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义学研究综述
清代南方民族地区的义学研究
清代南方民族地区的义学研究
清代南方民族地区的义学研究在清朝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清代义学在南方民族地区发展十分成功,深受当地民族的欢迎,成为传播清朝统治理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义学可以更好地实施中央政府的政策,更好地贯彻和实施政治制度,并使当地民族成为清朝统治的同盟伙伴。
清代义学在南方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在于首先把义学和当地民
族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
在清朝统治义学期间,宫廷义学家以及一群专家学者对当地传统习俗、信仰、文化等进行研究,并利用当地习俗和文化来推动清朝政策的执行,从而使当地的文化特色得以保存并发展。
其次,清朝义学在南方地区的发展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义学教化机制。
清朝当局在南方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特殊的义学教育机构,促进义学在当地的普及,把义学融入南方传统教育体系,使南方地区的普通百姓受到义学知识的影响。
最后,清代义学在南方民族地区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清朝的政策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普遍支持,当地政府的管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社会的安定得到了更好的维护,而民族的统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铺垫。
到底,清朝在南方民族地区的义学研究及其发展,对于实现清朝统治下的南方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这一过程并不完全顺利,更多的是由于中央政府政策的问题,但其中的义学研究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民族地区发展
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清代的“回民义学”与文化控制
清代的“回民义学”与文化控制内容摘要:“回民义学”是清代回民起义善后措施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分析了“回民义学”单身的宏观场景及具体历史过程,指出“义学”一方面促进了清代西北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作为中央王权意识形态的扩张和文化同化的主要手段,也是造成西北回民聚居区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渊薮之一。
关键词:清代回民起义回民义学一、历史背景义学,是一种由官员、士绅个人捐资,或用祠堂及庙宇等公产创办,吸收贫民子弟或少数民族地区子弟接受初级教育的免费学校,例如义塾,乡塾,带有蒙学性质的书院等。
在我国,义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诞生于东汉,发展于唐宋,完善于元明,鼎盛于清代,最后在新中国的炮声中消亡。
明以前,官学和书院兴盛,义学只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明清以降,义学作为一种地方的教育组织形式,得到朝廷的大力提倡,在全国普遍设立,成为中央王朝用来宣传封建伦理道德,行为推行教化、控制思想的工具。
清军入关以后,基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背景,清朝统治者开始对传统的治边思想进行反思,民族政策和质变方略逐渐从“以夷制夷”向“以汉治夷”过渡①,从而引起对民族教育政策的重新调整,提出“蒙养为圣功之始,则教小子尤急于教成人;兴学为变俗之方,则教夷人尤切于教汉户”②的教育理念,制定出一套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教育政策,,着重对边疆民众推广启蒙和开化明智的教育,和边疆民族地区和内地一样,普遍发展初等教育,是平民教育逐渐形成一股熊熊不可阻挡的潮流③,从而推进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进程。
这一民族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就是民族地区的“义学”的设置。
清代自康熙朝开始在边疆民族地区兴办义学,因为义学以“识字明理”、“开化夷人”为教育目标,以“训以官音,教以礼仪,学为文字”④为教学内容,而且“义学之设,最有关于风化,历代皆重其事。
乡间义学以广教化,子弟读书务在明理,非必令农民子弟人人考取科第也”⑤,“从而冲破了千余年来封建官学围绕科举办学的窠臼,明确了国家在民族地区举办的义学不以培养登科入仕的统治人才为目标”⑥,使教育的通道面向各个民族和阶级,达到普遍提高各民族的汉文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目的。
试论清代南方民族地区的义学
重 新 调 整 ,提 出 “蒙 养 为 圣 功 之 始 , 则 教 小 子
尤 急 于教 成 人 : 兴 学 为 变俗 之 方 , 则 教 夷人 尤切 于教 汉 户 ” 的 全 新 边 疆 民 族 教 育 思 想 。 为 此 , ①
清朝 的 民族 教 育 重 点 逐 渐 从 培 养 忠 顺 的 土 司承 袭 人 过 渡 到 对 边 疆 普 通 民 族 子 弟 进 行 开 化 民 智 的 启 蒙教 育 , 清 代 民 族 教 育 政 策 的 转 变 ,表 现 为 自康
方 民族 地 区 义 学 的 发 展 呈 现 出 明 显 的 地 区特 点 。
( ) 云 南 、贵 州 、 湖 南 是 清 代 南方 民 族 地 一 区 义 学 兴 办 的较 为 典 型 的 省 份 。 云 南是 汉 夷 杂 居 区 ,所 以 云 南 的 义 学 具 有 “汉 夷 一 体 ” 的 教 育
能 渗 透 到 边 疆 下层 民众 ,整 个 边 疆 民 族 地 区的 文 明 化 和 社 会 进 步 难 以迅 速 改 观 。 其 次 ,历 代 封 建
大 吏 忠 实 执 行 朝 廷 意 旨 , 都 致 力 于 边 疆 民 族 教 育 事 业 如 陈 宏 谋 自 “( 正 ) 十 一 年 累迁 云 南 布政 雍 使 , 筹 设 各 府 厅 州 县 义 塾 七 百 余 所 ”。 雍 正 年 ④ 间 贵 州 巡 抚 张 广 泗 上 《设 立 苗 疆 义 学 疏 》 认 为 “ 立 义 学 , 课 诲 新 附 苗 人 子 弟 , 实 为 振 励 苗 疆 设
南方 民族 地 区义 学 的兴起
义 学 ” ② 雍 正 年 间 ,朝 廷 继 续 在 南 方 民 族 地 区 。 推 广 义 学 。 如 “允 云 南 土 人 、 四 川 建 昌 番 夷 、
清代的义学与蒙学教育
清代的义学与蒙学教育早在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对蒙童进行启蒙教育。
到宋元时期,蒙学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到明清时期,蒙学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蒙学教育又分为学校启蒙教育、家庭启蒙教育和社会启蒙教育,其中学校蒙学教育起主导作用。
本文拟将从三方面,对清代义学与蒙学教育进行研究:一、义学是进行蒙学教育的重要机构“清代的蒙学教育机构种类相对齐全,而且在设置普及方面也大大超过了前代,是古代蒙学教育体系作为完备的时期。
”清代蒙学教育机构主要有私塾、社学、义学,另外还有一些蒙学教育机构,对蒙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私塾是清代蒙学教育的主要机构,是由私人经办民间广泛设立的学校。
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塾师开在自己家里,或者借他人房屋、庙堂等处,招收附近学童就学的蒙学。
一种是教馆,富裕家庭在家社馆教育自家子弟的蒙学。
另外一种是村塾,由村或者族建馆授课。
社学起源于元朝,在明朝时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康乾时期义学的发展,逐渐被义学取代。
私塾是民建蒙学,虽然分布较为灵活广泛,但是覆盖人群太小,主要是一些富裕家庭的子弟。
社学是官建,数量有限,而且入学条件较为苛刻,大部分蒙童都没有机会接受蒙学教育。
所以,清代义学的发展就填补了蒙学教育的一些空白,使受教育范围扩大,广大贫寒子弟和少数民族子弟拥有接受蒙学教育的机会。
义学亦称为义塾,在宋代就出现过,但主要以宗族为单位设立,仅限于教授本族子弟。
到明清时,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清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持下,义学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置。
清代义学的发展,为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构保障。
首先,清代义学办学形式多样,规模不等。
义学分为官建、民建和官民共建等类型。
官建由政府出资兴办,塾师束?从国库中支取。
民建的形式多样,多是通过民间捐田、捐银、捐房设立,教学经费和塾师束?主要从公款或者是公田中支取。
由于各地经济、政治情况的不同,义学道的办学规模大小也不一。
其次,义学设置普遍,普及面广。
《清代前期私家忠义史学研究》
《清代前期私家忠义史学研究》一、引言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忠义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清代前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私家忠义史学研究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私家忠义史学研究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社会风气以及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清代前期私家忠义史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与价值,以期为史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清代前期私家忠义史学的背景清代前期,随着社会稳定和文化的繁荣,私家著述蔚然成风。
在这一背景下,忠义史学的创作与研究逐渐成为一种风尚。
许多学者、官员、文人等纷纷通过著书立说,来弘扬忠义精神,教化人心。
这些私家忠义史学的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
三、私家忠义史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清代前期的私家忠义史学作品主要围绕忠君爱国、臣节妇道、英雄豪杰等主题展开。
作品通过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弘扬忠义精神,教化人心。
同时,这些作品还对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私家忠义史学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是史料的搜集与整理,研究者通过查阅各种史书、文献、笔记等资料,来获取所需的历史信息。
其次是史实的考证与辨析,研究者通过对史料的考证,来还原历史真相。
此外,还有比较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忠义事迹进行比较分析,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
四、私家忠义史学的价值与影响1. 思想价值私家忠义史学作品所弘扬的忠君爱国、臣节妇道等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价值私家忠义史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代西北“回民义学”研究
第 5 O卷 第 4期
清代西北 “ 回 民 义 学 " 研 究
杨 文 炯 , 樊 莹
( 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甘肃 兰州 7 3 0 0 2 0 )
[ 摘
要]“ 回 民义 学 ” 的设 置是 清代 历 次 回民 起 义 被 镇 压 后 ,清 政 府 所 实 施 的 善 后 措 施 的重 要 内容 ,其 目的是 通 过 教
夷 人” 为教 育 目标 ,以 “ 训 以官音 ,教 以礼 仪 ,学
在 初创 阶段 ,有关 “ 回 民义学” 的பைடு நூலகம் 载虽未 出
现 在清 代官 方编修 的史 书 中 ,但 与 回民有关 的 义学 在明代甘 肃 已有记 载。据 《 甘 肃 新 通 志 》所 记 ,
为 文字 ” ③ 为 教学 内容 。至雍 正 元 年 ( 1 7 2 3 ) ,雍 正
绅 等为 贫寒 子弟 和少数 民族 子弟 创办 的初等 教育 机
构 ,首先 : 荏边 疆少 数 民族地 区推行 开来 ,以 “ 苗疆 义 学” 最 为典型 。据 民 国 《 贵州 通志 ・ 学校 志 》所
列 《 贵 州各 府州 县厅 义学表 》及 有关 资料记 载 ,有
清 一代 ,苗 族 聚居 的贵州全 省义 学总 数达 3 8 5 所以
育 手 段 实 现 文 化 同 化 ,以 强 化 对 回 族 社 会 的 控 制 清 代 西 北 “ 回 民义 学 ” 的设 置 历 程 主 要 经 历 了初 创 、发 展 、鼎 盛 和 转 型 等 阶 段 。作 为 武 力 “ 平 叛 ” 之 后 的一 种 文 化 “ 善后”措施和进行社会 与文化再 生产 的制度设 置, “ 回 民 义 学 ” 彰 显 了 王 朝 政 治 的文 化 霸 权 。“ 回 民 义学 ”虽 然将 回民 强 行 纳 入 王 朝 政 治 文 化 体 系 的 再 生 产 设 置 中 ,但 其 中 的 文 化 张 力
清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义学教育发展述论
近 年 来 ,关 于 清 代 云 南 义 学 教 育 的研 究 取 得 了 一 些 可 喜 的 成 果 。 比较 有 代 表 性 的 论 著 成 果 如 :于 晓燕 《 清代 南 方 民族 地 区 的 义 学 研 究 》 对 清 代 南 方 八 省 民族 地 区 的 义 学 教 育进 行 了 系 统 的 、富 有 开创 性 的研 究 ,其 中关 于云 南 义 学 教 育 的研 究 是 其 中重 要 的 组 成 部 分 ,对 清 代 云 南 义 学 发展 阶段 、空 间分 布特 点 以及 运 行 机 制 均 作 了较 为 深 入 的考 察 。专 题 论 文 中 ,主要 有 于 晓燕 《 清 代 滇 黔 义学 比较 》 J 、《 清代云南官 办民助初等教 育 “ 义学 ”探 析》 』 、《 试 论 清 代 南 方 民族 地 区 的义 学 》 j ,陆 韧 、于 晓燕 《 试论 清代官 办义 学的性质 与地域 特点 》 E s ] - 2 8 7 ) ,蒲 晓 《 清 代 云 南 义学研究》 等 。上 述 成 果 ,或 者 限 于 篇 幅 ,或 者 基 于 比 较 视 角 ,从 中观 的 层 面 深 入 考 察 云 南 义 学 教 育 发 展 的特 点 、管 理 及 运 行 机 制 、在 文 化 治 边 战 略 中 的 作 用 等 问题 ,仍 感 稍 嫌 不 足 。本 文 针 对 于此 ,做 一 些 补 足 的工 作 , 尚请 方 家 指 正 。
一
、
基 金 项 目 :云 南 省 教 育 厅 科 研 基 金 重 点 项 目 “明清 时 期 云 南 边 疆 民族 教 育 政 策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2 0 1 4 Z1 5 8 ;文 山 学 院科 研 基 金 重 点 课 题 “ 明 清 时 期 云 南 的 教 育 与 边 疆 文 化 传 播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1 4 WS Z 0 2;国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 清 朝 西 南 边 疆 民族 教 育 政 策 与 民族 社 会 内 地
论清代奉天地区义学
论清代奉天地区义学吕梓菱【期刊名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1)004【摘要】奉天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 其教育发展不可忽视.清代奉天地区的义学设立时间较早, 其数量在东北地区最多, 为教化当地民众、清除不良之风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 义学逐渐衰落被新式学校取代, 但这并不能否认奉天地区的义学对提高当地人口素质、转变社会风气所做出的贡献.%Fengtian was the birthplace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its education could not be ignored. The charitable schools at that time were set up early, and it had the greatest number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played some role in educating the local people and got rid of the bad atmospher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charitable schools gradually declined and were replaced by new schools, but it could not be denied that the charitable schools in Fengtian area di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local people and change the bad social atmosphere at that time.【总页数】5页(P66-69,65)【作者】吕梓菱【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湖南长沙 41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相关文献】1.清代中越边境地区义学教育探析 [J], 张惠鲜2.清代中后期奉天地区移民控制研究 [J], 田雨3.崇实改革与清代奉天地区政区变迁研究 [J], 刘洋4.清代奉天地区旗民案件审理职权的演变 [J], 李小雪;5.试论清代西南地区对书院和义学的管理 [J], 杨永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义学名词解释
清代义学名词解释
【原创版】
目录
1.清代义学的概念与特点
2.清代义学的发展历程
3.清代义学的社会影响
4.清代义学的衰落与终结
正文
清代义学是清朝时期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主要承担着传播儒家经典、培养儒家学子的使命。
义学在清代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清代义学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强调“忠孝节义”的道德教育。
义学教育注重培养学子的道德品质,尤其是忠诚、孝顺、节俭、义气等传统儒家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清代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弘扬,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清代义学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和管理制度。
义学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种,官办义学主要面向官员子弟,民办义学则面向普通百姓子弟。
义学教育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学子需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进入更高层次的学府深造。
再者,清代义学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
这些学者不仅在学术上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传播儒家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颜元、戴震等,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成果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义学教育也逐渐走向衰落。
一方面,由于政治动荡、经济困难等原因,官办义学经费紧张,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另一
方面,随着西方新式教育的传入,越来越多的学子开始倾向于接受新式教育,义学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总之,清代义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为培养儒家学子、传播儒家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维护清朝统治、推动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代义学名词解释
清代义学名词解释
摘要:
1.清代义学的定义和背景
2.清代义学的发展和特点
3.清代义学的影响和作用
4.清代义学的衰落和结束
正文:
清代义学是清代中国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主要负责教授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其兴起和发展与清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清代义学的定义和背景:义学起源于明朝,到了清代,由于政府的提倡和民间的支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
义学主要教授儒家经典,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与官学相辅相成。
义学一般由地方士绅、宗族或乡村集体创办,免费向学生开放,其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才华的人才,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清代义学的发展和特点:清代义学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其发展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义学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其次,义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再次,义学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论贫富贵贱,均可接受教育;最后,义学教育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义学教育内容和方式各有不同。
清代义学的影响和作用:清代义学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义学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儒家学者和文化人才,推动了清代文化的繁
荣;其次,义学教育强化了社会道德观念,维护了社会稳定;再次,义学教育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最后,义学教育推动了清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清代义学的衰落和结束:随着近代中国的变革,尤其是鸦片战争后,西方教育制度的传入,清代义学逐渐衰落。
义学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式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清代的结束,义学制度也逐渐消失,被新的教育制度所取代。
《清代前期私家忠义史学研究》
《清代前期私家忠义史学研究》一、引言清代前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动荡,其中忠义文化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私家忠义史学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现象,对于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前期私家忠义史学的研究,探讨其历史背景、发展状况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清代前期私家忠义史学的历史背景清代前期,中国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趋于稳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忠义文化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私家忠义史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私家忠义史学主要以家族、地方或特定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记录他们的忠义事迹,以弘扬忠义精神,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
三、私家忠义史学的发展状况1. 家族忠义史书的编纂在清代前期,家族忠义史书的编纂非常盛行。
这些史书以家族为研究对象,记录了家族的世系、祖先的功绩、家族成员的忠义事迹等。
这些史书对于维护家族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三水甥谱》等家族史书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2. 地方志的编纂除了家族忠义史书外,地方志也是私家忠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志以地方为研究对象,记录了地方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等。
在编纂地方志的过程中,忠义人物的事迹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这些地方志不仅对于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弘扬了忠义精神。
3. 特定社会群体的忠义史书除了家族和地方外,特定社会群体的忠义史书也是私家忠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史书以特定的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如武士、文人、商贾等,记录了他们的忠义事迹和思想。
这些史书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私家忠义史学对后世的影响私家忠义史学作为清代前期的重要文化现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弘扬了忠义精神,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秩序。
其次,私家忠义史学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为后世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清代黔东民族地区义学
清代黔东民族地区义学教育发展简论黄廷安(中共铜仁市委党校贵州铜仁554300)[摘要]清代黔东民族地区的义学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学教育的创办是清代统治者为进一步巩固封建政权的需要,是一种加强封建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义学的创办地点最初主要集中在府城县城,后辐射到人口集中和条件较好的乡村;义学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开化与影响都较大。
从一定意义上讲,推动了黔东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清代;黔东民族地区;义学教育;发展状况与分析清代黔东民族地区的义学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犹如一道光芒,划破了长长的黑夜,刺激了黔东民族地区私塾的发展,推动了黔东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教育的普及化和平民化,促进了黔东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义学,又称义塾或乡学,要么由地方绅士、社会贤达捐资捐产,专为贫民子弟免费入学而设;要么系封建朝廷及地方官府改用庙宇、祠堂、书院等,为土司子弟及苗民子弟接受教育而设。
它属于启蒙教育和初等教育。
《贵州通志.学校志》记载:“清康熙四十四年(1706年),议准贵州各府州县设立义学,将土司子弟送学肄业,以俟袭替。
其族属人等并苗民子弟,愿意入学所亦令入学。
”雍正十一年(1725年),礼部议复贵州省学政王奕仁疏称:“黔省苗民子弟情愿读书者,准其送入义学,一体训诲。
每逢岁科考试,于该学定额外取进一名,以示鼓励。
”黔东民族地区义学,虽多为官府倡导或主持建立,但其性质近于私学,其教育对象和内容近于社学。
黔东民族地区的义学是选择通晓经书的人为学师,招15年以下生童入学,无固定的修业年限。
习完规定的科目,可向官府申请参加由知府或知县主持的“童生试”,录取后取得“秀才”称号和进入府县入学深造的资格。
未录取者,或继续留在义学堂复读,或就此终身辍学。
《铜仁市志》记载:“义学由地方绅士或知县倡办,收纳贫寒子弟入学,一般以蒙训为主,不收学费,有的还发给书籍用品。
清代云南民族地区义学发展其特点论文
清代云南民族地区义学的发展及其特点【摘要】义学是古代的一种教育形式,清代义学教育在全国来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通过分析清代云南义学发展及其官办民助的特点,来阐释义学对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所起到的深远影响,对今天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清代云南民族地区义学云南古代教育形式跟内地一样不外乎有三类:学宫、书院和义学(社学)。
官学是国家培养知识分子的主要造士之所,因此又叫“学宫”,书院本是藏经讲学之所,后来演化为传播学术思想的地方,也是为准备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
义学是古代一种免费义塾,其经费来源主要靠地租,其性质属于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启蒙教育。
其中清代义学教育在历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且较之边疆几个省份,同时期云南义学发展更有代表性,更具发展特色和持续发展能力,一度成为“馆学林立”的繁荣景象。
义学对稳定边疆,开化夷民,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与内地接轨都起到深远的影响。
而且义学的普及,提高了人口素质,加强了汉文化在民族地区的传播,打破了民族地区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使教育走向了大众,拓宽了社会教化的受众面。
研究清代云南义学的发展,探讨其大众化教育的模式和特点,对今天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清代云南义学的产生背景云南是边疆少数民族杂居的省份,地处边疆,当时在汉人看来属于“蛮夷”之地,民族多,文化落后,封建等级森严,而且少数土司对平民接受教育不能认同,处于社会下层的民族子弟很少能享受初级教育。
清代初期,云南义学教育在民族地区的推行只是针对土司子弟的教育,这实际上是沿袭明制,还进行了具体地规定:“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
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
”将义学教育强加于土司子弟,这是对民族地区上层统治者一种强迫性教育,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即是以教育土司子弟,造就服从中央,遵循封建社会伦理的新土司。
因为土司一般采取世袭制度,而在清朝中后期,由于改土归流及其社会政治的变革,对民众进行教育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举措,义学便承担了这种任务。
清代义学名词解释
清代义学名词解释摘要:1.清代义学的定义与起源2.清代义学的发展与特点3.清代义学的作用与影响4.清代义学的代表人物与著作5.清代义学的衰落与终结正文:清代义学,是清代一种独特的教育制度,主要指以传播儒家经典、弘扬道德伦理为主要任务的民间教育机构。
义学起源于明朝,到了清代得以迅速发展,并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清代义学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首先,义学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
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儒家文化的传承,因此义学教育把儒家经典作为主要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伦理观念。
其次,义学教育具有广泛性,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有志于学,都可以接受义学教育。
这使得义学成为了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代义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义学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儒家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义学培养了大量的儒家学者,其中不乏杰出的人才,他们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此外,义学还对民间风气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尊师重教、敬奉儒学的风气在清代社会蔚然成风。
在清代义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如著名学者纪昀,他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为清代义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义学著作,如《清代义学全书》、《义学备考》等,对于推动清代义学的繁荣与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清代义学逐渐衰落。
一方面,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西方教育制度和思想逐渐传入我国,使得传统的义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清代末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义学教育难以为继。
最终,随着清朝的灭亡,清代义学走向终结。
总之,清代义学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段重要的历程,它在传播儒家文化、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清代平坝义学研究
清代平坝义学研究作者:万雷来源:《数码设计》2020年第07期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明清时期安顺教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39摘要:平坝地区的义学在清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传播文化、移风易俗的功效逐渐彰显,因此探究清代平坝义学的发展历程、师生来源、教学内容以及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历史,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平坝历史文化的认知,也可为当代地方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清代;平坝;义学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7-0156-02Abstract:about PingBa region got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spread of culture, the effect of transforming social traditions gradually, and thus to explore the qing dynasty PingBa about source of development cour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history of the funds management not only helps deepen the cognition to the PingBa history and culture, also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ocal education.Key words:Qing Dynasty;PingBa;about义学,又称义塾,是我国古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蒋立松《清前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学、义学发展述略》一文阐述了雍、乾、嘉、道时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学、义学“坎坷而艰难”的发展历程,强调了社学、义学对贵州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清代循化厅义学探析
作者: 王恩波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出版物刊名: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2-86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7期
主题词: 清代;循化厅;义学
摘要:清代将原本由民间筹办运营的义学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广。
循化厅地处藏边,民族成分复杂,该地区义学自乾隆朝设立后,其日常运营以及管理措施日益完善。
但受到战乱的干扰,循化厅义学的发展一波三折,并未能有效地辅助国家文化权力在区域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清代 唐鉴 义学
清代唐鉴义学
唐鉴是清代著名学者唐崇熙的学术思想。
他提出了一种尊重人性、礼
义仁爱的“仁义学”,以回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
在他的著作中,
他鼓励人们行善受苦,尊重人性,坚持公正礼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他最著名的义学思想。
唐鉴提出的“仁义学”,重视和尊重人性,如“一仁慈心,两仁义行,三仁慈悲”,因此义学着重仁义。
他指出,做事应该有投入,即有仁慈和义行,不可凭狭隘的利益,使人们受苦。
他也强调,我们应当有坚定的信念,表达心里的情感,而不是出于自
私的出发点,对待他人的关系也应遵守友爱、仁慈、宽容的原则,即“以礼让为本”。
仁义学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想,也可以影响实践活动。
唐鉴提倡,我们应坚守正义,在关系人与人之间加强沟通,促进社会
和谐。
他鼓励政府官员放弃霸权,遵循“仁义学”,重视以民为本的
人道理念,推动政治公正,实行爱民治国的政策。
他还提出,尊重仁爱,尊重和平,追求公正,反对暴力,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唐
鉴的“义学”是清代伟大思想家的重要贡献,在当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思想,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理念,也就是一种和谐、秩序、和睦的新世界观。
他也把仁义学概念应用到实践中,是当时社
会发展的重要支持者,并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