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教案1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cfb04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5.png)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摇摆的秋千”,第一节《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象征意义等方面,探讨作者卡夫卡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结构,分析其独特之处。
2. 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现代派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卡夫卡的叙事手法。
重点: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与小说情节相关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氛围。
3.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例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3. 人物形象:主人公、桶、老板娘4. 象征意义:现代社会、异化、孤独5. 主题思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骑桶者》,谈谈你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例题讲解的详细内容。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325e7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19.png)
关注社会现象,增强责任意识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发展动态。 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06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骑桶者》的主题思想
01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
及人在困境中的选择和出路。
文学手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本特点,注 重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情境 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 等,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课堂互动与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和碰撞。
设立奖励机制,对于表现积极、思考深入的学生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 独白,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文本语言简练,情节紧凑 ,寓意深刻,是一篇适合 高中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文 学作品。
知识点与重点难点
知识点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 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寓 言形式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
重点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 其在小说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
学习收获与不足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反思自己 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课后作业布置及要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02
03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
推荐学生阅读与《骑桶者 》主题相似的其他文学作 品,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
完成课后练习题
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 生按时完成,巩固所学知 识。
准备下一讲的预习
指导学生预习下一讲的内 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14d23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0.png)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象征手法等元素。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感悟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性关怀和道德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骑桶者》是德国作家霍夫曼斯塔尔的一部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描写一个贫穷的年轻人骑着木桶试图穿越贵族院的故事,展现了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悲剧。
小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道德思考,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2.2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学生对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可能对德国文学和象征主义手法较为陌生,需加以引导。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2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较为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需加以引导和启发。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骑桶者》的封面图片或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阐述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30862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3.png)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内容为《骑桶者》。
文章通过描写一个骑桶者的奇异经历,展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挖掘。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以及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3. 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暗示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文章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色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思考骑桶者的形象特点。
3. 精讲课文:a. 分析文章情节结构,梳理故事脉络。
b. 品味文章语言特色,学习象征、暗示等手法。
c.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创作意图。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知识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情节结构2. 人物形象分析3. 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文章中骑桶者的形象特点,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b. 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写,分析其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
2. 答案:a. 骑桶者形象特点:孤独、无助、渴望关爱等。
b. 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分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推荐与《骑桶者》主题相近的其他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cb836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9.png)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1设计说明新课标中,“群”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将教与学由“单篇”变成“套餐”,比起单篇独进式的精读教学,更能形成关联、迁移、类比、贯通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眼光、文化视野。
本设计聚焦卡夫卡小说,形成虚构艺术“微专题”,“执一而驭万”,以《变形记》为铺垫、《骑桶者》为主体、《饥饿艺术家》为辐射,促进学生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实现文本聚合、任务聚焦、能力聚积。
课前准备自主阅读《变形记》《骑桶者》。
思考:《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其中折射着现代人怎样的处境?《骑桶者》中,“我”骑着空桶、高高飘浮在空中借煤,其中有怎样的隐喻?教学目标1、体会小说中虚构的隐喻意义,初步学会用“虚构中的隐喻”解读卡夫卡式的虚构作品。
2、理解虚构作为小说艺术的本质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小说家被人们称为准造物者,是因为他们通过虚构赋予了小说以生命。
虚构让小说成为艺术。
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人卡夫卡天马行空的虚构世界,去理解其作品所诉说的“现代人生存的困惑”。
二、讨论阅读体验,领略《变形记》开篇的隐喻意蕴(一)《变形记》是现代小说绕不过去的存在,回答课前阅读思考:小说把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隐喻了现代人怎样的处境。
赏析富有想象力的开篇。
(PPT)北大教授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评论:“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
”问题1:甲虫与我们不像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太像了”意味着甲虫与我们有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你体会出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甲虫的特点是带着厚壳,从壳对甲虫的意义入手,体会其中的隐喻意蕴。
明确:甲虫背负着重重的壳,隐喻人背负沉重的压力;甲虫外壳坚硬、内在软弱,隐喻人的软弱怯懦;甲虫总是将身体缩到壳内保护自己,隐喻人试图逃避现实和对世界的恐惧;甲虫的壳除了起保护作用之外也带来隔绝,隐喻人的隔阂乃至隔绝……这就是卡夫卡式虚构带来的丰富的意蕴。
问题2:这只甲虫是现代人的灵魂画,甚至每个人都是卡夫卡笔下的这只甲虫,阅读《变形记》时你有这样的体会吗?提示:每个现代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重壳与压力。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036ae5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6e.png)
三、小说的写作技巧
小说运用了象征、讽刺、对比等多种写作技巧,这些技巧对于表现小说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1. 象征:如骑桶者手中的桶、老板的店铺等,都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不同的事物;
2. 讽刺:通过对比骑桶者的期望与遭遇,以及老板的言行,讽刺社会现实的不公;
六、板书设计
1. 《骑桶者》
2. 主要人物:骑桶者、妻子、老板
3. 情节概括:失业的骑桶者寻求帮助,遭遇冷漠,最终失望离去
4. 写作技巧:象征、讽刺、对比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分析《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答案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不少于500字。
1. 讲解时要注重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针对不同情节,运用不同的语气,如描述骑桶者的悲惨遭遇时,语气应低沉、缓慢;
3. 在强调重点知识时,适当提高音量,突出重点。
二、时间分配
1.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完整性;
2. 讲解课文时,注意控制时间,避免过于冗长,给学生留有思考和练习的时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小说背景的兴趣,导入新课;
3. 导入要自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教案反思
一、优点
1.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cac17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2.png)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1.1.3 掌握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善良与苦难,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1.3.2 认识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3.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骑桶者》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难点2.2.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2.2 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2.2.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品主题。
3.1.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
3.1.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2.2 网络资源:查找作者及作品背景信息。
3.2.3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4.2 自主学习4.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4.2.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3 课堂讲解4.3.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
4.3.2 阐述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4.4 合作探讨4.4.1 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662ed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3.png)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学会将课文中的精华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1.3.2 认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1.3.3 领悟到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2 课文朗读与理解2.2.1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2.2.2 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3 课文分析2.3.1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
2.3.2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悟寓意。
2.4 课文拓展2.4.1 对比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贫富差距主题。
2.4.2 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2.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塑造。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感悟。
3.4 课堂讲解3.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3.4.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剖析课文主题。
3.5 课堂拓展3.5.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5.2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华应用到写作中。
2024年《骑桶者》教案_1
![2024年《骑桶者》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6d08e85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01.png)
2024年《骑桶者》教案2024年《骑桶者》教案1教学要求:1、领会《骑桶者》的内容与题旨。
2、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20世纪末,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法国《读书》等杂志都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为“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乔伊斯、普鲁斯特……结果卡夫卡总是第一。
在此我想引用美国大诗人奥登1941年的一句评价来说明卡夫卡在20世纪文学史上作用“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卡夫卡与我们的时代关系最近似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的时代关系。
可以这么说,卡夫卡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那么1916年的年末,卡夫卡到底遭遇了什么困境?他又在思考什么?现在让我们一同学习《骑桶者》二、初步感知,概括情节这篇小说,大家都已看过,请同学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可结果并不幸运,“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
三、文本研读我们刚刚学过第四单元,知道人物是小说创作中不可获缺的因素,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小说主题的表达有着重要意义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的“我”是一个小人物,他卑微、胆小,害怕失败,爱好幻想,也渴望新生活。
(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学生比较难以体会“我”的性格特点,尤其是骑桶这样的方式可以看出“我”不敢面对社会,面对众人,害怕与人交往,而我却引导的不够)四、主题探究通过“我”,小说表达了什么主题?(这个大问题下,还有几个小问题,比如:煤店老板、老板娘是否看见我)明确:人与人的不沟通、不交流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卡夫卡并没有谴责什么?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
交流的不成功难道不正是交流的方式有问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自身性格的弱点导致的吗?“我”对世界的畏惧:战战兢兢,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5fdca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3.png)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具体章节为《骑桶者》。
课文详细内容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柯达士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个能够飞翔的桶,从而体验到了飞翔的乐趣,但最终却因欲望的膨胀而导致悲剧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的背景,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能力。
3. 学习小说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飞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飞翔的向往,进而导入课文。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小说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拥有一个能飞翔的桶,会去做哪些事情,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桶的象征、飞翔的象征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板书内容:情节:偶然得到桶、飞翔的乐趣、欲望膨胀、悲剧收场人物:柯达士主题:反思人性、批判欲望表现手法:对比、讽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桶的象征意义。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飞翔的理解。
2. 答案:(1)桶象征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象征了欲望的膨胀。
(2)飞翔代表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过度的追求可能导致悲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小说《骑桶者》,让学生对人性、欲望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说,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6d146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33.png)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小说鉴赏》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对小说的整体感知、主题思想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剖析、艺术特色的欣赏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骑桶者》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会运用文学批评方法进行鉴赏。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中寓意丰富的象征手法,以及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
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寓意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象征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小说,概括故事情节,了解小说基本结构。
3. 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4. 人物形象:详细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会运用文学批评方法进行鉴赏。
5. 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手法等方面欣赏小说的艺术魅力。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进行实战演练。
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主题思想: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人物形象:细腻描绘,丰富多样艺术特色:象征手法,心理描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并举例说明。
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故事情节:略。
象征手法:如桶的象征、雪的象征等。
人物形象: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意丰富的小说,如《麦琪的礼物》、《项链》等,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2024年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1d5d5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9.png)
2024年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小说与文化》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析、语言特色和主旨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骑桶者》的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小说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主旨的探讨和人物心理的分析。
重点:小说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和小说的背景,为理解小说内容做好铺垫。
3. 情节分析:a. 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情节的理解。
4. 人物形象解析:a.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理。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
5. 语言特色:a.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b. 学生仿写句子,体会小说的语言魅力。
6. 主旨探讨:a.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探讨小说主旨。
b.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探讨成果。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小说情节脉络图。
2. 黑板右侧:人物形象特点及关系图。
3. 黑板中央:小说主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骑桶者》,谈谈你对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认识。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体现自己的思考。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比较两篇小说在主题和手法上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b7b05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9.png)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小说与文化》中的《骑桶者》。
该篇文章为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所著,通过描述一个男子骑桶飞翔的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与孤独。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2. 通过分析小说,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中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飞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飞翔的想象,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4. 解析情节结构:教师讲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结构美。
5. 品味语言特色: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与学生共同欣赏、分析其语言特色。
6. 赏析作品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出发,探讨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
7.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师设计的练习题。
8.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小说的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板书内容:人物形象:主人公形象分析情节结构:小说情节结构解析语言特色:课文精彩段落赏析主题探讨: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说明。
(2)从小说的情节结构出发,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3)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语言特色。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ec791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1.png)
骑桶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重难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觉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PPT呈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担心的睡梦中醒来,发觉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望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很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变形记》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是心灵的真实。
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今日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
二、整体把握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明确:(1)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了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2)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
探究二:赊煤为什么失败了?思索: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望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究竟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探讨法)明确:两者皆可。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立刻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但是拒绝了。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行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fc45c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9.png)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童话的特点。
分析主人公哈里发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1.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欣赏童话,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骑桶者》是一篇具有浓厚童话色彩的短篇小说。
通过讲述哈里发骑着木桶奇幻之旅,揭示社会现实。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
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品内涵。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哈里发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欣赏童话,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教学难点:深入解读文本,挖掘作品的社会意义。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讲述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主题,进入学习状态。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4.3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析哈里发形象。
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4 情感体验:学生谈感受,分享心得体会。
教师引导,总结作品主题。
4.5 课堂小结:回顾教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布置课后作业,延伸学习。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基础作业:抄写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哈里发形象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5.2 拓展作业:收集其他童话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实。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朗读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中,设置关于《骑桶者》的相关题目,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采用甘肃省县级优课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897c5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1.png)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叙述的起伏”,详细内容为《骑桶者》。
该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骑桶者的奇特经历,展示了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小说;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骑桶者》的情节、人物、主题;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奇特现象,引发学生对“奇特”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
2. 朗读原文:让学生齐读《骑桶者》原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3. 分析情节: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讨论骑桶者经历的变化,理解小说的结构。
4. 分析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骑桶者的人物形象,讨论其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讲解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小说。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起伏变化3. 人物:骑桶者、其他角色4. 主题:现实与理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2. 答案要求: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能积极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外国小说,如《动物农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小说《骑桶者》的象征意义的理解;2. 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3.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答案要求;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1)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b618843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c.png)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对小说的整体感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小说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小说情景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细节:教师展示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片描绘的是哪个故事吗?”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细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故事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3. 讲解: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细节:教师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小说的人物特点、情节发展、环境描绘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4.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内容设置一道题目,进行讲解。
题目:《骑桶者》中,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其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主人公既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又有自私自利的一面。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小说内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细节:教师布置练习题目,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
细节:教师简要回顾教学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小说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概括《骑桶者》的故事情节。
(2)分析《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主人公的看法。
2. 答案:(1)故事情节: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最终成功的故事。
(2)人物形象:主人公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但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一面。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1b86f6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3.png)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
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用。
3.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2.教学难点: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题目,探讨“骑桶者”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
三、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重点讨论骑桶者的性格特点。
2.讨论骑桶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小说主题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的主题,探讨骑桶者形象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2.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联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三、案例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主题探讨文章。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
2.讨论这些写作技巧对小说主题的呈现有何作用。
三、创意写作1.学生根据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指导。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写作技巧分析文章。
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启示。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对读者的启示,如人生观、价值观等。
2.讨论如何将小说的启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启示文章。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4f488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07.png)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选修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小说的境界》中的《骑桶者》。
该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骑桶者以奇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体味人生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的背景、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语言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背景、主题及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深层主题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语言特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小说情节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思考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小说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小说情节。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经典描写,讲解其艺术手法及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其他描写,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主要内容:背景及主题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解析语言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骑桶者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3)从小说中选取一段描写,分析其艺术手法及作用。
2. 答案:(1)骑桶者形象象征着追求真理、勇敢面对现实的人。
他敢于挑战世俗观念,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的追求。
(2)小说主题为:通过骑桶者的奇特经历,揭示人生的荒诞性,反映人们对自由、独立的渴望。
(3)例:小说中“骑桶者俯瞰着这个世界,他觉得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是那么可笑”这一描写,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出骑桶者对现实世界的嘲讽和反思。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6712d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4.png)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3. 分析法分析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分析方法。
4.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资源小说《骑桶者》的文本、图片、视频等。
3. 教学道具黑板、粉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 播放一段关于小说《骑桶者》的视频,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 提问学生:你们看过小说《骑桶者》吗?你们对小说有什么了解? -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 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骑桶者》教案
卡夫卡
教学目标:
1、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2、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教学重点:
领会文章内涵
教学难点:
“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安排:
一课时或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骑木棒,你可听说过能骑桶的人?
二、感知情节,探究主题
1、骑桶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2、你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预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性格弱点;交流方式……)
3、走进作者: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回眸: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4、了解了卡夫卡和他的几部代表作品,对小说《骑桶者》有新的认识吗?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
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是一种轻灵的举动。
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补充资料:
很多人在对卡夫卡有所了解后给他的标签更多的是异化,说他表现的是一种制度对人的异化,而且会举出大量的例子比如说“变形者”“地洞里的人”。
然而,我不以为然。
西德批评家安得特斯曾如此说:“作为犹太人,他(卡夫卡——引用者加)在基督徒当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卡夫卡最初的确是这样——他在犹太人当中也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西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替工人保险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但是在职务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
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就此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卡夫卡的写作是一种内心化的寻找自己的行为,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在寻找一个生命
的支撑点,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他在给女友的信中说他自己是一个什么也不能抛弃的人,这种一无所有的感觉使得他随时都处在一种游离状态。
桶的经常起飞,扇地轻易使它起飞,都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卡夫卡的生存状态:那么我们在对卡夫卡的小说做异化的评论时,是否更应该注意到他最终的着眼点是在寻找一条路,一条林中之路上呢?那么我认为“飞翔”
则成了他的寻求中的一种方式,正如《地洞》里的人在努力地去营造自己的房子一样,卡夫卡也在建造自己的家园。
三、比较阅读,感受虚构的魅力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异同。
相同——
A、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
B、主题相同,都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都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C、人物的欲求相同,他们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一个只要能把火柴卖掉,一个只要有一点点煤来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
D、结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离开的人世
E、采用的写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写作手法
不同——
A、语言基调不同,《骑》运用夸张虚构的方式,有着冷幽默的感觉,是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的幽默(可让学生举例体会);《卖》直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B、结局略有不同,《骑》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让人绝望的世界;《卖》被活活冻死在富人家的墙角。
C、主题也略有不同,《骑》还暗含了自我反省:害怕失败,所以才骑着桶去;结果由于骑桶这一交流方式的不当,才导致了要不到煤的结局。
D、富人的作用不同,《卖》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里的老板好像还不错,夫妻恩爱,比较关心穷人。
四、关于卡夫卡《骑桶者》的虚构和真实的问题
1、设想《骑桶者》里的主人公是拎着木桶,而不是骑着木桶去讨煤,小说将会有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
备用材料: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
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
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
“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下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现了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
总之,“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颖而内涵丰富。
小结:虚构使我们富有!
2、文中还有哪些虚幻的情节?
骑煤桶的过程……停留的位置……用围裙把我扇起……
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
3、从这篇小说看来,你觉得虚构与真实之间有何关系?
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
阅读课本97页:事实与真实的区别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你看过像《骑桶者》这样充满虚幻情节和特技处理的书或电影吗?能结合具体细节说说其中表现出来的真实与虚构吗?
五、作业:
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或其它动物),写出你飞翔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