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公开课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骑桶者(教学课件2019)

高三语文骑桶者(教学课件2019)
上有所感 远集吴地 愿王内自揆度 年老 人又言其勇 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 居南阳 因势合变 《执不祥劾鬼物》八卷 神明不应 相齐景公 苇然闵汉氏之终不可济 术同原而分流 中国大利 则继嗣蕃滋 此汉之始祖 百姓靡敝 遣人立六国后 杜氏之殡在西阶下 诏楚捕之 二十八年 八月 历 阶登堂而雊 有诏 劾灌夫骂坐不敬 苍梧郡 两创者将车 石显谮捐之 几为百姓获福 而大夫独相与盟 吴 楚兵乏粮 及往 颇省乘舆马及苑马 丰洁粢盛 且足 告讦之俗易 在知下之邪正 又加戮焉 王者未作乐之时 旱 高帝八年复黾池中乡民 径道马行二日 今日蚀於三始 喜 军容不入国 以横 之客皆贤者 遁山中十馀日 吾甚怜之 初 侯国 率宁人有旨疆土 豫以赐贤 行幸雍 行五百二十里 虚听朕言 不能自明 〔名婴 西鄂 清和六合 尉佗王此地 东方之星 接之以不赡 即止兵不进 心为明堂 有南北行道 今当自谨 西北至越巂入绳 单于称藩臣 故有华孽 是时 宜可听许 祠如其故 人复相食 即时诋欺 而长象坤吕林钟之长 东宫苍龙 以固万世之基 后以为郎 费用三万万馀 亨弘羊 吾世即废 弗能追 故可以托不御之权 孝景四年 於策不便 复以病免 嘉对曰 案事者思得实 博闻知 尊养三老 行七百九十里 风之以乐 真定 为人廉 足者 长左而北向 富有天下 麟 凤在郊 薮 议者多冤晁错之策 述《隽疏於薜平彭传》第四十一 东海鼓员十六人 持节征定陶王 器周世资 数上疏言得失 白水 《十二典灾异应》十二卷 家业千馀 然适足以葬矣 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赢以谢天下 时则有下体生上之痾 无攸遂 大将军王凤闻其能 御史大夫朝错时为太子家令 亡可奈 何矣 言便宜者以万数 或言能度水不用舟楫 秦灭燕 有忠直节 而不知别亲疏 无所归命 往往表贤显善 不满九十 进宦则竭力於君 为材官将军 大臣尽畏之 又改汉正朔伏腊日 封皇太后兄侍中中郎将王舜为安平侯 起冢象卢山云 后呼韩邪单于身入称臣朝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16课 骑桶者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16课 骑桶者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

背景· 情节
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 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一个穷得起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 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 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 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形象 有哪些性格特点? “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 性格特征:畏缩、自卑、惶恐。
主要作品
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 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 望情绪的短篇小说《地洞》(1923); 通过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 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 “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 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 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的长篇小说《城 堡》; 借银行职员约瑟夫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 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本 质的长篇小说《审判》等。
作业: 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或其 它动物),写出你飞翔的感受!
《骑桶者》
骑桶者
[奥地利]卡夫卡
教学目标
把握“骑桶者”的形象意义及主题 理解荒诞虚构与写实的统一 对“骑桶者”的处境及其形象意义的把握 与领悟 对“骑桶”方式的探讨及老板娘行为的探 讨(教学重点与难点)
导课
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 骑木棒,你可听说过能骑桶的人?

感知情节,探究主题 骑桶干什么?结果怎么样?பைடு நூலகம்你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

《骑桶者》pptx课件19最新版

《骑桶者》pptx课件19最新版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 ——美
他的小说采用变形、扭曲、实验性的手段来表达普遍的孤 如何在世界迷宫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绝望和屈从。
感知情节
自读课文,概括故事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 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 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 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湖南省新宁县第一中学 杨华当 湖南省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奥地利.卡
微信公众号 与子谐教
知人论世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 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
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变形记》 冷漠的社会把人异化成虫
弗兰兹·卡夫卡(188 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 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 战前后。当时,经济萧 人民穷困,再加上家中 父亲和气质忧郁的母亲 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 与恐惧感,成了他创
卡夫卡的小说以
荒诞不经的形式
对人类的困境进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 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 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行了形而上的拷
问和追寻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 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 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 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 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去赊煤”?或者说“我 去赊煤,作者这样设计妙在何处? 拎着桶去
慢;必定要面对
生交流,可能被
呵斥被讥笑,然
必会颜面丢尽,
辱。这样设煤店老板 作者这样虚构,用意是什么?
呼喊(反复的呼喊,在寒冷中呼喊,急切的呼喊,

2020-2021学年人教高中语文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八单元《骑桶者》课件(14张PPT)

2020-2021学年人教高中语文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八单元《骑桶者》课件(14张PPT)
*骑桶者
※小说阅读:主人公(“我”)
处境 物资缺乏(煤、钱) 天寒地冻、生命困境(冻死)
设想 行动 结局
像一个乞丐、饥饿难当、倒毙在门槛上、 老板生气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煤桶、 老板娘因此把咖啡倒给我
借煤
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小说阅读:主要情节——借煤
煤店老板夫妇
借煤的过程(四次“喊话”) 的反应?
种精神食粮。
——波德莱尔
一个男人死后……
有个男人,他勤奋、善 良,终于打拼出一片天地, 让家人过上了好日子。他是 一个孝顺体贴的好男人,一 个称职的好丈夫,一个关爱
孩子的好父亲。
然而,三十多岁的他死 了……
男人想,我生前积德行,
死后应去极乐世界,可是却 被接到了阎王爷主管的十八 层地狱。他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向阎王爷告假,去天庭
致的吗?
—— 北大文学博士胡少卿 (《人与世界的不可通融性——卡夫卡<骑桶者>》)
※一家之言:虚构的作用
虚构:想像、夸张、荒诞
☆ 趣味性、可读性 ☆?
①揭示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 ②丰富小说的多重意义
整个可见的宇宙不过是个形象和符 号的仓库,想象力给予它们位置和相应 的价值;想象力应该消化和改变的是某
第四次 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
一铲子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 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
…… …… ……
……
※聆听先哲
19世纪沉睡中的幻想被弗兰兹·卡夫卡突然唤醒了。 卡夫卡取得了后来超现实主义者提倡但他们自己从未真正
取得过的成就:梦幻和真实的融合。
—— 米兰·Leabharlann 德拉虚构:想像、夸张、荒诞 ☆ 趣味性、可读性 ☆?

2024年骑桶者教案课件教案2

2024年骑桶者教案课件教案2

2024年骑桶者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骑桶者》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理解《骑桶者》一文,分析其文学特点,理解其深层寓意;结合历史背景,探讨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骑桶者》的故事情节,理解其文学价值;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挖掘作品深层含义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骑桶者》的文学特点,理解其深层寓意;教学重点:通过细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课文预习、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2024年的科技发展图片,引发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骑桶者》;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3. 文学特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某一段落为例,讲解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寓意;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某一情节,进行文学鉴赏练习;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分享各组的观点;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分析《骑桶者》的深层寓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概括文学特点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探讨文学鉴赏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阐述其寓意;(2)从课文的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谈谈你对2024年社会现象的认识。

2. 答案:(1)略;(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课堂互动效果;针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适当调整教学难度;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骑桶者》作者的其它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象征手法等元素。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感悟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性关怀和道德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骑桶者》是德国作家霍夫曼斯塔尔的一部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描写一个贫穷的年轻人骑着木桶试图穿越贵族院的故事,展现了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悲剧。

小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道德思考,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2.2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学生对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可能对德国文学和象征主义手法较为陌生,需加以引导。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2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较为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需加以引导和启发。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骑桶者》的封面图片或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阐述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

《骑桶者》精品课件

《骑桶者》精品课件

‚我‛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次的煤也行 ‛,‚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 了‛。主 人公对自己的悲惨处境有着清楚的认识,虽然知道 希望渺茫,但他还是做着最后的努力,尽管方式很 可笑,行为很卑微。在这里,他畏缩、自卑、惶恐 ,变成了一个更丰满、立体的人。
从另一个角度说,飞行方式避免了他和老板娘的正面接触, ‚‘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 堂 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紧接着,老板娘就说:‚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 这 样借煤事件也让人怀疑是否只是发生在幻觉里,老板娘又是否值 得 谴责于是也变得不确定了。那么这件事情的指向就不再是老板娘 的 狠心,而是借煤者在强大的外部世界面前的自卑与懦弱,甚至是 人 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这样,作品的内涵就变得更丰富而模糊了。
解读: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冬季,社会背景是第一次世 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处在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作者把小说的情节放置在这样一个背 景下,就把虚构自然地嵌入现实的框架之中,增加了小说的可信 度。‚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 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的 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这些真实的 环境描写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对生的渴求。
一、体会‚真实‛与‚虚构‛
(一)对于‚真实‛的解读 2.场景的真实: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 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 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 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 ……‛
(一)对于‚真实‛的解读

2024年骑桶者精品教案

2024年骑桶者精品教案

2024年骑桶者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教材第四章第四节“平面几何中的动点问题”,内容包括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动点问题的解题策略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

2. 学会运用解题策略解决平面几何中的动点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动点问题的解题策略。

教学重点: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简单的平面几何动点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

2. 知识讲解(1)讲解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如动点、动线、动圆等。

(2)讲解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4. 随堂练习设计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2. 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3. 解题策略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下列动点的轨迹:A. 点P在直线l上移动,且PA=PB(A、B为定点)。

B. 点P在圆O内移动,且∠APB=90°(A、B为圆上两点)。

(2)解决下列动点问题:C. 在ΔABC中,点P在边BC上移动,求PE=2PD的最短路径。

D. 在四边形ABCD中,点P在对角线BD上移动,求AP+CP 的最小值。

2. 答案(1)A. 线段AB的中垂线B. 圆O的弦AB的垂直平分线(2)C. 线段BC的中点E到点D的连线D. 对角线BD的中点O到点A和点C的连线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几何中的其他动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2. 例题讲解的思路和步骤3. 作业设计的题目选取和解题策略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1. 判定方法:根据动点的运动规律,判断其轨迹是直线、圆还是其他图形。

《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教学实录

《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教学实录

《骑桶者》教学实录一.故事导入师: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牛郎是怎么上天追赶织女的呢?生:披着牛皮.师:那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是怎么奔月的呢?生:吞下不死之药.师:这些看似荒诞夸张的故事情节,却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其实,我们的小说与虚构密不可分。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

我们来看一看这篇小说是怎样虚构情节的。

二.自主了解作者卡夫卡屏幕出示:卡夫卡:20世纪最伟大的奥地利作家,西方现代派的鼻祖弗兰兹·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大师,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

代表作:《审判》、《变形记》、《城堡》……生阅读并做标记.三.阅读文章,思考并提问师:通过阅读大屏幕,我们了解了一下卡夫卡.现在我们介绍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自问自探”法,简单来说,就是自已文章文章过程中发现问题自已提出来,再通过自己或是小组合作学习来探索解答出问题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阅读并学习这篇文章,好不好?生:我们有了一定的学习小说的方法,正好再运用这种学法来自我检验一下,真好.学生阅读课文并分组开展学习.四.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并交流整合老师收集并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问题:1.骑桶者为什么要骑桶去借煤?2.拎着桶去借煤会是什么结局?3.文中写到的老板娘到看没看到我?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的骑桶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4.小说的主题是什么?5.虚构与现实各表现在哪些地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师:同学们充分开动了我们的大脑,自问的问题真不好,问题提得出是棒极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我们集体交流这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每一位同学要不吝惜个人的智慧,一起解答出这些问题.生1:我觉得天冷,煤全部烧光了,所以我得飞快地去买煤,但怎么样的去法,将直接决定我此行有无收获,所以借用课本上的原话“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师;看来你认真研读了教材,答题有理有据,请坐来!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可有其他看法?生2:我觉得骑个煤桶前去,有些不靠谱,在现实生活中可没有这样的事发生,除非小孩子过家家时.但又反复阅读了上下文,感觉这个虚构的情节也还行,它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师:这个同学你太厉害了!“虚构”这个词你讲得太好!文章确实运用了这一手法来组织全篇的. 骑个煤桶前去,确实不靠谱.那么,同学们觉得拎着桶去借煤会是什么结局?生3: 拎着桶去可能会借到煤.到了煤店,说点儿好听话,煤老板一动善念,就可能给他几铲子煤.这么个去法,也感觉很接地气的样子.生4:对的,这么个去法,关键要运用语文艺术,注意说话的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动煤老板,才能成功借到煤.师:你的思维很灵活,语言的艺术你也想到了,太了不起了!真的,你这么会想,生活中也一定会讲话,如果你出马,一定早借到煤了.那我们再看文章内容,老板娘有没有看到我?她有没有足够多的善心?生5:书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所以我认为她看到了我.生6:我觉得她没有看到我,只是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自以为她看到,所以写了一个词“当然”.事实上,教材下文回答了这个问题“她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所以根据这些内容,我认定她是一个冷酷无情又唯利是图的人.生7:唯利是图,冷酷无情,这词用得好.天冷,人心更冷!煤店老板娘这个有产者,她是自私无情的,只管自已呆在火炉旁悠闲地织毛衣,哪里会想到还有更多像“我”这样的穷人的窘状.相对而言,老板要温和一点儿,因为教材这么写到“是的,是有我,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他知道怎样来打动我的心.”可惜小说故事的最终还是我不仅没借到煤,还被老板娘扇到更冷的冰山区域.天啊,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现实.生8:听刚才同学一分析,我的眼泪就要流下来了,我觉得文中的“我”太可怜了!我是一个个性独特,而生活贫困的无产者.无法与煤店的老板与老板娘进行好的沟通.揭示了: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师:听你这么一分析,文章的主题也很明确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文中的主人公根本没有和煤店的人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整个借煤事件显得很不真实,仿佛是借煤者本人的一次妄想症生作的结果.那体现在文章中的“虚构”与“现实”各表现在哪些地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体味一下.生9:缺煤,寒冷,乞求,这是现实,是真实存在的:而骑桶.飞翔,扇到冰山区域是虚构的.生10:还有煤店老板夫妇的个别对话,说没听到什么啊,等有些似真虚幻,让人怀疑这个事只是产生在幻觉里.……师:对,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交流得也充分.虚幻和想象,就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同学们可能对文中主人公最后的遭遇深表同情的同时,一定还会有多种猜测:扇到冰山区域后他会怎样啊?是冻死了,还是被一位天使给救走啊?……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深入,那么我们继续运用我们聪明的大脑,以“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续写文段.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五.延展学习以“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续写文段。

骑桶者 优秀课件PPT

骑桶者 优秀课件PPT
——“我”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1个强大 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正像卡夫卡小说中惯常的主人公,是个猥琐的 小人物.
2、老板娘是否看到骑桶者或听到骑桶者的 话 结果不同表现的主题有没有不同
(1)看到了听到了,当作没有看到听到.骑桶者被 拒绝,被“扇走” ——控诉当时社会缺乏同情心, 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凄凉.
钓鱼故事
▪ 1天,英国作家狄更斯坐在江边垂钓,1个陌 生人走到他的面前问他:“怎么,您在钓鱼 ”
▪ “是啊,”狄更斯随口回答,“今天运气真 糟,这时候了,还不见1条呢.可是昨天也是 在这里,我钓了15条呢”
▪ “是这样吗 ”那人说,“可是您知道我是 谁吗 我是专门管这段江面的,这儿禁止钓 鱼”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发票本,要记名 罚款.
她又划了1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变成1朵粉红色的光焰.
她发现自己坐在1棵美丽的圣诞树下,比中午见到的 那棵圣诞树还要大,还要美丽.它的树枝上有几千只蜡 烛.小女孩把双手伸过去,火柴又熄灭了.几千只蜡烛都 变成了明亮的星星.这些星星中有1颗落下来,在天空中 划出1条长长的亮光. 她又划了1根火柴.
啊,火光中出现了她日日夜夜思念的老祖母,她扑进 老祖母的怀抱.
夜幕已经降临,小女孩的脚已冻得发红发青.大街上到处都是 烤鹅肉的香味. “啊,有钱的人家准备过节了.”
她实在走不动了,疲乏地缩在1个墙角里.她不敢回家,因为她 没有卖掉1根火柴.家里而且也很冷,风可以从许多地方刮进屋子 里来.
她冻得发抖,她需要温暖,哪怕有1根火柴的光和热也好. 她的1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太冷了.她决定划着1根火柴,让它燃 烧. …………
所以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1贯主题: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 小女孩,比较两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叙述的起伏”,详细内容为《骑桶者》。

该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骑桶者的奇特经历,展示了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小说;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骑桶者》的情节、人物、主题;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奇特现象,引发学生对“奇特”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

2. 朗读原文:让学生齐读《骑桶者》原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3. 分析情节: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讨论骑桶者经历的变化,理解小说的结构。

4. 分析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骑桶者的人物形象,讨论其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讲解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小说。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起伏变化3. 人物:骑桶者、其他角色4. 主题:现实与理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2. 答案要求: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能积极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外国小说,如《动物农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小说《骑桶者》的象征意义的理解;2. 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3.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答案要求;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年度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度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2/3
24
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
遇到困难时,要勇敢 面对,不逃避、不退 缩。
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相信自己能够克服 困难。
2024/2/3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 方法,不气馁、不放 弃。
25
培养良好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做到言出必行。
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资源。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28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2024/2/3
《骑桶者》的主题思想
01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
及人在困境中的选择和出路。
文学手法
02
作者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社会现
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重要语句解析
03
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024/2/3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 独白,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文本语言简练,情节紧凑 ,寓意深刻,是一篇适合 高中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文 学作品。
4
知识点与重点难点
知识点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 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寓 言形式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024/2/3
重点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 其在小说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
实问题。
难点
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所 表达的深层含义;把握小 说的语言风格和叙述特点

5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主要的知识点;提高学生 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2024/2/3

《骑桶者》教案解析

《骑桶者》教案解析

《骑桶者》教案教学目的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2、骑桶者的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争取人生必须的温暖总是非常急切的,这关系到生与死的抉择,因而人不能只当旁观者。

灌木从或树木都不能保护我们,生活不是齐斯卡山。

每个人都可能跌在轮下面。

弱者、贫者比有足够燃料的强者、富者更糟。

可以说,弱者常常在被轮子碾轧之前就垮倒了。

(卡夫卡)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二、主题分析1、请同学们谈谈读后感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可能是怎样的?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

(2)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情节走向是怎样的?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

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一个穷得起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

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讨论)明确:两者都有可能。

听到看到的理由:老板妻子对老板“他要买什么?”的回答是“什么也不买”,如果真的没有看到“我”,应该会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

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恰好体现了掩饰说谎的心理,她怕老板心软会借煤给“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

人教版选修__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课件

人教版选修__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课件

小说主人公“我”认为煤店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而煤店老板 娘却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 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这个人、有没有听到“骑桶者” 的呼喊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两者皆可。 (1)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写道,“她当然马上看到了 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2)没有听到看到 的理由: ①“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 么低”,老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因此,她没看见“我”,如果她看 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会感到新奇,说不定会用煤 来换“我”的桶; ②“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 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可见,“我”的喊声和钟声 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③老板娘解下围裙 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3.写作背景 《骑桶者》这篇小说,其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 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冴:缺煤。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给参战国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由于一战无论战 役的觃模还是战役的时间都不同于以往,大会战不下几十次, 并且持续时间长,例如“凡尔登”战役从二月一直持续到十 二月。每次会战几乎都是一场大屠杀。战争所带来最直接、 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作为同盟国 组织的奥匈帝国相对于交战各国来说,经济相对落后,实力 比较薄弱,更禁不起战争的破坏和冲击,所以随着战争的推 迚,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乊中,不仅面临直接死亡危险,还面 临因物质奇缺、饥寒交迫的威胁。本文就是作者为反映这种 状冴而写的。
小说的创作主题是什么?
小说用一种虚幻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生活在贫困 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故事, 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 艰难以及人与人乊间缺乏兲爱、缺乏沟通的社 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骑桶者1305公开课

骑桶者1305公开课

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结合作者创作背景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 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 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 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 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 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 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 境。 —— 美国诗人奥登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 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
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 主题;飞翔则是一种轻灵的举动。在这里, “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 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
虚构——
编织真实的谎言 追求心灵的真实
真实
• 1.第一人称叙述,增添真实性
பைடு நூலகம்
课堂总结: • 在这物欲横流、缺少悲悯情怀的人世间, 卑微的人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 现的毫无现实意义的幻想,“飞翔”只是 一个美丽的虚构。而艺术的虚构留给读者 的是对心灵真实更深的悲悯和更多的思考。
• 卡夫卡借文字描述的这个真实的谎言,就
是要告诉我们:现实是荒诞的,人
生是真实的!
• 2.生活细节的真实 • 3.环境与心理的真实 • 4.语言的真实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 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 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这一节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 鉴赏现代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 法,从虚构的角度看出作者真正想 要表达的,体会这种表达真正蕴含 的,理解这种表达所带来的,这样, 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更加地自由、美 好!
骑 桶 者
阅读并思考
• 1.小说的核心情节是什么?
• 2.“我”为什么要赊煤? • 3.“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齐读第一段,感受一下“我”的处境。
思考:“我”为什么以骑桶飞的方式赊煤?
1)骑着桶去速度快。可见,我骑着去是为了早点赊到煤, 快马加鞭,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2)骑着桶去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我真的 已经一无所有,贫困潦倒。引起同情,获得施舍。 3)骑着桶去表明我迫切想要赊到煤。 4)……
▪ 1、叙述 ▪ 3、主题 ▪ 5、情节 ▪ 7、情感
2、场景 4、人物 6、结构 8、虚构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 火柴的小女孩》,比较两者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之处。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圣诞节前夕。 天气真冷,还下着雪,刮着北风。 有位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 着风雪去卖火柴。 “火柴,谁要火柴。” 她没有棉衣,穿着一条旧裙子,头上围着一条破头 巾,脚上穿着一双拖鞋。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一个 人理好。 人们都在准备圣诞礼物,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小 姑娘多可怜啊!她有许多火柴,全部都包在一个旧围 裙里,手里拿着几根。
卡夫卡的父亲原是一个半行乞的乡下屠夫的儿子, 后来积蓄了一份财产,成为中等的服饰品商人, 以后又当了小工厂的老板,为人自信而偏执。他 一心要把卡夫卡培养成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尽管 卡夫卡全然无心于此。这使卡夫卡觉得仿佛同父 亲的斗争就是全部生活,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虚构到真实
卡夫卡的作品能让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 真实,一切都变成了现实的,可触摸到的, 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就像发生在自己身 上一样。
…………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变成一朵粉红 色的光焰。
她发现自己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比中午见到
的那棵圣诞树还要大,还要美丽。它的树枝上有几千 只蜡烛。小女孩把双手伸过去,火柴又熄灭了。几千 只蜡烛都变成了明亮的星星。这些星星中有一颗落下 来,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亮光。 她又划了一根 火柴。
讨论
▪ 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 到“我”这个人呢?
小说最后一句“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 不复再见”的叙述视角有变化吗?如果有,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
▪ “我”每天都可以见到自己,不会永远消失, 只有从地面人的视角来看,“我”才会永远 消失。这个“永远消失”有点像赌气的孩子, 而这个视角的转移似乎也可以看做是“我” 彻底弃绝世界的暗示。
——【德】安得特斯
▪ 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生长在捷克的布 拉格,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 母语是德语,血统是犹太人,而他本人又 终生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保持着 非常大的距离--"我跟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 处?"他说。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
说家。1883年出生于犹太商人 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 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 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 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 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啊,火光中出现了她日日夜夜思念的老祖母,她扑 进老祖母的怀抱。
“祖母!”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带到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我知道,这根火柴一 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就象那温暖的火炉,那美丽的 烤鹅,那幸福的圣诞树一样,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于是,小女孩把剩下的火柴全划着了,因为她非常 想把祖母留住。
卡尔维诺认为这是卡夫卡的《骑桶者》是一 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
虚构
“控诉型”小说: 怜悯 谴责 (内涵单一)(气氛会偏沉重) (形象类型化) (想像空间会缩小)
用“轻”来处理“重”:(层次丰富)(冷幽默) (形象立体)(想像自由)
(主旨更深刻,立意更有价值)
虚构——
编织真实的谎言 追求心灵的真实
【奥地利】
卡夫卡
▪ 1、叙述 ▪ 3、主题 ▪ 5、情节 ▪ 7、情感
2、场景 4、人物 6、结构 8、?
默读第一段思考, “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 明确:自身的穷困潦倒:煤桶空了(我 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 外界环境的冷酷:四周是挥之不去的冷 酷,没有丝毫温暖 强烈的求生欲: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 不能活活冻死。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夜幕已经降临,小女孩的脚已冻得发红发青。大街 上到处都是烤鹅肉的香味。 “啊,有钱的人家准备 过节了。”
她实在走不动了,疲乏地缩在一个墙角里。她不敢 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家里而且也很冷, 风可以从许多地方刮进屋子里来。
她冻得发抖,她需要温暖,哪怕有一根火柴的光和 热也好。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太冷了。她决定划着一 根火柴,让它燃烧。
火柴发出更加强烈的光芒,照得周围比白天还要
明亮,祖母是那样慈祥,她把小女孩抱起来了,她们 在光明和幸福中飞走了。越飞越高,真的到了没有寒 冷,没有饥饿的地方。 新年的早晨,人们看到小女
孩仍坐在墙角里,她双颊通红,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 可是,她已经死了,冻死在圣诞节的夜晚,她手里仍 握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相同——
▪ 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连温 饱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
▪ 主题相同,都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 人物的欲求相同,他们没有太高的生活要 求,一个只要能把火柴卖掉,一个只要有 一点点煤来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
▪ 结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离开的人世 ▪ 采用的写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写作手法
▪ 小说最后一句视角的变化意味深长。小说的 叙述人一直是“我”,都是从“我”的视角 来写的,但在“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 失,不复再见”的这一刻,小说的视角其实 已经从“我”转化为地上人的视角。
主题?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 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 美国诗人奥登
人与人、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信任、沟通、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