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作“浅”时“浅”亦深——由肖培东老师《好久不见》的作文课说开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作“浅”时“浅”亦深——由肖培东老师《好久不见》的
作文课说开去
陈海波这是一节在上课前五分钟构思的课。这是一节让现场听课老师频频产生共鸣的课。这是一节在江苏作文教学领域引起广泛轰动的课,轰动到江苏省每年一度的两大作文赛事的选题竟然都有它,真可谓——“好久不见”。面对这个世界的丰富与灵秀,面对教者内心的丰富与灵秀,作文的技法永远是苍白的。这节课没有技法,却让我至今还在想念。蔡明老师评价说:“这是一节原始的生态作文课堂,是一节连肖老师自己都难以复制的课堂。”“写作是什么?写作是寻找,找回我们的心,找回我们的美好,找回最初天清地宁的世界。”听这节课,脑海里冒出的就是肖老师曾经说过的这句作文教学感言。一节课,肖老师宛若一个深藏不露的农人,用一汪质朴而清澈的“源头活水”,慢慢地牵引,寻找,碰撞,渗透,升华,直到还原那个最初的“好久不见”的“天清地宁”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天地大美,万物素朴,师生精神明亮。课早已结束,但肖老师的声音一直都在。一遍遍听着录音,回溯,再回溯,以探寻这样真实震撼的作文课,到底是怎样上出来的。以下就从肖老师的这节作文课说开去。王君老师说:“教课,教师永远教的是自己的生命积淀。只有自己这个‘我’足够好,上出来的课才足够好。”
从肖老师的身上,我深感一个好教师要具备以下能力。一、要有展开教学的丰厚实力。这节课,肖老师是在上课前五分钟决定上课内容的,会场很多老师都留意了课前肖老师那个背对着观众席的“孤独”的背影,肖老师用五分钟的“孤独”备了这节精彩的作文课,这不是一般老师可以达到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积淀和实力,就没有如此胆量和魄力!整节课从学生近期写作“好久不见”谈起,你写了什么;呈现分类后,作思维牵引,如果再写“好久不见”,你会写什么;最后向纵深思考,“好久不见”的,应该是我们“又见什么”。流程清晰明了,实现了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由浅入深,从现象到精神内核的抵达。看似是“五分钟”备的课,其实是肖老师数年来积淀的结果。阅读肖老师的博客,你会明白这是一个无一日不在阅读、无一日不在思考、无一日不在写作的老师。于漪老师说:“要创造语文之美,担当教学之责,归根结底,教师要读书,要打实业务的底子,增强文化的底蕴。”就像肖老师,阅读上去了,思想深邃了,眼光自然就独到了,教学自然也就灵动了。我们每个老师看到肖老师教学的精彩,更应该看到肖老师精彩的教学背后,那些“孤独”的阅读和思考,这才是我们首先要学的。二、要有贴近学生的“融合”力。曾经有人问钱梦龙先生:“为什么你上课时,学生总能跟你配合得那么默契?”钱老回答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自
己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肖老师的这节作文课就是对钱老教学理念最完美的体现。上课伊始:师:同学们,作文课,老师也没有刻意准备,请问大家,最近咱们写什么作文呢?生齐:《好久不见》。师:《好久不见》,这个题目好,是说和我吗?(生笑)好,下面咱们来说一说,你写的都是和谁、和什么好久不见了呢?生1:我写的是和一篇小说好久不见。生2:我写的是家乡和家乡的习俗好久不见。生3:我的写是和老家的一株花草好久不见。……推进中:当十二位同学再现了“好久不见”的内容之后,肖老师想告诉他们,写作很多时候,共性就是短板,可是他没有直接表述,而是“顺藤摸瓜”,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从白板上十二位同学所写的“好久不见”,你能看出他们有什么共性吗?生1:都是以前跟自己有关系的,比如以前的同学,以前的老师,以前发生的事,以前是自己经常见的,但是现在好久不见了。师:好。把你的话概括一下,写得都是亲自的经历,是这个意思吧?请坐。写作文,要写自己亲自经历的东西,会特别有感觉,特别有感情,因为它离你最近,和你的心也贴得最近。在这些经历里,这十二个同学的共同点在哪?生2:都是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师:好,都是和自己亲密的某个人,哪个人最多?生齐:同学。……整个课堂,肖老师都是俯下身来倾听,时时刻刻在“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教学”,包括角落里的学生。和学生这
般“融合”,如肖老师自己所言:“有的时候,我就是把自己清零了再去思考教学的,所以,在没有备课时间的情况下,就把自己当作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所以,该怎样和学生“融合”在一起,还得向着肖老师的方向修炼。三、要有开启学生心智的影响力。《好久不见》的作文教学课,看似是肖老师在“浅浅地”跟着学生的思维走,实则是肖老师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在“有意识地掌着舵”,根据自己心中的方向,不断地修正学生话语中的“旁逸斜出”,从而一点一点开启学生的心智,直至学生彻底敞开心扉,实现课堂上师生对话一次又一次精彩的生成。如,在引导发现12位同学初次所写“好久不见”的共性时,一个学生说:“大多数同学都写和自己关系比较亲密的人,或者是通过一个抽象的——”,话没说完,肖老师说:“好,请把话说一半,大多数同学写自己亲密的某个人,这个亲密的人,哪一类人最多?”很显然,肖老师是在捕捉机会,适时引着学生奔着开启学生的心智去的,果然,在肖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有了发现:如果写作都停留在写“自己熟悉的人”的层面上,无疑是不容易写出新意的,于是,课堂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透过窗再次凝视外面的世界:“如果重新再写,你觉得哪些是我们好久不见的?”“一片湛蓝的天空好久不见。”“一片茂密的树林好久不见。”“一
级级清爽的台阶好久不见。”“故乡的田野好久不见。”“爷爷奶奶爽朗的笑声好久不见。”……学生的思维在肖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不再空泛了,而是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点上,更细腻,更有味道了。可是,这还不够,对比第二次构思和第一次所写,还是存在一定的共性,“同学们写好久不见时,出发点都是我们自己,我们还可以把视角打开,不一定就得写‘我’好久不见,天上的一只鸟好久不见什么?地上的一只蚂蚁好久不见什么?”在肖老师的牵引下,学生开始凝视生活,回到自我,重新发现,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精彩:鸟儿好久不见湛蓝的天空。小鱼好久不见清澈的溪流。大树好久不见自己的树叶。麦子好久不见雪花。小花猫好久不见爷爷奶奶的笑容。黑板好久不见文字。……肖老师用智慧一步步唤醒、打开学生的心智,渐渐地,学生不再是最初视野里的单一、狭窄,灵感和创意在肖老师指向的凝望中潜滋暗长,于是,“精神的折射、情感的洋溢和思维的深入”不断显山露水。这种拥有巧妙地打开学生心智的影响力,正是我们大部分老师身上所缺少的,这样的影响力,值得我们好好去追寻。叔本华说,每个孩子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天才,关键是你如何去唤醒。马尔克斯说,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关键是如何唤醒它的灵性。在教育充斥着功利化的今天,我们的确需要肖老师这样的榜样,不仅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更有宽阔的胸怀和视野;不仅具备“融合”学生的能力,更有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