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摘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简述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趋势;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1、城镇化发展模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型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建设,仅用30年左右时间城镇化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近1% 的增长率。按照国际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 后趋于平缓,我国还有约20 个百分点的差距,按年均不低于1% 的速度,快速城镇化时期还将持续15 ~20 年。但是,我国如此快的城镇化率,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因素上,包括土地和劳动力的低成本、相当一部分人的低社会保障,以及较低的公共服务能力等。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传统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环境资源的瓶颈制约、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提高,这些因素要求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城镇化建设将从空间城镇化模式转向人口城镇化,更加关注提供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通过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等途径提高城市整体消费能力。随着工业化的纵深发展,城镇的发展将从注重规模建设向改善城市功能转变,注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现代服务业水平,提供为工业化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

2、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 % 一70 % 时, 城镇化将处于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未来20 年, 我国城镇化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并将经历高峰发展时期和接近拐点发展时期;估计中国城镇化的拐点在65 % 一75 % 之间;2030 年左右将达到城镇化的拐点;未来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 争取在20 年内完成城市化的历史任务, 以赶上和超过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据估计,世界城市化将于2050 年达到70 % 的水平)。根据城镇化发展阶段和目标, 选择中偏下的方案对未来20 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作如下预测:到2030 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按每年提高0 .8 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 将从2009 年的46 .59 % 提高到63 .52 % (世界银行预测的是2030 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8 % ,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按照目前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6%, 这些预测都显得比较乐观)。分阶段预测为:从2009 年到2020 年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将每年提高0 .9 个百分点,2020 年将达到56.43 % 左右;从2021 年到2030 年为实现更加宽裕社会阶段, 我国城镇化每年提高0 .7 个百分点;2050 年为城镇化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阶段(见表1) 。

表1

3、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在强调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大多数城市仍将主要分布在人口和产业较为密集的东南沿海地区和面积广阔的平原地区,以京津、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都市圈内城镇之间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之间的协作将更加密切,都市密集区的聚集趋势仍将继续。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产业结构升级较慢,对城镇化拉动作用有待提升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看,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会促进经济发展,消化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一直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和低环境资源成本发展,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城镇化不完全是产业发展自然演进的结果,存在非经济因素推动城镇化进程。目前,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发展缓慢,对城镇化推动有限。农业企业发展缓慢制约土地流转,到了农忙季节,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员会季节性回家抢收抢种,这样的结果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难以成为真正的市民。

2、人口分布不均匀程度加大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不少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人口的规模都是以暴增的速度在增加,并且流动人口平均滞留期在逐渐增长。例如,北京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趋势在加快,9年间增长了将近200万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08 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1633万人,再加上长期居住在北京的外地来京人员和短期逗留人员,在北京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就有超过2200 万人口在活动。按现在这种发展趋势,既使北京、上海、深圳这样城市的人口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爆增,但人口快速增加的现象会发生在其他省会城市或其他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并且由于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张具有惯性,扩张到一定程度后的人口规模的增长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相对不少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的情形,新疆、西藏等地人口又过于稀少。按现在的政策和发展趋势,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程度在加剧,而且人口分布不均衡程度的增长可能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样造成在西部地区本来就教育落后,人才短缺,却又留不住人才,难以吸收东部地区的人才。区际劳动力的流动速度加快以及流动规模扩大使得西部的技术性劳动力不断流失。劳动力丰裕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抑制了资本丰裕地区的资本外流,因而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迟迟未向西部转移。这进一

步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福利待遇,健全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

3、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低,非农产业如第三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发展速度受到限制。城市化程度低,人口和产业聚积程度低,导致工业和其他各种非农产业的发展所必须支付的基础设施成本过高,交通成本也相应地过高。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是资金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重视的一个因素。在广大的地区里处处建工厂、处处建小城镇、搞“开发区”,必然造成极大的浪费,最后拖了整个经济发展的后腿。

4、由于第三产业和信息化受到限制,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提高和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这必然导致分散的畸形的就业结构。

5、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全国和各省区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持续扩大趋势。据统计,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已由1984 年的1.83∶1 扩大到1997 年的2.47∶1,进而扩大到2009 年的3.333∶1,绝对差距达到12021.5 元(200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4.7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153.2 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更高,有人估计为5-6 倍。这就在城乡间造成了消费断层。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上世纪90 年代初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落后整整20 年,这还是就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而言的,而有相当多的地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则更低,落后时间远远不止20 年,这严重阻碍了国内需求的有序扩展、连贯升级,影响了城乡统一消费市场的形成和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7、是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同样的资本投入第三产业较第二产业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由于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削弱了第二、三产业在其结构推移过程中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8、分散居住的环境条件,分散而少的教育投资和文化投资,导致农村教育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制约了农村居民文化知识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了国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坚定城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因地治宜,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城镇化模式,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