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背诵《从军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从军行公开课教案500字
《从军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边塞诗的壮阔意境。
2.培养学生朗诵诗歌、品味诗句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国防教育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边塞诗的壮阔意境。
2.培养学生朗诵诗歌、品味诗句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边塞风光和战争氛围的描绘。
2.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1.课件2.诗歌原文3.教学视频五、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诗名叫做《从军行》。
大家知道边塞诗吗?它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呢?(2)边塞诗是古代诗人以边疆风光、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的诗歌。
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2.诗歌内容讲解(1)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他生活在唐朝中期,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
(2)诗歌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诗歌解析: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描绘了我国西北边疆的壮丽景色。
青海湖上空的云彩犹如长龙,将雪山映衬得更加雄伟。
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表达了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玉门关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象征着边疆的孤独和寂寞。
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描绘了边塞战士在沙场上英勇作战的情景。
黄沙漫天,战士们身着金甲,勇往直前。
第四句:“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边塞将士保卫家园、誓死拼搏的决心。
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这里代指边疆的敌人。
3.诗歌朗诵与欣赏(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朗诵这首诗。
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边塞诗的壮阔意境。
(2)诗歌朗诵结束后,请大家谈谈自己朗诵时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4.品味诗句(1)同学们,这首诗中有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挑选一句,谈谈你的感受。
(2)教师挑选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对他们的发言进行点评。
5.拓展延伸(1)同学们,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教案名称:《从军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从军行》这首古文诗歌,使学生了解古代士兵的行军生活和战争环境。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军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1. 听懂诗歌内容,并能用正确的语调、语气进行朗读。
2. 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情感和意境,并能通过口头表达来传达。
教学准备:1. 课堂播放器、音频文件或现场声音效果。
2. 复印好的《从军行》诗歌文本。
3. 软性材料:图片、视频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军队行军的音频,让学生尽可能地静下心来,感受行军的声音和氛围。
2. 老师简单介绍《从军行》的背景,并提问学生:你们对从军行军都有什么了解?第二步:朗读诗歌(10分钟)1. 教师请几位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2.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其中的韵律和节奏,并进行模仿朗读,培养从军行军的氛围感。
第三步:理解诗歌(10分钟)1. 教师逐行解读《从军行》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感情。
2. 教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进行集体讨论。
第四步:分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两句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讨论。
2. 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含义,并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五步:创作表演(15分钟)1. 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表演,可以自由发挥,用行动、言语或歌曲等方式表达他们对《从军行》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欣赏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步: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并请几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
拓展活动:1.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一首以军队行军为主题的诗歌或歌曲,并进行分享。
2. 学生可自行查找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从军行》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语言表达和创作表演等形式将其内涵展现出来。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共含1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从军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从军行》课件设计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师:美吗?它的美,不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
边塞的奇异风光,吸引了王维,也吸引了这位诗人,他是――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
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
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
《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唐军将士们的军生活。
《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诗。
第一首谁读?第二首呢?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读出节奏了吗?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从军行 教案
从军行教案教案标题:从军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从军行》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从军行》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从军行》是一首古文诗。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过或读过这首诗,了解他们对这首诗的了解程度。
第二步:背景介绍(10分钟)1. 简要介绍《从军行》的作者杨炯以及他的时代背景。
2. 解释《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三步:诗歌分析(15分钟)1. 逐句解读《从军行》的诗句,解释其中的词义和句型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用意。
第四步:诗歌欣赏(15分钟)1. 播放或朗读《从军行》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倾听诗歌的音乐之美。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让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之美。
第五步: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从军行》的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
2.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解释,帮助他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第六步:写作练习(15分钟)1. 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请学生以《从军行》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 引导学生使用诗歌中的词汇和句型,同时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第七步:总结与展望(5分钟)1. 对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他们回顾所学内容和收获。
2. 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对《从军行》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表达:评估学生在写作任务中运用诗歌中的词汇和句型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的清晰度。
教案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从军行》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从军行》研讨课教案_19
《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歌2、想像诗歌创设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中为国效力的英雄气概。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学生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题材的诗歌,即杨炯的<<从军行>>。
二、解题:(投影)三、作者简介:(投影)四、简介诗的背景:(投影)五.根据注释,学生自读诗歌:六.师生赏析全诗:(投影)1、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2、第一联与第二联各写的什么内容?3、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4、作者描述这几个片段运用什么手法?5、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七、小结并拓展阅读:A、“尚武”的社会风气,贯穿唐王朝始终,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2、王维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3、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4、杜甫男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B、边塞诗介绍:1、边塞诗2、边塞诗的内容包括:(投影展示)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3、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九、板书设计从军行杨炯来犯出征围城苦战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从军行教案设计(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从军行》,了解古代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
2.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昌龄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 体会诗人王昌龄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词。
2.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从军行》诗歌文本3. 有关边塞生活的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王昌龄及其边塞诗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边塞诗和相关背景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从军行》,注意字音字形的正确性。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3. 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整体的理解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深入分析1. 教师讲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如“青海”、“暗雪山”、“玉门关”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3.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四、拓展延伸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边塞诗,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六、课后作业1. 默写《从军行》。
2. 搜集有关边塞生活的资料,了解古代边塞的实际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从军行》,让学生了解了古代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昌龄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第2篇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从军行》,让学生了解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辛,感受边塞将士的爱国情怀。
2.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从军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从军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2. 掌握《从军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和赏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古诗《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 掌握《从军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和赏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古文阅读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教师准备幻灯片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古诗《从军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预习(10分钟)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3. 报告(15分钟)学生报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包括作者的创作背景、主题和传达的情感。
4. 分析(20分钟)教师分析《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5. 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从军行》中的关键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总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主题思想。
6. 表达(15分钟)学生就《从军行》的主题思想进行个人表达,可以选择朗读、演绎、创作等形式。
7. 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从军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点评学生的表达,并引导学生对古诗的进一步思考。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围绕《从军行》这首古诗展开,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对古诗《从军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在分析诗歌的同时培养语言表达、理解和赏析能力。
在讨论和表达环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作业的要求也能够促使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从军行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从军行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从军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理解《从军行》的主题和意义;3.分析《从军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4.培养学生对战争题材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从军行》的主题和意义;2.分析《从军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作者李颢和《从军行》的相关资料;2.准备PPT和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情境通过图片导入课堂情境,向学生展示一幅古代战争场景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激发他们对战争题材文学作品的兴趣。
Step 2:介绍作者和作品向学生介绍《从军行》的作者李颢,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了解。
然后,给学生分发《从军行》的全文,让他们读一读,引发思考。
Step 3:主题和意义解读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从军行》的主题和意义。
首先,提问《从军行》主要描述的是什么情景,以及诗人通过描绘军人壮烈的事迹所表达的意义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促进思维碰撞,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主题和意义进行解读。
Step 4:结构和语言特点分析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者教学板书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从军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首先,讲解《从军行》的结构,包括诗歌的整体布局和具体内容的组织。
然后,分析《从军行》所使用的语言特点,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
Step 5:诗歌欣赏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音频或者诵读《从军行》,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氛围。
然后,以小组形式让学生互相欣赏各自的诵读,并给予反馈和评价。
Step 6:拓展阅读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战争题材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可以推荐其他相关的古代诗歌或者现代文学作品,供学生拓展阅读。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成立自己的文学博客或读书笔记,分析《从军行》的主题和结构,并结合课堂讨论的内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从军行公开课教案
从军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从军行》的主题和情感。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战士们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2)分析诗歌的意境营造和语言特色。
2、难点(1)体会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艺术手法进行深入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主题、艺术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战争的紧张和激烈。
(2)提问学生对古代战争和军人的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讲解《从军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点。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含义。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烽火”“雪山”“孤城”等,体会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5、情感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指出诗歌中战士们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愁以及英勇无畏的精神。
6、艺术手法分析(1)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中的夸张手法。
(2)探讨诗歌的用典,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楼兰”典故。
7、诗歌吟诵(1)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注意情感的表达。
(2)邀请个别学生上台吟诵诗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8、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边塞诗,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它们的异同。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从军行》研讨课教案_18
《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感知诗歌基本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品读,理解本诗的技巧,品析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体会诗人渴望创业立功,报效国家却苦于现实欺压的豪迈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解读诗意、诗情,赏语言。
【教学难点】诵读,知背景,悟情怀。
【教学方法】1、诵读法。
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比较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看视频,谈感受。
……引课题:每个人的心中都藏有一个英雄梦,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1300多年前的唐朝,去认识一个叫杨炯的诗人,看看他的心中藏着一个什么样的梦。
(屏显:杨炯《从军行》)二、朗读,知内容,提问题。
1.读诗有三味:读、品、悟,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语气,请学生根据以上三点互相讨论:得出自己的发现。
(1)读音:生字:阙宁(2)节奏:二一二,二三。
(3)语气语调:全诗的叙事风格浓郁,感情慷慨豪迈。
(读诗就是把自己代入到诗人的角色去再现诗歌情景。
)2.学生示范朗读,学生点评3.请同学们默读全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理清结构,读顺诗句,理解诗意。
3.全班读三、品读,理结构,赏语言。
(一)解题: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从军)小问题引导,理清结构和内容:(1)谁从军?诗人是以什么身份从军的?(2)诗人为何从军?(3)敌寇入侵,诗人有什么反应?朝廷有什么反应?(4)出征取得怎样的战果?战争的场面怎样?(5)诗人发出了怎样的心声?(二)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诗中美点”1、品词析意“照、自、绕”2、手法:夸张、对偶、绘声绘色、烘托渲染、虚实结合、直抒胸臆3、场面情景描述如:你能借助想象和结合诗句把战争的场面描述一下吗?(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
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天的壮烈场面。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语文九年级从军行教学设计
语文九年级从军行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这一课共有两首古诗:其一,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唐王朝与蕃贵族经常发生战争,由于战争残酷,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大片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延伸到天边,高耸的雪山笼罩在乌云中,显得暗淡无光。
一个“暗”字,以自然景物极力衬托战争的惨烈。
远望前方玉门关,显得遥远而迷茫,那大漠间孤零零的城池变得更加孤单了。
一个“孤” 字说明环境的恶劣、孤立无援,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其二,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军旅生活的七绝。
此诗格调高昂激越,乐观向上。
从描写上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
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
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
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
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前军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
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从军行》研讨课教案_1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204-211页。
本文内容包括五首词,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各首诗词的意境虽然有区别,但都是很有美感的,而且有的还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代表作。
2.诵读本文的五篇诗词。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4.学习古诗词用语的考究和他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或者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看那位同学画得最接近于诗词的本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感受作者的豪迈奔放与婉约细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
2.学习古诗词优美考究的语言。
3.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教学突破1.制作课件,形象的展示一些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结合优美的画面感受诗词的境界。
教师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2.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第一节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
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以便向学生介绍。
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背诵《从军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理解本诗的技巧和特点以及勇于报国的精神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已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了解。
但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从总体上来说古诗词功底还是很有欠缺。
因此,对本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对古诗的技巧的熟悉和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勇于报国的热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赏析诗眼和意象及技巧;教学难点在于本诗以少胜多的构思技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从军行导入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
2【讲授】从军行讲授
赏析全诗:
(一)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最后抒怀)
(二)首联:
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
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
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