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课题名称:鄂尔多斯盆地成藏条件分析与有利区带预测组员:张俊武易金龙丁智勇黄国栋,

李龙代梦莹安秋伟顾冲

院系:地球科学学院资工辅10901

日期:2011.12.20-2011.12.29

目录

第一章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概况及勘探历程 (2)

第一节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 (2)

一、中、晚元古代拗拉谷阶段 (2)

二、早古生代浅海台地阶段 (2)

三、晚古生代滨海平原阶段 (3)

四、中生代内陆盆地阶段 (3)

五、新生代盆地周边断陷阶段 (4)

第二节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属性、沉积特征 (6)

一、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属性 (6)

二、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特征 (6)

第三节盆地构造区划 (8)

一、伊盟隆起 (8)

二、西部冲断构造带 (9)

三、天环坳陷 (9)

四、中央古隆起 (10)

五、陕北古坳陷 (11)

六、晋西挠褶带 (13)

七、渭北挠褶带 (14)

第四节盆地勘探历程 (14)

一、盆地早期勘探(1907一1949年) (14)

二、盆地区域勘探(1950一1970年) (14)

三、盆地南部重点勘探(1970一1979年) (15)

四、扩大勘探领域(1980一1987年) (15)

五、油气并举协调发展时期(1988年一今) (16)

第二章盆地油气资源远景评价 (19)

第一节.下古生界天然气资源远景评价 (19)

第二节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远景评价 (21)

第三节中生界石油资源远景评价 (23)

第一章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概况及勘探历程

第一节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西缘,奠基于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基底之上,南北分别濒临秦祁海槽和兴蒙海槽,东西则被贺兰拗拉谷和陕、豫晋拗拉谷所夹持。盆地内,区域坳陷复合、地质构造平缓,缺少背斜与断层,总体上呈东部翘起向西部倾伏的区域性斜坡面貌。沉积盖层时代较全,仅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平均沉积岩厚度为5000m。其中,中、上元古界以海相、陆相沉积及火山喷出岩为主,厚度200一3000m;下古生界以海相碳酸岩为主,厚度为400一1600,m在盆地东部还有厚达314m的岩盐、石膏沉积;上古生界由局限海相沉积向陆相河流沼泽沉积过渡,厚度600一1700m;中生界为内陆湖泊、沼泽、河流相沉积,厚度2500一3000m;新生界,古气候由湿热转向干旱,构造由沉降转为隆升,沉积厚度不足300m。因此,根据地质构造层和沉积古地理环境,可将该盆地地质构造演化、发展分为五大阶段。

一、中、晚元古代拗拉谷阶段

早元古代,华北、塔里木陆块经过吕梁(中条)地壳运动的拼接而稳固化,但两者之间却被阿尔金平移断裂带所分隔。中、晚元古代,由地壳热点所控制的秦祁裂谷应运而生,并发展为陆间裂谷系,对应于一系列三联点所产生的由主裂谷楔入华北陆块的陆内支裂谷又在其演化中天折,自西向东有贺兰拗拉谷,陕、豫、晋拗拉谷,皖、苏、鲁拗拉谷等。它们向东北收敛、向西南张开,即向秦祁陆间裂谷沉积厚度增大、粒度变细、层位变全。其中:

1.皖、苏、鲁拗拉谷由山东沂源向江苏徐州张开,长度220km。沉积青白口系,称八公山组。下部为碎屑岩,上部为页岩、泥岩,厚度800一1600m。上覆震旦系称徐淮群、宿县群、栏杆群,由碎屑岩、页岩和碳酸盐岩所组成。晚期,裂谷趋于消亡,出现以碳酸盐岩为主的蒸发台地相沉积。累计沉积厚度可达5000m。

2.陕、豫、晋拗拉谷由山西安泽向西南逐步张开,东界洛阳、许昌,西界运城、永济,长度260km。这是一个继承性较强的陆内裂谷。统一的晚太古代华北克拉通于五台期先形成三叉裂谷系,后经五台运动又关闭固结;但至早元古代晚期却再度复活发展,形成陆内支裂谷。再经中条运动变质变形又一次与华北地块结成统一基底。上元古界,下部为陆源碎屑一中性、中基性、中酸性喷出火山岩,中上部为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建造,沉积巨厚、地层完整,变质程度向南愈近秦岭造山带愈深。

3.贺兰拗拉谷由桌子山经贺兰山向海源张开,长300km,呈北北东向延展。中元古代一晚元古代,水体北浅南深,沉积物北粗南细,地层北薄南厚,在桌子山区,厚度60m,至海源一带厚度达3000m。早古生代,该区拗拉谷再度活动,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海侵达银川,龙

王庙期海侵达石嘴山;至中寒武世,海水已遍布贺兰拗拉谷并波及鄂尔多斯广大地区。晚寒武世后期,海水短暂后退;奥陶纪则再次海侵。在贺兰山南段,中奥陶世为类复理式沉积,其中贺兰山、罗山、香山一带常见重力滑塌堆积,砾石、泥沙、灰基质与大小不等的外来岩块相混杂,充分预示着该拗拉谷即将消亡。

二、早古生代浅海台地阶段

从华北全区看,当时的古地形是西部较高、东部较低,在东部形成平缓而开阔的台地。寒武纪早期,海水开始由东部和南部向陆地进侵,产生浅海相碳酸盐及泥质碎屑沉积。总的沉积特点是徐庄组为含陆源碎屑的红色钙泥质沉积,张夏组、固山组、风山组为潮汐沉积。早、中奥陶世时,华北地壳运动处于宁静期,以缓慢沉降、海浸频繁、超复明显为特点。然而,中奥陶世后期,不仅南侧的秦岭海槽向北俯冲消减于山阳一桐城一线、北侧的兴蒙海槽向南俯冲消减于索伦一西拉木伦一线,而且北祁连海槽也开始向阿拉善地块俯冲,终于导致了华北陆块的整体抬升。

早志留世时的南北祁连海槽仍发育复理石沉积、火山喷发物及浅侵入基性岩体,它们到了晚志留世才开始回返,形成粗粒碎屑类磨拉石沉积,至志留纪末期终于褶皱成祁连造山带。在此阶段内,和华北地区一样,鄂尔多斯地块南、北分别为秦岭海槽、兴蒙海槽所夹持,东、西分别为晋陕拗拉谷、贺兰拗拉谷所控制,形成北部高、南部低、中间高、东、西两侧低的古构造背景。在鄂尔多斯地块本体内,下古生界主要沉积厚400一1000m的浅海台碳酸盐岩;但其西南缘属于被动陆缘,形成向秦、祁海槽倾斜的陆架,沉积了厚达4500m的碳酸盐岩、海相碎屑岩及浊积岩。总之,鄂尔多斯地区在早古生代经历了三次海进和海退。寒武纪毛庄组时,鄂尔多斯陆与拉善陆分开;徐庄组时,鄂尔多斯陆又与吕梁陆分开,一度形成三陆并存的古构造背到了晚寒武世,吕粱陆下沉,鄂尔多斯陆却一分二,出现伊盟陆、庆阳陆与阿拉善陆相鼎立的局面。

早奥陶世,鄂尔多斯陆不仅南、北贯通,而且范围有所扩大,仅吕梁、渭北、贺兰地区为海域,在古拗拉谷基础上形成西南缘L型厚沉积带和东南缘反L型薄沉积带。中奥陶世马家沟期,上述两个沉积带扩大并连为一体,使鄂尔多斯陆退至伊盟北部;平凉再度海退,鄂尔多斯陆随之扩大,至背锅山期,更与阿拉善陆、吕粱陆连为一体,恢复了华北古陆的面貌。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地壳运动使华北地区缺失了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沉积,沉积中断期长达130Ma。这一长期侵蚀,在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顶部所形成的风化壳古岩溶带,对该区天然气富集成藏具有重大实际意义。我国陆上第一个大气田一中部气田就是在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古岩溶潜台中被发现的。

三、晚古生代滨海平原阶段

晚古生代,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大华北陆块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是地理环境由海过渡为陆、地质构造由海中“台”过渡为陆上“盆”、地质演化由南北两侧双临海过渡为南侧半临海,规模由华北区扩展为华北一塔里木区。早石炭世,该区海域再度扩大,南侧的秦岭海北缘可达南阳一西安一线,北侧的兴蒙海南缘可达赤峰一额济纳旗。又一次呈现出华北陆、柴达木陆与塔里木陆相分隔的局面。晚石炭世,海侵继续扩展,除华北陆北缘由酒泉经固阳至沈阳的条状高地、南缘由西宁经兰州至南阳的条状高地以及石家庄、蹼阳丘状高地外,全区呈现了局限浅海的沉积背景。到了早二叠世,海水迅速后退,沉积以陆相为主。但是至其末期,由于兴蒙海槽向南俯冲,蒙古陆块沿索伦一西拉木伦缝合带与华北陆块对接,遂形成了西南濒临上扬子海和南祁连海湾的古亚洲大陆。晚古生代时,鄂尔多斯地区进一步与华北地块统一发展,仅其西南隅濒临古特提斯海并在麟游的二叠系、三叠系中见有多层潮坪海相夹层,累计厚度达50m,这也是鄂尔多地块西南濒临滨海环境的直接证据。

晚石炭世,气候更加湿润,但祁连海退缩、华北海进侵,从华北经鄂尔多斯到贺兰山区终于形成了太原组沉积的一统局面,其成煤期在中国煤炭矿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下二叠统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