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 熟悉温病的发病因素,感邪途径和发病类型

3. 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特点和温病的发病因素。

基本内容

1.明确外感温邪是温病致病的主因,其发病则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

2.重点讲授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等主要病邪的病因性质及致病特点。

3.介绍温毒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

4.简介温病发病因素、感邪途径、发病类型。

5.注意分析新感与伏邪的比较。

6.简述六淫化火说、杂气学说、伏气温病说、新感温病说等病因和发病观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辅以电化教学或挂图。

一、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致病因素是温邪。温邪能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实质性损伤,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发病。六淫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暑湿病邪、燥热病邪、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等赅称为温邪。此外,疠气、温毒、疟邪等,也具有温热性质特点,仍属温邪范围。

温邪的共同特性主要有:

①温热性质显著,易消耗人体阴津。

②从外侵袭人体,从口鼻或皮毛而入,致病迅速。

③致病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故又称为时令温邪,或简称时邪。古人云“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

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及转化。

⑤不同的温邪入侵部位有别。

明确温病的病因,其意义在于指导临床治疗,即“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一)风热病邪

风热病邪是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温邪。春季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多风热病邪为患。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风温。冬令气候异常,如应寒而反暖,亦有风热病邪化生,由冬季风热病邪导致的温病为冬温。致病特点: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先犯肺卫)

风为天之阳气,升散疏泄,而人身肺位最高,由天气所主,故风热病邪入侵,手太阴肺首当其冲,正如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说:“肺位最高,邪必先伤”邪袭上焦肺卫,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表证。

2.易化燥伤阴

风属阳邪,温为化热之气,风热相搏,最易耗损阴津。风热病邪化燥,损伤肺胃阴津,症见干咳不已,或痰少而粘,口渴,舌红少苔等。

3.变化迅速

风邪善行数变,温邪热变最速,故风热病邪入侵人体,其传变较快,如初袭肺卫,旋即逆传心包,出现险恶之证。

若正气未至大虚,抗邪有力,病邪不能逆传内陷,则较快消退,一般病程不长。

(二)暑热病邪

暑热病邪是夏季火热之气化生,发生于夏季的一种致病温邪。夏季火热之气有暑、热、暍等不同名称。由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为暑温。致病特点:

1. 伤人急速,可直接入里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里开泄,且暑热病邪致病力强,故热邪可直接入里,而不经卫分阶段。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了“温邪”的概念。其反映了温热是这类病邪的共同性质,包括范围较广,凡是具有温热性质的外邪,均属于它的范围。

叶天

暑热炎蒸,伤人急速,病邪侵袭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或停留卫分阶段短暂,或直犯阳明气分,出现暑热内炽的证候,如壮热,大汗出,头晕,面赤,心烦,口渴,脉洪大等,此即叶天士所称:“夏暑发自阳明。”

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暑热属火,与心气相通,可直中心包,闭塞机窍,引动肝风,症见身热,神迷,抽搐等,故王孟英说:“暑是火邪,心为火脏,邪易入之。”

2. 暑性酷烈,易于耗气伤津

暑热病邪属亢盛的火热之气,燔炎酷烈,既易伤津,又易耗气,症见身热,汗出,口渴,齿燥,神倦,脉虚等。津气耗伤过甚,可致津气两脱。

3. 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夏季炎热,天暑下迫,地湿蒸腾,暑热既盛,湿气较重,暑湿相搏,土润溽暑,易于郁阻气分,暑热夹湿称为暑湿病邪,仍以暑热性质显著为特点。由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感而即病的为暑湿,伏至秋冬发病的名伏暑。

暑湿病邪的致病特点;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此外,因暑贪凉,恣食生冷,露宿受寒,暑湿病邪可兼夹寒邪为患,以暑湿内蕴,寒邪束表为多见。

(三)湿热病邪

湿为土之气,弥漫于天地之间,流布于四时之内,故湿热病邪四时均有。长夏炎热,湿易蒸动,雨水较多,湿气较重,故湿热伤人尤胜。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湿温。致病特点:

1.易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为中心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叶天士:“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小儿稚阴稚阳,感受风热邪气,易逆传心包。

阳明胃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脾胃同属中土,而湿为土之气,故

湿土之气同类相从,始虽外受而终趋脾胃,使脾失升运,胃失和降,出现脘痞,腹胀,呕恶,便溏,苔腻等症状。

2.易于困阻清阳,闭郁气机,

湿为重浊阴邪,具闭阻之性,初袭人体,多郁遏卫气,既有身热不扬,恶寒,头身重痛,神情呆顿等卫阳受困的表现,又症见湿郁气机的胸闷,脘痞,腹胀等。此外,湿邪偏盛时,还可衍生为寒湿而损伤阳气,症见畏寒,肢冷,便溏,舌苔白滑等湿胜阳微证。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湿属粘腻阴邪,湿热病邪致病徐缓,化热转化较慢,与阳热之邪相搏,胶着难解,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瘥后易于复发。

(四)燥热病邪

燥为秋令主气,每逢久晴无雨,气候干燥之时,容易发生燥邪为患。燥邪有寒热两种不同属性,一般晚秋初凉,多为凉燥;早秋承夏,秋阳以曝,则易形成燥热病邪。由燥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秋燥。致病特点:

1.病变以肺为主

燥为秋令主气,肺属燥金,同气相从,燥热病邪易先侵犯肺经,使肺失清肃,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鼻干燥,咳嗽少痰等。

2.易燥伤津液

燥胜则干,热盛则伤津,燥热病邪易燥伤肺胃阴津,症见口渴,口鼻、唇咽及皮肤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大便干结,舌苔少津等,即出现口、鼻、唇、咽、舌苔、皮肤等干燥,失于濡润的表现(可称为燥象)。燥热严重者可燥伤肝肾之阴。

3.易从火化

燥热病邪亢盛时可从火化,燥热化火,上干清窍,症见耳鸣、目赤、龈肿、咽痛等。

(五)温热病邪

温热病邪也是在春季致病的一种病邪。因其不兼具风、暑、湿、燥等病邪的性质,但温热性质显著,故称之为温热病邪。对这种病邪所引起的疾病,古人暑为热之极,由火热之气化生,其致病力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