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尔成为哈佛大学助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设 计“个性评估”概况课程。但米切尔很快发现, 虽然之前的观点认为人的性格特征整体而言是 稳定的,但根据已经获得的数据却无法证明这一 假设。人的性格———至少根据当时的定义—— —是不能被可靠测量的。几年后,他担任和平队 性格测试顾问。早期和平队自愿者引起了几次令 人尴尬的国际事件———一名和平队队员在明 信片上肆意嘲讽东道国的卫生习惯———肯尼
的典型。她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在普林斯顿获得
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普及桑大学心理学助
教。克雷格移居洛杉矶,在行业做过各种各样的。
现正帮助编写一个电影剧本。“当然,我希望自 “
己是个更有耐心的人,”克雷格说, 回过头去看,
确实有些时候,如果有耐心也许我能做出更好的
职业选择。”米切尔和他的同事继续跟踪棉花糖
他的父亲是一名颇为成功的商人,热衷世界语。 他的母亲神经脆弱,大部分时间躺在沙发上,脑 门上顶着冰袋。1938 年,纳粹吞并奥地利后,米 切尔在学校遭到希特勒青年团的嘲笑,看着因为 小儿麻痹症而瘸腿的父亲穿着睡衣被人赶到街 上当小丑围观。纳粹入侵几周后,一家人在壁炉 前烧毁和犹太人祖先有关的证据,沃尔特发现了 他的外祖父的美国公民证书,这张早被遗忘的文 书拯救了他们一家人。米切尔一家移居美国后,
去上海学室内设计。当然,这段长达八个月的所谓的学习,还是要“啃老
现在就吃一块棉花糖,或者等他出去一会儿,当 他回来后,她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在他出去期 间,如果她等得不耐烦,可以摇桌子上的铃,他 会立刻返回,那么她可以立刻得到一块棉花糖, 但必须放弃第二块。说完,他离开了房间。虽然 卡罗琳对这次试验并没有清晰记忆,做实验的科 学家也拒绝透露关于实验对象的信息,但她有强 烈的感觉,自己选择了等待,吃到两块棉花糖。 “我很擅长等待,”卡罗琳告诉我,“给我一项挑
我们的大脑中并没有一个自控开关,打败诱 惑的唯一方法是回避它们,即转移注意力。
40 年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切尔做了一 个考验儿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棉花糖实验,十几年 后,研究者发现那些通过实验的孩子成年后更加 成功。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力是预测人 生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但米切尔认为智力其实受 制于自我控制力,“我们无法控制这个世界,但
看他,于是伸手从盘子里拿出一块奥利奥饼干, 掰开后舔掉中间的白色奶油,然后再把饼干合起 来,放回盘子,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多数孩子 像克雷格一样。他们无法抗拒眼前的诱惑,连短 短 3 分钟也等待不下去。“有几个孩子,不假思 索,立刻就吃掉了棉花糖。”主持这次实验的斯 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切尔说。“他们 根本没有考虑过等待。多数孩子会猛盯着棉花 糖,大约 30 秒钟后觉得等不下去了,于是摇铃。”
实验的对象直到他们进入而立之年。加州大学伯
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助教奥兹勒姆·阿杜克发现,
去上海学室内设计。当然,这段长达八个月的所谓的学习,还是要“啃老
那些不擅长等待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体重超 标,沾染毒品。但是,仅仅依靠实验对象自己的 报告实在令人沮丧。他解释说,“人们愿意告诉 你的和他们的真实作为之间往往有很大差距。” 因此,去年,米切尔(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开始邀请一群参加比恩幼儿园棉花糖实验的人 回到斯坦福接受脑部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扫描。卡罗琳说她计划于今年夏末接受扫描。科 学家们希望发现负责情绪控制,让人们能够推迟
却可能和同伴相处融洽。米切尔认为,评估侵略 性,需要用“如果„„那么„„”模式:如果某 个孩子受同伴挑衅,那么他会变得具有侵略性。 米切尔最喜欢举一个机械师修理汽车的例子。假 如一辆汽车总是发出奇怪的尖叫声音。机械师要 如何发现汽车毛病的源头?他开始寻找可能制 造尖叫声的各种状况。汽车加速时是否尖叫?换 挡时?或者减速时呢?除非能给尖叫声找到匹 配的背景,他永远找不到毛病的源头。米切尔希
去上海学室内设计。当然,这段长达八个月的所谓的学习,还是要“啃老
望心理学家也和机械师一样:观察人们在特殊情 境下的反应。挑战在于设计一个能够准确模仿预 测行为背景的实验。为设计有效果的实验,米切 尔想到 10 年前在特林尼达儿童身上所做的实验。 有 3 个女儿的米切尔发现孩子是最好的实验对 象。他说,“年幼的孩童是纯粹的自我中心者。 一开始,他们对于想要的东西急不可耐。可是, 根据对孩子的观察,我发现,逐渐的她们学会了 推迟享受,并且意识到,等待和耐心会为其他可
尼达奥里萨教的“灵魂附体”仪式。虽然他的研 究课题是研究人在“灵魂附体”状态下,潜意识 和行为的关系。但米切尔的兴趣很快转移到其他 事情上。他居住的岛上的居民分为两大族裔:东 印度人和非裔;他注意到,每个族群对另一族群 都有一种固有成见。“东印度人形容非裔人是冲 动的享乐主义者,永远活在此时此刻,从不为未 来打算。非裔人则说,东印度人不懂生活,只知 道把钞票往床垫下塞,不懂享受。”米切尔找来
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六十 年代末,卡罗琳·威茨还一名 4 岁的小女孩,她 被邀请到斯坦福大学比恩幼儿园的一间游戏房。 房间比橱柜大不了多少,里面摆放着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有人叫卡罗琳坐在椅子上,从桌子上 的盘子里挑一块零食,盘子里装着棉花糖、曲奇 饼和脆饼干。卡罗琳挑了一块棉花糖。虽然现在 已经 44 岁,卡罗琳仍然对这种软绵绵的甜食没 有抗拒力。一名研究者对卡罗琳说:她可以选择
餐时的闲谈,”他说“, 我会问她们,‘ 简怎么样? 埃里克怎么样?他们在学校还好吗?’”米切尔 开始注意到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和他们等待棉花 糖能力之间的联系。他让他的女儿给朋友的学习 打分。比较分数和原来的实验数据后,他发现了 两者的相互关系。“那时,我意识到这个研究需 要深入下去。”1981 年,给所有参加过棉花糖实 验的 653 名孩子的父母和老师发去了调查问卷。 那时,他们已经进入高中。他询问了他们的许多
去上海学室内设计。当然,这段长达八个月的所谓的学习,还是要“啃老
情况,包括制定计划,做长期打算的能力;解决 问题的能力;和同学相处的情况,以及他们的 SAT (美国大学标准入学考试)分数。分析调查结果 后,米切尔发现,那些不擅长等待的孩子似乎更 容易有行为问题,无论是在学校或家里都如此。 他们的 SAT 成绩较差,不擅长应对压力环境,有 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交不到朋友。能够等待 15 分钟的孩子比只能等待 30 秒钟的孩子的 SAT 成 绩平均高出 210 分。卡罗琳·威茨是擅长等待者
去上海学室内设计。当然,这段长达八个月的所谓的学习,还是要“啃老
只有约 30%的孩子,像卡罗琳一样,成功等到实 验者返回,有时候要等上 15 分钟。这些孩子找 到了一种抵抗诱惑的方法。这次实验的最初目标 是揭示人们能够推迟享受的心理过程,了解为什 么有的人会选择投降。70 年代初,就棉花糖实验 发表了几篇后,米切尔的目标转移到了其他研究 上。“用棉花糖和孩子做实验玩不出太多花样。” 但偶尔米切尔会向他的 3 个同在比恩幼儿园上学 的女儿打听她们朋友的情况。“大多对话像是晚
去上海学室内设计。当然,这段长达八个月的所谓的学习,还是要“啃老
在布鲁克林住下来。他的父母开了一家杂货铺。 米切尔考入纽约大学,主修诗歌。他也对心理分 析和人格测量法———比如罗尔沙赫氏墨迹测 试有浓厚兴趣。他说,“在当时看来就好像精神 的 X 透视仪,通过一些简单的就能判断一个人的 人格。”虽然家里人要他和叔叔一起做雨伞生意, 他还是选择了去俄亥俄大学读临床心理学博士。 但米切尔注意到,学术理论应用有限,多数人格 测试毫无用处。1955 年,米切尔有机会研究特林
享受的脑区域。他们还进行了各种遗传实验,寻 找影响人等待棉花糖时间的遗传特征。如果米切 尔和他的研究小组取得成功,他们将勾勒出自我 控制的脑神经线路。几十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 为智力是预测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米切尔认为, 智力其实受自控能力的约束:即使是最聪明的孩 子也需要做作业。“通过棉花糖实验要测量的其 实并不是意志力或自控能力,”米切尔说,“而是 比这更重要的东西。这个实验迫使孩子们找到一
去上海学室内设计。当然,这段长达八个月的所谓的学习,还是要“啃老
验看似简单,却有着惊人的预测能力。米切尔却 认为他的言行并不矛盾。“我一直认为,人的性 格中有稳定之处,”他说,“关键是,我们得找准 视角。”米切尔的另一个经典研究记录了一群孩 子在夏令营中不同情境下的侵略行为。多数心理 学家认为,侵略性是一种微妙的性格特征,但米 切尔发现,孩子们的反应取决于互动细节。一个 对同伴的挑衅大发雷霆的孩子却可能乖乖接受 大人的惩罚。另一个对长者警告置若罔闻的孩子
心理学系陷入混乱。 1960 年,心理学家提摩西·勒 里帮助建立了的“墨西哥迷幻蘑菇研究计划”, 研究者们开始拿自己做实验。办公桌变成了床 垫,成包的化学麻醉品从瑞士邮购而来。米切尔 并不反对嬉皮士,但他认为现代心理学研究应该 是严谨的。于是 1962 年,沃尔特·米切尔离开 哈佛,移居加州,开始为斯坦福大学。沃尔特·米 切尔是个矛盾人物。他曾大声批评性格实验的效 果。另一方面自己又发明了棉花糖实验。这个实
能打开大门。”1966 年,斯坦福心理学系成立了 比恩幼儿园。那里的教室为方便实验而设计,有 一面墙壁是单向玻璃,从里面看不到外面,而外 面的研究者却可以看到里面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今年 2 月,幼儿园副院长珍妮弗·温特尔斯带我 参观了当年实验的教室。今天,这里依然是活跃 的心理研究中心———孩子们很快变得对拿着 笔记本狂做记录的大学生视若无睹———但“已 经无法重复当年的棉花糖实验。温特尔斯说, 今
战或一个任务,那我一定会找到方法去完成它, 即使意味着放弃我最喜欢的食物。”她的母亲凯 伦·索廷诺更加肯定:“还是小孩时,卡罗琳就 很有耐心。我肯定她选择了等待。”比卡罗琳年 长一岁的哥哥克雷格也参加了同一个实验。他完 全没有表现出妹妹的坚韧。他对那个实验倒是记 忆犹新:“在某个时刻,我突然想到房间里只有 我一个人,谁会知道我究竟拿来多少糖果?”克 雷格说他还参加了另一个类似实验。不过诱惑物
去上海学室内设计。当然,这段长达八个月的所谓的学习,还是要“啃老
种方法,让局面有利自己。他们想要第二颗棉花 糖,但要怎样才能得到?我们无法控制周围世 界,但我可以控制自己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沃 尔特·米切尔是个瘦削、举止优雅的男子,头发 剃得很短,满脸皱纹,说话带纽约布鲁克林腔, 伴随丰富的肢体语言。讲到棉花“糖实验时,模仿 4 岁孩童的模样维妙维肖。他说, 如果你想要知 道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等,有的不能,那么你得 像他们一样思考。”米切尔 1930 年出生于维也纳。
Biblioteka Baidu
去上海学室内设计。当然,这段长达八个月的所谓的学习,还是要“啃老
两个种族的孩童,给了他们两个选择:可以现在 得到一小块巧克力,或者等待几天,得到一大块 巧克力。米切尔发现,试验结果和孩子所属种族 并无关系。其他因素———比如孩子是否和父亲 一起生活———反而和结果有更多关联。他开始 对推迟享受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为什么有的孩 子能够等待,有的却不能?是什么让等待成为可 能?不同于其他更笼统的人格特征,米切尔发 现,自控能力是可以用实验测量的。1958 年,米
去上海学室内设计。当然,这段长达八个月的所谓的学习,还是要“啃老
换成了玩具。有人告诉他,如果等待就可以拿到 两个玩具。但他偷偷地打开了桌子。“我把里面 的玩具都清空了,”他说,“我拿走了一切。在那 之后,老师告诫我说再也不要进去实验房间。” 这些实验的录像非常有趣。在短暂等待期间,孩 子们的表现千奇百怪。有的用手盖住眼睛,转过 身,故意不去看桌上的盘子。还有的不安地踢桌 子,或拉扯自己的小辫子。一个留着小分头的男 孩,小心翼翼地扫视了周围一眼,确定没有人在
去上海学室内设计。当然,这段长达八个月的所谓的学习,还是要“啃老
迪需要一个筛选过程,排除那些不适合代表美国 执行海外任务的人。志愿者需要参加标准性格测 试,米切尔对比测试结果和他们的实际表现,发 现两者之间并无关系。此时,米切尔意识到,问 题并不在于测试,只是,人们错误高估了它们的 用处。心理学家花了几年时间,寻找可以独立于 环境的个性。但假如个性根本无法和环境剥离 呢?“这违背了我们历来对个性的看法。”当米 切尔开始批评他的学科的研究方法时,哈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