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汉赋
浅析“楚辞”与“汉赋”名称方面的区分
浅析“楚辞”与“汉赋”名称方面的区分【摘要】楚辞,自他产生之日起,便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赋,正是在楚辞艺术之汁灌浇下诞生和发展的。
但二者之间也存在诸多差异,本论文试图从名称方面将二者加以区分。
【关键词】楚辞汉赋;名称;区分历史上以至于现今,习惯上把屈原的作品以及效仿屈原作品的体制而创作的作品称为“楚辞”。
但从现存文献来看,“楚辞”之名,或作为文体的“辞”这一名称,并不见于先秦。
先秦时代的韵文有诗、歌、赋(如荀况的《赋篇》)等,而“辞”和“楚辞”之称,最早见于汉代。
但汉代对于屈原作品的称谓至少有楚辞(或单称辞)、赋、骚三个称名。
下面就分别论述一下这三个名称的渊源所自和它们之间关系和含意。
最早称屈原作品为“辞”的,见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这里的所谓“辞”,显然是指屈原的作品而言;又与“赋”并列,而有文体的含义。
《史记》同时也有“楚辞”的名称。
如《酷吏列传·张汤传》云:“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
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于助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这里将屈原(当也包括宋玉等人)的作品称“楚辞”。
辞,指文体,冠以“楚”,无非是说明它的地域性。
至于“辞”这一文体名称,是先秦时代就已出现而由汉代人沿用的呢?还是由汉代人定名的,已很难确知。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称屈原所创制的新诗体为“辞”,是与屈原作品中频繁出现的词语——“辞”字有关,这是不成问题的。
先秦时代的诗歌,或称“诗”,或称“歌”,但没有“辞”的称谓。
在屈原作品中,也是这样。
如《九歌·东君》云:“展诗兮会舞”,《招魂》又云:“造新歌些”,《九歌·抽丝》也云:“道思做颂”,等等。
但是另一方面,屈原在作品中,又每每称自己言志抒情为“辞”。
例如《离骚》写道: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兮,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汉赋、楚辞、骚体:三大先秦文学流派解析
先秦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先秦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是中国文学的源泉和基础 • 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 文学风格: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审美取向和表现手法 • 文学理论:为后世文学的创作理论和批评理论奠定了基础 • 文学题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选择和内容拓展提供了借鉴
骚体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分析
陶渊明
• 作品:《饮酒》、《归园田居》 • 特点:描绘田园生活,抒发个人情感,具有田园诗派的特点
屈原
• 作品:《离骚》、《九歌》、《天问》 • 特点:抒发个人情感,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王褒
• 作品:《圣主得贤臣颂》 • 特点:赞美皇帝,歌颂贤臣,具有颂扬的风格
汉赋的主要特点与表现形式
汉赋的主要特点
• 形式华美: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形成华丽的风格 • 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军事、风俗、物产等多个方面 • 寓意深刻:通过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感慨
汉赋的表现形式
• 骈文:以对仗、排比为主要修辞手法的散文 • 韵文:采用押韵的诗歌形式,如《七发》等 • 寓言:通过虚构的景物和故事,传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如《子虚赋》等
三大先秦文学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汉赋的传承与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赋的影响逐渐 减弱,但仍有作品传承,如曹植的 《洛神赋》等 • 唐代时期,汉赋的影响重新崛起, 如杜甫的《三大礼赋》等
楚辞的传承与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影响逐渐 减弱,但仍有作品传承,如鲍照的 《代白头吟》等 • 唐代时期,楚辞的影响重新崛起, 如李白的《将进酒》等
02
汉赋的发展与特点
汉赋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2年第》期(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2””2 ”9 ”9作者简介:孟修祥(19《》)),男,荆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文学硕士;梁惠敏(19《8)),女,荆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孟修祥1 梁惠敏2(1荆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荆州434”2”;2荆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湖北荆州434”2”)摘要: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
”汉大赋铺张扬厉、结构宏大、语言华丽、句式工整,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直接受楚辞的影响,故有“楚艳汉侈”之说;抒情赋以《楚辞》为模仿对象,具有抒情述志,注重音韵节奏而篇幅不长等特点,它直接脱胎于《离骚》、《九章》。
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需要歌功颂德,文人以辞赋创作作为进仕的手段;另一方面文人生活的困顿与挫折,诸多悲剧性的人生遭际,需要以辞赋写志抒情,楚辞也始终在赋家创作中起影响作用。
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得楚辞之形,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得楚辞之神,二者对楚辞各取所需而面目各异。
关键词:楚辞;汉赋;影响;接受分类号:I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8”19 (2””2) ”》-””《3-”》《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与中国文人的不解之缘。
因为它最先代表着文人,以最为强烈的印象,把当时许多复杂的社会状貌和诗人自己内心极其复杂的思想情感、心理气质、人格个性,以最为激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
《楚辞》以其所具有的独创的艺术形式,记录下了以屈、宋为代表的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受与体验,它们成为后世文学艺术模仿的原型,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任何人都难以估量的。
王逸《楚辞章句》指出: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汉赋、楚辞、骚体:三大先秦文学流派解析
汉赋、楚辞、骚体:三大先秦文学流派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汉赋、楚辞、骚体被誉为三大先秦文学流派,各有独特的风貌和表现形式。
它们不仅在形式结构上有所差异,而且在文学思想和情感表达上也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分别对汉赋、楚辞和骚体进行解析,探讨它们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汉赋汉赋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一种以比兴手法写成的文学体裁。
汉赋的特点是雄浑豪放、辞藻华丽、意象丰富。
汉赋的代表作品有《古诗十九首》、《子夜吴歌》等。
汉赋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以赋为宾,以比兴为主,通过对自然、历史、人物等进行比兴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汉赋的影响主要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雄浑豪放的气势,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等。
楚辞的特点是情感真挚、格调悲壮、意境深远。
楚辞的主题主要是以离别、思念、怀才不遇等为主题,以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不满。
楚辞的影响在于其情感真挚、深沉,激发了后世文人的创作热情,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骚体骚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战国时期,代表作品有《国风》、《卫风》等。
骚体的特点是直率率真、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骚体的主题主要是以风景描写、人物抒发感情为主,以展现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骚体的影响在于其清新明丽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汉赋、楚辞、骚体作为三大先秦文学流派,各具特色,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们不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方面也各具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起源、特点和发展演变。
一、汉赋的起源汉赋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以模仿楚辞为主要特点的一种文学形式。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遗产,以其豪放热情、抒发忧愤的风格而闻名。
西汉初年,文学家司马相如在楚辞的基础上创作了《子虚赋》,被誉为汉赋的奠基之作。
汉赋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的诞生。
二、汉赋的特点1. 模仿楚辞:汉赋最初的特点是模仿楚辞的风格和形式。
它以豪放激昂的语言表达情感,抒发忧愤之情,寄托个人的志向和理想。
2. 五言句式:汉赋的句式以五言为主,这与楚辞的句式相似。
五言句式简洁明快,使得汉赋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3. 多样的题材:汉赋的题材广泛多样,既有歌颂国家和君主的,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
汉赋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题材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
三、1. 高峰时期:东汉时期是汉赋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赋作家。
其中最著名的是班固,他的《赋蒲松龄序》被誉为汉赋的巅峰之作。
班固的赋作风格独特,既有楚辞的豪放风格,又融入了魏晋时期的辞章之法,使得他的赋作更加丰富多样。
2. 衰落时期:随着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汉赋逐渐走向衰落。
赋作家们的创作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限制,赋作的题材和风格变得单一和保守。
汉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阶段。
3. 后续影响:虽然汉赋的影响力在汉代后期有所下降,但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仍然深远。
唐代的赋作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汉赋的传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同时,汉赋也对宋代的词作和元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汉赋起源于西汉时期,以模仿楚辞为主要特点。
它以豪放激昂的语言表达情感,五言句式简洁明快,题材广泛多样。
汉赋在东汉时期达到了高峰,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逐渐走向衰落。
然而,汉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仍然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原文及解析
楚辞--原文及解析楚辞【导读】《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
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
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
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
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
楚辞与汉赋的联系
楚辞与汉赋的联系楚辞与汉赋虽然产生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传承楚辞是南方文化的代表,它体现了楚地地域文化的特征。
而汉赋则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发扬。
汉赋的作者多为北方人,他们通过对楚辞的学习和吸收,对楚地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传承。
因此,汉赋成为了楚地文化在中国北方的媒介,将楚地文化的特色传递了出去,对推动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语言表现楚辞和汉赋都是汉族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语言表现方面呈现出共同的特点。
首先,它们的语言表达都非常独特,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
楚辞中的语言优美、流畅、自然,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
而汉赋则更注重表现事物的富丽华丽和恢弘壮观,语言丰富多彩,堪称华丽之作。
此外,楚辞和汉赋都非常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情感,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这一特点不仅在楚辞和汉赋中常见,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
三、文学风格楚辞和汉赋在文学风格方面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以叙事为主,通过情感的抒发来表达对人生、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其次,它们的仿效和意蕴都非常深厚,无论是楚辞还是汉赋,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和民族感。
除此之外,楚辞和汉赋还有着强烈的实用性,它们往往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
因此,它们在风格上也常常表现出劝诫、启迪、激励的特征。
总之,楚辞和汉赋不论是在文化传承、语言表现还是文学风格方面,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们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传承和推广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化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诗宋词元曲汉赋楚辞意象
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和楚辞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它们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
以下是它们常见的意象特点:
唐诗意象:唐诗以其清新、深邃的意象著称,常以自然景物为主题。
其中常见的意象包括春花、秋月、山水、鸟鸣、风雨等。
唐诗追求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感受。
宋词意象:宋词以其细腻、婉约的意象而著名,注重描写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
常见的意象包括花、雨、夜、船、柳等。
宋词追求以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情感的流露和心境的表达,给人以温婉而含蓄的感受。
元曲意象:元曲以其生动、多样的意象而着称,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描写手法。
常见的意象包括花园、楼台、桃源、龙船等。
元曲注重展示情节和场景的丰富多变,通过意象的生动描绘来增强戏剧性和视觉感受。
汉赋意象:汉赋以其雄浑、豪放的意象而著名,常以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为主题。
常见的意象包括山川、河流、星辰、英雄等。
汉赋追求以雄辩豪放的笔调来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给人以壮丽而激荡的感受。
楚辞意象:楚辞以其激情、豪放的意象而知名,常以爱情、离别和乡愁为主题。
常见的意象包括楚地、乌夜啼、山林、草木等。
楚辞追求以奔放热烈的情感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情绪,给人以激情而深刻的感受。
这些意象在古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丰富多样的意象表达,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情感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它们在后世文学中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精品】秦汉文学
【关键字】精品汉赋一、辞与赋的联系与区别(一)楚辞与汉赋乃两种不同的文体。
(区别)1、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域内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方言声韵)、名物(楚地的风土物产)而创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
2、赋体一般是用主客问答体敷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
楚辞体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也往往含有某些叙事成分,但它却是以抒了个人感情为主的作品,是真正的诗歌。
3、刘熙载《艺概》论述“楚辞汉赋之别”:“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楚辞尚神理,汉赋尚事实。
”所谓“按之而逾深”和“尚神理”指的是楚辞中所含有的情和所具有的诗歌韵味说的;所谓“恢之而弥广”和“尚事实”是指汉赋以铺陈为能事,以叙述事实为主说的。
因此,汉赋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
(二)汉人将辞、赋归为一类。
(联系)汉人将辞、赋归为一类,在文体分类上确有不精确的地方,但这也正好说明了辞与赋的联系。
1、辞、赋相对于“诗三百篇”和汉乐府诗来说,同属于“不歌而颂”的不入乐的作品。
2、汉赋的产生和发展,曾受楚辞的直接影响,所谓“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
屈原的诗歌作品,特别是《离骚》,结构宏伟、文采华美,其间又设为问答,引譬连类,就语言描写而言,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赋体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三、汉赋发展的各个阶段(一)骚体赋及“九体”❖汉初骚体赋为主❖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九体:贾谊《吊屈原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如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作品,它们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淮南小山《招隐士》❖司马相如《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二)枚乘与“七体”❖枚乘:梁园文学群体杰出代表《七发》❖七体:枚乘《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李善《文选》注以为“《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汉赋来源于楚辞(辞赋)
大
西汉长安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其中宫苑面积占1/2以上。是明清紫 禁城面积(约0.7平方公里)的约20多倍。秦时阿房宫(朝宫)仅前 殿即阿房殿,从现存的基址看,东西长一千余米,南北五六百米, 面积与紫禁城相当。汉初的长乐宫,是在秦的兴乐宫旧址上复修的, 宫城周长一万米,城墙厚达20余米。未央宫,每面两千米许,周长 8800 米,面积近 5 平方公里。汉建章宫“周回三十里”(《三辅旧 事》),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而清代圆明园的太液池,“南 北匝四里。东西二百余步”(《载司成集》)考古发现也证明了秦 汉建筑的巨大。陕西兴平县田阜乡候村秦汉宫殿遗址的主体部分长 1,100米,南北宽400米。从候村宫殿遗址区“沿渭水向西探去,每 隔7.5或10公里便发现一处类似内含遗址区,目前共找到六处,连结 兴平、武功、扬陵两县一区。”“六处秦汉宫殿遗址区皆位于古都 咸阳城周围200里范围内,分别距渭水1~2.5公里,形成交通地理上 的‘姊妹’连结关系。沿渭水西去可直接通秦汉两代皇帝祭天之处 ---秦故都雍城。”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关中盆地中发现了 一条贯串汉长陵和汉长安城等大型古代建筑,长达70公里的西汉初 期南北向建筑基线。这条笔直的基线与天文学上子午线的平行达到
对话结构
极尽铺陈 字的占有 圆形意蕴
大赋形式
《七发》楚太子与吴客 《子虚赋》《上林赋》:子虚,乌有,亡是先生 《西都赋》《东都赋》:西都宾与东都主人。
对话形式又可以把这种恣意浪漫的自由想象放到一种主流文化的规 范之中。一方面放纵情感、欲望与想象,显出了大一统的豪气,另 方面又用理性规范情感、欲望与想象,呈出了大一统的理性、计算、 思考的一面。枚乘《七发》把以老子孔子为核心的容纳百家的思想 境界作为最高境界凌驾于物质境界之上,司马相如的赋中,一方面 以“大”的等级不同来“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另方面以儒 家的安天下,乐万民作为比物质巨丽更高的境界。班固也把自己 “极众人之所眩耀”的《两都赋》作为“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 而尽忠孝,”的一个组成部分,有“雍容揄扬,以传后嗣”功能。
诗经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诗经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象而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尤其对汉赋的影响不可忽视。
以下是诗经楚辞对汉赋的影响的一些方面:
1. 形式上的影响:诗经和楚辞都是以诗歌形式呈现的,使用了韵律和格律的规范。
这种形式上的影响使得汉赋有了明确的音韵结构和节奏感,增强了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2. 情感表达:诗经和楚辞都以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为主要目的,将个人的喜怒哀乐与社会和民众联系起来。
汉赋也受到了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的影响,借助于鲜明的情感色彩和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加感人动人。
3. 主题选择:诗经和楚辞赞美了自然、讴歌了英雄和君主,关注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这些主题也体现在了汉赋中,汉赋往往以某种特定的主题为中心,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描写和讨论,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看法。
4. 影响文学思想:诗经和楚辞提供了一种审美理念和文学风格的范式,对后世的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样地,汉赋在文学思想上也得到了前人的启发和引领,汉赋作家们对于文学的认识和创作方式往往与诗经和楚辞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体来说,诗经楚辞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汉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们为汉赋的发展提供了范式和启示,成为汉赋艺术的重要参照和借鉴对象。
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意思
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意思《“以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的内涵及相关探讨》“以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的意思是:用楚辞去探究(某种文学现象或者情感内涵等)就会越探究越觉得深邃,用汉赋去扩展(文学的表现范畴或者思想境界等)就会越扩展越觉得广阔。
一、楚辞的衍生注释与赏析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地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句式较为灵活,多使用“兮”字来调节音节,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例如屈原的《离骚》,诗中诗人以香草美人自喻,通过奇幻绚丽的想象,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诗人把自己和美好的香草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自身美好的品德。
这种独特的比兴手法,让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邃。
读者深入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而又情感浓烈的世界,每一次的解读都能发现新的情感层次,越深入探究,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诗人对国家、对理想、对自我价值的复杂情感,这便是“按之而逾深”。
二、汉赋的衍生注释与赏析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
它规模宏大,辞藻华丽。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是典型代表。
汉赋往往描绘出宏大的场景,从宫廷到山河,从天子的游猎到世间的万象。
例如在《上林赋》中,作者描绘了上林苑的壮丽景色,“于是乎周览泛观,缜纷轧芴,芒芒恍忽。
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入乎西陂。
”这里展现出了广阔的空间感和丰富的景象。
汉赋的这种铺陈描写,能够极大地扩展读者的视野,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宏大而丰富的世界,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就是所谓的“恢之而弥广”。
三、作者相关(假设性探讨,如果知道确切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由于不清楚此句话确切的作者,我们可以推测这样的观点可能出自一位对古代文学有着深刻理解和感悟的学者或者文人。
他应该是对楚辞和汉赋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研究,深知这两种文学体裁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他或许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文学批评较为活跃的时代,在众多文学作品的滋养下,总结出了这样富有洞察力的观点。
楚辞与汉赋的联系
论汉赋对楚辞的改造与超越班固在《离骚序》中如此评论《离骚》:“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那么象其从容。
”王逸的《楚辞章句序》那么说:“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
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那么其仪表,祖式其模范。
”他们都看到了楚辞对后世文学的阻碍,汉赋固然也不例外,因尔后来的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以为汉赋来源于楚辞。
可是很多研究者常常把目光集中在汉代辞赋作者对楚辞艺术形式的同意上,而轻忽了楚辞的精神对汉赋的侵淫和滋润。
咱们以为,汉代辞赋对楚辞的同意主若是精神上的,其对楚辞形式方面的同意也是为了表达精神效劳的。
而且这种同意又常常与创新紧密地结合在一路。
汉赋对楚辞的同意,与楚辞在汉代的流传紧密相关。
汉起源于楚,刘邦对“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的楚地文化十分重视。
《汉书·礼乐志》云:“高祖乐楚声。
”他的《大风歌》在句式、节拍、文辞上都有明显的楚辞特色。
汉初几个皇帝也爱楚辞,都曾“征天下能为楚辞者”讲解楚辞。
统治者的爱好促成了楚辞在整个汉代的流传。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不同态度和由此而产生的论争也加速了楚辞的传播和对文人的阻碍。
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人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和王逸。
王逸以为《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经序》和《九歌序》对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产生的愁思、愤懑之情予以突出的强调,正确指出了屈原创作的全然动因。
王逸将《离骚》中的词语与《诗》《易》《尚书》《禹贡》等一一比附,以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乃天地间之至文,是后世效法的表率。
这是对《离骚》创作手法的总结,也是对其艺术风格的归纳,更是对其在后世阻碍的确信。
班固《离骚序》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强调的是屈原爱恋君主怀不能己的纳忠之心。
楚辞与汉赋的关系
楚辞与汉赋的关系汉赋作为一代文体有其特殊的文化历史和文学魅力,很多文章的和学者都提到汉赋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汉赋从文体到内容,甚至是思想都与楚辞有很大的相似性。
汉代有骚体赋之说,骚即代表《离骚》,《离骚》是楚辞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屈原是楚辞的宗师,看完《离骚》,再去阅读汉赋家的作品你就会有很深的感触。
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其实汉赋对楚辞的继承是多方面。
一、思想上的继承思想的继承,也可以是说精神上的继承。
汉赋于楚辞有相承相因的关系,以里《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主要抒发的是作者怀才不遇、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悲伤情怀,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谗臣进谗误国的愤慨和绝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决心,对君主的讽谏。
这里的情感有悲伤、缠绵、愤恨和坚决,屈原门生和后继的楚辞作家也没有跳出这些思想和情感,如《卜居》表现屈原内心的矛盾与困惑,《渔夫》则展现出屈原内心经历的混同世俗与正道直行的思想斗争及其抉择。
这些思想被汉赋家继承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出来,例如贾谊,他与屈原产生共鸣,他被贬长沙,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感叹、愤恨之情,他的《吊屈原赋》控诉了“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不公平的社会,凭借吊屈原而抒发自己的忧愤。
赵壹也同样如此,他在《刺世嫉邪赋》“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
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
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
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
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
奚异涉海之失柂,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桡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
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
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表达了对黑白颠倒社会的的强烈不满,赵壹于屈原相较更直接。
哀怨情节突出的还有司马迁,他的特殊经历与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处,他的赋也愤世嫉俗,满腔愤慨。
思想的继承还表现于对神鬼的敬重,有学者在《楚辞》和《汉赋》中做过统计,“神”出现的次数最多,89次占总数的49%;“灵”出现67次,占37%;而“鬼”出现14次,占8%,人死则为鬼。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涵盖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的原因,文学名词繁多。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名词的解释:1. 诗: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古人用韵文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境。
主要分为诗经、楚辞、汉赋、曲子和绝句等。
2.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集,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北方地区的民歌,雅是宫廷音乐,颂是祭祀的歌颂诗。
3. 楚辞:指楚国人创作的一类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为主题。
楚辞以辞章多变、意境深远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4. 汉赋: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形式,起源于汉代。
汉赋以描写事物、表达感情、抒发思想为目的,以华丽辞藻和形象瑰丽见长。
5. 曲子:是古代戏曲的歌唱部分,形式上分为南曲和北曲。
南曲是江南地区发展起来的曲艺形式,以细腻的情感和哀怨的曲调为特点;北曲则是北方地区的曲艺形式,以豪放奔放的音乐和明快的节奏为特色。
6. 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是四行诗,每行五、七个字,用字简练,表达含蓄,富有音韵美。
7. 陋室铭:是荀子的其中一篇文章,借用辞章简约的写作风格,表达了内容之丰满。
8. 悼亡文:是古代文学中一种以悼念逝者为主题的作品,常见于祭文、碑文和墓志铭等。
悼亡文常以真情实感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惋惜。
9. 雍正《御制诗》:是清朝雍正帝的御选诗集,雍正帝个人选定和修改了一些诗词,供后世参考。
10. 《三国演义》:古代长篇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斗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以上是对一些古代文学名词的简要解释,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
这些文学名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特点、文化氛围以及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
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文学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楚辞、汉赋和乐府诗成为了汉朝文学的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汉朝文学的这三个重要方面,包括其创作背景、特点以及流传情况。
一、楚辞的创作与流传楚辞,是指汉代楚国的各类文学作品。
楚辞以屈原为代表,其作品富有激情和独特的风格。
在创作背景上,楚辞反映了楚国的历史现实和民族思想。
屈原的《离骚》便是一部代表作,以描写楚国被秦国侵略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痛苦。
楚辞的流传并不顺利,直到汉代初年之后才逐渐成为文人研究的对象。
其中,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楚辞的引用为后来其它文学家重视楚辞作品的源头。
到了西汉中期,楚辞得到了更多的传扬和评论,文人陆续开始模仿楚辞的风格进行创作。
二、汉赋的创作与流传汉赋是汉代文人在楚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体。
汉赋以辞章华丽、气势磅礴为特点,常常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汉赋的创作背景与楚辞类似,也以国家兴亡、忧患与思乡之情为主题。
汉赋开始在汉代中期得到兴盛发展,并成为官方文学形式之一。
然而,汉赋并未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在汉代结束之后很快便衰落。
但汉赋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仍有重要影响,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对汉赋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赋作。
三、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乐府诗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民间诗歌形式,起初用于歌颂皇帝的功绩和颂扬国家的繁荣。
到了后来,乐府诗逐渐走向民间,成为记录社会风貌和民间情感的重要方式。
乐府诗内容广泛,既有忧国忧民的抒发,也有歌颂爱情和赞美自然的表达。
乐府诗的创作渊源较为复杂,既有宫廷文人的创作,也有民间文人的参与。
这使得乐府诗保留了较为真实的历史面貌和民间风情。
随着乐府诗流传的广泛,唐代时期乐府诗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许多杰出的唐诗即承袭和发扬了乐府诗的文学风格。
四、汉朝文学传统的影响楚辞、汉赋和乐府诗作为汉朝文学的代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与赋的区别
楚辞与赋的区别楚辞是屈原时期楚地的一种歌,而赋是一种文体,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楚辞与赋的区别,供大家参阅!楚辞与赋的区别楚辞在当时及后世,有多种的名目称谓。
大体而言之,一曰歌、二曰诗、三曰赋、四曰诵、五曰辞(又作词)、六曰骚、七曰赋、八曰文。
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有着特定意义的指向,其蕴涵分别有所侧重、又时而可以相通。
楚辞称“歌”,最突出的例证是《九歌》。
“九歌”为上古乐章之名,为歌谣之体甚明。
在《九歌·少司命》中有“临风恍兮浩歌”,《九章·抽思》中有“少歌”,《招魂》中有“造新歌兮”等句。
楚辞称“诗”,如《九歌·东君》中有“展诗兮会舞”,《九章·悲回风》中有“窃赋诗之所明”。
楚辞称“赋”,如《招魂》中有“同心赋些”,《大招》中又有“投诗赋兮”之句。
楚辞称“诵”,如《九章·抽思》中有“追思作诵,聊以自救兮”,《九辩》中有“自压案而学诵”之句。
楚辞称“辞”,如《离骚》中有“跪敷衽以陈辞”,《抽思》中有“结微情以陈辞”等句。
汉代以后则称屈宋之文曰“赋”、曰“骚”、曰“楚辞”,例不胜陈。
后代的文学家有时也将屈原作品视为特指的“文”,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论及散文写作时说:“参之谷粱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
”柳宗元将《离骚》与老、庄、孟、荀以及《国语》、《史记》等散文典籍并列,其意颇值得玩味。
明代何孟春曾经说:“古今文章,擅奇者六家:左氏之文,以葩而奇;庄生之文,以玄而奇;屈子之文,以幽而奇;《战国策》之文,以雄而奇;太史公之文,以愤而奇;班孟坚之文,以整而奇。
”将楚辞与《左传》、《庄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并列,用“幽而奇”概括屈原作品的特色,虽然并不十分准确,但有其内在的思理。
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中说:“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现,变化无方,此庄、骚、太史所同。
楚辞与汉赋的对比研究
楚辞与汉赋的对比研究1. 概述楚辞和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两种文体。
楚辞流传于战国时期,主要由屈原创作;而汉赋则盛行于西汉时期,著名的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等。
本文将探讨楚辞与汉赋在内容、风格及影响力等方面的对比。
2. 内容对比2.1 楚辞楚辞以抒发作者内心感情和社会现实为主题,大量描绘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兴衰的思考。
例如,在《离骚》中,屈原痛切地表达了被贵族排挤和流亡之苦。
2.2 汉赋相比之下,汉赋更注重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的描写。
汉赋常以咏史怀古为主题,通过对过去英雄事迹或祖先功勋的歌颂来表达作者自身情感。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就是一部吟咏皇帝功绩与帝王文化的作品。
3. 风格对比3.1 楚辞楚辞风格多样,常使用骈文和赋文形式,语言矫饰高古,突出音韵的华丽变化。
同时,在表达情感时,楚辞善于使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2 汉赋汉赋在形式上更加规范统一,大多采用五言律诗的格式,并重视修辞训练和筆法技巧的运用。
陈涉的汉赋则以雄浑豪放、壮丽激昂为特点。
4. 影响力对比4.1 楚辞楚辞在后世影响深远。
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离合体”、“悼亡体”等新的创作模式,并对后来的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子夜四章、九歌等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并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2 汉赋汉赋在西汉时期达到了极盛期,并成为古代文坛的主流。
汉赋以雄奇的叙事手法,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影响不仅限于文学创作,也对中国文化、历史及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结论楚辞与汉赋分别在内容、风格和影响力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
楚辞以抒发内心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其语言华丽变幻;而汉赋则更加关注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传承,注重修辞技巧与筆墨训练。
无论是在文学发展还是文化影响力方面,这两种文体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的内容简介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的内容简介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2)文学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3)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2.楚辞
(1)形成:战国时由屈原创作。
(2)代表作:《离骚》。
(3)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汉赋
(1)形成: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②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②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2)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的内容简介]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信息
举报文档
孙军806贡献于2012-09-03
4.0分
我要评价
1/2
相关文档推荐
汉赋与楚辞源远探议
2页
5财富值
汉赋和楚辞
3页
8财富值
诗经 楚辞,汉赋 有关内容
4页
免费
江淹赋与楚辞、汉赋之关系
暂无评价
9页
|
登录注册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 帮助 全部 DOC P
文学
上传文档
支持以下设备:扫二维码下载
AndroidiPhoneiPad
.
? 2005-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豆瓣· 在豆瓣工作·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课程论文)哈~
2010-12-08 15:14:48
前言:汉赋作为一代文体有其特殊的文化历史和文学魅力,很多文章的和学者都提到汉赋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汉赋从文体到内容,甚至是思想都与楚辞有很大的相似性。汉代有骚体赋之说,骚即代表《离骚》,《离骚》是楚辞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屈原是楚辞的宗师,看完《离骚》,再去阅读汉赋家的作品你就会有很深的感触。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其实汉赋对楚辞的继承是多方面。一、 思想上的继承思想的继承,也可以是说精神上的继承。汉赋于楚辞有相承相因的关系,以里《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主要抒发的是作者怀才不遇、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悲伤情怀,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谗臣进谗误国的愤慨和绝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决心,对君主的讽谏。这里的情感有悲伤、缠绵、愤恨和坚决,屈原门生和后继的楚辞作家也没有跳出这些思想和情感,如《卜居》表现屈原内心的矛盾与困惑,《渔夫》则展现出屈原内心经历的混同世俗与正道直行的思想斗争及其抉择。这些思想被汉赋家继承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出来,例如贾谊,他与屈原产生共鸣,他被贬长沙,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感叹、愤恨之情,他的《吊屈原赋》控诉了“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不公平的社会,凭借吊屈原而抒发自己的忧愤。赵壹也同样如此,他在《刺世嫉邪赋》“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柂,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桡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表达了对黑白颠倒社会的的强烈不满,赵壹于屈原相较更直接。哀怨情节突出的还有司马迁,他的特殊经历与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处,他的赋也愤世嫉俗,满腔愤慨。思想的继承还表现于对神鬼的敬重,有学者在《楚辞》和《汉赋》中做过统计,“神”出现的次数最多,89次占总数的49%;“灵”出现67次,占37%;而“鬼”出现14次,占8%,人死则为鬼。不难看出,“神”是楚巫首要崇拜对象,楚人对祖宗的鬼也很敬重,但与神不可同日而语。汉赋家的作品亦是如此,这是对楚辞从宗教思想上的继承,楚地思想开放,越人首要崇拜的是鬼,黄河的流域的中原地区在战国则是百家争鸣的战国士思想横行一时,在他们眼里巫术是蛮荒的象征。楚辞来源于流传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巫歌,这种巫歌孕育于原始宗教文化,带有强烈的宗教情感和楚地文化。《招魂》便是典型的代表,它以神灵之间的呃爱情生活为主题,把神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屈原流放其域,行文写作、抒发情感,借用芳草美人、问卜降神、天国神游等巫文化作比兴事物。这个宗教的思想的继承有其社会根源,其一汉代统治阶级多为楚国出生,这就造就大量汉赋家为了迎合统治阶级和贵族的喜好可以为之;其二赋得大量排铺,想象的丰富、自由无束的联想也是这一思想被保留集成的原因,;其三神鬼作比喻高尚情操,到了汉代已有定式,汉赋家很难跳出这个创作上的心理定势。桓谭的《仙赋》是奉汉成帝之旨而作,神灵巫仙的描写,有迎合汉成帝的长生享乐成仙的思想之意。楚辞有浓烈的讽谏意味,从《离骚》中思想可以解读出:希望君王从历史人物中吸取教训,这点汉赋虽然讽谏意味不足但还是有所保留,汉代赋家无论盛世还是乱世都有讽谏,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以夸耀的笔调描写了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汉天子游猎的盛大规模,歌颂了统一王朝的声威和气势,即使这样也不枉讽谏,赋中他从一个理想的君主,写到“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亡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引出节俭,归结到讽谏上来;张衡的《二京赋》、《西京赋》、《东京赋》,从帝王的奢华无度到称颂节俭,弘扬礼仪,莫不是讽谏吗?二、 文体上的继承汉赋可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机构恢弘,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往往一篇赋成千上万言。汉代贾谊、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都是写大赋的高手。而小赋则摒弃了大赋的辞藻、篇幅等方面的缺陷,保留汉赋的基本文采,创造出篇幅脚下、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片小赋,赵壹、祢衡、蔡邕等是写小赋的高手在我们现在所认同的汉赋多是大赋。从巫歌到楚辞,从楚辞到散文化,再到骚体赋,最终汉赋的形成这是一条非常明显的继承变化的道路,汉赋的辞藻华丽是继承于楚辞的,楚辞特别强调明确的空间感,很多楚辞中可见作者在构筑一个宏大的空间,如《招魂》,这个空间的构造就需借助大量的铺排、辞藻来堆砌,汉代赋家受其影响,亦在作品中出现大量铺排、堆垛辞藻,以至到后来汉代赋家好用生僻字,受到后世学者很多诟病。汉赋多是四言,六言的赋体,这是继承诗骚的形式。此外汉赋中还常出现如楚辞的使用对话形式,《离骚》中有大量的对话形式,《卜居》《渔夫》则是整篇采用对话形式。汉赋亦有,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难蜀父老》,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答客难》,杨雄的《长杨赋》、《逐贫赋》等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短小的抒情赋,可以从宋玉的《九辩》中找到点踪迹,《九辩》在楚辞和汉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思想境界不及《离骚》,但他提出了一个新的主题“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新主题,这个主题在汉代以及后代广大士林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便是汉代小赋主要的主题,这里没有国家命运,没有讽谏警醒,有的是个人悲情愤怨。三、 楚辞与汉赋,继承和创新的冲突从楚辞的特点来看,总结有四点:1. 表现纯洁美好的人格即不见溶于浊世而又难以改变初衷的失意、忠愤之情;2. 具有缠绵悱恻、哀怨伤感的情感基调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行文方式;3. 借用芳草美人、问卜降神、天国神游等巫文化作为比兴事物;4. 具备楚声、楚地、楚语、楚物的地方特色,运用带有“兮”字的回肠荡气的散文化句式。从汉赋的发展来看这些特点都有继承,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直接沿用楚辞更简单,或是重新创造一种文体。从战国到秦,再到汉,汉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有其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必然性。屈原创作所代表的楚辞,是将战国士文化注入了楚辞创作中,战国士文化是以战国史林为历史创造主体,以品天下一统江山为目标、以思想解放自由创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思潮。屈原是出生于贵族,生长于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又曾一度位于统治决策曾,他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战国士林文化,同时又深受南楚文化的浸润,巫文化的熏陶,由于政治的挫折,他使两者结合创造了特有的楚辞,这极具楚地特色的文体。到了汉代,上层统治阶级和贵族多为楚人,对楚辞这一极具楚文化的文体的偏好是自然而然的,对其复兴也是尽心尽力;而从另一方面,汉代大一统,独尊儒术,对楚辞的发展又是有相当束缚的,统一和发展中的大帝国又需要一种文体去张扬统治阶级的和百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样汉赋在继承楚辞的基础上,又有了变化,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和政治需要。而汉赋夸饰之风背后又隐含着汉代赋家在社会政治生活地位中的下降,蕴含着在政治生活中被欺凌与侮辱的无可奈何,与只能依附于政治的愤慨,正是有这种情怀九接受和认同了屈原的精神,并把自己的苦难与屈原的破碎之心融为一体。这也是对楚辞精神继承的原因之一。继承楚辞却与楚辞不同的汉赋,仅仅是继承是不能成为一代文学的,汉赋必须有创新。创新一,多种句式的交错应用,这中创新源于枚乘的《七发》根据叙述和描写的不同学要采用不同的句式,韵散结合,极富文采。创新二,对楚辞中自然描写的超越,汉赋作家将自然景物之于客观地位,赋中也有出现对自然的征服,体现了积极向上的心态。总而言之,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是直接的,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赋是接受了楚辞的诸多因素形成的,汉赋的许多优点是对楚辞的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 陈桐生 《楚辞小史》论纲[J].云梦学刊,2001,4:5-8[2] 郑明璋 论汉赋对楚辞的接受与创新[J].山西师大学报,2004,3:61-66[3] 刘曼 从思想内容到思维形成陈科教文汇,2009,3:211-212[4] 陈金刚 李倩 楚辞、汉赋中巫之称谓及巫风盛行原因[J].江汉论坛2007,12:55-59[5] 李慧芳 论屈骚句式在汉赋中的流变[J].中南大学学报,2010,3:111-115[6] 吴淑玲 汉赋与楚辞[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57-58[7] 司马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中华书局,19599:2999为怕以后找不到 这样备用吧~ 写于2010年11月29日 古典文学欣赏
谈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代表性文体,人们赞不绝口的便是“唐诗”、“元曲”、“明清小说”,而很少有人单赞“汉赋”,因为过去人们一直视汉赋为形式主义作品,说它领圣之词丰,澳美之愈盛,并因此对它不屑一顾。这种态度其实并不妥当。闻一多先生就曾说过:“汉赋不为文学史家所重视,如以读(天问)的观点去读它,便可以看出它的伟大实超过其它文体。”O它与楚辞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许多方面都是秉承楚辞而来。1.放射性思维方式。楚辞是在楚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学体式,而楚国是一个“地广人稀z饭稻羹鱼,或火耕水税j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数饶食,无饥懂之患”的地方,山上水中,田中树上,都能给楚人提供生存的所需,所以楚人与中原只有农业生产一条路可走的生活方式不同,他们的思维很活跃也很开放(中原人相对来说要板滞)可能是这种生活方式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所以楚人的思维具有放射性2这一点在文学创作中亦有体现。(离骚)里陈述作者修养自身,就是从许多方面谈的,写自己对黑暗政治的认识,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天问)里对历史的一些怀疑就从夏商周三代的兴亡,一直向到春秋之时的吴楚之争,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无拘无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