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写作 论证要合理》优质课教案_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审题立意——逆向思维

1、明确审题立意的内涵

2、把握审题立意的逆向思维

3、实践训练,学以致用

4、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树立写作自信

【教学重点】目标2、3

【学习方法】识记——理解——实践

【教学课时】1课时

讲课前老师想通过一个小小的测试看一下同学们是否具有创新思维。

在桌子上并排放有3张数字卡片组成三位数字216。如果把这3张卡片的方位变换一下,则组成了另一个三位数,这个三位数恰好用43除尽。是什么数、怎样变换的?(可将“216”中“21”左右交换为“12”,再把“6”的那张卡片上下倒置变为“9”即可变为“129”被43所除尽。说到变换3张卡片的位置,多数人只想到卡片的左右位置交换,没有想到把卡片倒置。上下交换是一种新思路。)

同学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可让学生讲述,活跃课堂气氛。)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开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开人”,救了小伙伴性命。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作文中,如果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就会产生新的思想和观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跟随我一起来领略一下写作中逆向思维的妙处。

(书题:作文审题立意——逆向思维)

二教学内容:

1 审题立意:仔细观察阅读题目,思考题目的内涵和外延,也包括审材料、提示语、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界定写作范围,确立写作目的意图,提炼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写作文最关键的一步。一篇优秀的作文,决不能步人脚后,人云亦云。它反对因袭,提倡创新。它从自信中来,从胆识中来,从求异中来。

(板书:求异思维——反弹琵琶)

2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3 教师讲析运用逆向思维的例子,并组织学生实践演练,学以致用。

1)格言新说: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板书)

例文展示: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难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退一步真的能够海阔天空吗?(开头引用俗语后,以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老祖宗从来就告诉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啊,我退一步,我们就能相处融洽,却没想到以己度人,一开始就错了。

你怎么知道,你退一步,别人也会退一步呢?你总是默默忍让,难保别人不会将你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反向立意,思考深入)

时光流转,我似乎又看见了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因退一步而山穷水尽,因退一步在成败之间、荣辱之间打了个转身。最终我们的英雄被逼到了乌江畔,一曲悲歌之后,他完成了他的壮举:以生命为自己未终的霸

业殉葬。慈禧太后在甲午中日战争之时,因退一步,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中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举典型事例印证观点: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特别是竞争激烈、“适者生存”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张扬个性”的现代社会,退一步就意味着失败。要敢于抗争,敢于拼搏,进一步就意味着胜利,否则就是懦夫,就是一辈子庸庸碌碌的人,活到老,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正反对比,阐明道理)

生活喜欢坚强而果断的人,厌恶软弱而寡断的人,谁能在人生道路上毫不犹豫的大步前进,谁就能得到生活奉献给他的鲜花。(归纳总结,突出主旨)教师总结:本文运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由个别到一般,水到渠成的归纳出作者要阐明的道理,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像课本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

﹡实战演练:教师提供两则格言,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a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发言。(如何反向立意,如何阐明观点)b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点评,并鼓励表扬。然后举例解析。

例文:

三十六计,走为下计

孙武先生也许永远不会想到“三十六计,走为上”会成为后世懦弱者逃避困难、推脱责任的借口。

打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被灌输着诸如“识时务者为俊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之类的“歪理”。于是,我们学会了“走”:面对困难,我们选择逃避;面对责任,我们学会推脱。

很多时候,放弃和逃避并不是最好的自卫,而是对自己最残忍的伤害。因为逃避,就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因为逃避,我们会一次次与成功失之交臂。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不要逃避,勇敢面对。真正的强者和英雄,需要有背水一战的胆量和破釜沉舟的气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人生好比海上的波浪,时起时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挑战无处不在”,我们应把握住每一次反败为胜的机会,而非逃避。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所谓的“东山再起”只不过是英雄末路的借口罢了。

让“三十六计,走为上”见鬼去吧!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选择,“走”只是无数选择中的一个,而且是最“下”的那一个

(简评:短文在否定传统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自然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2)成语新解:狐假虎威(板书)

狐假虎威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例文赏析:“狐假虎威”新解

“狐假虎威”意为:狡猾的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我认为如此评

价狐狸有欠公道。何谓“狡猾”?诡计多端也。如果我们查看一下这个成语的来历,不难发现,这个说法的无理。“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面对天敌,狐狸无非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想尽办法,保全自己,正如故事中的狐狸那样“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几句话便把老虎蒙住了,继而,进一步争取主动,“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从而摆脱了绝命的困境。另一种则是老老实实,让老虎将自己吃掉。如果说狐狸如此“狡猾”求生,是令人可恶的,那么只有束手待毙才令人可赞了。

(以原材料为根据,冷静思考分析。)

狐狸,面对强者,并未丧失求生的希望,而是从容、机敏、假托天命,显示了它的大智;冒着生命危险,率虎走进森林,显示了它的大勇,它才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保全了自己。这只能说明:聪明的狐狸,愚蠢的老虎。何谓欺压?欺负压迫也。这个成语的比喻更是牵强附会。狐狸领着老虎走进森林,它的目的是为了借老虎之威吓唬百兽吗?显然不是。是它迫不得已、寻求脱身的权宜之计。

我认为:“狐假虎威”是狐狸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超人胆略战胜凶恶老虎的结果。其智可赞,其勇可钦。

(客观公正,分析透彻,见解新颖)

教师总结:本文运用考证法,推本溯源。作者不盲从成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导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见解。

﹡实战演练:教师提供两个成语,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亲密无间;班门弄斧

a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发言。(如何反向立意,如何阐明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