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视眼: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看你的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看你的方式
——灵遁者
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看你的方式。

这是一句唯心的话,因为更多时候,不论你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是那个样子。

但这就是人与其他物的区别,我强化本我的地位,就希望你能固守本我。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觉得世界是美丽的,世界才是美丽的;你觉得世界是悲惨的,你就是悲惨的;你觉得世界是公平的,世界就是公平的……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当你看完我的科普三部曲《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之后,从来没有提出质疑,那么你肯定没有理会到我的意图。

我就是要让你去质疑的。

带有批判性和发问性的去读。

我没有去过台湾,没有去过外国,我大多数时间在宅着,宅着不是闲着。

我很高兴,能通过网络认识你们,我的文字你们喜欢,是我的荣幸。

最近开始,我慢慢意识到了,如果我写的不好,对不起读者。

而之前,我更倾向于对不起自己,从未考虑读者。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一个问题,读者是否有能力进行批判性和发问性阅读,对其中每一个观点,都能进行剖析。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自身学术能力的局限,了解世界的局限,以及时代的局限,我们总是特别容易对事物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而不加辨别,甚至被这种观念禁锢而不自知。

殊不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从一次次颠覆建立起来的,而颠覆需要的是批判性精神。

我做的工作,不是批判性的,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士。

我清楚的知道,我的知识也是从书本和网络得来,我没有做调查和物理实验,所以我由此而提出批判和推出推理的结果,本身有很大的事实瑕疵。

我从不质疑读者,我认为读者永远比作者聪明,因为读者是一个群体。

但我上面说了,我开始质疑读者是否具有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和修养。

你看世界的方式,永远不要单一,永远不要以情入主,否则你很难看到事件和世界的本质。

这句话就要求你,不要去畏惧一个名人大家,对知识进行无畏的批判和探索,是求知者的品质。

就上面这一句话,所包含的内容,你如何理解的?所谓不要单一,就是永远不要限制在自己的格局里,要有开放性的认识。

因为你认为的,可能不是知识,而是过时的知识,是偏见。

就好像300多年前,科学家都坚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而不要以情为主的去看待一个理论和观点,是在告诉你,如何客观和公正的去认识这个理论和观点。

拿我自己举一个例子,你去百度搜,很多人提问:“灵遁者是民科吗?”
其实这就是一种以情为主的开始,我先要知道灵遁者是否是民科,然后再对他的作品,进行评价。

但民科本身就是一种评价。

真正的智者,会先删去煽情的音乐和背景,去看到更真实的内容。

而群体性先入为主,往往是可怕的。

拿个人崇拜来讲,历史上此类事件数不胜数。

凡是谁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谁做的都是好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就是丧失了批判性思维的人。

就好比支持牛顿的人,以牛顿为上帝。

对于敢于怀疑牛顿的人,他们就攻击。

这就是光的微粒说,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每一个现在被称为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人,你去看看他的研究成果。

肯定是具有颠覆性的。

也就他必须对权威发起批
判性认识。

托马斯杨批判了牛顿的微粒说;爱因斯坦批判了牛顿的时空观;杨振宁和李政道批判了对称守恒原理。

当然,专业训练,科班出身的研究人员,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比民科靠谱。

因为民科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就难以提出批判性的认识,很多民科的认识都是偏安一隅,固执己见。

当我承认自己是民科的时候,我其实就不会坚持我的观点和推理是对的。

我多次说,我写的其实不是科普书,是哲理书,是告诉你如何去想象,如何去反问,如何去思考。

现在我们所学习的物理学的基础的定义,都是无懈可击吗?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2015年我们才观测到引力波,前几天我又看一个新闻,说发现了新的第三种五夸克粒子。

新结果有望进一步揭示夸克理论的诸多奥秘。

还看《自然》发表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论文。

曹原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而他也成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

所以新的发现,一定会一直冲击着旧的认识和定义。

所以此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告诉你世界是什么,我将试着告诉你,我如何看世界。

我的批判性思维,远远不足,这是知识储备局限。

但你可以用我的方法,来批判我,来批判教课书。

提出你的问题,试着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这样去做,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首先有一个大的前提,人是永远给自己希望的。

所以我一直在书中强调,世界是确定的,可以认识。

如果世界都是不确定的,那么没有逻辑可言。

但我们清
楚世界是矛盾的,就像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所揭示的那样。

但是别忘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推理是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

严密的逻辑推理,告诉我们世界是矛盾的,有时候不能证明真伪。

不能证明真伪,不代表世界是不确定的,世界是无理的。

你只有承认这个观点,你才能坚定的向前走。

不然你一定不坚定,很容易就放弃。

放弃是一种选择,而提到选择,就引出了本章的核心。

如何选择?选择是意识博弈的结果。

你的问题是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论据是什么?最后结论是什么?这些问号后面的内容都清晰了,你才能做出客观而正确的选择。

而要发问的第一步是要提出怀疑,每一个伟大科学家都是这么做的。

那么该怎么去怀疑呢?我说两个点,第一个是去怀疑不符合事实的事情。

以太理论的认识过程,就是最好的例子。

以太的存在无法被实验证实,那我为什么要坚持它存在呢?爱因斯坦这样问自己,于是他果断否定这个当时都被认可的理论。

第二个是去怀疑不可想象的事情。

这是一句逻辑哲学语言,由逻辑导出的。

他的原作者不是我,是维特根斯坦。

我是根据他所说的:“对于可说的,我们说;对于不可说的,我们保持沉默。

”这句话来领悟到的。

我可以把这个运用到判断事物是否靠谱上来。

那么什么是可以想象的,什么是不可以想象的。

比如说光速,光速就是可以想象的,因为速度是存在的。

所以超光速也是可以想象的。

可以想象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不能想象的,往往都是错误的。

你不能想象没有世界的你,你也不能想象没有宇宙的你。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相信宇宙是无限的,从始到终一直存在,比相信宇宙是有限的,大爆炸产生的靠谱多了。

这是从哲理角度推导的,不是实验证明。

因为你无法想象,原来没有宇宙或者宇宙是死寂的,然后突然大爆炸就产生了宇宙。

那么我再问你,你还举例说出不能想象的事物吗?
你不能光看我写的,你得多问自己,看看你看了之后,你能想出什么。

就我上面所说的两个点,你也可以批判。

你可以说,有三个点。

但第三个点,是什么呢?你必须在脑海中明确。

在《变化》一书中,我提出好几个质疑。

其中有一个质疑是质疑时空弯曲能产生引力。

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就是因为时空弯曲可以产生引力这个事情,是不可想象。

你脑海中怎么想,都没有画面感。

现在教学用的那种铁球放在弹性床上的图像展示,是表象。

OK,看到这里,你应该歇歇了。

上面的内容,其实很多。

但接下来的内容,是一个被忽视的点。

当我把问题问出来的时候,这个忽视的点,你才会注意到。

我们是怎么认识世界的?你会怎么回答?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这样的:靠的是知识和思维。

可是知识是由文字为基础构造的,思维是由文字语言为基础表述的。

那么我们忽略的点是什么呢?那就是语言和文字的靠谱性。

你看物理世界有那么多定律,定义。

倘若定义本身存在文字性的不准确,那么理解自然要大大折扣,认识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这是我近期在阅读物理文章中的一个思考。

我会在下面的文章中,为大家举例的。

你先自己能否举一个例子出来。

不过我先说明一点,语言哲学的障碍,是人类发展中约定成俗的,所以基本具有不可逆性。

也就是说,如果有不精确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也无法避免。

就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已经受了这种不精确定义的影响了。

《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句话很好,但有瑕疵,因为看透事物本质需要一个过程。

就好比爱因斯坦这么聪明的人,从狭义相对论
到广义相对论,他走了10年时间。

他的聪明和勤奋都是公认的。

所以此台词改为:“那些想拼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总是在浪费时间不去探索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上面写了大概3千字,核心就是两个:批判性思维,理论文字的精确定义。

所以下文也会围绕这两个核心来写。

先是批判,就拿我自己写的这本《变化》来说吧。

我自己就批判过自己。

此书第十一章《追踪移动的时空》,就是很弱智的文章。

我们说一个观点成立,得看这个观点有什么支撑。

大概要符合以下的步骤。

1、什么是前提假设和结论。

2、什么是逻辑上严密(logically valid)的观点。

3、什么是逻辑上可靠(logically sound)的观点。

4、该观点成立的前提下,可衍生出何种逻辑推论。

显然我在这篇文章得出的结论,没有严密和可靠的支撑。

所以结论自然不靠谱。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其实是因为当初看未解之谜之类的书籍,看到过很多离奇失踪又重现其他的地方的报道。

那我就问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要怎么解释这种情况的。

但大家要知道,我书中的例子,来源于报道和网络。

这些报道可靠不可靠无法得知。

就好像UFO事件的报道,时间,地点,人物都很清楚。

所以我是假设
这些报道是可靠的,经历人的陈述是事实。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些神奇的现象?
很多孩子,甚至会被这样的故事和报道吓着,我就曾经看了,经常脑子里面想。

所以我以一个可以想象答案,来回答了。

就是时空是可以变的,看似稳定的时空有交汇口或者风口,而且是流动的。

流动又是不可测的,至少现在是,所以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玄空”。

确实很幼稚,想完这些就想删除这一章,但没有这么做。

有一个可以想象的答案,比没有答案,或者有神秘吓人的答案,肯定是好的。

对于孩子,对于寻求答案的人,总是一种启发和希望。

就在刚才,有一个网友微信问我一个问题:他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他觉得有道理。

如果科学发展到极致,就能掌握世界上所有的物质规律。

可是却解释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为什么存在?
我回答他:世界为什么存在,答案无解。

因为世界为什么存在的答案,在世界之外。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揭示了在一个系统内对这个系统真伪的判断,永远是矛盾的。

然后他又问:“那么对于科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你赞同吗?或说说你的观点。


我只能回答他:神学对世界为什么存在也无解。

不过无解意味着永恒的神秘。

所以相信神学,其实是我们相信神秘。

但就像我说的,有答案对于人类而言,总是一种安慰。

没有答案的话,问题就会成为我们心头的梗。

但其实第十一章,对于整本书而言,并不重要。

但我从不否认第十一章是幼稚的,不靠谱的。

只是一种可以想象的推理。

本书最开始,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关于惯性的——惯性的定义以及惯性定律的定义。

我为什么对此定义做新的修改。

很简单,现在的定义,还在沿用当年牛顿的表述。

而现在的物理学,尤其相对论的的发展,是当时牛顿没有看到的。

所以新的定义就产生了。

新的惯性定义是这样的:在引力场中,物体具有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为什么做这个修改,因为初高中课本,并没有给出惯性的产生原因!我们也从来没有问过,只是说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我当时问老师,老师回答是固有属性,那就是本来就有的,没有为什么。

但我们知道任何现象和作用应该有一个原因的。

惯性概念是物理学的根基,无论是牛顿理论,还是爱因斯坦理论,都与此理论相关,以此理论为根基确立的。

我显然不是第一个思考此问题的人,马赫应该是第一个人。

马赫原理就是为了解释惯性是怎么产生的。

那么惯性是如何产生的,就不是一个无聊的问题。

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就受益于马赫观点的启发。

其中马赫关于惯性产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一句话:一个质点的惯性是该质点与宇宙中所有其它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该观点,有一个致命的伤,那就是超距传播。

违背光速不变原理。

结合现在的观测和实验。

我自然而然的就把惯性的定义写成:在引力场中,物体具有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这样的好处,就是给出了惯性产生的原因——引力场。

但大家记住,引力场目前还是处于理论阶段。

但目前没有比这个更靠谱的修改了。

引力,引力波已经是事实,被实验所证明的。

现在的物理学理论对于引力场的存在,也持乐
观态度。

这样既给出了惯性产生的原因,又避免了超距作用的冲突。

还是具有相对论性的定义。

也和牛顿定义不冲突,为什么我不敢写出来呢?所以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但就改动了几个字,你细细思考,整理物理学理论就要发生很大的变动。

尽管我知识有限,我还是努力去学习并且做出了一系列的修改。

至少观点的论据在现在看来,是乐观的,复合历史理论以及现有理论的实验。

首先要改的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根据新的惯性定义,牛顿第一定律应该是这样的:在引力场中,物体所受外力为零的时候,总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运动,叫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为后续定律准备了概念并定性阐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特别地,第一定律中所述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和第二定律中的物体所受外力矢量和为零(合力为零)这一运动状态不同,不能把第一定律当成第
二定律在时的特殊情况,因为肯定导出加速度,但的运动
只能由第一定律本身彻底阐明其为惯性运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一定律是完全独立的基本定律,用其解决的问题,别的任何规律都无法解决,第二、第三定律根本不能取代第一定律。

这样修改的好处,我在前面章节中说的明白,就是可以避免循环论证。

因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

不受力的物体和永远保持直线和静止状态,不能同时获得或成立。

而修改后的定义,没有这个麻烦。

所以我认为是值得大胆写出来的。

但这之后,你会发现,你需要更加大胆。

直接去说明——惯性产生的本质是引力。

引力才是惯性的源泉!除了上面的论述,最直接支撑点就是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严格相等。

就是我们不能认为这是一种偶然。

现在我问你,看到这里,你对此观点,要做出什么怎样的批判?
直到你看到此书最后几章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果你同意我前面的改动和理
论。

那么将推出一个看似荒谬至极的理论——万物都以光速在“运动”!
你没有看错!就是这样的。

当你把引力,引力场作为惯性源泉的时候,这个推论就是必然的。

因为你要问自己惯性作用产生的速度是多少?然后你前面的限定词是“引力场”,“相对论”,那么自然而然惯性作用的速度就是光速。

我一开始想到这个点的时候,我不知道该高兴,还是不该高兴。

感觉很神奇,我站立来,在我房间里走,走过来,走过去,来回大概走了半小时吧。

其实这就是你们应该批判的,这也是我自己要批判我自己的。

就这个问题,我高兴,也不高兴。

可是后来我又相通了。

有这个推论,并不荒谬。

我们为什么不承认任何物体都是以“光速”运行的呢?初中课本是怎么教的,我难道忘了吗?一个参考系就解决了问题!
有句诗是这样写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我们坐着一天也能走“八万里”。

那么我们坐着,如何能让速度达到光速。

很简单了,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电磁波为参考物。

这么解释吧。

马路旁站着一个人,你驾驶一辆高速行驶的车。

你以你的车为参考物,你是静止的;你以马路旁的人为参照物,你是运动的。

同样马路旁站着的人,以你参考物,他是运动的。

而你驾驶的这辆车是以光速运动,那么他以你为参照物就是光速运动。

而电磁波,电磁辐射无处不在,我们以光速为参考物,我们的运动速度,就是光速。

而光速是存在的,是现实!那么惯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任何物体时时刻刻以光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就不是荒谬的。

是理论上和现实中都可以行的通的。

因为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是平权的,光速又是不变的。

我们在任何参考系中所得到的规律是一致的。

有过读者问我:“为什么你认为空间弯曲产生引力的说法不靠谱。


原因很简单,空间是可以弯曲,但空间弯曲产生引力不可想象。

我们可以想象引力作用使得空间弯曲,但不能想象空间弯曲产生引力。

你仔细去想象,根本没有画面感。

我们不是以空间弯曲来计算计算引力的。

引力的本质以空间性质为源,比空间弯曲更靠谱。

详细论述可以回到前文去看,在此不细论。

最后来分析一下关于精确性定义的重要性。

如果物理学是“心理学”,那么定义可能就不那么严格,因为心理学有很多定义,但大家知道心理学大概是什么样子。

可是物理学不一样,稍有不精确性,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张量这个概念的定义,必须要有严格的语境和环境,否则理解就会出现偏差。

张量这个概念的发展,还是在相对论建立起来之后,才被更加广泛的使用的。

“张量是一个可用来表示在一些矢量、标量和其他张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多线性函数。

”各位,你就看这一句话,就知道张量这个概念不好理解。

关键它的定义也好像不好理解。

我专门介绍过,但其实对于没有高等数学基础的我来说,我的介绍是照猫画虎,我自己理解,都困难。

而且关于张量,还有张量密度,极化张量,曲率张量,能动张量……所以你就懂一开始把这个定义的很准确对于学习有多重要了吧。

爱因斯坦场方程为什么难理解,为什么难以得到一个确切的解。

就是因为爱因斯坦场方程是一个有10个未知张量的2阶偏微分方程组。

可是你会问了不用张量不行吗?怎么还把问题复杂化了呢?是张量分析具有协变性,而这是广义协变性的基本要求。

再比如上面提到的惯性的定义,教科书中的定义,我们可以想象。

但只知道结果不知道原因。

修改的定义,我们知道了原因,也知道了结果。

对于理解而言,
更加清晰和透彻了。

再比如还有磁场,电磁,电磁场的定义,都很明确。

但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些定义的基础是什么?高中学习这块知识的时候,我就感觉有些费解。

现在我终于懂了,当时在费解什么。

只是说,当时费解的东西很多,没有看到本质问题。

现在很明了,这些概念的定义的基础是电荷!
电荷的定义是这样的:在电磁学里,电荷(Electric charge)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称带有电荷的物质为“带电物质”。

两个带电物质之间会互相施加作用力于对方,也会感受到对方施加的作用力,所涉及的作用力遵守库仑定律。

大家注意,第一句话很重要——电荷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思考这句话都痴迷了。

这个定义确实有矛盾之处,但我们又无能力做出相应的修改。

就是我没有找到像修改惯性定义那样,去修改电荷定义的支撑点。

因为我试了几次,我发现修改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困惑。

所以我在介绍电荷这一章里,没有对电荷做任何与现在定义不同的修改。

我跟大家来说说矛盾之处在哪?大家记住,电荷是一种物质性质。

这句话一个字都不能少。

比如表述成电荷是一种性质,就不对了!因为性质不是物质,也没有量!而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都知道电荷量,元电荷,电荷运动,电荷具有量子性……甚至我们经常说失去几个电荷,得到几个电荷……这下你明白了吗?
性质是没有个数的,也不可能具备量子性,更不会运动。

但如果加上“物质性质”这个词,就不一样了。

也就是电荷是无法脱离物质单独存在,电荷不是物质,再次强调,电荷本身不是物质!也就是说电荷不是粒子!所以我们通常说失去几个电荷,只是一种为了理解和使用方便,采用的表述方式。

但很多同学,用着用着,就真的认为电荷是粒子了。

从而就可能越学越懵,越来越走的困难。

而他自己并不清楚,可能就是这些很小的原因造成的。

那么有的同学就问了:“既然电荷不是物质,那么为什么说电场,磁场,电磁场这些都是物质场,难道无物质的东西,还能产生有物质的东西?这不是无中
生有吗?”
各位,这个时候就要强调了,定义的准确性是多么重要啊。

电荷是物质的性质。

物质两个字千万不能丢,电荷和物质无法分离!也就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物质的这种性质【电荷】产生了电场,磁场,电磁场等物质场。

还是物质产生物质,不是无中生有!
好像去年,我记得有一个学生,民科。

声称电荷不存在,那篇文章我也看了。

显然电荷不存在,所带来的理论困惑会更多。

而且电荷理论符合现在的各种实验检验,所以它必须存在。

我原来想过把电荷看作一种“寄生”于物质的虚粒子。

但就像我前面说的,这样带来的困惑更多了。

也想过把电荷看作是“声子”一类的概念,但声子是人造概念,本身不存在。

所以这样还是不利于想象。

我这样是制造疑惑,不是解决疑惑。

所以没有敢动这个,后来也不敢想了。

主要还是没有能力。

不过如果你想对电荷理论有修改,一定是在承认电荷存在的情况下的修改。

即去回答物质的这种性质,是如何产生的?只有这个方向,你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么电磁场,电场,磁场的概念,就可能会有新的改动。

新的改动就是新的定义,新的定义,一定是要对我们有利的。

人类总是在一直进步的,就像关于光的定义。

通过光的测量史就可以发现。

定义的精确度,是随着时间改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写这么多吧。

我发现我最近很长时间,没有再写科普文章了。

确实我认识到了自己没有能力写了。

也写不出什么了。

专业的事情,还是需要专业的人。

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国家花大力气培养的高材生,确实比民科要靠谱。

而我这些观点,恰恰是民科观点。

就像我开始说的,我做的不是科普,我在传播一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