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油气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侏罗统头屯河 组和西山窑组储 层伊利石同位素 年龄:盆参2井为 99-83Ma,盆4井为 104-91Ma。成藏 期在晚白垩世
下侏罗统三工河 组和八道湾组: 盆参2井为7464Ma,盆4井为8371Ma。成藏期在 白垩纪末以后。
图:莫索湾隆起侏罗系砂岩自生伊利石(<0.1µm)同位素地质年龄分布
三、油藏饱和压力法 与饱和压力相当的地层埋深对应的地质时代,—
—该油藏的形成时间。
Pb = Pd =ρ w g h ——h=?
•油藏饱和压力法影响因素
原生游离气顶:——被压入石油,使P饱变大,
计算成藏期比实际偏晚(上限) 。
地壳运动:成藏后若上覆连续沉积,适用;
若有间断,油气藏P饱变化。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烃源岩排烃通畅、效率高; 盖层的质量高、厚度大而稳定。
生油层与储集 层为互层组合 时,油气初次 运移和聚集示 意图
不同生储盖组合,具有不同的输送油气的通道和不同 的输导能力,油气富集的条件就不同。
◆石油多产自砂岩 与页岩之比例为 0.25的地区,而天 然气却聚集于砂岩 分布较多的地区。
• 储集层 :储集油气 • 封闭条件 :阻止油气散失
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 盖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它侧向遮挡条件
二、圈闭的度量
•溢出点
某储层 顶面构 造图
•闭合高度 •闭合面积
★ 三、油气藏的含义
——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单一圈闭”
同一要素控制 单一储层 统一压力系统 同一油水界面
•单斜地层:倾 斜方向变化, 油气重新分布。
☆ 地壳运动与油气藏再形成
实例:
第四节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圈闭发育史分析法 •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分析法 •油藏饱和压力法 •气藏形成时间确定法 •流体历史分析法
一、圈闭发育史分析法
圈闭形成的时间 ——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
• 圈闭形成时间的确定:
的高差。
3、 底水、边水
底水
边水
底水 边水
底水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油气成藏基本要素:生、储、盖、运、圈、保
二、油气富集条件: 充足的油气来源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良好的储层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烃源岩体积大,有 机质丰度高、类型好、 转化程度高,烃源岩排 烃效率高,即可提供充 足的油气源。
(二)油气差异聚集——系列圈闭中
发育在区域均斜(单斜)背景上,溢出点依次增 高的一系列相互连通的背斜圈闭。
• 从油气源区向外, 依次形成:
—气藏 --油气藏或油藏 —空圈闭
•溢出型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
(1)区域性长距离运移,储层区域性倾斜, 岩相岩性稳定,渗透性好。
(2)相关的系列圈闭的溢出点依次增高。 (3)油气源充足,且来自储层下倾方向。 (4)储层充满水且处于静水压力条件。
3、根据储层流体包裹体确定成藏时间
☆流体包裹体:储集岩胶结物和成岩矿物结晶生 长过程中,从介质中捕获并包裹于矿物晶体缺陷中 的流体成分(液体、气体),单相、双相或多相
——研究成岩成矿物质(包括油、气)来源、理化 条件,古地温、以及流体的性质、经历、水岩反应、 地壳演化等诸方面的问题。
应用:
气-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确定 油气运移、成藏期次和时间。
第五章 油气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
一、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油气聚集机理 四、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一、圈闭(Trap)的定义 •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 圈闭:储集层中油、气物质自身势最小而其动能为零的 地方。
•圈闭两个基本要素:
1、沉积埋藏史恢复 回剥法(孔隙度法)
2、构造发展史恢复
•与油气生成、初次运移同 时形成、长期继承性、油 气区域性二次运移以前形 成的圈闭,——最有利于 油气聚集的圈闭
B点为生油区
构造发育史 与油气聚集 关系示意图
A圈闭形成时间晚,位置低—无效
图: 构造形成时间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形成次序:1 → 2 → 3 → 4 → 5、6、7
tan
o
w w o
tan
w w o
i
油气界面倾角:tan
g
w w g
i
在水流活动加强时,背斜储集 层中油和气的移位和分离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
良好的保存条件
地壳运动不剧烈 水动力活动弱 岩浆活动有利
图5-18 辽河断陷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图
1—馆陶期 Ng,2—东营期 Ed,3—沙一期 Es1, 4—沙尔期 Es 2,5—沙三期 Es3 6—沙四期 Es4, 7—剖面位置
四、油气藏中油、气、水的分布
含水边界(内 含油边界)
含油边界(外 含油边界)
含油面积 气顶面积 气顶高度
含油高度
油气藏高度 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
•动水条件下:
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油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含油部分最低点
•影响溢出型油气差异聚集的地质因素
(1)运移道路上有另外的支流油气来源; (2)气体随温度、压力的改变析离石油形成次 生气顶,或原生气顶溶解于油中; (3)后期地壳运动造成圈闭条件改变,油气重 新分配; (4)水压梯度及水运动的方向。
油藏 油气藏
构造名称
三个构造的油气差异聚集特征
顶部标高
含油气情 油气藏高度 况
美国怀俄州盐溪区白垩系弗朗提尔组砂---泥岩厚度比率图
◆石油聚集多 沿近海岸带砂泥比率0.5~2.0 的地区。
美国俄克拉河马 州东南部宾夕法 尼亚州系阿托卡 组砂---泥岩厚度 比率图
表: 若干地区石油聚集的最佳砂岩百分率
产油地区及层系
砂岩-泥岩 砂岩厚度 厚度比率 百分率,%
美国落基山区上白垩统 美国怀俄明州盐溪区白垩系费朗提尔组
第三节 油气聚集机理
一、油气聚集
——油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到圈闭聚集起来形成 油气藏的过程。
油气水密度不同 重力分异
天然气占据盆地中心周围 (靠外)的最高位置构造;
石油占据下方较低位置 (盆地中心)的构造;
美国阿巴拉契亚 盆地油藏与气藏分布
(一)单一圈闭内的油气聚集
静水条件:
油气藏(小气顶) →油气藏(大气顶) →气藏
A
C
(A)
B
A
A
C
D E
A’ E D
A’
F
有效源岩
(B)
有效源岩
封闭层底面 构造等高线
运移路径
石
油
气/凝析油 无油气圈闭
(A)
B
A
A
C
D E
有效源岩
A’
构造等高线
F
运移通道
石
油
气/凝析油
(B)
有效源岩
构造等高线
运移通道
石
油
气/凝析油
源岩
青草湾
•水压梯度和流体性质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
油水界面倾角:
石油比重
天然气含CH4 量
李涅夫 日尔诺夫 巴赫麦其
也夫
-1091米 -1882米 -857米
只含气 油藏有气
顶
油藏无气 顶
气藏14米 气藏20米 油藏20米 油藏49米
0 0.840~0.8
50 0.859~0.8
74
91.5% 86%
0
气藏
油气运移主要方向
图:俄罗斯台地斯大林格勒区下石炭统斯大林山层三个相联系 的构造中的圈闭中油气差异聚集情况
包体与油气藏中烃类成分对比分析,确定各期次烃类流 体的成藏贡献。
识别古油层,确定油水界面(OWC)变迁史。 认识化石流体性质,识别古热流体存在与活动期
用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及埋藏史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
4、储层固体沥青
——特殊的“成岩矿物”,油藏中石油蚀变的产物。 反射率, 结合储层埋藏史、热演化史
0.25~1 0.60
20~50 37
秘鲁帕里纳斯砂岩油藏
0.23~0.4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宾夕法尼亚系阿托卡组 0.50~2.0
19~29 33~67
(三)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大→圈闭有效容积大; 近→距油源区近,在油气运移路线上; 早→圈闭形成时间早于或等于油气区域运移时期; 保→保存条件好。
构造运动和水动力对圈闭有效性有影响。
层成岩矿物及其中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成藏演化史
1、储层成岩作用与烃类流体运聚关系
• 根据油藏中油气层至水层胶结物和自生矿物形成 特征的差异,可估计油气充填储层的时间。
用成岩序 列确定油 气藏形成 时间
2、成岩矿物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应略晚于自生伊利石 同位素年龄。
根据平面、剖面上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 年龄分布,可判断成藏速度以及烃类运 移的方向。
2、排替作用 •泥质盖层Pf相邻砂层:圈闭中的水难通过盖层。 •油水界面: P油=P水; •向上:密度差→ P油P水→向下的流体势梯度
→油:上移、向下排替水直到S束缚水
3 渗滤作用+排替作用
•上覆盖层:毛细管封闭: 储层中或底部S油达70%以上水渗流停止。 油气聚集初期:水可通过上覆亲水盖层渗流; 油气聚
图: 圈闭形成的相对时间 1~7-圈闭的编号,a~e-地层时代序号
二、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时间分析法
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 ---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下限)
烃源岩主要生、 排烃期的确定:
地质模型中的等TTI曲线
实例:
哈西-迈萨乌德油田
生油门限
哈西—迈萨乌德油田地区志 留系生油岩埋藏历史和烃类 生成随地质时代的变化
——油藏破坏时间
2.地层圈闭中油气聚集模式
3.岩性圈闭中油气聚集模式
4、断层圈闭中油气聚集模式
•地壳运动与油气藏再形成
• ——破坏原圈闭,油气沿断裂运移,在浅层圈闭中 形成次生油气藏。
原生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
☆ 地壳运动与油气藏再形成
•原圈闭溢出点 抬高,油气向新 圈闭中聚集,形 成次生油气藏。
☆ 地壳运动与油气藏再形成
集一定程度后,水主要被油气排替到圈闭下方。 •盖层:异常高压封闭:
水不能通过上覆盖层渗流,只被向下排替。
4.油气充注方式
•首先:进入最低排 替压力渗透层 •接着:以石油波阵 面方式充注油藏。
(四)各种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模式 1、背斜圈闭中油气聚集模式
•水:可通过上覆泥岩盖层; •烃类和无机盐:在圈闭中聚集 •圈闭中含盐量增加,PH值降低, 利于油气进一步聚集。
松辽盆地下白垩统生油中心与油 气富集关系图
1—生烃强度等值线,2—地温梯度等值线, 3—油田,4—凹陷边界
济阳凹陷下第三系生油中心与油气富集关系(东营凹陷部分) 1—地层剥蚀线,2—生烃强度等值线,3—油田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良好的储层
•良好的储层:储层孔渗性好,厚度大,横向连 续性好,分布广泛,有利于输导油气。
假设P饱= Pd ,为静水压力,存在误差。
四、气藏形成时间确定法
波义尔理想气体定律: PoVo= P1 V1
Po= P1 V1 / Vo =ρ w g H H = P1 V1 / ρ w g Vo
古地表
H=2 000 m
今地表
H=3 000 m
五、流体历史分析方法
•化石记录: 直接记录了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和过程的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