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

广州大学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
广州大学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数控音频放大器

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设计所在学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设计成绩:

广州大学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二0一四年一月十四日

(一)课程设计题目

数控音频放大器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选择的依据

作数控音频放大器这个课题的目的是让我们对学过的课程数字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的简单应用,从而熟悉这些知识用在哪里,该怎样用,加深我们对数电模电知识的理解,提高我们的应用能力。这个数控音频放大器设计中包括了数字显示模块,即计数、模拟开关选择、数码管等操作,可以让我们学到许多对芯片的的了解,教会我们如何阅读资料应用实际;同时包括了模拟电路,例如一级放大施密特单稳态、LM324、二级功放LM386如何输入信号,配置电源电阻等技能。

(三)系统设计的功能简介,本设计已实现的功能

该电路功能是能够通过两级放大将音频信号放大至驱动音频喇叭工作,放大倍数可调,可将倍数从零调到7,实现八级调节。同时能够实现按键调声音大小,并将所处档位用数码管显示出来。这几个功能均已实现,同时实现对音量的大小检测。

(四)创新性,实用性

数控音频放大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来确定放大级数,放大级数通过按压按钮的不同次数来实现,同时实现对音量的大小检测。

(五)总体方案选择的论证

按照老师给出的ppt,结合自己上网搜寻芯片的功能及用法,

最终放八路模拟开关选用4051,计数器选用74LS191,数码

管驱动选用4511,选用555构成单稳态防抖电路,放大电路

采用了LM324作为前级放大电路,功放芯片选取LM386,该款

新片使用简单,正负5V 甚至只要单相供电,用-5V供电后效果更好。(六)系统框图

(七)总电路图

(八)系统实现的基本原理和电路原理单稳态触发电路

(九)

共阴数码管接线图

2:74LS192计数模块

如下图所示,本计数器为四位十六进制,而需要的为八进制,故刚好可以取低三位作为输出,实现功能不变,而且简单。

3:译码驱动模块

CD4511本身具有译码和驱动功能,在其译码输出的端口分别通过10K欧姆电阻接到数码管的各个管脚。

4:模拟开关模块

模拟开关模块通过对输入三位二进制码进行译码,从而产生八个开关的导通

或者关断状态,从而实现该芯片输入输出的电阻实现八级变化。

5:LM324放大电路

这里采用了通向交流放大接法,为了电路简单,只采用了单相电源供

电,如下图,同向输入端接受音频输入信号,经过电容,这是为了“通交流”,

信号本身就是交流,阻断直流电源噪声。输入端采用了偏置电路,R3为输入电

阻,能够把信号加载在输入端,完整的传输。输出接口同样采用较大电容,为了

抑制直流噪声。

6:功率放大电路

如下图所示,采用了放大五十倍的接法,第三接口有10K滑动变阻器,可以用来调节输入信号的大小,电路输出端两个电容一大一小,分别用来滤去高频和低频噪声。实验测试喇叭的驱动的电压打到1.5到4V,完全可以使喇叭工作。

(十)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和元件的选择

(十一)实施方案说明

1:制作前期准备

选取课题数控音频放大器,设定设计目标能够将音频信号进行放大并保证较小失真,同时能够用按键调音量大小。选择芯片,确定每个模块用什么芯片实现,接下来购买芯片,进行焊接。调试。

2:制作过程

第一个是“跳线”问题,因为无论是从背面引线还是正面用杜邦线连接都会造成容易短路、接触不稳,所以选择零电阻,十分可靠。第二个是防抖动电路单

稳态触发的R、C选择,及决定按键脉冲识别时间。第三个,放大电路模块电阻电容的选择,如何使用324放大功能,如何偏置等。

3:调试过程

电路板焊接完成后,第一步进行与原理图的对比,防止多连、漏连、短路。第二步,用万用表进行导通测试,看各个芯片的高低电平是否都接到供电和地,芯片之间的连接是否正确。第三步上电,测各个模块的芯片引脚电压,看是否达到工作状态。

(十二)系统运行结果和现象

电路运行时通过两级放大将音频信号放大至驱动喇叭工作,同时能够实现按键调声音大小,并将所处档位用数码管显示出来。

(十三)元器件列表清单

序号名称型号规格数量

1 电阻1k 2

2 电阻10kΩ10

3 电阻2kΩ 1

4 电阻100kΩ 3

6 电容10μF 2

7 电容22μF 2

8 电容1000μF 1

9 芯片LM386 1

10 芯片LM324 1

11 芯片CD4051 1

12 芯片NE555 2

13 芯片CD4511 1

14 芯片74LS192 1

15 电源 1

15 芯片555 1

16 开关 2

17 显示器 1

18 稳压管 1

19 二极管 1

20 接线座 1

(十四)系统的用户使用方法指南

1.使用自制的正负五伏电源,正确接线。

2按下电源开关即可看到数码管显示出数字零。按按钮可以

改变数字(0-7)。

3.接入音频输入,扬声器输出声音,音质清晰。

4.按按钮可以改变音量,一共八挡音量调节

5.断开电源

(十五)问题讨论

1.扬声器在低音量输入时失真程度小,在高音量输出时失真

程度比较大

2.采用人工线路布局,所以有较多的跳线,在焊接方面,技术

有待提高,但整体还算美观。

3.使用555构成防抖动电路,但效果不是很好,可能是电容

大小选用不得当。

4.制作电源时烧毁了一块芯片,原因是发热太厉害。最后加上

散热片才减缓温度上升,但电源还是不能工作太久。

(十六)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电路基础

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谢陈跃,谢彬盛《电子电工实习基础》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三年制普通中专)培养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代码) 电子技术应用 091300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 2、学制 三年(2.5年在校、0.5年顶岗实习期)。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一般电子产品生产、应用的一线操作人员、销售与服务人员(从事安装和调试无线电通信、传输设备、广播视听、表面贴装技术等电子产品的中级技能人才)。 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一般电子产品的生产、装配、调试、贴装技术、维修和检测等技术工作,从事SMT技术与管理、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上的操作、监控及测试工作,以及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的采购、销售和服务工作。 四、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要求 (一)职业素质 遵纪守法,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和敬业奉献、吃苦耐劳品质;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了解企业生产流程,遵守各项工艺规程,具有安全生产意

识,重视环境保护,并能解决一般性生产问题。 (二)职业能力 1.具有安全生产、节能环保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能识读工艺文件、装配工艺规范和印制电路板装配图。 3.能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绘制简单的电子线路原理图。 4.能正确使用工具焊接印制电路板。 5.能判断常用电子元件的质量。 6.能检查印制电路板元件插接和焊接工艺质量,检查和修正焊接和插装的缺陷,并能拆焊。 7.能熟练使用常用电子电工类仪器仪表进行元件质量鉴别和电子产品的功能调试。 8.能维护、保养电子产品,完成简单电子电路的维修。 9. 能对数字电子产品及设备进行调试、运行、维护,并能解决简单的技术问题。 10. 能从事一般及数字电子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 (三)对应职业资格证书 1.对应职业工种: 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器件检验工、无线电调试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音响调音员、电源调试工、表面贴装技术人员。 2.对应职业资格证书: 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元器件检验员、无线电调试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音响调音员、贴装技术工程师。 (四)升学

课程设计举例

课程设计举例2011-12-21 12:21阅读(89) 设计题目:设计一个数字秒表,要求测量范围在0~60秒之间,有效数字达到0.01秒同时具有计时开始、计时停止、复位(是整体时间清零)三种功能,并且显示测量时间的数字。 5.3.1总体方案的选择 1.分析设计题目要求数字秒表是用来测量0~100秒之间的电子仪器。由给出的设计技术指标可知,数字秒表是用来测量时间的电子仪器,它的基本功能应该是:(1)准确的测定时间,测量范围在0~100秒之间,有效数字达到0.01秒。 (2)具有开始、停止、复位三种功能。 (3)结果需数字显示出来。 2.选择总体方案 (1)提出方案满足上述设计功能可以实施的方案很多,现提出下面两种方案。 方案一:如图5-3-1 所示,图中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图5-3-1 数字秒表设计方案一 ①计数电路。 ②基准时间的脉冲信号需分频产生。 ③针对开始、停止和复位三种控制方式设置的控制电路。 ④由开始、停止和复位开关构成的输入电路。 ⑤译码、显示电路用来读出秒数,并以十进制数的形式由数码管显示出来。 ⑥电源电路按电路要求提供符合要求的直流电源。 方案二:利用专用计数器集成电路制作。 因方案一需使用较多集成电路芯片,焊接点、连线非常多,制作是也容易发生错误。本方案大大减少了使用的集成电路的个数,同时功能齐全。故方案二中使用了专用计数器集成电路。 使用一片ICM7217A配4只共阴极LED数码管,可构成4位十进制可逆计数器,计数范围是0--9999。UP/DOWN开关为加/减计数选择开关。DISPLAY CONTROL为显示方式选择开关,接高电平时强迫显示器消隐,接低电平时不消隐无效零,悬空时,能正常计数并自动消隐无效零。 图5-3-2 数字秒表方案二 该方案是首先使用专用计数芯片四位十进制的计数器完成计数部分,此方案的传感器、基准时钟、输入、显示电路等部分与方案一完全相同,现将各部分的功能描述如下: ①四位十进制的计数器。 ②基准脉冲发生电路需分频产生周期为0.01秒的基准脉冲信号。 ③输入电路主要控制开始和停止计数,复位信号使用计数器自身的。 ④由于芯片中带有数码管的驱动电路,不需要显示译码电路。 (2)方案比较 方案一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使用器件为通用器件,但集成电路庞大,不易调试;方案二使用专用集成电路,电路内部结构复杂,成本高,不易购买、更换,但电路简单、易于调试。根据设计要求,两电路都能满足设计要求,应尽量使用通用器件,降低成本,故选择方案一。 5.3.2单元电路的设计

电子技术应用技术专业(中专)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2011年6月

目录 一、专业名称 0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0 三、招生对象 0 四、学制 0 五、人才培养目标 0 六、服务面向与人才培养规格 0 七、教学进度安排 (2) 八、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3) 九、典型工作任务 (6) 十、实践环节安排 (6) 十一、毕业条件 (8) 十二、教学团队保障 (9) 十三、教学条件保障 (11) 十四、机制与制度保障 (12)

一、专业名称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 学历层次:中专 三、招生对象 应届初中毕业生 四、学制 三年 五、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子技术应用的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胜任电子产品和电子设备的生产、检测、维修与管理以及电子产品采购、销售与服务等电子及相关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岗位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六、服务面向与人才培养规格 (一)服务面向

序号就业岗位 1 电子产品生产、检测、维修、管理 2 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3 电子产品技术咨询与服务 4 电子设备维护、使用、检测 5 电子产品采购、销售 (二)人才培养规格 1.社会能力 (1)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2)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能力; (3)具有对新技术与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4)适应市场竞争能力,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6)加强素质教育,进行外语、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培养,取得国家承认的相关证书。 2.专业能力 (1)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2)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3)掌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能力; (4)掌握生产第一线的设备管理与技术管理知识; (5)正确掌握电子线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6)具备电子信息产品的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的能力; (7)具备熟练应用电子电路常用的辅助设计软件的能力; (8)具备用传感器及传感技术对参数检测的能力; (9)能够识别和绘制电路原理图和零器件图; (10)具备分析电路,设计和实现简单电路的能力; (11)能够熟悉应用整流、稳压、放大、振荡电路与可控整流电路; (12)具备对常用模拟电路进行分析、调试能力;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报告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报 告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报告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班级:机电0811 学号: 2008716022 姓名:陈智建 指导教师:刘云、柯江岩 2012 年 1 月 13 日

目录 第一节绪论 (4) 1.1课程设计目的意义 (4) 1.2课程设计任务描述 (4) 1.3数控铣床的性能指标设计要求 (4) 第二节总体方案设计 (5) 2.1主轴驱动系统设计方案 (5) 2.2 X/Y/Z轴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5) 2.3电气系统设计方案 (5) 第三节传动系统设计 (6) 3.1主轴传动系统的设计 (6) 3.1.1主轴电机选择 (6) 3.1.2变频器的选择 (6) 3.1.3主轴传动系统设计 (6) 3.2伺服驱动系统设计 (7) 3.2.1伺服传动机构设计 (7) 3.2.2伺服电机选择 (7) 3.2.3 滚珠丝杠的选择 (8) 3.2.4滚珠丝杠支承的选择 (9) 3.3设计验算校核 (9) 3.3.1惯量匹配验算 (9) 3.3.2伺服电机负载能力校验 (10) 3.3.3系统的刚度计算 (11) 3.3.4固有频率计算 (11) 3.3.5死区误差计算 (12) 3.3.6系统刚度变化引起的定位误差计算 (12) 第四节电气系统设计 (13) 后附6张系统框图和元器件图。 (15) 第五节心得体会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节绪论 1.1课程设计目的意义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综合性技术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现代各种先进技术构成了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属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能力。 1.2课程设计任务描述 本课程设计主要要求学生设计一数控铣床的传动系统跟控制系统,即在已有数控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加工要求,进行二次开发。由于生产数控系统,伺服电动机的驱动器,伺服电机的厂家很多,即使同一厂家,其生产的产品系统和型号也很多。为了避免在设计过程中选型过于宽广,并考虑到本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训练从事设计的基本能力,数控系统规定选用Fanuc OI MATE MC。根据该数控系统控制性能,可控制3个伺服电动机轴和一个开环主轴(变频器),满足4轴联动数控铣床的控制要求。考虑到CNC控制器,驱动器和电机之间电器接口的相互匹配,在该设计中,要求3轴伺服驱动器,伺服电动机都采用Fanuc公司生产的产品。 1.3数控铣床的性能指标设计要求 (1)主轴的转速范围:1000—24000 (rpm) (2)主轴电机功率:30/37 kw (3)X/Y/Z轴快速进给速度15/15/15m/min,X/Y/Z轴切削进给速度,1-10000 mm/min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苯-甲苯精馏塔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苯-甲苯连续精馏筛板塔的设计 专业年级: 08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姓名:孙可(0804040118)指导老师:陈明燕 2011年7 月

目录 一序言 (3) 二板式精馏塔设计任务书五 (4) 三设计计算 (5) 1.1 设计方案的选定及基础数据的搜集 (5) 1.2 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7) 1.3 精馏塔的工艺条件及有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12) 1.4 精馏塔的塔体工艺尺寸计算 (16) 1.5 塔板主要工艺尺寸的计算 (18) 1.6 筛板的流体力学验算 (20) 1.7 塔板负荷性能图 (23) 四设计结果一览表 (29) 五板式塔得结构与附属设备 (30) 5.1附件的计算 (30) 5.1.1接管 (30) 5.1.2冷凝器 (32) 5.1.3 再沸器 (32) 5.2 板式塔结构 (33) 六参考书目 (35) 七设计心得体会 (35) 八附录 (37)

一序言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化工原理》课程和有关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制图》等)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单元设备设计为主的一次性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通过课程设计,要求更加熟悉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单元操作设计的主要程序及方法,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思考问题能力,计算能力等。 精馏是分离液体混合物(含可液化的气体混合物)最常用的一种单元操作,在化工,炼油,石油化工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精馏过程在能量剂驱动下(有时加质量剂),使气液两相多次直接接触和分离,利用液相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挥发度的不同,使易挥发组分由液相向气相转移,难挥发组分由气相向液相转移,实现原料混合液中各组分的分离。根据生产上的不同要求,精馏操作可以是连续的或间歇的,有些特殊的物系还可采用衡沸精馏或萃取精馏等特殊方法进行分离。本设计的题目是苯-甲苯连续精馏筛板塔的设计,即需设计一个精馏塔用来分离易挥发的苯和不易挥发的甲苯,采用连续操作方式,需设计一板式塔将其分离。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培养方向 电子技术应用 代码:091300 培养方向:以工业控制、电子产品和对口升高职院校为主、以数字视听、 汽车电子为辅。 二、招生对象与基本学制 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三年。 三、毕业学分 170+3分(其中3分为技能学分) 四、培养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面向电子信息、电子电气等行业企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从事电子电工产品与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检测、使用、维修、营销及生产管理等岗位工作的人才,兼顾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的需求。 五、职业范围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职业素养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遵守职业岗位规范;树立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业创业准备。 2.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身体,培养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合作与竞争、适应社会的能力。 4.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具备从事电子信息行业所需的独立思考、获取信息、分析判断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6.具有从事电子信息行业所要求的质量保证意识和严格按照规章和规范操作的工作作风,以及较强的安全文明生产与节能环保的意识。 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积极的职业竞争和服务的意识,工作责任感强,工作执行力强。 8.具备从事电子信息行业所需的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意识。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熟练使用常用办公和工具软件; 2.学会电子电路基础知识,读懂电子电路基本原理,熟练进行电子电路基本实验操作,具备分析电子电路、使用常用电子工具、仪器和仪表的基本能力; 3.学会电工基础知识,具备电工操作基本能力,具备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能力; 4.学会电子产品装配基础知识和基本工艺要求,熟悉电子产品装配的工艺与流程,具备装配、调试和检验常见电子产品、电子设备的能力;

基于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设计

基于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设计 罗耀军 摘要:针对高职软件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公共应用基础课程--《数据库应用基础》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基于项目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台阶式的模块化组织课程知识点,并分析课程各级台阶教学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解决办法及“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项目化;模块化;课程;设计 一、引言 根据区域经济建设所需的职业能力,以典型的工作项目构建高职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组织基于项目化课程的知识点,建立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急需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项目化、模块化的《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设计,在充分的分析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形成课程目标后,笔者以一个典型的“学分制管理”数据库应用项目为“底盘”,采用竖“木桶”方式理顺《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模块,台阶式的模块化组织课程知识点,并分析课程各级台阶教学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解决办法及“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完成项目化、模块化课程设计。课程教学项目化、模块化及“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掌握基于项目化课程的必备知识,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职业岗位竟争能力。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定位 《数据库应用基础》是软件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公共应用基础课程,它的前序课程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后续课程是各专业的《数据库应用技术》。本课程位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过渡到各专业的《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的中间,是各专业数据库应用方向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数据库操作能力、代码编写能力和初步具备应用项目的开发能力。课程定位表如表一所示。 表一:《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定位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数据库应用项目开发方法,对已知的关系数据库模型,在VFP平台的项目管理器中,熟练地完成数据库管理的操作,具备数据库操作能力;学生能正确理解关系数据库模型的数据类型、常量、变量、函数、表达式、类、对象、属性、事件与方法等概念,熟练掌据数据库管理的命令和程序设计方法,具备代码编写能力;学生能正确构造关系模型,理解模块程序中变量的作用域,熟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调研报告

年份总产值 (亿元) 增长 率 (%) 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 总产值 (亿元) 增长率 (%) 总产值 ( 亿元) 增长率 (%) 总产值 (亿元) 增长率 (%) 三大类产品总 产值比例(%) 表2 电子工业发展速度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职教中心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调研报告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电子产品制造一线的电子产品装配、调试、维修、检验及生产设备操作人员。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重点建设专业目录所规定的内涵,它包括了电子声像 设备、电子产品营销等若干个专门化课程。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电子工业总产值看,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了 30%( 表1),预计在今后的五年内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电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 例也在逐年增加(表2),反映出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 表1 电子工业总产值统计表 1995 2 470.7 662.0 947.7 861.0 26.8 38.4 34.8 1996 3 042.5 23.1 1 016.7 53.6 1 081.2 14.1 944.6 9.68 33.4 35.6 31.0 1997 4 001.5 31.5 1 238.3 21.8 1 496.1 38.4 1 267.1 34.1 30.9 37.4 31.7 1998 5 482.3 37.0 2 013.8 62.6 2 045.1 36.7 1 423.4 12.3 36.7 37.3 26.0 年份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电子工业总产值(亿元) 100.2 286.4 698.1 2 470.9 5 482.4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 2.02 3.45 4.9 4.2 7 我国的电子产品制造业主要是以加工业或制造业为主,行业的发展在最近几年里出现了一些新 的势头,一是合资企业的比例正在不断地增大,根据电子工业2000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 000 亿元的目标,预计“九五”期间新增利用外资至少要在30 亿美元以上;二是电子整机产品加快国产化;三 是各企业都向专业化发展,以求取得规模效益;四是企业为技术改造投入的资金大幅度增长。 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人员效率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冗余人员,另一方面又大量引入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近几年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各个行业中,电子信息行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在前列。 电子产品制造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两方面特点,一是具有高学历 的开发、研究、创造性人才,二是具有较熟练操作技能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以江苏的苏州工业园 区为例,整个园区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约占17%,这些人员主要是从事电子产品的开发、 研究以及高层次的生产管理,而70%以上员工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这些人员主要从事装配、调试、维修及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现状 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或职教中心办的 3 年制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这些学校总体上看在职业教育 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比较强调技能训练,特别是技工学校,与企业结合比较紧密,有相当多的教师 直接来自企业或从企业聘请,这些教师从事一线工作的时间长,经验较丰富,比较适合职业教育。 三、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X-Y数控工作台机电系统设计 院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1年 12 月 24 日

目录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1.总体方案 1.1导轨副的选用 1.2 丝杆螺母副的选用 1.3 减速装置的选用 1.4 伺服电动机的选用 1.5 检测装置的选用 2.控制系统的设计 3.机械传动部件的计算与选型 3.1导轨上移动部件的重量估算 3.2铣削力的计算 3.3直线滚动导轨副的计算与选型 3.4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计算与选型 3.5步进电动机减速箱的选用 3.6步进电动机的计算与选型 3.7增量式旋转编码器的选用 4.工作台机械装配图的绘制 5.工作台控制系统的设计 6.步进电动机驱动电源的选用 7.设计总结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尹志强.《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工业出版社

设 计 计 算 与 说 明 主要结果 设计任务: 题目:X-Y 数控工作台机电系统设计 任务:设计一种供立式数控铣床使用的X-Y 数控工作台,主要参数如下: 1)立铣刀最大直径d=15mm ; 2)立铣刀齿数Z=3; 3)最大铣削宽度mm a e 15=; 4)最大背吃刀量mm a p 8=; 5)加工材料为碳钢; 6)X 、Y 方向的脉冲当量mm y x 005.0==δδ/脉冲; 7)X 、Y 方向的定位精度均为mm 01.0±; 8)工作台导轨长度为1260mm ; 9)工作台空载最快移动速度min /3000mm v v y x ==; 10)工作台进给最快移动速度min /400max max mm v v f y f x ==; 11)移动部件总重量为800N ; 12)丝杆有效行程为920mm 。 一、总体方案的确定 1 机械传动部件的选择 1.1导轨副的选用 要设计的X-Y 工作台是用来配套轻型的立式数控铣床的,需要承受的载荷不大,但脉冲当量小、定位精度高,因此,决定选用直线滚动导轨副,它具有摩擦系数小、不易爬行、传动效率高、结构紧凑、安装预紧方便等优点。 1.2丝杆螺母副的选用 伺服电动机的旋转运动需要通过丝杆螺母副转换成直线运动,要满足0.005mm 的脉冲当量mm 01.0±和的定位精度,滑动滑动丝杆副无能为力,只有选用滚珠丝杆副才能达到。滚珠丝杆副的传动精度高、动态响应快、运转平稳、寿命长、效率高,预紧后可消除反向间隙。 1.3减速装置的选用 选择了步进电动机和滚珠丝杆副以后,为了圆整脉冲当量,放大电动机的输出转矩,降低运动部件折算到电动机转轴上的转动惯量,可能需要减速装置,且应有消

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目录 一、课程简介 (3) 二、课程设计思路 (3) 三、课程目标 (4)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5) 五、课程实施建议 (9) 六、岗位职业能力标准 (15)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应用》 学时:90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 课程性质:电子技术是一门中职学校电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电类专业学生所学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力电子三部分,应用性很强,因此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后续专业课程与顶岗实习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先导课程:电工技术应用 后续课程:电子CAD 二、课程设计思路 电子技术是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电力电子三方面知识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为体现其特点,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分模块教学的方法,每一模块安排其对应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专业教师授课,加大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熟悉模拟电路的基本元器件、掌握基本单元放大电路与集成电路的组成及分析方法、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及应用等等。教学中着重于各种电路的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实用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等环节才能转化为专业能力。

华东理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华东理工化工原理课程设 计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华东理工大学2010级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一.前言 1.换热器的相关说明 换热器(heat exchanger),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是进行热交换操作的通用工艺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更加广泛。 换热器种类很多,根据使用目的可分为冷却器、加热器、冷凝器和汽化器;根据结构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换热器和非金属材料换热器;尤其是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在三类换热器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多。据统计,这类换热器占总用量的99 %。间壁式换热器又可分为管壳式和板壳式换热器两类,其中管壳式换热器以其高度的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长期的操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设计资料比较齐全,在许多国家都有了系列化标准。 近年来尽管管壳式换热器也受到了新型换热器的挑战,但由于管壳式热交换器具有结构简单、牢固、操作弹性大、应用材料广等优点,管壳式换热器目前仍是化工、石油和石化行业中使用的主要类型换热器,尤其在高温、高压和大型换热设备中仍占有绝对优势。如何确定最佳的换热器,是换热器优化的问题。 2.泵的评价与选用

泵的性能参数主要有流量和扬程,此外还有轴功率、转速和必需汽蚀余量。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泵出口输出的液体量,一般采用体积流量;扬程是单位重量输送液体从泵入口至出口的能量增量,对于容积式泵,能量增量主要体现在压力能增加上,所以通常以压力增量代替扬程来表示。 3.设计任务书的作用 本设计书对指定有机物进行冷却,如何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如何合理安排操作管路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离心泵作出详细的计算说明。 二.设计任务 一.工艺要求 要求将温度为78℃的某液态有机物冷却至60℃,此有机物的流量为s。现拟用温度为t1=20℃的冷水进行冷却。要求换热器管壳两侧的压降皆不应超过。已知有机物在69℃时的物性数据如下: 二.流程: 管路布置如图(右方参考图), 已知泵进口段管长L进=5米,泵出 口段管长L出=15米,(均不考虑 局部阻力损失) 三.要求 1.选用一个合适的换热器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401006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学时:154学时+1周综合测评 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下学期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作为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三位一体、以赛促学”项目的重点改革科目,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授课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以“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通过本课程工作任务的实施,让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器件使用,理解典型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特性,了解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设计过程,掌握电子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环节的基本技能,掌握设计说明书编写、产品设计方案展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培养学生进行电气与自动控制设备技术改造、调试与维修的熟练技能打下基础。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以典型电子产品单元电路的分析、制作、调试为手段,通过工作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数模电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的基本技能,具备电子电路的应用能力,了解从电子电路到电子产品的设计思路,掌握电路设计制作技术报告编写、产品设计方案展示等相关知识技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工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 (一)知识目标 数字电路部分: 1)掌握数制和码制的基本概念及相互转换的方法; 2)掌握逻辑事件的基本描述方法及各种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3)掌握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特点以及典型组合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演示教学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基本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应用为目标、实践为主线、能力为中心、企业指导、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进行本课程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如下教学理念: ①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②工学交替的实施; 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 ④教、学、做一体化的场地; ⑤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⑥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融入到课堂等教学理念,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设计。 1、以就业为导向 本课程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就业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在能力培养上,注重环境的建设。根据本专业特点的要求,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坚持边学边做,反复训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通”与“专”两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以应用为目标 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与传统学科型课程不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设计采用的是倒推法,即从企业上岗标准出发,来构建课程模块,设计教学活动。 3、以实践为主线 简化不必要的理论,坚持实践为重、理论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中首先遵循理论来自于实践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制作高水平的教学课件,插入大量的案例教学,把真实的情境搬进课堂,教学举例选用外贸单位的实例,以增强知识点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能力为中心 坚持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在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来确立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转变。突破原课程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点是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融教、学、做于一体,边干边学,工学交替,在干中学,学中干。 5、以任务驱动、项目驱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学习。 6、注重现代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教学内容先进与实用。教学技术上将“平面教学”与“立体化教学”技术有效应用,即教师课堂上“平面”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多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短片、图片和难点演示等“立体化”教学手段将生产现场逼真地播放给学生观看。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13-08-28 13:11:59 来源:作者: 前言 电子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一直被称为产业。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产业大国,包括电子产品设备的制造、电子元器件的制造、IC设计与制造、封装测试、消费类电子的生产等。近些年中国电子设备制造业每年以10%-20%的速度增长,生产规模已经据世界第三位,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 “十二五”期间,省将巩固发展电子产业链,相继落户的中芯国际项目和项目是建国以来可与神龙项目相媲美的重大战略性投资项目。根据项目规划,产业园将总共吸纳15—20万各类人员就业。省信息产业人才自今年起每年的需求将达到3万人,到2015年,全省信息产业人才总量将由去年的12万人增长至24万人,其中电子技术应用行业的技术蓝领需求最旺,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市作为鄂中重镇,下辖一市二县三区,常驻人口380万人,经济总量在省位居第7名,电子及相关产业是本市支柱产业之一,肩负着推进经济增长和人民就业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推手。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电子专业在省外中职学校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在省、市级电子技能竞赛获得各级各类奖项40余人次。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及教材、“校企融合、教产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等方面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是省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 一、指导思想 本人才培养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我国电子行业当前发展的人才要求,注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专业名称 电子技术应用(代码: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最终版

青岛科技大学 化工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乙醇-正丙醇溶液连续板式精馏塔的设计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35班 日期:

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二塔板的工艺设计 (一)设计方案的确定 (二)精馏塔设计模拟 (三)塔板工艺尺寸计算 1)塔径 2)溢流装置 3)塔板分布、浮阀数目与排列 (四)塔板的流体力学计算 1)气相通过浮阀塔板的压强降2)淹塔 3)雾沫夹带 (五)塔板负荷性能图 1)雾沫夹带线 2)液泛线 3)液相负荷上限 4)漏液线 5)液相负荷上限 (六)塔工艺数据汇总表格 三塔的附属设备的设计 (一)换热器的选择 1)预热器 2)再沸器的换热器 3)冷凝器的换热器 (二)泵的选择 四塔的内部工艺结构 (一)塔顶 (二)进口 ①塔顶回流进口 ②中段回流进口 (三)人孔 (四)塔底 ①塔底空间 ②塔底出口 五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 六主体设备图 七附件 (一)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 (二)主体设备图 八符号表 九讨论 十主要参考资料

一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设计一板式精馏塔,用以完成乙醇-正丙醇溶液的分离任务 【设计依据】如表一 表一 【设计内容】 1)塔板的选择; 2)流程的选择与叙述; 3)精馏塔塔高、塔径与塔构件设计; 4)预热器、再沸器热负荷及加热蒸汽消耗量,冷凝器热负荷及冷却水用量,泵的选择; 5)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及主体设备图。 二塔板的工艺设计 (一)设计方案的确定 本设计的任务是分离乙醇—正丙醇混合液,对于二元混合物的分离,应采用连续精馏流程,运用Aspen软件做出乙醇—正丙醇的T-x-y 相图,如图一:

图一:乙醇—正丙醇的T-x-y相图 由图一可得乙醇—正丙醇的质量分数比为0.5:0.5时,其泡点温度是84.40o C (二)精馏塔设计模拟 1.初步模拟过程 运用Aspen软件精馏塔Columns模块中DSTWU模型进行初步模拟,并不断进行调试,模拟过程及结果如下: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一、目前学校技能训练目标实现情况 我们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技能基础处于同一起跑线,大多数学生对技能训练兴趣很浓,喜欢动手去做,是学校老师的共识,但学生缺乏自觉性,学校又缺乏这方面的严格管理,缺乏对老师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不像普通教育那样,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成绩可以比较,一个学期结束,或者一个课题完成,仍然以理论成绩考核为主,不重视操作成绩的考核,既无纵向比较又没有横向比较,奖惩机制不健全,让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达到预期技能训练目标,一个人会做和二十个会做是一个心太,只看技能训练任务的完成,不重视结果的考核,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压力,这与我们学校没有制订严格的技能训练目标的量化考核制度、考核标准有直接的关系。 二、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提高技能训练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实现“模块”技能训练的高目标,我们的技能训练指导老师是要付出很多的心血,牺牲很多的休息时间,加大了工作力度和工作量,同时对指导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是理论教学老师,实习指导老师,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组织能力,我们学校的专业老师面临向“双师型”老师过渡。我们老师应立足学校现有的实验实习设备和场地制订各“模块”技能训练任务、目标、量化考核标准,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励机制,酝造好的教学氛围,当我们的指导老师完成各“模块”技能训练教高目标并达到规定的量化考核标准时,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如“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和相应的“技能训练目标实现班级”等称号,如没有达到规定的技能训练目标,应给予适当的物质惩罚,设立模块技能训练量化考核达标奖,以提高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技能训练教学中老师的动力。做到奖惩分明,体现能者多劳多得,这样既给老师动力又有压力。 三、制订合理的“学期”或“月”技能训练目标 我们每个专业各“模块”的技能训练目标,有的是一个月可以完成,有的是

《汽车涂装技术》模块化教学设计

《汽车涂装技术》模块化教学设计方案 总学时数:108学时(理论课学时数:30学时实践课学时数:78学时) 1 课程概述 1.1课程的性质 1、《汽车涂装技术》是一门为学生日后在汽车行业发展做储备的专业拓展课程之一,是为了本专业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所开设的课程。 2、本课程采用的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车间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掌握汽车涂装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根据会进行表面前处理、遮蔽、调漆、喷漆的基本作业。在实践教学上通过教师的示范,会基于整个汽车涂装的工作流程,进行打磨涂原子灰、车身遮盖、专业调漆及底漆(及中间涂料)、面漆的施涂等作业。 1.2、课程定位 汽车钣喷区是汽车售后维修企业中必备的工作区域,而汽车涂装技术作为钣喷区重要的作业内容,对学生在汽车维修检测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经过《汽车涂装技术》的学习,了解与熟悉汽车涂装的方法技术、使用设备,以及整体涂装流程,同时也是也是维修部门主管级技术员工所必备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是在所有专业课程板块学完后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对汽车车身表面进行恢复的能力,是顶岗实习进入钣喷工作岗位前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走“学校与企业结合和操作实训结合+顶岗实习和就业结合”的专业课程建设道路。在确保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用的前提下,强化、优化专业实训、实习教学,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本课程自身条件和特点,通过企业特聘教师、本校专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上的合作和互动,形成企业与学校教学平台合一,即“基础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校企结合和工学交替。在基础技能实训中突出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性,在综合技能实训中强调整车技能训练的整体性,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中重视专业技能的适应性训练,确保学生达到本课程既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生产实训+顶岗实习”为重点,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派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采取由校内主讲教师和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特聘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程实习指导和管理。 2. 课程基本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自动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而电梯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工具,在工业、商业和民用方面应用已十分广泛,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本文利用三菱可编程控制器编写的一个四层电梯的控制系统,主要分析并叙述了电梯的控制、运行情况、电梯电机的选择、控制系统的设计、行程开关的选择、电梯钢架的加工工艺等。 一、绪论 设计的背景 近几年来,中国电梯行业迅速崛起,庞大的市场潜力令世界瞩目。1980年,全国制造电梯2249台,到2005年底全国生产电梯达到13.5万台。26年间,中国电梯产量增长了60多倍,年产量达到并超过世界总量的1/3,电梯制造企业和制造总量居全球第一,中国已经成为电梯制造大国。 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梯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楼宇交通工具,而电梯轿厢正是乘客了解电梯性能、感受电梯品质、品评电梯档次的最直接环节。"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句从美国硅谷到华尔街的流行语,现在流行到了中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电梯设计大赛,设计作品必须着眼未来,必须致力于让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发生细微变化,致力于创造更理想的生活方式、创造更和谐的生活空间,彰显多彩多姿的电梯文化,倡导电梯轿厢设计的最新理念,探讨电梯轿厢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正是基于此,中国电梯协会,中国电梯杂志编辑部、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上海三菱杯中国电梯轿厢设计大赛",提出"人文、科技、时尚"的主题,其目的是表彰、推动、宣传、展示电梯轿厢设计中的原创思维与创新精神;发现优秀的轿厢设计人才;探寻未来的轿厢设计趋势,使电梯轿厢在设计上达到科技、人性化与美感的高度融合和统一。

化原课程设计二氧化硫吸收塔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SO2气体吸收塔的设计 系别: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天赐 学号:122209104136 指导老师:红娇 2015年 6 月22 日

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二设计方案简介 三工艺计算

一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水吸收SO2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用于脱除混合气体(先冷却)中的SO2,其余为惰性组分,采用清水进行吸收。 (二)操作条件 (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20℃ (三)设计容 (1)流程的选择:本流程选择逆流操作; (2)工艺计算:吸收剂量求取、操作线方程式、填料塔径求取、填料层高度、最小润湿速度求取及润湿速度的选取、单位填料层压降的求取、吸收塔高度等的计算; (3)附件选型:液体分布,分布器及再分布器、支座等的选型; (4)编写设计说明书和设计结果一览表,绘制填料塔的工艺条件图。

二设计方案简介 2.1方案的确定 2.1.1装置流程的确定 本流程选择逆流操作。 2.1.2吸收剂的选择 吸收剂为清水 2.1.3操作温度与压力的确定 (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20℃ 2.2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对于水吸收SO2的过程,操作温度及操作压力较低,工业上通常选用塑料散装填料。本流程选用N38塑料鲍尔环填料。 2.3设计步骤 本课程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容来进行设计: (1)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2)填料塔的工艺尺寸计算;主要包括:塔径,填料层高度,填料层压降; (3)设计液体分布器及辅助设备的选型; (4)绘制有关吸收操作图纸。

三 工艺计算 3.1基础物性数据 3.1.1 液相物性数据 20℃时水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为 ρL =998.2 kg/m 3 粘度为 μL =1.0050mPa ·s 表面力为σL =72.6×103 N/m SO 2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为 D L =147×10-9m 2/s=5.29×10-6m 2/h (依Wilke-Chang 0.518 r 0.6 ()1.85910M T D V φμ-=?计算,查《化学工程基础》) 3.1.2 气相物性数据 设进塔混合气体温度为20℃,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M Vm =Σy i M i =0.04×64+0.96×29=30.4g/mol 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为 ρVm = RT PM =293 314.84 .30325.101??=1.2645kg/ m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