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栽培稻简史
栽培稻起源中国的分子证据
栽培稻起源中国的分子证据
栽培稻起源中国的分子证据主要包括考古学证据和遗传学证据。
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这些遗存中出土了大量的稻谷和稻米,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起源地之一。
此外,在湖南彭头山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的炭化稻粒,这些稻粒被认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栽培稻。
遗传学证据则通过对栽培稻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的栽培稻品种数量最多、遗传多样性最丰富,且中国南方地区的栽培稻基因组与印度尼西亚地区的栽培稻基因组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与日本、韩国的栽培稻基因组则较为接近。
这表明中国的栽培稻起源和演化与印度尼西亚地区的栽培稻起源和演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与日本、韩国的栽培稻起源和演化较为接近。
综合考古学和遗传学证据,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起源地之一,中国的栽培稻品种数量最多、遗传多样性最丰富,且与日本、韩国的栽培稻起源和演化较为接近。
中国水稻生产的历史经验
中国水稻生产的历史经验中国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它可以提供大量优质的营养,而且也是全世界最好的食材之一。
许多历史人物都关注于中国水稻,而回顾其开发历史,也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中国水稻生产的发展过程和变化细节。
一、早期水稻生产(约公元前3000-前221年)早在公元前3000-前221年的中国,水稻就已经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农作物。
当时,直接在沼泽上种植米苗是主要的水稻种植方法,沼泽地通常生长在河岸边的水流旁,它的斜坡被自然形成的沼泽作为水稻的种植地,能够防止洪水冲毁农田。
二、泥塘灌溉(约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在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这段时间内,中国水稻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发出了采用泥塘灌溉法的水稻种植方式。
经过平地开沟,长江地区建立了那些圆形或椭圆形的泥塘,可以容纳足够的水,用以喂养沼泽地里的水稻。
三、灌溉技术的进步(公元220-公元589年)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的这段时间里,中国的水稻生产以及灌溉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首先,理论家和实践者用法律明文禁止了乱排水,减少了水源被浪费的可能性。
其次,把泥塘作为存储水源的容器被分成多个小池,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
第三,把泥塘与水流连接起来,使得水稻的灌溉更加一致,改善了种植条件,提高了稻谷的品质。
四、水库建设(公元589-1860年)从公元589年到1860年的这段时间,水库的建设和修筑也为中国的稻田灌溉工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上游水库的修建,可以有效利用地区的洪水,让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当水库开垦完成后,就可以使种植地大型化,灌溉用水也大大地增加了,农业生产量也更加可观。
五、机械灌溉(1860-1949年)从1860年到1949年的这段时间里,机械灌溉的使用也促进了中国水稻生产的发展。
新开发的机械可以减少人力投入,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作更大规模的灌溉,也可以保证种植地灌溉充分,提高了稻谷品质。
因此,机械灌溉的出现是中国水稻生产史上的重要进程。
水稻的历史
水稻的历史水稻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左右。
在我国,水稻种植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被誉为“粮食之本,民生之根”。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稻的历史沿革、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水稻的起源与发展1.水稻的起源水稻起源于亚洲,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10000年,我国就已经有水稻种植的痕迹。
野生水稻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经过人工驯化和选育,逐渐形成了现今的水稻品种。
2.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公元前5000年,我国古代人民开始采用水稻栽培技术。
他们将野生水稻进行人工种植,并利用水田进行灌溉。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商朝时期,水稻已经成为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二、水稻在封建时代的发展1.隋唐时期的水稻种植技术隋唐时期,我国水稻种植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当时的农学家们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包括选种、整地、播种、施肥、防病、收割等方面的经验。
同时,水稻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成为国家粮食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宋代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宋代是我国水稻种植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时期。
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水稻栽培技术。
农学家们研究出了许多新的栽培方法,如水稻育苗移栽技术、水田管理制度等。
这些创新为水稻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水稻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粮食之本,民生之根水稻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水稻就被誉为“粮食之本,民生之根”。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水稻种植是农业文明的象征,代表着勤劳、朴实、奉献的精神。
2.水稻文化与传统节日水稻在我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之相关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丰富多彩。
例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这些节日反映了我国人民对水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总之,水稻的历史悠久,其在我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水稻种植技术得到了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的水稻发展历程
我国的水稻发展历程
中国是水稻的故乡,水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种植水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水稻种植和农耕文化。
在古代,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古人开始采用熟水稻的种植方式,通过淹水田地来种植水稻。
这种种植方式有效地保护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成为中国古代农民世世代代的主要经济来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水稻种植和农业技术不断发展。
唐宋时期,水稻栽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水稻的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
在宋代,有了早稻、中稻和晚稻等不同的水稻种类,丰富了水稻的种植形态和食用的品种。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水稻种植进一步发展。
在明代,水稻的栽培方式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淹水栽培,还有陆地栽培方式。
水稻的种植技术也得到了提升,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耕种水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近代以来,中国的水稻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20世纪,
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优质水稻品种,提高了水稻的耐候能力和品质。
同时,也加大了对水稻的研究和科技支持,推动了水稻种植的现代化。
如今,中国的水稻种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中国的水稻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走
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水稻的研究和科技创新,为全球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物的故事︱稻作起源的三部曲
作物的故事︱稻作起源的三部曲栽培稻起源于我国南方,其祖先本是一种叫“普通野生稻”的水草,初看起来毫不起眼。
人稻结缘并不是一见钟情,而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恋爱。
先民们从采集野生稻到收割栽培稻花费了数千个春秋,先后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从御寒到充饥2023年7月3日,北京,炭化稻【植物,顺山集文化二期(约公元前6200—前6000年)。
距今1.7万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人类终于初尝稻米滋味。
在此之前人们看到水稻只会盯住它的禾草部分,心里涌起的只是温暖的感觉,之后人们才会望着它的谷穗一边肚子咕咕叫。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澧县往东约540千米的江西万年,当地的吊桶环、仙人洞都是石灰岩山岭地貌,当中出土了大量水稻植硅石与花粉,与十里岗不同的是,这些植硅石大多来自1.7万年前的稻壳而非稻叶,相信这些人工集起来的稻壳是人类最早食用稻米的证据。
问题来了,人们为什么突然间要尝试陌生的食物?我们知道饮食习惯是人类难移的本性之一,首个“吃螃蟹”的太冒险,必须战胜对未知事物的排斥和恐惧。
古气候学告诉我们那个时点正在进入间冰期,气候渐渐变暖,野生稻生长更繁茂了,分布范围扩大了,其中以结籽方式进行繁殖的稻株数量也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稻谷比先前的冰期更常见了。
人们早已观察到鼠雀吃草籽的现象,捕获后又在鼠胃和鸟的嗉囊里见到大量的籽粒,因而知道有几种谷子是能吃的。
在许多民族的稻作起源神话里,说稻种是仙鼠或玄鸟带来的,与此有关。
人类第一次试吃稻米可不是采一大堆回来煮着吃,而是在现场一颗一颗掰开吃生的,从穗上摇下来带回家烹熟是后来升级版的吃法。
这样吃当然不管饱,但却在主吃肉食之余增添了一样新鲜的零食。
没错,是零食!就如同我们路过桑林随手摘几个桑葚吃,或者路过荷塘顺便剥几个莲子吃。
今天西南地区仍有少数民族生吃糯谷作零嘴,青年男女相约去田里摘还没成熟的青稻穗吃也是一项娱乐,少男少女们会将摘下的带壳稻谷烤成香喷喷的“糄米”。
二、从采集到栽培人们首尝稻米时吃的是野生稻,又过了大约五千年才开始种植和驯化它。
中国的稻米种植文化与传统
中国的稻米种植文化与传统稻米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之一,也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稻米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中国稻米种植的历史、品种、种植技术、文化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稻米种植的历史稻米种植在中国可以追溯到约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那个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原始农民就已开始对野生稻进行驯化种植。
到了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黄河流域地区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稻米种植,并逐渐发展出了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稻作农业文化。
稻作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战国时期,稻米作为贵族的重要食品,成为象征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秦汉时期,稻米成为广大农民的主要粮食作物。
种植稻米的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通过灌溉、育秧、除草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稻田的产量也大幅提高。
二、稻米的品种中国的稻米品种繁多,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区域气候,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
籼稻适应性强,耐旱能力较粳稻强,口感柔软,适合南方地区的种植。
而粳稻则耐寒性较强,颗粒饱满且黏性好,常用于北方地区的种植。
此外,根据稻米的颜色,还可以分为糯米和非糯米。
糯米黏性较强,适合制作糯米饭和粽子等美食。
非糯米则可以煮粥、蒸饭等。
在中国的稻米种植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品种——野生稻。
野生稻是对稻米进行驯化前的原始种源,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中国积极开展野生稻保护与研究工作,对保护稻米的遗传资源,促进稻米的提高和产量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三、稻米种植的技术中国的稻米种植技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水稻的水田种植方式。
水稻是在水田中生长的作物,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源供给。
为此,中国农民通过修建排灌渠道和稻田之间的水渠,实现对稻田水位的控制。
在稻米生长的不同阶段,需要调整水位以适应稻米的需求。
此外,还会在稻田中添加一些有机肥料和农药,保证稻米的正常生长和健康收割。
中国的稻米种植与水稻文化
中国的稻米种植与水稻文化稻米是中国的主食之一,而水稻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国的稻米种植及其历史、水稻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的稻米种植与水稻文化。
一、稻米种植历史及发展稻米作为中国主食的重要作物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种植面积。
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中国就开始了稻米的种植。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公元前5000年左右夏禹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水稻种植技术。
从此之后,稻米种植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了中国农业的支柱之一。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稻米种植技术也不断发展创新。
在唐宋时期,中国水稻种植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当时的农民通过修建灌溉系统和改进耕作工具,使得稻田的灌溉和管理更为便利,大大提高了稻米的产量。
这一时期,中国的稻米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中国的稻米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水稻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水稻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水稻文化对中国人民起到了养生保健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水稻具有滋阴补肾、和胃止泻的功效。
中国人民利用稻米和稻米制品作为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保障人们的健康。
其次,水稻文化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中。
例如,在中国的农历中,有许多与水稻和稻米有关的节日和习俗。
立夏吃新米、祭祀水稻神等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水稻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此外,水稻文化还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是稻米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国家之一,稻米种植业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也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稻米的种植和加工也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涉及到了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为中国的农业和食品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近年来的稻米种植与水稻文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的稻米种植与水稻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一方面,中国农业部门通过科技手段推广先进的稻米种植技术,提高了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简述我国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过程
简述我国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过程
我国稻作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向南迁移,他们开始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种植水稻。
最早的稻作农业使用的是自然种植方式,后来人们开始使用灌溉、肥料等手段提高产量。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得到了大力发展,稻作农业也迎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出现了水利设施、田间管理、品种改良等一系列技术手段,稻作农业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稻作农业不断发展和变革。
在唐宋时期,人们开始采用田间育秧、秧田相传、石灰肥料等技术手段,提高了稻作农业的产量和品质。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稻田改良、肥料制造等新技术,稻作农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现如今的稻作农业,人们已经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肥等,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善了生态环境。
稻作农业发展的历程,见证了我国农业从原始时期到现代化的转变,也反映了我们对于粮食生产和农业科技创新的不断追求。
- 1 -。
水稻的发展史
水稻的发展史一、古代水稻的起源与传播1. 水稻的起源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中国长江流域。
当时,人们发现了一种野生水稻,开始收集和种植这种植物。
2. 水稻的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逐渐传播到了周边地区。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水稻传播到了印度次大陆;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又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又传播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
二、中国水稻的发展历程1. 原始农业时期在原始农业时期,人们主要种植野生水稻。
经过长时间的选择和驯化,逐渐形成了早熟、高产、易于管理的栽培品种。
2. 两汉时期在两汉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耕牛耕地,并采用田间轮作制度。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如“五优”、“六优”等。
3.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水稻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采用了大量的灌溉技术和肥料技术,使水稻产量大幅提高。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如“粳稻”、“糯稻”等。
4.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和机械化设备,如犁、耙、锄、秧机等。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如“早籼稻”、“中籼稻”等。
三、世界水稻的发展历程1. 日本水稻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稻生产国之一。
在日本,人们采用了许多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如水田制度、育秧技术、施肥技术等。
2. 东南亚水稻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稻生产地之一。
在这个地区,人们主要采用湿地种植法和普通田种植法,并采用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3. 印度水稻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
在印度,人们主要采用干田种植法,并使用了许多先进的水利设施和管理方法。
四、现代水稻的发展趋势1. 基因改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采用基因改良技术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 精细管理现代农业已经进入了精细化管理时代。
在水稻种植中,人们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如精准施肥、智能灌溉、无人机巡视等。
3. 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水稻制种发展史
水稻制种,即水稻种子生产和繁育的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古代时期:水稻的驯化和种植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1万年前的亚洲,尤其是中国的长江流域。
最初的水稻种植是通过收集野生稻的种子来进行的,然后逐渐发展为人工种植和选择优良品种。
传统农耕时期:在这一时期,农民依靠自然条件和传统的农耕经验进行水稻种植。
种子主要通过农家自留种的方式进行繁衍,缺乏系统的选育和改良。
近代科学制种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植物遗传学和育种学的发展,水稻制种开始进入科学化的时代。
科学家们开始通过杂交、选择和育种技术培育新的水稻品种。
这一时期,杂交水稻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现代生物技术时期:20世纪后半叶以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水稻制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人们可以精确地改良水稻的性状,如抗病性、耐旱性和营养价值。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21世纪的水稻制种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种质资源的国际交换、种子的市场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在推动着水稻制种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食品安全问题也对水稻制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水稻制种从最初的野生采集到现代的生物技术改良,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和发展。
如今,水稻制种不仅关注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也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变化带来的挑战。
水稻制种发展史
水稻制种发展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稻是人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早在距今数千年前,人类就开始种植水稻。
水稻的制种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如今的水稻已成为世界各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本文将会探讨水稻制种发展史的变迁和演变。
古代的水稻种植可以追溯到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距今大约8000年前。
当时,人们使用原始农具,通过手工耕种的方式,开始尝试种植水稻。
在一片片稻田里,水稻慢慢地成长起来,滋润着古代人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的种植和培育技术逐渐改进。
由于人力劳动的限制,人们开始研究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在宋代,农学家陆佃提出了“插秧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技术革新。
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更加高效地种植水稻,提高产量,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
宋代的水稻种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农田面积的扩大,水稻的种植和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人们开始对水稻的品种进行选择和培育,希望获得更为耐旱、耐病的优良品种。
在明代,农学家李时中编著了《农桑辑要》,对水稻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进行了系统总结,为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水稻种植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兴起,水稻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手段得到了革新。
机械化种植和收割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水稻成为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
与此农业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发新的水稻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
20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水稻种植技术迎来了新的革命。
1943年,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研发出了杂交水稻技术,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超级稻”。
这种新型水稻品种在产量和抗逆性上都有显著的提高,被誉为“绿色革命”的重要战略武器,为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水稻种植技术已经日臻完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
在全球范围内,水稻的种植发展也在不断推进,各国农业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种植技术和品种,以适应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挑战。
水稻制种发展史
水稻制种发展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一直被誉为“粮食之王”。
它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也是中国人口最为依赖的主要粮食之一。
水稻制种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可以说随着历史的演变,水稻的制种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下面将从史前时期到现代,为大家详细介绍水稻制种的发展历程。
史前时期,人类开始种植水稻,当时的种植方法非常简单,主要是将水稻籽种在田地里,等待其生长成熟,然后收割。
由于当时的技术和工具水平有限,水稻的产量并不高,同时也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虫害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水稻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
在古代,人们开始尝试用牛耕田地,用犁耕地、施肥、灌溉等一系列的农事活动,以提高水稻的产量。
古代的农民们摸索出了一些简单的技术,比如种植方法、施肥方法、灌溉方法等,使得水稻的产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到了宋代,我国的种植技术更是有了较大的飞跃,具体表现为:水稻的品种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科学家们通过对水稻的育种,培育出了更具产量、抗逆性、抗病虫性等优良特性的水稻品种,这为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良好基础;水稻的栽培技术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种植者们开始重视土壤的改良、施肥、灌溉等农事活动,使得水稻的产量大幅提高;工具的改进也极大地方便了水稻的种植和收割,农民们开始使用犁耕地、水车灌溉等现代化的农具和农业设备,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种植效率。
进入近现代,水稻的种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上个世纪,我国的农业生产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革新,以进一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效益。
中国的水稻科研机构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学研究力量,不断改良水稻品种,并进一步完善栽培技术,使得水稻的产量逐年增加。
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稻的种植也开始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水肥合理化、精细施肥、设施温室水稻种植等,大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至今,水稻的种植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道路,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水稻的一生
36
(3)基本营养生长性:在最适的短日、高温条 件下,水稻品种仍需经一个最短的营养生长期, 才能转入生殖生长,这个最短的营养生长期,称 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反映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 差异的品种特性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
43
(4)有效分蘖期:一般认为水稻进入拔节期具有 4片叶的分蘖为有效分蘖。而有效分蘖临界期为 品种主茎总叶片数减去地上总伸长节间数的叶 龄期,即N-n,N为主茎主叶片数,n为伸长节 间数,如杂交稻17片叶,伸长节间数为5个, 17-5=12,即主茎第12片叶出生前后为有效 分蘖期。
(5)无效分蘖期:水稻进入拔节期前后和以后所 形成的分蘖,叶片数≤2叶1心为无效分蘖。
8
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ntanea)
9
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10
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11
(二)中国栽培稻种的演变与分类
➢ 籼亚种和粳亚种 ➢ 早、中、晚季稻群 ➢ 水稻和陆稻型 ➢ 粘稻和糯稻变种 ➢ 一般品种
16
1)籼、粳稻的分布
垂直分布
云南省的丽江、昭通一带: ① 1750m以下:以籼稻为主(年平均温度>17℃) ② 2000m以上:全是粳稻(年平均温度<16℃) ③ 1750—2000m之间:籼粳交替(16℃<年平均温度<17℃)
2)籼、粳稻适宜的气候
籼稻 高温、高湿和强光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粳稻 气候温和、光照较弱和较干燥的温带地
中国栽培稻简史
中国栽培稻简史摘要我国栽培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发端,到今天已经有7 000多年的历史。
综合整理各种关于中国稻作的文献资料,以水稻栽培的历史为线索,综述我国水稻起源的各个学说;探索稻作栽培的传播;列表说明我国野生稻资源的分布;记录我国国内种植的主要优良品种以及近、现代水稻引种概况;比较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稻作栽培技术。
关键词水稻;野生稻;稻作起源;栽培技术稻,通常称为水稻,属于禾本科(Poallal)稻亚科(Oryzoideae)稻属(Oryza L.),由林奈(Linnaeus)于1753年命名。
当今稻属有20个种,其中两种为栽培稻种,一种是非洲栽培稻种(Oryza glaberrima steud.),仅存在与非洲尼日尔河中下游及南美圭亚那;另一种是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占据了全球五大洲栽培稻种面积的95%以上。
因此,通常所说的栽培稻即亚洲栽培稻,它可分为籼亚种(O.sativa L.sebsp.hsein Ting)和粳亚种(O.sativa L.sebsp.keng Ting)。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稻,稌也,从禾,舀声”;“饭之美者,南海之秏。
”[1]除此之外,水稻还有许多别称,它细化到了不同稻种有不同的名称的程度。
如:《氾胜之书》:“三月种秫稻,四月种秔稻。
”秔,即为稴稻;据《广雅》,“秫,稬也”,为糯稻。
另有“秜,稻今年落,来年自生,谓之秜。
”由此知之,秜为野生稻,同时野生稻的别称还有稆,旅等。
从古到今,水稻最大的用途是作为粮食作物,且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主要粮食来源,可做米饭、糕点、面和粉等。
再者,《诗经》有云:“十月获稻,为此春酒”;民族历史语言学关于“酒”、“酒具”等语言的研究也表明,南方的“酒”源于“米”,北方的“酒”则源于“黍”[2];早在汉代的湘南湘东,就已生产出高醇度名酒“醁”、“陲”[3],而它们的原料均为稻米。
此外,水稻还可入药,如粳米。
古人有云,粳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经,能和胃气,止烦渴长肌肉。
水稻培植历史的简介
水稻培植历史的简介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类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
水稻的培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水稻最早起源于中国,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至前6000年左右,水稻的栽培开始在长江流域地区兴起。
最早的水稻品种是野生水稻,也称为禾本科植物。
野生水稻的籽粒较小,颜色较暗,外壳较硬,生长在浅水区域。
这些野生水稻的种子被人类开始收集和种植,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水稻栽培的记载。
《诗经》中就有许多描写水稻种植和收获的诗歌。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将水稻从浅水区域移植到田地里面,通过灌溉和排水系统来控制水稻的生长环境。
这一技术革新使得水稻的产量大大提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粮食。
随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水稻的种植技术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
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汉时期,中国的水稻栽培技术已经传入到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农民通过学习和模仿中国的种植技术,逐渐掌握了水稻的种植和管理技巧。
在13世纪,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水稻的种植技术传入到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在这些地区,人们逐渐发展出适应热带气候的水稻品种,并且创造出了一系列的灌溉和排水系统。
这使得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
随着欧洲人的航海和探险活动的展开,水稻的种植技术也传播到了新大陆。
在美洲地区,水稻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流域和中美洲的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这些地区的水稻种植主要依靠雨水灌溉。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水稻的培育和改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选择育种和基因改造等方法,人们创造出了更高产、更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
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使得水稻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为全球人口的粮食供应提供了重要保障。
水稻的培植历史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水稻的种植和管理,人类掌握了农业生产的技术,解决了食物短缺问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请问水稻的发展历史
请问水稻的发展历史* 水稻历史资料 *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
《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
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
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
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
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
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
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
水稻挽救了中华文明水稻种植,在中国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农业,大约在北宋的时候兴起。
自从宋朝从越南引进优质品种的占城稻之后,水稻真正担当起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任。
水稻是一种喜爱水热性气候,需要大量水资源的作物,非常适合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种植。
这种作物产量非常高,农民撒下去的种子通常可以收获二十倍左右的稻谷。
这与小麦四倍于种子的产量相比显然是非常可观。
再加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这意味着同样面积的土地,可以种植的水稻要比小麦多出好几倍。
这对于因为粮食危机不断陷入动乱的古代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中国水稻研究历史
中国水稻研究历史
根据已有考古和研究结果来看,种植水稻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
三个万年以上的古稻遗址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
其中玉蟾岩遗址经年代测定为距今一万二千多年,这时候的稻谷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含有籼、粳特征)之间,因此被认定为是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古栽培稻类型。
后两个遗址的时期要更早一些,属于旧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但没有发现稻谷的碳化颗粒,只是发现了稻谷的植物硅酸体。
以往我们教科书上告诉我们,国内发现的最早的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但根据严文明教授的《中国稻作文化起源》来看:“这里发现的稻谷遗存极为丰富,单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第一次发掘时,就在第4文化层发现约400平方米的稻谷、稻壳和稻草堆积,其厚度从10-20厘米到30-40厘米不等,最厚处达70-80厘米。
颗粒大小接近于现在的栽培稻,比现在野生稻大得多,加以还有许多稻作农具共存,可以肯定这些稻谷堆积的遗存属于栽培稻的收获品”,说明处于新石器中期的河姆渡时期的稻作农业已经发展到相当一定的程度了,所以在这之前肯定是有前例的,也就是说河姆渡的稻作农业是被传播过来,不是独立发展而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栽培稻简史
摘要我国栽培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发端,到今天已经有7 000多年的历史。
综合整理各种关于中国稻作的文献资料,以水稻栽培的历史为线索,综述我国水稻起源的各个学说;探索稻作栽培的传播;列表说明我国野生稻资源的分布;记录我国国内种植的主要优良品种以及近、现代水稻引种概况;比较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稻作栽培技术。
关键词水稻;野生稻;稻作起源;栽培技术
稻,通常称为水稻,属于禾本科(Poallal)稻亚科(Oryzoideae)稻属(Oryza L.),由林奈(Linnaeus)于1753年命名。
当今稻属有20个种,其中两种为栽培稻种,一种是非洲栽培稻种(Oryza glaberrima steud.),仅存在与非洲尼日尔河中下游及南美圭亚那;另一种是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占据了全球五大洲栽培稻种面积的95%以上。
因此,通常所说的栽培稻即亚洲栽培稻,它可分为籼亚种(O.sativa L.sebsp.hsein Ting)和粳亚种(O.sativa L.sebsp.keng Ting)。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稻,稌也,从禾,舀声”;“饭之美者,南海之秏。
”[1]除此之外,水稻还有许多别称,它细化到了不同稻种有不同的名称的程度。
如:《氾胜之书》:“三月种秫稻,四月种秔稻。
”秔,即为稴稻;据《广雅》,“秫,稬也”,为糯稻。
另有“秜,稻今年落,来年自生,谓之秜。
”由此知之,秜为野生稻,同时野生稻的别称还有稆,旅等。
从古到今,水稻最大的用途是作为粮食作物,且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主要粮食来源,可做米饭、糕点、面和粉等。
再者,《诗经》有云:“十月获稻,为此春酒”;民族历史语言学关于“酒”、“酒具”等语言的研究也表明,南方的“酒”源于“米”,北方的“酒”则源于“黍”[2];早在汉代的湘南湘东,就已生产出高醇度名酒“醁”、“陲”[3],而它们的原料均为稻米。
此外,水稻还可入药,如粳米。
古人有云,粳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经,能和胃气,止烦渴长肌肉。
我国水稻的栽培历史悠久。
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稻作,今出土了当时的稻作遗存已有80多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山东、河南、陕西等省。
其中最早的是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的稻作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具体年代尚不确定;其后是浙江罗家角的稻作遗存,距今约7 100年;浙江余姚河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炭化稻谷距今近7 000年。
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遗存之一[4]。
“稻”字,最早见于金文。
《诗经》中提及稻字的诗句不少:“白华之滮池之水,浸彼稻田;甫田之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1]
1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观点
1.1稻作起源的条件
张居中先生(1994)认为,稻作起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该地必须发现我国最早的栽培古稻遗存;②该地当时还必须有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种普野;③该地当时要具备适于栽培稻及其野生祖先种生长发育的气候与环境条件;④当时该地或附近要有以栽培稻为主要食品并具有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能力的古人类群体,以及相应的稻作农业工具[5]。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有第五个条件——由于粮食供给的不足,具有驯化野生稻的生存压力。
1.2稻作起源的几种观点
近年来,关于稻作的起源众说纷纭,各执己见,相持不下。
主要的观点有如下几种:①起源于云贵高原;②起源于华南;③起源于长江下游;④起源于黄河下游;⑤起源于长江中游—淮河上游;⑥多中心起源。
1.2.1起源于尼泊尔—阿萨姆—云南地区。
菲律宾张德慈(1978)、日本渡部忠世(1982)同持此说。
考古学家汪宁生、李昆声则从生态学角度,更具体地提出稻作农业的源地应在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5]。
经考证,此学说是缺乏科学根据的:①恒河流域与我国远隔千里,其间有众多山川阻隔,彼时交通极度不便,两地也没有发现任何当时人类文化交往的证据,甚至,中国境内发现的稻谷遗存还早于印度;②这些论点缺乏考古学支持,云南迄今出土了几处炭化稻,但都不满4 000年;③云南境内的野生稻主要都是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而作为栽培稻先祖的普通野生稻只有零星分布。
1.2.2起源于华南。
此学说由丁颖在《中国稻作之起源》(1949)中首次提出。
他从历史学、语言学、人种学、植物学以及地理分布学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考察。
华南地区温暖湿润,河塘湖沼广布,具有适合稻类生长的气候条件,而且发现有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
但是,华南的食物来源丰富,采集和渔猎是主要的食物来源,缺乏发展稻作农业的生存压力[6]——这与我们说的稻作起源条件中的第五条相悖,因此,华南地区应该不是稻作的起源地。
1.2.3起源于长江下游。
主张此说的有闵宗殿(1979),他根据河姆渡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认为中国栽培稻起源于长江下游,以江苏、浙江为中心向外传播[7]。
严文明(1989)根据浙江余姚河姆渡第四层的栽培稻遗存是已发现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形态成熟度最高的稻谷遗存和长江流域在干燥寒冷的冬季迫使古人有意培育繁殖野生稻,具有稻作农业起源的机制,认为长江下游及其附近是栽培稻的起源地[8]。
因有考古材料、生物学的支持,这一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
1.2.4起源于黄河下游。
持这一学说的有李江浙(1986),他根据古文字记载、考古发掘获得的资料,认为栽培稻的起源地是今日鲁南、苏北和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的交界地区,时间大约是至少距今7 800年,稻作的创始人是秦之先人大费[9]。
但这一学说缺乏生物学方面的根据,过分依靠文字训诂,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
同时,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水稻只能起源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不可能发源于以旱作为主的黄河流域,这已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10]。
所以,这一论点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1.2.5起源于长江中游—淮河上游。
这是继长江下游说后关于栽培稻起源的最新且较全面的一种观点。
张居中(1994)在综合研究确定栽培稻起源地的四个前提条件与淮河流域稻作遗存资料后,提出栽培稻起源地应包括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和整个华南地区即南中国栽培稻大起源中心说[11]。
王象坤(1995)在分析湖南彭头山和河南贾湖稻作遗存材料后,结合确定栽培稻起源地的四个前提条件,将南中国起源中心缩小到长江中游—淮河上游,排除了起源于华南的可能[12]。
1.2.6多中心起源。
时至今日,众多学者的观点趋向于多中心起源学说。
一般认为,稻作的起源为长江中、下游和淮河上游广阔的地区,而具体的起源地点不可定论。
因为,关于稻作起源地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是考古学上的证明。
而考古学本身即带着很大的偶然性,今年的考古发掘可能是最早的稻作起源,而到了明年就不一定是;另外,有些文化移遗址还可能长埋地下不被发现,甚至,有些遗址已不存在。
所以,关于稻作的起源难以定论,它极为可能是多中心的。
2古代稻作栽培技术
2.1耕田技术
进入犁耕时期以来,我国的稻田耕作经历了两个较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盛行于汉代的直辕犁,由二牛三人(后减至二牛一人)操作,称为“耦犁”。
耦犁的效率虽然比人力的“跖来而耕”大为提高,但究竟还是笨重。
到唐代出现曲辕犁,操作只需一人一牛,轻便灵活的同时可以调节耕地深浅和耕垡的宽窄,成为唐以后一直沿用的定型耕具[13]——这是第二阶段的肇始。
隋唐至元,同旱地耕作的耕——耙——耢相当,南方水田逐渐形成普及耕——耙——耖的体系,对提高水田整地质量,满足水稻生长对土壤条件的要求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