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本理论谈教育与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教育与人才

是知识经济tj,-j-代经济发展的先决条4牛-.只有具备充足的人力资本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经济增长7y王-V:的转变。

(11人力资本能推进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就是科学技术人才。没有大批的科技人才,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和使用都不能有效进行。科学技术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势必会减缓经济的发展速度.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极为不利的。而人力资本是造就大批科学技术人才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它是科技进步的首要体现者和第一4-g动力。

f2)人力资本能弥补资源不足。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和难以再生性促使人们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努力挖

掘人力资本的潜力。充足的人力资本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吸收和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来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从而克服了过度依赖物质资源发展的经济运行方式。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资源、资本、技术对于经济的发展不再是重要的障碍。物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只要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消4-ts和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加大人力资本的积累,就能够扩大引进国际资本的范围,弥补资源劣势.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和资本来为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因此,人才竞争、知识竞争、高新技术发展的竞争,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提高成为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

f3)人力资本的积累能提高生产

效率。人力资本的提升可以节省投入

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数量,提高了

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度.提高生

产效率。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了劳动

者素质,虽然劳动力数量在生产过程

中不发生改变.但劳动质量得到了提

高.从而使得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多.

推动生产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另

一方面,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使劳动者

能够更有效地使用和改进各种复杂

的劳动工具,提高物质资本的使用效

率,挖掘出物质资本的深层作用.实

现生产过程中人与物的有机结合.为

经济的协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f41人力资本的提高促进产业结

构的调整。人力资本的提高为产业结

构调整创造了必要条件。一国的产业

结构状况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

结构必须适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否则

会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在世界

经济一体化的压力下.世界各国都努

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改变不

合理的传统经济结构.以适应现代经

济发展的需求。而人力资本的提高是

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驱动力。由于劳

动质量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因

此大规模的劳动力从劳动密集型产

业中游离出来.转向新的知识型产

业。因此,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需要

大幅度地提高劳动者素质,以适应新

的岗位需要。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

运用,会促使产业结构得到slb而.利调

整。

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因

素。经济史家们在西J>m国家兴起的源

头研究中发现.西方世界能够从早期

的贫穷的困境中走出,能够保持经济

的持续增长有着深刻的非经济根源。

宗教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商业革命、

产业革命一波接一波,推动了西方国

家的迅速崛起。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使人自身的价值

和力量得到充分的重视.从根源上发

挥出人的创造力。再由此看我国的经

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丰十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使我

'fN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

设是一个包括组织、制度和人的建设

的系统工程.一切制度、组织都需要

通过人来建设、推动和发挥作用.人

的建设是最深层的问题。因此.国民

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

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人力资本的积

累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才培养

的根本途径。

2.人力资本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来

源。人力资本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

教育投资的数量更要求其质量。作为

一种投资.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

资.会在将来做出贡献。教育从知识、

技能、经验等各-"t-方面增加了人力资

本的无形积累,使人的潜在能力得到

开发。所以.片面地把教育看成是单

纯的消费活动.或者-t-E教育经费看成

是福利开支.都是不全面的。从人口

素质提升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提高人

口质量的关键。各国人口的先天能力

是趋于平衡的、相近的,但后天获得

的能力,各国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这

种后天能力主要是教育的结果,体现

在知识、技能、文化水平、管理能力等

各个方面。人们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

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和物

质资本一起构成经济发展的两大推

动力量。比较教育学家诺亚和埃;v_,J477

坦的实证研究直截了当地得出:“从

历史上看,现代化是一-'i"-朝着社会、

52/未来与发展/2005/第2期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教育与人才

4.建立人力资本管理的新机制

人力资本具有时间性特点,长期

的闲置或用非所长等都会造成人力

资本的极大浪费。所以,应市场经济

发展的要求。建7r和完善人才市场,

改变传统的用人制度,开展人才的有

序流动。使各层次的人才都能得到合

理有效的配景。建立人力资本的使用

新机制.就是解决人力资本浪费问

题,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具

体来说.主要有:一是改革旧的就业

机制.逐步革除旧体制中阻碍人才正

常"bE动的各种障碍.通过市场化的运

作广泛建立人才就业中介机构和人

才供求信息系统,并通过建立相关的

法规制度.保障人力资本市场的规范

运作。二是实行市场q-资制,即人才

市场供求双方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在证。实现现代教育的根本途径,充分发挥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确定工目前我国经济在保持稳定增长现代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资水平。从而体现人力资本在市场中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总量有限、教就要注重分析现代人教育投资的现的资本实质内涵。三是建立一整套由育有效投入不足、经济结构面临重大状,调整教育理念,理顺现代教育改国家担保的,由劳动力供求双方分担调整等问题,人力资本的存量与经济革思路。而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渠道较风险的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的社运行的需要不相适应。但究其根源,为狭窄,主体过于单一。要从根本上会保障体系.使人力资本的管理从基教育投人不足是导致我国人力资本缓解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现状,就要础条件上得到保障。

匮乏的重要原因。在201戢2末,我国拓宽教育投资的渠道,使投资主体多5.调整资源战略和人口政策

教育投入占GDP原比重为3.2%,而元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因此,我国自然资源总储量十分丰富.1985年世界各国教育投入GDP的比需要从多方位进行改进。一是加大教但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人均资源量重平均为5.7%,其中发达国家为育体制改革,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相对贫乏。但是长期依靠矿产资源、6.1%,发展中国家为4%,均高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对已经被实践证原材料产品等物质资本的消耗来支目前的水平。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明了的存在许多弊端的原有教育体持经济增长也是不现实的。人力资本发展远远落后于需求,全国只有6%制进行改革,使教育由计划调节转向理论认为,阻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适龄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高市场调节,使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根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的贫等教育的群体比例很低。教育消费严据市场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进乏.而不是物质资本的贫乏。许多国重供不应求,成为当前社会生活中的行调整。二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办学家和地区.如日本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短缺产业”之一。因此民间高等教育积极性。国家要在严格保证教育质量积累,提高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减投资在国内得不到满足的同时,呈现的前提下,允许企业、民间组织和私少资源的消耗实现了经济的飞跃发出明显的外流倾向。目前我国每年有人等方面力量举办中等教育和中高展。所以人力资本的发展成为综合国近25万人自费出国留学,按每人每年等教育,国家对非政府办学权及文凭力提升的关键。而人力资本可以通过1.5万一2万美元低限计算,每年这个发放权予以控制和审查。三是广开财教育、培训、卫生保健、人力流动、边市场规模至少高达3.75亿美元。家长源,扩大教育经费投入,建立政府、单干边学等途径加强。这无疑给我们这之所以不惜巨资送孩子出国留学,主位和个人三结合的投资模式。政府作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带来了希望,要原因还是国内求学的路子太窄,千为主要的投资主体,在人力资本投资增强了信心。所以从资源使用战略上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压力太方面要加大力度;各企业、事业、机关应从扩大物质资源投入的发展模式.大。虽然近些年高校在不断扩招,但团体等单位,要从提高自身经济效转向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带动物质资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供求矛盾并未益、工作绩效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人本使用效率提高的集约化、科学化的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为此,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意义,强化人力资运营方式。

力资本投资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教本的投资和开发;个人要从提高自身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若育需求市场中的问题。能力、促进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增按照卢卡斯等经济学家将劳动力划3.拓展教育投资渠道加对自身人力资本投资;此外还可以分为纯体力的原始劳动和表现劳动现代教育把培养综合素质作为引进外资,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技能的人力资本,而后者才是经济增

 万方数据

54/未来与发展/2005/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