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育种论文

合集下载

工业微生物育种综述

工业微生物育种综述

摘要:工业微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去除不良性质,增加有益新性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

工业微生物的育种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技术发展到基因诱变、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等,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育种效果。

关键词: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原生质融合;传统诱变工业微生物学作为应用微生物学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当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发酵工程技术的最终产品一般都是经过工业微生物生产得到的,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重组DNA技术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开始用于菌种选育。

各种外源基因在原核生物、真核细胞的克隆和表达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

使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进入了真正意义的分子水平育种时代。

微生物发酵要想取得优良成绩,有赖于优良菌种的利用。

从工业发酵的观点来看发酵菌种的优异生产性能等于经选育的、符合经济要求的优良遗传背景加上经人为精心设计的、优化的发酵环境。

菌种选育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人工干预,使选出的优良菌种在优化环境中尽可能表现出优异性状。

菌种分离、筛选、改良是贯彻微生物发酵始终的工作。

1菌种选育的具体目标(1)提高产量。

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总是排在一切商业发酵过程首位的目标。

(2)提高产物的纯度。

减少副产物;提高有效组分;减少色素等杂质。

(3)改变菌种性状。

改善发酵过程,包括:改变和扩大菌种所利用的原料结构;改善菌种生长速度;提高斜面孢子化程度;改善菌丝体形状,采用菌球菌丝体发酵;少用消泡剂或使菌种耐合成消泡剂;改善对氧的摄取条件,降低需氧量及能耗;耐不良环境:抗噬菌体的侵染,耐高温、耐酸碱、耐自身所积累的代谢产物;改善细胞透性,提高产物的分泌能力等。

(4)菌种的遗传性状。

特别是生产性状稳定。

(5)改变生物合成途径。

以获得新产品。

2获取优良菌种的有效途径广义上说,菌种改良可描述为采用任何科学技术手段(物理、化学、生物学、工程学方法以及它们的各种组合)处理微生物菌种,从中分离得到能显示所要求表型的变异菌种。

微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微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微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可。

它们在土壤中参与养分循环、在肠道中参与消化过程、在海洋中参与腐化等等。

因此,微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与应用前景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定义、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定义微生物遗传育种是一种通过调整和改良微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达到改善微生物生产性能的方法。

通过对微生物的遗传育种,可以使这些微生物更适合用于生产、废物处理、能源生产和环境改善等领域。

目前,微生物遗传育种主要包括基于突变的育种、基于重组的育种和基于基因组学的育种等。

二、微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1.基于突变的育种基于突变的育种是指通过诱变等方式造成微生物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酶类或有用代谢产物。

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突变可能会引发不可预测的副作用。

但是,通过对微生物进行筛选和优化,可以发现一些有用的突变体。

例如,在酵母菌中发现了一种对环境压力更为耐受的突变株,优化后,可以更好地应用于面包和啤酒等食品工业生产中。

2.基于重组的育种基于重组的育种是指通过重组技术将来自不同微生物及其相关基因组合,合成具有特定特征的微生物菌株。

这种方法在制造多种产品和药物方面被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大肠杆菌重组技术生产人类胰岛素。

3.基于基因组学的育种基于基因组学的育种是指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深入研究,发现哪些基因与微生物代谢、生长、适应和应变等有关,并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这种方法可以为微生物育种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遗传资源。

三、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应用前景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1. 废物处理微生物在废物处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校、饭店等都要产生大量的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堆积时间一长,不仅会催生各种恶臭细菌和昆虫,还容易滋生各种腐蚀菌和病毒,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

通过利用微生物遗传育种,可以获得更适合废物处理的微生物株,从而降低处理成本、提高效率。

微生物育种

微生物育种

微生物原生质体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1960年法国的Karski研究小组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动物细胞混合培养中发现了自发融合现象。

同时,日本的Okada发现并证明了仙台病毒可诱发内艾氏腹水癌细胞彼此融合,从而开始了细胞融合的探讨。

1974 年,匈牙利的Ferenczy[1]采用离心力诱导的方法报道了白地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原生质体融合,从而使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为微生物育种的一项新技术,并从微生物种内融合扩展到界间的融合(如光合细菌与酵母菌的融合)。

1979 年匈牙利的Pesti首先提出了融合育种提高青霉素产量的报告[2],开创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使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为工业菌株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

Hopwood等[3]提出,原生质体融合重组可能实现隐性基因的重组暴露,使一些隐性基因表达或随机产生新的基因表型,从而使之成为链霉菌抗生素产生菌育种的新途径。

利用完全脱去细胞壁的微生物细胞--原生质(protoplast)进行微生物遗传育种是一项发展迅速的育种技术,其基本实验方法已比较成熟,主要表现在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诱变处理和试剂的复合、交替使用等。

原生质体技术的关键是去除细胞壁,形成一定数量的原生质体,并使经诱变处理的原生质体能再生出细胞壁。

原生质体由于缺乏细胞壁,故可直接对其进行遗传操作或诱导其融合。

形成杂种细胞,而且仍然保持了细胞的全能性,可经过培养进行繁殖。

因此,原生质体是进行微生物遗传育种的极好材料。

原生质体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涉及的微生物种类也越来越多。

1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1.1 原生质体的制备自1953年weibull[4]首次用溶菌酶处理巨大芽孢杆菌获得原生质体以后。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原生质体制备方法已基本成熟,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地衣状芽孢杆菌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发现,许多因素能影响原生质体的形成,主要包括菌龄、培养基成分、使用酶的种类及酶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液的pH值、渗透压稳定荆的性质及浓度等。

微生物育种方法

微生物育种方法

微生物育种方法微生物育种是一种利用分离出的优良微生物株进行大规模培养、繁殖、筛选、改良和利用的技术。

其目的是生产高质量的微生物制品,应用于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微生物育种的方法。

一、微生物分离微生物育种的第一步是从样品中分离微生物。

样品可以是土壤、水、发酵物、动植物、人体等。

分离出的纯培养菌株需要为我们育种提供基础。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营养平板法、液体培养法、罐培养法、过滤法等。

营养平板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

将样品溶于适当的缓冲液中,均匀涂于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在约37°C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选出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有特色的菌株。

二、微生物培养分离出的微生物菌株需要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和繁殖。

不同的菌株需要不同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营养成分、氧气含量等。

微生物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液体培养基、浅层培养、胶粒培养和凝胶孔板培养等。

营养琼脂是最常用的培养基,也是最常见的固体培养基。

在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菌株需要定期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中,以保证其生长条件的稳定性和细胞数量的增加。

三、微生物筛选微生物筛选是微生物育种的重要步骤之一。

它是对分离出的微生物群体进行系统培养和筛选,从中选择出具有优异特性的微生物株。

微生物的筛选通常从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代谢产物特性、生长特性、抗性或附着能力、产酶能力等方面入手。

产酶能力是筛选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四、微生物改良微生物改良指的是改变微生物的某些性状以达到特殊目的的一系列技术。

改良常用的方法有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突变体筛选和重组DNA技术等。

其中自然选择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选择压力,如环境温度、氧气含量、营养物质等条件变化,在自然界中选择出更适应生存的微生物株。

人工选择法则是对微生物进行人工操作,在特定条件下选择出具有特点的微生物株。

突变体筛选则是通过化学物质、物理方法或基因突变剂等诱导产生微生物中的随机变异,筛选出想要的突变体。

微生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微生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题目:微生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姓名:毛德昌学号:专业:微生物学方向:微生物生态学任课教师:翠新(副教授)2017年12月29日微生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摘要:微生物育种是现代工业、医药、食品等行业生产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中介绍了几种微生物育种的方法,包括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调控育种等育种方法,其中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育种一种新的育种技术——低能离子注入育种技术和原生质体育种技术。

低能离子注入育种技术为我国科学家所创建的一种技术,为微生物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

关键词:微生物育种,离子注入,原生质体融合目录1前言 (1)2自然选育 (1)3诱变育种 (2)3.1物理诱变 (2)3.2化学诱变因子 (3)3.3生物诱变因子 (4)3.4复合因子诱变与新型诱变剂 (4)4杂交育种 (4)4.1有性杂交 (4)4.2准性杂交 (5)4.3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5)4.3.1 原生质体融合的促融方法 (6)4.3.2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应用 (6)4.4 代控制育种 (7)5基因重组 (7)6小结 (8)参考文献 (8)1前言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生物群体,在工业、医药、食品、科研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工业上是某些工业产物的产生个体,医药行业将的很多种药物是来源于微生物个体的初级或次生代产物,方方面面都有微生物的影子,对于微生物育种最早是来源于什么时候,这个也许应该可以追溯到人类对微生物的应用。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微生物的影子,人类为了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微生物,就会将个体形状优良的微生物保留下来,以便将其更好的利用,这边开始了微生物的育种,儿这种育种似乎是对微生物的育种工作已经开展,只是仍然停留在一个比较初步的阶段。

上世纪五十年以前对微生物的育种是在个体宏观表现上的对人类有用的形状上的育种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DNA分子结构的确立,微生物的各个基因结构逐步得到阐释,微生物的各种代途径调控机制也逐步得到解释,对微生物进行遗传育种的方法也逐步开始出现多样化。

微生物遗传育种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及展望

微生物遗传育种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及展望

微生物遗传育种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及展望微生物遗传育种是一种通过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来获得所需性状的技术。

在酿酒工业中,微生物遗传育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通过微生物遗传育种可以改善酿酒微生物的发酵能力和产酒性能,提高酿酒过程中的发酵效率和产酒质量。

其次,微生物遗传育种可以培育出更加耐受逆境的酿酒微生物,提高其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酿酒工业的稳定性和生产能力。

此外,微生物遗传育种还可以利用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合成途径来合成新型的酿酒原料,扩大酿酒工业的原料资源,提高其经济效益。

微生物遗传育种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例如,在啤酒酿造中,利用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可以提高酿酒酵母的耐酒精能力、耐逆境能力和酒液中氧气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酿酒过程中的发酵效率和产酒质量。

在葡萄酒酿造中,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可以通过改变酿酒酵母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合成途径,调控酿酒酵母对果实中的多种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葡萄酒的香气和口感。

此外,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酒类的酿造过程中,如黄酒、米酒、白酒等,以提高其产酒质量和经济效益。

展望未来,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随着遗传学和生物工程学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的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将不断涌现,为酿酒工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直接对酿酒微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调控,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酿酒性状。

其次,随着酿酒工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的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将更加关注酿酒微生物的多功能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酒类的需求。

最后,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还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性。

未来的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将更加注重降低能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酿酒工业的环境可持续性。

微生物遗传育种在酿酒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

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

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介绍了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各种方法,对经典的诱变技术、复合诱变和新型的诱变技术等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

对离子注入法和等离子体诱变育种等新型诱变育种技术的机理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优缺点以及潜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论述。

标签:微生物诱变;离子注入法;等离子体诱变微生物诱变育种是一种基因突变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结构和功能,进而筛选出具有特定性状的,优良突变型微生物。

这种育种方式,具有较高的微生物变异率,变异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是食品加工和医药生产等工业的首选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诱变育种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其中物理法诱变包括:紫外诱变、X射线诱变和γ射线诱变等,化学法诱变包括烷基磺酸盐和烷基硫酸盐、亚硝基烷基化合物、次乙胺和环氧乙烷类和芥子气类),生物法包括基因转导、基因转化和转座子诱变等。

复合诱变是指采用两种及以上的诱变方法,对微生物进行诱变,制的目标菌株。

通常仅采用一种方法进行诱变,会使微生物产生抗性,从而降低突变率,复合诱变具有补充不同诱变方法之间缺陷的优势。

近些年涌现出一批创新的诱变技术,如离子注入诱变法、大气压冷等离子诱变,其中离子注入诱变法具有与复合诱变相似的特性,日趋成为研究诱变技术的主流方向。

原生质体是包含细胞膜和膜内细胞质及其他具有生命活性细胞器的生物质,对于微生物来说即去除细胞壁的细胞。

原生质体也可以作为诱变的对象,其对外界敏感度很高,因此变异率也很高。

1 经典诱变技术1.1 物理诱变1.1.1 紫外诱变DNA由以嘌呤和嘧啶为碱基的核苷酸组成,紫外线诱变可以使嘧啶形成二聚体,DNA在复制和转录时,因存在嘧啶二聚体而不能分离,进而发生变异。

该方法简单、操作安全且诱变率高,其缺点:诱变原理简单,引起的突变单一,形成的突变体类型较少,而对于基因损伤及其修复的研究却很有意义。

现在,对于细菌、酵母菌或霉菌的紫外诱变往往是对其原生质体的诱变,缺少了细胞壁对细胞的保护,紫外线可以更直接的作用于DNA,提高突变率,从而产生更多的突变体和表现型。

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杂交育种研究

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杂交育种研究

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杂交育种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食品加工行业正面临着越来越高的需求。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品质与食品安全的要求,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和创新,寻找新的加工技术。

微生物杂交育种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技术手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微生物杂交育种的意义微生物杂交育种是通过将不同菌种进行杂交、融合,创造出具有新性状的菌株来提高食品品质和加工技术的一种技术手段。

首先,微生物杂交育种能够改善食品的品质。

通过将具有有益性状的菌株进行杂交,科学家们能够创造出更好的菌株,使得食品更加营养丰富、口感更好,从而满足人们对于食品品质的追求。

其次,微生物杂交育种有助于提高食品的产量和稳定性。

通过杂交和融合不同菌株的基因,科学家们能够培育出更强大的菌株,使得食品加工过程更加高效,产量更加稳定,能够满足食品市场的需求。

最后,微生物杂交育种对于食品加工的可持续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微生物层面上改良菌株,科学家们能够减少对化学添加剂和防腐剂的依赖,使得食品加工过程更加自然、环保,符合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追求。

二、微生物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微生物杂交育种是一项复杂而有深度的研究课题,涉及到遗传学、代谢学、发酵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

在这个领域中,科学家们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以乳酸菌为例,科学家们通过将不同菌株的基因进行杂交,培育出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

这些菌株能够产生更多有益物质,如维生素、抗氧化剂等,从而提高了食品的营养价值。

此外,科学家们还通过改良菌株的代谢途径,降低了乳酸菌的酸度,从而提升了产品的口感。

在酿酒行业中,微生物杂交育种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将具有特殊香气特点的酵母菌和发酵产物中的合适细菌进行杂交,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风味和口感的酒类产品。

这些创新的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新奇口味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微生物杂交育种还在农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科学家们通过将具有抗病性的细菌和植物共生,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抗病能力的植物品种。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论文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论文

微生物单细胞蛋白的遗传选育和应用前景张臣(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09级03班)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和饲料不足的情况日益严重。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单细胞蛋白的开发与生产为解决人类食品和饲料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因此,对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利用诱变育种、航天育种、反向代谢工程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现代微生物育种技术进行遗传选育越来越有必要。

一旦我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和获得某种单细胞蛋白,这将会解决一直困扰人类的粮食问题,甚至还会推动其他很多行业和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微生物单细胞蛋白生物特性遗传选育应用前景GENETIC BREEDING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ABOUT SIMPLE CELL PROTEIN OF MICROBEAbstractWith the world population growing, the lack of food and feed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Faced with such severe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simple cell protein (SCP) supply a new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refore, it is more and more necessary to deal with the microbe that can produce SCP by means of modern microbial breeding technology, such as mutation breeding, space breeding, reverse metabolic engineering breeding and Gene engineering breeding. Once we can design and get a single cell protein according to our own needs, it will work out the food problem that has been perplexing human beings for a long time. In addition, it may push some other industries and fields forward.Key words: Microbe;Simple cell protein;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enetic breeding;Application prospect微生物细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这正是人和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这是微生物食品倍受青睐的一个原因。

微生物育种论文自发性突变与适应性突变

微生物育种论文自发性突变与适应性突变

自发性突变与适应性突变摘要:突变在生物学上的含义是指细胞中的遗传基因(一般指DNA或RNA,对动物而言包括细胞核与线粒体中的,植物则还包括叶绿体中的)发生永久的、可遗传的改变。

突变分为自发性突变和适应性突变。

如果突变是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不管是由于自然突变剂作用的结果,还是偶然的复制错误,都叫自发突变。

在非致死的选择条件下能够接触这种选择压力的突变过程,而不管其他突变是否发生叫做适应性突变。

关键词:自发性突变适应性突变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s and adaptive mutationAbstract: the mutation in biology refers to the cells of the genetic (generally refers to DNA or RNA, against animal speaking with the mitochondria, including nuclear plants, also includes the chloroplast permanent,) occurs genetic changes. Mutations mutations and adaptie mutations are divided into spontaneity. If mutation is happening in nature, whether due to natural mutations agent role of result, or accidental copying mistake, call the spontaneous mutations. The choice in the fatal condition can contact the selection pressure, regardless of the mutation process whether other mutations occur called adaptive mutation.Keywords: spontaneous mutations adaptie mutations mutations正文:1.突变的定义:中文名称:突变英文名称:mutation定义一: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胞、病毒或微生物的基因型发生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过程。

微生物遗传育种论文

微生物遗传育种论文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郝瑶 11生工1班 20110801111摘要:离子束作为一种新的诱变源虽然在微生物上的应用起步较晚,但成果显著。

这项技术适用于多种微生物,也可以和其它方法结合对菌种进行复合诱变。

这一技术在对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中,表现出比传统诱变方法高的诱变效率,利用离子注入进行微生物菌种改良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研究对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诱变;综述1 引言离子束作为一种生物品种改良的新技术是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1-2]于1986年开创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已在诱变育种、植物转基因、生命起源和进化以及环境辐射与人类健康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研究结果,其中在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中,利用离子注入进行微生物菌种改良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生产效益[3]。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中,离子束生物技术已在诱变育种、创造生物体新种质的实用技术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生物的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

2 离子束生物技术的机理和优点2.1 离子束生物技术的作用机理借助于低能离子注入技术使生物体的特征特性发生本质变化,进而对生物体进行遗传改良是离子束生物技术的主导思想,离子生物技术是将能量为几万至几十万伏的离子束射入生物体内,在离子束的能量、质量和电荷三因素作用下,使基因产生突变,再从这些变异的种子中选出优良变异种质,经过培育而成为新品种。

因此,能量、质量、电荷成为离子束生物技术作用的核心,能量沉积效应[4]、质量沉积效应[5]、电荷交换效应[6]是目前离子束生物技术的主要理论依据。

其中,能量沉积指注入的离子与生物体大分子发生一系列碰撞并逐步失去能量,而生物大分子逐步获得能量进而发生键断裂、原子被击出位、生物大分子留下断键或缺陷的过程;质量沉积指注入的离子与生物大分子形成新的分子;动量传递会在分子中产生级联损伤;电荷交换会引起生物分子电子转移造成损伤,从而使生物体产生死亡、自由基间接损伤、染色体重复、易位、倒位或使DNA分子断裂、碱基缺失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微生物育种论文

微生物育种论文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食用菌的转化研究及应用摘要:随着现代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食用菌在现在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但是传统食用菌新菌株具有育种周期长、定向性较差的特点,近年来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给食用菌新菌株的培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综述了食用菌分子水平遗传转化的方法、筛选标记和遗传转化应用的进展。

关键词:食用菌,转化,筛选标记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edible fungi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food industry, edible fungi now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fe . But traditional new strains of edible fungi breeding cycle longer, less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to the cultivation of new strains of edible fungi has opened up a new way, which is expected to address the issu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ethods of molecular level for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edible fungi, selection markers an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pplication progress.Key words: mushroom, transformation, selection markers食用菌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关,如酵母的发酵作用能制造酒类、馒头、面包、单细胞蛋白等多种食品[1]。

微生物育种学课程论文

微生物育种学课程论文

微生物诱变技术研究进展戴泽翰 08植物保护微生物1班 200830200508摘要:人工诱变微生物育种具有速度快、收效大的优点,在生产和科研中被广泛应用。

常规的微生物育种技术主要分为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生物诱变三种。

今年来三种诱变育种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就三者今年来的研究进展,尤其是新技术的发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微生物;诱变育种;进展人工诱变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遗传结构和功能,通过筛选,从多种多样的变异菌体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是生产和科研中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育种方法。

使用诱变育种,可以使菌株研发周期大大缩短,特别是在发酵工程育种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新诱变因子的不断发现和筛选技术的发展,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1物理诱变技术物理诱变通常使用物理辐射中的各种射线,包括紫外线、X射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快中子、微波、超声波、电磁波、激光射线和宇宙射线等。

近年来,离子辐照、微波、超高压诱变育种也成为诱变育种的新方法。

1.1离子辐照诱变离子束具有高传能线性密度(Let),且在射程的末端还有尖锐的电离峰(Bragg峰)。

这使重离子能在生物介质中产生高密度的电离和激发事件,同时产生的高活度自由基造成间接损伤,从而引起较强的生理生化作用,可引起染色体的重复、易位、倒位、缺失或使DNA分子取代、补充、断裂等。

有学者(张宁等,2008)通过10k eV氮离子(N+)注入β-胡萝卜素生产菌三孢布拉霉(Blakeslea trispora)筛选得到2株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20%的高产菌株,经过多次传代试验表明该菌遗传稳定性较好,并对pH值、温度、转速等发酵条件进行初步优化,使β-胡萝卜素的产量达到2.2 g/L。

另有学者(赵南等,2010)向井冈霉素产生菌注入能量10keV、剂量15×下1013个/cm2氮离子实施诱变,再生培养后单菌落接斜面上摇床进行效价测定,筛选高产菌株。

工业微生物育种论文

工业微生物育种论文

紫外诱变大肠杆菌青霉素抗性突变株筛选摘要:人工诱变微生物育种具有速度快、收效大的优点,在生产和科研中被广泛应用。

常规的微生物育种技术主要分为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生物诱变三种。

为了得到大肠杆菌链霉素抗性突变株,本设计采用物理诱变中紫外诱变的方法,并对得到的菌种进行筛选,从而获得对青霉素有较高抗性的大肠杆菌的突变株。

关键词:紫外诱变大肠杆菌青霉素抗性突变株紫外线的波长在200~380 nm 之间,但对诱变最有效的波长仅仅是在253~265 nm,一般紫外线杀菌灯所发射的紫外线大约有80%是254 nm。

紫外线诱变的主要生物学效应是由于DNA 变化而造成的,DNA 对紫外线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尤其是碱基中的嘧啶,它比嘌呤更为敏感。

紫外线引起DNA 结构变化的形式很多,如DNA 链的断裂、碱基破坏。

但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使同链DNA 的相邻嘧啶间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引起微生物突变或死亡。

经紫外线损伤的DNA,能被可见光复活,因此,经诱变处理后的微生物菌种要避免长波紫外线和可见光的照射,故经紫外线照射后样品需用黑纸或黑布包裹。

另外,照射处理后的孢子悬液不要贮放太久,以免突变在黑暗中修复。

切补修复:DNA修复机制之一。

认为是经过下列四步酶促反应完成的。

(1)由能识别损伤部位的特异内切核酸酶在损伤部位附近打开缺口;(2)外切核酸酶将损伤部分从DNA切除;(3)以未受损伤一方的DNA单链作模版,修复填补损伤链中切除产生的缺口;(4)由连接酶把修复好的DNA部分与原有的DNA接上,成为完整的DNA。

目前催化该反应的酶制剂已从微生物分离成功。

现知作为人体多发性皮肤癌遗传病的色素性干皮病患者的表皮细胞切补修复能力低,在上面的(1)—(3)的反应中,某一步反应不正常。

所需菌种为大肠杆菌;所需培养基(完全培养基)为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0.5 g、蛋白胨1.0 g、NaCl0.5 g、水100 mL、pH=7.2、100 KPa 、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琼脂1.5%~2%。

微生物育种_功能细菌_真菌_概述说明

微生物育种_功能细菌_真菌_概述说明

微生物育种功能细菌真菌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微生物育种是一种通过对微生物进行选择和培养,以达到改良其特性和功能的目的的科学技术。

它是利用微生物的基因变异和遗传重组来培养出具备特定功能或产生有益产物的微生物菌株。

在微生物资源多样性中挖掘潜力,并通过人工选择和改造来满足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对新型优质菌株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本篇文章所涉及的主题与背景,并明确文章的目标和意义。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我们将针对微生物育种进行定义、背景介绍以及常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三、四部分中,我们将专门讨论功能细菌和真菌这两类微生物。

其中,我们将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分类以及在自然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同时,我们还会探讨它们在农业、医学、工业、环境等领域中所展示出的广泛应用案例。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微生物育种、功能细菌和真菌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微生物育种、功能细菌和真菌等相关内容。

通过阐述微生物育种的定义、方法和应用领域,读者能够了解到微生物育种在农业、医药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针对功能细菌和真菌这两类微生物,我们将探讨它们的特点、分类以及在自然界和工业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阐明功能细菌和真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它们在人类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最后,通过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与展望,读者可以得出关于微生物育种、功能细菌和真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影响的结论。

2. 微生物育种:2.1 定义和背景:微生物育种是通过人工方法改良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培养具有特殊功能和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菌种。

它起源于对某些在自然界中存在但存在数量较少或难以获取的微生物有益特性的兴趣。

通过育种技术,人们能够增加这些微生物的产量或者改变其代谢途径,从而使其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育种论文

微生物育种论文

生产抗生素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自1929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来明发现青霉素,1943年瓦克斯曼等发现链霉素以来,人们不断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提取出抗生素,并开发出半合成抗生素,抗生素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但纵观整个抗生素市场,一些抗生素产生菌产素水平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从而严重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影响了抗生素工业化生产进程。

可见微生物的产素水平高低决定抗生素是否具有开发价值。

诱变育种技术是最早在抗生素上应用的1种育种技术,通过将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于抗生菌,人为使其遗传物质发生变异,从中选育出高产菌株。

由于该技术操作简便、速度快、收效大,且诱变手段多样,因此是实验室及生产上最常用的高产菌株的育种方式。

目前,常见的诱变方法包括3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关键词:抗生素;微生物育种一、自然突变选育最初,菌种的选育主要是从自然界自发突变的菌群中筛选。

如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酿酒、制醋时就已经注意种曲的质量,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从自然界选择良曲。

尽管这是原始的人工选择方法,但在生产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1]微生物菌种的自然突变率一般都很低,突变幅度也不大,因此,单纯依赖微生物群体的自然突变选育高产菌株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二、紫外线诱变育种紫外线的光谱范围在40~390 nm,而DNA的嘌呤和嘧啶可以吸收的紫外线光谱通常为260 nm。

因此能诱发生物突变的有效波长范围是200~300 nm,最有效的波长为253.7 nm,这一波长的诱变效应相当于波长260nm的紫外线。

当紫外线照射微生物时不能引起电离,其作用是使物质分子或原子中的轨道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紫外光子本身作为能量被物质吸收。

由于紫外线穿透性很弱,所以被广泛用作微生物诱变剂。

紫外辐射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阻碍碱基正常配对,并可能引起突变或死亡。

另外嘧啶二聚体的形成,还会阻碍双链的解开,从而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

[2]紫外线对各种微生物的诱变效应因菌种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

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院系生命科学系专业生物科学(非师)姓名 xxxxx学号 xxxxxxx【摘要】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是指运用遗传学诱变杂交等原理,对某种有特定生产作用的微生物菌种进行筛选及改造,从而使所需产物达到高产量高质量的一门技术二基于此,主要对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的发展和研究进行介绍和分析。

本文就目前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热点问题做了简单的概述,微生物的育种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1]介绍了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发展,包括自然育种、诱变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并对育种技术的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菌种;研究进展;育种技术;菌种选育【Abstract】Microbial breeding technology refers to the use of genetic mutation hybrid principle, has the effect of specific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some of the screening and transformation, so that the desired product to achieve high yield and high quality technique of two based on this, mainly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bial breeding technology.In this paper, the breeding technology hot spots do a simple overview of microorganism, microbial breeding is a key link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bree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cluding natural breeding, mutation breeding, metabolic control breeding, gene engineering breed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reeding technology is prospected.【Keywords】Microbial strains; research progress; Breeding technology; Strain breeding前言: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已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尤其在发酵产业中,对其整个行业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总共历程了5个阶段,从开始对常规菌种的自然突变筛选发展到近些年的人工干预:诱变育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代谢控制育种技术,直到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各个技术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又相互关联的,也是逐次在上个技术上不断改善和完善的。

微生物遗传育种论文

微生物遗传育种论文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及其应用刘世双(山东农业大学)摘要诱变育种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

本文综述了几种普遍和新型的物理和化学诱变育种技术及其机理和应用状况,并对这些育种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关建议。

通过对当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的分析,对未来利用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等技术进行微生物定向诱变育种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诱变育种;机制Mutation Breeding Techonologyand Its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MicroorganismLIU Shishuang(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bstract mutition breeding is the most common breeding techonology of industrial microorganism at home and abroad untill now. this article generalize several commonly and newly physical and chemical breeding techonology and analyse some major problems,proposing related suggestion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I give my hopes to the application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in microbial-directed mutagenesis breeding.Key words microorganism;mutition breeding;mechanism工业微生物能产生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药物、食品、化工产品等生物制剂,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社会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育种学的主要原理和技术摘要微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去除不良性质,增加有益新性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

微生物的育种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技术发展到基因诱变、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等,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育种效果。

本文将讲述微生物育种学的主要原理和技术。

关键词:微生物育种原理方法技术1.微生物育种学的主要原理微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去除不良性质,增加有益新性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

其原理如下:生物进化过程中微生物形成完善的代谢调节机制→不会有代谢产物的积累→解除或突破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控制→目的产物积累→微生物育种的目的2.微生物育种学的主要技术2.1 自然选育就是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一般认为自然突变有两种原因引起,即多因素低剂量效应和互变异构效应。

所谓多因素低剂量效应,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着低剂量的宇宙射线、各种短波辐射、低剂量的诱变物质和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诱变物质等作用引起的突变。

互变异构效应是指四种碱基第六位上的酮基或氨基的瞬间变构,会引起碱基的错配。

自然突变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菌种退化而导致目标产量或质量下降;另一种是对生产有益的突变。

为了保证生产水平的稳定和提高,应经常地进行生产菌种自然选育,以淘汰退化的,选出优良的菌种。

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选育方法,可以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

但是自然选育的效率低,因此经常要与诱变育种交替使用,以提高育种效率。

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以及校正酶系的校正作用和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诱导修复等作用,使得自发突变几率极低,一般为10-6~10–10。

所以常规育种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

通过常规育种提高菌种生产能力、筛选高产菌株的效率较低,效果不明显。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规育种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纯化、复壮、稳定菌种。

2.2 诱变育种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是以人工诱变手段诱变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遗传结构和功能,通过筛选,从多种多样的变异体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并且找出发挥这个变株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其在最合适的环境下合成有效产物。

诱变育种和其他育种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收益大、方法简单等优点,是当前菌种选育的一种主要方法,在生产中使用的十分普遍。

但是诱变育种缺乏定向性,因此诱变突变必须与大规模的筛选工作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人们用于诱变育种的诱变因素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前者包括紫外线、激光、X-射线、γ-射线和中子等;后者主要是烷化剂(包括EMS,EI,NEU,NMU,DES,MNNG,NTG等),天然碱基类似物,亚硝酸和氯化锂等。

在物理诱变因素中,紫外线比较有效、适用、安全,其他几种射线都是电离性质的,具有穿透力,使用时有一定的危险性,化学诱变剂的突变率通常要比电离辐射的高,并且十分经济,但这些物质大多是致癌剂,使用时必须十分谨慎。

目前,多种诱变剂的诱变效果、作用时间、方法都已基本确定,人们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各种诱变剂以达到预期的育种效果。

通过诱变处理,在微生物群体中,会出现各种突变型个体,但从产量变异的角度来讲,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负变株。

要从中把极个别的、产量提高较显著的正变株筛选出来,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突变株的分离和筛选是诱变育种的关键,体现了突变不定向性和筛选定向性。

为了获得我们所需的突变株,使得突变株的新表型得以表达,淘汰原养型或负变株,必须设计一个良好的筛选培养基和确定合适的培养条件。

筛选的步骤主要分初筛和复筛,初筛以量为主,选留较多有生产潜力的菌株,复筛以质为主,对少量潜力大的菌株的代谢产物量进行精确测定。

筛选的方法依据目的物不同而异,常用的方法有浓度梯度法、影印平板法、生长谱法、琼脂平板活性圈法、纸片法、夹层培养法、循环筛选法以及与电脑化、智能化的高效筛选技术相结合的现代方法。

2.3 杂交育种杂交是指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一种遗传重组方式。

杂交育种是利用两个或多个遗传性状差异较大的菌株,通过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和遗传转化等方式,而导致其菌株间的基因的重组,把亲代的优良性状集中在后代中的一种育种技术。

通过杂交育种可以实现不同的遗传性状的菌株间杂交,使遗传物质进行交换和重新组合,改变亲株的遗传物质基础,扩大变异范围,获得新的品种。

同时不仅可克服因长期诱变造成的菌株活力下降,代谢缓慢等缺陷,也可以提高对诱变剂的敏感性,降低对诱变剂的疲劳效应。

本小节将主要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这种常见的育种技术来介绍杂交育种。

2.3.1 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就是把两个不同亲本菌株的细胞壁,分别经酶解作用去除,而得到球状的原生质体,然后将两种不同的原生质体置于高渗溶液中,由聚乙二醇(PEG)助融,促使两者高度密集发生细胞融合,进而导致基因重组,就可由此再生细胞中获得杂交重组菌株。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具有许多常规杂交方法无法比拟的独到之处:由于去除了细胞壁,原生质体膜易于融合,即使没有接合、转化和转导等遗传系统,也能发生基因组的融合重组;融合没有极性,相互融合的是整个胞质与细胞核,使遗传物质的传递更为完善;重组频率高,易于得到杂种;存在着两株以上亲株同时参与融合并形成融合子的可能;较易打破分类界限,实现种间或更远缘的基因交流;同基因工程方法相比,不必对试验菌株进行详细的遗传学研究,也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和贵的材料费用等。

由于以上优点,迄今,这项技术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而且在实际应用上,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随着生物学研究手段的不断创新,该技术的基本实验方法逐步完善。

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证明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确是一项十分有用的育种技术。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改良工业微生物菌株的遗传本质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良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可以与诱变育种等结合使用,同时还需要不断积累有关基础资料,克服育种盲目性,以期达到工业生产的新需求。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本步骤为:标记菌株的筛选和稳定性验证→原生质体制备→等量原生质体加聚乙二醇促进融合→涂布于再生培养基,再生出菌落→选择性培养基上划线生长,分离验证,挑取融合子进一步试验、保藏→生产性能筛选。

2.4 代谢控制育种微生物代谢控制育种是指以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为基础,研究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的机制,选择巧妙的技术路线,通过遗传育种技术获得解除或绕过了微生物正常代谢途径的突变株,从而人为地使用有用产物选择性地大量合成积累。

代谢控制发酵的关键,取决于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是否被解除,能否打破微生物正常的代谢调节,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代谢。

代谢控制育种和发酵过程的代谢控制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手段,而代谢控制育种则为主要支柱技术。

微生物代谢控制育种是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酵工程、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化学等学科交叉产生的一门工程技术,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氨基酸、核苷酸以及某些次级代谢产物的高产微生物菌株大批的推向生产,大大促进了发酵工业的发展。

微生物代谢控制育种主要是通过控制酶的作用来实现的,因为任何代谢途径都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构成的。

微生物细胞的代谢调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酶活性调节,调节的是已有酶分子的活性,是在酶化学水平上发生的;另一类是酶合成的调节,调节的是酶分子的合成量,这是在遗传学水平上发生的。

利用发酵过程的一些限制因素来促进或控制酶产生的速率及其活性,可以控制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同时也可以使微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

在细胞内这两种方式单独或协调进行选育,获得突变株,达到改变代谢通路、降低支路代谢终产物的产生或切断支路代谢途径及提高细胞膜的透性,使代谢流向目的产物积累方向进行。

代谢控制育种的调节体系主要包括诱导、分解阻遏、分解抑制、反馈阻遏、反馈抑制、细胞膜透性调节等。

2.5 基因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是在基因水平上,运用人为方法将所需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与载体连接,然后导入另一细胞,使外源遗传物质在其中进行正常复制和表达,与前几种育种技术相比,基因工程育种技术是人们在分子生物学指导下的一种自觉的、能像工程一样可预先设计和控制的育种新技术,它可实现超远缘杂交,因而是最新最有前途的一种育种新技术。

这种使DNA分子进行重组,再将受体细胞内无性繁殖的技术又称为分子克隆。

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后的菌株叫工程菌。

这项技术不仅是生命研究发展的里程碑,也使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基因工程育种的一般步骤是:(1)目的基因的获得,一般通过化学合成法、物理化学法(包括密度梯度离心法、单链酶法、分子杂交法)、鸟枪无性繁殖法、酶促合成法(逆转录法)、Norther杂交分析法、cDNA 文库筛选法、杂交筛选法、编码序列富集(磁珠捕获)、产物导向法、Nod连接片段筛选法、外显子捕获法及外显子扩增法、剪接位点筛选法、作图克隆法、杂交细胞克隆法、消减杂交法、相同序列克隆法、差异显示逆转录PCR法、显微克隆与微克隆法和插入诱变法等方法获得目的基因;⑵载体的选择,基因工程载体主要是质粒和病毒。

载体一般为环状DNA,其要求有自我复制能力、分子小、拷贝数多、易连接和易筛选等特点;⑶重组子体外构建,主要方法有粘性末端连接法、平端连接法、人工接头连接法和同聚物加尾连接法;⑷重组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其主要途径有转化、转导、显微注射、电穿孔法、快速冷冻法和炭化纤维介导法等⑸重组体筛选和鉴定,以合适的筛选方法选择具有最佳性能的突变重组子,重组体筛选和鉴定主要通过表型法、DNA鉴定筛选法,选择性载体筛选法、分子杂交选择法、免疫学方法和mRNA翻译检测法等方法来实现。

结语: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是一门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的技术,特别是近年来,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迅猛。

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如目的基因导入真核细胞可以得到较好的表达,但对其导入方式,细胞培养方法等的研究较少。

以原核生物为受体细胞,用发酵法大规模制备蛋白质制品的过程中,使稳定的克隆DNA序列得到最大限度的表达尚未实现"除了这些技术上的问题以外,微生物育种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20世纪70年代,有人认为重组体分子的建立及将其插入微生物会创造出新的有害生物,对人类及环境造成危害,这一说法至今没有被证实,但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尽管如此,基因工程育种仍然是目前最高效、最理想的育种方法,有着巨大的潜在生产力。

参考文献:[1]房耀维,范琳,牛艳芳等.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32(2):158-161.[2]萨姆布鲁克,EF弗里奇.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金东雁,黎孟枫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2-68.[3]贺淹才.基因工程技术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92[4]施巧琴,吴松刚.工业微生物育种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3.[5]黄大肪,林敏.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第二版)[7]沈祖嘉,沈仁权.分子遗传学[M].上海:复旦大学,1988[8]施巧琴,吴松刚.工业微生物育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王付转,梁秋霞,李宗伟.诱变和筛选方法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95-99.[10]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2[11]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55-59.[12]曹军卫,马辉文.微生物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