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基本要求——“五让”、“三引”
初中道德与法治“让学引思”教学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让学引思”教学探究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正在逐渐形成,对于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设计一种既能引导学生思考,又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成为了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备受关注。
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达到达到知行合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本文将探讨“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实施方法。
一、“让学引思”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而“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感到愉悦和满足,从而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规范和法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通过“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教学中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究,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理念和认知结构,培养出思想健康、行为规范的良好品质。
1.通过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引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讨。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思考道德与法治原则,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学习动力。
2.通过讨论引导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讨论。
运用“让学引思”启迪学生主体思维
运用“让学引思”启迪学生主体思维一、“让学引思”教学原则和方法1. 尊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让学引思”教学方法的首要原则是尊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思维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引思”教学方法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资源,注重选题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和合作“让学引思”教学方法倡导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和合作。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利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和合作,激发集体智慧,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成长。
4. 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引思”教学方法强调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
二、“让学引思”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 呈现引导性问题在“让学引思”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通过呈现引导性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些问题既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封闭性的,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 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引思”教学方法倡导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探究一个问题,并通过合作讨论、分享成果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激发思维潜能。
3. 提供具体例子和情境在“让学引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例子和情境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具体的例子和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三、“让学引思”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1.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欲“让学引思”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欲。
初中道德与法治“让学引思”教学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让学引思”教学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环节。
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内化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让其产生思考和反思,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让学引思”是一种较为常见和有效的教学探究方法。
“让学引思”教学探究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让学引思”教学探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讲解法治观念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有法律,法律的作用是什么,不守法会有什么后果?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对法治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在学习道德问题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抉择和后果,并进行讨论。
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主动思考自己的道德选择,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在学习法治权益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判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真实的法庭审判过程,并通过这个活动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保护作用。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和展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研究,然后展示自己的成果。
通过小组研究和展示,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某个方面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而“让学引思”教学探究方法正是一种有效的实施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供问题、案例、实践活动和小组研究等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来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目的。
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让学引思”引言: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让学引思”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让学引思”,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
本文将从“让学引思”的定义、目标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让学引思”的定义“让学引思”是一种教学方法,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让学引思”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他们对文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形成独立的观点和判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细节,观察文本中的描写细节、人物动作、言语等,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想象和扩展,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进行故事创作和文本补充。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效果通过“让学引思”,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
三、“让学引思”的教学方法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产生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
在阅读《小红帽》时,教师可以布置情境,让学生扮演小红帽、大灰狼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分析和情感交流。
2. 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本。
问题可以是具体的字词解释、情节推理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主题意义、人物形象等。
通过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启发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在阅读《草房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小草,思考在别人眼中自己的形象和角色,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以小草为主角的短文。
运用“让学引思”启迪学生主体思维
运用“让学引思”启迪学生主体思维“让学引思”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让学引思”的基本原则是“启发性引导”,即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激发疑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及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
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1. 提出问题: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出答案,还要主动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
2. 激发思考: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联想、思考和探索,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疑问:通过激发学生的疑问,培养他们主动探索、质疑和探索的兴趣,以及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能力。
4. 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设计、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自主学习: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能够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通过“让学引思”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
他们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和具有挑战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能够得到提高,提高他们对学习的投入程度。
“让学引思”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方法下,学生能够从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让学引思”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成为引导者和建设者,要有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因材施教,并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让学引思
没有参与,没有投入。
学生的思维水平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学习范建银,
用心抓教研,
融入备课组,
温暖教师心。
校长要在心、在位、在行。
1.如何备课?(五个找准)
找准学生的基础起点。 找准学科知识的切入口。 找准课堂的逻辑线索。 找准适合学生活动的方式。
找准课堂最终的达成目标。
把“让学引思”的架构搭建起来!
2.如何加强课堂监控?(五个关注) 关注学生课堂反应(专注程度、表情变化)。 关注学生思维状态(对错、深浅)。
3.及时了解学生学情,让课堂生成真正发生
善于倾听,能够耐心等待学生把话说完,搞清楚
他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善于捕捉,能够准确判定 学生表述中存在的问题并纠住不放;善于点评,能够 对学生的表述作出专业的评价,而不是泛泛的表扬或 批评;善于追问,能够找准学生的思维线索,沿着学
生的思路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教学效益的考量坚持“四以四 为”原则:以学生学的起点为课堂起点,以学生学的 状态为课堂状态,以学生学的进度为课堂进度,以学 生学的效益为课堂效益。
展示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检验,是“让学引思”
课堂中最值得“让”和“引”的环节。 时间要给足,机会要给足。要让学生通过展示矫正 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内化所学内容。
3.真诚交流。 交流是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锋,它让学习因为
有了“意义的流淌”而真正发生。
交流能否有效发生,关键在教师能否坦诚地倾听 和科学地点评、理答和点拨。交流要不断激发学生的 自信心和勇气,让学生积极与人沟通,大胆表达观点。 真诚交流就是要鼓励学生讲真话,怎么想的就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让学引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让学引思”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推理和探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型。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材料中的一些难点。
如果是一篇文章,教师可以提问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如“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有哪些关键词?”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便于进一步的细读和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和推理。
教师可提问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寻找答案。
在阅读一篇科普文章时,教师可以问学生“科学家是如何做实验的?为什么要做实验?实验结果有什么意义?”等等。
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并找到合理的答案。
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
在阅读材料之后,教师可以提问一些总结性的问题,让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在阅读一个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这个故事有哪些人物?他们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等等。
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将所读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让学引思”基本要求——“五让”、“三引”
“让学引思”基本要求——“五让”、“三引”“让学引思”基本要求—“五让”、“三引”(讲座)陆卫东“让学引思”基本模块——“五让”1.目标让同学定目标让同学定是推动分层教学的首要环节。
学习目标是以学情为基点的,不同的学习个体在课堂上的学习目标应当是有差异性的。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同学明确本节课上的基础性学习目标(共同目标),更应通过科学的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自己在课堂达成的进展性努力目标(个体目标)以及阶段性进展目标。
老师无视学情,主观代替同学确立学习目标,会极大影响同学主动参加学习的乐观性。
目标让同学定,会让同学找到学习的方向感、归属感。
教学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同学的认知特点和现有认知水平,给足同学自主确立学习目标的时光、空间;学习目标确实立需课前考虑,多调查了解同学的学情、基础,多组织研究;学习目标的展现可以有基本统一的表达方式,也可以针对文本、生本特点挑选不同的方式。
2.问题让同学提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现代课堂的重要任务。
传统课堂的弊端正在于同学习惯于接受学问,不擅长发觉能产生新学问的有价值的问题。
提问权还给同学,可以改善课堂对话文化,让同学敢问、会问、善问,课堂活力将不断增加。
无论是对课堂学习有导向作用的主要问题,还是在课堂细节中生成的即时性、零散式的问题,都可以让同学自己提;同学提问要力求做到言之有物,不提空洞的问题;提问应与课堂学习紧密相关,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同时鼓舞、包涵提问的共性化。
3.活动让同学做课堂上的各种同学活动(包括试验)是课堂不断生成的有效催化剂。
活动缺失的课堂缺少真正的活力。
同学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合作、探索、实践、体验才成为可能。
活动要有充分的预备,对活动的发生要有预设;要突出主题,明确活动目标,让同学充分体验;活动的评价要准时、适切。
4.逻辑让同学找逻辑让同学找实质上就是要重视让同学体验和经受学问的发生、进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
各门学科都有自身内在的学习逻辑,这一逻辑并非等同于教材或教学资料已经归纳形成的学问分类、公式、概念等,而应是一个动态、渐进式的过程。
运用“让学引思”启迪学生主体思维
运用“让学引思”启迪学生主体思维“让学引思”是指教学方法以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思维和学习兴趣为基础,通过开放性问题和思维导图等工具激发学生探究、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运用“让学引思”方法,可以启迪学生主体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下面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首先,“让学引思”要求教师掌握科学、全面的知识,以问题引出问题,以问题牵引学生思维。
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开放性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
例如,教授一个知识点之前,提出一个有关该知识点的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认知边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取新知识,更能全方位的了解这个知识点,慢慢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其次,“让学引思”要求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来帮助学生总结和梳理知识。
思维导图是一种常用的图像式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性。
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思维导图在各种学科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加系统地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形成对数学、自然、社会和文化等学科的深入理解。
再次,“让学引思”还要求教师注重学生情感引导、情感管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学习中,情感体验是重要的因素,因为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水平会影响其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尊重、合作和创新的氛围,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让学引思”可以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超越课本,形成跨学科、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例如,引导学生开展口语、写作训练、实验、社区服务、文化探究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同的语言、文化、社会和个人的差异和特点,激发他们对多元文化和多元知识的兴趣和思考。
总之,“让学引思”是更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它主张教育过程是一个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异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过程。
践行“让学引思” 打造高效课堂
践行“让学引思” 打造高效课堂一、理解“让学引思”理念“让学引思”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并构建知识。
这种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有思维的个体,应该受到独特的对待。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动力和潜能。
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信息。
在“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像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他们的角色是启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1. 设计合理的学习目标要想创造高效的课堂,首先需要明确确定课堂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什么,学生应当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合理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下,学习目标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掌握,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
2. 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当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
这些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虚拟的学习环境。
有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角色扮演、模拟实验、团队合作等方式,提供学生更加具体和直观的学习体验。
这样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动脑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改变教学方式,提高互动性传统的“讲解-练习-检测”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应该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增加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愿望。
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引思”的作用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引思”的作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引思”是指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让学引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而“让学引思”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和整合,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让学引思”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逐渐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等。
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让学引思”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教材中获得信息,还能够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讨论中获取新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互动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让学引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需要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引思”是一种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让学引思”一、“让学引思”的概念“让学引思”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以启发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引思”是指教师通过在讲解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质疑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够理解文本表面的意义,更能够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 引导式教学“让学引思”方法是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和思考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
2. 开放性与灵活性“让学引思”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引导技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3. 注重思维过程“让学引思”方法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非直接的结果。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质疑疑问,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 设计引导性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引导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在阅读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问题去阅读,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2.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从人物的性格特点、事件的发展规律、主题的表现方式等方面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 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创造力的发挥。
4.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让学引思”“让学引思”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要掌握阅读材料的表面意义,又要深入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以达到全面理解、领悟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让学引思”的教学原则和实施方法。
一、教学原则1.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喜欢上阅读,自然会慢慢提高阅读能力。
2.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
指导学生深刻地思考阅读素材中的信息,领悟神韵并发挥想象力,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和巧思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评价和判断,让他们能够识别偏见、错误和猜测。
4.多角度理解阅读材料。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使得其具备较为全面或多角度的观点。
二、实施方法1.啮合前后文。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啮合前后文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意思。
2.准确揣摩词句。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在语言素材的基础上,成就完整的语言内容。
3.主体思维。
教师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启发他们将自身的经验和观感结合到文本中去,独立思考并分析问题。
4.学生主导。
教师可以逐渐放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知,自主推断、解释课堂中的内容。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引思”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和领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段五学” 让学引思课堂范式
实验小学“三段五学”课堂教学范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变革“学”与“教”的关系,凸显“学”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生“学”的权利和责任,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与“教”的方式。
我们裕丰校区“让学引思”课堂范式---“三段五学”,旨在让学生与学习面对面,在课堂教学中看得见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最终“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思维可见”。
一、观点支撑:从学习为了“解答问题”转变为学习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站在课堂的中央,努力创设真实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
教师对学生是信任、放手、激励、点拨……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二、核心理念:自主、合作、实践、探究。
三、范式图示:四、范式解读:三段:启疑→引思→融通此范式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之‘‘学’为核心,以教师之‘引’为支架”,最终让知识由困惑走向理解、运用,最后达到知识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五学:1.启疑(预学)预学:就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预习要求来学习,可以直接预学课本,也可以根据预学案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起学习欲望,带着思考或困惑走进课堂。
2.引思(自学互学展学)自学:指学生根据“学习提示”,静心学习,独立思考,解决自学要求,遇到障碍时,作上记号。
互学: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可以是交流想法,也可以是“生帮生”一对一的互助释疑,旨在给学困生一个咨询、请教、个别辅导的机会,给学优生一个讲解、表达、帮助解释的机会,也可以是师生互学,同时教师要收集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预学、自学、互学,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才仅仅是知道了“学什么”“有点会”等基本的问题,但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层理解往往还难以实现。
】展学:展示学习成果,阐述想法,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认识、体验、思维的碰撞给予点拔、评价、总结、提升。
展学过程中,既有学生独立个体的精彩展示,又有师生的追问质疑,深度互动,这是思维最激烈,气氛最活跃的时刻。
“让学引思”教学范式建构策略
“让学引思”教学范式建构策略“让学引思”教学范式是一种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本文将介绍“让学引思”教学范式的概念和特点,并探讨其建构策略。
“让学引思”教学范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注重思维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学生参与思考、独立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 追求问题意识:在“让学引思”教学中,老师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培养综合能力:在“让学引思”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协作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3. 强调学习过程:在“让学引思”教学中,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注重学习成果。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经历思维的起伏和思维的迭代,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维力量。
4.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让学引思”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指导者。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老师的任务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2. 提供学习资源和工具:在“让学引思”教学中,老师可以提供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这些资源可以是书籍、网络资料、实验设备等。
学生通过使用这些资源,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问题,并且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在“让学引思”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问题分析、实验研究、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4. 提供及时反馈和评价:在“让学引思”教学中,老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也能够鼓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5. 培养学生思维技能和学习策略:在“让学引思”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学习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五让”法浅探》
语文教学中的“五让”法浅探学会学习是终身学习的根本保证,也是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水平的主渠道,为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的一环。
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以“思考为中心”,做到以下“五让”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
一、让学生“看”即时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要求学生反复地看课文,边看边问,正问反问,大胆质疑、补充,课文上有省略号的可添上内容,没有图画的也能够补画。
如《凡卡》这篇课文,在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是把作者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写时的回忆三个部分内容穿插在一起写的,是比较复杂的内容组合,是学生以前还没有碰到过的,很难理清思路的课文。
我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看书,边看边问,弄清哪里是作者的叙述,哪里是信息的内容,哪里是凡卡写信时的回忆,然后把三者联系起来,理出课文是按照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思路叙述。
学生按这样的思路对课文实行理解,继续质疑,不理解的语句、内容尽可提问,边看边思考问题的答案。
这样,学生在边看书,边提问,边回答问题的同时,对课文内容也大致理解和掌握了。
我再一道他们加以总结、归纳,就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例如,有的同学问“学徒生活那么悲惨,凡卡又那么小,爷爷为什么要送他去当学徒,能不去吗?”同学们通过看书、思考、交流、回答,不但了解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加激发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的积极性。
同学们还提问:课文用梦来结尾,这说明了什么?这样。
使同学们持续地看书,持续思考,持续地提问题,该口头回答的口头回答,该动笔补充的动笔补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口、动耳、动手、动脑水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学习方法。
二、让学生“想”即采用“教师引导在前,点拔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实行教学。
凡是学生自己思考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学生自己思考解决。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是落实了解人物心理活动的课文,学生初学,难度较大。
初中道德与法治“让学引思”教学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让学引思”教学探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对于道德和法治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关注和重视。
而在初中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初中教育的重点之一。
而对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教育,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引思”。
那么,什么是“让学引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仅仅死记硬背。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成绩和素质。
那么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如何具体使用“让学引思”这个方法呢?以下就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一、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很多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明了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和解决。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比如:什么是正义?人人都应该做一名好公民吗?如果遇到了不公平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本身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问题,而是需要学生去深入地思考、分析和研究。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对应的道德与法律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采用案例分析法在讲授某些复杂和抽象的道德与法律知识时,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即通过分析一些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讲授赌博和赌博的危害时,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比如讲述一些因赌博而导致家庭破裂、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案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赌博的危害和严重性,同时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大部分内容都是需要学生去主动探究和了解的,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
比如,在讲授环保和资源节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索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然后再进行讨论和总结。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的社会问题和敏感性,进而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让”学“引”思构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山西教育·教学2017.03课改新探KEGAI XINTAN谢永旭让,即让位;引,即引导。
“让学引思”,就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把教学的主体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地去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进行点拨、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改进其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和自觉迁移,提升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作为高中教师,我们更应该在高中教学阶段,深入了解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特质,以“让学引思”为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自我评析,学会自主学习文言文课文,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
不可否认,由于高中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较弱,大部分教师通常都会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关注字词的翻译和内容的理解,而容易忽视文言文所要表达的内涵、情感。
长期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枯燥、沉闷。
更有甚者,文言文教学完全是为了应付高考,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死板的教学套路。
新课标强调:高中生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理解字词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能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引导学生改变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从而改变文言文课堂的现状。
实例:《过秦论》(必修3第三单元—人教版)1.独立翻译,自我查错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借助工具自行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后再用白话文进行通读,结合全文,看看是否能读通。
倘若白话文读得不顺畅,必然是翻译有误,需要重读原文,联系上下文,重新进行翻译,直至完全理解字词的意思。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自行翻译,最后能够自我查错,发现自己对于哪些文字理解得不够准确,自己再联系上下文,重新翻译。
2.分析背景,把握全文一篇文章,对其成文背景有着重要的依赖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了解作者贾谊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地位,从而能够在全局上把握《过秦论》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引思”基本要求—“五让”、“三引”(讲座)
陆卫东
“让学引思”基本模块——“五让”
1.目标让学生定
目标让学生定是推进分层教学的首要环节。
学习目标是以学情为基点的,不同的学习个体在课堂上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有差异性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上的基础性学习目标(共同目标),更应通过科学的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自己在课堂达成的发展性努力目标(个体目标)以及阶段性发展目标。
教师无视学情,主观代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会极大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目标让学生定,会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感、归属感。
教学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认知水平,给足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的时间、空间;学习目标的确立需课前考虑,多调查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多组织讨论;学习目标的呈现可以有基本统一的表达方式,也可以针对文本、生本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
2.问题让学生提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现代课堂的重要任务。
传统课堂的弊端正在于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不善于发现能产生新知识的有价值的问题。
提问权还给学生,可以改善课堂对话文化,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课堂活力将不断增强。
无论是对课堂学习有导向作用的主要问题,还是在课堂细节中生成的即时性、零散式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学生提问要力求做到言之有物,不提空洞的问题;提问应与课堂学习紧密相关,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包容提问的个性化。
3.活动让学生做
课堂上的各种学生活动(包括实验)是课堂不断生成的有效催化剂。
活动缺失的课堂缺少真正的活力。
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合作、探究、实践、体验才成为可能。
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对活动的发生要有预设;要突出主题,明确活动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活动的评价要及时、适切。
4.规律让学生找
规律让学生找实质上就是要重视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
各门学科都有自身内在的学习规律,这一规律并非等同于教材或教学资料已经归纳形成的知识分类、公式、概念等,而应是一个动态、渐进式的过程。
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规律让学生自己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感受到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教师要给足学生找规律的时间,保证学生良好的探究心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予以必要的示范及指点;开展伙伴互助,合作学习,为找规律提供团队支撑。
5.收获让学生讲
学习收获的小结对于学习本身具有深化作用,教师包办代替会削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己小结课堂学习所得,对梳理、概括、表达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引导人人在小组内讲学习收获,注重对典型发言的分析点评;学生交流收获的过程中力求使用具体可感的语言,切忌空洞无物;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收获,教师应予以积极鼓励。
“让学引思”基本模块——“三引”
1.课前引导主动学——学生小研究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先学”彰显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尊重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些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倡导的。
课前,教师要设计科学、有效的引学任务,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小研究学习”。
给学生提供先想、先做、先学的空间与时间,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
教师在设计引学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避免无效、低效的学习。
要对学生课前小研究学习情况及时检查、反馈,准确把握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和自主发展水平,以便在课堂上实施差异性教学。
2.课上引领互动学——学生小合作学习
《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切磋,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效率。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学到知识,也可以在和同伴的相互学习中获得知识。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
动,在师生互动中,不仅要与学生个体交往(个别提问)及全班学生交往(集体回答),还要重视与学生小组的交往。
生生互动则是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性的协同发展。
互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荣辱与共”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责任、任务分工,既要发挥个人才智,又要相互交流和帮助,只有大家都进步才算是共同学习;要制定措施保证课堂学习秩序;要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独立思考、分工合作、主动交流的习惯。
要给予充足的交流时间,合作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以评促学。
要欣赏学生的成功,让他感受成就;鼓励沮丧的学生,让他保住尊严;唤醒自卑的学生,让他发现自己;爱护出错的学生,让他多受启发。
3.课后引发灵动学——学生小探索学习
课后学习不仅仅是有巩固性、检测性作业,更应该是有拓展性、探究性的延伸。
从学习程序看,课后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学习内容看,探究性学习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探究
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差异发展;从学习资源看,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个人经验都纳入其中,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倡导基于儿童的立场设计教学,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并与“引学单”配合使用。
引学单不同于以前一些教学模式中的导学单,它不是课堂教学的学案,也不是教材教案的替代,更不是习题练习的补充。
它重点强调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引导,学习方法的提示,学生活动的补充,之所以印发出来,只是想给学生的学生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提示和参考,避免小学生过多的抄写作业要求本身,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同时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资料支撑和研究研究素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情,适时调整实施策略,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引动态地融合在一起,辩证地实施“让学”与“引学”,共同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
基于儿童立场的“五让三引”课堂教学范式是“让学引思”教学思想的具象化,是一系列教法、学法的科学衔接和有效组合。
在具体实施时,既要基于范式,又不要囿于范式,应当根据学科课堂教学实情、学生发展需要有选择性地运用或创造性地重组,它既可以聚焦课堂某一模块的实施,也可指向教材某一内容的处理。
在实际操作中切忌循规蹈矩或面面俱到,一切出发点都应该基于儿童、发展儿童。
基于儿童立场的“五让三引”教学范式的实施还处于起始阶段,我们将且行且思,不断完善我们的范式,不断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快乐的学园,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乐学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健康向上,享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