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
少林武术文化内涵解析
林功夫 看作 在 嵩山少 林寺这 一特 定佛 教文
少 林 武 术 文 化 的 外 显 层 是 以物 质 形
化环境 中历 史地形 成 , 以佛 教神 力信仰 为 态 或物 化形 式表现 出来 的技 击体 系或拳 体 基 础 ,充分 体现佛 教禅 宗智 慧 ,并 以少林 系, 内容包 括习 武、 比武 、研 武 的过程 中
净 ,佛 性本 有 ,见性 成佛 , 强调心 性 的运 气 之 学 , 以道 为 归 ”“ 气 之 学 , 以呼 吸 信 ”相 结合 ,用 武德 修行 来约 束 习武者 的 练
用 , 以明心 见性 为宗 旨,奠定 少林 武术 文 为 功 ” 。通过 “ 气 ” 养气 ” 进 “ 练 “ 促 养神 ” , 化 的理 论 根 基 ,并 影 响 少林 武 术 的 实 践 。 行 为 。在儒家 看 来 ,武 术 必须 服务 于一 定
滚 出滚 入运 用 自如 ;眼 法 以 目注 目, 以审 动 之 法 , 内要 体 现威 而 不 猛 的道 德修 养 。
从 而达 到武 术 的高层 境 界—— 禅 道 。
敌 势 ;身法 起横 落顺 ,着重 掌握 重心 ,不
少 林 武 术 表 现 出来 的 深 厚 文 化 内涵 失 平 衡 ;步 法 进 低 退 高 ,轻 灵 稳 固 。手 、 “ 义 ”为 核心 的 “ 仁 不争之 德 ” 。 是 禅 宗 智 慧 赋 予 的 。 首先 表 现 为 一 种 信 眼 、身 、法 、步 协调 配合 ,动 作朴 实有 力 , 仰 ,一种 对 于超 常神 力 的追求 。对 于超 常 充 分体现 少 林武 术 的力与 美 。 神 力的渴 望 ,对 于超 常智 慧 的追求 ,从 来 33 兼 容 . 都 是佛 教徒 的追求 目 。这是 少林 武术 表 标 中华 民族文 化 历 史 悠 久 、博 大 精 深 , 功夫 与其 他武 术 区别所 在 。 武 术之 道 体现 为技 艺的最 高境 界 ,更
河南少林寺的功夫文化独特传统
河南少林寺的功夫文化独特传统一说起河南少林寺,那可是闻名遐迩,尤其是它的功夫文化,更是独具魅力,源远流长。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
这座古老的寺庙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其功夫文化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少林功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
当时,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了禅宗。
为了强身健体和抵御外敌,寺中的僧人们在修行之余,开始练习武术。
经过历代僧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功夫体系。
少林功夫种类繁多,包括拳法、器械、气功等。
其中,拳法有少林罗汉拳、少林长拳等;器械则有少林棍、少林刀、少林剑等。
每一种功夫都有其独特的招式和技法,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少林功夫的特点十分鲜明。
首先是刚柔并济。
在招式的运用上,既有刚猛有力的攻击,又有柔韧灵活的防守,刚柔之间转换自如,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
其次是禅武合一。
少林功夫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修行。
练武的过程中,僧人需要参透禅理,将禅的智慧融入到功夫之中,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再者是实战性强。
少林功夫源于实战,历经千年的磨砺和考验,其招式简洁实用,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强大的威力。
少林功夫的传承方式也别具一格。
传统上,少林功夫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
师傅会根据徒弟的资质和特点,因材施教,将自己的功夫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
这种传承方式不仅注重技艺的传授,更注重品德和精神的培养。
徒弟在学习功夫的同时,也要学会尊师重道、慈悲为怀、坚韧不拔等品质。
除了师徒传承,少林寺还通过举办武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等方式,将少林功夫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少林功夫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无数国内外的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和探索。
少林功夫文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少林功夫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寺功夫的哲学与思想
少林寺功夫的哲学与思想自古以来,少林寺就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代表之一。
而少林寺功夫,不仅是身体上的技能,更是一种哲学与思想的表现。
在少林武术的历史长河中,少林寺以其独特的动作风格和哲学思想独树一帜。
本文将探讨少林寺功夫的哲学与思想,分别从动作的美学、生活哲学以及宗教信仰三个层面进行探究。
一、动作美学少林寺功夫的动作在审美上表现得十分优美。
无论是猴拳、虎拳、龙拳,还是鹰爪功、金刚拳,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其独特的美感。
这种美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力与美的统一,二是动态与静态的平衡。
力与美的统一来源于少林寺功夫在练习中所强调的技能和精神统一。
在武术中,技能是武术运动的物质基础,精神则是武术文化的核心。
因此,少林寺功夫讲究在技能的运用中,把表现技能的动作变成表达精神的形式,使技能与精神相互促进。
在少林寺武术中,独有的“拳意”概念正是将奋斗、毅力、精神力量等形式转化为动作表现。
动态与静态的平衡则源于少林寺在练习中所强调的内外结合、柔中带刚的运动原则。
内部是指精神上的东西,外部是指技能上的东西。
内外结合,就是两者的结合为一体,使得少林武术呈现出柔中带刚的特点,不仅能够柔韧屈伸、粘滞掌握,也能够刚健有力、刚柔配合。
此种柔刚并茂的审美表现,在少林寺武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生活哲学除了动作的美学意义,少林寺功夫还蕴含了一种生活哲学。
在少林寺武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化。
少林寺功夫的生活哲学强调两个方面:义务和责任,并将之与人类关系的解决有关。
正如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一样,少林寺武术传播中一直鼓励施教与学习,将义务与责任自然融合。
因此,在少林寺武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师道关系是互相尊重、互相对待的,讲究追求永不停歇的功夫。
更重要的是,少林寺武术提倡以诚实、正义和公正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态度。
这种生活哲学的理念,在现实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等方面都能体现出其价值。
少林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
少林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无论是从少林拳的“禅武”结合的武德,还是少林拳的动作设计,少林拳的武医相依、武以文饰,少林拳的练功技巧等任何一个方面都能领悟到少林拳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蕴含在少林拳中,随着少林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这种精神也影响着世人。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少林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
少林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佛教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最为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它产生在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
登封嵩山是佛、儒、道三教盛行的地方。
少林寺是佛教传播的圣地,史家传扬的圣地,因而佛教禅宗逐渐成为佛、儒、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少林拳是禅与武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少林拳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自气而然的。
1 少林拳的“禅武”结合的武德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少林拳是在少林寺所创造的功夫,少林拳随着少林寺的兴衰而产生一定的变化。
“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少林武术与少林寺的交相辉映,“武”与“佛”的交融,使得少林寺在中国古代别具一格,受到了历代皇家、佛教界和武术界的重视。
但独具特色的少林拳到底形成于何时,史料没有记载,且考古也没有发现。
显气对于少林拳形成的确切时间,我们很难做出定论。
这里我们只能通过推理姑且得出一个模糊的时间点:少林寺扬名天下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事件,是少林拳与少林寺僧练习的武术之间的分水岭。
之前可以说是少林拳的初步形成期,之后可以说是少林拳的几个发展高潮期。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至今人们传为在少林寺东偏南的壁画中,说的是与唐军对抗。
唐高祖武德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元621年5月23日),少林寺十三位僧人,在洛阳城内州司马赵孝宰等配合下,里应外合,夺取了州城,擒拿了自封“郑王”的王世充,救出了秦王李世民。
三天后,李世民派李安远持秦王诏书,往少林寺宣慰,特“封昙宗为大将军,赐田四十顷,水碾一具”。
自此,少林寺名声大振,地位高升。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后,不少名僧甚至还被唐王邀请到皇室参政议政。
少林拳教学
少林拳教学简介少林拳,又称少林寺拳法,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法流派。
它起源于中国河南省的少林寺,创立于1500多年前,至今仍然广泛传承和发展,并受到全球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少林拳以内功修炼为核心,注重力量的爆发和技巧的运用,拳招独特、连环相扣,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本文将介绍少林拳的基本原理、拳法分类以及常见的拳术套路。
对于想要学习少林拳的人来说,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入门参考。
少林拳的基本原理少林拳注重内外兼修,追求内外兼济的完美境界。
它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功修炼:少林拳重视内功修炼,包括呼吸调理、气功锻炼、身法训练等。
内功修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升武术实力和健康水平。
2.动作优美:少林拳动作优美流畅,注重肢体的协调和整体形态的和谐。
身体的每个动作都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3.精神修炼:少林拳注重精神修炼,要求心态平和、气定神闲,以达到调节身心、修身养性的目的。
4.实用技巧:少林拳的招式技巧非常实用,包括拳打脚踢、格斗技巧以及应对各种攻击的方法等。
这些技巧既适合于实战,又能够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少林拳的拳法分类少林拳根据各派门户的特点和创始人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流派。
下面介绍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拳法分类:少林五形拳少林五形拳是根据动物形态演变而来的拳法。
它分为虎形、鹤形、蛇形、龙形和豹形五种,每种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法。
五形拳注重模仿动物的力量和敏捷性,既有强烈的攻击性,又融合了柔和的技巧。
少林洪拳洪拳是少林拳中最有名的一种流派,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拳法。
洪拳注重拳势的开阔和力度的爆发,动作大而刚猛,有力度感。
它的动作幅度较大,能够让身体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拉伸。
洪拳拳套繁多,包括小洪拳、大洪拳、短拳等。
少林罗汉拳罗汉拳是模仿少林寺的十八罗汉而创立的一种拳法。
它的特点是有力而刚猛,注重力量的爆发和直线性的打击。
罗汉拳包括十八罗汉拳、十八手创、罗汉散手等,每种套路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技法。
中国传统武术拳拳到肉的中国武术精神
中国传统武术拳拳到肉的中国武术精神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其所弘扬的精神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拳法、武器技巧和内功修养闻名于世,凭借着“拳拳到肉”的刚韧精神而成为国人为之自豪的体育项目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武术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揭示其对中国人民心态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武术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始自部落间战斗需求的技能积累。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融入到中华文化之中,并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武术形式多样,如太极拳、咏春拳、八卦掌等。
这些武术形式不仅旨在提供自卫技巧,更强调修身养性、强健体魄以及育人教化等方面的作用。
二、“拳拳到肉”的武术精神“拳拳到肉”是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核心之一。
它表达了中国武术追求极致的刚韧与力量的信念。
这种拳拳到肉的精神不仅是武术技术的体现,更是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精神品质的象征。
中国武术注重实战,鼓励练习者向肉体极限挑战,通过技术与力量之间的完美结合达到最佳效果。
正是这种拼搏精神的传承,使中国武术从古至今都能够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三、武术精神的价值意义中国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项目,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追求。
武术精神强调坚持、毅力、团队合作和自律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武术精神注重坚持和毅力的培养。
无论是技术的掌握还是身体的锻炼,都需要练习者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这样的毅力和坚持对于实现个人目标和克服生活困难至关重要。
其次,武术精神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武术训练中,学习者通常要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进行技术练习和对抗训练。
这种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习者的集体荣誉感和胜利意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相互帮助和协作能力。
最后,武术精神倡导自律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中国传统武术强调“修身养性”,要求修习者坚守道义,以身作则。
武术练习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演练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表现出来的深厚文化内涵是禅宗智慧赋予的。
少林功夫首先表现为一种信仰,一种对于超常神力的追求。
对于超常神力的渴望,对于超常智慧的追求,从来都是佛教徒的追求目标。
这是少林功夫表现为神奇的武术之根本原因,这也是少林功夫与其它武术区别所在。
少林功夫的灵魂是佛教禅宗智慧。
佛教徒非常重视愿力信仰对于修道过程的保障作用。
愿力信仰是少林功夫信仰一个重要的表现形态。
它形成于唐朝《妙法莲华经》盛行时期,一直延续至当代,经历了观世音菩萨信仰、那罗延执金刚神信仰、紧那罗王信仰三个阶段,是少林功夫信仰的主要形态。
少林功夫信仰主神叫紧那罗王神;少林寺有紧那罗王神殿。
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态是禅定。
六世纪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首传禅宗教法,后世尊少林寺为禅宗祖庭。
禅宗是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玄学文化充分交流、理解的成果,是东方古代两大文明融合的结晶。
禅宗充满东方智慧对人生的洞彻。
禅宗教派的产生,使佛教原有的面对死亡悲苦之面貌,变为对人间生之欢乐的肯定。
禅宗,凝结着由中国历代高僧大德和优秀士大夫所构成的精英群体对于宇宙奥秘、人生真谛的体验和感悟。
唐、宋以来,由于禅宗教法的盛行和少林寺的祖庭地位,少林功夫的信仰内容和品质亦发生了变化,“禅武合一”开始成为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并成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目标和理想境界。
禅宗讲究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实现学佛的目标。
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被纳入到学佛修禅的形式中。
修习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者,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
禅,赋予了少林功夫更为丰富的内容。
少林功夫表现出特有的轻松、自在、神化之境界。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约束。
戒律体现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宗旨,是宗教徒的生活准则。
河南少林寺的功夫文化
河南少林寺的功夫文化中国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位于河南省的少林寺。
少林寺作为佛教圣地,也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功夫文化深受世人瞩目。
少林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禅宗佛教寺庙之一,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佛教与武术的精髓,创立了独特的少林功夫。
少林寺内有“铜人”、“观音菩萨”等铜像,以及历代少林高僧的塑像,这些都是少林寺功夫文化的见证。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少林寺的武术练习注重内外兼修,注重内功的修炼,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强调精神意志的培养。
练习少林功夫的弟子们,不仅要锻炼肌肉和身体的协调性,还要修炼意志力和心性的坚韧。
少林寺的武术表演和比赛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武术爱好者。
在少林寺内举办的武术比赛中,不仅有少林寺弟子间的切磋和比拼,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大师和高手的角逐。
少林寺的武术表演更是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这些表演充满了力量与美感,带给观众们身临其境的震撼与感动。
少林寺的武术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技能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释放和修炼。
少林寺弟子们在修习功夫的过程中,实现了身心的和谐统一。
他们的修行不仅要求外在的力量和技巧,更注重对自我的探索和心灵的净化。
少林寺弟子们讲究内外兼修,注重精神的修炼和修行。
他们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佛教的教义指导自己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往少林寺,亲身体验少林功夫的魅力。
在少林寺,游客们可以参观寺内的历史文物和佛教圣地,也可以观赏到少林弟子们的表演。
有些人甚至选择在寺内进行一段时间的住宿修行,感受到少林精神的真谛。
少林寺的功夫文化走出国门,获得了世界的喝彩。
不仅中国人民为少林寺的成就感到自豪,外国友人们也对这一独特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都梦想有一天能够踏上少林的圣地,亲身感受到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
少林寺的功夫文化传承了中国武术的优秀传统,也凝聚了佛教的智慧和人性的温暖。
少林武术宣传文案
少林武术宣传文案
少林武术,神秘而高贵,受到众多人的仰望和崇拜,它是体现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象征。
少林武术把体术艺术和哲学以及仁慈道德完美结合在一起,不仅是中国武术的精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国粹的灵魂。
少林武术以其高超的绝技和艺术吸引了众多追求中国文化的海内外朋友,其实质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自然、仁慈、悲悯的本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武术兼容并蓄,它除了拳术的外,还有剑法、棍法、刀法等,有节奏和自然的动作,有律己、互动、合作的特质,它不仅宣传着和平文明的理念,更加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少林武术不仅立足于传统血肉,更注重把精神文化融入到血肉之中;它不仅把体育运动与艺术技巧完美结合起来,更将生活哲学和道德修养与武术运动完美融合。
少林武术历经千年发展壮大,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它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缩小政治和文化之间的距离,让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 1 -。
少林功夫与武术文化
少林功夫与武术文化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之一是少林功夫。
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之一,少林功夫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力。
通过少林功夫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究中国文化,其中包括其哲学、宗教、艺术、历史等多个方面。
少林功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中国北魏时期。
当时,印度传教士传授了佛教和瑜伽的技术给中国,这些技术最终发展为了少林寺的武术。
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下,是中国最著名的寺庙之一。
少林寺武术以其高度的战斗技能、内敛的哲学原则以及对身心技巧的强调而著名,并且它也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少林功夫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在于其倡导的精神原则。
它强调日常生活中的练习和修行,以及在战斗中表现的勇气和毅力。
其格言“血肉模糊埋忠骨,生死关头彰信条”就是体现了这种信念。
因此,它不仅仅是“拳头上的武术”,也是一种哲学和精神文化。
通过少林功夫,我们可以理解中国为什么注重于修身养性和自我完善。
此外,少林功夫的独特魅力亦使其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社会、文化影响力。
自20世纪以来,少林功夫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旅游资源,吸引人们前往中国体验这种文化。
全世界都有数百万的少林功夫爱好者,并且有多个国家开设了少林武术学校。
全明星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也顺利地把少林功夫带进卡梅隆的电影,以及各类游戏和漫画作品中。
除此之外,少林局修行的传统将武术与哲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达到少林文化内涵深度,主要依赖菩提心和智慧。
在具有高强度的实用性和身体效果的同时,少林功夫也有着修身养性的内涵,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并最终实现自我完善。
因此少林功夫不仅是一件很好的健身工具,更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总之,少林功夫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一个代表,给全人类带来了许多历史深度、思想高度、审美广度和价值深度,其深远的影响也离不开实践和宣传。
虽然现代社会的武术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由于武术所具有的多种价值和作用,即便是千帆过尽的今天,少林武术也必定能取得再次壮大和发展。
少林武术的起源及文化内涵
少林武术的起源及文化内涵作者:小郑来源:《少林与太极》2011年第06期一、少林武术的起源在历史上有关少林武术的起源有多种观点和说法,其中诸多观点都是民间传说,带有极大的神秘性。
1.达摩创拳说传说禅宗祖师菩提达摩由于担心弟子坐禅时间过长会有损身体健康,向少林弟子们传授了18种武术,其中多种是从动物的动作中得到的启发创编的,并由此诞生了少林武学经典“龙虎豹鹤蛇五拳”。
2.僧稠创拳说传言少林武术为少林高僧跋陀的弟子僧稠所创。
僧稠禅师是少林寺最早的一位德高望重、佛武皆通、武功超群的武僧。
禅宗修炼全凭自身体验,这一点与习武是相通的。
在跋陀开基后不久,“稠禅继续”不断寻找“禅武”的结合点,成为“禅武”结合第一人。
当时只有僧稠具备这样的条件。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由历代高僧从民间不断带入,是一个积累、进化、创造的结果。
3.武僧创拳说这种观点主要是以少林武僧参与历史事件为依据的。
如隋末唐初唐郑之战,少林武僧参战立功受封,才使得少林武功出世成名。
昙宗等武僧们的助唐之举,是“僧兵”的最先作战记录,也是少林拳被人所识、被人所仰的始端与基石。
十三僧助唐立功受赏,是少林武功出世成名的关键性条件。
4.民间创拳说这种结论认为,少林寺传习的武术是中国固有武术传入寺内形成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历代少林寺武僧吸收民间(僧徒来自民间)武术各派精华,不断充实提高而产生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虽然关于少林武术由来的观点众多,但我们可以认为:少林武术是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借鉴融合了佛教中一些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加上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汲取了民间武术的精华,在战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少林武术的起源是以“护己”为前提的,之后又拓展到护院、军事、政治等方面。
二、少林武术所蕴涵的少林文化虽然佛教禅宗与武术貌似格格不入,但两者的结合实际上由来已久。
在过去数百年中,这些与世无争的佛门弟子也曾有过以武力保护少林寺及其盟友的先例,但动武并非他们的初衷。
河南郑州嵩山少林寺的武术文化
河南郑州嵩山少林寺的武术文化河南郑州嵩山少林寺被誉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武术寺庙,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瑰宝之一。
历史悠久的少林寺是佛教寺院,几百年来一直以其独特的武术风格和精湛的武技而闻名于世。
嵩山少林寺始建于五祖弘忍,相传为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一位名将拿出以“少林寺”之名入寺修行,修炼武技,提高兵器使用的技术和战斗力。
少林寺的武功始终以强调实用和实战为特点,注重身体的力量和灵活性。
文化上,少林寺是佛教文化与武术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以佛教智慧和武术技巧相辅相成。
少林寺武术以刚劲有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其特点是拳法雄厚,腿法狂放,招式变化多端。
以多动作连贯的快速功夫见长,被誉为“一闪一破一舞”。
少林功夫有“梆子一闪、龙翻太空、虎跃金龙、鹰爪穿云”等拳名,通过独特的训练方法,练就了跟随音乐的各类动作,锻炼身体灵活性,培养肢体协调性。
少林寺的武术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受到了许多影视作品的追捧和模仿。
嵩山少林寺的武术文化还体现在寺内的武术训练中。
少林寺从小培养武术传人,传授技艺。
寺内的弟子年纪小小便开始练习武术,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锻炼了身体和意志的坚韧性。
训练不仅仅是对武术动作的重复练习,更是对精神追求和人格修养的涵养。
少林寺的武术训练传统包括拳法、棍法、剑法、刀法等各类器械的使用,每天历练数小时,严格训练力量和耐力。
少林寺的弟子们目标明确,努力掌握少林武术奥秘,培养自己成为出类拔萃的武术家。
少林寺的武术文化不仅体现在实战中,也体现在文化活动中。
每年的武术节期间,少林寺会举行盛大的武术表演,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和游客。
武术表演包括示范拳术、器械表演、对练等各类内容,精彩纷呈,展示了少林寺的武术实力和历史底蕴。
这些表演不仅仅是一场武技的展示,更是一场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此外,少林寺的武术文化还体现在文化产品的推广中。
少林寺历史上培养了许多杰出武术家,他们的故事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广为流传。
少林寺也开设了武术培训班,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学习武术。
厚德载武——拳品人品看德行
厚德载武——拳品人品看德行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19年第10期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是品质和修为,即德行是也。
任何一个人无论在何领域中发展首先讲究的是品德至上,中国有句话叫厚德载物,意思是讲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的任务。
在三百六十行中武林界尤重武德,因为学练武功者所掌握的技能实用起来轻则伤人筋骨,重则毙其性命。
假若没有德行,终将酿成大祸,故有未曾学艺先修德之说。
中国武术严格讲是一门杀人技法,在练习每一招式时都有其攻击的部位,然而这些部位又都是人体的要害处。
如少林拳中的八打与八不打,还有太极拳的击打歌诀中明确其出手起腿所攻击的具体部位。
还有练习拳法功架时要求意念的专一,如形意拳讲究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还有拳谱要诀中的记载如饿狼扒心、黑虎掏心、二龙戏珠等等,更为客观地表现了中国武术的实用价值。
武术的发展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讲究它的实用价值,否则将沦为花拳绣腿的技巧功夫。
在传授武功技法时一般的武者只能是学一些功法套路,幸运者接触些简单的踢打之技。
不客气地讲大部分武者练习的都是些强身健体、活动筋骨类的套路器械,至于搏命击敌的实用技法一般武者很难接触到,这也是中国武术很难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社会的安定因素到政治等各方面原因考虑,政府不可能让习武者练得满身杀气,个个勇武无敌……在中国各朝代也都有禁武的历史阶段,试想武功是取人性命的杀人技法,哪能谁想学就学得了的。
练就真正的实用功夫必须要有厚实的德行,厚德载武,功成拳就,若被小人利用则势必引来杀身之祸。
真正的武功高手是在武德修为的基础上练就的真功绝技,若没有德行和修为,再高的武技也只能是匹夫之勇,武功之末技。
学练中国武术当有侠义之精神,武德和修为是武者正人正己的道德规范,在武与德的精神上,继续升华为练武与用武的英雄主义精神。
练就一身正气,临事要有勇武果断之精神,在困难面前要有坚强之意志力,在危机急刻要敢于出手,为集体利益及国家之利益出发,在对方骄横无理时要忍让谦和,在真理面前必须要展现武功的实用价值,绝不能以懦夫之浅显目光忍让暴戾之徒的残酷行为。
少林武术中体现出的精神价值探究
少林武术中体现出的精神价值探究
孙博;王伟业
【期刊名称】《运动》
【年(卷),期】2015(000)020
【摘要】作为中国武术流派中最有影响力的少林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资源的独特载体.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剖析了少林武术中体现出的独特精神价值:以德为先、磨心炼志、尊师重道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总页数】2页(P131-132)
【作者】孙博;王伟业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
【相关文献】
1.三权分立政体不适合中国,但其中体现出来的分权制衡思想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J],
2.韩国新村运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J], 刘惟洲
3.少林武术中体现出的精神价值探究 [J], 孙博;王伟业;
4.论中国民族舞剧中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J], 许婷婷
5.推陈出新的精神必须在文学教学中体现出来 [J], 吴宏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赞美少林功夫的句子
赞美少林功夫的句子
赞美少林功夫的句子:
1. 少林功夫源远流长,是中国武术的瑰宝之一。
2. 少林功夫注重内外兼修,以强健的体魄和冷静的心态驰骋于武林之中。
3. 少林功夫的拳法独特精妙,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深厚的武学理念。
4. 少林功夫讲究力量的控制与释放,既有威武的攻击力,又有优雅的身法。
5. 少林功夫强调身心合一,通过修炼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完美境界。
6. 少林功夫的技艺不仅体现在外在的武术动作上,更体现在内心的修炼上。
7. 少林功夫的修炼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持,但收获的成果是无可比拟的。
8. 少林功夫的精髓在于探索人类潜能的极限,让人们发现自己的内在力量。
9. 少林功夫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世界武术界的瑰宝。
10. 少林功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这些句子以赞美少林功夫为主题,并符合题目要求。
它们描述了少
林功夫的起源和传承、强调了其独特性和精妙技艺、强调了修炼过程所需的努力和坚持、以及少林功夫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这些句子结构合理,表达流畅,使用了丰富多样的词汇来表达,以准确的中文形容少林功夫的特点和魅力。
同时,它们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使文章富有情感,并给读者带来真实的感受。
少林武术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阐释
25禅武少林探源一、少林武术的起源在历史上有关少林武术的起源有多种观点和说法,其中诸多观点多属民间传说,附有很大的神秘性。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达摩创拳说传说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因为担心弟子坐禅时间过长会有损身体健康,因此向少林弟子们传授了十八种武术,其中多种是从动物的动作中得到的启发,并由此诞生了少林武学经典《易筋经》。
2.僧稠创拳说传言为少林高僧跋陀的弟子僧稠所创。
僧稠禅师是少林寺最早的一位德高望重、佛武皆通、武功超群的武僧。
禅宗修炼全凭自身体验,这一点与习武是相通的,在跋陀开基后不久,“稠禅继续”,不断寻找“禅武”的结合点。
当时只有僧稠具备这样的条件。
所以,我们有理由称僧稠为“禅少林武术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阐释文/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蒋辉少林武术不仅是中国功夫的代名词,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品牌,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包括少林寺在内的河南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于2010年8月1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少林功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为少林武术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机遇。
少林武术是民间武术及中原地域文化与少林寺特定环境中的佛教文化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以少林寺武僧集体演练的武术为表现形式,既具有中国武术特征,又体现学佛修禅方式和佛教思想的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武术项目。
少林武术是少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禅武少林探源武”结合第一人。
少林武术是由历代高僧从民间带入的,是一个不断积累、进化、创造的结果。
但最早的少林寺武僧就是北魏的僧稠。
3.隋唐创拳说这种观点主要是以少林武僧参与历史事件为依据的。
如隋末唐初,唐郑之战,少林武僧参战立功受封,才使得少林武功出世成名。
昙宗等武僧们的助唐之举,是“僧兵”的最先作战记录,也是少林拳被人所识、被人所仰的始端与基石。
十三僧助唐立功受赏,是少林武功出世成名的关键性条件。
4.明清创拳说这种结论认为:少林寺传习的武术是中国固有武术流传入寺内所形成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历代少林寺武僧吸收民间(僧徒来自民间)武术各派精华,不断充实提高而产生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少林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客观历史事实,每位学者都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和思维逻辑进行推理。
中华武术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中华武术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内涵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肢体动作与格斗技巧。
那么,中华武术的精神内核究竟是什么?要探寻中华武术的精神内核,首先得从“武”这个字说起。
“武”,止戈为武,意味着停止战争、追求和平。
这一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武术的灵魂之中,它并非倡导好勇斗狠、以武力解决一切问题,而是强调通过习武来强身健体、保家卫国,以及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和平。
中华武术精神内核之一是自强不息。
习武之人,需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
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风吹雨打,他们都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
每一次的出拳、踢腿,每一次的负重奔跑、耐力训练,都是对自己身体和意志的挑战。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习武的过程中,更贯穿于人生的始终。
一个真正的武者,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会凭借着这份坚韧和决心,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诚信守义也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精神内涵。
在武术的世界里,师徒之间、同门之间,都有着严格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师父传授武艺,徒弟尊师重道,这种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品德的传承。
武者们重承诺、守信用,一言九鼎,言出必行。
他们秉持正义,扶危济困,绝不恃强凌弱。
在面对邪恶势力时,他们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武艺捍卫正义和公平。
这种诚信守义的品质,使得中华武术在社会中赢得了尊重和敬仰。
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华武术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刻,无数的武林志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他们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谦逊宽容也是中华武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真正的武者,不会因为自己的武艺高强而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他们深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不断学习和进步。
中华武术的少林功夫
中华武术的少林功夫中华武术的少林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代表性流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少林功夫起源于中国禅宗文化,以少林寺为发源地,融合了禅宗思想和中国传统武术技艺,被誉为中国武术的瑰宝。
少林功夫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功夫”二字,即独特的武术技能和功力。
练习少林功夫需要坚韧的意志和刻苦的训练,包括拳法、腿法、器械等多种技艺,强调内外兼修,注重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修炼,练习者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灵敏度和反应能力,达到身心统一的境界。
少林功夫的精髓在于其娴熟的招式和变化多端的技巧。
少林武术注重实战能力,强调快速、准确、坚决的攻击和防御技巧,体现了勇猛刚烈、快速狠辣的特点。
其招式绝不做无用之事,力求将攻击目标一击必中,让对手无从躲避。
在传统武术中,少林功夫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的发祥地,少林功夫融合了佛教的慈悲与武术的刚猛,追求身心和谐的境界。
练习者在修炼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强健的身体和高超的武功,更加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自律、自尊和自德,体现了古代武士“以文化养武”、“以武律人”的理念。
少林功夫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生活和禅宗的理解,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自豪和文化传承的责任。
因此,在现代社会,少林功夫既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少林功夫是一种集武技、文化、精神于一体的独特战斗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通过练习少林功夫,能够强身健体、提高技艺、培养意志、修身养性,不仅能够体验到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和精妙之处,更能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武术之外的无穷真谛。
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尊重中华武术的少林功夫,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林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少林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佛教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最为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它产生在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
登封嵩山是佛、儒、道三教盛行的地方。
少林寺是佛教传播的圣地,史家传扬的圣地,因而佛教禅宗逐渐成为佛、儒、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少林拳是禅与武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少林拳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自气而然的。
1少林拳的“禅武”结合的武德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少林拳是在少林寺所创造的功夫,少林拳随着少林寺的兴衰而产生一定的变化。
“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少林武术与少林寺的交相辉映,“武”与“佛”的交融,使得少林寺在中国古代别具一格,受到了历代皇家、佛教界和武术界的重视。
但独具特色的少林拳到底形成于何时,史料没有记载,且考古也没有发现。
显气对于少林拳形成的确切时间,我们很难做出定论。
这里我们只能通过推理姑且得出一个模糊的时间点:少林寺扬名天下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事件,是少林拳与少林寺僧练习的武术之间的分水岭。
之前可以说是少林拳的初步形成期,之后可以说是少林拳的几个发展高潮期。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至今人们传为在少林寺东偏南的壁画中,说的是与唐军对抗。
唐高祖武德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元621年5月23日),少林寺十三位僧人,在洛阳城内州司马赵孝宰等配合下,里应外合,夺取了州城,擒拿了自封“郑王”的王世充,救出了秦王李世民。
三天后,李世民派李安远持秦王诏书,往少林寺宣慰,特“封昙宗为大将军,赐田四十顷,水碾一具”。
自此,少林寺名声大振,地位高升。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后,不少名僧甚至还被唐王邀请到皇室参政议政。
至今少林寺内仍树立着唐太宗李世民亲自题字刻石碑。
“十三棍僧救唐王”这一历史事件,为少林寺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也使少林拳从此名扬天下。
少林寺深受历代皇帝关照,寺院发展极快,名僧贞观以后,层出不穷,少林寺成了天下第一刹。
习武扬名,习武参战,立功受封,强烈地刺激着少林寺僧人们的习武热情,以参战立功受封为荣。
在历代皇室的支持下,“昼课经典,夜练武略,修文不忘武备”,习武与修佛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一些僧人变成皇家的特殊军人。
皇家对少林寺的重视和推崇为少林寺武僧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
从而少林寺实质成为了历代的全国武术交流中心,更使得少林武术能够博采众家之所长,汇集中华武术之精华。
少林拳从此开始高速发展,成为少林拳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高潮期。
少林拳发展历史的第二个高潮期是元朝时期。
据文献记载,当元朝军队打败金兵,占领开封时,准备屠城。
这时少林寺主持雪庭福裕劝告元朝统治者弘扬佛教教义,以慈悲为怀,不要滥杀无辜。
元朝统治者信佛采纳了他的建议,这就给中原人民免除了一场灾难。
接着元朝统治者又封他为全国佛教领袖。
从此少林拳随着少林寺的名声再次传遍全国。
同时,少林拳也再次得到大发展。
而少林拳名扬天下的鼎盛期是在明清时期。
当时,少林寺院僧众发展到四千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僧兵队伍。
恰逢日本侵扰我国沿海,明朝政府国库空虚,兵员枯竭,朝廷无兵可使,无将可用。
此时的少林武僧胸怀爱国之志,参与抗倭战争。
少林寺派出武僧八十余人,在月空等人的率领下勇赴沙场,与倭寇拼杀屡挫敌焰,战亦多胜,先后有三十余人为国捐躯。
这在当时朝廷内外取得极高的声誉,全国各地的练武者纷纷慕名而来,学习少林功夫。
在少林寺和少林拳发展史上的几次大事件中,少林僧人充分体现了佛教禅宗教义中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扶正祛邪、弃恶扬善等思想。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一致或相通的。
“仁”与“禅”相融合,形成了少林拳“武德”的主要精神。
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2少林拳的动作设计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少林拳中结合了极为丰富的各种门派功夫和技击动作。
少林拳的许多技击动作名称均来自中国的古典文化。
其行拳走势,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特点。
其中仿生是少林武术的一大特点,有仿虎、仿豹、仿鸡、仿燕、仿良禽的动物仿生,也有“浪子踢球”、“夜叉扫地”的生活仿生,还有“风卷莲花”、“风扫残云”的自然仿生等。
这些都使少林武术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色彩。
模仿动物的打斗动作、形态特点,模仿有武术意义的自然现象与生活现象,创造富有技击含义的武术动作,是众多中国传统武术门派的共同特点。
当然这也是少林拳的一个特点。
在少林武术中,技击动作设计仿生决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创造技术与检验技术的思想意识,而这种意识就是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统一整体,着重从整体上把握其中的规律,探索天地、天人、物人之间关系的整体思维。
3少林拳的武医相依、武以文饰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3.1武为祥体,医为武翼,武医相依是少林武术的一大特点少林医学是少林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少林寺自唐朝以来,僧众逐日壮大。
为了及时治疗练武时的损伤和疾病,便产生了僧医。
这些僧医在外科、伤科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同时,寺僧所要从练少林擒拿搏击术、卸骨法,也需要学习和了解一定的中医骨科知识。
在少林历代武僧中,不泛有即能文又能武而又精通医术的高僧,如佛武医文皆同德福居法师和觉远所尊之师洪温。
据《少林七十二艺》记载,内有点穴术、卸骨法、擒法拿法、内外用药方等。
所有这些知识与技艺的积累,必须经过对中医学、中药等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换句话说,中医学、中药是少林医术的基础。
武医结合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禅武医”三位一体则是少林拳的一大特色。
而中医药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我们说,少林拳的武医相依,蕴涵着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3.2武以文饰是少林拳的又一特色因为少林拳历代就有文武并重的传统,少林武术高僧中不少是文武兼备、文武兼修,文武双全的骏才,这样势必使少林拳谱的记述中文化韵味实足。
少林拳种许多套路动作名称都来自中国文化经典。
如少林猛虎拳的“黄忠放箭”,少林天罡劈术扇的“孔明挥扇”、“赵云闯关”,“张飞骑马”等动作名称都源于著名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典型人物的特征。
总之少林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故事,行拳走势中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
因而,武以文饰这是少林拳的一大文化特色。
4少林拳的练功技巧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少林拳的技术要求,大致可以归纳如下: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滚入滚出;以目注目,内外三合;劲猛力实,刚柔相济;运气贵缓,用气贵急;等等。
这些练功技巧中都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少林拳不仅要斗勇,更要斗智的特点。
4.1拳打一条线是少林技法中对步法的要术在少林拳的基本套路练习中,步法的进退,身法的起横落顺,其运动路线总的趋势基本上都是沿着直线进行的。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真正的交手之间无非几步之距,方能分出胜负。
拳打一条线的运动特点,充分显示出了少林拳的快速,简洁、实用。
直线作为最短距离,可以使人在最短时间、最佳时机来攻击对手。
少林拳不练花架子,自然朴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拳不华丽讲实用”,不强调外形的美观,只求技击的实用性,猛打能攻,硬取直上,追求以最佳的时间、最佳战机、最佳距离、最佳手段来取得最理想的战术效果。
这与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化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当然,所谓的拳打一条线,其实只是从整体外形上而言的。
实际上,在整体外形的“拳打一条线”中,已经包含了很多弧线、转折、迂回、翻转等技法,需要根据对手的情况不断变换招法,因地制宜,活学活用。
4.2拳打卧牛之地对少林拳保护和继承“拳打卧牛之地”,是说少林拳的练习和运用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地发挥其拳脚的威力。
在广阔的场地上,可以练习运用少林拳;在很小的范围内,少林拳的进退转折、翻转腾跃、攻击防守,也照样可以施展出来。
在小范围内练习少林拳,要求步子小、身法灵、动作活、速度快。
由于少林拳主要是深山中与寺院里练成的。
长期的练习客观上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限制,但却可以培养练习者身灵步活、声东击西的能力,培养练习者的突围能力,使其能够在短时间、短距离内施展拳脚,运用技术克敌制胜。
4.3以目注目,内外三合少林拳对眼的要求是头随势转,手到眼到,以目注目,以审敌势。
“以目注目”是为了“以审敌势”。
它要求头随势转,手到眼到,眼明手快。
眼光到处,威如猛狮,锐如鹰猿,目光炯炯,含有神威,咄咄逼人。
在交手时不去看对方的躯干和手中的器械,而是观察对方的眼神,以目注目,控制对方。
内外三合,即所谓的“六合”。
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现在看来,内外三合,其实并不是少林拳的独特要求,但是,由于少林拳的明确要求与反复强调,客观地致使其成为了少林拳非常重视的特色要求之一。
内三合强调心、意、气的高度配合,强调内在精神的充实,更强调了心作为“一身之王,五官四肢百骸之帅”的重要作用。
少林拳术用力秘诀中讲到“力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力从气出,气隐力显,一举手则全身之力,奔赴气之所运,所谓意到气随,速与声响。
”强调心、意、气与力的结合,追求技击格斗和套路演练中意识与行动的高度统一,是少林拳内三合中的具体变现。
外三合强调手、足、肘、膝、肩、胯等外在部位的紧密配合。
少林拳动作整身紧凑,不大开大合,对身体各部位自然有相应的具体要求。
外三合之“合”,即“整”,要求练习者出力击打时,必须身合劲整,整体动作一气呵成,就像弹簧一样,挤压得越紧,释放的力量越大、越强。
这些练功技巧中蕴含着中国中医理论和古典哲学的因素。
4.4非曲非直,滚入滚出少林拳手法运动的联合特点要求在出拳或出掌击打对方时,手臂直而不直、曲而不曲,这种方法在实战运用中既可以使逢度更加快捷,同时也节省了来回运动时间。
“身以滚而动,手以滚而出”,少林拳反对僵直拙力,在完成动作的一瞬间,依手臂的自然反弹力,使手臂形成曲非曲、直非直的态势,为继续攻防创造有利条件。
“滚入滚出”是攻防技术的科学反应,在出拳时手臂要螺旋一样袭击对方,滚入时旋动可增加攻击力,在滚出时也有利于化解对方的来势力量。
这些练功技巧中蕴含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工艺。
4.5劲猛力实,刚柔相济是少林技法的又一特点“起手连珠炮,拳打一气连”,少林拳要求刚健有力,迅速激烈,“使势千招,以快为先”。
在动作演练过程中间,要求组合动作或者是进攻动作必须连贯迅速,快打快收,一气呵成。
然而,少林拳虽以刚为主,但同时也要求刚柔相济。
“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
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静则以逸待劳,动则使其无喘息之机。
在双方对搏之际,未搭手前“毫不用力,犹如风吹杨柳,柔软无力”,一搭上手,即如“天神下界一般,浑身如铁,而不可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手击打,制服对手。
这些练功技巧中同样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4.6运气贵缓,用气贵急“法是拳,气是力,练气行功,送去必用呼,接来必用吸,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气在先行,力在后随”及力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