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导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案
————————————————————————————————作者:————————————————————————————————日期: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脉络层次。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象征的艺术手法。
4、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重点: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象征的艺术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
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是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文章层次;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然界许多事物因其自身的特点被诗人、作家们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如:周敦颐笔下的莲花,被视为洁身自好的君子形象;陶渊明笔下的菊花,被视为孤独避世的隐士形象;李商隐笔下的蜡烛、春蚕,被视为舍己为人的奉献者形象;还有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被视为勇敢高傲的斗争者形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茅盾的《白杨礼赞》,看看这普通平凡的白杨树,被作者赋予了怎样的意义?
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释题:礼赞即赞美、歌颂之意。题目运用倒装句式,强调了赞美对象——白杨树。
出示学习目标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人。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三、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说说本文开头和结尾各有何作用?
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直接赞美白杨树,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结尾再次强调赞美之情,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2、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看看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课文中详写的是哪几段?概括这几段段的主要内容
②写了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
③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及内在品质
④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分析第4段中的“这”和第6段中的“那”分别指代什么?
那指3段描写的白杨树,这指5段描写的白杨树。
5、根据以上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课文研讨
1、分析第二部分,作者笔下的黄土高原是怎样一幅风光?
黄绿错杂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作者的感觉和情绪分别是怎样的?
雄壮、伟大——倦怠——单调——恹恹欲睡
白杨树的出现使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惊奇
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烘托白杨树的不平凡,以黄土高原的无边无垠烘托白杨树的傲然挺拔、参天耸立。
2、分析第三部分。第五段作者写白杨树的外型抓住一个什么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写?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白杨树身上具有哪些人的性格、内在气质?
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屈不挠。
3、分析第四部分,第七段作者称赞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其原因是什么?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
作者赞美白杨树,却先写它没有……没有……算不得……有何原因?
欲扬先抑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
作者由白杨树又联想到哪些事物?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哨兵;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反问排比
第8段哪句话说明了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⑦⑧段都谈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有何不同?
⑦段采用“难道不”否定句式,是委婉探讨的口吻,而⑧段是完全肯定的语气。
5、分析第五部分,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楠木指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呼应篇首。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