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教学有效性论文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优秀获奖科研论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伴随新课程实验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对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敢问”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分析初中物理课堂中学生不愿提问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长期以来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学生产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从而让学生畏惧课堂,而不敢提问.教学实践表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敢问”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能够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因此,作为物理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者应想尽办法给予鼓励和表扬,充分肯定问题中的合理成分,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二、创设启发情境,诱发学生提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可针对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与乐问.例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实验教学.实验前提:全班学生初步掌握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知识.实验器材:电动势为3V(内阻很小)的电源1个、电动势为12V(内阻很大)的电源1个、额定电压为3V 的小灯泡1只.实验猜想:将灯泡分别与上述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何种情况?学生猜想:小灯泡接在3V的电源上时将会正常发光,接在12V电源上时将会被烧毁.实验演示:小灯泡分别接在两个电源上,其结果是小灯泡与12V电源相接时没有被烧毁,亮度比接在3V电源上时暗一些.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的验证形成了强烈反差,引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纷纷产生疑问:(1)为什么3V的小灯泡接在12V的电源上亮度变暗?(2)为什么3V的小灯泡接在12V的电源上电流变小?(3)高电压的电源和低电压的电源接在同一电阻上,电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三、教给提问方法,学会质疑问难“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出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单向性,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学生在提问时亦喜欢模仿教师的方式与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可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物理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传授一些提问的技巧,使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1.问题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可针对所讲授内容提出问题,并向学生分析: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提出的.让学生思考: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以此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模仿并提出问题.2.比较异同法教者可要求学生针对以下方面进行比较,提出相关问题.①比较同一物理规律在不同情境下应用,会出现怎样的不同;②比较新事物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和类似现象之间的异同,从中发现问题;③比较不同概念,不同规律之间的异同;④比较某一瞬间前后情况的变化异同;等等.3.反向思维法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有的学生提出:现实世界是一个摩擦力的世界,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会变成怎样?提出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坚持“授之以渔”,定能让学生的提问向“准”、“活”、“精”的方向发展.四、强化实践训练,培养提问习惯实践表明,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实践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1.开展说课活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进行说课.如,教者揭题后,可让学生说一说具体课题的解决设想;在结尾教学部分,可让学生归纳文本的知识体系;在概念、规律等知识教学中,可让学生对相关习题的题意、解题思路、解题结论进行评说,对其中的物理规律、模型进行评说.2.坚持记录问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的习惯,还可在班级中设立问题记录本.具体要求:记录本可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记录,内容只要与物理学习有关,可以是学习中的疑惑,可以是对别人所提问题的解答,或是对已有答案的评价.需要指出的是,教者应对问题记录本进行密切关注,筛选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讲评,肯定相关问题的价值性.总之,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培养和激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逐步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论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摘要: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教师的教是主要因素,在平时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意识;数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解析,引发出更多的新的问题。
其实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教师的教是主要因素,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影响在师生的心目中,存在着这样一种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本份”,因而有些教师不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抑或从根本上就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浅薄,甚至对一些敢于提问的学生冷嘲热讽;对学生来说,认为提问与己无关,与其让老师生气,不如安分守己听讲为妙。
2.“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能听懂教学内容,能机械的记笔记,能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行了。
因此,学生既没有质疑的时间、空间,也没有质疑的必要。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也是学生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条件,因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任务和目的。
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面对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但这些问题意识能否得以显现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抑制了处于萌芽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的表露,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机会,或者不敢提出胸中悬而已久的一些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端正思想认识,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从分数至上转向问题为重,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教学实效论文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教学实效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然而,现行教育非常重视研究教师如何设计问题,而不是如何设计充满矛盾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以致大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的习题,解不出的答案,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
学生“问题意识”之薄弱,学习功利性之明显,已经无情地成为制约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瓶颈。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本人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一部化学发展史,其实就是化学问题被不断提出、解决又不断地提出新问题的历史。
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史知识,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拉瓦锡对燃烧本质的质疑导致了科学的燃烧理论的诞生、雷利对数据千分之一误差的质疑使得稀有气体元素被发现……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告诉学生,不少化学学说在诞生之初本身就很不严密,是经过后人慢慢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而发展到今天的化学大厦也绝非完美无缺,许多经典的化学理论在鲜活的不断变化的实践面前总是面临挑战;同时,超导材料、海洋新能源的利用、纳米技术……无数的新问题也正等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去研究。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走到学生当中,多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想怎样解答这道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需要交流讨论?”等等。
另外教师还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鼓励学生指出老师的缺点。
在这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越之高涨,探究知识的欲望也更强烈,问题意识也能得以强化。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随时设想处在学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
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质疑提问。
(1)对“基本概念”提问弄清基本概念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讲清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
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一、营造自由氛围,让学生敢问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1.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串并联电路时,教师向学生提出:(1)你知道你家里的电器设备是怎样连接的吗?(2)楼梯电灯上、下两个开关都能控制同一个电灯,你知道它们之间又是怎样连接的?然后给学生讲清电路原理,画好电路连接图,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当学生电路连成功时,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然后对学习更有兴趣.2.通过生动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位学生在测量核桃的密度时,想用“排水法”测体积,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用细线系好核桃,压入水中时,核祧总会浮出水面,他非常着急,当我走到他旁边时,他用求助的目光望着我,我微笑着问他:“想让它沉下去吗?”他点点头.这时,我取出课前准备好的细针,对他说:“这根针对你有帮助吗?”他想了想,摇摇头.我鼓励他说:“别着急,同桌讨论一下.”当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再回来时,他兴奋喊到:“老师,我们想出来了,用针把它压下去就可以了.”接着旁边的一位同学也忍不住,自动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个方法,先用排水法测出一个小铁块的体积,再把核桃和铁块系在一起,用排水法测出它们的总体积,两者相减就是核桃的体积.”同学们越说越高兴,越说越激动,整个教室就像一盆沸腾的开水.看着学生眼中射出了智慧的火花,我此时此刻才真正地体会到什么叫成就感.我继续问:“核桃为什么会浮在水面?”大家说,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我又问:“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又陷入沉思中.我笑着说:“刚才大家从核桃本身找切入点,现在能否逆向思维从液体上找切入点?”这时,有一位同学跳着说:“我知道了,只要把水换成另一种比核桃密度小的液体,它会沉下去的.”教师在课前已经预设到学生在测漂浮物体的密度时会遇到障碍,提前为他们准备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拿出来,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当学生最需要帮助时,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来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断放射智慧的火花.当学生正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陶醉”时,教师话锋一转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仅“捡”到了“贝壳”,同时又“寻觅”到了“珍珠”和“宝石”.3.用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电流的磁场”时,我先给学生讲:1819年的冬天,奥斯特受命主持一个电磁学讲座.奥斯特将一根与伽伐尼电池相连的导线垂直地放在一枚磁针上方,发现磁针不运动.然后他再用一支更强的伽伐尼电池另做一次同样的实验,并打算随后便结束他的讲演.就在这时他突然又说道:“让我们把导线同磁针平行放置试着看……”刹时间,他完全愣住了.他究竟发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做奥斯特的这个实验,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学生观察到磁针发生偏转时,“哇!为什么磁针会发生偏转?”学生异口同声地提出这一问题.三、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想象、猜测,敢于超越常规,不盲从书本和老师,不迷信权威,鼓励学生善于从看似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中见奇,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在质疑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在讲惯性实验时,可设置问题:桌上有一盛水杯,一只茶杯,一张纸片,请用这些器材设计惯性实验.学生根据问题,探索、研讨、操作.有的学生这样设计:盛水杯放在桌边,茶杯底压着纸片,快速抽动纸片,茶杯不会掉下来,说明茶杯有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教师鼓励学生:“这位同学做得非常好,难道自古华山只有一条路吗?有无其他做法?”这无疑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在争辩中撞击了创新的火花.于是就有:手推茶杯运动,手停止,杯还要运动一段距离才停下来,把纸叠成飞机,用力一掷,飞机飞出去等说明惯性的实验,调动了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四、适时评价,让学生善问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其次,让学生评价,如学生在评价时可根据前面同学不同的说法作不同的评价:前面同学说得好,学生就说:“我非常赞成(欣赏)他的想法!”说得不完整的,学生会说:“我可以给他补充吗?”或者说:“我给他提个建议!……”如果前面学生说错了,就说:“我对他的说法有意见……”这样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建立学生提问记录册,在小组中进行评价,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总结评价挂钩.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科学地回答学生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实效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摘要:数学学科对学习者的思维具有较高的要求,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抽象性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也要得到相应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应对学习。
疑问作为重要的思维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了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旨在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的灌输,教师怎么讲自己就怎么记,缺少自己的思考与理解。
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对教师会形成较强的依赖性,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缓慢。
随着数学教学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加大,若学生仍然保持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数学学习中会越来越吃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减少后续学习道路上的障碍,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会提问,会分析问题,思考解题思路,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是借助他人的力量,让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情境教学法具有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数学趣味性和引导性等作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适宜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样可以驱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探究学习。
相较于灌输式教学,情境教学法可以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活跃,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征。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可以更主动地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随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不断增多,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发展。
如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正负数》。
正数、负数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陌生且抽象的。
实际上,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们接触过的数除了“0”之外,都属于正数,而对于复述,学生接触的则比较少,有的学生甚至完全没关注过生活中的“负数”。
为了确保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给学生设置了生活情境。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浅谈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我的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个很多教师达成共识的问题,那就是在课堂中提问的人越来越少。
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尤为重要。
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很多教师都有感触,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越来越少。
追溯原因,有的学生怕丢脸,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子不大,不敢问。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大胆思考,才能做到敢想,敢说,敢问。
上课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的微笑,尽可能的做到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轻松、愉悦的。
对于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水平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于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高度评价,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就感;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能一味的批评,要启发他们换位思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让每一个质疑的学生都消除顾虑,获得成就感。
二、循循善诱,使学生好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自己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充分发挥“问题”的神奇作用,不仅自己要领悟提问的技巧,更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技巧与解答的方法。
(一)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挖掘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不要把每一课时都安排得紧紧的,否则,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
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思索中发现问题,提出有水平的问题来。
有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也可以在预习时布置预习,请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写在专门的本子上,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这样效果更明显。
(二)积累固定的句式,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提问也是有规范的途径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从教材出发,逐步引导学生积累经常遇到的提问句式,提高提问的水准,如:可以用“为什么……”,“是不是……”等句式进行提问。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随之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都忽视了这种意识的培养,总是自己在问,而从不让学生去提问。
实践证明: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当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能及时做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展创造活动。
相反,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
那么,在课堂上他们也不会有精彩的表现,更不会积极开动脑筋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因此可以说,好奇心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动力。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敢于提问在教学中,通过听课和座谈等我们也发现尽管教师精心创设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情境,而想提问题的和会提问题的学生总是极少的一部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1、学生不懂该怎样提问题;2、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感而不敢提问题;3、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怕被老师和同学讥笑,而不敢提问题;4、提问的时间安排过短,流于形式,走过场,让学生没有机会提出问题。
而这些原因,无疑会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激发与培养。
鉴于此,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就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平时的交流和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学生的心灵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
只有我们做老师的真正放下架子,抛开所谓的“师道尊严”这一美德,撇开面子,用情感激发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教学过程才能是师生平等互动、宽松、和谐的。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升政治教学实效论文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政治教学实效摘要: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造活跃的问题课堂,挖掘学生的提问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政治教学实效等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从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问题意识的培养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改;培养;问题意识;提升;教学实效【中图分类号】g633.2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
”[1]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养成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是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但是对与刚上高中的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对初中政治的印象主要就是“背多分”,觉得政治课没意思,不愿意思考和提问,总的来说问题意识比较薄弱。
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解决问题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而事实上,教师作为主导者在引导学生提问上也存在较多问题,许多传统提问已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
其表现为:一是呆板平淡,提出问题平淡无奇,学生没有兴趣思考。
二是深浅过度,学生会因太难不能思,或者太易不愿思。
三是无针对性,不关注学生需要,枯燥乏味,学生不乐思。
这也远离了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
四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使学生不易思。
一旦它们形成恶性循环,不仅使提问题的积极作用难以发挥,也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心甘情愿地拘泥于这种禁锢。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相关推荐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现代教育论有一个命题:“一个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初听顿觉很新鲜:“学生听课一点就通,没有问题还不好吗?”其实不然,问题才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走进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教者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好若干问题向学生发问,而不是想办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
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淡薄了,课堂上也就难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新,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就逐渐的缩小。
在教学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尝试:一、转变教学模式,提问角色换位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则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事先设想的范围内,以便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就在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变教师提出问题为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比如数学的应用题是许多学生的难题,尤其是寻找等量关系,如果我们尝试由学生自己编题自己做,我想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二、培养能力,教给技巧,让学生学会提问。
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技巧,于是他们就不敢问、也不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有的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
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数学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主要学科.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诱导学生想问题,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善于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唤醒“问”的意识,使学生想问质疑的意义,对多数学生来说,是缺乏认识的.因此唤醒学生“问”的意识,使学生产生想问的冲动,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常给学生讲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任何科学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教师或某些同学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二、增强“问”的信心,使学生敢问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学习潜能,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有些自卑;自己有问题,却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图而挨老师的批评、指责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受到同学的嘲笑.因此,教师既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设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得不耐烦,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相反,若能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即使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力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鼓励,这样就会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增强提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如有一道练习题:一个长方形纸片长20 cm,剪下一个正方形,剩下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同学们看着题目苦思冥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提出:“这道题不能计算.”于是我给补上一个条件:宽15 cm.大家很快算出了结果.这时有个调皮学生举手说,这道题不要宽这个条件也能计算剩下纸片的周长.这大出我的意料,但为了保护他的积极性,我只好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是吗?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结果他讲得头头是道,我抓住时机适时地引导,保护了其积极性,并鼓励同学向他学习,多思考、多提问题.三、创设“问”的情境,使学生会问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思维来自于疑问,意向产生于恰当的问题情境.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而且问题情境的确定性又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应把学生带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在问题情境中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创造问题情境,一要抓住“趣”,二要抓住“境”.1. 趣.以趣生趣,由疑点激发学生思维,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如,在讲“圆的认识”时,我利用电脑上设计的程序,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地看到骑圆轮单车的快而且稳,骑方轮单车的慢而且颠簸得厉害,同学们都被骑方轮单车的滑稽样逗乐了.学生由趣生疑,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想知道圆轮单车为什么又快又稳?圆有什么特征?圆有哪些部分组成?怎样画圆等.这样,学生从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地过渡到现实情境,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感受到认识的乐趣.2. 境.情境创设的手段方式多种多样,故事讲述、实物模型、图片、幻灯投影、电脑显示、实验演示、表演操作等,都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课前我做了简单的教具:三组带有刻度的线段,第一组的长度分别是3、4、6,第二组的长度分别是3、4、8,第三组的长度分别是3、4、7,同时要求学生明天上数学课每人带三根小细棍,要求长度不一.课上我首先提出问题:(1)什么叫三角形?(2)是否任何三条线段就能组成一个三角形?(3)把你们所带的线段演示一下,看能否构成三角形(不改变线段的原有长度)?结果一部分学生高兴地举起手来:“我成功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说:“老师,我没做成,有一条线段太长了,要是能去掉一点就成了.”这时我叫一个成功的学生上来给大家演示我的教具,发现第一组线段能构成三角形,而第二组线段首尾不能顺次相接,构不成三角形,第三组线段首尾能顺次相接,但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也构不成三角形.好多学生发现只要把长线段去掉一点,或把短线段再延长一点,就能组成三角形,那么长长多少?短短多少?有没有限制?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最后自行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四、体验“问”的快乐,使学生爱问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另一个主要的动机——成就动机.教师对学生发问的精彩之处,要给予及时的言语表扬,或者用微笑、点头、肯定手势以及关怀性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使学生体验“问”的快乐.如,在讲“圆柱侧面展开图”时,先让学生尝试操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学生像课本一样沿圆柱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有个学生却争议说:“我的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热情地表扬了这个学生不迷信书本、敢于创新的精神,他高兴极了,其他学生也情绪高涨.这时一个平时不爱言语的学生又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那么怎样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呢?”学生顿时思维活跃,把学习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爱因斯坦对他能成功的回答是:“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喜欢刨根究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促进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科学探究实效天台实验小学庞连科曹碧锦文章摘要: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是探究的第一步,探究的问题决定着整个探究活动的方向。
对于学生来说,能自主地提出问题更有重要的培养科学精神的意义。
在课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提出假设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在充分展示其内在的思维过程,合理陈述假设中产生问题。
而合理的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使整个探究过程动力十足。
有结构的材料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也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积极的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的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问题意识科学探究实效假设情境材料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能不断提出问题的心理品质,并且认为提出问题有较高的价值。
所谓不断提出问题,则指有高度的怀疑精神,经常进行质疑和怀疑的思维活动。
所谓怀疑,“代表了一种对于现实存在多具有的不确定性倾向,即对客观世界与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持不信任态度的倾向,引申在科学活动中,表现为对传统的概念、学说、理论在新的条件下失去信任,并对其重新进行审查、检查、探索的一种理论思维活动”。
问题是对怀疑的一种表述。
因此,不断提出问题,就是不断质疑并把怀疑表述出来。
认为提出问题有较高的价值,是一种价值评价,就是指能把这种价值评价纳入自己的判别标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不断提出问题。
“创造性的教学并不在于直接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一切知识都会成为令人生厌的无病呻吟,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真正的实效。
”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则是怀疑精神的表现,是其由未知向已知的重要过渡,对他们来说,能自主地提出问题更有重要的培养科学精神的意义。
在科学上,人们一般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它往往意味着真正的科学创新的开始,科学探究也是如此。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效率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他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效率、教学方法、学习效果引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主要提供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现代教育已经开始转变,教师更多地充当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是指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1.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习动力。
当学生发现问题,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答案,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知识。
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将逐渐培养出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会更加敏锐地观察和思考,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方法和思路。
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可以在课堂上灵活运用:1.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并给予回答,同时也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 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分析问题的关键点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问题意识。
结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是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和敏感,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思考与探索欲望,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语文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提问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本、解读材料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文、观察现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环保问题、交通问题等,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背后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改写故事情节、编写新的诗歌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三、培养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课外阅读材料、多媒体资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通过广泛阅读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发现并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提供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挑战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组织开展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比如调查研究、实验观察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教学效率论文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就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而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则是前提,这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育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像平静的湖面上投入的一粒石子,它能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叩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学生对于刚刚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萌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但有些学生尽管心中有疑,也不敢当堂讲出来,一是怕被同学取笑,二是怕被老师责怪,久而久之,当疑问越积越多,而自己又无法解疑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数学缺乏信心。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把老师和同学当成与他们共同探讨知识的朋友和伙伴。
在教学中,我注意从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真正地去关心,爱护学生。
当学生有问题或困难时,我就从多方面,多角度给学生以体贴、关怀和帮助,以平等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另外,我还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采用“分步评价法”,即在数学中不是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发现或解答作为评价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而是对学生思维、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某一个数据、一个符号的正确都加以肯定,对差错或不足之处,则启发学生找出症结所在。
此外,课余时间也是我与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下课后,只要有时间,我总是观看或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们闲聊,借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疑点,生活中的难题,使学生多方面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真正形成了充满了人情味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乐意上我的课,课上也就敢提问题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问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关注问题意识 提高课堂实效论文
关注问题意识提高课堂实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在课堂四十分钟内体现其实效,关键在于师生问题的设置上看它是否重要而又简洁,问题的设置既要有广度和深度,又能突破重难点,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抓关键点找切入口课堂教学中一篇课文,能否达到让学生乐学、易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实施的技巧。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时巧妙地选取课文的切入口,并以最佳的角度和方式切入,往往多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水道渠成地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这个切入口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结构方面入手、语言入手等多种角度进行,从而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在上《白鹅》一课时,我从如何体现白鹅“傲慢”一词入手,引领学生自己找出其头形、叫声、步态、吃相等与众不同的表现及作者对白鹅喜爱之情,继而掌握状物文章的写法。
再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我提示学生以“桃花源”为线索,试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章内容。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讨论后,最终理出了文章思路,即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继而教师在继续追问,为什么寻不到桃花源?学生在探究中揭示出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这一主旨。
为此,如果我们找准切入点,去阅读、去研究、去突破,疏导课文,不仅可以探本溯源,找到文章主旨,甚至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提问适量要少而精提问适量,即教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和摒弃“满堂问”形式,提问要少而精。
对于教学内容,不见得都能提几个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如果非要提出那么几个问题,则问题必有梯度,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体现出问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及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培养问题意识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培养问题意识论文“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己有知识积极探究间题的心理状态。
它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驱动器。
如何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武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是知识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
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需把学生推在主体位置。
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
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交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着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问题。
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实事求是的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敢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
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能力发展的构成分。
二、营造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有情感的交融,没有纯情感的认知,也没有纯认知的情感,二者协调,相互作用,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来知。
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动作来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宽松与鼓励的情感信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表意见,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优秀获奖科研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已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数学作为初中的关键性学科,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但是,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人发言的现象居多.现在的中学生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自主性,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听教师讲,学习被动,参与意识差,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例题、习题太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课前预习很重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进行课前预习,这节课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才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在课前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动脑去思考,指明预习的方向,使学生对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做好标记.例如,在讲“椭圆的定义”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长轴和椭圆上任一点与其两焦点的距离和是相等的?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预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2.让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的掌握有赖于总结、归纳.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数学实验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活动,自己动手,才能消除光说不练的现象.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四边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动脑画出自己所知道的四边形.在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后,进行展示、评比.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3.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见解,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进而发现问题,知道如何提出问题,学会怎么去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每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能过于简单,要有适当的难度.这样的话,学生就不能单纯凭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就会开动脑筋,用不同的办法去解决.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动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拼图游戏.看谁拼得又好又快,提出的问题新颖.学生分别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和想法,进而引出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的教学参与意识.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扮演好欣赏者、评价者、指导者的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觀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黄金分割”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好预习.在上课时,让学生自己去讲,如黄金分割问题的提出、作法和证明,而且指出黄金分割在几何作图上的作用.在学生讲时,教师要认真听,边听边引导,并作出评价.通过学生的大胆参与,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每个参与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局面,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去实践,去探索,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l、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领悟。
物理概念是科学抽象的成果,在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时,必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加工活动。
这个过程,是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比如:高中物理中“电动势”的概念,说法是:电动势等于电源的开路电压,这一表述虽然非常通俗,但学生学到此会产生很多问题,“如为什么要说开路?”电路开路和不开路电源电压不是一样吗?”这里就要充分重视学生的问题,能提出如上的问题,说明学生所学的新的概念与学生在初中时就已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电源两端的
电压总是不变的发生了思维碰撞,如果学生没有一种问题意识,干脆就理解为“电动势等于电源电压”或“电动势就是电源电压。
”这对于电动势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不利的。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能操之过急,应首先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学生在疑问驱动下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有意义的
问题,从而有所创新和创造。
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
能够提出问题,具有问题意识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和意义。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
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
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我认为要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1.营造民主环境。
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总是习惯于围绕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连串提问来学习。
因此,我们应该从主观拟定问题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把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去发现、去研究。
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展现自己的问题。
如一道关于正负电子对撞的习题:正负电子对撞机能将一对正、负电子发生对撞而湮灭,同时释放出一对光子,若正负电子的质量均为m,碰前的动能均为ek,则碰后转化成的光子在真空中的波长有多大?(已知真空中光速为c,普朗克常数为h)”。
在解决此问题时并不直接讲如何解这个问题,而是让学生思考后讨论自己在解决此问题时所存在的迷惑,展示各自在解答时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得出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课堂气氛就显得非常热烈,最后由学生列出这样四种表达式:a、hυ=2ek;b、hυ=2mc2;c、hυ=2mc2+2ek;
d、hυ=2mc2—2 ek。
学生各抒己见,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通过点拨,逐一剖析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后,再让学生确信正确的表达式为2 hυ=2mc2+2 ek,这样通过师生互动,从问题出发,充分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再加以认真的疏导和辨析,使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再解决自己的问题,能够心悦诚服。
民主的课堂环境能保持学生继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心和热情,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注重科学探究。
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
在物理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的机会,结合课外的延伸,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
要善于启发和诱导让学生拟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下,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由问题或任务出发,展开学生自己的活动,
在学生自主归纳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各种能力获得了提高。
3.倡导多向怀疑,鼓励大胆提问。
教材上的阅读材料、注释、插图、思考和讨论,学科间交叉的知识等都可能存在或隐含着“问题”、理论、概念、原理等等。
物理教学中应该
使学生敢说、敢做、敢疑、敢议,让学生内在潜能充分展现。
4、创设情境,发掘问题。
物理实验是根据教学要求而创设的一个用于探索物理问题的最适当的物理环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会形成很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疑问,从而引发他们去解开迷团的强烈愿望。
如在讲授动量定理内容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一学生将一个生鸡蛋举到某一高度,全体学生顿时会产生一疑问:假若鸡蛋落下会不会破呢?鸡蛋落下碰到桌子而破碎,迅速擦净桌面让学生重做实验,此时在桌面上放一块大海绵,这次鸡蛋又会不会破呢?这是学生瞬间在头脑中闪现的问题,结果是鸡蛋落下碰到海绵后反弹起来而被学生捉住。
在新课前利用了这样一个演示,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鸡蛋在海绵上为什么会不破的疑问去学习动量定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性地通过此类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更有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深刻地掌握了所学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