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大全)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大全)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四、名词解释题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对原始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1、文献与历史法研究典籍、代表性研究成果,讲逻辑,指某些因素的联系2、考古学地下挖掘、田野考察,拿出实证,认为历史可以部分地复原3、现代史学派研究方法后现代主义向现代主义的一种挑战,用现代因果进行重新反思。

解释主义学派,用现代学理观念向古代进行解读、沟通,焕发出新的气息4、二重印证法代表人物:王国维梁启超郭沫若5、访谈法少数民族地区有远古时代教育的痕迹6、人类学研究研究的场景化二、简单叙述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时期是教育的黑暗,没有独立性,教育内容、水平、手段、方法极其低下,予以否定。

2、考察教育起源: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3、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相当于社会教育,养老与孝道结合起来,认为是学校的产生。

4、教育方式方法:模仿和示范,在劳动和生产中进行教育,后期有强烈的宗教性。

在原始部落注重巫师的思想。

5、后期传递方式:神话、格言、故事运用文学手法进行,表达历史、伦理及世界周边的知识。

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几个阶段:原始人群阶段,人类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三、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第四,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趋于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向阶级社会的阶级性教育方向转变。

学校作为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学校的萌芽,源于两个方面:教育的分化;文字的产生。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中国教育史 重点

中国教育史  重点
(╳)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
(╳)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四、名词解释题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_原始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_原始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沛西能●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观点●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虎妈妈教小虎捕食●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原始部落及其最简单形式的教育》●观点●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是教育产生的基础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具有进步性●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俄罗斯教育研究者●观点●教育起源劳动第一个科学的教育起源观点●5.需要起源说●代表人物●杨贤江●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生产劳动的教育●骨针,人工取火,渔猎,农耕种植,原始手工业●生活习俗的教育●财产●属集体所有●公共事务●由氏族长管理和指挥接受民主精神的教育●婚制●实行氏族外对偶婚制●成年礼:●男女到达成人阶段,举行庄重的仪式,对其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符合条件者取得氏族正式成员资格,从而享有成年人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原始宗教的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相信自然物/动物为祖先●鬼魂崇拜●祖先崇拜重血缘,扬祖先●巫术占卜巫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原始艺术的教育●歌舞,歌唱●绘饰,雕刻●体格和军事训练●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氏族公社末期●手工业分离,私有制发展,阶级分化加深,氏族公社制度转变为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度●学校萌芽的背景●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经济:●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存在,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成为劳心者成为可能●政治:●军事民主制向君主制逐步转化●教育类型:●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教育设施等级差别●教育内容:●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私有制产生,一夫一妻制,维护以男子为主体的父权制和私有财产继承权●强调礼乐之教●文教职官●司徒:五常之教●秩宗:三礼●典乐:乐教●强制手段●灌输●刑罚●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知识专门化→需要专门施教人员和场所记录传授●学校萌芽的传说(非正式学校)●成均——音乐,乐教●含义●部落联盟时期的日常演奏歌唱之地,实施乐教之地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必有音乐,部落显贵重视音乐修养●特点●非劳动场所,脱离生产劳动教育,教者和学者成为专门从事教或学的人●庠——养老,教育●含义●氏族储存公粮之所→老人看管→老人聚集→敬老养老行礼之地●老人(经验丰富)→教育年轻一代→教育的场所●特点●养老和教育,教育的任务重在徳教●原始时期教育特点●①目的●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无阶级性。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知识讲解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知识讲解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ppt课件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ppt课件

ppt课件
41
“成均”、“成均之法”出自《周礼》、《礼 记》两书:
《礼记·文王世子》“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庠 近是也。”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认为“成均”为五帝时 代的大学;
东汉郑玄认为成均是以乐教为主的大学教育。
ppt课件
42
韩国 成均馆大学
ppt课件
43
ppt课件
44
虞庠(yú xiánɡ)之学
扑 ,小击,敲打。
“不打不成材”。
古文字的“教”字,右 边像人手持教鞭(或棍 棒),左边一个“子” 表示儿童,“子”上的 两个叉代表算术的筹策 (小木棍或草杆),所以 “教”字的本义为督导 儿童学习,引申为指导、 培育、训诲等义。
ppt课件
35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早有记事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创 造了各种原始的记事方法,如结绳、刻木等。
年前—— C帝喾-姜嫄-弃
AD21世纪)D唐尧夏—禹虞舜——
ppt课件
12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原始人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穿住等生活
资料。为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参加生产劳 动。在氏族公社的教育中,生产劳动的教育 占有突出的地位,内容要让比较广泛。 制造骨器,人工取火,农耕,渔猎,手工业
3、教育文化学方向 教育文化学是以人类的教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全面、
多角度地透视并理解人类的教育活动,重点是在深入诠释教 育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比如研究不同国家教育观念里各自 体现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教育制度中体现一国怎样的教育文 化等。
四、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 ·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 ·为形成教育思维提供素材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上卷中国教育史第一篇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成均是我国传说中的学校.2、虞庠是虞舜时期的教育机构.二、简答1、简答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内容: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学在官府.2、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六艺为纲.3、西周的学校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两级:即大学、小学.二、选择题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CA、天子B、大司徒C、大司乐D、太宰三、名词解释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四、简答题1、简答“六艺”教育内容对后世教育的影响.“六艺”是我国“三代”时期形成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六艺”教育兼顾了当时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知识,兼顾了人的道德与知识才能两方面的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很好的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六艺”教育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六艺”形成后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成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2为后世学校设置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3成为后世教育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目标的理论依据.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局面被打破的主要表现是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2、战国时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私学是儒、墨、道、法四家.3、“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宽严结合是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5、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方法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6、在人性观是孟子与荀子的观点完全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 ,荀子认为人性恶7、荀子将教学过程分为了闻、见、知、行四个阶段.8、将大学教育目标明确概括为“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论着是大学 .9、大学将为学分成了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0、学记将教育的目的明确的概括为两个:一是建国君民 ,二是化民成俗.8、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学雏形”的教育论着是学记 .二、选择题1、提出“启发诱导”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2、提出“深造自得”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3、提出“虚一而静,专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陈中衡”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4、教育史上明确将学校教育目的概括为“明人伦”的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5、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将教学认识过程概括为“闻、见、知、行”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6、提出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时孙摩等教学原则是A、大学B、学记C、中庸D、论语三、名词解释1、“五经”:是孔子编订的教学用书,成为封建社会学校教学的主要教材.具体包括诗书礼易春秋.2、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的学习.3、盈科而进:是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遵守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的逐步进行,不能越等.4、兼陈中衡:是荀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中认识事物不能片面,以偏慨全.要全面的考虑事物的方方面面,然后做出中正的结论.5、学记:我国最早的教育论着.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原则、方法、教师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学雏形”. 5、藏息相辅:是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活动有张有弛.四、简答题1、简要回答私学兴起的原因和意义.原因:我国私学发端与春秋中后期,其兴起的最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术下移”;二是“士阶层的崛起”.意义:1私学兴起,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和人才培养的数量,适应了当时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2私学兴起,扩大了教育的规模,推动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3私学兴起,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推动了教育理论的探索.4私学办学、就学、讲学、竞争的四大自由,解放了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2、简要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2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教育的规模和对象.3编订“六经”,奠定了古代学校教育的教材基础.4总结出了“启发式”“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创办私学者之一,是最早系统探索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教育遗产.3、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孟子和荀子在教育作用论方面的思想不同,孟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存心养性”和“求放心”.荀子则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他们的理论既有不同的地方又有相同的地方.1不同的地方: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一是“存养”这些“善性”,不使其丢失.二是把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丢失”了的是“善性”找回来,即“求放心”.荀子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恶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将人的“恶性”“化”去,不使其发展,即“化性”,然后通过教育培养起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善”,即“起伪”.由于以上的不同,带来了孟子与荀子教育理论上许多不同.如在学习的途径是孟子注重“内求”,荀子注重“外求”;在方法原则方法上孟子强调“深造自得”,荀子强调“积”等等.2相同的地方:两者都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扩大人的“善性”和不断地找回散失的本性,就可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化”去人的先天“恶性”,培养起人类社会的“善性”,就可以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第二编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一、填空1、汉武帝时期,教育家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地影响.2、隋唐的文教政策是尊崇儒术兼重佛道.3、汉代太学创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 124 年.4、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 .5、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6、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是由汉代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设立的.7、隋唐时期创设了专门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国子监 .8、在学校管理上首创“学田制”以保障学校经费的朝代是宋9、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将养士与取士结合起来的教育家是王安石 .10、“升斋积分法”是元代国子监的教学制度.11、元朝在地方官学中创立了学习天文、术数的阴阳学 . 12、“监生历事制”是明朝国子监的教学制度.13、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与专经阶段的区分.14、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蒙书是急就篇. 15、宋元明清时期私学使用最普遍的蒙养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书. 16、北宋的六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17、南宋的四大书院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18、汉代察举制的主要科目是贤良方正和孝廉 .19、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诗赋、对策 .20、科举考试的三步骤是乡试、会试、殿试.二、选择题1、汉代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是BA、稷下学宫B、宫邸学C、国子学 D、四门学2、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是在AA、魏晋南北朝B、隋唐C、宋朝D、明朝3、九品中正制是哪个时期的选士制度A、汉朝B、魏晋南北朝 C、宋朝D、明朝3、设立“回回国子学”朝代是DA、汉朝B、唐朝 C、宋朝 D、元朝4、四书集注作者是BA、朱熹B、张载C、王守仁D、王夫之5、“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订者是BA、胡瑗B、朱熹C、王守仁D、王夫之三、名词解释1、独尊儒术:是汉代的文教政策.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了“百家”,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由是学校教育以培养儒术为目标,教师由儒士担任,儒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2、太学: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始创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3、国子监:我国古代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始创于隋唐,主要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4、苏湖教法:北宋教育家创立的教育改革模式.苏湖教法最基本的特点是以“明体达用”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分斋教学”改革措施,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5、三舍法:宋代太学的教学制度.北宋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将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入外舍2000人,学习一年后,经过考试优秀者升入内舍,名额为300人.内舍生优秀者升入上舍,名额为100人.上舍生优秀者可直接授官.6、选士制度:是人才选拔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主要有三种: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7、书院: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是以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8、蒙养教材:是我国古代蒙养阶段教学所使用的识字课本.早期最着名的识字课本有汉代史游的急就篇,封建社会后期最着名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简答题1、简述唐代的官学系统唐朝的官学系统可概括如下:1中央官学:分为直系和旁系两个系统.直系主要是隶属于国子监的“中央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旁系主要有东宫的弘文馆,门下省的崇文馆及隶属于政府各个部门的专科学校.如太医院的医学;司天台的天文、历数、漏刻;太仆寺的兽医学;太卜寺的卜筮学等.2地方官学:唐朝在州府和县都普遍设立了地方官学,类型除儒学和医学外还有崇玄学.2、简述书院产生的原因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产生于唐末,盛兴于两宋,一直沿袭到清末.书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动荡和需要.唐末天下乱,士人失学,书院应运而生.2唐宋时期我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我国自古以来的私人讲学传统为书院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4当时佛教禅林的讲学制度对书院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3、简述书院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书院的特点主要有:1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2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来院讲学.3书院讲学不受地域限制.4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重视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上多采用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5书院师生关系融洽.6书院的组织机构精干.7书院一般都有“学规”或“教约”,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方针.4 、简述科举制的产生、实施和演变1产生: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士制度之一.它产生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三年设进士科,被看做是科举制产生的标志.2实施:科举制的实施办法是①将考试科目分为每年进行的常科和根据需要而举行制科.②考生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官学中的学生——生徒,二是地方上选拔出来的“乡贡”.③报考办法,每年仲冬中央官学和地方经过考试选拔出合格者报送到尚书省,通过填写考生的基本情况和履历表并具保结后送户部审查,然后由礼部择日进行考试.④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诗赋、对策.内容明经、进士科主要是儒家经典.⑤考试录取后授官.3演变:科举制产生后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演变情况大致可概括为:①在制度上逐步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②内容上从重“五经”到重“四书”.③方法上从重诗赋到重对策最后形成了重“八股”.第五章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一、填空1、汉代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者是董仲舒2、“正义明道”是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教育原则.3、“圣化”是董仲舒对教师的要求.4、对迷信繁琐的经学教育进行批判,反对“信师是古”“记诵章句”,主张“极问”“贵通”的教育家是王充.5、颜之推的教育代表作是颜氏家训.6、明确的提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家是韩愈.7、创立“苏湖教法”的教育家是胡瑗.8、在教育的原则上主张“知行并进”“自求自得”的教育家是王守仁.9、在知行观上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的教育家是王夫之.10、在教师理论是王夫之认为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正人心” ,因此作为教师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躬行” .二、选择1、提倡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教育内容的教育家是AA、董仲舒B、王充 C、颜之推D、韩愈2、将人才划分为儒生、通人、文人、鸿儒的教育家是BA、董仲舒B、王充 C、颜之推D、韩愈3、提出既要重视早教有要重视晚学的教育家是CA、董仲舒B、王充C、颜之推D、韩愈4、在中国教育史上创立“分斋教学”法,开了文理分科设置教学之先河的教育家是D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胡瑗5、在理论上明确将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家是B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胡瑗6、认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在于“致良知”的教育家是DA、王安石B、胡瑗C、朱熹D、王守仁7、主张注意儿童特点用“诱之歌诗,导之以礼,讽之读书”的方法来教育儿童的教育家是DA、王安石B、胡瑗C、朱熹D、王守仁8、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的教育家是A、朱熹B、王守仁C、王夫之D、颜元9、对传统理学进行严厉批判,将其概括为三大祸害,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是教育家是DA、朱熹B、王守仁C、王夫之D、颜元三、简答题1、简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和道德教育思想三大文教政策: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兴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行选举以选拔贤才.道德教育思想:1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主张以“三纲五常”为教育内容,培养封建社会的忠臣孝子,维护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2在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上,主张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中遵守“以人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明道、重志”、“强勉行道、进善诛恶”等原则方法.意义与影响:1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统一了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目标,确定了封建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推动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发展,满足了封建统治对人才的需要.2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特别是其“三纲五常”的思想,被后世的封建主义者认为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而作为封建社会的教育宗旨.2、简答师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主要内容有:1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2论述了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3明确了教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4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意义: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师理论.其相互为师,能者为师的开明观点,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观点深刻的揭示了师生关系的本质,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韩愈的教师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教师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3、简答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实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指导思想:主要是“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道.“教之有道”主要是指:一是要“择才而教”,二是要“教之以实用之学”;“养之有道”是指在培养中要“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取之有道”是主张改变选士的方法,罢诗赋,考经义;“任之有道”是反对用人只看出生,只论资格的用人制度,主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主要措施: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2整顿地方官学;3颁定三经新义;4设置专门学校5改革科举制度.4、简述“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提出的读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有: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5、简要比较朱熹与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异同相同:1教育的目的相同,都是要培养具有封建思想道德忠臣顺民.2对教育的作用的认识相同,都认为是为了“明人伦”.3都主张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朱熹提出了将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理论,王守仁提出了“诱之诗歌”“导之以礼”“讽之读书”的顺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教育主张.4教育的内容相同.不同:1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同,朱熹的理论基础是“理学”,王阳明的理论基础是“心学”.2学习的途径方法不同,朱熹主张向外求——通过格物致知认识天理,王守仁主张向内求——通过存心、尽心、明心来认识天理.晚晴至民国时期的教育第六章晚晴的教育一、填空1、我国本土出现的第一所教会学校是马礼逊学堂 .2、近代最早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魏源 .3、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命诏旨书是太平天国自编的教材.4、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外国语学堂;二是军事学堂;三是技术学堂 .5、我国最早官办的新式学堂是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6、近代留学教育中最着名的是容闳率领的120名幼童留美.7、百日维新中创办的最有名的三所学校是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 .8、 1905年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在形式上的终结.9、科举制的改革和废除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改革科目;二是递减中额;三是停止科举.二、选择1、系统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家是 BA、魏源B、张之洞C、康有为D、梁启超2、标志我国教育近代化开端的学校是A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时务学堂 D、万木草堂3、维新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是B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黄埔军校D、农民运动讲习所4、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是 A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5、将学校制度设想为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的教育家是CA、魏源B、张之洞C、康有为D、梁启超6、在近代教育家中特别重视女子教育和师范教育写了论女学论师范的教育家是CA、张之洞B、康有为 C、梁启超D、严复7、科举制度废于DA、1840年B、1862年C、1902年 D、1905年8、在近代教育家中特别注重实证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家是DA、张之洞B、康有为 C、梁启超D、严复9、大同书的作者是BA、张之洞B、康有为 C、梁启超D、严复三、名词解释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晚清时期的文教政策.主张教育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基础,以西学中有用的东西补充中学的不足.2、“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制.“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现代学制.3、劝学篇:是近代洋务派教育家张之洞的代表作.劝学篇系统的阐述和概括了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4、马礼逊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教会学校.1839年由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四、简答1、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标志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902年,它之所以是我国教育近代化开端的标志,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1从办学目的上看,再不是培养封建的治术之士,而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新型人才;2从课程设置看,不再以传统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西文”“西艺”为主;3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不再是以个别教学,自主研习为主,而是以实施年级课程和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些变化使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轨道,朝着现代教育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开端的标志.2、简答“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主要有: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2设立京师大学堂.3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4派人出国游学.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和其他书籍.3、简述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近代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首先必须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足中学的不足.2学制改革的思想.主张广设各级学校;设立工农兵商各类专科学校和开展留学教育;设想建立新的学校制度.3师范教育思想.强调师范要有独立的地位,要在学制中自成体系.4重视实业教育.主张建立完善的各级各类实业教育机构.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癸卯学制”基本上是张之洞思想的具体体现.4、简答“癸卯学制”的性质和特点性质: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半封建性表现在:以培养忠孝为本的封建维护者为目的;重视传统的“经史之学”;保留了科举制的地位;轻视女子教育.半殖民性表现在:从形式到内容;从课程设置到学校管理都受日本的影响.特点:1建立起了三级七段相互衔接和普通、实业、师范三类学校并列的学校系统;2重视实业教育;3重视师范教育;4重视学前教育;5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癸卯学制”在我国近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它奠定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民国初年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家是蔡元培.2、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制定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3、在横向上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三大类的学制是壬戌学制.4、民国时期逐步形成的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是中央——教育部;省市——教育厅;县——教育局.5、大学区制是将省区最高学校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教育行政制度.6、民国时期将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机构叫大学院.7、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陈鹤琴 .8、民国时期最早单独设立的国立幼教师资培养机构是国立幼稚师范学校9、我国最早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正式法令是清政府1906年制定的强迫教育章程10、“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学法主要有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1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机构主要有四类:一是干部短训班;二是军政学校;三是技术学校;四是文化艺术学校.1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部分所构成.二、选择1、壬戌学制制定于DA、1902年B、1904年 C、1912年D、1922年。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 问题: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有哪些?你怎样理解? • 生物学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 • 心理学起源论(孟禄) • 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社会生活需要、劳动需要) •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 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5万年前——5千年前)、父系氏族
• 记事——图画——象形文字——最早文字(仓颉)
•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 成均(“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成均之法者,其
遗礼可法者”)
• 庠:养老与教育
• 成均与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
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它虽然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它开 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 产生奠定了基础。
教,在宽。”《史记.五帝本纪》
•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
王制》
• 教育内容出现以变化:
• 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 “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 强调礼乐之教:司徒负责五常之教、秩宗负责三礼(天
神、地祗、人鬼)
• 强制手段的采用:“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 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经济发生重要变革,农业
为主,手工业独立。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氏族公社制度 变为部落联盟制度,原始社会处于解体之中。 • 一、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 知识垄断;教育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培养劳
力者的社会教育;
• 如:“夔,命尔典乐,教胄子。” 《尚书.舜典》 • “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尔作司徒,而敬敷五
公社(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①夏代的教育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②商代的教育?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二、西周的教育①西周的社会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②西周的学校制度: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育一、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 教育的平等性2. 教育的社会性3. 教育的现实性4. 教育的非独立性二、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1. 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制造、取火、制陶、渔猎、种植、手工业)2. 社会生活教育(集体生活观念、公共事务、婚姻、成人礼)3. 艺术和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巫师、歌舞、绘画、雕刻等)第二节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一、 学校的产生1•夏以前的学校一一成均(与音乐有关)、庠2. 夏代的学校一一庠、序(国都)、校(地方)3. 商代的学校(1) 地方:庠(赡养)、序(骑射)(2) 国都① 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② 瞽宗(礼乐)二、 西周的教育制度1. 学校体系r 校(设立于乡)乡関序(设立于州)I 庠(设立于党)I 塾(设立于闾)2. 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

r 天子所设人学 (大学国学" (上庠(北)瞽宗(西)辟雍(中)序(东)、成均(南)i 诸侯所设人学一一泮宫1. 政教合一(教育职能)2. 官师合一(教师来源)3. 学术官守(知识保存)4. 学为政用(教育目的)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官学的衰废与私人讲学的兴起一、官学的衰废与私学的兴起1.官学衰败的原因影响官学衰废的除经济原因外,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1)奴隶主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退,学校荒废(3)文化垄断的打破2.私学兴起的原因(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掌握一定知识文化的人员流落到社会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3)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知识文化(4)私学的创办人乂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二、稷下学宫1.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2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2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根据传说,中国古代五帝时出现的学校是()。

A.庠B.序C.成均D.校【答案】C【解析】《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因此中国古代五帝时的学校被称为“成均”。

“庠”是氏族储存公共粮食之所,由老者看管,所以也成为老人聚集活动的场所,也是氏族敬老养老行礼之地;“序”产生于夏,最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举办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

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物界B.模仿C.生产劳动D.动物本能【答案】C【解析】教育起源说一共有四种:(1)神话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生物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模仿心理就是教育的基础。

“生物起源说”的代表是19世界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托尔诺,把人类社会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与动物的本能混为一谈,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而提出的,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因此选C。

3.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出现了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这种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A.庠B.序C.成均D.校【答案】A【解析】“庠”是氏族储存公共粮食之所,由老者看管,所以也成为老人聚集活动的场所,也是氏族敬老养老行礼之地,“庠”兼有两方面的重要活动,即养老与教育。

这种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4.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不包括()。

A.生产劳动的教育B.生活习俗的教育C.体格和军事训练D.六艺教育【答案】D【解析】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包括:(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的教育;(4)原始艺术的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中国教育史全部练习题

中国教育史全部练习题

中国教育史全部练习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一生产劳动的教育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1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2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3原始民俗活动中的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二生活方式的教育二生活方式的教育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1自然崇拜中的教育2图腾崇拜中的教育3鬼魂崇拜中的教育4祖先崇拜的教育5生殖崇拜三原始宗教艺术的教育三原始宗教艺术的教育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原始社会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人们尤其重视体格训练进入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征战使军事训练成为基本的教育内四体格和军事训练四体格和军事训练三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一教育性质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 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3、强调礼乐之教
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 化
二、学校产生的前提
(二)推动因素
1、文字教学的需要
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 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
2、新的教育需要
掌握文字和由文字保存下来 的社会经验,就更加需要专 门的指导和学习
二、原始时期的生存条件使得人们尤 其重视体格训练,进入原始社会后期部落 之间的征战使军事训练成为基本的教育内
容。
三、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性质:社会性、公共性、无阶
级性
(二)教育内容:经验
(三)教育手段:口耳相传、模仿
(四)教育组织形式:无专门场所和专职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教育,始终是同 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二)生活方式的教育
1、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 2、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 3、原始民俗活动中的教育(歌舞和神话
故事)
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三)原始宗教艺术的教育
1、自然崇拜中的教育 2、图腾崇拜中的教育 3、鬼魂崇拜中的教育 4、祖先崇拜的教育 5、生殖崇拜

《中国教育史》 习题答案

《中国教育史》 习题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之教
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 化
二、学校产生的前提
(二)推动因素
1、文字教学的需要
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 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
2、新的教育需要
掌握文字和由文字保存下来 的社会经验,就更加需要专 门的指导和学习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教育,始终是同 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二)生活方式的教育
1、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 2、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 3、原始民俗活动中的教育(歌舞和神话
故事)
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三)原始宗教艺术的教育
1、自然崇拜中的教育 2、图腾崇拜中的教育 3、鬼魂崇拜中的教育 4、祖先崇拜的教育 5、生殖崇拜
人员
第二部分
学校的萌芽
一、古代学校萌芽的传说
(一)成均之学:“成均,五帝学也。成
均之法者,其遗礼可法者。” (二)虞庠之学 :“米廪,有虞氏之庠 也。”孟子云:“庠者,养也。”
二、学校产生的前提
(一)教育内容发生变化
生产力提高,学校产生的物 1、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质条件大致具备
2、“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四)体格和军事训练
原始社会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人们尤 其重视体格训练,进入原始社会后期部落 之间的征战使军事训练成为基本的教育内
容。
三、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性质:社会性、公共性、无阶
级性
(二)教育内容:经验
(三)教育手段:口耳相传、模仿
(四)教育组织形式:无专门场所和专职
中 国 教 育 史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1.掌握教育的起源:原始时期 教育的特点 2.掌握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 的前提
第一部分
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一)生存需要:群居;粗石器;火 (二)教育起源:有目的、有意识传授劳 动经验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