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研究十年

合集下载

第三个十年的散文

第三个十年的散文

一、 报告文学和小品文的发展
(一)报告文学
“七七”事变激发了作家为抗日写作的热情,而当时人们渴望文 学能更加贴近现实,要求文学能迅速的反映战况,担负起传递战 斗信息,记录抗战业绩的任务,因此,报告文学成为很多作家首 选的文体。
1、新闻性战地报告 A、丘东平:《第七连场别动队》等 C、曹白:《这里,生命也在呼吸》、《在敌后穿行》等
觉玩味庸常人生。
第二讲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一)《野草》作家群
1、夏绀弩 A、创作成就:《历史的奥秘》、《早醒记》、《血书》等。 B、基本主题:抨击腐朽事物和黑暗现实,批判伦理道德,力求
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C、艺术风格:善用反语,多有冷嘲风格,平易朴实中见深沉。
2、秦似 A、创作成就:《感觉的音响》、《时恋集》、《在岗位上》等。 B、主题:对抗战中的官僚统治的弊端予以揭露 C、风格:文化气息较浓,行文如同拉家常,说闲话,却诙谐精
神品质。即尊重事实,又采用了小说的艺术手法。
(二)小品文
抗战爆发后小品散文相对沉寂,新进作家较少,然而已经成名的作家 所写的散文大都比前一时期更圆熟,有更多的风致。
1、萧红 A、代表作:《回忆鲁迅先生》 B、散文与小说相互融会,以女性感觉捕捉日常的生活化细节,
随意点染,感情充沛。
2、何其芳 A、代表作:《星火集》、《星火集续编》等。 B、文风转变,从沉醉幻美转向关注现实,于深情、沉思和想
3、文风:从抗战前的生涩转向平易通脱
(四)解放区杂文
丁玲:《三八节有感》 萧军:《论同志之“爱”与“耐”》 艾青:《了解作家与尊重作家》 王实味:《野百合花》
40年代杂文的写作量相当大,很少有作家未曾涉及此领域,这是因 为在那个多难的年代,杂文这种短促突击的文体可以更直接的与现 实对话,也更能适应读者的需要;但杂文较之其他散文文体更难体 现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杂文大都着眼于现实批判,较少如鲁迅的 深层次的文化批判与思想批判,尽管有人提出过超越“鲁迅”的目 标,但要达到依然存在困难。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徐志摩。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1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鲁迅取舍的简短事例

鲁迅取舍的简短事例

鲁迅取舍的简短事例
鲁迅无疑是21世纪的我们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

我们只要考量其一生大致经历便可知鲁迅对自己的人生的选择与定位。

1926年前作为教育部的官员,兼任大学教师,后来因为与教育总长的官司以及“三·一八”惨案原因,当然也有爱情的因素,离开北京南下任教,情愿做个学术中人,在厦门、广州时期,经过默默酝酿和准备,更重要的是在广州耳闻目睹了血腥屠杀,让鲁迅主动辞去了教授职务。

1927年下半年到达上海,开始了鲁迅最后十年的漂泊时期。

我们发现鲁迅从体制内进入相对宽松的高校,后来发现高校也似小沟,并不干净,才选择做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

鲁迅这一选择与定位对当下的我们有许多启迪意义。

鲁迅的这十年,正是今天我们诸多人常常引起争议的十年,但我认为,没有这十年鲁迅立足于中国现实与文化传统的理性思考与绝望抗争的“杂文时代”,鲁迅就不是我们今天这个意义上的鲁迅。

2002年1月浙江省自考鲁迅研究真题及答案

2002年1月浙江省自考鲁迅研究真题及答案

2002年1月浙江省自考鲁迅研究真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1.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用文言写作的。

[每空1分]2.伯夷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每空1分]3.鲁迅在《药》的结尾中添上一个,增加了作品的“”。

[每空1分]4.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

[每空1分]5.茅盾先生认为,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将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

[每空1分]6.鲁迅曾经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而且要”。

[每空1分]7.在鲁迅看来,杂文应该“是匕首,是,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每空1分]8.“革命被头挂退的事很少有的,革命的完结,大概只由于投机者的潜入。

也就是内里蛀空”。

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杂文《》。

[每空1分]9.鲁迅认为好的讽刺手法,应该“词微而显,”。

他称赞《儒林外史》的“,婉而多讽”。

[每空1分]10.鲁迅一生共创作了杂文集本,其中三本是以为题。

[每空1分]11.在《野草》中的《》中,鲁迅批评了是非不分、圆滑虚伪的处世态度。

[每空1分]12.《野草》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寻找感情的,使诗意显得富有和多层次性。

[每空1分] 13.鲁迅在《野草》中,竭力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化为“”,以具有物质感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每空1分]14.鲁迅认为《诗经》中,《》诗是“闾巷之情诗”,最有价值。

[每空1分]15.鲁迅说:“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的不平”。

[每空1分] 16.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每空1分]17.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放了光辉。

[每空1分]18.鲁迅认为唐诗发展的原因,是和唐人重视的观念分不开的。

[每空1分]19.鲁迅在研究古代文学中,写了断代的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中国小说史略》、《》。

本科.鲁迅研究.资料

本科.鲁迅研究.资料

高自考《鲁迅研究》【填空题】1. 鲁迅的创作:1)前期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后期创作: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

3)鲁迅一生共创作杂文700多篇,结为16集,约135万字,在其170万字的全部著作中,占将近百分之八十。

2.《摩罗诗力说》1.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

2.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写道:“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3.《摩罗诗力说》介绍英国的两位浪漫主义诗人是拜仑(裴伦) 和雪莱(修黎)。

4.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提出:“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5.《摩罗诗力说》介绍英国的两位浪漫主义诗人是__拜仑__和__雪莱__。

6.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提出:“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_爰生自觉_”。

7.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近代第一篇系统评介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

8、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写于留学日本时期,后收入哪部作品中?(《坟》)9.(《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开创时期的杰出之作。

10.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11.(《摩罗诗力说》)一文是鲁迅早期美学思想的价值表现。

12.(《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开创时期的杰出之作。

13.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14.(《摩罗诗力说》)一文是鲁迅早期美学思想的价值表现。

3.《野草》:1.鲁迅曾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

2.在《野草》中,和战斗的人生哲学相背离的另一种人生态度是(奴才哲学)。

3.鲁迅曾称《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精选-六十至九十年代对鲁迅的批驳-文档

精选-六十至九十年代对鲁迅的批驳-文档

六十至九十年代对鲁迅的批驳【60年代对鲁迅的批驳】1961年:夏志清:鲁迅离开北京后,特别是鲁迅“投共”后,他的创作能力丧失了,“不能再唤起写作他最优秀的作品所必须的真诚”。

鲁迅的“思想基础比较薄弱”,是“琐碎的,好争吵的”。

“鲁迅却只是把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旧传统的明显失误,而纵容了,甚至后来还积极鼓励了那种幼稚而非理性的力量的活动,这种力量不仅使文化发展停滞衰落,而且毁灭了文化。

”“他参与了一连串的个人或非个人的论争,以此来掩饰他创作力的消失。

”他“更多的是他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而较少的是他自己所认为的导师和讽刺家。

”周作人:“现在人人捧鲁迅,在上海墓上新立造像,—是在高高的台上,一人坐椅上,虽是尊崇他,其实也是在挖苦他的一个讽刺画,即是他生前所谓思想的权威的纸糊高冠是也,恐九泉有知不免要苦笑的吧。

要恭维人不过火,即不至于献丑。

”1966年:曹聚仁:“笔者特别要提请读者注意,并不是鲁迅所骂的都是坏人,如陈西滢、徐志摩、梁实秋,都是待人接物很有分寸,学问也很渊博,文笔也很不错,而且很谦虚的。

有人看了鲁迅的文章,因而把陈西滢、徐志摩、梁实秋,看做十恶不赦的四凶,也是太天真了的──在鲁迅的笔下,顾颉刚是十足的小人,连他的考证也不足道。

其实,顾颉刚是笃学君子,做考证,十分认真;比之鲁迅,只能说各有所长,不必相轻。

”1967年:蒋梦麟:“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都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70年代对鲁迅的批驳】1971年:夏济安:“鲁迅是一个病态的天才,被他本人和中国左翼运动所浪费掉。

”“仅仅把鲁迅看作一个吹响黎明号角的天使,就会失去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极其深刻而带病态的人物。

他确实吹响了号角,但他的音乐辛酸而嘲讽,表现着失望和希望,混合着天堂与地狱的音响。

”“鲁迅未能以他对非意识世界的认识写出一部诸如《荒原》《尤利西斯》那样的杰作,也许是由于他的恐惧,他太热衷于摆脱这类梦境的挣扎了。

小度写范文鲁迅 杂文集【鲁迅杂文二心集 鲁迅杂文集】模板

小度写范文鲁迅 杂文集【鲁迅杂文二心集 鲁迅杂文集】模板

鲁迅杂文集【鲁迅杂文二心集鲁迅杂文集】鲁迅杂文集到底有几部?鲁迅杂文合集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续编的续编》《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杂文集有哪些〈集外集拾遗〉;〈且介亭杂文二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集外集〉,杂文集就这些了鲁迅杂文集16部;〈且介亭杂文〉(1934——1946);〈且介亭杂文末编〉;〈准风月谈〉;〈花边文学〉...鲁迅散文诗集是?散文诗集;《伪自由书》文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其中著作600万字!”》《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藤野先生》《父亲的病》《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反驳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墓碣文》《“友邦惊诧”论》,鲁迅的自撰文《鲁迅自传》;散文集,辑校和书信400万字。

鲁迅杂文文体研究述评

鲁迅杂文文体研究述评

鲁迅杂文文体研究述评摘要:作为一种文体,现代意义上的杂文是从鲁迅开始的,并在鲁迅手中得到成熟。

从鲁迅生前直至当下,对杂文的评说,就未曾停止过。

特别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鲁迅杂文文体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做了大量的探讨、研究。

对于杂文文体的研究直至当下,按其自身呈现的具体风貌和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起步奠基期、滞步静寂期、阔步开拓期、稳步发展期。

笔者以这样的分期来展开对鲁迅杂文文体的研究述评。

关键词:鲁迅杂文文体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鲁迅的名字是与杂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说到鲁迅,必要想到他的杂文;而说起杂文,也必要想起鲁迅。

”缺少了鲁迅的现代文学史是无法想象的,鲁迅成就了杂文,杂文也成就了鲁迅。

作为一种文体,现代意义上的杂文是在鲁迅手上开始的,并在鲁迅手中得到成熟。

鲁迅杂文创作前后共历十八年,中间有所变化和发展,总体上是一贯的。

鲁迅一生写下了七八百篇,上百万字的杂文,是小说创作的四倍,编成了十六本集子。

鲁迅的杂文几乎囊括了中国民主革命所有重大事件和历史风貌,熔铸着中国历史几千年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伟大结晶,可以说是一部卷帖浩繁的百科全书。

鲁迅这位创作杂文的巨匠以无与伦比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把中国现代杂文推向了思想和艺术的峰巅。

在鲁迅研究领域,曾引起巨大争议的,也是鲁迅的杂文。

从鲁迅生前直至当下,对杂文的评说,未曾停止过。

特别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鲁迅杂文文体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做了大量的探讨、研究。

鲁迅杂文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从文学体裁的角度为杂文这一特定的文体进行概念的界定。

但事实上,长期以来对于杂文的认识,学界历来众说纷纭,仁智互见,对于杂文文体的研究由来已久。

直至当下,已经近八十个春秋,按其自身呈现的具体风貌和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起步奠基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49年)、滞步静寂期(1949-1976年)、阔步开拓期(1977-1994年)、稳步发展期(1994-)这样四个时期。

鲁迅事迹简介

鲁迅事迹简介

以下是整理的《鲁迅事迹简介》,希望⼤家喜欢!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的⽂学家和翻译家和新⽂学运动的奠基⼈。

原名周树⼈,字豫才,浙江绍兴⼈,出⾝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艺等⼯作,企图⽤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亥⾰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学、⼥⼦师范⼤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次⽤“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学第⼀篇⽩话⼩说《狂⼈⽇记》,对⼈吃⼈的制度进⾏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学运动的基⽯。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化运动的伟⼤旗⼿。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

其中,1921年12⽉发表的中篇⼩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杰出的作品之⼀。

1926年8⽉,因⽀持北京学⽣爱国运动,为反动*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学任教。

1927年1⽉到当时⾰命中⼼⼴州,在中⼭⼤学任教。

“四⼀⼆”事变以后,愤⽽辞去中⼭⼤学的⼀切职务。

其间,⽬睹青年中也有不⾰命和*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由运动⼤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命⽂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学界和⽂化界的抗⽇民族统⼀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部分作品和⼤量的杂⽂,这些作品收录在《⽽已集》、《三闲集》、《⼆⼼集》、《南腔北调集》、《伪⾃由书》、《准风⽉谈》、《花边⽂学》、《且介亭杂⽂》等专集中。

鲁迅的⼀⽣,对中国的⽂化事业作出了巨⼤的贡献;他领导和⽀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等⽂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的⽂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的绘画、⽊刻;搜集、研究、整理了⼤量古典⽂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化遗产,编著《中国⼩说史略》、《汉⽂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说旧闻钞》等等。

新诗(1927——1937)

新诗(1927——1937)

新诗(1927——1937)中国一直是一个诗的国度,传统诗歌为格律诗,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出现了与格律诗歌不同的诗歌,称之为新诗。

上一个十年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诗、自由诗以及新月派所出现的新格律诗。

早期新月派提出节奏美、建筑美和画面美。

代表作有闻一多的《死水》,他们特别强调每一句话要出现的画面与色彩,注重二者所构成的和谐美。

第二个十年最重要的是在新诗浪漫主义与新月派、左翼诗歌之外出现了“现代派诗歌”,这是本章重点,代表诗人是戴望舒,作品少且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1、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诗歌(又称为“普罗诗歌”)2、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浪漫主义诗歌3、以戴望舒、“汉园三诗人”为代表的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鈞等,办有刊物《新诗歌》。

属于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针对新月派和现代诗派而成立的,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

1937年4月解体。

诗歌会的诗歌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新世纪的意识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也即实现诗的意识形态化;二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的格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穆木天《新诗歌》发刊词)他们的创作特点: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社会主题。

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

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臧克家出身于农村破落的封建家庭,对农民生活有较多的了解,使他成为30年代以诗会议农村生活,描写农民苦难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创作上,他得到了闻一多的帮助和鼓励,由于他喜爱古典诗歌和民歌,又受益于新诗,在艺术上显示出朴实、真切、含蓄、凝炼的特点。

第一部诗集《烙印》是臧克家最具影响的作品。

臧克家的诗歌以其对农民生活执着的关注和诗中散发出来的浓厚的泥土气息,在20诗集中国诗坛享有“农民诗人”、“泥土是人”的赞誉,对于扭转30年代中国诗坛萎靡、浮躁的诗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的杂文产量

鲁迅的杂文产量

文◎孙焕英茅盾曾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大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外国文学史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

在于中国现代杂文的兴起。

说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杂文,必然要说到中国杂文的旗帜人物鲁迅。

其实。

中国人对自己的。

民族魂”鲁迅的研究,还是很需要深入的。

比如说,假设有人出了这样两道选择题:1.鲁迅的杂文质量一一高,一般,低;2.鲁迅的杂文产量一一高。

一般,低。

我相信,一般人都会选择两个“高”。

其实,第二道题选择“高”,错了。

因为,这是想当然。

正确的答案是“低”。

且看如下事实一一鲁迅杂文产量的统计:《三闲集》:1927年。

8篇;1928年,14篇;1929年,13篇。

《二心集》:1930年。

11篇;1931年。

27篇。

《南腔北调集》:1932年。

9篇;1933年.41篇。

《且介亭杂文》:1934年。

36篇。

.《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48篇。

《且介亭杂文末编》:1936年,14篇。

《附集》:1934年至1936年3年,21篇。

这是鲁迅杂文创作最旺盛的10年的统计。

10年杂文总产量是242篇。

10年中,平均15天多也就是半个多月产1篇杂文。

最少的年份。

1年只产了8篇,平均45天也就是一个半月产1篇杂文。

鲁迅的杂文。

产量低而质量高.文字少而影响大。

这个现象,很值得研究,对当今的文艺创作,也很有启示意义。

在哲学上。

有一个命题:没有数量便没有质量。

这个命题,也可以外延到文艺创作上:没有作品本身。

哪来的作品质量?但是,在文艺创作上,并不是有了数量就一定有了质量。

数量高而质量低,就是一个误区。

当今的杂文创作,就进入了这个误区。

鲁迅的杂文产量如果和当今一些杂文家的杂文产量相比。

简直是马尾穿豆腐一一提不得。

特别是当今那些时评式“杂文”流水线写手们,其产量会是鲁迅的数倍、10倍。

然而。

如今的杂文家。

有能够和鲁迅相提并论者么?恐怕没有。

而且。

不止是杂文界。

古往今来,.整个的文艺界,都出现过类似的现象。

唐朝的王之涣,一生写的诗,数量少得很。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爱得深挚痛得深沉-------------鲁迅散文情感研究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

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

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

我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在深化鲁迅研究的同时,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

这里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二是怎样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

首先,时至今日我们认识中的鲁迅还没有“结构”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我们的鲁迅研究还不是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的认识发展起来的,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还不是一种水乳交融、一害两伤的关系。

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鲁迅观更是通过独立性的鲁迅研究建立起来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在“文革”十年是一个重灾区,几乎只剩下一个鲁迅可以研究。

这留下了一个问题,就是限制我们客观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重的意识形态的“结”如何攀援在我们对鲁迅的认识上,不改变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其他现代作家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就几乎无法得到展开和深入。

比如1980年后重新开始的鲁迅研究首先在“阿Q革命”问题上获得认识上的突破,独立性的鲁迅研究进一步提出了鲁迅的“立人”思想,这解放了中国现代文学,而使我们能够客观地认识郁达夫、沈从文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也使我们能够展开对巴、老、曹思想和创作的研究。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为我们接受的。

我们通过夏志清的研究认识到张爱玲、钱锺书不可忽视的价值。

这时候大量的中国现代作家的独立性研究与鲁迅研究之间是可以统一起来的,而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整体上的一个新局面更是通过鲁迅研究带动的。

鲁迅研究出现的丰厚成果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整体上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感应与联系,有一种休戚相关、相得益彰、相濡以沫的关系。

但是,这种统一和关系今日已经很难看到了。

原因主要在于,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更强调独立性的鲁迅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并没有把研究向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广泛延伸,没有在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独立性的鲁迅研究难免存在着封闭性,比其他现代作家的独立性研究的自我封闭性表现得更突出。

这有研究方法上的原因,与9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研究在微观层面深化的同时缺乏宏观视野,以及把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有机融会在一起的整体思维能力不足直接相关。

[第六届鲁迅散文杂文卷 鲁迅杂文集]鲁迅 杂文集

[第六届鲁迅散文杂文卷 鲁迅杂文集]鲁迅 杂文集

[第六届鲁迅散文杂文卷鲁迅杂文集]鲁迅杂文集鲁迅散文集合散文诗集;《伪自由书》文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其中著作600万字!”》《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藤野先生》《父亲的病》《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反驳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墓碣文》《“友邦惊诧”论》,鲁迅的自撰文《鲁迅自传》;散文集,辑校和书信400万字。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日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上海、广州;文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杂文集《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

1918年5月发表首次用笔名“鲁迅”的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俄:《野草》《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代表作有:小说集。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文集选《而已集》文选《鲁迅传略》:《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quot、厦门、浙江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西:《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quot,后来又发表了《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坟》文集《题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他妈的,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关于鲁迅研究的好标题

关于鲁迅研究的好标题

关于鲁迅研究的好标题
1.论鲁讯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兼论鲁迅反孔的文化契机
2.论鲁迅对章太炎的评价—兼论鲁迅的人物观
3.论鲁迅第一人称的小说
4.“重新认识鲁迅”“必然”论一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及其同调
5.我们的时代仍然需要鲁迅一《论鲁迅》评介
6.走近鲁迅、解释鲁迅的一部力作一朱寿桐《孤绝的旗帜—一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解读
7.论鲁讯小说的理性色彩一中年鲁迅与鲁迅小说研究
8.仍然是说不尽的鲁迅一读朱寿桐《孤绝的旗帜—一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
9.关于毛泽东论鲁迅的随想一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
10.鲁迅杂文研究的新镜角新拓展一—评《新文化先驱的文体选择一论鲁迅杂文文体精神》
11.鲁迅的最后十年
12.走进当代的鲁迅
13.被亵渎的鲁迅
14.鲁迅与周作人
15.周海婴访台归来话家常。

当孤独与爱情相遇 鲁迅的认识

当孤独与爱情相遇  鲁迅的认识

当孤独与爱情相遇121010241 刘朋辉关于鲁迅研究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课题,从开始到现在,中国文坛已经形成了一门“鲁学”。

其中,对鲁迅的小说研究更是非常之多。

最近几十年以来,对鲁迅爱情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将鲁迅的爱情与他的小说创作结合起来的研究却不多。

在此我们将鲁迅的爱情分为相识、相恋和结婚三个阶段。

并分别结合这三个时期的作品来研究,讨论鲁迅的爱情对其小说的影响。

从爱情的影响来看鲁迅的创作,可分为恋爱前的作品(1918年5月—1925年);恋爱中的作品(1925年—1927年十月);共同生活后的作品(1927年10月到逝世)在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许广平闯入了他的生活。

从此,爱情生活冲撞着鲁迅独自生活的孤独和苦闷。

其创作的变化也较明显。

为了便于阐述,我们将鲁迅恋爱前的作品称为苦闷的爆发,恋爱中为苦闷的沉淀,共同生活后为苦闷的转换。

一、孤独苦闷的爆发和许广平相恋以前,鲁迅主要表现在对外生活上的苦闷与彷徨期。

小说创作中大部分题材都来自社会中、生活中。

鲁迅在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呐喊》中的作品几乎都是反映的社会问题。

1923年与周作人失和,鲁迅无比愤怒和痛心,生了几场大病加重了他心理上的苦闷。

鲁迅的心情进一步恶化,有寂寞、悲哀、愤激,甚至产生了不轻的颓唐、绝望情绪,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心态的不平衡倾向,进入了一个精神上难熬的“苦闷”期。

这种苦闷正是文学的源。

二、孤独苦闷的沉淀《野草》时期是鲁迅文学创作之丰收期,主要起点于1925年,各类题材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对于鲁迅来说,1925年是他人生轨迹发生转变的一年。

爱情是赋予鲁迅鼓舞力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便于阐述,笔者将鲁迅与许广平的交往到二人共同生活分为前期感情的复杂和后期的整合。

1、前期感情的复杂(1925年—1926年)这一段时间的创作中,鲁迅内心的复杂、苦闷和痛苦以及自己内倾向的精深剖析将他的艺术思维推向了又一顶峰。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徐志摩。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1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和戏剧

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和戏剧

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
2.丰子恺对儿童世界倾注了全部的爱。
丰子恺早期的散文大多描写儿童生活,在儿 童身上发现了人性的完美和生活的真义。
在《给我的孩子们》、《华瞻的日记》、 《作父亲》等散文中,他把自己化为了儿童, 不仅用儿童的心思、感觉、情绪,而且叙述 行为的口吻也是儿童的,对儿童心理的体察 和描摹细致入微。 3.风格:以佛理阐释生活,于俗相中发现真 理。潇疏淡远,哲理浓厚,清淡悲悯,显得 老气横秋。
3.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汉语的修辞功 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善于使用赋、 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既曲尽其 意又余韵袅袅。如《绿》通过诸多手法 委婉细腻地描绿绘绿,令人叫绝。
三、丰子恺
1.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 浙江崇德人。散文家、画家、翻译家, 散文集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

20年代有散文集《燕知草》和《杂拌 儿》。其中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陶然亭的雪》、《西湖的 六月十八夜》、《钱塘江大夜潮》等。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与朱自清同游 后的同题之作,作者以随缘自适的心情赏 玩秦淮风情的“浓姿”、“秀骨”、“盛 年”和“迟暮”。歌妓的意外打扰也无损 于他内心的自足,显示了传统平和中庸、 超然飘逸的名士风度,但又具有新人文主 义的现代意识。 俞平伯散文的风格:玄妙的哲理与感伤的 思绪的融合,独抒性灵,用笔细腻,意境 朦胧灵动。但有时过多铺饰,少了天然之 趣。
第三节 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 作家的散文
一、冰心
冰心散文之所以有魅力,主要在于文中有 诗。冰心不仅在文中引用古典诗词,她自 己的语言也追求诗情画意,富丽精工。散 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小桔
灯》、《冰心散文集》等。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五四时期文学(1917-1927)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五四时期文学(1917-1927)

五四文学运动五四前后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陈独秀《新青年》发起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反对闻言分离,主张白话文成“中国文学之正宗”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高举文学革命大旗”刘半农、钱玄同响应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闻学,反对旧文学;大量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主要内容)从理论主张到创作实践,从文学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是前所未有的革命宣告封建文学终结,掀开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新文学第一页文学革命中的“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正式拉开“文学革命”和“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钱玄同把社会上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信给《新青年》编者,刘半农写答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文学革命“八事”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鲜明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主要内容之一,理论奠基作用三大主义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文学革命主张推到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名文学推到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的写实文学推到迂回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以批判旧文学,弘扬新文学的态势构建的价值取向,反映陈独秀认同西方近代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新文学观的构建思路白话文学五四文学革命提倡和创立的新文学1917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宗的文学语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进一步涉及文学内容的变革1918 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证必然性鲁迅《渡河与引路》倘若思想照旧,便乃然换牌不换货,强调必然性五四文学革命最早出现的白话文学是《新青年》上发表的白话诗,散文和小品文显示其威力,证明“旧文学之自认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白话文学最终成中国文学的主体人的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关于文学内容改革的主张1918 周作人《人的文学》最早提出并系统阐述,反对“非人的文学”是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目的的文学主张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的文字第一,新文学应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第二,反对束缚人性的封建文学(涵盖内容)用“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诠释人道主义,没超出资产阶级思想范畴,但反对旧道德,反对桎梏人性发展的封建内容有进步意义平民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建设新文学的主张1919年周作人《平明文学》正式提出“平民文学口号”相对贵族文学而言,表现普通人的普遍与真挚感情的文学以一律平等的人的道德代替愚忠愚孝的封建道德,以社会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代替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你争我夺与风流韵事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人生艺术派的主张)问题与主义之争现代文学运动文学论争1919 胡适《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宣传主义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到的事”“是没什么用处的”“是很危险的”,鼓吹主义改良观提出要多研究具体问题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上阐明主义与问题关系,研究实际问题与宣传主义不能分离,宣传主义社会多数人掌握以解决社会问题,依靠唯物史观经济问题要根本解决是马克思主义和实验主义的论证,关系到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问题“为人生”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后文学思潮文学研究会提出和高扬的文学旗帜反对封建文学,游戏文学和所谓的纯艺术的文学,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描写现实社会里被侮辱者被损害者,表现人类抽象的美、爱、真,唱出迷惘人生哀歌(美学风格)随革命形势发展,作家分化“为艺术”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后文学思潮20世纪20年代初,社团受19世纪法国戈蒂埃“为艺术而艺术”影响,提出“为艺术为艺术”的文学,以此为思想武器向“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进攻,带强烈反帝反封建色彩创造社、浅草社、弥洒社都张扬“为艺术而艺术”旗帜;新月社也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20世纪20年代末,衰微整理国故运动1919年国故社《国故月刊》,新潮社成员响应1923年胡适《国学季刊》正式发动“整理国故运动”,对“整理国故运动”原则、指导思想、方法等从理论到实践作详细阐释在文学界引起论争,以是否赞成整理国故为标志分为赞成派和反对派,赞成派因出发点与目的不同,分成整理派和追摹派整理派主张具有理论价值,五四思想解放浪潮及成果提供重新认识文化遗产的新社会、文化背景,新手段;推动新文学建设的目的赋予积极精神动力,举动具有强烈现代倾向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具有的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1924年北京《语丝》周刊主要发表散文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孙伏园、俞平伯(代表)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针砭时弊风格)泼辣幽默、讽刺强烈(语言风格)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文(代表性散文)问题小说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以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为背景,形成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俄国、东欧、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的进步倾向影响并促进中国问题小说兴盛初期,有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不提供答案,即“只问病源,不开药方”,“不开药方”本生是问题小说特点之一五四时期流行,反映知识青年觉醒,是启蒙运动的需要和结果,体现作家关心现实的优良传统冰心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庐隐也是问题小说创作者之一乡土小说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度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借以抒发乡愁的小说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反拨,是新文学在革命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新文学现实主义追求直接受鲁迅影响,有意识模仿鲁迅,师承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概念化,面貌质朴和真实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天二哥》(代表作)“自叙传”小说20世纪20年代小说潮流作品中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不着意通过人物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强烈感情,打动读者,侧重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心理描写接纳日本“私小说”和其他外国小说影响而形成郭沫若称其为“主情主义”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全新样式,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新发展作为创作潮流是从1921年郁达夫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美文文学性散文周作人 1921年《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响应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创作实践作为独立的文体地位在文学史上确立冰心体散文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风致清丽,“爱得哲学”,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内容)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有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将文言文、白话文和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语言)话剧戏剧形式之一,源于古希腊悲剧和戏剧20世纪初传入中国,成新剧1907年组建东京春柳社,上海春阳社和1909年组建天津南开学校剧团分别借鉴引进1910年后称文明戏多用幕表制,只有剧情大纲,演员即兴表演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改名为话剧,意在与中国戏曲、歌曲、舞剧、哑剧区别综合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成分,以台词(对话、独白、旁白)和形体作为基本手段诗歌的“三美”文学创作的主张闻一多提倡,新诗理论作出的贡献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针对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提出,奠定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发展作贡献精神胜利法鲁迅小说《阿Q正传》阿Q形象特有性格特征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弱点;欺善怕恶,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终生糊涂(主要表现)精神胜利法不仅是个人性格,更是病态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零余者郁达夫陛下文学性形象小说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沦》和《南迁》的“他”,《银灰色的死》的“伊人”,心中交织着个人积郁和民族积郁,更感自身孤凄悲凉,强烈追求个性解放,表现病态心理在茫茫人海,为自身茕茕孑立,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境遇痛苦,为自己只是“零余者”落泪叹息,但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形象深厚的感情色彩礼拜六派国民初年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余波《礼拜六》周刊为主要阵地而得名,宣扬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文学周瘦鹃、王春根(代表)国粹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复古派1919年林纾发表公开信和文章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妄图借用武力和鬼神摧残新文化运动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立最早的新闻学团体1912年北京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许地山、王统照、叶绍钧等12人发起为人生(文学主张)写实主义(创作方法)《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主办刊物)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被压迫民族文学,团结和培养大批作家,对封建复古派和鸳鸯蝴蝶派进行斗争,积极推动新闻学发展设有分会,发行过机关报,无严密组织,会员后来逐渐分化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文学研究会解散茅盾《蚀》三部曲、叶圣陶《倪焕之》、许地山《缀网劳蛛》、冰心《超人》(主要文学成就)以现实主义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现实主义特色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新闻学团体1921年日本留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日本东京前期尊重艺术,表现自我,破坏冷酷现实,反对“浅薄的功利主义”,追求文学的“全”“美”,倡导浪漫主义文学较少客观冷静描绘,涂抹浓重主观抒情色彩,具有强烈反帝反封建精神郭沫若诗集《前茅》、郁达夫《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都以浓重主观抒情色彩、鲜明浪漫主义倾向成为代表作1925年后,在革命形势影响下,提出“革命文学”口号,从表现自我转向表现人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重要贡献1922年起,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刊物,出版《创造丛书》60余种1929年被国民政府查封,活动结束湖畔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2年浙江杭州没固定章程友爱结合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魏金之、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主要成员)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短小清新情势为主五四个性解放影响下,勇于创造情诗,摔着坦诚,无世俗顾忌,少艺术雕琢,以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五四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汪应潘修《湖畔》汪应潘修《春的歌舞》汪静之《蕙的风》《寂寞的国》《支那二月》两期文学月刊1925年“五卅运动”后解体新月派中国新文学派别前身是1923年北京成立的新月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散漫团体不是单纯的文学流派,而是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多种领域的派别新月大系统中小系统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主要成员)欧美留学生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晨报副刊》发表《诗携》新格律是创作,提高新是艺术性和新实行是探索性有积极意义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提出“健康”“尊严”的文学原则徐志摩、闻一多(代表)虽然有“为艺术而艺术”倾向,对新格律诗的探讨,尤其是闻一多“三美”主张成为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推动中国新诗发展胡适、梁实秋(代表)梁实秋以新月派“文艺理论家”自居,宣传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松散、政见各异、文学主张不同的团体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成员脱离1933年,退出文坛学衡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复古派1922年吴宓在南京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胡先、梅光迪(主要成员)欧美留学南归的南京大学教授,以“学贯中西”“博通古今”标榜艺术的模仿和艺术的创造(文学理论及基本范畴),张扬文学复古必然性和必要性自称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竭力攻击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合一,嘲笑文学革命者“浅陋”“学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的洋装复古派,受鲁迅为代表的新闻学阵营批判1933年停刊语丝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因《语丝》周刊得名,没明确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编辑者和主要撰稿人1924年北京创刊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林语堂(主要撰稿人)以鲁迅为代表,反封建思想,反击复古逆流斗争,围绕北京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揭穿“正人君子”帮闲面目斗争,及文学革命讨论中,起积极作用,但立场、思想倾向各有不同任意言谈,斥旧促新(思想内容)艺术性短论,随笔(艺术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文(散文创作)甲寅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因《甲寅》周刊得名 1914年创于东京,10期后停刊,1925年章士钊北京复刊,改名为《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章,1927年停刊维护封建性教育,压迫学生运动,提倡尊孔读经,美化文言,非难白话,攻击新文化运动强行禁止学生用白话文和污蔑革命群众爱国运动的行径受到鲁迅、郁达夫、成仿吾等批判现代评论派20世纪20年代政治文化派别1924年北京创刊,由《太平洋》《创造周刊》合并而成因《现代评论》周刊而得名钱端升、王世杰、杨肇、郁达夫、胡适、陈西滢、丁西林、沈从文(主要成员)具有自由主义色彩,是资产阶级代言人,曾发表反帝反封、倾向进步的文章和创作,为发展和繁荣新文学做贡献,也发表为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国民政府辩护、指责进步青年和革命群众的爱国行动文章,鲁迅等对此作揭露和批判陈西滢(文学理论代表)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北京鲁迅发起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成员),后来王菁士、李何林参加过“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鲁迅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为该社发行,后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活动以译介外国文学为主,兼文学创作,翻译以俄国、北欧、英国文学居多,又努力介绍苏联文学1928年被国民政府以“共产党机关”罪名查封1931年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议,鲁迅退出1933年在京沪报纸宣称“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台静农《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乡土文学成功之作莽原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闻学团体1925年北京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鲁迅、韦素园、韦丛芜、高长虹、向培良、尚钺,黄鹏基(主要成员)开始有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判和社会批判率性而论,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宗旨)1926年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停刊,社团活动停止沉钟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团体前身是1922年成立于上海的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解体,同年秋,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杨晦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杂志,后改为半月刊重视文学创作并积极从事创作(创办宗旨)忠于艺术(倾向)为艺术,坚定地执著创作(倾向)创作特色(文坛的成绩和影响)冯至诗歌创作更有影响,《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诗》(代表作)象征派(象征诗派)20世纪20年代中期,李金发为代表的诗歌流表现派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戴望舒(主要成员)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论和英国王德尔唯美主义思想影响,认为“美藏在想象中,象征中”,要在大自然中寻求内在情感的象征物和契合点,以实现“灵魂深处与之和谐”反映在创作上是重主观想象而轻客观描写,重表现自我而轻现实再现,重意象启发而轻明白晓畅,用象征手法暗示作品主题,表达诗人隐蔽的思想情绪和抽象人生哲理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王独清《圣母像前》穆木天《旅新》冯乃超《红灯纱》(代表作)普罗诗派五四新诗中歌颂革命流派因“普罗塔利亚文学”而得名歌颂十月革命,歌颂中国革命,把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结合(重要主题)1924年出现的春雷社(专门文学团体)蒋光慈(代表)《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重要刊物1925年上海创刊,陈独秀主编,群益书社发行,初名《青年杂志》,后名为《新青年》五五四前后主要阵地,宣传科学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新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文学改良刍》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0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论文1917年胡适发表于《新青年》提出改革旧文学的“八事”是从作者的“历史的文学观念”即文学进化论出发而提出白话文学主张从内容和形式提倡文学改良,主要偏重形式特别是文字工具改革方向,强调文字体裁应冲破旧形式束缚,以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对文学内容提出“须言之有物”,充满“真挚之情感”,“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主张作者观点存在局限,但斗争锋芒直接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其白话文主张适应五四时期对新文学历史要求,对反对就文学思想,提倡新文学新思想具进步意义揭开文学革命序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学革命论》文学论文1917年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发难时期影响最大的文章,文学革命的纲领认为文学革命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是开发文明,改造国民性,革新政治的利器,指出文学革命历史必然性批判封建文学传统观念,指斥封建文人崇拜的“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为“十八妖魔”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要求新文学以欧洲19世纪资产阶级“写实主义”文学为楷模,“赤裸裸地抒情写世”,把改革文学内容放在文学革命首位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文为正宗,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匡正也”《阿Q正传》中篇小说鲁迅 1921年—1922年,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农村小镇末庄为背景,塑造阿Q这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落后农民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压迫与剥削,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以“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陶醉盲目自大到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德典型性格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但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封建地主枪毙示众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艺术描绘,指出:即便是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启示农民觉悟是极其重要问题作品有深刻思想意义和精湛艺术技巧,受很高评价,被译成40多种文字《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年鲁迅北京新潮出版社,收集1918年—1922年作品,共14篇《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收录作品)显示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学的有机结合,成功塑造一系列典型形象,具独特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鲁迅文学创作最高成就深刻批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揭露封建卫道者虚伪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等问题进行概括和剖析它的出版改编文学革命初期只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局面,显示新文学实绩,代表新文学发展方向《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年鲁迅北京新书局收集小说11篇《祝福》《孤独者》《伤逝》等(收录作品)继续对农民不幸遭遇、妇女悲惨地位以及知识分子命运与前途给予关注,对封建传统尤其封建思想意识进行更为透彻揭露和批判,塑造具有永久魅力艺术形象:祥林嫂、四铭、君子、魏连、涓生与《呐喊》相比,艺术上更成熟,丰满而洗练,隽永而舒展,诙谐而峭拔,达到炉火纯青境地《尝试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1920年胡适反对封建主义,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表现争取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要求(基本内容)在“诗体大解放”等方面做积极尝试,是对旧体诗词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体诗,全部用白话创作,为中国现代新诗建立和发展迈出第一步,初步建立白话诗地位《繁星》《春水》诗集冰心作者从“爱的哲学”出发,追求生活的真和美,歌颂大自然、母爱、童心,探索人生真谛,主要价值在艺术形式上抒写点滴感想,零碎闪念,片段回忆,诗的触角伸向生活、思想、情感的角落,对扩大是的题材领域具有意义《女神》现代诗集1921年出版郭沫若 1916年—1921年56首新诗五四前诗表现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愤疾,格调哀婉低沉五四后诗爱国主义为中心主题,诗风雄浑豪放表现对旧社会彻底地叛道精神,对未来充满殷切希望(内容)奔腾想象,急骤旋律,宏伟气势,瑰丽色彩,英雄主义基调和自由(浪漫主义特色)为新诗开拓新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作品《晨安》《匪徒颂》《炉中灰》《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代表作)《死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鲁迅杂文文体研究方面,李德尧的专著《新文化先驱的文体选择:论鲁迅杂文的文体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颇引人注目。该著把鲁迅杂文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艺术实体进行考究,聚焦鲁迅杂文的文体精神,以鲁迅杂文文体的历时性演变为经,以对不同时期具有文体特征与诗学意义的概念、范畴的重新发掘为纬,清晰地勾勒出鲁迅杂文文体发展的轮廓与特征,对鲁迅杂文的艺术本质、文体精神、诗学意义都有新的阐发和论述。该书是近年鲁迅杂文研究方面出现的一部力作,显示出作者以鲁迅精神研究鲁迅杂文的可贵品质。
从鲁迅对杂文文体的确认,对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提倡与实践,对杂文创作规律和美学原则的发现和总结等方面探讨了鲁迅杂文理论的丰厚内涵。论者由此得出鲁迅的杂文观是一个丰富、完整、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体系的结论。韩立群《鲁迅杂文文体理论及其实践》⑨
一文发现,鲁迅的杂文观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大文章观,主张文体形式的多元性与审美品性的一元性,其战斗性审美品格在艺术方法上的集中体现是讽刺艺术的运用。而皇甫积庆《结构、解构、建构——论鲁迅文体思想及文体/文类构架》⑩
鲁迅手中更具有灵动恣肆的笔致。王向远《鲁迅杂文观念的形成演进与日本文学》(18)
一文考察了日本文学对鲁迅杂文观念的影响及鲁迅对日本文学观念的超越,从而确认“鲁迅杂文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独创性”,在于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创构了一种重要的文体。这种探讨冲破了对鲁迅杂文观念渊源的单一认识,与世界文学建立了联系。
和《形象反映方式与艺术思维特质——鲁迅杂文的诗学意义阐释》④
两文分别从情感和形象反映方式的角度来探讨鲁迅杂文的文学本质属性。前文探讨了情感在鲁迅杂感文学本质构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情感的表现形态及作为独特文学品种的杂感文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性。后文由形象反映方式介入,从杂文创作以来所显示的艺术思维特征上把握鲁迅杂文,揭示出形象反映方式是鲁迅杂文艺术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我们看到,在鲁迅的杂文创作中,逻辑思维和审美判断水乳交融,而逻辑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化使鲁迅的创作思维呈现为真正的艺术思维。情感和形象本是文学的两个基本质素,王文从此切入探讨鲁迅杂文的文学本质属性是富有新意的。值得注意的是,李、王二人的文章更多地超越了对杂文某些文学性质素的论辩,而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对鲁迅杂文的文学本质作出确认,显示出对鲁迅杂文文学本质属性辨析的理论深度和宏观眼光。姜振昌、孙思信的《鲁迅杂文文体的根本艺术特征》⑤
鲁迅杂文以其深刻的思想阐释的能量和精湛的艺术美感的魅力不断验证着其不朽的文化和文学的价值,体现着“民族魂”伟大的精神内核和人格力量,为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丰厚的精神资源。在当代,鲁迅杂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尤为重要。近十年来,鲁迅杂文研究已大大突破了“匕首”“投枪”的视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文从鲁迅特有的思维方式出发,指出:社会文化批判构成了鲁迅杂文意
蕴层次上的主要内容。而“注目于社会世俗相,大胆决绝地力图从现象背后挖掘出潜藏的人生奥秘,构成了鲁迅杂文在艺术构思上的基本特点。”循此思路,该文将鲁迅杂文归纳为现实性、历史性、整体性和自剖性四个基本特征并详细论证。而彭定安《鲁迅杂文艺术世界:建构与特质》(20)
则是从时间的维度上梳理了鲁迅对杂文文体的认识过程。该文把鲁迅对议论形象化(“曲笔”艺术运用)这一“杂文支配性规范”的认识分为“五四”时期的“朦胧与自发”、“语丝”时期的“清晰与自觉”、三十年代的“升华与成熟”三个阶段,并进一步指出鲁迅是把此当作杂文
在一些研究者的眼中,杂文应“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成为文学中的正宗。并且此方面的文章已显示出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开放的文学胸襟。但对鲁迅杂文的文学归属持异议甚至轻薄者亦不乏其人。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展开学术论争是非常有意义的,有利于深化对鲁迅杂文的再认识,也有利于深化我们对文学的再认识。对鲁迅杂文文体观念的探讨则进一步强化了对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自觉的文体意识的认识,使一个始终不放弃杂文文学追求的鲁迅的面目更加清晰。
迅杂文创作整体性与局部性特征的细化分析,显示着作者的眼力,无疑有着更大的开掘空间。
作为“文体家”的鲁迅有明确的文体意识,这不仅体现在其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而且也体现在其杂文创作实践中,研究者从不同方面探讨了鲁迅杂文的文体思想和文体的自觉精神。袁良骏《杂文的概念与鲁迅的杂文观》⑦
作为现代文学大师的鲁迅,在小说、散文、散文诗、旧诗方面都创作了堪称典范的作品,而最终却选择了杂文。其中缘由引起了研究者的注目。朱晓进的系列论文《杂感文:鲁迅文体选择的归宿》(14)、《鲁迅对杂文的偏爱及其主要原因》(15)
和《鲁迅的文体意识与文体选择》(16)
等集中探讨了这一问题。朱文对鲁迅杂文文体特征的探视显示了认识上的逐渐深化的过程。论文结合时代环境和作家的个性特征,探讨鲁迅选择杂文的原因。揭示出鲁迅是从追求时代性和文学性统一、“功能意识”和“文体意识”相统一的基础上选择了杂文。作者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从现代语言变迁史,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演进的角度认识鲁迅杂文的文学史价值的重大意义,显示出全面把握鲁迅杂文文体选择的努力。李德尧的《〈热风〉——在新旧思潮撞击中的文体选择与创格》(17)
1
作为一种未经规范化的文体,自杂文产生以来,其文学归属问题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因此,对鲁迅杂文文体属性的探讨和认识,关乎到对鲁迅其人其文的整体评价。近十年来的鲁迅杂文研究首先从文体角度切入,多侧面探讨了鲁迅杂文的文体特征。李德尧《鲁迅杂文艺术本质漫议》②
一文把鲁迅杂文置于文学艺术的统一体中去考察,认为“杂文之为文学就是因为它是遵循艺术思维规律而创作的”。该文从受西方理论影响的“纯文学”概念模式中超脱出来,从我国尚文、言志、抒情的传统散文观念中,对鲁迅杂文的艺术本质给予综合把握:它是将理性溶入生活的直观;用描写、叙述的手段将议论直觉化、艺术化;将抽象的思辨与感受意象化、象征化、符号化。这种探讨打破了某种僵化的文学观念,对重新认识鲁迅杂文的文学本质属性有启发意义。王嘉良《诗情观念:鲁迅杂感文学的诗学内蕴》(上、下)③
一文对“杂文”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切近文本实际从鲁迅有关杂文的论述中提炼出鲁迅的杂文观:杂文乃散文之一体;杂文分两种:作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作为“小摆设”的杂文;提倡“有情的讽刺”,反对“无情的冷嘲”;主张积极健康的幽默;“写杂文也不易”。论者熟稔研究对象,捕捉准确、敏锐,眼光独到。吕若涵《试论鲁迅的杂文理论》⑧
一文则认为“曲笔”艺术是鲁迅杂文的根本艺术特征,而内在机制即“杂文构思布路的脉络”和外在表象即“语言的模糊特性”的综合运用,使鲁迅“最终把杂文推向‘形象化’、‘诗’、‘文艺性’的归途”。彭定安在《鲁迅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中将鲁迅杂文置于“鲁迅艺术世界”的总体构架中考察,在第七章中多侧面探讨了鲁迅杂文的诗学本质及其特征。论著从“甜美”与“有用”的结合;鲁迅杂文艺术本质的基础;“时代气候”与“精神气质”;鲁迅杂文的“文学的内在本质”之基础;零金细玉构筑的思想大厦;幽默、讽刺、激情;中国现代诗史与中国现代灵魂的镜子;鲁迅杂文艺术的中外思想——文化渊源;多重对立因素结合的思想诗;独创、新颖的文体与杂文语言等诸多层面切入,从整体上把握鲁迅杂文的文学本质特征,使鲁迅杂文文学本质得以立体化地展示,对鲁迅杂文诗学研究不无启发意义。也有论者对鲁迅杂文的文学归属性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李继凯《文体史视域中的鲁迅文体》(上、下)⑥
一文则是颇有见地的个案研究的成果。张文重新审视《二心集》型批评文体,深入描述了鲁迅对“苏式”文论形式认同、模拟、扬弃的过程。论者一反学界将《二心集》视为鲁迅批评文体发展至顶峰的成见,深入剖析《二心集》型批评文体理论化、体系化、逻辑明快的特点;同时指出,“苏式”文体存在着审美体验的狭隘,将文学的阶级功能绝对化,阶级分析普泛化,语言形式中的二极对立思维格式化等缺点。而鲁迅晚年的批评文体终于完成了一次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深化,走向“血书”化、“非体系”化和诗性含混的整合。
一文,着力探讨了辑录鲁迅在新文化运动高涨年代所写的随感录和短评的杂文集《热风》。文章认为,鲁迅选择随感录这种文体,首先是“自觉意识到当时思想革命的需要”,其次是“发现了杂文与自身的人格、思想、艺术气质的亲近关系”。的确,《热风》在保持统一风格的基础上又有随感体、格言体、寓言体、散文体等诸多体式,使杂文在
全文显示(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2007年:YM)
当前库: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2007年
鲁迅杂文研究十年
【原文出处】鲁迅研究月刊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77
的长篇论文从现代文体学的广阔视域观照鲁迅文体。针对鲁迅杂文的具体文本样式,认为“鲁迅的杂文在总体上看来是具有‘诗性’的批评性、议论性文字。是独特的文体样式。其中有较大部分的文字文学意味很浓,诗性很强,是可以被视为文学的。但并不是可以将鲁迅所有杂文都作如是观。”而应从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来认识鲁迅杂文的价值。对鲁
一文对鲁迅文体世界的文体/文类构成作出了动态描述,体现了现代系统论辩证地把握系统与要素关系的思维特征。文章认为鲁迅文体世界的文体/文类构成是一个“有设想、受控制的系统”,而截然分开的个别文体的研究或单纯强调鲁迅文体发展思想及文体融合的一面,都不符合鲁迅文体思想及文体/文类构架的实际。因此,鲁迅杂文的文体意识“是一种长期自觉控制下的对文类的建构”。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使鲁迅文体研究别开生面。虽然该文不是鲁迅杂文研究专文,但无疑对鲁迅杂文研究有启发意义。如果说皇甫积庆的文章是一种对鲁迅文体的宏观审视的话,那么查树楼《鲁迅对杂文文体真谛的认识和追求》(11)
文体的本质特征来认识和追求的。论文较为清晰地勾勒出鲁迅对杂文文体认识的轮廓。研究者还运用文体理论剖析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刘泰隆《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12)
根据中国古代文论中将文体分为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次的理论,提出并论证了鲁迅杂文文体的特点表现在:体裁杂多而统一于杂文质,语言特色繁多而统一于诗化,风格多样而统一于战斗性。如果说刘文是从整体上把握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的话,张直心《论鲁迅对〈二心集〉型批评文体的反拨》(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