气孔密度、长度与宽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孔密度变幅大于气孔长度与宽度;早稻杂交稻剑叶气孔密度、长度与宽度大于常规稻;剑叶气孔长度与宽度呈显著正相关,但长度、宽度与密度相关性不显著;晚稻杂交稻剑叶气孔密度大于常规稻,倒二叶、倒三叶均要小于常规稻;而杂交稻上三片功能叶气孔长度均大于常规稻;杂交稻倒三叶气孔宽度大于常规稻,其他2叶均比常规稻小;上三片功能叶气孔长度与密度、气孔宽度与密度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气孔长度与宽度呈显著正相关.【总页数】5页(P646-650)【作者】傅志强;黄璜;何保良;谢伟【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1【相关文献】1.水稻叶片气孔长度、宽度和密度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J], 刘丽霞;程红卫;陈温福2.蔷薇科红色系彩叶小乔木叶片气孔特性与耐旱耐盐性相关性分析 [J], 杨静慧;黄妍;李珍;王葳;冀馨宁;赵立伟3.节水灌溉水稻叶片胞间CO2浓度及气孔与非气孔限制 [J], 徐俊增;彭世彰;魏征;缴锡云4.盐胁迫对水稻叶片气孔特性的影响 [J], 赵姝丽;陈温福;马殿荣;赵飞5.不同水位下莼菜叶片气孔及光合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J], 张依南;张蔚;田昆;孙梅;戴强;管东旭;李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典型粳稻植株气孔分布的研究

典型粳稻植株气孔分布的研究

典型粳稻植株气孔分布的研究
李磊鑫;孟雷;陈温福;徐正进;刘丽霞;侯秀英
【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9(030)005
【摘要】用改良刮制法观测了典型粳稻品种秋光剑叶、叶鞘、穗颈及颖壳的气孔
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剑叶背面气孔分布有一定规律性,但此规律性常因气孔行的突然中断被削弱。

剑叶背面气孔密度纵向变化呈偏态分布,叶中部气孔密度大于叶基又大于叶尖部;叶中部气孔长度最小,气孔宽度最大。

剑叶背面横向气孔密度呈中部最大的正态分布,气孔大小变化不大。

叶片边缘气孔行不分组。

本研究还发现,中脉和叶鞘上亦有气孔分布,而且中脉上的气孔密度在所测各器官中最大,叶鞘上的气孔密度约为剑叶背面气孔密度的1/3左右。

穗颈上有少量气孔分布。

【总页数】4页(P481-484)
【作者】李磊鑫;孟雷;陈温福;徐正进;刘丽霞;侯秀英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1
【相关文献】
1.水稻叶片气孔分布与气孔密度的研究 [J], 刘丽霞;程红卫;陈温福
2.水稻植株气孔分布的研究 [J], 李磊鑫
3.桃树叶片气孔形状与大、小气孔分布的研究 [J], 马之胜;贾云云;王越辉;宣立锋
4.籼粳稻杂交气孔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 [J], 赵姝丽;李睿;徐正进
5.葡萄叶片气孔的研究—气孔形态与分布 [J], 李连国;李晓燕;刘志华;鲁占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稻属植物叶片亚显微结构比较研究

中国稻属植物叶片亚显微结构比较研究

中国稻属植物叶片亚显微结构比较研究
张乃群;舒理慧;祝莉莉;何光存
【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
【年(卷),期】2005(25)11
【摘要】用扫描电镜对原产中国的3种野生稻和2个栽培稻品种的叶片表面亚显微结构,尤其是气孔列数、气孔频度、气孔器乳突、大瘤状乳突、木栓细胞乳突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气孔频度的变化趋势是沿着疣粒野生稻-药用野生稻-栽培稻IR36-普通野生稻-栽培稻珍汕97逐渐增大,其变化幅度在635~1 737 个/mm2之间;气孔器乳突除疣粒野生稻为6个外,其余通常为4个;疣粒野生稻既无大瘤状乳突亦无木栓细胞乳突,药用野生稻无木栓细胞乳突.这些性状不仅具有种的特异性,而且与亲缘关系远近有关,可以作为稻属分类的依据.
【总页数】5页(P2204-2208)
【作者】张乃群;舒理慧;祝莉莉;何光存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生物系,河南南阳,473061;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
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4.56
【相关文献】
1.稻属三种植物叶片下表皮形态比较 [J], 马永婷;包颖
2.稻属植物叶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研究 [J], 张文绪
3.十种枸杞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比较研究 [J], 樊云芳;石志刚;王亚军;赵建华;安巍
4.3种含笑属植物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J], 马惠芬;司马永康;郝佳波;陈少瑜;韩明跃;李丹;徐亮;马婷
5.稻属植物体表亚显微结构的研究:Ⅰ,气孔特征的观察研究 [J], 马秀玲;张文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上三片功能叶气孔性状

水稻上三片功能叶气孔性状

水稻上三片功能叶气孔性状刘丽霞;程红卫;陈温福【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2(003)001【摘要】用改良刮制法研究了水稻上三片功能叶的气孔性状.结果表明,水稻上三片功能叶的气孔性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类型间,而且也存在于同一品种不同叶位间.参试水稻品种上三片功能叶的气孔长度、宽度和密度分布不均匀,其变化趋势也不一样.只有籼稻IR24上三片功能叶的气孔长度随叶位上升逐渐减小,气孔密度随叶位上升逐渐增大.籼稻IR24和粳稻秋光上三片功能叶的气孔长度和密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即气孔长度增大,气孔密度减小;反之,气孔长度减小,气孔密度增大,而偏籼稻水源342和偏粳稻辽粳5号并没有表现出这种相关性.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相同叶位或同一品种不同叶位叶片的气孔长度与宽度的相关不显著,气孔宽度与气孔密度的相关也不明显.【总页数】5页(P61-64,68)【作者】刘丽霞;程红卫;陈温福【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辽宁,沈阳,1101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11【相关文献】1.水稻功能叶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J], 贾小丽;苗利国;林红梅;林文雄2.幼穗分化期至齐穗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功能叶性状的影响 [J], 夏琼梅;毛桂祥;王定开;王月英;李贵勇;邓安凤;龙瑞平;杨从党3.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抽穗后上三片功能叶气孔密度的比较 [J], 刘丽霞;程红卫;陈温福4.不同氮水平下功能叶片数量和位置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J], 田广丽;孔亚丽;张瑞卿;周新国;郭世伟5.青黑杨全同胞杂种功能叶片及气孔性状变异的倍性、基因型和性别效应解析 [J], 商静;薛胤轩;宋连君;刘春和;李代丽;张恒月;冯旭清;王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田间条件下大豆气孔特性的初步研究

田间条件下大豆气孔特性的初步研究

田间条件下大豆气孔特性的初步研究游明安;盖钧镒;马育华;上堂秀一郎;久井润也;德增智【期刊名称】《大豆科学》【年(卷),期】1992(11)2【摘要】对12个中国和日本大豆品种在田间两种种植密度下结荚期气孔特性研究表明:气孔密度(SD)、气孔长度(SL)和单位叶面积的气孔总长度(SD×SL)在主茎叶位间、叶片正背面间有显著差异。

种植密度间SD和SD×SL差异显著,但SL无差异。

品种间SL和SD×SL差异显著,但SD的品种间差异受密度影响。

SD与SL显著负相关,与SD×SL显著正相关。

光合速率在叶位间和品种×叶位间与SD和SD×SL显著正相关,与SL显著负相关。

【总页数】7页(P152-158)【关键词】大豆;气孔密度;气孔长度;光合速率【作者】游明安;盖钧镒;马育华;上堂秀一郎;久井润也;德增智【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爱媛大学农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101【相关文献】1.水分胁迫下不同抗旱类型大豆叶片气孔特性变化研究 [J], 高彦萍;冯莹;马志军;李强;张秀娟2.田间条件下UV-B辐射增强对大豆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J], 吕志伟;张令瑄;王瑾;王杰飞;张文会3.大豆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初步研究 [J], 苗以农;许守民;刘学军;姜艳秋;阎秀峰;李云荫;万善霞;史兰波4.扁茎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种质改良研究Ⅰ.中国扁茎大豆群体条件下结荚鼓粒期光合特性 [J], 张桂茹;杜维广;陈怡;栾晓燕;满为群;谷秀芝5.黄淮海地区不同抗旱类型大豆种质资源气孔特性与抗旱性的研究 [J], 路贵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热带地区水稻(Oryza sativa L.)气孔臭氧通量和产量的响应关系

亚热带地区水稻(Oryza sativa L.)气孔臭氧通量和产量的响应关系

亚热带地区水稻(Oryza sativa L.)气孔臭氧通量和产量的响应关系张继双;唐昊冶;刘钢;朱建国【期刊名称】《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年(卷),期】2016(35)10【摘要】基于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O3-FACE(Free-Air Concentration Elevation of O3)实验平台,利用前期水稻O3-FACE试验的基础数据,通过建立水稻产量与不同评价指标(累积气孔O3吸收通量PODY和O3浓度指标AOTX)的响应关系,比较了水稻产量损失与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差异,通过对暴露剂量、吸收通量相关参数取值与产量损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的比较,找出更为合理的农作物臭氧风险评估阈值。

结果表明:随着通量阈值Y[0~11 nmol O3·m-2 PLA·s-1(PLA:projected leaf area,投影叶面积)]和暴露浓度阈值X (0~50 nL·L-1)的增加,回归分析R2值逐渐增加,当Y 为11 nmol O3 m-2 PLA·s-1和X为50 nL·L-1时,气孔臭氧吸收通量POD11和累积暴露剂量AOT50与水稻相对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当通量阈值Y为8~13 nmol O3·m-2 PLA·s-1和暴露阈值X为46~58 nL·L-1时,可获得较高的R2值取值范围,分别为0.70~0.75和0.70~0.745。

参考文献发现,目前地表臭氧污染可能引起的水稻产量损失范围为5%~8%,对照圈中POD9~10和AOT40~45产量损失的预测值亦在这区间,但前者R2值(0.73~0.74)明显高于后者R2值(0.64~0.69),表明基于气孔臭氧通量的评价指标能更好地反映水稻产量的变化。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当通量阈值Y 为9 nmol O3·m-2 PLA·s-1时,能更准确地评估水稻产量损失,且其R2值(0.73)高于通量指标POD6(0.5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 业科 技 与装 备
21 年 1 01 2月
为差异不显著 , 但有 随叶位降低而增大 的趋势 。 各叶 位叶鞘则相反 , 随叶位降低而减小 ; 叶片正面气孔长 度略大于叶片下表面气孔长度 。 各叶位气孔宽度差异 大于气孑 长度间差异 , L 各叶位背面平均气孔宽度及 叶 鞘气 孔宽 度 间经 F测验 差异 显 著 , 叶位 正 面气孔 宽 各 度间接近显著水平 ; 气孔宽度有随叶位降低而增大 的 趋势 , 叶鞘则 相 反 , 随叶位 降低 而 减小 : 片背 面气 孔 叶 宽度略大于叶片正面气孔宽度 。 叶片气孔长度与宽度
2 结 果 与 分 析
21 水稻 植株 内部不 同叶位 间气 孑长 宽 分布 的一 般 . L
规律
水稻植株 内部不 同叶位气孔长宽分布及 F 测验
结果 如表 1 示 。 所
据 3a 品种气 孔长 宽 度平 均值 得 出一 般 规律 : 各 所 有 品 种 叶 片 正 反 面 气 孔 长 度 变 化 范 围在 1. ~ 71 5
关键词 : 水稻 ; 气孔 ; 长宽 ; 比较 中图分 类号 :5 1 S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 16 (0 11 — 0 3 0 17 — 1 1 1)2 0 0 - 3 2
气孔大小与气孔密度共 同对蒸腾作用 、 光合作用 及呼吸作用起作用 。进而影响作物群体的生产能力。 为此 。 本试验拟采用改 良刮制法对不同叶位 、 同叶 不 位正反面气孑 长宽 、 L 不同叶位叶鞘气孔长宽分布规律 进行研究 ,旨在为研究水稻叶片与外界气体交换 、 水 分交换及高光效育种提供形态解剖学依据。 1 试 验 方 法
11 供试 材料 .
放 在 一起 , 分别 用改 良刮制法 进行 处理 。倒 2叶和 倒 3叶分 别选 取 l35 79段 对 叶 片正 反 面进 行处 理 。 、、 、、 同 时分 别截 取 此 3叶 叶鞘 上 、 、 3段 对 叶鞘 外 表 中 下 面处 理 。 13 观 测 方法 . 用 光 学 显 微 镜 观测 封 固好 的切 片 。记 数 在 1 ̄ 6 1 下 网格 尺 ( . 53mm ) 气 孑 数 , 换 算 为 0倍 00 z内 2 L 再 “ / m” 个 m 2。取 1 5个观 察 点 的平 均值 , 即为 此部 分 气 孔密度 ; 叶片 ( 或叶鞘) 各部分气孔密度 的平均值 即为 整个 叶片 ( 叶鞘 ) 或 的气 孔密度 。
收稿 日期 :0 10 一 6 2 1— 8 l
作者简介 : 鑫(95 )男, 李磊 17一 , 博士 , 高级农 艺师 , 事作物 高 从
产栽培和农作物品种管理方面的研 究工作 。
2 . m,气孑 宽度变化范围在 1.1 1. m; 50 0 L 4 ~ 9 6p 各 2 0 L 叶位叶鞘气孔长度变化范围在 2 . — 3 3 m 气孑 2 0 3. , L 8 2 宽度变化范围在 1. - 0 0 3 22 . m。由表 1 9 2 可知 : 所有 参试品种各叶位正面与反面平均气孔长度经 F测验
分 别小 于 叶鞘气 孔 长宽 度 , 别 为 叶鞘气 孑 平均 长 宽 分 L 度 的 7 . %、20 %。 68 5 9. 5 22 类型 间气 孔长 宽度 差异 .
为探讨类型间各叶位气孔长宽差异的变化规律 。 在 F测验 显 著 的基础 上 又进行 了新 复极 差 测验 , 果 结 如表 2所示 。
表 1 水稻植株 内部不 同叶位气孔长宽分布及 F测验结果
T b e 1 Dit i u i n fs o a ln t td fe e tla o i o s o ie a u v y d r s l a l s rb t s o t m g h a i r n fp s n frc nd F s r e e e u t o e e i t s
不 同类型亚洲栽培稻气 孔长宽的 比较研 究
李 磊 鑫
( 辽宁省种 子管理局 , 沈阳 1 03 ) 0 4 1

摘要: 研究不同类型亚洲栽培 稻气孔长宽 的分布规律 。经试验得出结论 : 参试 品种各 叶位正面 与反 面平 均气孔 长度和宽度 有随叶 位降低而增大的趋势 , 叶位 叶鞘则相反 ; 各 典型籼稻剑叶气孔长宽均小 于典型粳稻 , 而陆稻剑叶具有最大的气孔。
第 1 期 总 第 20期 2 1
21 年 1 01 2月
农 业科技 与装备
c lu a S inc & Te h l  ̄ a ui m e t u r r l ce e c no o v nd Eq p n
NO1 oa NO2 0 . T t .1 2 l
D e .2 1 c 0 1
由表 2可 知 。 同类 型剑 叶气孔 长 宽度 差 异分 别 不 达到 。 。 显著水平 。 又经新复极差测验表明 : 陆稻 、 籼
表 2 不同类型水稻气孔长宽度及 F测 验结果
Ta l Dit i u i n fso d h d r s l b e2 sr b t s o t ma wi t t f r n e fp st n frc n s r e e e u t o d i s
试验 于 2 0- 20 0 5 0 8年在 沈 阳农 业 大 学进 行 , 3a 累计 研 究 秋 光 、辽 粳 5号 、 3 、 中 4 3 M 0 、 I 6 R 1 、 32 C 0 2 丹东陆稻等典型粳稻 、 92、 偏粳型 、 型籼 稻 、 典 偏 籼型 、 光壳稻 、 爪哇稻、 陆稻等合计 2 个品种 , 5 资源来 自本 国和 国 际水稻研 究 所 。 12 试验 设计 . 采取营养土保温旱育苗 . 盆栽 。 整个生育过程保 持 淹 灌 。 样 时间 均在 各 品种抽穗 扬 花期 。 取 随机选 取 5个 主茎 。 所选 剑 叶均 分 为 1 。 同部分 的叶 片混 0份 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