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以糊就——书画装裱所用浆糊的制作和应用
古籍修复装裱书画中浆糊的制作和使用
古籍修复装裱书画中浆糊的制作和使用作者:杨来京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03期古藉保护在受到前所没有的重视,使得有识之士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的国家文物工作方针。
同時古藉修复也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
古籍修复和装裱离不开浆糊,浆糊的质量使用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书籍装裱后作品优劣的关键。
浆糊作为古藉修复主要材料的作用:浆糊作为古藉修复和装裱书画的材料,浆糊起到纸与纸张和装裱织物之间的粘合剂,浆糊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古藉修复后的质量、效果和书画保存時间的寿命。
浆糊的成分:面粉或淀粉《淀粉是是从植物中所提取出来,如米、小麦、粟、番薯、菱藕等》。
浆糊的制作:古人对制作浆糊过程是相当讲究,为了提高和加强浆糊的粘接性和防腐、防霉等功能,在制作浆糊時加入一些药物成分,以确保装裱、修复后的书画质量。
现列举部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裱轴》;元《秘书监志》;明代高濂《治糊方》;周嘉胃《装潢志》;清代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方以智《物理小识》;周密《志雅堂杂钞》;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现在日本的书画装裱和修复使用的浆糊,通常是淀粉加水直接熬制。
也有装裱师自己动手制作,他们的制作方法是:将整袋的面粉倒入水桶中,加水浸泡,几日后,浸泡面粉桶中的水开始发黄变臭,这时更换清水搅之,待几日后再换去桶中黄水,注入新水,直到桶中水不黄不臭为止(这种方法和我国制糊是一样的,本人在70年代从艺时,师傅就是这样传授的。
当时学习制浆糊、磨刀等基础用了一年时间,全部合格后你才有资格修书)。
目前我国从事古籍修复装裱的技师在制作浆糊时一般是以下几种方式:面粉直接制作浆糊:这在南方一些城市地区使用较为普遍,由于南方城市多为阴雨潮湿,要求装裱书画的浆糊黏性要强,否则书画装裱后一受潮,易起壳。
面粉的选择:使用上好精粉,因为它麸皮少,制作后的浆糊无杂质。
如用品质差的面粉制作浆糊,再不经过箩筛,去掉麸皮等杂质,所制成的浆糊呈黄色,修复或装裱后的作品会出现许多杂质和小斑点,特别是修复装裱后的书画作品一旦受潮后,自然会失去浆糊的黏性,所以我们在选作材料时一定要选择上好的面粉。
传统装裱浆糊的制作与使用
传统装裱浆糊的制作与使用传统装裱浆糊的制作与使用李怀乾书籍或画卷得以历经千百年而流传下来,其装订装裱加固非常重要,坚固的装裱除具备易于保存,保证经常翻阅而不会损坏的功能性之外,而且还起到锦上添花,化寻常为神奇的审美功能。
在人们的印象中,未经装裱的书画只是半成品,因而书画界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说。
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云:“夫金出于山,珠产于泉,取之不已,为天下用;图书岁月既久,耗散将尽,名人艺士,不复更生,可不惜哉”。
由此看来,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十分关注书画作品的命运。
而书画作品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书画装裱的工艺水平所决定的,更具体地说,是由装裱师本身的技艺水平决定的。
也说明在当时也有许多优秀的书画作品在技艺不精的装裱师手里受到损伤折寿,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发生。
所以《装潢志》中云书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良工首重浆糊。
因为浆糊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作品装裱的质量,以至作品的寿命。
良工所重浆糊在于三个方面:制糊、用糊、药糊。
裱件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浆糊,人们关注的怎样使裱件既粘合牢固又柔软平整,且能防虫、防霉,就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古人对书画装裱浆糊的探索《装潢志》中的感慨,也暗示当时是有着精良的裱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裱画操作工艺的。
古人早就认识到浆糊对裱件的深刻影响,并作了有益的探索。
据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褙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注:装背又称装潢、装裱,即修裱))”可见、远在晋代已有这项技术的萌芽。
长期以来,随着修裱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
尤其在提高修裱用糊的防虫防霉性能方面取得了很多经验,“制糊”、“用糊”、“药糊”成为书画装裱、文献修复技术中各项专门的技艺。
明·周嘉胄《装潢志》中专有一节讲“治糊”,其方法是“先以花椒熬汤,滤去椒,盛净瓦盆内放冷。
将白面逐旋轻轻糁上,令其慢沉,不可搅动,过一夜明早搅匀。
如浸数日,每早必搅一次,令过性,淋去原浸椒汤,另放一处,却入白矾末乳香少许,用新水调和,稀稠得中,入冷锅内,用长大擂锤不住手擂转,不令结成块子,方用慢火烧,候熟,就锅切作块子,用原浸椒汤煮之,搅匀再煮,搅不停手,多搅则糊性有力。
跟我学习纯手工用浆糊装裱剪纸
跟我学习纯手工用浆糊装裱剪纸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与中国书法、国画一样,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流淌了几千年中国书法、国画由于装裱技术的介入,使之保存了一千多年。
但剪纸由于无缘于装裱技术,所以,今天我们很难见到老祖宗的作品。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剪纸艺术在新老剪纸艺人的不懈努力下,创造出了富于时代特点的更新、更好、更美的剪纸艺术品。
在这些好的艺术品中,融入了多少剪纸艺术家、剪纸爱好者们的辛苦和汗水。
这些作品如果得不到长期保存,那将会是多么大的憾事。
我是一位装裱工作者,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一种责任感,推动着我努力勘寻、摸索,经过两年的努力,最终攻克了剪纸装裱上的一大难题,形成了“剪纸传统装裱方法”。
这一方法,解决了以下问题:1、解决了剪纸长期保存的一大难题,使剪纸艺术同中国书法、国画一样的保存寿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2、使用此方法托裱的剪纸画心,可以任意卷起,展开后可以装裱成框、装裱成立轴,均无影响,解决了携带方便的问题,还可以从新揭裱。
3、由于此方法可以裱框、裱轴,对提高剪纸的美观、价值、档次,都大有好处。
它可以在室内、厅堂等处悬挂,还可以任意搬迁。
用于馈赠的礼品也可称为上品。
4、用此装裱方法,可以不受画幅的限制,可以使手工剪纸走向大幅化。
即使是复杂的、线条过细的剪纸作品,都可以装裱。
5、不限纸张的种类限制,任何纸张都可以装裱,解决纸张掉色的问题。
6、对于繁荣剪纸艺术,促进剪纸艺术走出国门,弘扬光大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大有好处。
剪纸装裱是在书画装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需要进行制糊、托心、托绫、托色纸、方心、下料、覆背、装天地杆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介绍一下装裱剪纸所需工具及其作用:1、工作案板:选用1.2米*2.4米优质高密度板,经刷油漆即可。
但油漆的颜色应当避开白颜色和剪纸的颜色,要求板面平整、无裂痕。
工作案子的高度0.8米*0.9米为好。
2、贴板:用于挣画,传统方法采取浆糊牛皮纸糊制。
裱以糊就:传统手工装裱之浆糊探析
裱以糊就:传统手工装裱之浆糊探析周良银【摘要】用糊佳则舒卷温适.书画装裱使用的浆糊作为古画修复和书画装裱的必须材料,需要具有较好的粘附性和可逆性.装裱过程中浆糊的质量的优劣及使用,会直接影响装裱裱件的质量,掌握正确的制糊、养糊和用糊技艺,明确浆糊的性质,是制作出一个优质裱件的重要条件.【期刊名称】《齐鲁艺苑》【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粘附性;可逆性;质量;保存【作者】周良银【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11.7中国传统的装裱是根据纤维材质遇水膨胀、水分蒸发后收缩的物理属性,对书画、碑帖等进行保护、装饰的一门特殊工艺。
用于纸张与纸张、纸张与装裱织物粘结起到桥梁作用的正是浆糊,其稳定性是直接导致传统手工书画装裱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影响装裱效果或传统手工书画的未来保存与修复。
随着现代化工产业技术的发展,不同特质的粘合剂种类愈加增多,如特种胶水、合成浆糊、白乳胶等,但是这些现代工业生产的粘合剂并没有经历数千年的时间检验,因此,在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中,主要仍然使用面粉或淀粉作浆糊,因为它们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洗礼并且结合实际生活和审美经验的智慧。
这种传统工艺与原材料制作的浆糊不但不伤害书画作品,而且有着极其稳定的化学属性与物理属性,传统工艺制作的浆糊遇水后可以稳定地恢复到初始状态,宜揭裱,宜旧画新裱,能更好地延长书画作品的寿命。
明人周嘉胄《装潢志》:“裱之于糊,犹墨之于胶,墨以胶成,裱以糊就。
”[1](P53)这说明,浆糊对于传统手工书画装裱裱件的黏结度及平软度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中制糊、养糊、调糊和用糊各个步骤贯穿整个装裱过程。
通常检验裱件的质量常以“薄、平、光、软”为标准,裱件能否达到这个标准,取决于制糊和用糊。
浆糊制作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温度下将面粉或者淀粉与水产生新的结合,使得颗粒物与水分子形成均匀稳定的分布状态。
关于装裱工艺之 浆糊
关于装裱工艺之浆糊我看到了这里都是大家我只是个小小的学徒,只是向大家学习请教,希望名家多指点。
我看到我文章基本都是如何装裱,没有看到关于使用浆糊的文章,就以自己的观念,现在说下浆糊的制作。
我一般都是在使用雨水,先沉淀一个时期在过滤,在沉淀最后使用,冬天用河水。
淀粉都是自己洗筋的,煮浆糊的时候小火,在6分熟的时候离火8分熟的时候出锅,在使用处理过的井水侵泡一个星期。
在使用的时候浆糊的粘度很强,手感很柔。
托心的时候没有浆柳。
不知道这样说大家明不明白。
现在时间太晚了也没有整里随意的些了点,请大家多指教今天特在下面做了点详细说明,个人观点传统装裱工艺是我国古代独特发明流传至今的同时也保留了大师们的杰作,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传统装裱工艺,只求严谨工艺。
不谈谋生。
立轴的装裱过程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中国书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以立轴为主,立轴的意思是可立挂而也可卷轴之意,中国书画的装裱形式以作品的大小又分条幅和中堂,中堂又衍生出小中堂、大中堂。
以下是常见的裱画品式:(1)一色裱:整幅作品只用一种单色。
分镶边和挖嵌两种形态出现。
衍生出两边出通天旗杆边的做法。
(2)二色裱:以作品绕一圈为一种颜色,再使用另一种颜色增加长度。
通常是作品较为短,用一色裱天地又显得过长而设计的。
(3)三色裱:由二色裱衍生出来的。
(4)纸本绫边裱:以纸本为面,中间镶嵌作品,两边出通天旗杆绫边。
(5)半绫裱:绫圈作品,天地为纸本,两边出通天绫边旗杆。
(6)宣和宋式裱:又称罗汉式。
传闻始于宋朝宋徽宗宣和年间。
其用料、用色均有具体要求,画心以米色绫隔水、古铜色绢圈、湖色绫天地头装饰,隔水高33厘米至40厘米(按天占6,地占4分为上下隔水),绢圈宽2厘米至3厘米,天头高66厘米,地头高40厘米。
惊燕的配比方法同二色裱。
此种裱式适用于扁而宽、方正的画心。
(7)诗堂裱:作品以短形的为主加以一段宣纸作题字,又名诗堂。
此种裱式明清较为盛行,也有人言之为俗气。
字画拆裱浆糊的具体造法
字画拆裱浆糊的具体造法字画拆裱浆糊的具体造法00字画装裱浆糊的具体制法在裱画过程当中,浆糊的制作相称环节。
总的来讲,浆糊要:"淡",字画裱出来才不会硬,但也要淡得得当;"匀",书画裱出来才会更伸展;"粘",也就是粘性要好,书画才不会起泡。
浓淡的浆糊均匀地刷在宣纸上而且要紧紧得把纸粘住,而且不能有漏粘,这就是浆糊制作要达到的目的。
起首,选料,要最好的茂盛面粉。
理论上,一次的浆糊制作需要几天时间,要提取面筋、浸泡发酵等,我师女在枯宝斋的时分就那样敷衍了事,那样做出的浆糊比没提取面筋的浆糊效果好许多,在这里就针对贸易裱画而行,先容一种快速简洁的方法。
先选较好的富强面粉约一斤,放入锅内加水搅匀成糊状,然后再加约莫1.3倍的水稀释搅匀,酿成很稀的浆水。
然后加入明矾少许(由于手上没有甚么材料,仅凭影象,具体几两几克我也说不上,只是用手掂掂就可以觉得出来),放至火上熬,边熬边用勺搅拌,勿使其结成块或烧焦。
跟着温度降高,面糊会逐步均匀变干凝聚,但照样糊状,等面浆烧开煮熟,便移锅下火。
这时候的面糊仍是100度,也没最先变硬,必须加冷水让其冷却凝固,如果直接放在水龙头下放水,大的水压力就会将面糊上打出一个个洞,粉碎浆糊的整体性也显得不专业,注意放水的时辰务必用勺接住水,让溅出的水花沉轻地洒在锅内,再垂垂溢谦。
冷却过的浆糊已经凝聚成固体状,沉在水下,要用时按量一块一块取用。
提及来复杂实在做起来很简朴,用这方法只要一小时就可以制好一锅浆糊,而躲免了几天赋出一次制品的庞大法式。
内行看固然得头痛一阵子,所谓各行有各行的讲道,如果做过装裱的人信赖1、关于制糊用药问题用药之目标是为了"来蠹",此法由来已暂。
史猜中所载,染纸以黄檗树汁、雌黄,制糊以乳喷鼻、花椒,绘橱内存放麝香或木瓜等,皆是为了防蛀。
制糊施以香料,不单防蛀,借可起防霉之效。
而现今装裱者,多数因嫌太费事而将造糊入药的工序打消了,这类作法使人担心。
浆糊制作方法
浆糊制作方法简介浆糊是一种常用的粘合剂,广泛应用于手工艺、DIY项目以及学生的手工作业中。
它可以将多种材料粘合在一起,如纸张、布料、木材等。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浆糊制作方法,以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原料和工具•淀粉粉:约100克•温水:约500毫升•塑料容器•搅拌棒步骤步骤一:准备淀粉浆糊粉1.找到一个干燥、洁净的塑料容器,并将淀粉粉倒入容器中。
2.根据所需的浆糊量,调整淀粉粉的用量。
一般来说,每100毫升水需要加入约15克的淀粉粉。
具体用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步骤二:添加温水1.将温水加入淀粉粉中。
一般来说,每100克淀粉粉需要加入约500毫升的温水。
具体加水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使用搅拌棒搅拌淀粉粉和水,直到混合均匀,没有明显的颗粒。
步骤三:搅拌加热1.将混合物放入炉灶上的小锅中,并开启小火。
2.使用搅拌棒不断搅拌混合物,以防止混合物结块和糊底。
3.持续搅拌,直到混合物开始变稠和透明。
步骤四:冷却储存1.关闭火源,并将锅从炉灶上取下,将浆糊放在室温下自然冷却。
2.当浆糊完全冷却并变得粘稠时,可以将其转移到密封的容器中。
3.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以扩大浆糊的保存期限。
注意事项1.在制作浆糊之前,确保淀粉粉是干燥的。
如果淀粉粉受潮或潮湿,可能会导致浆糊变质。
2.在搅拌过程中,要保持搅拌的均匀和连续,以免混合物结块。
3.如果浆糊稀薄,可以加入少量的淀粉粉进行调整;如果浆糊过于稠密,可以加入适量的温水进行稀释。
4.淀粉浆糊适用于轻度的粘合任务,如粘贴纸张和轻薄材料。
对于重型材料或需要更持久粘合的任务,建议使用专业胶水。
结论通过以上简单的步骤,您可以轻松制作出优质的浆糊,以满足您的手工艺、DIY项目或学生作业的粘合需求。
制作浆糊的过程简单易行,所需的原料和工具都易于获取。
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手工活动顺利!。
《书画修复材料学基础》第一讲 淀粉浆糊解析
2012.10.29 yuhui@
第一讲 淀粉浆糊
传统技法,现代观点
《淀粉胶粘剂在传统书画装裱工艺中的应用》 曹枫,刘舜强,郑莲香,于继平.粘结, 2008, 29, 47~50. 《淀粉胶粘剂在修裱技术中的应用》 梁朝玉,王勇. 档案学通讯, 1997, 56~59.
接接触的扩展(自粘扩展)和聚合物链段越过界面的扩散.而扩散
理论难以区分自粘和扩散;
粘接机理 静电理论: 当胶粘剂-被粘物体系是一种电子的接受体供给体的组合形式时,在界面区两侧形成双电层。双电 层电荷的性质相反,从而产生静电引力;
此理论未得到实验的严格证明;
吸附理论: 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粘接体系的分子间作用 力、氢键作用;
化学键理论: 胶粘剂与被粘物表面产生化学反应而在界面 形成化学键结合,象铁链一样,把两者牢牢地连接起来。
粘接接头的设计 剪切拉伸,又 Nhomakorabea均匀扯离,应力分布均匀
劈开,又称非均匀扯离,应力分布极不 均匀
剥离,又称撕离,应力集中在胶缝的边 缘
胶粘剂的分类 按基体来源分类:
天然胶粘剂 有机胶粘剂
动物胶 鱼胶、骨胶、虫胶等
植物胶 淀粉、松香、阿拉伯树胶等 热塑性树脂胶粘剂 PVAc、PA等 热固性树脂胶粘剂 环氧、酚醛树脂等
胶 粘 剂
合成胶粘剂
橡胶型胶粘剂
氯丁、丁腈胶等 环氧-酚醛等
混合型胶粘剂
无机胶粘剂 磷酸盐、硅酸盐、硼酸盐型等。
天然胶: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毒性低、但耐水、耐潮 和耐微生物作用差。 合成胶:良好的电绝缘、隔热、抗震、耐腐蚀、耐微生 物及良好的粘结强度;而且可根据不同用途配置不同胶 粘剂。
大,而大米的淀粉粒较小。
裱画糨糊制作
一: 制浆糊法用上好精白面粉1000克, 先将700克精白面粉加入冷水和成面团状,如果稀时加入余下的精白面粉,不宜过硬,放置盆内, 另用一干净的大洗脸盆贮清水,手拿取一小面团放入大洗脸盆清水中挤捏搓洗,使淀粉白汤渗出,剩下的面筋可供食用,待部分面团都除去面筋后,盆中清水白汤浓稠以后,置入缸中。
再往洗脸盆注入清水,继续把余下的面团放入洗脸盆清水中挤捏搓洗,以无乳白汤为度,将白汤尽入缸内沉淀,加盖。
二三日后撇去上面清水,下层即成淀粉,可晒干留用,或贮缸中浸以冷水,隔二三日更换水一次,如天气炎热时,每日更换冷水一次,经久不坏。
用时撇去清水,入冷锅内搅和均匀,用慢火煮熟,以呈现透明体发亮光时,即为熟透。
但如煮过度时则变成鱼脑冻状亦不好用。
再用细罗滤过一遍即可使用。
余者仍莫忘更换新水,冬日须放于温暖之处,切忌受冻。
日本制糊方法,与我国不同,其原料多用稻米和粳米粉制成,亦间用白面。
其制糊法亦采用我国古代制糊方法,根据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之裱褙论制糊法为标准参考资料,其制成之糊贮存有历十余年者,使糊性过腐纯无暴气,在临用时掺以新糊,但亦须经过十余日,待放置微有上腐意始能掺用。
惟裱糊屏风拉门用糊系用白面制成,多不除面筋,取其粘性大而有力。
二.书画蠹蚀与制糊之关系装成书画挂轴或手卷册页,多有被蠹鱼所蚀,或有由木杆内部生蛀虫,串食遍透,墨迹损伤堪痛惜。
古法用花椒熬汤,滤去椒放于瓦盆内,侯冷入白面轻旋搅匀,放置不动,令其慢沉。
次日仍照样再搅再沉,经过数日后,俟令过性,然后再滤去原浸花椒汤,另换新水。
加入乳香白矾末少许,入凉锅内搅匀用慢火煮熟,候冷切成小块仍浸于花椒汤内。
此糊用之可免蠹蚀,百虫不生。
又法用熏陆香末入糊中亦可避蠹蚀,今法用石炭酸 (裱画师苏邵敬注: 石炭酸为强防腐剂,是医院用来浸泡标本用,如使用于浆糊中,以塑料桶高25公分、口径26公分装满清水只注入两滴石炭酸即可,石炭酸过多对丝织品的绫和宣纸的寿命会有影响,令它们变黄变脆。
裱画专用浆糊的制作
裱画专用浆糊的制作裱画专用浆糊的制作创建者: autumnleaf最后修改: 2010-8-19 22:59:26状态: 公开现在市场上出售各种粘合剂,如合成浆糊、纤维素、胶水等,切不可用于装裱书画。
瓶装浆糊,因制作中参有少量盐分,也不可用于装裱。
书画装裱的浆糊,要求质量高,粘性适中,最好自制浆糊。
浆糊,是整个书画装裱工艺中的一种关键材料,各类裱件层与层之间的粘合全靠浆糊。
浆糊的制作和使用水平,是决定书画裱件能否平挺、会不会发霉或遭虫蛀以及是否会瓦卷变形的重要因素。
因此,初学者应掌握制作和使用浆糊的基本技巧。
自古以来,裱工们在如何制糊、用浆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制糊用除虫药、百部、花椒、黄连等中药材煎汤代水,待汤水凉后即可与盆内面粉用棒调合,再用慢火边搅边煮,调成糊。
南北方制糊的方法有所不同,南方用的浆糊一般用精面粉(富强粉)直接做成浆糊使用,北方惯用洗粉去筋制作浆糊。
洗粉去筋制糊,一般是用精面粉(富强粉)或普通标准面粉加工而成。
洗面粉主要是为提取面筋、麸皮、杂质,使面粉成为干净洁白的淀粉。
洗粉时,取适量的普通标准面粉放在盆内,加清水揉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揉匀后,盖上湿毛巾,一刻钟后即可洗面。
洗面的步骤是,将面团分割成若干小块面团,用一块干净的纱布,将面团放入纱布内扎紧,放入清水盆中,双手揉捏面团,挤出白色面粉汁,面块挤压到只剩下面筋为止。
洗出的粉汁倒入另一个盆内沉淀。
再取另一块面团,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多次反复洗粉,直到所有的面块都洗完为止。
洗出来的淀粉沉淀数天后,会出现黄水,继续沉淀。
反复三四次,直到不再出现黄水、绿膜,这样淀粉已经发酵,筋性尽失,就可以制作浆糊了。
如果洗出来的淀粉暂时不用,就要采用适当方法保存下来。
一种是水内保存法:洗出来的淀粉继续浸在水中,注意观察,经常换水,防止发霉。
春秋季节,每日换水一次,夏天需早晚各换水一次。
另一种是干存法:把已经发酵并失去筋性的淀粉先阴干后再放到阳光下晒干,完全干燥后用塑料袋装好备用,需要用时,再将粉块研成粉末或用水溶开。
浆糊制作方法
浆糊制作方法
浆糊是一种传统的粘合剂,通常用于粘贴纸张、布料等材料。
以下是一种简单的浆糊制作方法:
所需材料:
- 面粉
- 水
- 盐
- 食用油(可选)
制作步骤:
1. 在一个锅中,加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拌均匀,至面糊光滑无颗粒。
2. 将锅放在火上,用中火加热,不断搅拌,防止面糊结块。
3. 当面糊开始变稠时,加入适量的盐,继续搅拌均匀。
4. 继续加热面糊,直到它变得非常浓稠,搅拌时有明显的阻力。
5. 将浆糊倒入一个容器中,让其自然冷却。
6. 如果需要增加浆糊的粘性,可以在浆糊中加入少量的食用油,搅拌均匀。
注意事项:
1. 在制作浆糊时,要不断搅拌,防止面糊结块。
2. 加热面糊时,要注意火候,不要让面糊烧焦。
3. 如果浆糊太稠,可以加入适量的水调稀;如果浆糊太稀,可以再加热一段时间,让水分蒸发。
浆糊制作完成后,可以用于粘贴纸张、布料等材料。
在使用浆糊时,可以将其涂在需要粘贴的材料上,然后将两个材料压在一起,等待干燥即可。
浆糊的使用
浆糊的使用《装潢志》一书中提出:“裱之于糊,犹墨之于胶。
墨以胶成,裱以糊就。
胶用善则灵液清虚,糊用佳则卷舒温适。
”装裱书画如果不能合理地制作浆糊、调配浆糊和使用浆糊,则给装裱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
装裱书画的浆糊裱,是用小麦面粉提取面筋后的淀粉制作而成。
最好选用精粉,标准粉也可使用,但含麸皮较多,出粉量低,淀粉的质量差。
早在我国的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裱轴”一章中即规定:“凡煮糊,必去筋。
”但为什么要“去筋”呢?张彦远未曾说明。
时至今日,有的地区制作浆糊仍不提取面筋,直接用精粉制作浆糊。
那么到底提取面筋与不提取面筋有什么区别呢?可以肯定,不提取面筋的面粉浆糊不及淀粉浆糊的使用效果好。
一是面粉浆糊胶性大,凝结力强,用于镶活拼接,浆口易起纵;二是面粉浆糊质量不实,同样数量的浆糊,面粉浆糊不及淀粉浆糊顶用;三是面粉浆糊保存期限短,比淀粉浆糊更容易发酵;四是以面粉浆糊装裱的书画,一旦受湿气浸蚀,易出现点点霉迹,这便是由面粉浆糊中的面筋小颗粒所致。
浆糊的用料、制作方法、保存方法及调配方法都影响着浆糊的质量,浆糊的质量又与装裱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浆糊的使用方法与用量的恰当与否,也直接对装裱质量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浆糊的用量以少为胜,如镶活、回边(或包边),浆糊如果用多了,易使镶口或施浆处皱缩,给下一道工序的操作造成困难。
如果托心、托料和覆背等工序中所使用的浆糊偏稠或用量过大,那么书画裱件则显得厚硬,甚至出现“瓦患”。
《装潢志》一书中提出:“良工用浆如水,止在多刷。
刷多则水沁透纸,凝结如抄成者,不全恃糊力矣。
”这是指托心、覆背所用的稀浆糊应调配的像水一样,所以通常也称作“浆水”。
如果在夏天,用新浆糊调配稀浆糊的话,即使调的像水一样,但在使用时仍感觉偏稠。
相反,如果在冬天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再把过宿的稀浆糊调的像水一样稀,恐怕就失去了应有的粘度。
所以评判浆糊的实际质量,既要观察表相,又要凭实际使用时的感觉,还要加进季节温度高低的影响以及浆糊本身质量的因素等等。
古籍修复课程中浆糊制作的教法探究
古籍修复课程中浆糊制作的教法探究发布时间:2021-12-15T07:16:45.175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9期作者:周慈玉[导读] 浆糊制作是一项核心的教学内容,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整个课程产生教学的有效性极其重要。
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200030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历代爱书护书之人的努力下,保存下了无数典籍,这些古籍作为记载了文化与文明,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是中华文明的根脉。
保护古籍,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之根。
其中有大量的古籍在流传中已经不复当年光彩,甚至面目全非,亟待修复。
开设中等职业学校《古籍修复》课程就是为了保护古籍,传承文明。
古籍修复中纸张粘合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制浆、调浆、养浆、用浆每一个环节对古籍修复都至关重要。
浆糊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修复的成败。
在《古籍修复》课程中,浆糊制作是一项核心的教学内容,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整个课程产生教学的有效性极其重要。
一、浆糊调制是古籍修复的基本功浆糊是修复古籍、装裱书画等文献保护工作中使用的纸张粘合剂,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修复材料,无论是补、镶、托、装都离不开浆糊,浆糊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修复作品的质量。
周嘉胄《装潢志》云“裱之于糊,犹墨之于胶:墨以胶成,裱以糊就。
…… 糊用佳,则卷舒温适。
调用之宜,妍媸攸赖。
” 充分说明了浆糊对于修书裱画的重要性。
用作修复的浆糊必须具有可逆性。
所谓可逆性,是指重新修复时易于揭除。
修复完成后,即使历经千年,仍可重新揭去原修用纸,不会损坏古籍。
为了保证可逆性,这种浆糊都是由修复师自己调制的,绝不可使用市场售卖的化工粘合剂。
修复用的浆糊主要由小麦淀粉调合而成的浆糊。
制作的方法一般采用水冲法。
淀粉与水混合为糊状,经沸水冲制达到一定温度后,高度膨胀成为“淀粉浆糊”。
打制成厚浆糊后,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操作工序,不同的操作对象,甚至不同的气候温度调制成不同厚薄的稀浆水。
用浆太厚,书叶会发硬,不易舒卷,且易招致虫害;用浆太薄,易发生补纸脱开、起壳等情况,都会影响修复质量。
装裱浆糊的制作方法
装裱浆糊的制作方法引言装裱是一种将作品固定在支撑材料上,以保护和美化的过程。
装裱浆糊是装裱作品时所使用的胶水,具有固定作品、防止作品变形和护理作品等功能。
本文将介绍装裱浆糊的制作方法。
材料准备要制作装裱浆糊,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小麦淀粉:200克•冷水:500毫升•热水:2.5升•白糖:5克•香草精:适量(可选)步骤下面是装裱浆糊的制作步骤:步骤1:准备淀粉糊1.将小麦淀粉与冷水混合,搅拌均匀,确保淀粉完全溶解。
2.添加热水到煮沸,然后慢慢将淀粉溶液倒入热水中,同时不断搅拌。
3.继续搅拌混合物,使其变得光滑均匀。
4.将白糖加入混合物中,继续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
步骤2:加入香草精(可选)1.在上述步骤的最后一步中,您可以加入适量的香草精,以增加浆糊的香气。
2.将香草精加入混合物中,继续搅拌,以确保均匀分布。
步骤3:冷却1.将混合物倒入一个容器中,待其自然冷却。
2.在混合物冷却过程中,会逐渐变稠。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调整浆糊的浓度,通过添加适量的冷水或热水来达到所需的浆糊浓度。
使用建议•在使用装裱浆糊之前,可以先在一小块废料上测试其黏性和透明度。
如果需要,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一些微调。
•当涉及到装裱贵重或重要的作品时,建议先保留一些浆糊样本,以备不时之需。
•在使用装裱浆糊时,请避免过度使用,以免产生过多的浆糊膜,影响作品的细节和质感。
结论装裱浆糊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准备几种常见的材料,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和加热即可。
制作好的装裱浆糊可以在装裱作品时提供良好的固定性和保护性,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您制作装裱浆糊,并在装裱作品时取得预期的效果。
2021古籍文献修复装裱技师制作糨糊的方式范文2
2021古籍文献修复装裱技师制作糨糊的方式范文 1糨糊作为古籍修复主要材料的作用 糨糊作为古籍修复和装裱书画的材料,糨糊起到纸与纸张和装裱织物之间的粘合剂,糨糊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古籍修复后的质量、效果和书画保存时间。
(1)糨糊的成分:面粉或淀粉《淀粉是是从植物中所提取出来,如米、小麦、粟、番薯、菱藕等》。
(2)糨糊的制作:前辈对制作糨糊过程是相当讲究,为了提高和加强糨糊的粘接性和防腐、防霉等功能,在制作糨糊时加入一些药物成分,以确保装裱、修复后的书画质量。
现列举部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裱轴》;元《秘书监志》;明代高濂《治糊方》;周嘉胃《装潢志》;清代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方以智《物理小识》;周密《志雅堂杂钞》;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现在日本的书画装裱和修复使用的糨糊,通常是淀粉加水直接熬制。
也有装裱师自己动手制作,他们的制作方法是:将整袋的面粉倒入水桶中,加水浸泡,几日后,浸泡面粉桶中的水开始发黄变臭,这时更换清水搅之,待几日后再换去桶中黄水,注入新水,直到桶中水不黄不臭为止。
2目前作者国从事古籍文献修复装裱的技师在制作糨糊时一般是以下几种方式 2.1面粉直接制作糨糊 这在南方一些城市地区使用较为普遍,由于南方城市多为阴雨潮湿,要求装裱书画的糨糊粘滞性要强,否则书画装裱后一受潮,易起壳。
面粉的选择:使用上好精粉,因为它麸皮少,制作后的糨糊无杂质。
如用品质差的面粉制作糨糊,再不经过箩筛,去掉麸皮等杂质,所制成的糨糊呈黄色,修复或装裱后的作品会出现许多杂质和小斑点,特别是修复装裱后的书画作品一旦受潮后,自然会失去糨糊的粘滞性,所以作者们在选作材料时一定要选择上好的面粉。
(1)冲制法:将淀粉或面粉放入陶瓷盆内,加适量冷水或温水并用圆木棒不停地搅和成稀糊状,随即用沸水冲制,这时要用木棒不停有力的搅动,速度一定要快,面糊由稀变稠,使之成半透明色,而且能拉起成浆丝,即为熟浆。
书画装裱入门教程
制作浆糊步骤如下1,和面,将面粉加适量冷水,和起来,揉成硬面〔就像吃擀面用的面团〕2,洗面,另外用盆,加适量清水。
把和好的面团放进去。
就像洗衣服一样洗面团。
由于面粉里的淀粉溶于水,会被洗在水里,而蛋白质不溶于水最后洗成面筋。
这个过程和做面皮的是一样的。
你可以去看看做面皮的人是怎么洗的。
3,沉淀,往洗好的面汤里添凉水。
然后放置一段时间。
淀粉沉淀后,把上面的黄水倒掉。
再添水,再沉淀,直到水变清,倒掉后剩下稠稠的淀粉糊。
4,冲糊,用适量的开水,直接冲入沉淀好的淀粉糊中。
边冲边搅。
要顺一个方向搅拌。
看到淀粉糊变成稀稀的透明糊状,能拉起长长的丝,这样浆糊就做好了。
放凉后就可以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的几个步骤都好办。
最关键的是后面冲糊这一部,用少量的淀粉糊多试几次。
慢慢就能把握住了。
如果你真的想学裱画,我建议你投入少之又小的本钱去试试:1.购置一把钟形的中号棕扫,价钱约20--25元。
2.购置一把羊毛排笔扫,20头的为佳,毛长7~8厘米,价钱约20元左右。
3.购置20张四尺四川夹江县出的低挡宣纸。
一张90cm方形的台,一处家里能让你在墙壁贴纸而又不影响美观的墙壁。
那我就要恭喜你了,你有可能会成为裱画师了。
(除非你不继续学)浆糊的煮法:初学裱画者选购面粉只要最低价值的面粉即可,购置一斤面粉回来,倒一半入大碗内,参加清水,搞拌和面,水分应适量,过软时参加面粉再搞拌,形成一面粉山状。
另取一面盆直径40cm 左右装入清水,右手捏面团一小块拿着放入水中捏洗,直至成面筋状,拿起离水将面筋放入另一只大碗内(可煮熟作菜吃)。
待全部面粉捏去面筋后,面盆内的清水己成面粉水,面粉水经沉淀之后呈浅黄色,每天要更换水,约三至七次变清后,即可以试煮浆糊了。
煮浆糊的步骤:先用木板制作一搞浆捧如船浆状,选用家中一大口锅一个洗净油污。
倒入面粉水,参加清水少量,明火烧煮,搞浆捧顺时针转动搞拌, 随着温度升高,浆水受热而成浓糊状,以有气泡出现为准,过一分钟即熟(量多适当延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裱以糊就”——书画装裱所用浆糊的制作与运用
摘要:裱画的工序中有一个步骤是装裱者首先要掌握的,也是装裱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这就是打浆
糊。
浆糊的制作和运用,在装裱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这样讲,裱件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浆糊的运用,人们关注的怎样使裱件既黏合牢固又柔软平整,且能防虫、防霉。
就包括浆
糊的制作与运用两方面。
关键词:打浆、制糊、书画装裱、工艺、质量问题
浆糊的制作与运用,在书画装裱中占据着十分显著的位置,作为必不可少的粘合剂可以讲几乎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它。
明人周嘉胄《装潢志》讲“墨以胶成,裱以糊就。
”正是因为如此,浆糊对于装裱质量,尤其是对于平整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装裱修复书画的过程中,浆糊的制作,在苏州裱画同行称之谓“打浆”,制作浆糊的原材料的选用和辅助物的添加也会对浆料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苏州一带“打浆”选用的面粉从九十年代就开始用“富强粉”。
而在这以前打浆使用的都是“标准粉”。
“富强粉”比普通标准粉出粉率低,所以它里面的肤皮几乎是没有了。
古人早就认识到浆糊的重要性,自唐.张彦远提出“凡煮糊必去筋”的主张之后,历代志士均在不断的探索新经验,其中除了防虫、防霉之外,主要的就是使裱件“用之平贴不瓦”。
就是日本人在制作浆时也要去筋,这是为什么呢?
那就得从小麦的结构来讲。
每一粒小麦就是一个细胞结构,包在小麦最外面的是比较硬的肤皮,而且肤皮里面的筋特别多。
这个筋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有营养。
它的生物分子相互联结的“键”特别的牢固、结实,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小麦里面的麦芽胚胎及麦芽生长发育时所需的营养。
而富强粉主要成份就是麦芽胚胎以及麦芽胚胎和肤皮之间的“蛋清”即植物蛋白。
标准粉里面富含肤皮,在打浆时,其中的肤皮用木棍是冲不碎的。
我们过去用标准粉制浆水时,用到最后面盆底下会沉淀一层肤皮,而现在用富强粉浆水时,面盆底下几乎就没有肤皮了。
肤皮粒子粗,留在书画里特别容易发霉,在拆旧书画时,往往可以看到浆糊堆起来的地方,就是书画霉得最多的地方;而肤皮结构“键”特别牢,我们裱画用排笔蘸浆水刷在纸张上,浆水中粒子大的浆糊是不能透过纸张的,而是都横在纸面上,所以它产生的拉力主要是横向的,装裱后的书画不容易平。
当然书画不平的原因是多种的,有纸张的原因,有操作手法上的原因,但肤皮的存在,筋的存在是最主要的原因。
浆糊对裱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黏度,而黏度过大则会出现因纵力(俗称性大)而引起的卷曲。
诚然,这里有原料与运用两个方面的问题。
就原料而论,面粉的黏度大于淀粉,越是优质面粉,其黏性越大,犹如平时吃精粉馒头那样,咀嚼时特别有劲,实际上都是面筋在起作用。
富强粉制作的浆水是能透过纸背的,我们每一次托画芯时,都会发现裱台上特别粘,这就是钻过纸张的浆水,能钻过纸张的浆水所产生的力不仅有横向的,而且也有垂直的。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粮食产量低,那时需要解决的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那时轧的面粉比较粗,肤皮当然就多,我们“打浆”就要去筋。
而现在市场上买的富强粉用来“打浆”,一般不需要象前人那样去筋,当然如能把富强粉中的筋“除去务尽”,则更好。
日本人在唐朝时就向中国学习裱画技术,他们的打桨去筋的程序就一直保留到现在。
明朝周嘉胄在《装潢志》“治糊”一章中提到制作浆糊时,要用“白面”并“却入白帆末,乳香小许”。
明朝文震享在《长物志》卷五第十四章《法糊》中云:“法糊,用瓦盆盛水,以面一斤渗水上,任其浮沉,夏五日,冬十日,以臭为度,后用清水蘸白芨半两白矾三分,去滓和元浸面打成……”。
在这篇文章中提到制浆时除了面粉一斤,白
矾三分以外,另外还需要添加中草药作为辅助材料,其原因就是有利于提高装裱书画的质量和平整度。
在淀粉水中施矾的目的是促使淀粉更好地沉淀。
明矾的分子式:KAI(SO4)2•12H2O;熔点64.5℃,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有涩、寒,有毒,能抗菌,有受敛作用;它也是制作发酵粉的辅助材料之一。
我们在制作面粉时把明矾作为辅助材料,就是利用了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制糊时加矾并非单纯为了防腐,其目的有三:
一是采用加矾的浆糊托染绫绢可防止退色;
二是采用加矾的浆糊托心可固定书画的墨色;
三是采用加矾的浆糊镶活可避免镶缝开绽。
笔者认为,不论装裱新书画还是揭裱或修复古旧书画,都应慎重用矾。
然而,明矾的这一物理、化学作用,在制作面粉浆时只是比较适应我们苏州地区的气候和使用习惯,而在其它地区就不大适应了。
在难熬的盛夏,稍有疏漏,我们在装满浆糊的坯头里,忘记加水,或稍少加一点水,坯头里的浆,上面就会有霉斑。
如在高温闷热的梅雨天,换水不够充分,不够及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有黑霉和红霉出现,这对裱画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隐患。
如果用矾过多,还会使裱件(包括书画心)矾化,增加了裱件的脆硬度,还给日后的揭裱造成了难度,于书画的长期传世极为不利。
由此可见,即使在同时代的明朝,周嘉胄和文震享加入面粉的明矾和其它辅助材料也不完全一样,而且量也有不同,我想这和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习惯使用的裱画材料多少有些关系。
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在现在的环境下学习古人和他人的经验不应教条主义,因为今天的生活环境和五百年前的先民们气候环境、科学的发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关子制糊的生熟问题,“制糊偏生者粘度强,但易腐,偏熟者不易腐,但粘度低。
”其中偏生者易腐,偏熟者不易腐确是常理,但偏生者粘度强,偏熟者粘度低的观点则有失偏颇。
实则浆糊越熟者其粘度越强,而偏生者则相反。
不排除在天气低温时节,制作过熟、过稠的浆糊经冷却后犹如熟蛋青一般,但不意味着这样的浆糊就失去了应有的粘度,关键在于如何调制。
关于浆糊的生熟问题,“冲制浆糊要十分注意火候和稠稀度,如果冲得过稠和过熟,其浆性太大,并往往含有小疙瘩,不易调配,影响使用;如果冲得偏生或偏稀,其粘性不足,且容易发酵,同样影响使用。
冲制浆糊的生熟程度和稠稀程度也要因季节而异,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浆糊应冲得稍熟一点,因较稀和火候较欠的浆糊更容易发酵;而在气温较低的季节,浆糊可冲得稍稀一些,火候稍欠一些,才便于使用。
”
书画装裱中新冲制的浆糊,需凉透去掉“火爆气”(失性)之后才可以使用。
不然的话,直接用其装裱书画,肯定会出现凹凸不平,这是业内的常识。
但究竟存放多少时间才能使用?清代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中要求:“夏裱制糊十日之前,春秋制糊一月之前。
”当今著述中也都强调制糊一个星期后方可使用。
笔者认为这仅是理论上的概念。
如果在高温季节(包括春末和秋初)所制作的浆糊,纵是天天换水浸泡,七天以后也难免不发酵变质,更谈不上存放十日或一个月了。
实践证明,浆糊制作后的第三天即可使用,而对裱件的质量并无大碍。
装裱中怎样恰当合理的运用浆糊,是一个既平常又复杂的问题。
浆糊的应用,集中在托心、托料、覆背以及镶活几道工序。
如果解决不好浆糊的问题,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浆糊太稠,裱件板硬且纵力大,收卷之后再展开时,具有相当的惯性,若不以手按住,便会自动回卷。
近似于“打袼褙”一样,带来不平的因素。
譬如粘合同类纸张,阴天与晴天的浆水就不一样,前者应略稠一点,这主要因为晴天水分易蒸发、干的快。
然
而,“略稠”到什么程度,就不是一句话可以表述清楚的事情了。
经验丰富的装裱师,不仅可以针对画心、材料以及气候等具体情况,合理的调配浆糊;还能凭直观与手感判断浆糊是否适度;并可借助运笔刷浆,握刷排合的感觉,进一步得出浆糊稠稀的结论。
另外,古人有“良工用糊如水”一说。
其实质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宁稀勿稠。
并非是越稀越好,否则会走到另一个极端,造成裱件粘合不牢。
煮浆糊的方法有很多种,因地区和个人习惯而异。
常用的制作方法有“水冲法”、“明火加温法”,“隔水煮法”等。
这里介绍“水冲法”制浆:
1、过筛:小麦精粉500克,用60目细箩筛过后放在粗制的带釉陶缸或陶盆里,小号陶缸即可,不要太大,淀粉越多越难煮。
加入5克左右的明矾。
2、打浆头:在陶缸加入45度左右的水,一定要慢慢加,加到刚刚能把淀粉溶开即可,然后按照3-5度递增的顺序逐渐一点点加水,切忌一次加入太多。
加水的同时用浆棒按一个方向打浆。
刚加水的时候速度要慢一点,逐渐加快。
加水的多少要靠经验,直至面粉成团状。
3、熟化:用电水壶烧一壶足够多的开水(不可煮到一半没开水了),水一定要沸腾状态,用浆棒快速搅动(注意是快速,而且中间不要停顿),并慢慢(注意是慢慢)往里面加滚水,当加到浆糊透明时即可停止加滚水,其实这时候淀粉会突然糊化变得搅拌困难,继续捶捣搅拌5分钟,一定要用力,并且注意底部和桶壁不要残留生淀粉。
熟化的过程要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
打好后将浆棒上的浆糊以及缸壁内外侧清理干净并将缸内的浆糊整理平整。
5、养浆:沿着缸壁缓缓注入清水(可用手覆盖浆面缓缓流入),清水多些不怕,起码要没过浆糊最高点,最好用流水不断注入。
二、三天后的浆糊即可使用,为了防腐,一般每天更换上面的清水两次。
6、化浆水:取浆料适量放入盆中,用凉水缓慢少量加入,用浆棒由慢到快逐渐搅拌,根据需要调至适当的稠稀即可使用。
善于装裱修复书画的艺人都要学会自己制作浆糊,在裱画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加以合理使用,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装裱效果。
过筛打浆头
熟化养浆
化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