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冰 课件 PPT

合集下载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好玩的冰》(精选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好玩的冰》(精选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好玩的冰》(精选一、教学内容《好玩的冰》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快乐成长》第四章《有趣的季节》,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冰的基本特性,观察冰的形态,感受冰的触感,探索冰的融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冰的基本特性,知道冰是由水在低温下凝固而成的。

2. 通过观察和触摸,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冰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形态,感受冰的触感,探索冰的融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冰格、冰箱、盐、勺子、热水、毛巾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颜料、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冰块,引导幼儿观察冰的形态,询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邀请幼儿触摸冰块,感受冰的触感。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冰的形成过程,解释冰是由水在低温下凝固而成的。

讲解冰的特性,如透明、硬度、融化过程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观察冰的形态,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让幼儿用盐、热水、毛巾等尝试融化冰块,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4. 团队协作(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团队合作游戏,如“冰块接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邀请幼儿分享游戏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5. 创意绘画(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用颜料和画笔在画纸上创作冰块作品,发挥想象力,表现冰的形态和特性。

六、板书设计1. 冰的形态:透明、硬度2. 冰的特性:水在低温下凝固,融化过程3. 融化冰的方法:盐、热水、毛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冰块形态。

2. 答案:幼儿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喜欢的冰块形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触摸、探索冰的形态和特性,让幼儿对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的表现,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寻找冰的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冰,了解冰在不同环境下的形态变化。

幼儿园中班科学精品教案《好玩的冰》

幼儿园中班科学精品教案《好玩的冰》

幼儿园中班科学精品教案《好玩的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好玩的冰”。

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观察和探索,使幼儿了解冰的特性,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冰的基本特性,如透明、冷、硬等。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冰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冰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冰格、盐、色素、勺子、杯子、热水、毛巾。

2. 学具:每组一份冰块、冰格、盐、色素、勺子、杯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冰块,让幼儿通过触摸、观察、描述冰块的外观和特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冰是如何形成的?(2)为什么冰是透明的?(3)冰和水的区别是什么?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分成小组,用冰格制作冰块,观察冰块的形成过程。

4. 探索活动(10分钟)(1)在冰块上撒上盐,观察冰块的变化。

(2)在冰块中加入色素,观察色素的扩散。

5. 小结与讨论(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冰的特性:透明、冷、硬2. 冰的形成过程:水→ 冰3. 冰与水的区别:状态、温度、形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观察家里的冰块,描述其外观和特性。

(2)和家长一起尝试制作彩色冰块,记录制作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2. 答案:(1)冰块的外观:透明、冷、硬(2)彩色冰块制作过程:在冰格中加入色素,观察色素在冰块中的扩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冰的特性,激发了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冰现象,如冬天的冰花、冰雕等,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冰的魅力。

同时,可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制作冰灯、冰雕等,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冰

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冰

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冰
活动目标:
1. 尝试用各种感官感知冰的特性。

2.体验参与小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八宝粥桶、冰块、盘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起兴趣
1.出示冰。

(出示里面放有冰块的八宝粥桶。


师:“这是一个魔术桶,你猜猜看里面装了什么?为什么?”
鼓励幼儿通过摇晃听声音,摸摸桶的外面有一些凉,判断出桶里装的是什么。

2.观察冰。

请幼儿打开魔术桶,把冰放在盘子里,仔细观察。

师:“冰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样感觉。


教师小结:冰是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湿湿的,透明的……
二、幼儿探索、了解冰的主要特征
1.提出问题。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玩冰?
引发幼儿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2.初次探索。

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玩冰。

3.交流分享。

师:你们用了哪些方法来玩冰?还可以用哪些方法?
4.再次探索。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捏、砸、尝等)感知冰的物理特性。

三、交流讨论、了解冰的物理特性。

师:你觉得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教师小结:冰是无色、无味、透明、光滑、硬、易碎。

《好玩的冰》中班科学教案.

《好玩的冰》中班科学教案.

《好玩的冰》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神奇的物质》第二节《好玩的冰》。

详细内容包括:冰的形成、冰的特性、冰的用途以及冰与水的转换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冰的形成过程,知道冰是由水在低温下凝固而成的。

2. 通过观察和触摸,感受冰的特性和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了解冰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冰的形成过程和冰的特性。

教学重点:冰的观察、触摸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冰袋、水、容器、温度计、保温箱等。

学具:观察盒、触摸袋、画笔、画纸、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的外观,引导他们讨论冰的来源。

(2)邀请学生触摸冰块,感受冰的温度和质地。

2. 例题讲解(1)讲解冰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冰是由水在低温下凝固而成的。

(2)通过实验,演示冰的融化过程,让学生了解冰与水的转换关系。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冰块在室温下的融化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2)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冰的特性。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好玩的冰》2. 内容:冰的形成:水在低温下凝固冰的特性:冷、硬、透明冰的用途:制冷、保鲜、娱乐等冰与水的转换:冰融化成水,水结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冰现象。

2. 答案示例:冰在饮料中起到制冷作用;冰箱里的食物用冰块保鲜;冬天河面结冰,人们可以滑冰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冰的形成和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还需进一步调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与冰相关的现象,开展家庭小实验,了解冰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学生对冰的直观感受。

2. 冰的形成过程和特性的讲解。

3. 课堂小结中冰与水关系的强调。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好玩的冰》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好玩的冰》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好玩的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探索与发现》第二章《奇妙的自然现象》,详细内容为“好玩的冰”。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冰的形成、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冰是水在低温下凝固而成的,了解冰的性质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冰的特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冰的形成过程和性质。

重点:观察冰的特征,学会用语言描述;动手制作冰玩具,体验冰的乐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冰玩具、PPT、实物展示台。

学具:水、碗、冰箱、盐、色素、勺子、漏斗、绳子、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冰块,引导幼儿观察、触摸,让幼儿说出冰的特征。

(2)讨论:冰是从哪里来的?冰和水的区别?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PPT讲解冰的形成过程,引导幼儿了解冰的性质。

(2)讲解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袋、冰雕、冰激凌等。

3. 随堂练习(5分钟)(1)让幼儿用盐、色素、水制作彩色冰块。

(2)观察冰块在室温下逐渐融化的过程。

4. 制作冰玩具(10分钟)(1)教师示范制作冰玩具,讲解制作方法。

(2)幼儿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1)让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冰玩具,分享制作过程。

(2)教师评价幼儿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冰的形成:水在低温下凝固2. 冰的性质:冷、硬、透明3. 冰的应用:冰袋、冰雕、冰激凌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冰玩具,并记录制作过程。

答案:略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观察冰在室温下融化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冰的形成、性质和应用,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中班科常活动《好玩的冰

中班科常活动《好玩的冰

中班科常活动《好玩的冰内容与要求1、让幼儿知道冰的物质特性,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2、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冰在冷水和热水中融化的快慢程度不同。

材料准备:1、冰块若干;抹布;冷水、热水每人各一杯。

2、ppt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幼儿感知了解0摄氏度以下水会结冰。

(观看ppt第1张-第4张)师:今天我带来了新朋友和你们一起玩!师:你听到水宝宝说什么了?师:水宝宝在什么时候变成冰娃娃?小结:原来水宝宝在温度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会变成冰娃娃。

二、自由玩冰,探索物理特性。

师:老师把冰娃娃请来,小朋友和他玩一玩,看一看、摸一摸冰娃娃是什么样子?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师:说说“冰娃娃握在手里有什么感觉?”师:冰娃娃身上还有什么什么秘密?师:我们一起看冰娃娃是秘密吧!(观看ppt第5张)小结:原来冰娃娃有这么多的秘密!握在手里是硬硬的、冰是冷冷的、冰是光滑的、冰是会融化的。

三、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

1、师:你们的冰娃娃和刚拿到时后有什么不一样?师:你真棒说出了一个新词——融化。

冰娃娃是可以融化成水宝宝的。

小结:原来冰娃娃在手里会融化掉!变成水宝宝!2、教师请大家一起做实验。

师:还有一些冰娃娃好多天没有洗澡了!我们来帮助他好不好?①摸摸两杯水,说说不同的感受。

师:请小朋友每个人轻轻的去取一杯水坐好!每个人再到我的前面取一杯水坐好!师:请你看看、摸摸这两杯水,有什么感觉!②每杯水放进一块冰,引导幼儿比较、观察冰块变化。

师:请你每个杯子放进一个冰娃娃,观察一下!————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师:你观察到了什么?冰娃娃有什么变化?两块冰娃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③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小结:冰娃娃在热水中融化的比在冷水中快。

四、活动延伸课后思考题目:小朋友,为什么冰在热水里比在冷水里化得快呢?师:这个问题你们能回答么?我们下一次再做实验,寻找和揭开这个秘密吧!师:现在请你把杯子的水轻轻的搬起椅子回教室吧!3————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完整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完整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好玩的冰》。

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冰的特性,探索冰的奥秘,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冰的基本特性,如冷、滑、硬等。

2.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冰的形成过程以及冰的特性。

重点:通过实践探索,让幼儿感受冰的特性,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冰格、盐、色素、毛巾、勺子、盘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冰块,引导幼儿观察、触摸,让幼儿初步感受冰的特性。

2. 探索冰的特性(1)让幼儿观察冰块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如放置在室温下、盐中、水中等。

(2)让幼儿通过触摸、品尝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冰的特性。

3. 冰的形成过程(1)教师讲解冰的形成过程,让幼儿了解水变成冰的原理。

(2)进行小实验,让幼儿观察冰块融化成水的过程。

4. 例题讲解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冰块为什么会融化吗?”引导幼儿思考、回答。

5.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画笔记录冰块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2)让幼儿用彩泥制作冰块,并观察、记录冰块融化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冰的特性:冷、滑、硬2. 冰的形成:水→ 冷却→ 冰3. 冰的融化:冰→ 加热/盐→ 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中冰块融化的过程。

答案示例:冰块放置在室温下,过一段时间后,冰块开始融化,变成水。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制作冰块,观察冰块的颜色、形状变化。

答案示例:冰块在制作过程中,加入色素后,颜色发生变化。

冰块形状随着冰格的不同而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活动中,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参与程度,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2. 拓展延伸:(1)开展家庭科学活动,让幼儿在家中继续探索冰的奥秘。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自然界》,详细内容为第三节《好玩的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冰的特性,认识自然界中的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冰的形态、颜色和触感,知道冰是由水变成的。

2.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冰的特性,冰与水的关系。

难点:冰的形成过程,冰的观察和触摸。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冰雕、冰棍、放大镜、热水、毛巾。

学具:小盘子、小勺子、小布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冰块、冰雕、冰棍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让幼儿触摸冰块,感受冰的凉和滑。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讲解冰的形成过程。

(2)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在热水中的变化,了解冰与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冰块,说出冰的形状、颜色和透明度。

(2)分组进行冰块传递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冰的特性。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1)让幼儿分组讨论冰的用途,如制作冰雕、冰棍等。

(2)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2)引导幼儿思考:冰还可以怎么玩?激发幼儿对冰的探索欲望。

六、板书设计1. 冰的特性:凉、滑、透明、易融化。

2. 冰与水的关系:冰是水变成的。

3. 冰的用途:冰雕、冰棍、冰块降温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冰雕。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幼儿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冰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触摸、讨论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了冰的特性、用途和冰与水的关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寻找自然界中的冰,观察冰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进一步了解冰的特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完整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完整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中的第二节《好玩的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冰的形态、性质和特点;探究冰的融化过程;讨论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冰的形态、性质和特点,了解冰的融化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冰的融化过程及其原理。

2. 教学重点:冰的形态、性质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冰袋、热水、放大镜、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带幼儿到户外,观察冰块。

(2)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冰块,并描述冰块的形态。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冰的性质和特点。

(2)教师讲解冰的融化过程及其原理。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2)请幼儿用画笔记录冰的融化过程。

4. 讨论冰在生活中的应用(1)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冰在生活中的作用。

(2)幼儿分享自己知道的冰的应用。

(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冰的奥秘。

六、板书设计1. 《好玩的冰》2. 内容:(1)冰的形态、性质和特点(2)冰的融化过程(3)冰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冰的融化过程,并用画笔记录下来。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冰的形态、性质、特点和融化过程。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冰的细节,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冰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如:节约用水,减少冰的使用;利用冰块制作冷饮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冰块的观察;2. 例题讲解中冰的融化过程及其原理的讲解;3. 随堂练习中幼儿动手操作和记录冰的融化过程;4. 作业设计中观察冰融化过程的作业;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环保意识培养。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好玩的冰》中班科学课《好玩的冰》适合进行中班科学主题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学习制作“冰花”,知道冰是凉爽,坚硬和光滑的,并最初了解到冰是从水变成的,而冰遇热。

变成水,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01003010的教案。

[活动]1.知道冰凉,硬且光滑。

初步了解冰是从水变成的,加热时冰会变成水。

2.学习制作“冰”3.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4.发展观察和比较幼儿的能力。

[活动准备]1.让父母在家中为他们带上一盘冰和一小碗八宝粥。

每组一碗温水。

2.教师的冰块,彩色纸,大果冻盒,水,羊毛等物品。

【活动步骤】1.由年轻的自由球员制造的冰块。

老师问孩子们谁做了冰?它是怎么发生的?2.老师指导孩子感知冰的特征。

(1)老师:孩子们仔细看冰的颜色?幼儿:没有颜色,非常明亮.(2)老师:碰到冰时感觉如何?幼儿:凉爽,非常油炸的手。

(3)孩子们捏冰时在做什么?幼儿:非常努力,不能动.(4)老师要求孩子们将冰块放在手掌上,看看冰块有什么变化?水是怎么来的?(5)手中会慢慢变成水,又有什么方法变成水呢?(6)请孩子将自己的冰块放入温水盆中,观察冰块缓慢融化的过程。

3.老师演示了制作冰花的方法,孩子们学习了制作冰花的方法。

(1)孩子们,您看到老师制作的美丽冰块吗?使孩子学习兴趣。

(2)老师问孩子当前的冰块和刚玩过的冰块有什么区别?请告诉孩子有什么区别?(3)孩子们仔细观察老师的冰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你想这样做吗?(4)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冰花。

(5)第二天,老师和幼儿将精心制作的冰花放在外面(因为幼儿园没有冰箱),以享用冰花。

4.享受冰。

第二天,取出冰花,挂在外面的绳索上,看看谁造出了最美丽的冰。

[活动范围]请与父母合作在家里制作冰花。

让孩子们观察冰的融化。

早晨,观察窗户上的冰。

【设计方案】现在是冬天最冷的时间。

我利用冬天的特点,让孩子们亲手知道水在遇冷时会结冰成冰,而冰将变成热的科学原理。

因此,我精心设计了这门科学课。

小百科全书:冰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好玩的冰》

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好玩的冰》

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好玩的冰》
教学目标
1.了解冰的基本特征,并熟悉水、冰的相互转化过程。

2.初步了解冰的来源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内容
1.冰的基本特征
–冰的构成
–冰的外观特征
–冰的物理特性
2.水、冰的相互转化过程
–水的变化
–冰的生成
3.冰的来源及应用
–冰的来源
–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冰的基本特征和物理特性。

1.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呈现等方式,介绍冰的基本特征,包括冰的构成和外观特征。

2.提问:当温度降至零下时,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一下。

3.教师讲解水、冰的相互转化过程。

4.提问:为什么炎热的夏天我们要吃冰棍呢?请同学们踊跃举手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冰的来源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1.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同学们介绍冰的来源。

2.教师分发小冰块,让同学们亲手感受冰的硬度、冷度。

3.提问:在炎热的夏天,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不那么热呢?吃冰块和喝冰水有什么区别呢?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课堂提问法
3.实验教学法
教学评估
1.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是否掌握了冰
的基本特征、对水、冰的相互转化过程是否理解等。

2.通过出题、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同学们了解了冰的基本特征及其物理特性,初步了解了水、冰的相互转化过程,了解了冰的来源及应用。

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课堂,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一、教学内容《好玩的冰》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第三节。

本节课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冰的基本特性,观察冰的融化过程,探索冰与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冰的基本特性,知道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

2.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冰与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冰的基本特性,观察冰的融化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盆子、盐、勺子、热水、温度计、色素、滴管。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装满冰块的盆子,引导幼儿观察冰块的外观,让幼儿触摸冰块,感受冰的冷和滑。

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用简单的语言讲解冰的基本特性,如:冰是透明的,是由水凝固而成的,冰融化后变成水。

3. 探索冰的融化过程(10分钟)a. 将冰块放入盆子,加入盐,观察冰块融化速度的变化。

b. 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观察冰块融化速度的变化。

c. 记录冰块融化前后的变化,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4.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用滴管向冰块上滴色素,观察色素在冰块上的变化,了解冰的渗透性。

六、板书设计1. 冰的基本特性:透明、冷、滑。

2. 冰融化过程:冰→水。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冰块融化前后的变化。

2. 答案示例:冰块融化前是固体,冰块融化后变成水,是液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冰的特性是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在冬天观察冰的形成,体验冰的乐趣。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共同探索冰的科学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冰与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2. 实践情景引入:触摸冰块,感受冰的冷和滑。

3. 探索冰的融化过程:观察盐、热水对冰融化速度的影响。

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

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

《好玩的冰》一、教学目标1.了解冰的基本特征,知道冰遇热会融化的现象。

2.通过实验和观察,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冰的特征,掌握冰融化的条件。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冰融化的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冰块、热水、冷水、盐、小盘子、计时器、温度计。

2.纸杯、吸管、剪刀、胶带、气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冰块,引导幼儿观察冰块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冰块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感觉怎么样?2.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冰块的特点。

二、探索冰融化的条件1.教师将冰块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引导幼儿观察冰块的变化。

师:你们猜猜看,冰块在热水中会变成什么?在冷水中会变成什么?2.幼儿观察并记录冰块在热水和冷水中的变化。

3.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得出冰块在热水中融化得快的结论。

4.教师出示盐,引导幼儿猜测盐对冰块有什么影响。

5.教师进行实验,将盐撒在冰块上,让幼儿观察冰块的变化。

6.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得出盐可以加速冰块融化的结论。

三、制作冰雕1.教师出示制作冰雕的材料,引导幼儿讨论制作冰雕的方法。

2.幼儿分组合作,利用冰块、纸杯、吸管等材料制作冰雕。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4.幼儿展示自己的冰雕作品,与同伴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事。

2.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延伸1.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冰融化实验,观察冰在不同条件下的融化速度。

2.鼓励幼儿在家庭中尝试制作冰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教师在下次活动中组织幼儿分享冰融化实验和制作冰雕的经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冰的基本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冰融化的条件,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同时,本次活动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中班科学《好玩的冰》教案(教学资料

中班科学《好玩的冰》教案(教学资料

中班科学《好玩的冰》教案(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具体内容为《好玩的冰》。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冰的特性,探索冰的奥秘,体验玩冰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冰的形成过程,知道冰的特性,如透明、冷、硬、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合作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生活、探索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冰的特性,体验玩冰的乐趣。

难点:引导幼儿观察冰的形成过程,理解冰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热水、盐、色素、杯子、勺子、放大镜等。

学具:冰块、热水、盐、色素、杯子、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装满冰块的杯子,引导幼儿观察、触摸冰块,让幼儿说说冰块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冰的形成过程: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了解冰是如何形成的。

(2)冰的特性: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冰的透明、冷、硬、滑等特性。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冰块,说说冰块的特点。

(2)让幼儿将冰块放入热水,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

4. 小组活动(1)冰块加盐:让幼儿在冰块上撒盐,观察冰块的变化。

(2)冰块染色:让幼儿在冰块上滴色素,观察冰块的颜色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冰的形成过程2. 冰的特性:透明、冷、硬、滑3. 冰的玩法:加盐、染色、观察融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冰块在热水中的融化过程,记录融化时间。

2. 答案:冰块在热水中融化时间约为510分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冰的特性,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合作能力。

但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安全操作,避免受伤。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冰,观察并记录冰的特性,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操作;2. 幼儿观察冰块融化过程的引导;3. 作业设计的实施与评价。

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

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

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1 活动目的1.知道冰是凉的、硬的、光滑的,初步理解冰是由水变成的,冰遇热会化成水。

2.学习制作“冰花”3.开展幼儿的动手才能。

4.开展幼儿的观察比拟才能。

活动准备1.让家长提早在家为幼儿动制一盘冰和一个八宝粥小碗。

每组一盆温水。

2.老师做好的冰花、彩纸、大的果冻盒、水、毛线等物品。

活动过程1、幼儿自由玩家长做的冰块。

老师问孩子这些冰是谁给做的?是怎么做出来的?2.老师引导孩子感知冰的特点。

(1)师: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冰是什么颜色的?幼儿:没有颜色、很亮……〔2〕师:刚刚你们摸冰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幼儿:凉凉的、很炸手。

〔3〕孩子们,捏冰的时候怎样?幼儿:很硬很硬、捏不动…..〔4〕老师请小朋友将冰放在手心里,看看冰有哪些变化?手上的水又是怎样来的。

〔5〕并在手里会渐渐化成水,说一说还有什么方法化成水?〔6〕请幼儿将自己的冰放在温水盆里,观察冰渐渐融化的过程。

3.老师演示制作冰花的方法,幼儿学习制作冰花。

〔1〕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做的冰花漂亮吗?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老师问幼儿如今的冰和刚刚你们玩的冰有什么不一样?请幼儿说说不一样在哪儿?〔3〕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的冰花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

你们想想做?〔4〕老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冰花。

(5)老师和幼儿把做好的冰花放在室外,〔因为幼儿园没有冰箱〕待第二天欣赏冰花。

4、欣赏冰花。

第二天把冰花取出,挂在外面的一根绳子上,共同欣赏谁做的冰花最漂亮。

活动延伸请家长配合,在家在制作一个冰花。

让幼儿观察冰花融化的现象;早晨的时候,观察窗户上的冰花。

设计意图如今正是冬季最寒冷的时候,我利用冬天的特征,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得知水遇冷会上冻结成冰,那冰遇到热就会化成水这一科学道理。

于是我精心设计了这节科学课。

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2 活动目的:1、知道冰的变化2、有积极探究冰的兴趣3、制作冰灯活动重点: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活动难点: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活动准备:1、事先准备一些干净的冰块2、准备不同形状的容器,各种装饰物品,绳子,彩色颜料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